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2024-04-25

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精选10篇)

篇1: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安全月征文之二 从日本核事故看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停堆,且若干机组发生失去冷却事故,最终的事故后果导致世界性的核污染。一起因为地震而被引起的事故成为了世界新闻的主角,其对世界环境的破坏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都将让世人难以在以后的安全工作中不多次提及。

吸取自己的教训,总比吸取事故的教诲,痛苦得多。同样作为电力生产企业,有必要认真总结日本核事故的教训,让我们重温一下日本核事故发生和恶化的过程。1、2011年3月11日下午,地震发生,控制棒上插,反应堆安全停堆。

2、停堆后应保证厂用电源不失,由安注系统向堆芯补水,但地震摧毁了电网,厂外电源不可用,应急柴油机很争气的起来了,向堆芯内注入清水。

3、好景不长,海啸来了,柴油机房被淹,应急柴油机不可用。还好还有蓄电池,在事故后8小时内还是为压力容器的冷却做了一些贡献的。

4、电池眼看就要耗尽,传来了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卡车运来了移动式柴油机,坏消息是柴油发电机的接口和核电站的接口不兼容!堆芯冷却暂时停止„„下午三点左右,随着一声巨响,反应堆厂房顶盖被爆炸完全摧毁,只剩下钢结构。

从事故发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核电工作者对事故防范是作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在地震摧毁电网之后,在事故第一时间的处理上,采用了应急柴油机和蓄电池为压力容器的冷却,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事故后8小时,在明知电池很快就要耗尽的情况下,运来的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的接口和核电站的接口不兼容,当电池耗尽后,余热就无法再被带走。随后的“核心熔毁”以及一系列爆炸事件就此发生。假如,在事故发生之前,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能够抓好,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实好,也就能够发现本该在事故之前就检查到的接口不兼容问题,日本核事故就能够大范围降低损害程度。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纵观各类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安全责任不落实,心存侥幸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事故源于侥幸,从事电力行业的我们深知,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点小小的疏忽对于我们行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对安全生产,不能有因“事小”而心存侥幸的心理。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抓好安全生产,关键是要落实责任,尤其是要通过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生产现场、落实到每个操作岗位,通过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能够把大问题及早的发现出来,在处理各类突发性事故及事件中,才能切实做到措施有序,忙而不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只有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

篇2: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摘要] 随着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飞速增长,由于核电不排放温室气体,核能成为世界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发展趋势。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不但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危机,而且也对世界核电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 核泄漏核电发展影响

伴随着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为避免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文明和地球上的生命带来灾难性影响,核能是最现实的大规模替代能源。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核电站建设,已成为世界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对人类的伤痛还没有完全治愈,今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再次把核能的利用推向了风口浪尖。

1.核电站的发电原理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时释放巨大能量,再通过发动机转变为电能。核电站发电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合理结构应该是:核燃料+慢化剂+热载体+控制设施+防护装置。

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因此核电站都设有安全系统和危急冷却系统等。

2.日本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及其反思

目前日本正在运营的核电站数量在亚洲名列第一,严格说,日本位于全球最集中的地震、火山带上,对于核电站的建设应非常谨慎,但由于日本是一个能源紧缺国家,并且核电不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有利,发电成本优于其他能源等,因此发展核能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九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发生核泄漏事故并逐步升级,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测算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活度达到62万万亿贝克勒尔,过去一个月间,放射性物质泄漏最严重时一度达到每小时1万万亿贝克勒尔,且持续数小时,总量已经超过核泄漏事故7级对应的“数万万亿贝克勒尔”。

日本首相菅直人称福岛核泄漏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核泄漏使日本政府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把核电站用“石棺”封堆,则日本将变为象切尔诺贝利一样的死城无人区,日本从地理上被拦腰截断,经济随之瘫痪,将面临沦为“二流国家”的危险;若不封堆,一旦放泄物大量外泄,则首度东京及附近经济圈(占日本经济80%)不保,经济面临崩溃,并且会遭到世界各国谴责。曾经让日本引以为豪的核电现在却成了“烫手山芋”。

25年前的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全球的绝大多数核电站都改建成了能动式的,一旦发生事故,就会有冷却水自动灌注下来,而东京电力公司却没有把福岛核电站改建,给这次事故留下了隐患,并且部分机组已经出现了老化现象,这座核电站本应在2010年2月报废,却被延长使用,并且没有改建,上世纪该公司就存在“隐瞒事实及提交虚假报告”问题。

核电站从理论上和设计上,都应当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9.0级的大地震是设计者预料未及的,但比9.0级大地震更可怕的是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不到位,这次事故中的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就是人为疏忽造成的,据报道,3月14日,2号机组冷却装置注水泵停止注水,导致水位下降,核燃料棒露出,造成如此重大事故的原因是东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作业时走神,忘记了确认注水泵的燃料量,燃料用完,注水泵才停止工作的。这个疏忽,可能只是暴漏东电管理混乱的冰山一角。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多数核电运营商没有就长时间断电做好准备。还有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监管不到位,会导致核技术、核材料的丢失,一旦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将会给人类造成另一种核灾难。

3.我国的核电现状

中国核电装机量仅占全球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发展潜力很大,不应因一次事故否定核电的重要性。

我国核电从1985年开始起步,目前我国运行的核反应堆有11座,总功率约为900万千瓦,自这些反应堆建成发电以来,总的平均负荷因子高达86.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们主要位于广东、浙江和江苏。目前国内正在建造的有26座核电反应堆,总功率约28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和工程院正在研究的目标是:2020年核电发展到7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 5亿千瓦,核电将逐步发展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我国的核电技术包括成熟的二代改进型及先进的三代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且核应急工作实施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厂三级管理体制。国家核安全法规要求核电厂在装料运行前必须制定全面的应急响应计划和进行应急演习,在核电厂运行之后,还要以一定的时间频度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习,以发现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总体来说,中国现有和在建核电站还是足够安全的,在各种事故条件下,能够保证将核物质封闭在耐压容器里、混凝土安全壳里。我国目前在运行的核电机组,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第二代改进型或革新性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更加保守、安全。如我国最早1985年3月20日开工的秦山核电站,机组分别为压水堆和重水堆,比日本核事故中的沸水堆技术安全性更高,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密闭的反应堆安全壳也能把绝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质都控制起来,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也基本没有任何影响。此外,我国目前在建的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将使用最先进的新一代核电站AP1000并实现国产化,属于第三代反应堆设计―AP1000技术。AP1000技术为美国西屋公司设计,采用了“非能动”安全系统,紧急情况下,无需电源,只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便可驱动安全降温。例如在停堆散热的问题上,在反应堆顶部就建有一个数千吨的硼酸水箱,一旦发生像福岛这样备用电源全部丧失的极端事故,仍可让可终止核反应的硼酸水直接倾斜而下,浸没核燃料棒,实现停止核反应的降温目的。

我国正在试验并逐步推广应用的快中子堆(简称快堆)技术,是当今唯一现实的易裂变燃料增殖堆,目前投入使用的核电站都是非增殖堆型,对铀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1%―2%,但在快堆中,铀-238原则上都能转换成钚-239而得以使用,快堆可将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它既能消除核燃料匮乏之虞,又能避免高放射性废物的后顾之忧,是我国核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堆型。

4.日本核泄漏事故对世界的影响。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到自然中无所不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辐射,还有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以及全球核试验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人体对辐射是有一定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的。目前福岛核电站泄漏常见产物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应对措施也较简单,服用碘片;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不过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放射性钚在高温下生成,且非常重,不会轻易飞散。对于并非核电站抢修人员的广大公众,高能核辐射的风险是几乎不存在的。目前,日本福岛核电站积水处理困难重重,冷却与防漏工作陷两难,这不免让人更为担心。福岛核电站将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受污染水排入海中,这些污水的放射性物质浓度是法定限度的约100倍,专家推测,30年后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但浓度已被稀释的非常低,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但有可能经食物链在鱼类和贝类体内积聚。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专家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目前的状态属于“低烧不退”。不过,出现大爆炸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瞬间喷出的可能性不大,可随风或海水远程传播的放射性元素也有限,并非所有放射性物质都能远程传播,只有碘和铯等极少数放射性元素会借风势和海水传播,大气或海水对稀释放射性物质作用很明显。鉴于这些原因判断,核泄漏对周边国家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既不能谈核色变,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要关注着事故的发展,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2011年3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对现有的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并暂停对核电站建设项目的审批。这说明我国核电站的建设脚步可能暂时放缓,并更加注重安全。

参考文献:

篇3: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此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 导致全球多个国家对核电产业发展前景产生担忧。日本核危机在全球激起了一轮关于核电发展的讨论与反思。报道称, 有西方国家甚至在考虑永久放弃核电。但就我国核电发展并未有根本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反思核电战略及核安全问题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此前确定的核电发展中长期目标是2020年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 (去年又调整为8600万千瓦) ;截至目前, 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 其中开工在建机组25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 它是一座服役40年、采用第二代核电技术的“老”核电站, 而中国的核电发展路径是第二代改进型和第三代核电技术, 安全性将大幅提高。鉴于化石能源日益紧缺且碳排放压力很大、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又面临高成本门槛的背景, 核电仍是一种相对较为经济、干净、可靠的能源选择。已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显示出我国发展核电的安排, 主要在核电安全方面, 加大相关政策, 以防患于未然。我国核电发展思路由之前的“大力发展核电”改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我国由于能源, 环境等问题, 曾计划核能或在2020年前向中国的电力产出贡献7%-8%的份额。不过此次福岛核危机着实让跃跃欲试的专家和官员冷静了下来, 我们现今关注到了核电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人类的安全问题。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仅仅看到核电带来的好处, 更要看到核电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威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核电的发展不能够停止, 在目前国家强调经济转型情况下, 煤炭等化石燃料显然无助于解决当下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而诸如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因为受地理环境、上网等因素制约在目前还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 且我国水电建设也基本饱和, 选择清洁高效能源的核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日本核危机毕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但是在不得已的次优选择之下, 必须将核电的安全、稳定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把风险降至最低水平。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 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 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我们应该注重平稳, 持续, 和谐的发展核电, 主要把基础打好, 而不能够一味求强, 求快, 求大。反而要踏实的做好以下工作:主攻技术难题, 加强人才培养, 规范运行程序, 备份应急预案等。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才能够保证核电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 我们不必过分担心, 造成“因噎废食”。从技术上说, 日本受影响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 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 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 一旦遭遇紧急情况, 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 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 冷却反应堆堆芯, 带走堆芯余热, 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 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

其次, 我们可以学习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 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核电除了设计、建设、运行安全, 还需要考虑在“万一”的情况下, 如何把损失最小化。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层面都需要做好安全预案, 预演。快速应急反应对有效处理核安全事故至关重要。最后, 也是至关重要的, 是加强对公众核能安全知识的普及。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民众核恐慌主要来自一些非政府组织, 如绿色环保组织等的游说。而我国不同, 对核电的恐慌可能会来自于政府对安全问题的回避。因此, 政府应当正面、积极主动公开相应的信息, 加强对公众核能安全知识的普及。

总的来说, 目前引发人们对核能心理恐慌因素, 基本上包括地质灾害导致的核设施破坏与核泄漏, 恐怖袭击, 低效的管理水平, 技术保障能力, 包括核废物的处理、核辐射性等等。但是, 无论日本的核电危机最终如何收场, 都将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复杂和敏感的影响。核电之争仍将长期持续下去, 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核电政策及能源电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

在这里我们引用中国先哲的话说, 就是“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况且又“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也就是说福与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通过此次日本核危机的“祸”, 仔细研究我国核电现在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化解潜在风险, 从而将“祸”转为“福”。造福于我国人民, 造福于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王禹明:《中国核电的发展与电力资源的安全》, 《中国电力年鉴》。

篇4: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摘 要 日本特大地震伴随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安全发展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 核泄漏 自然灾害 核能立法 防护措施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特大海啸并伴随而来,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核电是利用核燃料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而产生的电力能源,核电产业则是围绕核能发电而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综合性很强的重要产业。因此,一个国家能否拥有自己的核电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形式,是调整国家电源结构,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科学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提高国家核能力的基本保证。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并安全清洁地发展核电已成为理论界和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伴随海啸袭从而引发的,而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灾害丛生,地球活动也进入活跃期,地震频发。因此,中国核电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的辐射半径,还有周边环境有没有可供利用的应急资源。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都已经安全运行多年,对于后续核电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技术监管

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不得马虎,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应急机制的启动速度将是减低事故损失的关键。

(三)立法规范

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至今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虽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但这只是属于政府部门规章的范畴,只是涉及核电厂的选址和环境标准问题,法律层级和效力都明显偏低。在核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出台核安全法,对核能安全监督、核能监管主体及责任、核事故应急处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范。

(四)理性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核电一旦建成,将会接受时间的考验长期运行,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台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拔苗助长。

最后,对类似核电这种含有潜在高风险的行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日本作为世界上利用核能最早也最普遍的国家,核能安全领域中的措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更是加大了对核电设施的防护力度,设计了多重应对措施。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的预案,对于一些有着潜在危害性的设施,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是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更需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

二、我国核能发展需着重以下方面的建设

从日本地震引起的对核能发展问题的担忧引发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预防

在设计和建设时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即“纵深防御原则”,因为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人类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仍然是有限度的。日本核电专家、前东芝公司核电站设计师后藤政志说,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系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

(二)技术保障

要在放射性物质和外部环境之间设置屏障,即技术上称的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容器和核岛安全壳。但是,所有的措施都难以保证是万无一失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一旦发生地震外部电源中断的问题,因此准备了应急柴油发电机,但没有想到的是应急柴油发电机并没有启动,导致紧急冷却装置等设备无法运转,最终出现无法冷却反应堆内的燃料棒和放置反应堆的容器内蒸汽压力过高的问题。

(三)加强监管

对于运行核电站的设备检查是防范各类核能事故发生的关键,作为运行时间长,精密仪器多,设备出现老化的现象,作为核电本身要加强此方面的检查力度,要从制度上、意识上、技术上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排险能力,提高对于核能应用安全的责任心和敏感度,从内部防范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核电作为新兴的高效能源,无疑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核电发展要能够健康努力发展,以上因素将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能够保障能源安全将是整个产业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以及合理、科学的中长期规划都将是考验我们中国核电的一道道难题。只有逐步克服这些难题,将步子迈稳、迈对,中国核电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时刻。

参考文献:

篇5: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欧洲一直以来都是风力发电市场的领导者。截至2009年底,其累积装机总容量超额完成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MKW的目标,占全世界风电总装机的47.9%,为7655.3MKW。但在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方面,欧洲只占28.2%,亚洲达到30%,北美洲达到39.3%,欧洲开始失去多年领先的地位,中国和美国成了推动全球风电产业的新秀。

欧洲风能从业者看到这一局面开始持续对决策层施加压力。据悉,欧洲风能协会近日就呼吁欧盟尽早制定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确保欧盟有一个稳定的能源政策,以利于风电工业的长期投资安排。此前,该协会已表示对欧盟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表示满意,但对其后的政策空白感到担忧。

目前,该协会支持欧洲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建议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即欧盟能源消费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发电将占电力生产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五。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在致函欧洲风能协会时也表示,需要重视2020年能源政策到期后出现的问题。而根据欧盟成员国目前制定的2020年国家规划,未来10年,风能发电将占到欧盟发电总量的百分之十四。

面对这一有利形势,中国风电企业有望从中分一杯羹。据东海证券的一项统计显示,目前欧洲风电装机成本在1350欧元/kW左右,以8.8元/欧元的汇率进行换算,国外风电装机成本价格在11800元/kW左右,而目前我国风电的装机成本在4000元/kW左右,成本竞争上的优势支持我国风电机组大量出口。

东海证券分析师牛纪刚说:“事实上,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就增长8.8倍,而2011年的订单也较2010年出口增长6.3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出口前景乐观。预计未来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将进一步提速,进而带动我国风电行业高速增长。”。

篇6: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摘要:日本特大地震伴随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及放射性物质泄漏,触目惊心的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关键词:核泄漏;自然灾害;核能立法;防护措施等。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伴随特大海啸,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虽然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但这次事件给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等自然因素,核电站尽量建在不易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伴随海啸袭来从而引发的,而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灾害丛生地震频发。因此,中国核电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出问题。在当前东部率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切实提高沿海地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其次,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严格禁止这些设施出现超期服役现象,而且不管在怎样的紧急情况下,电站内都必须拥有稳定可靠的“多路”供电系统。据报道,泄漏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啸超出了设想的水平,海啸引起的滔天洪水将柴油发电机房淹没,造成应急供电系统不能工作。并且福岛一期核电站原本设计寿命已经到期,但出于成本考量而继续运作,尽管在今年2月份的评估报告中,东京电力认为这种超期服役不存在风险,但由于其安全设计存在缺陷,最终导致了目前事态的恶化。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第三,我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立法一拖再拖,至今依然没有出台,中国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在核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虽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但这只是属于政府部门规章的范畴,只是涉及核电厂的选址和环境标准问题,法律层级和效力都明显偏低。在原子能法的立法进展缓慢的现实情况下,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出台核安全法,对核能安全监督、核能监管主体及责任、核事故应急处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全面规范。

第四, 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核电一旦建成,将会接受时间的考验长期运行,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台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

最后,对类似核电这种含有潜在高风险的行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日本作为世界上利用核能最早也最普遍的国家,核能安全领域中的措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更是加大了对核电设施的防护力度,设计了多重应对措施,然而,在这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来袭之后,其既有防护措施却显得捉襟见肘,用于应急启动的电源无法运作,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危机的产生和蔓延。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的预案,对于一些有着潜在危害性的设施,管理者更应当加强事故处理和应对训练,特别是针对极端情况发生时的模拟演练更需提上议事日程,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

篇7:日本核电泄露相关分析

发生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核事故和1986年发生在前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两次事故,事故引发人们对于核电的忧虑,此前已经“狂飙突进”了将近20年的全球核电发展也很快来了个“急刹车”。

数据显示,两次事故后的20多年间,全球新投运的核电机组仅110多台,而同期关闭的核电机组却高达80台以上,实际等于20年间新增核电机组30台左右。作为对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高达417台,其中大约有350台至今仍在服役。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0年8月的报告,2008年和2009年是全球核电有着转折意义的两年。自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发生以来,全球核事业发展逐渐减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建的核电机组更是降到了冰点。

2008年全球没有任何新反应堆并网,从而成为自1955年以来惟一没有新反应堆投入运行的一年。然而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中,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未息,而且核电核电装机容量连续两年下降,但对未来增长的预测却一直在上调。核反应堆开工建设的数量2008年为10座(是1987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2009年为12座,从而再度延续了2003年开始的连续上升趋势。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至福岛核危机之前的近25年间,全球未发生一起类似福岛核电站这样的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这也令公众对核电的信心略有改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0年8月的报告称,“在一些国家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人们提高了对核电的接受度。”

这份报告显示,在当时已拥有核电站的29个国家中,只有2个国家打算在当前的核电厂达到其寿期或达到商定的累积功率输出时逐步取消核电厂;有5个国家正在审查能源需求并将核能列为潜在方案;有4个国家允许提出新电厂申请,但不采取鼓励措施。而支持建造新电厂的国家有5个,正在建造新电厂的国家高达13个。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都有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兴建核电站成了许多国家认真考虑的选择。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此前并未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都计划今后十年内兴建核电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有高达31个国家有兴趣引入核电站。

不过,此次福岛核电站危机给刚刚复苏的全球核电业浇了一盆冷水,发达国家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核浪潮。公众内心对于日本恐怖画面的反应,将掩盖许多细微的差别,例如冗余反应堆技术、现代安全机制或核电站所处地点的地质构造稳定性,将一次新兴的行业复兴扼杀在萌芽状态。“核”再一次成为了禁忌字眼。

德国目前共有17个核反应堆。德国将对8座核电站临时关闭。

同时,默克尔称,暂停去年通过的 “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在此期间,德国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法国将对全国58座核电机组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美国目前有104个核反应堆在运行,分析人士预计有4到8个新反应堆即将建设。2008年时,美国计划新建超过30个反应堆,后来多数因经济低迷而搁置。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在2010年,俄罗斯是全球在建核电站第二多的国家,共有11个反应堆,仅次于中国的28个。

印度也是此轮核电复苏的积极推动者。印度的目标是在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占全国装机总发电容量的10%。

应该客观看到过去的20年全球近500台核电机组为全球提供了大约15%的电力,且无事故发生。

中国现状

至去年为止,中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已达到55%左右,煤炭消费与生产也均是全球第一大国,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煤炭更是高达70%。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到“十二五”末要达到11.4%。

与此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要下降17%。

要实现这两项目标,就必须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增加风能、水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的比重。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表示,“十二五”期间核电还会发展。中国正计划大幅提高其核电比例。

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核准核电机组32台,装机容量3486万千瓦。其中,已开工25台,装机容量2773万千瓦。已运营和核准的核电机组达4393万千瓦,超过国务院批准的2020年核电40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

截至去年9月,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92万千瓦,其中已开工在建机组达25台、装机容量2773万千瓦,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两次事故也引发核电人员在设计开发核电站时更加注重安全性能,以中国正在建设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为例,这种技术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从而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进而使核电站恢复到安全状态。

这与此次出现故障的日本第二代核电压水堆技术,需要启动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才能冷却停机形成区别。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目前上马的核电机组中有不少是二代改进型,而非安全性能更高的第三代核电。为此,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范必在瞭望新闻周刊中称,应高度重视约束条件和安全性,合理把握核电发展规模和节奏。目前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新建核电厂大多采用第三代技术,已运行的400余座二代或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将在未来的20年左右陆续退役。只有中国还在大量批准新上二代机组,容易带来长期风险。

在该文中,范必更是强调,“为了防止一些地方和企业不顾客观条件,过多、过快开工核电项目,国家应当通过规划调整国内外各方面对未来的预期,将2020年的运行装机容量控制在7000万千瓦以下,加上在建机组,总规模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在规划期内,国家根据需要与可能,实事求是地安排建设规模和开工节奏,尤其要控制近期核电建设规模。” 国家发改委:未来5年我国还会有序合理发展核电

田锦尘:我们要编制核安全的规划,要对现在的所有核电站,包括对准备上马的项目进行审查。在“十二五”期间,核电站应该在有序、合理的情况下发展,但是前提是要确保安全。

此次事件问题

1核电站的超期服役是世界普遍存在的情况

德国 去年通过 “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

日本 3月26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将迎来运营40周年。早在今年2月,一号反应堆又得以延寿20年,预计到2031年正式退役。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进行了分析,并上交了报告。根据报告,一号反应堆已出现系列性老化。但报告中同时也称,对于这些系列性的老化,已针对性地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方案。日本最大的华文报纸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安全隐患,而修复这些缺陷将需要大量投入。在对关东大地震后对核电影响评估时,这个公司都是尽量在不多投入的情况下,修缮核电。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高达417台,其中大约有350台至今仍在服役。

核电站退役 这场灾难又迅速将“是否应该延长已经老旧的核反应堆寿命”的激烈辩论提上了日程。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要求一个延长核电站法定寿命的法规暂停生效,希望给相关人员更多时间来重新评估安全性问题。瑞士也已经相应暂停了延长核电站寿命的计划。

这是一个必须从规划之初就要严肃考虑的问题

2核电站的建设对抵御风险的标准太低

抗震不力、低估海啸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08年曾指出,日本的核电站不足以抵挡大地震的破坏,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然而,这一问题未能得到日本方面的重视。

东京电力2009年和2010年的“福岛第一和第二核电站最新安全措施”相关文件显示,东京电力上一次对第一核电站所作的安全测试,是依据该公司认为可能出现的最强地震强度进行的,但这一强度远低于上周五地震的实际强度。此次地震的断层达到400公里,并且产生了大海啸,但东京电力公司只设想了断层几十公里、海啸数米左右的情况。谁都没想到会这么大的海啸。

据芬兰工业电力公司15年前做出的地震风险评估,其运营的奥尔基洛托核电站可经受芬兰十万年一遇的地震考验。此外,只有在海平面上升3.5米的情况下海水才会灌入核电站,从而导致其运行发生问题。但芬兰所濒临的波罗的海海水较浅,发生大规模海啸的可能性不大。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也表示:“我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更加保守、安全,均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并且受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审查。”

3对于我国以及美国,俄罗斯,印度等类似能源需求大国在对抗温室气体与能源短缺方面面临双重压力

中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已达到55%左右,煤炭消费与生产也均是全球第一大国,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煤炭更是高达70%。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到“十二五”末要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要下降17%。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尤其是亚洲各国都有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5日表示,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核电设施造成破坏,并不意味着应当放弃包括核电在内的和平利用核能项目。“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治疗癌症的可能,提供了廉价能源,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综上所述

1日本核危机造成不可估量损失,则人类能源运用历史改写,核能源死亡。从目前掌握情况来看此种情况概率很小。

2维持现在损失水平,世界各国也维持现在表示的对于核电的态度,即全面检查,自省。以更高标准来进行核电开发。此种可能最大

篇8:从日本核泄露事故看核电发展的安全性

虽然日本政府大力开展救灾工作, 中国政府也积极给予日方救灾援助。但是, 福岛核事故救灾工作的艰巨性和不稳定性, 影响到东亚甚至引起全球性危机。随着, 福岛核危机迟迟难以化解, 甚至一度出现危机上升趋势, 核辐射随着大气流影响到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等亚洲地区和全球其他地区, 同时核电站废水排入海洋, 造成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担忧和不安,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出现“抢购盐”事件, 引起公众恐慌等公共危机事件。每一次灾难, 每一场公共危机, 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国政府在应对的同时, 也深切地认识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将有助于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预防和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公共危机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造成不利局面。因而,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解决公共危机的“预警器”、“监测仪”、“缓震带”和“安全囊”,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至关重要。

“公共危机”可以理解为对整个社会成员整体具有危险性的突发事件, 是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和共同利益的紧急事态, 需要政府或者其他公共管理者采取特别措施加以应对的特殊情境。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食品卫生安全、瘟疫、治安失控、大规模非法群体行动、恐怖袭击、政治冲突和经济危机等。任何一种危险都会演化为灾难和公共危机,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应对措施, 而且要保证措施是迅速而高效的。政府对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的系列事件和自然灾害引起的连锁破坏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公共危机的爆发首先挑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一旦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不当与失措, 会使危机加剧, 朝着对政府和社会不利的方向发展, 进而引起社会动荡和国家不安,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每个负责任的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通过监测、预警、准备、反应、评估恢复、总结等措施, 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 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 以达到减轻损失, 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目的, 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 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 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因而,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是单一条块,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监测机制, 危机信息机制, 决策执行机制, 危机管理保障机制, 社会动员机制, 教育和训练机制, 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危机管理评估机制, 危机管理重构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我们有必要向一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成熟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吸收好的经验和措施。例如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作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保障, 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地方、州和联邦政府三级反应机制。联邦应急计划是美国联邦各部门和机构签署的一项协议, 它规定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政策和程序、运行的定义、联邦与州的协调机制以及联邦的能力和责任, 明确了各方的职责, 分工明细却又统一协调。

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虽然此次大地震、海啸给日本带来重创, 但是日本完善的灾难预警系统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面对, 家园毁坏, 亲人伤亡, 核辐射威胁的情况下, 日本社会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恐慌和骚乱, 日本的民众保持良好秩序, 令人可敬。日本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是健全的法律机制。日本通过修改法律, 加强首相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 并设立内阁危机管理总监, 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避免了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各部门多头领导, 责任不清晰, 职能交织, 相互推诿的现象。自1947年制定《灾害救助法》开始, 日本每一次重大灾害的发生几乎都催生一部相关新法律的出台, 现有防灾减灾相关法律53部。其次是制度化的科研教育及培训保障体系。为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和危机意识, 在日本, 人们从小受到防范灾难的教育, 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学, 不但要上地震知识的必修课, 还经常参加全民学习活动, 各街区都能看到避难场所的标识。学校进行避灾演习成为常态制。从而, 每当遇到灾难, 人们不会惊慌失措, 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二、从福岛核危机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理成败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高效、权威、统一、协调的中枢决策系统。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 缺乏专业的危机处置人才, 每一次灾难发生, 都是国务院牵头成立一个临时指挥部或者领导小组, 而此次核辐射危机, 由国家气象局、国家核辐射局、国家疾病防控中心等多部门负责, 却没有形成一个中心机构, 不利于总结保留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 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

(二) 危机评估机制不健全, 评估机制滞后

公共危机的预测和判断, 需要通过收集广泛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尽可能对危机进行预测, 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以及采取措施努力化解危机, 引导有利方向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 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 从而难以有效把握发展趋势, 而我国有些部门、部分专家往往只强调公共危机当前不会扩大负面影响或者当前处于某种状态, 而缺少做出公共危机发生更不利情况下, 告知民众该采取什么措施, 哪些措施是有效的, 哪些是无效的, 而是等危机进一步爆发时, 才给予告知和处理, 因而突显滞后性。

(三) 危机信息不对称, 缺乏信息公开机制和媒体舆论的引导机制

危机信息是危机管理决策的基础。每当公共危机爆发时, 政府能否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消除公众的疑虑, 增强国民凝聚力, 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福岛核事故危机的发生, 我国民众对核事故、核辐射的信息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甚至很多民众完全不了解核能的有关知识, 只知道核辐射十分可怕。这种信息不对称, 就造成了民众的猜疑、跟风谣言和恐慌。我国政府机构和专家掌握的危机信息是相对多的, 虽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关于核危机知识的解说和释疑。但从“抢购盐”事件发生, 可见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作用有限, 媒体舆论的引导机制难以有效发挥, 民众纷纷抢购食盐后, 政府和媒体才大范围的辟谣和稳定民心, 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突显滞后与被动。

(四)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 普法教育不足

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在应对安全事故方面,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在应对公共卫生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应对社会动乱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等等。但同时也应看到, 在公共危机管理实际处理中, 还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纠, 难获救济等现象。面对核辐射危机, 我国出现“抢购食盐”事件, 商家哄抬价格, 个别人造谣, 一些投机者投机盐市, 都是不法行为, 在面对公共危机缺乏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五) 缺乏危机意识

我国政府缺乏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 民众缺乏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手段。当危机来临时, 人们便毫无准备, 立即陷入恐慌之中, 最终导致以非理性情绪来对待公共危机, 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虽然经历了“非典”事件、南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等公共危机事件, 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也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政府对社会运行潜藏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依然不到位, 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缺乏实际经验, 更多存在理论层面, 也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建设统一协调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一个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不仅体现管理者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 同时也扮演着危机管理核心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危机管理的决策体系规定了突发事件发生时, 由谁来决策, 按何程序决策, 依据什么来决策, 谁来执行决策, 决策效果如何反馈和修正等, 维系上述决策活动的制度和协议, 就是危机决策机制的全部。因此,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 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 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 危机发生后, 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 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同时保持一批专业人员常任制和一元化领导, 这样能够明确职能和责任, 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办事效率和处理成效。

(二)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预测预警评估机制

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一般地说, 危机预警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危机预控三个方面。这是危机处理的关键步骤, 预测、预警和评估的准确性对处理危机管理导向和处理影响深刻。危机管理机构和相关专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积极乐观应对危机的同时, 应该大胆进行“逆向”、“负面”的角度构想和做好措施,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管理机制。

(三) 建立统一而有效的危机信息机制, 完善政府与媒体舆论的沟通、引导和协调机制

由于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公共危机下的信息沟通比平时尤为重要, 及时、全面、客观、公开的信息, 对引导社会舆论, 稳定公众情绪, 群策群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有利于信息公开化。危机管理过程中, 媒体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 起到了沟通信息、疏导情绪的作用, 那么政府与媒体应该建立信息快捷渠道, 做到及时、公开、透明的报道, 有利缓解了民众的紧张情绪, 也使谣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四) 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制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能够使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法律法规是政府行为的保障和准则, 一套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确保政府依法处理危机, 明确原则和程序, 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和权威性。

(五) 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教育和训练机制

“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处于何种地位和形势下, 都应该增强安全防范和忧患意识。广大人民群众除了依靠国家建立的危机管理机制, 自身应该增强忧患意识。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参与危机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防灾救灾工程和体系, 将灾害防范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中, 防灾演习应该成为常态机制, 培训民众危机管理技能。积极从源头上防范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延化。比如福岛核危机下, 一旦事态扩大化, 政府和民众如何应对核辐射, 都是应该宣传教育和训练防备的。

公共危机是对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效力的综合考验, 也是对一个社会的考察。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公共危机, 政府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手段, 结合实际, 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 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促进国家和谐稳定。

摘要: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大地震引发特大海啸, 同时引发福岛核事故公共危机, 福岛核危机又影响到东亚甚至引起全球性危机。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基础上, 面对日本福岛核危机对当前我国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核事故危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杨淑艳:《我国政府应急机制建设研究》, 《社科纵横》, 2008, (9) 。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行政管理》, 2003, (7) 。

[3]刘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商业经济》, 2008, (9) 。

篇9:日本发生核泄露

到10月2日,即事故发生的第三天,日本政府发出"安全宣言",宣布灾难已经结束。但是,在全世界人们心中,核泄漏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

核电站危险有几多

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发电厂,其核心是反应堆。核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我国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后,缓解了华东地区和香港的用电紧张状况。那么,为人类造福的核电站,会不会危害生命和健康呢?

事实上,核电是很安全的,核电站的多重安全设施,可以保证其周围居民不会受到核污染。在正常情况下,核电和燃煤发电的放射性污染水平相近,附近居民受到的照射剂量,相当于旅客乘两小时飞机受到的宇宙射线量。与车祸、溺水、失火、飞机失事等相比,核电站的风险微乎其微!核电站致癌的危险性,甚至小于吸一支烟。然而,一旦发生核泄漏,其危害则难以预测。

在反应堆中,铀作为一种核燃料,天然存在三种放射性核素,它们都含有92个质子,但中子数不同。铀原子核较易裂变,一个外来中子闯入铀原子核,它就变得不稳定,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的原子核,这就是核裂变反应。在分裂的同时,还会产生巨大能量、放射性射线和二三个中子。每次裂变产生的中子,再闯进铀原子核,可再次引起裂变,这样连续不断地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原子能和核辐射。安全利用核裂变反应,获得的巨大能量就能造福人类,反之则成为“杀人武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导致大批人员出现急、慢性放射性损伤,成千上万人需作辐射损伤检查,而且余波不会很快平息。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的危害,一直持续至今。根据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事故后健康报告,三个共和国九个州境内受到核泄漏事故放射性严重污染,严重污染区儿童发生的甲状腺癌半数与这起事故有关。

日本核泄露事故发生后,我国立即作出反应,在靠近日本的北京、大连、青岛、上海、连云港和杭州六个监测点进行应急监测,结果表明未对我国上述地区造成影响。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引以为戒,美国、俄罗斯等都对本国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以消除隐患。

我国是原子能和放射性核素應用大国,因此更应普及防护知识。日常生活中,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减少在射线过强的地方停留,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防止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这样就能避免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向卫生、环境保护和主管部门汇报,以便及时得到求治和处置。如碰到核泄漏事故,居民应听从政府和有关部门指挥,进行有序防护。

生活中的辐射知多少

大气、水源、土壤、食品等中,含有铀、镭等40多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一般都在百万分之几的水平。建筑材料同样也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质,尤其是大理石等室内装潢材料更是如此。生活环境中的这种看不见的射线,通常称为天然放射性本底,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辐射危害。一些生活因素或习惯,可使人们受到的放射性增加(见表)。

在农作物选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放射性核素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用g射线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放射性核素接触者来说,只要作好防护,在限制剂量下工作也是安全的。

篇10: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核事故的五个特征

简单地说,核事故就是指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在事故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核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安全事故,常常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事故的发展非常快,从出现事故到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入大气,时间约为半小时至数天;

(2)多途径及多种放射性核素照射;

(3)影响范围广、人员多、作用时间长;

(4)核事故不仅可使部分人员伤亡,而且可造成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及人员心理影响,并在事故后期遗留大量特殊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5)需要经专门训练的救援队伍。由于核事故的特殊性、突发性和社会性,因此需要经过训练、短时间内能集中进行善后救援工作的队伍。

核事故泄露哪些放射性物质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采用的核燃料主要是含3%左右的铀-235。铀-235裂变时会形成60余种不同的碎片,这些碎片通过β(贝塔)衰变,产生约250种不同核素,称为裂变产物。在这些裂变产物中,质量数集中在95和140附近,如碘-131、铯-137和锶-90等。

裂变碎片是放射性核素,会发生一系列的衰变,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主要为β射线和γ(伽玛)射线。有的核素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如碘-131(8天)等;有的核素半衰期较长,如铯-137(30多年)等。虽然核电站的反应堆中产生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放射性物质是不会向环境中释放的,其主要原因是核燃料和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密封在锆合金的包壳中,只要包壳不发生破裂,这些放射性物质就不会出来。

核泄漏事故发生时,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一般可分早期照射和随后的照射影响两个阶段。

早期照射

外照射和内照射

早期照射主要是放射性物质随空气扩散。空气中具有γ射线衰变的放射性物质,会对处于空气污染区域的人员产生直接外照射,或放射性物质沾染在人体皮肤和衣服上,给人体造成照射;同时,通过呼吸道,空气中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可以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内照射。外照射的剂量大小与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人员在污染区停留的时间、放射性物质沾污的量和沾污的部位等有关。

放射性物质沉积在不同的部位

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依据放射性物质的特性不同,在人体中的沉积部位和器官也是不同的,如碘-131主要沉积在甲状腺、铯-137主要沉积在肌肉和骨骼等。

随后的照射

有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排出人体,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较小。有些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很难从体内排出,在随后较长的时间都会对人体造成照射。

随后的照射主要由放射性物质的沉降引起。放射性物质随空气扩散后,在它所经过的地方会有部分沉降到地面,从而污染地面上的土壤和水体,生活在污染区的人员会接受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同时,放射性物质还会通过各种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内照射。土壤和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被植物(青草、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等)吸收,人和动物食用这些植物时,放射性物质转移到人和动物体内;人若食用牛奶、牛羊肉、鱼等,放射性物质也将转移到人体,给人体造成内照射。

认识放射性碘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几次核事故的洗礼,当时大凡受到辐射影响的,都无一例外受到了放射性碘的伤害。

放射性碘是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在核爆炸或核能企业尤其是核电站严重事故中,它是污染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碘元素中最有卫生学意义的是碘-131至碘-135,尤以碘-131为主。

碘属卤族元素,化学性质活泼,许多碘化物都具易挥发性。放射性碘极易由胃肠道、呼吸道和伤口吸收,吸收速度快,吸收率高。无论是无机或有机碘化物经口摄入后1小时,吸收率约75%~83%,3小时后可完全吸收,吸收部位主要是小肠;气态碘或气溶胶碘吸入后1小时,吸收率可达80%以上;伤口对碘的吸收率可达70%以上。

碘高度浓集于甲状腺

碘在体内高度浓集于甲状腺。当摄入小量碘-131对甲状腺达到数戈瑞剂量时,开始可引起腺体功能增强,而后个别人可缓慢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当甲状腺受照剂量达30戈瑞时,便会发生永久性功能低下;剂量达100戈瑞则甲状腺遭到破坏,可使腺体滤泡萎缩、间质及血管纤维化。

放射性碘对儿童危害更大

放射性碘对儿童的危害性比成人大。同一活度的放射性碘,儿童摄入后甲状腺受照剂量为成人的2~10倍,而其更大的危害性还在于它可从妊娠母体传递给胎儿,随胎儿甲状腺功能的形成而浓集于腺体,使胎儿甲状腺剂量约为母体甲状腺剂量的10倍。放射性碘内照射的远期危害是诱发甲状腺癌,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4年,就发现了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高,在2000年统计发生的1800例患者中,多数是3个严重污染区的儿童。

正是由于在核事故时人有可能最先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故推荐此时服用稳定性碘,使甲状腺吸碘量达到一定饱和,从而阻止或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性碘,就能阻断90%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沉积。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性碘,仍可使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的量降低一半左右。对成年人推荐的服用量为100毫克碘,对孕妇和3~12岁的儿童,推荐服用量为50毫克,3岁以下儿童服用量为25毫克。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核事故时可能造成食物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碘-131、铯-137和锶-90等几种。它们通过食物链向食品中转移,其主要的转移途径包括向水生生物体内和向动植物转移。其中牛奶中的碘-131峰值一般在一次孤立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后48小时出现,因此对牛奶的控制较其他食物尤为重要。

核事故发生后,越早将奶牛和其他肉食用的牲畜撤离受污染的牧场,并喂以未受污染的饲料,牛奶及其他肉食品的污染水平就越低,人们食用后可能接受的照射剂量就越小。同时,对受污染的牛奶、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可采用加工、洗消、去皮等方法去除污染,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蜕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而且这种对策的风险和代价很小。

政府部门对食品、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也给出了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浓度限值:在规定时间内摄入的放射性物质所致公众内、外照射的待积剂量(成年人按50年、儿童按70岁计算)应满足年剂量限值的要求,即公众每年小于1毫希伏。

正常环境中的土壤和水中也有少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铀、钍、镭、钾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铯、氚等),因此,各种食物中或多或少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有些地区要多一些,有些地区少一些,它们并未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程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食用了放射性食品,只要其放射性核素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下,就没必要担心健康问题。

可以采取的防护措施

在核泄漏事故发生时,放射性烟羽(含放射性物质的空气和气溶胶)将向空中扩散,当这种烟羽可能随大气到达你所生活的区域时,个人如何对加以防护呢?

(1)携带收音机:

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若发生核事故,当地政府会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实时发布指令和通告,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民众,让大家保持镇静;而这时携带收音机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了解外界、接受信息的方式,使用带电池的收音机主要是为了防止在事故突发情况下找不到有效的电源。

(2)穿戴帽靴、勿淋雨: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以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若是下雨天,则更应尽量避免淋雨,因为许多放射性物质会随雨水沉降,从而对身体造成污染。

(3)关闭门窗和通风口:如果要求你撤离,注意保持门窗和通风口关闭;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则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这种措施会尽可能减少外界空气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4)进入地下室: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因为地下区域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程度大一些,能更充分地保护你。

(5)彻底洗澡换衣服: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中,则应更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使受到污染衣物上的放射性物质慢慢衰变减少;彻底洗一次澡以清除体表的放射性污染物。

(6)封好食品: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封的食物应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7)别用电话:如非必要,不要使用电话。因为电话有许多孔口,外界放射性物质容易对其造成污染,进而将污染物传递给人体。

(8)用铅板等遮挡: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在紧急情况下应就地利用周围屏障及时避险,防止短时间内吸入过多的放射性物质,待放射性烟羽漂过后再采取其他防护。

上一篇:购房合同可以贷款下一篇:校(院)团委组织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