失去的青春散文

2024-05-22

失去的青春散文(精选8篇)

篇1:失去的青春散文

和黄摄影师走在人行道上,道路两旁金黄的银杏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得不成样子,风很轻,但是依旧能感到微微的凉。斑驳了一地的“金叶子”安静地躺着,像在等待什么,或许是残忍的脚掌,也或者是温柔的手心。等待,多么宿命的字眼,但落叶大多是没有选择的吧。梢头不断的有叶子打着旋落下,像陨落的枯叶蝶,杏叶雨你见过吧?很美,很美。之于黄叶,除了肤施城里,我见过这样纯粹,这样浓重的色彩,其他地方,包括在我的家乡也是很少见的。黄大师连连感叹,走走停停,这些风景在他多角度的拍摄下显得更有层次,更有感觉。说起色彩,突然提到了《英雄》这部电影,有个镜头是浓烈的黄色秋叶和刺眼的红衣女子形成强烈的对比,那个画面真的很震撼。很巧合的,今天的银杏叶足够的璀璨,而我身着的衣衫也红得足以刺痛双眼,我想在这样满地落叶堆积,黄叶飘零的情境中漫步,我的背影应该是很美的吧。北国秋日的街头,人是很少的,有点冷清,但我很喜欢,因为安静。很享受这一次的安然,淡定,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忘记了今天是来参加王的婚礼。

我说老天很给力,之前一直阴晴不定,今天却天朗气清,上苍很眷顾我们老师的。走进酒店,刚好赶上,新娘很美,甜蜜得像一朵娇艳的玫瑰。王,也是精神百倍,风度翩翩,精神焕发。人们都说穿上婚纱的女人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时刻,我想除了女子,男子也是吧。原来爱情真的可以滋养人。

宾客满座的时候,我和几个学长学姐在中间的位置找了坐位坐下,现场的布置很温馨很神圣。王登场的时候,很潇洒,手拿捧花,脸上洋溢的笑,是我从未见过的满足和幸福,突然觉得王比以前还要帅得一塌糊涂。我承认我是受不了这种场合的,当爸爸将新娘的手和新郎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当新郎告诉所有人会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新娘的时候,当新娘新郎承诺会相互扶持,白头偕老的时候,当新人互换戒指紧紧相拥的时候……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很多人,看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心事。那一刻,我看见在座的很多女孩都在擦拭眼泪……别人的幸福也或许就是你心中最柔弱的地方吧。也有那么一个恍惚的时刻我在想,将来我的良人会是什么么样子……

好吧,王,老师,也是我的朋友,见证了您的幸福,也祝愿一直幸福!

我们不能嫁进同一家门,但是我会陪你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那时,你是新娘,我是伴娘。或者你为伴娘,我为新娘。————致我最爱的那帮女人。

看到波波发表的随笔,心里酸酸的。曾今一起厮打一起奋斗,朝夕相处了那么久,转眼就已经结婚了,我依旧想每次听到那个同学要结婚的消息一样,怀疑,然后疑惑,然后感觉像在做梦,然后难过,然后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就结婚了呢?难道我们真的长大了吗?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起疯狂了吗?我们已经是大人了吗?

刚才一小学同学发消息说他失恋了,他说想打电话和我聊聊,让我出出主意,我说不要打。我说失恋了就失恋了,有啥大不了的。我说分手就分手了呗,不合适就不要在一起,强扭的瓜不甜。我说失恋很正常,谁还没有失恋过。后来他便没再说什么了,我想他可能是找我来安慰,来帮他解围的吧,没想到我反倒泼了凉水,我想他应该是失望了,觉得我很冷漠吧。或许吧,我也没想过多年后,我会这样去“劝慰”一个受伤的人。那些年,我总是费尽心力试图把分开的人撮合在一起,我接受不了身边的人失恋,而现在,我又在干什么?是我真的冰冷了,还是真的看淡了......可是我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有能力去挽救别人的幸福?

觉得真的过得很累很辛苦,有时候说不出来的悲凉和无奈。那段刻骨的感情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境,就像许诺唱的“我曾满怀希望,又满怀悲伤等到天亮,也曾豪情万丈,有失落迷茫,没有方向”,给我最大的希望,又让我彻底绝望,白河一中那一年,我把所有悲伤留给黑夜,后来,我把自己也给了黑夜,对于欢乐,悲愁,我,不言不语。还是像许诺唱的“原谅我最后离开,在什么都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又放弃太快”,好吧,我原谅你最后离开,不怨不恨。依旧是许诺说的那样“而我始终只是匆匆过客,命运谁又能改变,我只能假装不留恋”,也是我真的只是过客,途径你的盛开。

后来的日子,晴朗的时候似乎很少,我明显地变得不安,烦躁,敏感,抑郁。所有人似乎都觉得我开朗,快乐,无忧无虑,而面具背后的那张脸痛苦的扭曲到哪种程度却很少人知道。但见到你们,那些年的你们,却是真正的开心,不加掩饰。

高中时候的你们,是我心里最爱的朋友,那时是,现在也是。但因为我个人内心的封闭,让误会的杂草丛生,好像和飞的别扭最大吧,前段时间和乐,培聊了好久,说了我现在的状态,我说我不爱出去和人接触,不爱主动联系朋友,不爱把心事说给别人听,有时候一连好几天都不出宿舍,我说我害怕孤单却又畏惧热闹,害怕黑夜又讨厌白天,我说我不会和人心灵的沟通了,我说我慢慢在努力改变,努力试着学会和你们交流,我说我没有只对别人热情对你们疏远,我说我还是爱你们只是真的受伤后变得沉默忧郁了;我说了很多想了很多,到后来我自己都记不清好多究竟是有多多。

那晚叶子、我、乐,我们三个人一起K完歌后,一起睡,大大的床,我睡中间,早上起来时发现我睡在俩枕头中间的缝隙里,我们又说笑打闹,那晚睡得很安稳很温馨。我给培说我们三个一起睡的,问她有没有羡慕,我也想告诉飞的,可是怕她又生我气就打住了。上次坐大巴回家,叶子说做饭等我回来吃,当时真地感动得流了眼泪,其实有时候真的只是一句话,便可以让人溃不成军……那些年的我们,我应该是最笨的一个吧,什么事都是后知后觉,也不会哄人开心,以为把珍惜的人埋在心里就好,可以没有任何行动,然而很多人,也就是这样失去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情绪变得阴晴不定,而且十分暴躁。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炸伤身边的人,我内疚却很多时候无法自控。三少爷被我凶得最多,叶鸣被我骂得最狠……不过很感激三少爷,我再怎么样无理取闹,他都包容我照顾我。

那些年,有你,你们在,我过的很舒心,很幸福,很单纯。这些年,你走了,和你们也离多聚少,我好像丧失了沟通能力,似乎也被剥夺了快乐的权利。多愁善感不是我矫揉造作,写文字也不是我哗众取宠,我真的好久没有“沐浴阳光”了,甚至忘了温暖究竟是怎样的温度……

刚才妈妈打电话,有点不开心。父母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也希望将来我们永远最好的。可是他们的“最好的东西”似乎不能和我们的完全划等号。我爱他们,骨子里我依旧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总是让他们感觉不到我的爱,一如飞她们感觉不到我的在乎。

苏杭说我像一头受伤的兽,冰冷而敏感,因为怕再次陷入困境,而努力封闭内心的火热,以冷漠示人。我说这样好矫情,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真的不容易,爸爸妈妈不容易,那些年的你们不容易,我也不容易。

总有那样的时候,突然的心情低落至极,突然地欲哭无泪,突然就想拎着包说走就走。早就答应大孤鹰要去青岛的,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耽搁了,想想其实我也是一个很残忍的人,给人希望又让人失望,只是程度和意义不同罢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很想去海边走走,吹吹海风,捡拾贝壳,在海滩上夜营;这些都是和他说好的,很美好的样子,可是我又一次食言了,下次吧,又是下次,我给自己放个假。

不知道自己在这里扯了些什么,有点小小的伤感和难过,于是就敲下这么文字,纾解一下心情。就像大孤鹰,他说他正在抽烟,我不相信,就像我不相信我会对一个需要安慰的人泼冷水一样的,我不相信他会抽烟。生活,有太多的不可能,但也有太多意外,我,听之,任之,受之……不然呢?

好像这个圈子里,就只剩下我,乐,飞,叶子,对于婚姻,亦或是爱情,遥遥无期吧。不过现在我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了,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吧。但愿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可以过得安稳,幸福,至少你们会比我幸福。

篇2:失去的青春散文

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

青春是一种伤痛,来不及了。

岁月蹉跎了美好也抑制了难过。时间在我耳边呢喃的诠释——过去的二十四年才叫做光阴!

匆匆二十余载,就这样悄无声息,被时间的船拉到下一个渡口,过往岁月的剪影,也被我们迫不及待的扔在过去。只留几张旧照片,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安慰自己,在人多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青春过往。

一路拖泥带水的走来,我所理解的生活,就像韩寒说的那样: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们终会老去,请在涂上墨汁都会鲜艳的时光里,尽量留下美好。

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青春的过往和点滴最终也只不过是年久失修的陈黄纸画,轻轻一碰,就碎飘于风中,和光同尘,想起是谁给了我一刹那温柔,却让我用一辈子送他离开……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咖啡色的夕阳,薄荷味的笑,年轻的脸庞,温暖的笑容和背影……

青春的暴脾气里,我们曾一度认为可以为爱情去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只是在最痛的地方扎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为钢。

那些在我生命里得姑娘们,无论现在睡在你身边的是怎样的一个男人,请你高傲的告诉他:你真幸运,跟我相遇在最漂亮的年纪!

那些在我生命里的哥们们,无论在你怀里的是怎样一位姑娘,也请你高傲的告诉她:你真幸福,靠在我健硕的胸膛。

在最美的时光里爱吧,恨吧,疯狂吧。不然在黄昏的年纪回忆那如金的青春,你会觉得,虽然也曾幸运的拥有过美好,但离幸福终究还是咫尺天涯!

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含着泪,一读再读,翻开那发黄的扉页,早已模糊的字迹和笑容却会陪着我走过以后的岁月。没有开始没有结局,却让每个人都难以忘怀,只是青春,便足矣回味!青春没有散场,更不会落幕。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________

爱情的失败者

女孩和男孩步入了婚姻的圈子,婚后又生了一个小孩,女孩觉得虽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最终还是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女孩看着自己的小孩一天天的长大,心里的苦也一天天的减少了。她只要这样就够了,对于男孩,女孩觉得总有一天他会知道自己的好,她愿意等。女孩知道自己是失败者,对于爱情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男孩只要疼爱小孩,对自己和小孩衷心,没有存在背叛就够了。这是女人最大的容忍处。

201112

31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有太多的感触。我们经常将自己的心情徘徊于取舍之间,经常在一段情感背后独给自己留下一种心情。我们总是被陷入爱情的纷争之中不能 自拔,在爱或不爱中挣扎,在爱与被爱中难以释怀,往往此时,我们有一种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情。时间,生命,爱情,人生,这些感性的词常常给我们深思,与 这些词同步的是发生着许许多多故事,或是感人至深,或是激动愉悦,或是痛苦不堪,或是思悟满怀。当我们正在经历或是已经经历过快乐幸福的事情,就有一种很 快乐很幸福的心情,但这种心情不会被自己记得太久,也许也是没有那么深刻,在一段岁月之后会慢慢淡忘当时最快乐幸福的心情,因为我们的这种心情经常会被痛 苦难言的事情所冲淡,继而代之的是一种寂寞,孤单事情背后的那些至深不能忘怀的故事和忧郁凄清的心情。而这种心情不管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会有一种很揪心的 疼痛,即使你不主动想起来,它也会不知不觉中爬上你的心头。

今天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一切的开心和不开心都该在这一天成为过去,明年又是美好的一年,希望2012年一切都好吧,这些天写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想 说的话。这个十二月对我来说是灰色的,因为在它未来到之前我就已经给它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整天过的晕晕乎乎地,心里莫名其妙的空荡荡的,仿佛就像一个 游魂在漫无目的的飘荡,感觉自己的肉体和心灵已不是一体了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就只想这样沉寂着沉寂着,听伤感的歌,写伤感的东西,好了,现在一切都过去 了,以后再也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知道我必须要有我自己该做的事情,活着是一种责任,我必须的承担,所以2012我需要更加努力,新的一年,新 的开始,加油

骆驼草

有时候,很想,就这样静静的听着音乐,静静的发呆,什么都不想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仰起头,总感觉有泪水要掉下来~~~

每一年,独自对着那些嫩绿的小牙,看到她们逐渐变成夏天的模样,唯有在心底叹息,叹息时光流逝,叹息美好的岁月慢慢的远去……

突然有一天,感受到了自己肩上压着的某些东西,便想起,自己不可以再任性下去,不可以,再在所有人的庇护下行走……

很多次,我回过头去,想看看自己肩上的羽翼,很多次,我想,我可以独自去飞行,不怕远方,不怕黑暗……但是每一次,当我 看到那些远航者,总有些莫名的怯意,很怕,当自己踏出去的时候,那就是一条不归路

因为找不到停靠的港湾,所以,只能不管风雨的走下去,不管是筋疲力尽还是折断羽翼。风儿吹过,告诉我要坚强……坚强……

给那些小孩子写信的时候,就会不禁的想起小时候的时光。那个时候总有道不完的委屈,现在看来,却总是想回过头去好好珍惜,珍惜那些小脾气、小别扭,小哭泣,小开心。仅仅是因为很小的东西····年少的孩子,天真的简单……

现在,更多的,我们不是在想今天那好吃的糖果,不再想那漂亮的新衣服,我们在想,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的远航;在想,怎么样才可以走的更高,得到的更多;在想,现在这些我们以后需要的家,我们要如何才能支付得起……

我并不排斥成长,也并不排斥那些伤与痛,因为我知道,那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只要是人,都逃不过,逃不过,就得担当起!

还是会累,会独自在深夜里舔舐自己那些小小的伤口,会在黑暗里安抚脆弱的心灵,好让她在太阳升起时可以更加强大……

不是没想过去寻找幸福,只是,早已迷失自己,早已错过。下一站,依然是无限的希望与迷茫。

清风自来

山抹微云,衰草粘天。飘扬旋转的法国梧桐扑簌而下,零落衰飒的秋光,流金的斜阳,落了叶的乔木,应了景的心情,黑夜里湿漉漉的柔软,半透明。

意境,漫漶。我欲停留,时光不休,只待远行,缀补青春。华丽丽的,去赴命途里那一次的约会,抑或是一场盛大的筵席。怀旧的水潦濡湿了眼眸,清澈的记忆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不掺杂质的,纯粹的心情。当所有记忆在沙漠里渐渐风干,我们才后知后觉的彻悟,不该遗失的就在行走的路上珍藏吧,只要记忆的温床还有温度就好。

随着季节轮回的不是深情遥望的风景,而是无论身在何处都忘不掉亦不能忘的心的领地。重归,美丽与苍凉!

单身的、不过情人节。原因很简单,单身一个,何过此节!只能看着别人,羡慕嫉妒恨,比如。大不了去把电影院里单号的座位全部买掉========伤财!给路过的情侣发玫瑰花,顺便说一句,帅哥买朵鲜花送给你妈妈吧=========欠抽!问题是情人节在中国一年只有七夕,而在国外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据统计为什么国外离婚率高,其原因就是国外情人节太多,一年十二个情人节,一个月换一个情人,速度不是冒的。

各位至今还是单身的人呢就不要过情人节了,好好的一个人过呗。何尝不是件好事?想想看一个单身的人是多么的自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根本就没有得寸进尺这一说法,现在的社会是没情人的朋友多,有情人的朋友躲。单身的人不会重色轻友,但是往往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情绪,别说单身的人像个无理取闹的孩纸,单身的人很会懂得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单身的人会自己扛眼泪,单身的人会自己唱歌给自己听,单身的人很喜欢发表说说而不是为某某发表,单身的人会自己寻找身边的快乐。单身的人一旦不开心了,也不想把不开心带给朋友,单身的人在乎的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单身的人心中有份期待,单身的人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那片空间。没人打扰,非诚勿扰。单身的人习惯了单身,不可以说一直单身的人不够优秀,只是,单身的人喜欢单身。

单身有单身的幸福!

篇3:失去的青春散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卓越,教育本质

刘易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主要从教学、评分、个人责任、金钱与学生这几方面, 简要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哈佛对本科教育使命的理解变得肤浅, 开始缺乏办学智慧, 作者认为是竞争和消费主义这两股力量导致了哈佛当前教育的困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方面的原因

埃利奥特出任哈佛校长时提出了他的两大理想, 教师的学术卓越和学生的选择自由。也正是在埃利奥特的带领下, 哈佛发生了巨变, 他计划让哈佛向所有的学生、教师和课程开放。但随着学生选择权利的扩大, 一系列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作者质疑课程改革究竟是该满足谁的需要?学生应该为谁服务?当教师和学生被赋予了自由的同时, 学校是否已经想清楚了这些问题。通识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共同的价值观,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同的体验,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但是在后来的贯彻与实施中, 通识教育很难坚持一贯的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在逻辑也不复存在。刘易斯认为, 学生应该有机会学习实用知识, 这是最简单的教育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 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学校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助餐”式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 始终没有弄明白学校该教会学生什么, 只是一味地去满足学生的需求, 导致大学沦为消费者文化的牺牲品。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在哈佛这样的研究型大学里, 很多教授虽然也担任本科教育任务, 但更多时候, 他们把自己的教育责任转交给了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助手, 或者其他兼职教师。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也注重学术成就多余教学表现, 这将无益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只顾着学术成就, 怎么会有时间去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在学生咨询过程中, 总会遇到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握学生心理, 引导学生说出真正困惑学生的问题, 并且要跳出自己的学科局限, 和学生平等对话, 承担道德义务, 具备责任感,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支持学生坚持做自己, 不能被他人主宰。教师就是学生的活教材, 对于老师来说,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老师怎样去以身作则?怎样教?而研究型大学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方面更加看重的是教师的学术工作做得如何, 良好的品行基本不被列入考虑之列。哈佛一直恪守的原则是:教学、科研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

三、领导人方面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 该书是刘易斯教授对空降到哈佛大学的校长萨默斯的批判书。萨默斯热衷于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比如筹款, 对外公共关系与校友的联系, 与政府企业和媒体打交道, 等等。但他很少花时间关注学校内部的学术事务, 由于他个人的能力不足, 未能改善哈佛本科的教育质量。而在道德教育问题上, 哈佛领导人也表现得唯唯诺诺, 失去了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在书中, 刘易斯列举了两个事件:一件是安德烈施莱费尔, 在研究俄罗斯经济时, 不恰当地使用了私人投资, 一直密谋欺骗政府。可是直到2006年, 哈佛还是没有对此事件发表任何新的看法, 施莱费尔仍然安安稳稳地做着他的哈佛教授。另一事件是法学教授Charles Ogletree和Laurence Tribe被指控不恰当地引用了其他作者著作中的话语。但调查最后的结论是, 两位教授虽然均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但都是不经意中犯下的错误, 还够不上剽窃。假如教授的行径如此, 怎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同时, 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学对学术腐败惩治的乏力。作者认为:为了把充满希望的大学新生培养成社会英杰, 学校领导人不只应该是聪敏和有成就的专家, 他们必须是有智慧、成熟和善良的人。围绕大学组成的家庭家长、学生、教授及学校主管部门都应该有权判定大学领导人是否达到上述标准。

读完这本书, 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流大学不一定能提供一流的教育, 即便是一流大学, 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困境。纵观整本书, 无疑是对研究型大学, 尤其是针对哈佛的一本批判书。当外界都认为哈佛已经有无数光环的时候, 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 刘易斯教授却独具慧眼, 尖锐地指出了哈佛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哈佛本科教育如何失去方向、日益功利化的过程。刘易斯教授认为, 在这种困境下, 大学领导人、大学教师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使命。

关于大学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从大学产生之日起,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的看法也都各不相同。在现代化刚刚起步的时候, 英国的教会学者约翰·亨利·纽曼在他时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时写的《大学的理念》一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纽曼认为, 大学应该是一个教化的机构, 大学的使命是传授知识, 传授为人之道。到了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的柏林大学引领了新的大学理念, 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不仅仅要传播知识, 更要创造知识, 强调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 由此把科研推向了一个高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经济和现代化都越来越复杂, 第三种大学理念应运而生, 大学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机构, 一个研究机构, 还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美国是这种理念的兴起地。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存在本科生教育质量下滑问题, 这与大学理念的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理念发展到现在, 就算是哈佛这样的一流大学, 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摸索之中。

全书中, 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哈佛的本科教育, 关心的是“把有依赖性的年轻人培养成为有智慧的成年人”。他把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力量放在哈佛的领导人身上。回顾哈佛历史不难发现, 正是在埃利奥特、洛厄尔、科南特、普西、博克等优秀教育家的执掌下, 哈佛才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本科教育的信念, 博克有精彩的评论;“我们大学问题的根源, 主要不在于大学领导畏首畏尾、缺乏创新, 也不在于教授思想激进, 而主要在于如今的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问题不在于统计数据是否下降、教师的精力分配是否得当, 而在于大学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会。”[7]p33-34归根到底, 大学教育的核心仍旧是学生的成长, 学校要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智慧、有责任感的人, 一个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曲铭峰, 龚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10) .

[3]侯定凯.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之间的距离—《失去灵魂的卓越》引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1) .

[4]潘金林, 龚放.本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之道”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回归[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篇4:失去食欲的社会

日本的教育,自从19世纪的明治维新,一向以“智育、德育、体育”为主要内容。这本来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教育思想,1880年就出版了日文版《斯氏教育论》,对当时刚开始近代化建设的日本人影响颇大。 谁料到,进入了21世纪,忽然又多了一项“食育”。2005年日本政府施行《食育基本法》,以此要推进“健全的饮食生活”了。

《食育基本法》前文指出,现代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有:营养偏颇、肥胖率提高、糖尿病患者增加、过度减肥流行、市场上“假食品”源源不断、粮食自给率低落、传统饮食习惯崩溃等种种问题。根据内阁府发布的统计数字,如今日本人摄取的脂肪比30年以前增加了两倍,结果10%的学童和30%的中年男性都过于肥胖,同时25%的年轻女性由于过度减肥而体重不到标准水平,缺钙现象尤其严重,到了更年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基本法》指出,这些负面现象会影响社会发展,也加重国家的医疗费负担,因此“使得每个国民确保身体精神两方面的健康,能够一辈子过健康充实的日子”已成为燃眉之急。

具体而言,从小学教室到电视广告,这些年日本人到处都喊“早睡、早起、吃早饭”的口号。因为上面列出的种种问题,似乎很多是孩提开始缺早餐,或者“孤食”和“个食”成性的后果。据统计,不吃早餐的小学生有4%,至于20岁和30岁之间的男性则到30%之多,跟各年代的肥胖率有不谋而合的趋势。所谓“孤食”指的是“一个人吃饭”,例如小学生自己吃杯面当早餐。“个食”则指“虽然跟家人在一起,但是各吃各饭”,例如母亲吃便利店买来的饭团,小朋友吃同一家店买来的奶油面包。在“孤食”和“个食”的饭桌,自然很难保持“传统饮食习惯”了。再说,面包、方便面等面食的材料是进口小麦,对国家的粮食自给率也没有好处。

“食育”一词早在1896年就有当年的日本陆军药剂监,也是Macrobiotic diet(正食运动)的先驱者石冢左玄在著作《化学的食养长寿论》里使用的例子。他说:“ 智育、德育、体育都以食育为本”。20世纪初,村井弦斋写的畅销小说《食道乐》也多次讲到了“食育”。1903年问世的《食道乐》是近代日本第一本的“食经小说”,文中介绍了600多种菜肴,其中包括“和洋中”即“日本、西方、中国”的美味。不仅如此,村井也写道:世上到处都是“假食品”,例如装在洋酒瓶中的国产酒、用植物油做的“黄油”,放了许多防腐剂对健康有害的饮料等,非得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可。显而易见,20世纪初日本的世相其实跟21世纪初颇像的。从这角度来看,被忘记了100年的“食育”一词卷土重来并不无道理。

《食育基本法》是几个自民党国会议员共同提出法案的。他们代表农业团体和保守势力,要提倡多吃国产大米,并且恢复儒家式道德观念。同时也有更多唯利是图的人和集团,只要有赚钱的机会,无论什么都愿意卖,包括重新被挖掘的“食育”。他们一看到“食育”成潮流,就策划起各种有关商品和服务来,例如“食育”指导员、辅导员的函授讲座。连明显破坏“传统饮食习惯”的快餐大王麦当劳都开设有关网页,制造“食育”DVD,免费租给有兴趣的小学教员,甚至可以派遣讲师开“食育”课。光是2010年,日本全国的小学开了总共662个小时的“麦当劳食育”课。上完这一堂课,同学们就会很清楚,吃麦当劳汉堡包对身体、对环境都多么健康、友好。可见,关于饮食,日本人道德败坏、思想混乱的程度到了什么田地。

究竟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才需要制定《食育基本法》呢?旭通广告公司200X家庭设计室,自从1998年起对日本家庭的饮食生活进行定期调查,室长岩村畅子已出版了3本报告书:《变化的家庭,变化的饭桌:被真实破坏的市场调查常识》、《现代家族的诞生:幻想家族论的死亡》、《最可怕的普通家庭:彻底调查!破灭的日本饭桌》。标题中就泛滥着“破坏”、“死亡”、“可怕”、“破灭”等本来跟饮食不大相配的词儿。岩村是广告公司的市场调查专家,却进行社会学者一般的调查,因为她发觉,根据历来的市场调查模式开发出来的商品、打的广告都对新世纪的消费者不再灵通。于是做了调查的结果,果然令人大开眼界。

第一本书的调查对象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家庭主妇,因为在日本,1960年是现代化的分水岭。她们跟人们想像中的“日本主妇”很不同,一点也不勤劳,一点也不贤淑,懒得做费时间的传统菜肴,宁愿把快餐店的炸鸡、便利店的便当买回家填饱小孩的肚子,至于老公,要么让他吃跟孩子们一样的垃圾食品,或者请他自己光顾便利店解决伙食问题。

第二本则是对那些懒惰主妇的母亲做的调查报告,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老一辈的日本主妇是勤劳、贤惠,能做传统菜肴的。调查结果发现,1930年代出生的奶奶一代人,小时碰上了战争,曾经长期挨饿,1950年代以后生活才开始宽裕,便凡事学美国人进行了现代化。她们一结婚就放弃了日本传统的榻榻米和矮桌子,却引进西式桌椅和沙发来,早晨吃土司喝速溶咖啡,让女儿学钢琴和芭蕾舞,从超市买来冷冻食品用微波炉弄热吃,表现出战后一代的上进心。她们自己会做传统菜肴,包括“御节料理(年饭)”,但不是未婚时代在娘家学的,而是结婚以后自己看杂志、看电视学的。岩村说,战争年代出生,废墟上长大的奶奶她们是白手起家的一代人,没有传统可回去的。从军国主义的战时到民主主义的战后,经历过价值观念的大演变,她们相信女儿一代也自然会应对新的时代生活下去,并没必要就生活上的细节如做饭特地说三道四。

第三本书的访问对象又是正在养育孩子的家庭主妇,但是这次专门调查了她们家庭的过节的方式。以前日本人认为元旦是迎接“岁神”并全家团聚的重要日子。最近却有很多人宁可把精力和经费花在圣诞节上,即使自身和家人都不是信徒。非信徒的日本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主要是家内外做许多电灯装饰。至于宴会的菜式,大多都去肯德基买炸鸡,也去西点店买蛋糕。从前的圣诞蛋糕是圆形的,如今由于“个食”已根深蒂固,许多家庭买奶油和巧克力两种的半圆形蛋糕,或者买一人一块的多种蛋糕。过完了圣诞节,许多主妇都觉得用完了力气,甚少有人接着准备在自己家里过元旦。她们认为,元旦最好出去旅游,或者到娘家、婆家吃姥姥或奶奶做的年饭。如果留在自己家的话,往往连元旦都睡懒觉,不会想到赶紧起来向丈夫、孩子贺岁并一起吃饭。反正没有准备年饭,大家都十年如一日去家附近的便利店选购食品而已。买来的是饭呢,还是零食呢,早就没有了区别。

篇5:青春我们失去了什么散文

看着,看着,难掩心中那莫名阵痛的伤感,两行辛酸热泪在不经意间涌出跌落于脚下浸透在这片土地……青春,在日月轨道里,留下了多少,逝去了些什么;我们,在青春淡影中,得到了多少,而失去了什么?

有限的青春,不知不觉在沉默中逝去,昨日的繁华都消失在脚下的足迹里。我们的双手,一手握着事业与金钱,一手牵着家庭与情感。青春,总有太多纠结的过往;我们,总有太多无奈的选择。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看到与懂得曾经青春逝去的我们失去了什么;有多少人,寻觅着青春的踪影而有说不尽的哀伤,徘徊着我们即将匆匆离别的脚步而泪湿眼底。

有多少人能够告诉自己,青春没有白来,光阴没有虚度,我们没有忘记在这个世间还有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在眼泪中微笑,在挫折中激昂,我们不曾放弃青春还拥有那一点力量;有多少人能够警惕自己,那痛苦后的清醒,那经历后的领悟,我们随时懂得生命还存在的那一种精彩与珍惜。

也许,我们只能呢喃青春的荒废,默许青春的自弃,而慢慢地悄无声息;也许,我们只能含泪青春的逝去,悲愤青春的远离,而埋葬得毫无踪迹……潸然泪下,我们只能用眼泪来祭奠过去的岁月和记忆,青春逝去了什么,而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我们难道还要更多的言语才能懂得么?

明白青春终是打拼,明知青春将会失去。而我们,何曾还会想到在青春里错过的人与事,失去的恩与情。我们总是迷失在青春流年里,曾几何时想起了还有的那个人、那件事、那份情……此时,那都将已不在,留下的只是忧伤与痛苦,就算要回味也将只是一些辛酸和苦涩。

青春,不再重来,当你回首,那也只是随风飘逝而慢慢消散的记忆;

青春,不会挽留,当你走过,留下的将是璀璨星火之外那一片暗影。

我们,不容等待,当你发现,那将会是岁月抹失而渐渐淡没的`情感;

我们,不能滞留,当你觉醒,也许那将是人生处无尽的忧伤与忏悔。

青春,原本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无论如何走过,无论结果如何,那都将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在对青春挥手之间,有的是欣慰,有的是伤痛,有的是悔恨,那也将是过往,我们还得感谢他的逝去,因为青春给我们总结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体验。

我们,将对青春的逝去而告别,淡忘那些过去,挽回我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培植青春留下的结果。遥望苍穹繁星闪烁,就像我们斑斓的青春,有的无的……眼角已干,泪痕仍在。

青春不再,我们依然,生命犹存,意义何在;

篇6:致我们失去的青春

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梦中含泪的微笑。

——题记

童年,是一首慢慢消散的歌谣;童年,是一只渐行渐远的纸船;童年,是一株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童年是个梦境,它有着虚幻的美丽,却又真实地存在于心中,那么那么的——令人难以忘记。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耳畔又回想起这活泼又纯真的歌谣,听着它欢快的韵律,脸庞爬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朋友,可还记得?曾经一块糖果甜蜜了一个春天,一首歌谣回荡了整个童年。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行,途中看到了许多优美的风景,而最初的秀丽却被时光的风尘遮蔽。回头看看吧,我们身后是多少遗失的美丽。其实,那歌谣一直吟唱在原地,只是我们,已悄然离去,而歌谣的余音,也随童趣慢慢消散在梦里。

梦中,又见到了那片海,海上漂荡着一只只小小的纸船,似曾……相识。朋友,可还记得?曾经小心翼翼地将一只只纸船叠起,满怀希冀地将它们放入水中,看着它们远去,心里就会泛起丝丝甜蜜,天真地祝它们能永远航行。而今,循着幼时的记忆,再次叠起纸船放在海面,,它携着粼粼的波光,,载着我们的童心消失在远方,不知是驶向天际,还是沉入海底,总之,已无处寻觅。而我们,只能带着淡淡的忧伤,转身上路前进。

途中,再次瞧见了蒲公英——这纯洁无邪的植物,俯身轻轻一吹,便有许多白绒四散纷飞。朋友,可还记得?曾经在小路边寻找一抹抹雪白的倩影,淘气的将它们送上天空,同它们嬉戏,那么幼稚,却又那么动人。蒲公英的世界,是童年最爱的风景;蒲公英的游戏,是童年最美的记忆。风,起了,白色的精灵漫天起舞,这是童年最后凄美的礼,因为随风的是蒲公英,飘散的还有童年自己。

篇7:读《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

“美国,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恨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这应该是书中我记忆最深刻的几句话之一了吧。主人公郑微是个容貌姣好,性格大气,敢爱敢恨的小姑娘。从小就喜欢隔壁的比自己大五岁的安静男孩林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他结婚。为了他,她拼命考到他所在的G市的理工大学。但是却发现林静不但没有去车站接他,反而在她去他的大学找他的时候先一步去了美国而没有告诉她。后来她又遇到了陈孝正,她使出了浑身解数追他。他们开开心心的度过了两三年幸福时光,但毕业的时候本说好同时留在中建的陈孝正却选择了出国,仍然是美国。这也有了开头的那句话。然而她却留在了中建,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当上了经理秘书,又遇到了身为检察官的林静,以及留学归来是她上司的陈孝正。本来她爱着阿正,但阿正希望她等只因为中建的千金。郑微最终还是选择了爱她的林静,并与之结婚生子。

我想这本书应该算是喜剧结尾,虽然郑微最后没有和她的阿正修成正果不免让我心中倍感遗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若我是那个玉面小飞龙,我想我也会选择那个对我极好的,为了我放弃了很多的林静,而不是那个我爱的却又一次次伤害我的陈孝正。

但是我想郑微的好朋友阮莞的爱情却更加令人叹息。阮莞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同时又是个极其专情的女子。她善良,聪明,讲义气,却还是敌不过一个“情”字。初恋情人赵世永是个像个男孩的男人,阮莞爱他,和他不顾异地的难受好了很多年,每周都不辞辛苦地坐火车去看他。甚至本可以不异地,只因赵世永的出尔反尔,她也温柔的原谅了他。直至后来她怀孕了而他却希望她打掉时,她懂了,也许他永远也长不大,然后分手了。最后却因他一个电话说要结婚了想要见她最后一面,她不顾自己刚怀孕就只身一人去了,却在火车上遇到了事故就这样死在他乡。而就在她宣告死亡后,她的赵世永,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却给她打电话说有事没办法当天到。

我想我最心疼的就要属阮莞,她专情,为了赵世永,拒绝了多少男人,到最后还是没有修成正果,甚至是因为他而死,而他却不会受到谴责。她很讲义气,在郑微不开心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安慰她,在郑微生气的时候会静静的倾听。

我想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应该是不一定要因为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断改变而去适应他、迎合他,有的时候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是更加重要的,他会懂得包容你,你也会更加轻松幸福,而且感情也是可以培养的。

篇8:寻觅失去的道德

从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中国社会道德意识方兴未艾,但民众对此似乎反响平平。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本月初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所有公务员在五年里接受不少于6小时的职业道德培训。

此举很可笑。

与之有关的另一个事实是,本年度《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的发布资料显示,即便企业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被证实,大众仍然看好该市场主体。显然,盈利机会的成本要低于环保成本,公众还是选择了对企业道德缺失行为视而不见。

这已演变成一个社会现象,面对社会性的道德滑坡,人们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却似乎很有道理。国人的道德出现了什么问题?中国社会如何重建道德?

“中国社会的道德意识已然沉睡太久。”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当下社会诸如医生遗弃病人生命、食品安全问题、民众见死不救等事件频出的背景下,探讨中国人已然丢弃“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丢失的道德

当下中国,社会问题频发,而曝光率最高的莫过于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及虚假经营问题。中国民众已然习惯了生活中存在的黑心棉、毒奶粉,习惯了地沟油与添加剂,习惯了企业高污排放与摧毁生态的做法。

由学院派研究人员发布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从当前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指数来看,农民群体的评分最高,国家公务人员的评分最低。“耻”与“廉”被认为是当前社会践行得最差的两个理念。在相关的系统打分中,面对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公民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得分程度是成反比的。

这个结果虽然可悲,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实。

中国企业担当着社会经济主体的责任,由企业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中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下的中国企业,又有几个在社会责任面前面无愧色呢?

此前发生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问题,反映出社会主流群体的道德践行状况较差,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公务员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标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杆,但现实是,社会中坚阶层群体性丧失廉耻观,那些将他们作为膜拜对象的人们在前赴后继的同时,也不断抛弃本就稀缺的德操。

就在海外华裔努力把《弟子规》、《论语》等精神遗产、道德教诲传承下去的同时,这些古文明的智慧却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起源地抛到脑后,丢失了生存的空间。有人称,中国人正在丢失或者说已然丢失了道德。

从“乏耻”到“无德”,社会或将一步步沦丧,这样的担忧日益充斥着无数自诩为有责任心的媒体报道中。

企业无公德、官员无政德,偏偏就最底层的农民担当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标杆,这样的事实如若成立,让人不由得发问:中国社会怎么了?

道德为何被丢弃?

社会公德为什么大面积缺失?

当下的中国,令观察家以及意见领袖忧心忡忡的是,经过大浪淘沙式的时代变迁,社会并没有真正进步,民众整体的价值观反而愈加混乱。仅仅在社会表层游走的道德理念,远远不能抵达在剧烈转型期彷徨的民众心底。全社会的趋利化,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长期得到鼓励和膨胀,终于从昔日的“道德滑坡”发展到今天的“道德危机”。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成功人士”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顶礼膜拜。但膜拜的背后,并没有人思量如何使社会正常运行。客观上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与主观上不惜代价获取终极利益的行为相融合,就产生了当下社会失衡的结局。全体性的民众逐利化吞没了社会公德,尽管执政者一再强调追求公平与正义,但是改革初期的原始性漏洞已然无法弥补。

企业以逐利为生,但中国社会的企业生存境况让企业家们时常要多几分挂念。少有企业家有多余的精力关注社会道义。很多企业经过少为人知的资本原始积累后,做出的“反哺社会”之举,亦受到从社会到业内的多方质疑。民众基于跨阶层的原始的不信任,亦不会真正看好企业的社会道德水准。况且中国企业在资本积累、市场运营等方面并没有真正与社会建立起有效的平衡机制,如何期待他们做出有德之举?

反观另一个阶层——政府公务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真正摆脱权力社会的阴影,专制皇权思想衍变了数千年也只不过不断地换汤不换药而已。况且面对着几乎是世界最复杂的民众群体与社会状况,中国公务员阶层不可避免的将沦丧在无底洞中。他们知晓社会道德的真实含义,他们也从来都明白如何践行道德标准,但是一旦掌控权力之后,出于灰暗的权力场潜规则熏染,以及对一旦离开权力生态圈后的未知的巨大恐惧,公务员们莫不纷纷改变做人的标尺。用“最清醒的无德者”来形容这一群体毫不为过。

当社会化的犬儒主义流行,让社会各个阶层纷纷为伦理的失守辩护之时,意味着精英群体已不再坚持良知,并借助强大的社会公器将自己的辩解泛化为共同的社会和心理背景。在此前提下,底层人们的不满情绪始终无法得到法理与道德上的突破口。于是道德缺失的社会依旧可以在稳定的表象下维持歌舞升平。

或许正如此前的调查结果一样,中国农民依旧保持了道德追求。但不可不知的是,中国农民之所以被这样评价,缘于千百年来他们从没有决定过自身的命运,从来没有话语权。缘于对土地天生的依附力,中国农民从来就没有摆脱最原始的人性,去投入到足以彻底改变他们的社会洪流中。

故此,道德调查报告与其是在褒扬农民,还不如说在抽社会的耳光。

没有人再愿意维护社会道德的底线,社会公德的维护、监督及惩戒体系整体缺失,导致规则意识在当下中国彻底消散。

当一切评判标准被功利的量化后,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已然缺失了自身的评判系统,或者说,千年以来,道德自身的评判系统,始终没有真正与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人性相吻合,因此,当人性深处的原始欲望战胜规则意识后,道德也就无从附着了。

况且,一个没有安全感、缺乏归属感、抵抗风险的能力及自我保护与修正能力都极差的社会,又有何资格要求民众的道德水准呢?

如何解决道德缺失

如何解决道德缺失?

民众固然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自主性,此外,政府、精英与民众间的平等互动即扁平化的沟通平台建设也必不可少。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法制与规范不再具有公信力,道德也就成为虚幻的名词。

改革之前自上而下确立的道德体系在改革开始后就轰然倒塌,导致公民道德从机制上缺乏约束。故沟通之外,仍需关注制度建设。通过法律强制拯救滑坡的道德,也是针对当下社会道德缺失的无奈之举。

整个社会的冷漠让人们失去了对道德约束的信心,转而寻求法律约束的力量。但事实上,民众对于司法机关的失望进一步导致了社会道德体系的衰落,当此时,法律约束恐难见效。

在法制规范的外层,还需不断壮大社会公德维护者、监督者和惩戒者的队伍,形成“失德受惩”的局面。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公民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完善,而是要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这就需要在细节处培育社会各群体的道德素质。而这绝非朝夕之功。

重要的是,当下社会的道德体系究竟该如何表述,并没有达成共识。道德沦丧的拯救体系是否需要从公器层面上重新建立?仁者见仁的结果是,更多的道德价值被抛弃。

故此,若要解决当下社会的道德缺失,还需从制度建设、道德教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妥善思考。而深入挖掘道德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道德的传承性,仍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

但是毕竟,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话语体系的构建并非朝夕之功。一个悲哀的现实是,泱泱古国的文明已然逐次凋落,未知在此后的时光里,我们是否还能拾拣起蒙尘的道德?

上一篇:在全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民族精神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