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2022-09-10

1 武士道精神的起源

武士道精神起源于平安, 当时藤原氏 (1) 专权, 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瓦解, 庄园制度开始形成。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各地庄园兴起, 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 训练了一批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这些武士不属于国家正式军队, 不拿国家俸禄, 而是由庄园主直接发放薪金。武士集团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 他们相当于是庄园主的家臣, 只听从庄园主的命令, 无视中央法纪。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对主人的绝对忠心是武士的基本要求。当时, 日本从律令社会正逐渐过渡到贵族社会, 武士的兴起, 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稳固了日本分裂的封建制度。到镰仓时代源赖朝 (2) 设立将军幕府, 武家开始公然执掌政权, 与中央对立。武士道思想也逐渐兴盛发展。到了江户时代, 武士道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借用其“仁义礼勇诚”等概念, 并将其理论化, 融入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士道德体系标准。

武士道教义的起源来源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孔子的“五伦”思想,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定位, 这对武士阶级确定各种关系起到很到作用。日本著名文化学家新渡户道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写到:“冷静, 稳重并长于世故的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教条, 对统治阶级的武士来说非常合适。孔子的贵族式保守教言很适合武士阶级的要求。”而孟子的仁爱思想在武士阶级引起了强烈反响, 让嗜杀的武士阶级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将自己的统治标上救济天下, 仁爱为民的大义标签。因此《论语》《孟子》成为武士的必读经典。

2 各儒家思想概念的武士道释义

武士道的最高标准是“义”。“义”并不是“江湖义气”的意思, 而是“人道”“正义”“责任”或者说是“正确的道路”。研究日本传统文化经常接触到一个概念就是“义理”, 即为“正义的道理”。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 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 走自己应该走的路, 这叫“正义”。人们经常在“人情”和“义理”的夹缝中彷徨, 感情用事是武士道精神所鄙视的, 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要走上正义的道路, 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该做的事, 而不能因为感情而放任自流, 这也是武士看起来无情的一个文化原因。对国君应该“忠”, 对父母应该“孝”, 对朋友应该“仁”, 对妻儿应该“爱”, 这些感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义”。有些时候, 为了保卫正义, 可以杀人或者舍弃自己的生命, 比如战死或自杀。总之, “义”是高于一切的, 远比金钱, 地位, 感情, 生命更重要。

知道了什么是正义的道路, 要敢于克服一切困难舍弃身外之物甚至感情生命而走下去, 这就需要武士道精神第二个文化概念, 那就是“勇”。就像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著名的诗所写的那样,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武士要有随时为正义 (狭隘地说, 就是保护主君) 舍弃生命的觉悟。这必须要有勇气的支撑才可能做到。《武士道》一书中也有写到“在该活的时候忍辱求生, 该死的时候从容就义, 这才是真正的勇气。”认定了自己该走的路之后, 就要用一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 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不在乎, 是生是死或者不生不死都没有关系。武士们就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则, 即使付出自己或者别人的生命, 都要守护要守护的东西。不怕死, 不怕苦, 不怕血, 不怕火, 勇者无畏。武士家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一些非常极端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勇气, 比如半夜到刑场去, 在行刑之处刻上自己的名字。每天进行高强度的武艺练习, 流血受伤甚至手脚折断也不能叫疼。从小他们就抱着死的决心活着, 随时准备在战场上为主君献身, 或者为一个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过失而剖腹自杀。

光是“勇”的话, 武士很容易变成轻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残暴杀人恶魔, 武士道精神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仁”,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早提出“仁”的思想是孟子, 孟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 人也。”他认为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特别是君主应该有这样的品质。“仁”就是爱, 宽容, 对他人有感情同情及怜悯之心, 说得更高一点就是佛家宣扬的“慈悲之心”。在容易恶化为黩武思想的封建制度下, 只有“仁”的思想可以拯救乱世以及武士自身的心灵。日本人拥有“菊与刀”的极端量两面性, 一方面崇拜武力与强者, 残暴嗜血, 一方面又贞静安详, 具有佛性一般对众生的怜悯。日本武士传记中有许多宣扬“武士之情”的作品, 真正伟大的武士是不会杀人成性的, 靠武力勉强得来的统治如果失去人心, 决不会长久。这也是孟子“得道多助, 矢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3) 思想的体现。德川家康对就十分推崇“仁“的思想, 他不赞成织田信长以火枪武力夺取天下, 也不赞成丰臣秀吉玩弄权术欺诈民心的做法, 他坚守仁爱的道路, 最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武士, 创立了德川幕府。后人在评价战国三杰 (4) 时曾有这样的比喻, 如果黄莺不叫的话, 织田信长就会杀了它, 丰臣秀吉会想办法逼迫它叫, 只有德川家康会悠闲地等待它叫。德川家康领悟了”仁“的真谛, 因此拥有了君主的气度, 长久地得到了天下。

“礼”即是“仁”的外在表现。日本人的重礼节在全世界都引起了瞩目。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族一样拥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鞠躬, 行礼, 敬语的使用, 行为举止语言应用上都表现出来对“礼”的崇尚。武士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前首先要鞠躬, 报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浴血奋战。敌人死去之后, 还要对他行礼。这些在他国人们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 处处反映了武士道精神, 对“礼”的重视。“礼“的最高形态是”爱“, 不管对方身份地位立场如何, 就算是敌人, 也要将他作为一个“人”来尊敬, 这是对他人一种虔诚的尊敬之心, 武士虽然与敌人互相厮杀, 但大多是为了各自主君的利益, 并非与敌人有私人恩怨, 相反在某些场合, 武士会对敌人英雄相惜, 虽然立场是敌对的, 但作为人, 会从心底油然生出真诚的尊敬之情。在与中国的战争中, 日本人就非常尊敬孙中山, 虽然是敌人, 但会对他的像顶礼膜拜。《武士道》中对“礼”的定义是“宽容慈悲, 不憎恨别人, 不傲慢自大, 不让别人不快, 不追求自身利益, 不怨恨不怀恨。”这种境界已经超越儒家思想的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解, 更加接近佛教的“清净心”“菩提心”和“慈悲心”。因此武士道精神有了矛盾了两面性, 一方面崇尚武艺, 好杀嗜血, 另一方面却又宽容慈悲, 普爱众生。

“礼”无论做得多么完美, 如果缺乏了真心, 那就是一种虚假的做作。因此武士道精神中最后一个概念, 就是“诚”。幕末时代的武士集团新选组高悬的“诚字旗”感动了一代人。“诚”就是真诚待人, 不虚假, 不做作。武士非常鄙夷犹豫和说谎的人, 日本谚语中有种说法是“武士不二言”就相当于“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的意思。武士看不起商人, 因为商人太重视经济利益, 不免要欺骗消费者取得利益。武士非常重视誓约, 发誓的话有许多繁文缛节, 要先跪拜告知天地, 然后饮酒为盟, 还要将各自视为生命的刀互相碰撞。铿锵之声象征不变的誓约。武士不会轻易发誓, 发誓之后就必须做到, 就算失去生命也不能违背誓约。上田秋成在《菊花之约》描写了一个武士之间相守誓约的故事, 日本人家喻户晓。两个武士约好在重阳节相聚, 对菊花饮酒。但是一个武士被敌人抓住了, 无法脱身, 为了不违背誓约, 他自杀了, 灵魂飞到约定的地点, 与朋友饮酒之后飞灰湮灭。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民心中引起深刻的感动, 就在于武士精神对“诚”的崇尚。

3 结语

“义勇仁礼诚”是武士道精神吸取中国儒家思想的概念, 融入本土的理解形成的武士道精神核心内容, 任何一个字对武士来说都是高于生命的, 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因此武士道精神就像樱花一样, 注定绚烂地开放, 盛大地凋零, 以殉道者的姿势, 悲壮地牺牲。日本的传统音乐, 美术, 文学中无不表现出一种“幽寂”与“物哀”, 那是在看清生命的无常后, 寂静地面对生死荣辱, 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 追寻人性与正义的辉煌。通过本文分析课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很深, 但武士道精神借用的儒家概念已经和原意有很大出入, 在研究中日比较文化的时候应该引起注意。

摘要: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 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 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人的重诚信, 讲礼节, 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 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义,勇,仁,礼,诚

参考文献

[1]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角川文库, 2008.9.9.

[2]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译林出版社, 2011.4月.

[3] 李涛.武士——日本的全球视角[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3月.

[4] 青木康洋.图解日本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5] 孔子.论语[M].线装书局, 2011.10.

[6] 孟子.孟子[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7.7.

上一篇:探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的质量问题下一篇:浅论全野外数字测图优于平板仪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