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2024-04-08

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精选5篇)

篇1: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从唐婉陆游看婆媳相处的重要

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唐婉与陆游本是表兄妹,两人年龄相仿,都擅长诗词。他们在乱世中结情,惺惺相惜,相敬如宾,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是爱情的完美结合。

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起初陆母对唐婉这位文静灵秀、善解人意的儿媳还是十分满意的,但后来却因两件小事,改变了陆母对唐婉的看法,也直接导致了唐婉的爱情悲剧。按旧时的礼制,儿子儿媳每天早上都必须去父母堂前跪拜请安,然而陆游与唐婉两人新婚燕尔却完全沉醉在温柔乡里,常常忘记了向母亲请安。

在唐婉看来,自己的姑姑,也就是现在的婆婆,一向对自己和蔼宽容,也许她并不会在意这些小节,然而她却忽略了婆婆和姑姑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对此,陆母大为不满,认为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同时也觉得唐婉没把她这个一家之主放在眼里,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陆母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陆游能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然而自从唐婉进了陆家大门之后,儿子整日沉溺于儿女之情,将科举学业、功名利碌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变得毫无进取之心。为此,陆母多次以姑姑、婆婆的身份训斥唐婉,让她以丈夫的前途为重,暂且将儿女私情放在一边。但尚处在甜蜜之中的唐婉哪听得进婆婆的忠告,依然与丈夫卿卿我我。

后来陆母见儿子的情况未得到改观,她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了唐婉的身上,对唐婉的.反感随之加剧,并迅速演化成了一种憎恨。她认为唐婉是唐家的扫帚星,将会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要求陆游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自己就与唐婉同归于尽,这时的婆媳关系已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陆游深爱着唐婉,他心如刀绞,暗自饮泣,但在封建礼教下,他又毫无办法,只得含泪与唐婉分了手,留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的千古悲叹。

从唐婉的悲剧爱情,我们可以看出婆媳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尽管现在的婚姻由自己作主,不再受父母的制约,媳妇也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但婆媳的关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左右着夫妻爱情的航向。如果婆媳关系处理得当,婆婆和媳妇就会“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也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如果处理不当,婆媳之间就会出现裂痕,并且难以弥补,甚至影响到全家人的和谐。因此,作为婆媳双方,在生活中应该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情感交流。

篇2: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案例的战略营销思想。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品牌策划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力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与行为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竞争”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篇3: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3月7日晚8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

你能想象宋应星和袁隆平“握手”吗?跨越多个朝代、发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节目《尚书》,已然让《典籍里的中国》成为观众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开物》这一期里,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开物”:他昔日从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中国制造的高铁仅需3个时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尝试——

典籍“知识坚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着力从这些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钩深致远的求索之中,让年轻人和全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4。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做客本期节目,在访谈现场为观众精炼讲解《天工开物》的意义和内涵。他们从神农氏、后稷、宋应星讲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梦人,从《天工开物》论及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篇4: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篇5:从唐、日本及新罗典籍中的称谓看三国对渤海的认识

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已经度过了30几个春秋。30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总的来说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特别是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间里,两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国热”和“日本热”,这种“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自从1982年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以及1985年中曾根以首相的身份到供奉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双手沾满了亚洲各国人民鲜血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争罪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参拜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政界的右派势力不顾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到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修订日本历史教科书,大肆歪曲和篡改历史,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甚至还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给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使中日关系出现倒退。

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归根到底是日本政府对给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日本政府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就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向中国人民道过歉。这也具体反映出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中国这一事实所持的态度。

然而,在日本,不少民众、甚至学者却都认为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道歉,并且对中国要求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道歉感到不理解甚至反感。

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在东京通过电视与日本各界民众进行了一次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引起日本朝野的轰动。当主持人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问道:“中国总是要求日本道歉,这种道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朱镕基总理严肃地指出:“我想提醒一点,在日本所有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1995年,当时的村山首相曾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因此,不能说中国没完没了地要求日本道歉。道歉不道歉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希望日本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注:朱镕基总理14日晚在东京广播公司演播厅里接受有日本民众参与的电视采访详情请见“人民网”次日专题报道:《东京专电:朱镕基总理与日本民众对话》(http///GB/channell/topic1674/),另香港《文汇报》等各大港报亦有相关报道。对于朱镕基总理有关日本战争道歉的讲话,日本共同通讯社16报道竟引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中秀直的言论,称日本在过去已经以不同的方式道了歉,没有必要再作书面道歉。)

在中国,过去的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中曾经提到过这一问题(注:张香山:《中日复交谈判回顾》,《日本学刊》1998年第1期。蒋立峰:《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意义重大》,《日本学刊》1999年第1期。王升:《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日本学刊》1999年第2期。),但都未作深入探讨。有些中国学者则认为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于刻板形式(注:参见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在日常的外交事务上我也赞同这种新的思维。但是,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中国人自己还是应该弄清楚的。我认为健康的中日友好关系应该建筑在坦率诚恳的基础之上,有关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学术讨论更应该畅抒己见,而不是闪烁其词。本文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事实,就日本战争道歉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日本民众对战争道歉问题的认识

究竟30多年来日本人是如何对待战争道歉问题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日本一般民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日本,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已经多次向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了道歉。日本朝日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田原总一郎在2000年3月19日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陈健的对谈节目中对陈健大使说:最近在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愈来愈少了,原因是中国方面不断地要求日本政府向中国道歉。陈健大使听后当即进行了反驳,并列举日本广岛和长崎当年受到美国原子弹的轰炸,至今日本人每年都要以受害者的身份举行纪念集会,他希望日本人也同样从受害者的立场来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

主持人提出的这种现象正反映了现今的日本民众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普遍认识。日本方面不仅认为日本已经道歉够了,而且开始忘却自己过去加害于亚洲各国的所作所为,还反过来以至今世界上惟一的原子弹受害国自居,“受害者”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日益膨胀。遗憾的是,这不仅仅是一般日本民众的认识,许多日本学者也同样认为日本政府就过去侵略中国已经多次向中国作出了道歉,中国方面不应该再耿耿于怀。

日本专修大学的冈部达味教授在专门杂志《外交论坛》上题为《日中关系的过去与将来》一文中辩护说:197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日联合声明》)中所用措词已经充分表达了日本政府真挚的道歉;1992年9月明仁天皇访华时以日本“国民的象征”这一身份,最大限度地向中国方面吐露了自己的真情;而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的《总理大臣讲话》更是向亚洲各国表示了衷心的歉意。他认为中国方面对以上事实视而不见,仍然不断要求日本道歉,不仅矮化了中国宽容大度的形象,而且也会影响中日今后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在过去给中国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连声道歉也不愿说的日本方面倒是理直气壮起来,要求其道歉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不近人情,这实在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正直的、对中国态度友好的学者也怀有类似的看法。横滨市立大学商学部矢吹晋教授在《信浓每日新闻》上撰文,列举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所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村山富市的讲话和1998年11月26日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以及1992年9月日本明仁天皇访问中国时的讲话,力证日本政府已经多次向中国表示了道歉,认为朱镕基总理关于“在日本所有的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过”的说法并不妥当。他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误解和曲解,主张中日之间不应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日本的年轻人也普遍持有同样的看法。2001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的卢德平先生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的田畑光永先生分别就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和日本大学生的中国观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共同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您认为日本对这场战争已经谢罪了吗?”准备好的答案有四:(1)已经充分谢罪;(2)谢罪了,但不充分;(3)没有谢罪;(4)不清楚。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大学生在回答中没有一个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了,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也只有26%,近74%的学生认为日本没有谢罪。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学生中回答“不清楚”的学生为0,一个都没有,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既有主见又旗帜鲜明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同样的问题,日本大学生的回答是:21%的学生认为日本已经充分谢罪,认为谢罪了但不充分的近48%,认为没有谢罪的近15.6%,回答不清楚的有14.7%。这个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二、《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联合宣言》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正式文件中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作出的所谓“道歉”。

30多年来,涉及日本过去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问题的日本政府正式文件只有两个:一个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时在北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另一个是1998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中日双方在东京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签订《中日联合声明》的一些情况。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氏官一行访问中国,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表示欢迎。田中首相在宴会的致词中表示在过去的战争中日本“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中文的“麻烦”在日语中是“迷惑”两字,读作“MEIWAKU”。这句所谓“添了麻烦”的说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小小的**。

第二天的中日首脑会谈一开始,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不幸事件要深刻反省的认识我们可以接受,但是田中首相的“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的说法将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因为在中国说“添了麻烦”只用于很小的事情。田中首相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没有对此作出回答。

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田中首相、大平外相及二阶堂官房长官等人,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年轻人认为“添了麻烦”的说法不够,不能接受,因为在中国“麻烦”这词是在将水泼湿了对方的裙子时使用的。田中解释说:迷惑这词虽说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在日本则也用于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听了后笑着说:看来“迷惑”这个词你更会用。

之后的几天,就《中日联合声明》中有关战争道歉等用词,姬鹏飞外交部长和日本大平外相又多次磋商,于1972年9月29日发表了标志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政府在声明中是这样表示的:“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反省”一词成为以后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道歉”的基调。

1989年4月,日皇明仁会见李鹏总理,在提及中日之间不幸的历史时,只表示了遗憾(日语读作“IKAN”)。1992年9月,日皇明仁访问中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日本天皇到访中国,他对日本曾经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苦难深感悲痛,表示要反省,不可以让这种战争重演。应该说这次表示要反省比1989年的“遗憾”前进了一步,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表示。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访问日本,这是20世纪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访日本。中国方面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这样一个良好愿望,希望借此机会与日本政府在总结过去历史的基础上就未来新的世纪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交换意见,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缺乏政治远见的日本政坛领袖没有抓住这一良好的历史机遇,对日本过去在侵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历史事实,没有表现出政治家应有的决断,还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不愿正视。

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与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经过会谈,在东京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在《中日联合宣言》中日本方面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这基本上继承了以往日本政府对侵略中国表示要“反省”的基调,没有重大突破。有所不同的是加入了“遵守1995年8月15日内阁总理大臣的讲话”这一句。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吧。因为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村山富市在为纪念日本战败50年所发表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日本在过去一段时期国策错误走上了战争道路,陷国民于存亡之危机;又因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的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与痛苦。为了未来不再重犯错误,我虚心地接受这一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在这里再次表示沉痛的反省之意,并表示由衷的道歉”。其中用了日语表示道歉的“OWABI”一词,日语汉字为“御诧”。这也就是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时所提及的日本首相“曾笼统地向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的由来。

1999年3月,日本自由记者稻垣武和大阪大学名誉教授加地伸行出版了一部名为《日本和中国,永远的误会》的书,畅销日本。作者也认为日本方面已经对中国作出了充分的道歉,中日之间在日本对战争道歉问题上形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中日双方对语言感觉上的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

那么,究竟是否真是属于语言感觉不同或文化上的差异的问题呢?

三、关于日语“反省”、“御诧”和“谢罪”

所谓道歉就是一方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另一方认错、表示歉意,这原本并不复杂难解。日本又是一个多礼节的国家,在日本,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SUMlMASEN(对不起)”“GOMENNASAI(请原谅)”等人们相互表示歉意的话语,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彬彬有礼相互鞠躬的场面。

日语中除了上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道歉用语之外,表示道歉的词语主要还有“OWABI”和“SHAZAI”,日语汉字分别是“御诧”和“谢罪”。这两个日语单词在英语中一般都可以翻译为“apology”或“apologize”。不过,日语中这两个词在道歉的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从下面的有关“从军慰安妇”问题的例子就可以清楚看到,日本政府在使用这两个单词时是何等小心翼翼、斟酌再三。

1996年8月,经过长时间的所谓调查,日本政府对“从军慰安妇”问题总算有了一个结论。日本政府决定通过日本民间组织“专为女性的亚洲和平国民基金”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被逼充当日本从军慰安妇的亚洲妇女发放赔款,同时附上当时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的道歉信。国民基金在当年2月给日本首相的信中要求政府在道歉信中写入“谢罪”的汉字词语,而日本政府只愿用“御诧”。日本政府内部对首相的道歉信中是用“御诧”还是用“谢罪”进行了议论。有的官员认为如果使用“谢罪”的话就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日本政府承认了法律责任而进行国家赔偿,这样一来将会引起其他尚未解决的赔偿问题,对日本政府十分不利。最后,日本政府决定使用“御诧”和“反省”的表达(注:桥本龙太郎是第一位代表日本政府在道歉信上签字的首相。以后每向这些亚洲妇女发放赔款时都会附上由在任日本首相签名的道歉信,小渊惠

三、森喜郎及小泉纯一郎都曾代表日本政府在信上签名。)。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决定文件中该使用哪个词语,是经过充分讨论和慎重考虑的,并不因为“御诧”和“谢罪”都表示“apology”而随意使用。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中国作的所谓“道歉”中使用的措词。

直到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访华,日本政府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一般都使用“反省”或“遗憾”。“遗憾”和“反省”这两个词,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相同,日语读音虽为“IKAN”和“HANSEI”,但意思和中文没什么两样。所谓“反省”,在日语中只是表示对自身过去的言行进行回顾或考察,本身并不包含向另一方认错或表示道歉的意思。英语翻译一般都译成“think over”或“reflection”而已。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倡导做人要时时自我反省,检点一下自己有否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反省的结果可以有两种:或是找出了自己的过错,加以纠正;或是庆幸自己尚未犯错误,勉励今后更加注意。而遗憾的英语意思为“regrettable”。你既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表示不满,也可以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惋惜,没有任何表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检点的意思,更谈不上什么悔改之意了。你可以对别人的过错以及其他任何负面的事情表示遗憾。譬如:“他今天没能来,我很遗憾。”或者“对日本政府至今都未在正式文件里面就侵略中国向中国人民道歉,我深表遗憾。”

使人难以理解的是,既然日本说“添了麻烦”、“深刻反省”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那为何就不能痛痛快快、明明白白地说句“OWABI”或“SHAZAI”呢?

显而易见,一方表示自己对某事需要进行反省,并未反映其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更不代表向另一方表示歉意。当然,日本政府在痛感过去侵略中国的责任之后,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进行深刻反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政府承担战争责任的诚意。但是,相对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之大、损失之巨来说,一手铸成这一灾难的日本顽固执意地不愿意对中国说声“御诧”或“谢罪”,只表示要“反省”,这不能不使人们对其表现出的“诚意”有所怀疑。

那么,当日本自己受到伤害时,日本人又是持怎样一种态度的呢?我们来看一看有关日本渔船“爱媛丸”号被美国核潜艇撞沉的事件。2001年2月10日,美国核潜艇“格林威尔”号撞沉日本爱媛水产高中实习渔船“爱媛丸”号,9名学生失踪,在日美之间引起一场外交**。第二天美国驻日大使就事件表示谢罪(日本共同新闻社在报导此事件上用的都是“谢罪”一词)。1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巡视佐治亚州一个陆军基地时特别为此事件致歉,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还致电日本外相河野洋平转达了布什总统的道歉。17日,美国驻日本神户总领事亲临水产高中所在地谢罪。同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向日本外务副大臣藤征四郎谢罪。26日,美国派遣海军上将法伦为政府特使前往日本就美国核动力潜艇“格林维尔”号撞沉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丸”直接向日本作出道歉。舰长沃德尔还分别向失踪者家属写了13封道歉信。

对于美国方面连日来的道歉和谢罪,日本方面仍然表示非常不满,有的失踪者家属认为舰长沃德尔的道歉信没有诚意,有的甚至要求舰长沃德尔下跪道歉。

结果日本方面的这种姿态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反感。2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李察德在专栏撰文说:美国已经道歉够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强逼20万亚洲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到现在日本政府对一部分人既不赔偿又不谢罪,而对美国核潜艇撞沉日本渔船事件,布什总统、国务卿鲍威尔、美国驻日大使、太平洋舰队司令、舰长沃德尔以及政府特使海军上将法伦皆已相继道歉谢罪,日本方面还是不肯罢休,这将会激起美国人的反感情绪。

日本“爱媛丸”号上9名学生的失踪确实令人痛惜。本文想说明的也只是,以上事件反映了日本在国际间道歉问题上所持的双重标准。如果说日本人真的认为一声“遗憾”、一个“迷惑”、一句“反省”就可抵偿他们过去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就可以抚平千千万万中国受害者心中创伤的话,那么美国众多官员的谢罪早就该平息沉船事件中日本失踪者家属的悲痛之心了。日本人在谈起本民族的思维方法时,总是津津乐道地介绍说日本民族习惯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在战争道歉的问题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战争受害者的立场上来思考一下呢?

四、日本政府第一次道歉

2001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到中国作为期一天的工作访问,这种形式的访问在30年来的中日两国的交往中是绝无仅有的。当日,小泉首相一下飞机就驱车直达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他在参观纪念馆后发表的谈话中,对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表示了衷心的道歉与哀悼。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就侵略中国使用“OWABI”一词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至此,日本政府“反省”了整整30年,总算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开口表示道歉了。不过,那也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道歉。

小泉的这次访问有别于以往日本政府首脑的任何一次访华,既没有中国外长到机场迎接,到达中国以后的活动也没有中国政府的高级官员全程陪同,其名曰“工作访问”。日本首相的这种出乎寻常的访问,至少在目前为止的中日关系史上是未曾有过的。而且给人一种感觉是,参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参观中,小泉神情严肃,态度诚恳,认真地聆听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更难得的是,他终于开口向中国人民“OWABI”了。

然而,同样是他,就在不到两个月前的8月13日还是不顾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坚持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之前还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一意孤行允许台湾的李登辉到访日本,更声称日本要修改和平宪法扩充军备,并积极地参与以美国太平洋舰队为首的对中国进行的围堵。这次他突然一反常态低姿态地访问中国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这就是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因为事件以后,美国政府在对中国关系的政策上作出了重大改变。而在外交上唯美国是从的日本政府也就不得不即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泉所作的道歉究竟有多少诚意,我们暂且不在此作深究。

尽管如此,对小泉旋风式的到访,中国政府还是表示了欢迎。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都相继在北京会见了他,对他参观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发表谈话给予了一定的评价。江泽民主席在会谈中还特别告诫小泉:由于靖国神社里供奉着甲级战犯的牌位,如果日本领导人进行参拜将会引起不良后果。小泉表示:日本一定正视过去那段历史并进行深刻反省,基于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如其所言,小泉果真对过去日本的侵略行为有悔过之意,愿意正视历史并进行深刻反省了吗?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听其言,观其行”。然而,遗憾的是小泉的信誓旦旦言犹在耳,2002年4月21日,他却又一次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冒雨再次到靖国神社参拜。这也证实了他在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道歉言不由衷。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日本政府从来没有在正式文件里面就日本过去侵略中国道歉过这一事实,也大致可以了解到日本国内自上而下对战争“道歉”问题的普遍认识。

日本政府口口声声说“痛感由于过去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但是就其对侵华战争的道歉问题而言,我们感觉不到日本政府的那份“痛感”和“反省”。

或许,应该说日本政府还是很“负责”的。比如教科书问题,他们很“负责”地把“侵略中国”改成了“进出中国”,把“南京大屠杀”改成了“南京事件”,而1997年出版的、由东京大学等高校著名教授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详说日本史》,甚至连“南京事件”的字样也被从正文里删除了。

此外,包括首相在内的日本政府众多高级官僚和议员也非常“负责”地每年必定到靖国神社去参拜那些战争罪犯。日本政府的这些言行也给日本民众传递了一种错误信息,使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历史产生了模糊认识。

上一篇:师恩如海诗歌下一篇:三成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