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皮肤过敏试验假阳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22-09-12

1 原因

1.1 药物的自身因素

(1) 药物生产的问题。虽然与过去相比, 现在制药企业科技先进, 但是由于制药企业良莠不齐、水平千差万别, 有些药物生产厂家制作工艺差, 对药物的生产把关不严, 导致药品所含杂质多, 皮试后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2) 储存方面的问题。皮试液一般都要求现配现用, 对青霉素的要求更是如此。有的时候护士为了省却麻烦而把皮试液存放在常温下或冰箱内, 但如果存放时间过长或储存温度过低亦可导致皮试阳性率的增加。

1.2 操作者的因素

(1) 操作者的心理因素。由于一些护士对某些药物过敏反应的后果有着太过严重的认识, 所以有些护理人员在判断皮试结果时过于小心谨慎, 对皮试可疑阳性者不做对照试验或对皮试后出现的应激反应不进行综合分析而是简单地一概认定为阳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皮试阳性率的增加。有的时候由于护理人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心绪不宁、烦躁, 也会使其工作出现偏差。 (2) 操作者的手法因素。任何一项护理操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流程。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也是导致皮肤过敏试验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由于护理工作者的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不同, 有时会出现一些诸如:皮试液浓度过高、皮内注射针尖过长、过粗、对剂量把握不准, 导致注入量过多、皮试前未把针梗内残留的空气排尽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皮试阳性。

1.3 受试者的因素

(1) 受试者的心理因素.有些患者心理过分紧张导致皮试后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甚至发生晕倒等“晕针”现象。极易与过敏性休克相混淆。 (2) 受试者的自身问题。有些患者身体虚弱, 其它疾病还未痊愈或在饮酒之后做皮试都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有些病人则对乙醇消毒液过敏, 有的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在使用某些如阿托品、山莨菪碱、氢化可的松、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后, 全身或局部皮肤血管扩张、发红、皮温高, 也容易误判为皮试阳性。 (3) 受试者的外力因素。有些患者在皮试以后总觉着皮丘部位有异样的感觉, 因而时不时地去搔一下或挠一下, 或者有的时候袖口比较紧导致袖口在皮丘上摩擦引起皮丘变红或留下搔抓的痕迹而被判断为皮试阳性。

1.4 其他因素

夜间光线不足, 或是在冷光灯的照射下使皮肤变白, 则容易被判断为皮试阳性。

2 对策

(1) 保证药品质量。要求医院药剂科在进行药品采购时要选择那些产品信誉度高、质量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药品。要制定实施药品跟踪制度, 针对每一种药品的实际使用结果做好详细记录, 以便于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还要严格规范药品贮藏制度。不同药品的贮藏时间、温度、感光度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一定要严格做好药品分类贮藏工作。

(2) 提高操作者的自身素质。 (1) 调整好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引导护士对待病人应有足够的耐心, 在皮试可疑阳性的情况下应用生理盐水重新做对照试验。要纠正她们那种“宁左勿右”的错误思想,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广大护理工作者位于医疗一线, 其护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 用心操作, 细心观察。对于注射针尖的长短、粗细以及进针的深浅、量的多少都必须严格掌握。对皮试后患者出现的全身反应要严格区分是过敏反应还是应激反应, 尽管两种反应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就皮试结果来说是不一样的。

(3) 降低受试者自身对皮试阳性率高的影响。 (1) 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提醒患者不可隐瞒, 要把已知的真实情况详细告知护士。在使用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之前, 一定要接受皮肤过敏试验并尽可能避免空腹。 (2) 受试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皮试结果, 更有助于身体健康。因此, 受试者要心情开朗、自信乐观, 避免紧张情绪。护士则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 (3) 做好皮试宣教, 告知患者皮试注意事项, 避免搔抓摩擦等影响皮试结果的动作发生。

(4) 合理安排皮试时间。积极与医生交流沟通, 在非病情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夜间开皮试医嘱。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更细心、更专业, 药物敏感试验假阳性状况发生率一定会有所降低。

摘要:皮肤过敏试验是指将少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 以观察个体对此药有无过敏反应的一种药物过敏试验方法。但是由于药物自身的因素、操作者的因素以及受试者自身因素等的影响导致在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时出现假阳性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这种假阳性状况的发生。

关键词:皮肤过敏试验,假阳性,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 汪复, 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5] 夏翠华.青霉素过敏反应机理及过敏试验研究近况[J].中华护理杂志, 1994, 29 (11) :682~683.

[6] 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基础护理学》编写组.基础护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9.

上一篇:征稿函下一篇:沉着应对合理规避——浅析天然气站场运行中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