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2024-04-12

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通用7篇)

篇1: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 肿瘤

在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是最主要的类型,恶性黑色素瘤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其它类型则甚为少见。其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与人种、肤色、年龄和地域有关。其 治疗 虽有手术、放疗、化疗、冷冻、激光或光动力学等多种方式,但 目前 仍以手术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本科1995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颜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53例,通过手术治疗均获得痊愈,无1例随诊复发,作者进行回顾性 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 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患者中男23例,女30例;年龄56~94岁。病程2个月~12年。基底细胞癌39例、鳞状细胞癌14例。病变位于鼻背10例、内眦部17例、颧部14例、前额部6例,耳前4例,颞部2例。病灶范围0.5cm×0.5cm~6.0cm×3.5cm。全部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术后均有病理切片证实。

1.2 手术方法 病变较小者用0.5%~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病变较大者采用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先于肿瘤病灶周缘0.5~1.0cm以美蓝液画出切除线,沿线切开皮肤,最大程度完整切除病灶,继发的颜面部创面8例采用创缘潜行分离分层直接缝合,16例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29例分别采用改良菱形皮瓣、鼻唇沟皮瓣、v—y推进皮瓣、a—t皮瓣、“风筝”皮瓣等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结果

53例患者均予完全切除肿瘤病灶,一期修复创面。切口均ⅰ期愈合。病理切片证实为基底细胞癌39例、鳞状细胞癌14例。53例患者中52例手术切缘阴性,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而紧贴病灶周边切除,快速病理切片切缘阳性,予扩大切缘至2.0cm后肿瘤全切。术后无面部器官移位畸形,移植的全厚皮片全部存活,不挛缩,颜色与周围皮肤基本相近。皮瓣不雍肿,血供良好,颜面部外观满意。随访时间1~10年,无复发病例。讨论

早期手术是治疗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适用于各期病变,治愈率最高,通常只须一次手术,比较 经济 方便,且无放疗或化疗所常伴有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手术治疗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切下的标本完整,可作详尽的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并监测清除是否彻底[2]。本组患者全部行手术切除治疗,无1例随诊复发,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印证了手术仍是最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颜面部是外露部位,因此手术时彻底切除肿瘤病灶,防止其局部复发与面部外形的恢复重建是必须同时考虑解决的两个 问题。应用 整复外科的技术来修复手术所造成的组织缺损和力求恢复功能,可使根治手术更有成功的保证[3]。作者认为,手术时首先应考虑彻底切除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病灶,其次要最大程度的保留颜面部器官的功能,防止其严重的移位畸形,最后要兼顾颜面部的整体外形与美观。

篇2: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0月, 选取各种原因导致的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68例, 其中男28例, 女40例, 年龄16岁~88岁。缺损原因:色素痣32例, 脂溢性角化病15例, 炎性肉芽肿6例, 基底细胞癌5例, 鳞状细胞癌2例, 角化棘皮瘤2例, 创伤性缺损6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缺损均无法通过直接拉拢缝合闭合创面, 而需要通过邻近任意皮瓣覆盖。手术前用美蓝沿颜面部皮肤缺损周围设计切口线, 所有切口均设计成菱形或类菱形。改良菱形皮瓣夹角应与缺损缘呈45°左右, 长度约为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改良菱形皮瓣转移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均获得成功, 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 皮瓣无肿胀坏死。病例随访3个月~24个月, 皮瓣区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 周围皮肤无明显移位变形, 创面切口瘢痕细小无增生, 肿瘤病例术后无复发, 外观与功能患者均感到满意。

3 讨论

各种原因所致的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整形美容外科非常多见, 随着社会发展和患者对自身外在形象要求的日益提高, 治疗不但要求彻底覆盖缺损, 还要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目前对于不能直接切除缝合的中大型创面修复方法大体有植皮修复, 扩张皮瓣, 游离皮瓣及局部任随意皮瓣修复等几种。颜面部植皮外观常常不能被患者接受, 扩张皮瓣治疗周期长, 并发症较多, 基层门诊开展难度不小, 若采用岛状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则为避简就繁[1]。局部随意皮瓣修复便成为此类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 经典的菱形皮瓣由Limberg设计, 属于易位皮瓣的一种, 它采用旋转和推进相结合的方式直接覆盖缺损区;改良菱形皮瓣则是由Dufourmentel于1962年首先报告[2], 它较之前的经典皮瓣旋转角度小, 而且菱形边的大小可以根据局部皮肤的弹性和松动性相应变化, 故能发挥更大的修复作用。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该皮瓣具有设计简单巧妙, 灵活性大, 皮瓣蒂部血运可靠, 转移灵活性大, 手术操作简单, 术后切口瘢痕隐蔽性强等优点, 可以被广泛用于颜面等处皮肤缺损的修复, 并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菱形皮瓣在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结果 本组患者缺损创面均Ⅰ期愈合, 皮瓣均完全成活, 随访3个月24个月形态较满意, 无功能受限及邻近器官移位。结论 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肤缺损,颜面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

参考文献

[1]邢新, 郝兰, 陈江萍.改良菱形皮瓣的临床运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 11 (5) :239.

篇3: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神经系统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72-02

椎管内肿瘤(包括椎管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约占神经系统内肿瘤的10%~15%。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易造成漏诊、误诊,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5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本组共50 例, 男23 例, 女27 例, 年龄7~74岁, 平均39岁。

1.2 主要症状与体征

①疼痛:疼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共有19例。常表现为根性疼痛,有时可误诊为肋间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痛。② 感觉障碍:常见,本组45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表现为有感觉障碍平面并常伴有麻木或束带感。髓内肿瘤则常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节段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与脊髓肿瘤所在部位相关。③运动障碍:有41例入院时在肿瘤压迫脊髓平面以下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从肌力减退到肢体瘫痪。有4例入院时出现肢体完全瘫痪,瘫痪时间最长者达半年。如肿瘤影响前根者可出现相应支配肌肉的肌纤维震颤肌萎缩无力,本组仅1例记录有此症状。④ 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组有25例患者有尿失禁或尿潴留,多出现于髓内肿瘤、脊髓受压严重或病程较长的患者。⑤其它:有2例患者腰骶部肿瘤表现有颅内压增高,伴有眼底视乳头水肿,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过高有关。

1.3 影像学检查

35例行 X 线检查, 17例椎弓根增宽, 18例椎间孔扩大。所有病例均行 MRI 检查, 平扫及增强, 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瘤位于颈段26例, 胸段12例, 腰段8例, 骶段4例。髓外硬脊膜下32例, 硬膜外13例, 髓内 5例。

1.4 手术方法

位于颈椎的肿瘤以第 7 颈椎为标志定位; 位于胸腰部的肿瘤,术前用金属物固定于相应棘突后正中皮肤上, 借助 X 线定位, 确定相应病变的棘突, 以此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形切口。手术在全麻插管后进行, 侧卧位分开椎旁肌后, 咬除相应棘突和椎板, 尽量显露肿瘤。对于髓内肿瘤, 在显微镜下沿脊髓后正中少血管区切开后做瘤内或囊内切除。与脊髓边界清楚者, 严格按边界切除; 边界不清者, 根据其颜色不同切除明显部分。

2 结果

术前有运动障碍的41例中,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者37例,占90.2%,无变化者3例,占7.3%,加重1例,占2.4%。45例感觉障碍者术后改善40例,占88.9%,无变化者4例,占8.89%,加重1例,占2.2%。2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20例改善,占80.0%,5例无变化,占20%。术前有自发性疼痛者19例,术后改善者17例,占89.5%,无变化者2例,占10.5%。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按部位不同可分为硬脊膜外、髓外硬脊膜下和髓内三大类,大多为良性肿瘤, 起病缓慢, 以脊髓压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会出现疼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及与脊髓的关系,硬脊膜外肿瘤多以恶性为主, 根性痛为多见,髓外肿瘤压迫脊髓可引起肌力障碍, 引起的感觉障碍从下向上发展, 而髓内肿瘤引起的感觉障碍从上向下发展[1]。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在MRI应用以前,主要靠脊髓阳性对比剂造影进行定位,但无论是上行性还是下行性造影,都只能确定肿瘤的下界或上界,难以了解肿瘤的范围,更不能作出定性诊断。自从我院启用MRI检查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淘汰了脊髓阳性对比剂造影检查。48例病人通过MRI检查,对椎管内肿瘤进行了精确定位,并明确了肿瘤的大小、范围、位置。

手术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手段, 早期手术效果较好,术后,本组病例的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显微镜的应用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正常的神经组织, 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 手术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2]。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手术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①髓外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患者采用侧卧位,纵形切口, 切除脊突和椎板, 硬脊膜外脂肪大多变薄或消失, 硬脊膜囊呈梭形膨大, 上方可见搏动, 下方则消失。术中应轻柔分离肿瘤与脊髓粘连的部位, 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脊髓的损伤, 本组 1 例术后症状加重可能与此有关。脊髓前方的肿瘤不好显露时, 可切断 1~2 条齿状韧带, 将脊髓翻向一侧, 以利于显露[3]。对于哑铃形神经鞘瘤, 肿瘤突至椎管外, 后路全椎板切除显露肿瘤不完全时, 可联合侧前入路尽量全切肿瘤, 必要时可切除肿瘤上下的椎弓以扩大手术视野[4]。脊膜瘤在切除后, 附着点的硬脊膜应用电凝灼烧, 特别是硬脊膜外的脊膜瘤, 容易恶变,要尽量全切, 附着点硬脊膜可切除后再行修补, 不能切除的应反复灼烧, 防止复发和恶变[5]。椎管内恶性肿瘤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治疗, 大部分切除或姑息切除, 并充分减压, 以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周维江等研究表明, 脊髓受压后,血运障碍造成缺血、缺氧,出现功能障碍, 早期解除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因此,应积极减压, 为脊髓功能的恢复提供条件。②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对大多数髓内肿瘤患者而言,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 均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症状越轻, 效果越好; 如果病人已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手术则难以恢复。本组手术均从后正中切开脊髓, 避开了动、静脉, 根据肿瘤大小确定切开长度。 肿瘤切除范围应限于瘤内, 肿瘤的颜色、质地与正常脊髓不同, 可据此由瘤内向周边切除, 不可损伤正常脊髓[6,7]。脊髓胶质瘤由于与周围分界不清, 很难全切,不必追求彻底切除, 达到减压效果即可, 术后可辅以放疗[8]。肿瘤不能全切者, 术中操作需轻柔, 可将肿瘤向脊髓对侧牵拉以利于分离, 应注意吸引器吸力和双极电凝的功率均不可过大, 以免损伤脊髓。目前,手术切除是椎管内肿瘤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椎管内良性肿瘤居多,因此手术全切除后即可获得痊愈。

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的主要进步有两点:

(1)对大型哑铃型神经鞘瘤,以前第一次手术时只能先行中线切口全椎板切除,再切除椎管内肿瘤,并从椎间孔尽力追寻向孔外生长的肿瘤,残留于椎间孔外的肿瘤则在术后适当时机行二次手术切除。近年来我们改进了手术方法,对19例患者行一期手术切除向椎间孔内外生长的大型神经鞘瘤,一次手术均能达到肿瘤全切除。具体的做法是:在皮肤上做中线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后横形切开肿瘤区肌肉,然后行半椎板切除并咬除部分关节突在胸段,必要时咬除部分肋骨头,这样即可做到肿瘤全切除。

(2)近年来,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髓内肿瘤进行手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前对髓内肿瘤多行活检或肿瘤部分切除,很难做到全切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后,髓内肿瘤全切除率大大提高,室管膜瘤的全切除率可达93.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从手术疗效看,多数病人术前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术前有运动功能障碍的41例中,术后短期内有90.2%得到改善,有感觉障碍的患者中,88.9%得到改善,80.0%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得到改善,89.5%患者自发疼痛消失。总之,广泛应用MRI检查能够对脊髓肿瘤作出早期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及电生理术中监护,则能进一步提高椎管内肿瘤的疗效[9,10,11]。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第 1 版)[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 Hejazi N, Hassler W.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J]. Neurol Med Chir (Tokyo),1998(38):266-273.

[3] Valiev AK, Karpenko VIu, Setdikov RA. The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tumors [J]. Vopr Onkol, 2005, 51(3):382-384.

[4] 杨树源, 洪国良. 椎管内肿瘤 402 例报道[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 16(3) : 162-164.

[5] 宋明发, 周赤忠, 杨生雄. 椎管肿瘤的诊断与预后[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1) : 66-67.

[6] Maira G, Amante P, Denarol L .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J]. Neurol Res,2001(23):835-842.

[7] 吴喜跃, 康德智, 江常震.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11):724-726.

[8] Ptashnikov DA, Usikov VD, Korytova LI. Current asp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of the spine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J]. Vopr Onkol, 2005, 51(3): 300-310.

[9]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 褚峰,曾白云.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30例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4):280-281.

篇4: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整形美容技术,急诊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

常规的急症外科主要是以抢救生命、减少出血为主, 消灭创面, 对所有的伤口 (包括颜面部) 进行简单粗糙清创缝合, 致使很多患者愈后瘢痕明显, 影响容貌和外观, 有的甚至导致面部结构畸形, 给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造成阴影。本文笔者抽取2004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的病人一共有162例, 对其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2例, 年龄6月~62岁, 平均23岁, 男94例, 女68例, 伤后20分钟~3天就诊, 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其损伤类型为:挫裂伤、切割伤、咬伤、刺伤、撕裂撕脱伤。外伤部位:额部22例、面颊部43例、眉部18例、鼻部9例、唇部24例、眼睑28例、下颏14例、耳4例。

1.2手术方法

1.2.1麻醉与清创时间。迅速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 以排除颅内出血及相关的内脏损伤和系统性疾病, 明确诊断, 在生命体征平稳及无其他相关脏器损伤的情况下选择相关的麻醉, 大部分选择局部浸润麻醉, 对唇部分缺损的采取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受伤以后尽量在8h当中给予缝合, 对于受伤以后1~2d的伤口, 如果无感染, 仍然能够给予缝合。如果病人在入院之前就已经采取清创缝合, 可是采取其他方式缝合, 会造成对位不齐或者张力相对比较大, 伤口如果没有> 48h可以将缝线拆除, 应该采取整容外科进行缝合[1], 对超过3d, 患者强烈不满的可以拆除缝线, 切除针眼, 行整形美容缝合。

1.2.2对创面的前期处理。对于污染的伤口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去除创面凝血块和异物, 保护好创面, 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创面周围污染皮肤, 用双氧水冲洗伤口,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碘伏消毒术区, 口腔应用75%酒精纱布消毒, 尽可能地保留颜面部皮肤软组织, 即便蒂部有部分软组织, 在没有坏死以及感染的情况之下, 仍然可以给予缝合, 进而使发生面部畸形的几率明显减少。

1.2.3修复方式的选择。遵循美容“微创”原则, 尽量使缝线与皮纹方向一致。撕裂伤要做好深层处理, 仔细解剖, 逐层缝合, 不留死腔。对伤口创缘整齐而无失活的组织者, 无需设计, 可以直接美容缝合;对伤口创缘污染严重及失活的组织修剪去除, 但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 皮下组织分离松解, 严密地对位缝合, 将张力均匀分布到皮下组织及真皮深层, 达到无张力缝合;对伤口欠整齐的磕伤或挫伤, 可沿伤口两侧边缘设计两条锯齿形切口, 将挫伤的坏死组织在切口内给予切除后修复[2];对于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 可以设计临近皮瓣转移、滑行、推进等无张力修复。对于额上部、眉毛附近、鬓角附近皮肤挫裂伤或软组织损伤的可以适当向上修剪部分正常皮肤, 在不影响五官对称的情况下尽量将缝线隐蔽在发际、眉毛、鬓角附近, 几乎可以做到无痕愈合。对于沿鼻口唇损伤的尽量保留正常组织, 必要时设计“Z”字成型, “Y-V”成型等术式, 改变伤口的走向, 以免后期愈合后瘢痕挛缩畸形。

1.2.4缝合技巧。缝合前先推进皮下组织进行实验性对合, 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将线结打在下面, 深度创伤表面一定将死腔彻底消灭, 所以, 在缝合的时候应该从内到外, 逐层缝合[3]。皮肤选择6/0美容缝合丝线精细缝合。

2 结果

本组162例颜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均一期愈合, 术后5~7d拆除缝线。应用预防瘢痕增生药物, 如:瘢痕宁软膏, 瘢痕贴或美皮护等。6个月后随访大部分看不出伤口, 无一例畸形发生, 效果满意。

3 讨论

颜面部为人体最暴露部位, 受伤几率大, 其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人的五官和容貌, 所以接诊医生要有一些美容整形的修复观念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减少医疗纠纷。另外, 还要对病人给予详细检查, 明确有无威胁生命的损伤;手术之前一定要排除或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果[4]。美容外科缝合是十分精细的手术, 耗时长, 另外面部神经表浅, 因此选择麻醉十分关键, 最好是在病人能配合表情动作的情况下手术, 所以几乎全部选择局麻或神经根阻滞麻醉面部表情丰富, 组织结构精细, 血液循环丰富, 受伤后要及时处理, 否则将引起器官萎缩, 变形。整形美容医生必须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观, 彻底冲洗伤区污物, 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 尽可能地保留蒂部软组织, 尽量避免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检查伤口是否有血管损伤、骨损伤并加以保护, 彻底止血[5]。如果是面神经末梢分支 (Ⅱ级以下) 的损伤, 常可以自然恢复, 无需特殊处理[6]。若主干断裂, 找出断端, 进行神经吻合。皮肤软组织损伤缝合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对于减轻后期瘢痕增生十分重要, 一是皮肤伤口两侧的组织对合一定要严密, 表面皮肤平整, 二是将张力分布到皮下组织和真皮深层, 真皮浅层和表皮层不应该有任何张力[7]。深层肌肉采用4/0的可吸收缝线缝合, 皮下组织及真皮深层采用6/0可吸收线缝合, 线结打在里面, 减少异物发生, 皮肤应用6/0美容缝合丝线精细缝合。术后5~7d拆除缝线, 以免过久拆线留下针眼瘢痕。愈后外用抗瘢痕药物预防瘢痕增生半年。

参考文献

[1]李清湘.颌面部外伤的美学修复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00, 9 (5) :384.

[2]谢爱国, 葛华强, 谭谦.面部软组织创伤的急诊整形修复[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2) :212-213.

[3]姜涛.整形美容外科方法Ⅰ期治疗面部外伤712例的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报.2005, 27 (2) :128-129.

[4]李安平, 朱占魁.张浩.美容外科处理头面部外伤回顾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9, 18 (5) :722-724.

[5]朱洪荫.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52.

[6]鲁开化, 马显杰, 郭树忠, 等.面部外伤的早期美容修复[J].中国美容医学, 2006, 15 (4) :391-392.

篇5: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良性卵巢肿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773 R 3 .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97-03

卵巢良性肿瘤是困扰女性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中囊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在妇产科中是比较普遍的肿瘤病症,具有多种分类,而且其发病人群没有特定限制,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在20~45岁之间最为常见。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初期病症不明显或无病症,只有肿瘤体积达到一定程度,患者会出现腹胀、腹部肿块或疼痛等,而此时其对患者影响较大,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失调以及绝经后出血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症提供及时有效并且适合的治疗,从而缓解病情,加快患者病情恢复速度,降低患者承受痛苦,以及来自生理和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压力。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10月在我院治疗的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于2014年1~10月在我院进行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治疗的患者,她们都是自愿参与研究的。把这50例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腹腔镜手术组)和观察组(开腹手术组),每组有患者25位。研究组的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2~62岁,平均年龄为32.6士3.2岁;这些患者中有14位是单侧病变,11位患者是双侧病变;从病理类型来说,12位患者是单纯性囊肿,8位患者是卵巢畸胎瘤,5位患者是浆液性囊腺瘤。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0~64岁,平均年龄为33.8士2.2岁;这些患者中有13位患者是单侧病变,12位患者是双侧病变;按病理类型来分,有11位患者是单纯性囊肿,9位患者是卵巢畸胎瘤,5位患者是浆液性囊腺瘤。通过仔细比较,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手术方法

腹腔镜组:麻醉后取头低足高仰卧位,经脐部穿刺点放入直径为10mm的腹腔镜,常规检查腹腔,然后在麦氏点及左下腹对称点分别做5~10mm穿刺孔,置入腹腔镜探查盆腔情况,并了解肿瘤大小、位置、颜色、活动度、表面有无赘生物,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有粘连者先分离粘连,在肿瘤较薄处打开肿瘤包膜,暴露肿瘤,钝性分离,尽量保持囊壁完整。如囊壁破裂或囊液流出,用5%葡萄糖溶液反复冲洗,并完整剥除囊壁,装袋取出,残腔用双极电凝止血,修剪切缘,使卵巢自然对合,一般不缝合卵巢。如卵巢畸胎瘤先将肿瘤放入胶袋,再行剥离,以防肿瘤破裂内容物溢入腹腔。卵巢残腔用电凝钳止血后,冲洗腹腔无出血后手术完毕。开腹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按常规开腹手术。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腹腔镜组25例均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70.2±15.6)min,术中出血量(35.6±14.4)ml,术后恢复排气时间(18.4±6.3)h,平均住院时间(5.5±1.5)d。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病例发生。开腹手术组25例,平均手术时间(65.8±17.2)min,术中出血量(125.4±72.6)ml,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32.2±10.8)h,平均住院时间(7.5±2.5)d。1例伤口脂肪液化,经引流后愈合。与开腹手术比较,除手术时间无差别外,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由于卵巢结构的特殊性及功能的多样性,对卵巢良性肿瘤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尤其是对年轻女性的影响,是目前妇科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传统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行卵巢肿瘤剥除术或一侧附件切除术,但开腹手术存在腹部切口大、损伤大、术后易发生粘连和7d才能拆线、住院时间长、伤口愈合慢等缺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的开展,使很多妇科肿瘤均可进行腹腔镜手术,且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同时术后发生粘连机会较少,这对于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有资料表明,腹腔镜在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方面更具及时性、准确性、创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报道显示,腹腔镜在剥除卵巢良性畸胎瘤手术时,对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轻微、损伤小、恢复快等。

本结果显示,腹腔镜在卵巢良性肿瘤治疗中更具优势,由于该微创手术对器官搔扰少,所以术中出血少,术后肠道恢复排气时间短,使住院时间缩短,其优势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对于患者来说,这也是满意度比较高的选择。而且,腹腔镜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不大,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研究证实,在良性肿瘤的处理上,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相比,其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及外形美观等方面均有绝对优势。尽管二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术后排气、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而且手术伤口小、外形美观、术中暴露充分,同时在分离粘连或止血方面,比开腹术更清晰、更易操作,因此腹腔镜行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以求开发出操作更简便,给患者带来压力更小的手术,以求在对女性卵巢良性肿瘤的治疗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蒂扭转4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4):736-737.

[2]谢丽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3(4):363-365.

[3]张晓华.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8.

[4]李冬霞.妇产科卵巢良性肿瘤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3:148-149.

[5]李洁华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剥除卵巢良性畸胎瘤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5):358-560.

[6]金建新.腹腔镜手术在卵巢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3):243.

篇6: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皮肤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82-02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因跌倒损伤导致髋部骨折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行动不便、长期卧床,极易滋生皮肤问题和压疮,影响手术进程,增加治愈髋部骨折的难度。我院如今选取5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进行预防性的皮肤护理和针对性的压疮护理,比较分析效果和作用。

1 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52例髋部骨折患者,男25例.女27例,年龄段在68-96岁,平均年龄76.2岁;均为围手术期患者,术前37例患者坚持行骨牵引术,26例患者行皮套牵引。入院前压疮患者8例,入院后患者出现压疮1例,术前其余患者的皮肤都完整无缺。

2 护理

2.1 预防性皮肤管理

2.1.1开展护理工作前进行护理人员全员培训,根据压疮类型及其风险评估的检查事项,结合个案培训全科护士,把握风险评估测量准确度,以保证风险评估表具有参考价值,以便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1.2老年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使用Braden量表,将压疮严重的患者归为预防性皮肤护理中。

2.1.3建立严谨的皮肤护理工作交接班秩序,要求护理人员积极记录书面交班情况外,必须在病房内交接护理工作和任务,保证患者和家属及时了解交接班情况。

2.1.4检查短时间瘫痪患者骶尾部皮肤,可以使用“镜子反射法”。运用健肢撑床让患者离床抬臀,偏瘫、体力不支患者无法抬臀、抬臀,请两位护理人员协助抬臀,护理人员面对患者将镜子移到其臀部下方,使用照明光线将其臀部皮肤状况反射到眼前进行检查。为了防止患者皮肤出现问题,每天每2h更换一次其骶尾处的凉液垫,使用宽度同凉液垫的柔软棉毛巾隔离骶尾和凉液垫,避免汗液浸渍皮肤组织。

2.1.5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认真讲述压疮预防措施。在髋部骨折治疗期间,患者和家属注重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忽视预防性的皮肤护理措施。有的患者和家属存在错误的认识和偏激心理,以为治好骨折才是最大的事,不管治疗前后压疮情况的变化,或者以为短期卧床不会影响皮肤产生皮肤疾病。在52例子患者中有4例压疮由于家属不配合护理造成皮肤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护理前必须做好病患家属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宣教工作中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压疮的危害,转变家属的思想观念,使其配合患者的皮肤护理工作,降低压疮引发率。

2.1.6每天检查行皮套牵引术患者的受压皮肤,小腿下部的皮套不宜扎得过紧,并给患者使用棉垫保护背部受压皮肤。疑有轻度压疮的患者,运用泡沫敷料保护受压皮肤,缓解局部压力影响皮肤健康。

2.1.7能够半坐卧位的患者,注意患者半坐时间,逐渐减少其半坐时间,增加半坐次数,避免长期受压皮肤过度承受剪切力损害,也有利于改善全身上下的血液循环。

2.1.8加强皮肤护理工作管理,每日严格检查护理措施的进行程度和效果。也要时刻注意患者入院前后的情绪变化,跟踪了解其术前术后的心理变化,针对其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缓解躁动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和消极配合护理工作、逃避药物治疗等不良心理,减少髋部骨折术后病痛带来的精神痛苦,缓解长期卧床引起的心理压力,及时向主治医生和专家组反映情绪激动、心理消极的个别患者得护理情况,必要时共同商讨应对措施[1]。患者情绪失控时,要配合主治医生给予镇静药调整和治疗,针对个别病例调整护理措施。

2.2 压疮护理

2.2.1护理人员每天必须认真做好护理工作书面记录、压疮评估工作,抱着严谨的心态积极完善护理记录和压疮评估表的测量内容,制订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

2.2.2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和日常护理指导,根据压疮的发展情况选择有效的外用药和敷料,由主管护士教育指导,并及时做好伤口评估表测试工作,交由护士长仔细检查。

2.2.3以辨证方法搭配患者的日常饮食,根据其消化系统变化和疮面变化,合理调配三餐饮食,以健康的饮食调整其身体素质,消除病体毒素、增强肌肤再生能力,加强营养补给,加快压疮愈合速度。

2.2.5不进行牵引术的患者,令其采取、保持侧卧60度体位,减少自身重力转化的压力,给予10cm软垫隔开两腿,稍微保持健肢弯曲度,伸直损伤的肢体,在给予柔软的腰枕隔垫其背部。

2.2.6护理愈合不久的压疮皮肤,外贴泡沫或者水胶体材质的敷料来保护。

2.2.7给予皮肤干燥患者润肤露并外涂,冬季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避免伤口瘙痒抓破皮肤。

3结果

52例患者中带入压疮8例,经过治疗控制管理、合理搭配施食、针对性施教等护理,均在19d前后不久时间内全部治愈。骨折部位按照治疗进度进行了手术治疗;1例入院压疮患者,针对个别情况施以合理性的处理和护理,均在4d前后不久时间内治愈;其余经过预防性皮肤护理的43例患者如期行髋部骨折手术,在围手术期均能保持皮肤完整性和健康状况。52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都康复出院。

4讨论

5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带入压疮和院内压疮都对髋部骨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使手术延期进行,延长了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加重了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大幅度降低在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显示,预防性皮肤护理能有效抑制压疮产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治愈率。研究证明,压疮护理应以预防为主、从整体治疗入手,注重局部护理[2]。预防性皮肤护理可以阻断压疮引发的条件,大大减少皮肤所受的压力,保证病患皮肤健康,加快髋部骨折术后康复速度。

本次研究也表明,压疮患者和皮肤健康患者以及家属对压疮的危害并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极力抗拒预防性皮肤护理措施。经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有所改观,积极配合和参与日常的皮肤护理工作,可见,对病患和家属的健康宣教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3]。

参考文献

[1]苗玉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综合分析与评[J].中国卫生产业,2011,48(19):326-327.

[2]姜凤丽.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789-792.

篇7:颜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

93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Lin Yiping

【Abstract】Objective: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and surgical treatment.Methods: Select January 2000 ~ June 2010 93 cas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cardiac tumo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 According to pathological type were: 77 cases of benign mucinous type, accounting for 82.8%, 6 cases of benign non-mucinous type, accounting for 6.5%, m alignancy in 10 cases, accounting for 10.7%. Patients 88 patients were alive and 2 patients after 8 months in the 12 months of death, 3 patients 2 years after operation 10 months after the death.Conclusion: Clinical rare primary cardiac tumors, once diagnosed, should be immediate surgery, benign tumors better, m alignant tumors poor results.

【Key words】Primary cardiac tumors; surgery;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7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42-02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较为少见,随着心脏超声、心脏CT和磁共振检查的普及,对心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确诊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心脏外科的发展,对于心脏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也取得了相当满意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本文通过200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9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93例,其中男40例,女53例;年龄12~68 (平均34.6) 岁。发病时间5~7年,根据病理分型为:良性粘液瘤77例,占82.8%,良性非粘液瘤6例,占6.5%,恶性肿瘤10例,占10.7%。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为胸闷、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有压迫感,有的患者伴有晕厥史,脑及全身多部位出现栓塞,反复低热及进行性贫血等全身中毒表现也较常见。

1.2 方法:93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上腔静脉根部插直角引流管,下腔静脉插管则尽量靠近下腔静脉口处,左心房的肿瘤则不插左房引流管;不进行心外探查;通常采取右心房纵行切口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蒂部周围0. 5~1. 0 cm 正常的房间隔或心内膜组织;术中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则应扩大切除范围[2]。取出肿瘤时注意操作轻柔准确,绝对不应暴力牵拉、钳夹肿瘤,防止瘤体破碎,造成病人出现继发性栓塞及肿瘤组织的播散种植;对于肿瘤累及的瓣膜应果断切除,防止术后复发,损坏的瓣膜行修复或作人工瓣膜替换。切除肿瘤组织后应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心腔,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碎片;心脏残余的缺损用自体心包补片或人工材料修复。

2 结果

93例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粘液瘤77例,占82.8%,良性非粘液瘤6例,占6.5%,恶性肿瘤10例,10.7%。经6个月~5年的随访,88例患者仍存活,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

2.1 良性粘液瘤: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粘液型77例,占82.8%,术后并发胸腔积液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2.2 良性非粘液瘤:术后经病理证实良性非粘液型6例,占6.5%,其中心脏嗜铬细胞瘤3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1例。术后1例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发生。

2.3 恶性肿瘤:术后经病理证实10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肉瘤3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恶性心脏嗜铬细胞瘤1例。围术期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多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促、胸闷及胸前压迫感。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间叶组织,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及家族性病例,瘤体具有宽窄不一的瘤蒂,与房间隔卵圆窝部相联,少数粘液瘤则可起源于心腔其他部位。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女性多见。左房粘液瘤

是心脏粘液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占心脏肿瘤的50%左右。好发年龄为50~70 岁,女性发病多见于男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无明确的特异性,这与肿瘤发生解剖位置、肿瘤大小以及肿瘤病理性质存在密切关联。临床表现类似二尖瓣狭窄,由于瘤体造成二尖瓣口的不完全堵塞以致出现类似二尖瓣狭窄的心脏杂音,但改变体位可以此心脏杂音强度减轻或至消失。随着瘤体逐步增大病人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头昏或一过性昏厥均由于瘤体阻塞二尖瓣瓣口而引起一过性脑血供不足,病人休息或改变体位,可使上述症状有所缓解。

原发性心脏肿瘤一经诊断,即需急诊或限期手术,否则有心功能衰竭、晕厥、猝死、栓塞以及肿瘤转移、播散的风险。摘除肿瘤后的房间隔切口多不能直接缝合,除非肿瘤未侵犯房间隔,手术中无切除房间隔组织才应考虑直接缝合房间隔,手术中通常应用自体心包或人工材料进行房间隔修复重建。我院一例左房粘液瘤病人心内探查发现肿瘤蒂部浸润二尖瓣瓣环和瓣叶,术中同期为患者作二尖瓣替换术。粘液瘤手术切除后的预后通常良好。

心脏原发恶性肿瘤极为少见,多为肉瘤,进展较快,预后极差,通常确诊时肿瘤已有明显的局部浸润或已有转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机会不多,术后生存时间不长,远期效果不佳。手术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心内堵塞,改善心功能以及明确病理诊断。术后应结合化疗或放疗进行强化,以延长患者生命。目前趋向对于心脏恶性肿瘤采取比较积极态度,争取手术治疗,至少可以尽快明确病理诊断,为化疗或放疗创造条件。本组10例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患者,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肉瘤3例,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恶性心脏嗜铬细胞瘤1例,经过随访,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我们认为对心脏的恶性肿瘤应有足够的切除范围,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部分正常组织,同时术后早期即进行放、化疗,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以有效延长生存期。

本组9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经6个月~8年的随访,88例患者仍存在,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12个月死亡,3例患者于术后2年10个月后死亡。说明手术治疗原发性心脏肿瘤疗效显著,特别是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韩劲松,安君,阎德民.原发性心脏肿瘤23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6, 144(12):87-89

上一篇:刘占兰:让教师在参与式培训中主动发展与提高下一篇:读亡羊补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