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2024-05-23

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精选10篇)

篇1: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优秀作品,它具有启迪读者、感动读者、塑造读者、成就读者的人文价值.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很不乐观.本文从教师的视角透析了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 者:沈钧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万盈第二初级中学,江苏,盐城,224100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名著教学 初中生 能力培养

篇2: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老隆中学 郑统军

【论文摘要】:名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名著是学生扩展视野结识文学形象的窗口,是提高写作水准拓宽思路的捷径,更是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胜地。下面,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浅陋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重要性 困境与对策

名著是古今中外在文学史上有定评的优秀作品,是经读者反复筛选和检验的艺海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它从思想到形式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名著是学生扩展视野结识文学形象的窗口,是提高写作水准拓宽思路的捷径,更是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胜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能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让学生走进名著,亲近名著,融入名著,学生们定会获益匪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也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学生是否课外阅读名著则很少有人过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十分有限。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阅读。对于《新课标》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名著,只是考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情节和人物,强化“名著速成”: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而不少学生也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从而使经典名著失去了原有的文学熏陶意义。

由于当今文化信息来源多渠道且快捷,受快餐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消磨在手机、电脑、电视机前。上网、看电子书、看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至于看书,一些学生倾向看一些消遣性的书,比如:杂志、漫画、图片,似乎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方便快捷,刺激感官,成为阅读的首选,纯文字性的东西,备受冷落,更别说大部头的名著了。这种全社会存在的阅读浮躁心理,也深深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学生读名著是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却很少主动去涉猎。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同学觉得有些名著或语言含蓄、文白夹杂如《红楼梦》,或背景复杂如《朝花夕拾》,或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或知识深奥如《海底两万里》,不易读懂,渐渐兴趣就削减了,最后望而却步。另外,为应付考试要求,学生大部分时间是泡在作业堆中,根本无暇分身再去搞课外阅读,这也成为制约学生课外读名著的重要因素。

保证学生经常阅读名著,达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去,把名著阅读和常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一、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要把长期阅读和短期阅读计划相结合,把硬性阅读和弹性阅读计划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并布置相应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看有收获,读有所得。坚持不懈,集腋成裘。利用课前8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所读名著的故事片段,讲后,师生给予简单点评,并以表扬鼓励为主。

二、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往往只要求孩子多做书面作业,把孩子看课外书视为是在看闲书,对于孩子手中的书,不分良莠,一律加以斥责,予以没收,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可能因此而丧失。因此,对于每一届学生,教师都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附上一些名著的目录,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三、可以成立班级流动图书站,保证学生有名著可读。如今一本名著价格虽不贵,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必须买齐所有的名著,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并且许多学生家长反映,给孩子买的书一般都被束之高阁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每学期都可开列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几个人一起凑钱买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角,由专人负责,每周借阅一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教师相机检查。这样循环使用,巧妙监督,既减轻了学生的购书负担,又巧妙的利用了“书非借不可读”的心理,促使了学生快速阅读。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失为可行之法。现今时代,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三国演义》等,这些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不仅能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观看中提高了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五、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

3、读书笔记展评。

4、“课本剧编排”。

5、即兴演讲。

6、开辩论会。等等。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老师的使命,更是以“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需要。以上就是我对指导中学生名著阅读所做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相信,只有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名著阅读必将成为中学生美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3: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106要求的有益尝试。

名著教学的意义: (1)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 促进师生接受精神洗礼、提升人生价值。名著教学虽有如此深远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中学生名著教学的状况并不乐观, 甚至令人担忧。教育系统中领导、老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有着错误的认识,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使许多学校和教师不敢放手发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名著教学的路愈走愈窄, 原本生动有趣的名著教学变成了学生强制被动的记忆, 学生根本感悟不到名著的文学意蕴与整体的美学价值。而且教师名著教学能力的缺失也加剧了名著教学的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要使中学生的名著教学变得合乎理想, 就必须寻找新的对策, 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 提高阅读名著的意识

要改变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认为首要前提是要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对名著阅读的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阅读名著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力量, 寻找路径, 保障阅读资源。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里设立图书箱, 鼓励学生相互调剂, 互通有无, 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固定的时间是保证开展阅读教学和名著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开设阅读课, 甚至阅读周, 来保证学生阅读和进行教学的时间。

二、发挥教师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1) 积极阅读名著, 提升自身名著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 一个懂得欣赏文学、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 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 要让学生热爱读书, 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养其根以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阅读名著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 更加具有教育智慧与人格力量, 更加具有旺盛的朝气与活力。所以, 教师要想顺利展开名著教学, 就应当把广泛阅读书籍作为自己应当具备的第一课, 不断阅读,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充盈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闪现文学光彩, 老师才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学生并带领他们走上阅读经典的道路。

(2) 发挥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一个有远见的语文教师, 不但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还应该帮助学生感受到阅读名著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为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来辅助名著教学, 以培养学生参与名著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1) 善用文本教材。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 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 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 我们可用赏析、设疑、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 激发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2) 活用影视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这一份丰厚的教学资源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增强名著的亲和力, 消除学生, 尤其是阅读量少、缺乏阅读经验的学生对名著的畏惧感, 引导学生亲近名著、阅读名著。 (3)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将一些经典名篇排练成课本剧在班里演出,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本剧集读、导、编、演、评五个步骤于一体, 排演课本剧, 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排练课本剧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课文,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展读书会和朗诵、背诵比赛也是对阅读名著有益的教学活动。

摘要:文学名著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优秀作品, 它具有启迪读者、感动读者、塑造读者、成就读者的人文价值。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很不乐观。本文从教师的视角透析了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的意义,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名著教学,初中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雷彩玲.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名著导读.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23) .

[4]文红, 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篇4: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观念和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5:初中语文文学名著积累

一、《三国演义》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重点反映(、、、)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故有()之称。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有三位:“义绝()、智绝()、奸绝()”。

【主要人物形象】

刘备,蜀国君王,忠厚忠实,在作者笔下是封建王朝的“()”代表,是施行“()”政治的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被称为“天下枭雄”。

诸葛亮,蜀国军师,杰出的()、()。(,,)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主要事件:()()()()

关羽,蜀国大将,“忠勇”的化身,义、勇的结合使他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英雄气概的形象。但他的性格中也有()()的弱点,并导致()的悲剧。主要事件:()()()

曹操,既()、(),又()、(),是一代“奸雄”的形象。

主要事件:()

【有关名言俗语】

杜甫写诸葛亮:()陆游写诸葛亮:()诸葛亮:()

二、《水浒传》

【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小说描写了()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揭示了

()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塑造了一组(、)的梁山好汉形象。

【主要人物性格及主要事件】

1.鲁达

法号“”,绰号“”,(),直率胆大,粗种有细,勇而无谋。主要事件:()(),大闹五台山,大闹野猪林

2.武松

绰号“”,()刚直胆大,颇有心计,()

主要事件:(),斗西门庆,(),血溅鸳鸯楼

3.李逵

绰号“”,鲁莽胆大、粗犷、急躁。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的革命精神。

4.吴用

绰号“”,足智多谋,主要事件()

5.林冲

号称“” “”是京师八十万禁军的教头。

主要事件:误入白虎节堂、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等

三、《红楼梦》

【作品简介】

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原名《》。小说以(、)的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榨下,朦胧的()思想犹如巨石下的幼苗,顽强地挣扎,破土而出。

【主要人物及形象】

1.贾宝玉:具有封建统治的()性。主张男女平等,自由闲散,不愿走仕途之路。

2.林黛玉:冰清玉洁、多愁善感、性格脱俗、很有才气。主要事件:()

3.王熙凤:泼辣、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四、《西游记》

中国古代著名()小说,作者()代()。小说记述了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经过。小说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人性、魔性、神性相结合的形象,曲折的揭示了(),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主要人物及性格】

孙悟空,主要事件(),反映了他的()精神,三打白骨精,反映了他的彻底的()精神。

五、《骆驼祥子》

【作品简介】

《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的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要人物及事件】

祥子:人力车夫,年轻力壮,勤劳憨厚,对生活充满梦想。可残酷的现实一点点耗去了他的身体和精神,最终堕落为游戏人生,吃喝嫖赌、敲诈勒索的城市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主要事件:用三年挣来的钱买的人力车被逃兵连车代人抓去(),故称“骆驼祥子”,第二次积蓄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一空;被虎妞施计被动和虎妞结婚;喜欢的小福子屈辱上吊而死。

六、《鲁宾逊漂流记》

【作品简介】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鲁宾逊的冒险家,航海遇险,一人漂流到南美洲的一个荒岛上,靠着双手用了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立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成为巨富。小说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原始时期,人们对财富的疯狂聚敛的现实,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充满向外发展的好奇心、征服欲和冒险精神,同时歌颂了人的坚毅品质和劳动精神。

【主要人物及事件】

鲁宾逊:具有冒险精神,勤劳有智慧、性格坚毅、不怕吃苦,也有不讲信义、重财疏义的性格。

主要事件:()()

七、《童年》

《童年》是()(国别)浪漫主义作家()(谁)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也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反映小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条在这里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简介】

前苏联作家(),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当过童工,饱尝过屈辱。十月革命后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20年秋在战斗中负重伤,转到劳动战线,跳进第聂伯河打捞木柴,因而患上伤寒和风湿症。后来因过度劳累,健康日益恶化,终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一代无产阶级新人成长的过程,着力刻画了()的光辉形象。

九、《格列佛游记》

【作品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家()的杰出小说。它通过描写格列佛在(、、、)的奇遇,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揭露批判了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十、《名人传》

【作品简介】

《名人传》是有()国著名作家()的《》、《》和《》组成。刻画了三位艺术家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生命历程,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作者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十一、《伊索寓言》

【作品简介】

篇6:初中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练习题

一、选择类

1、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

(2003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

2、下面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____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____大闹天宫

C、诸葛亮____三顾茅庐 D、刘姥姥____进大观园

(2002年哈尔滨中考试题)

3、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评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2003年 南京题)

二、填空类、1、完成下列题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开篇词。

2、“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2002年黑龙江中考试题)

3、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_____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4、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5、“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________》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_____。(2003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美玉无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之手。(2003年鄂州市中考试题)

8、“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9、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叫______。

10、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002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3)《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要树”的是__________。

(2003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11、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1)________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___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2002年吉林市中考试题)

12、《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故事的名字):_______《三国演义》中蜀军的军师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________。

13、《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____________的著名喜剧。夏洛克是这出喜剧中塑造的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要求具体说明)

14、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200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试题)

三、表述类

1、名著内容填空。

(1)写出鲁滨孙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2)写出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2、英国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孙漂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辽宁省2003第21题改编)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4、中外名著中有许多章节值得我们故复探究、琢磨、品味,请简要写出你对其中某个最爱读的部分的阅读感受。

5、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作介绍,不少于150个字。(2003年宿迁中考试题)

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___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本题为加分题,每写对一组加1分,加满2分为止。)

成语:___________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 人物及故事:______________

(2003年宁波市中考试题)

7、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篇7: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内容精要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部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五个月,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慧驷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驷”来给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驷”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使“慧驷”感到很震惊。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

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驷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汜》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作者生平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官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1704年他的《—只澡盆的故事》、《书战》和《圣灵的机械作用》等3篇讽刺文章汇集出版,批判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和非国教徒的礼拜与布道,模仿学究的迂腐文笔,讽刺尖锐辛辣。1707年11月写了《鲍席斯和菲利蒙》叙事诗和政沦《对1708年的预言》与《比克斯塔夫先生第一个预言的应验》(1708),表现了他的远见、诙谐和机智。1710年,他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当时英法因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长期交战(1710—1713),人民蒙受苦难,统治集团却大发:国难横财,斯威夫特写了—系列反战文章,其中一篇《联盟军和前任内阁发动和进行这场战争的行为》(1711)揭露了骇人听闻的贪污行为,举国哗然。对1713年英法签订和约产生了直接影响。当时斯威夫特成为哈利首相的亲信,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大小廷臣都想方设法巴结他,但他-—袖清风,仍然是个穷人。他在伦敦期间结识了一批文人如蒲柏、约翰·盖依等;他给定居在爱尔兰女友艾斯特写了大量情深意切的信札,后人《给艾斯特的信》发表,成为英国书札文学的珍品。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托利党内阁垮台,斯威夫特被赶出伦敦,回到爱尔兰任副主教,积极参加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的建议》(1720)、《布高德莱比尔的信》(1724)、《格列佛游记》(1726)、《爱尔兰状况的浅见》(1727)等政沦,杂文和小说。斯威夫特为爱尔兰自由独立所进行的斗争,赢得了爱尔兰人民的尊敬。1737年11月,整个爱尔兰用钟声、营火和酒,庆贺他70寿辰。斯威夫特死于精神病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他早在173

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经典片段

我见到的第一个人形容枯搞,双手和脸都像烟一样的黑,头发、胡子很长,衣衫褴褛,而且有几处被火烧糊了。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八年以来他都在埋头设计从黄瓜里提出阳光来,密封在小玻璃瓶里,在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使空气温暖。他告诉我,再过八年他毫无疑问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供给

长官的花园足量的阳光;可是他抱怨原料不足,请求我捐助点什么来鼓励发明的才能,特别是因为在这个季节黄瓜价钱特别贵。我送了一份薄礼,好在我的贵族朋友特意为我准备了足够的钱,因为他知道他们惯于向参观的人要钱。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儿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我的向导催促我走进去,悄悄地告诉我:不要得罪他们,他们会恨你入骨。因此吓得我连鼻子都不敢堵。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下巴都是淡黄色的;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了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他把粪便分成几部分,去掉从胆汁里得来的颜色,让臭气蒸发,再把浮着的唾液除去。每星期人们供给他一桶粪便,那种桶大约有一个布利斯脱酒桶那么大。

还有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建筑房屋的新方法,就是先从屋顶开始建筑,自上而下一直盖到地基。他的根据是他的办法和两种最精明的昆虫——蜜蜂和蜘蛛——的方法相同。

在另一个房间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设计家想出了一个用猪来耕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用耕具、牲口和人力,只在一英亩的田地里,每隔六英寸,在深八英寸的地方埋上许多橡实、枣子、栗子和这种动物爱吃的其他榛子和蔬菜;然后把六百头或者更多的猪赶到田里去。几天以后为了找寻食物,它们就会把土全部掘起,不但适于下种,而且拉了满地的屎也上好了肥料。虽然经过实验,他们发现费用太大,也太费事,而且几乎得不到什么收成,但是大家都认为这种发明毫无疑问是大有改进的可能的。

妙语佳句

★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我永远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以怨报德的人应该是人类的公敌,他对待人类可能比他对待自己的恩人还要恶毒,因为世人没有施恩于他,这样的人根本不配生活在世上。

阅读指导

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的讽刺手法是十分丰富的。其一是运用反语进行讥讽。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

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其二是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涎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其三,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的现实。其四,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最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格列佛游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首先,斯威夫特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以及似曾相识的情节设置,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例如,他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而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驷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色,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篇8: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它包涵诸多宽泛而复杂的内容,然而,其核心理论思想主要归结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引导和注重对学生主动自我探索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下,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当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过程,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根据各种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在新旧知识的往复交替的双向作用下,借助于旧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并充分利用一切可能运用的条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验证和解决。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建构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式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路径探索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之下,英美文学教学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它不但可以让学生汲取英语文学知识,还可以深层地了解和熟悉英语语言,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增强英语交际水平,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和能力。

1、引入英美文学作品社会背景知识

如果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则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以快速理解文章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因而,要引入英美文学作品社会背景知识,使学生增强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入认知,把握文章的写作主题和意旨,从而准确地理解和评价英语教学。例如:《圣经》是西方文明的奠基石,它在英美文学中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和涵义,教师可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让学生充分了解《圣经》和《失乐园》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背景知识,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涵义。

2、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精神,学生可以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过程中,汲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营养,在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了解英语国家的心理状态、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等内容,通过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扮演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和体验,从而实现英美文学作品的知识理解和建构。

3、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对英语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之下,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主动建构,还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可以引入多媒体信息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英美文学资源和素材,并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网络学习,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英美文学情境教学,使抽象的英语语言变得形象而生动,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和想象,品味和体验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

4、采用多元化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要让学生主动体验和感悟英语文学作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学习,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积极的小组讨论,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剧本扮演、课堂辩论、英语演讲、合作学习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学知识,在多元化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之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语言学习和体悟的桥梁和纽带,由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富含多种词汇,并且表达方式极为灵活,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改革教育领域,是现代教育理论之一,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习主体,依循知识认知的规律性特点,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内化。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之下,我们主要探讨英美文学教学课程,要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到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之中,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建构先进的多媒体信息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快速建构完整而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美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志雄,侯丽香.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分析[J].才智.2016(07)

[2]海燕飞.利用西方文论和建构主义理念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3]江利.建构主义视角下英美文学重要性的研究[J].芒种.2013(11)

篇9:浅谈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1、转变角色,承担阅读教学的责任

强化教师自身阅读意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

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不仅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要使他们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就会增加,视野也相应拓宽,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学校和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比如“畅所欲言话经典,笑谈名著数英雄”——读书汇报会;“一路英雄写风流,人文精神扬美名”——“最美的片段”朗诵会;“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状元的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等,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尽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们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比较阅读。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3、传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在阅读中求知,在阅读中明理,在阅读中知情,在阅读中达意。通过领会作品所展示的情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书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根据需要,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如果说精读是正餐,那么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辅以大量泛读。没有广泛的阅读,精读得来的知识能力无法得到巩固,更无法得以迁移,会“食古不化”,而泛读有打开眼界、扩充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各种功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抄摘相关资料。“抄书默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要手脑并用,强化记忆,而且可以促进读书向写作的过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得津津有味,读得乐趣无穷。

4、有感而发,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品位

在名著阅读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摘记和记忆,更要生发“感想”,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写“名著读后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更宜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进行对话。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灵。可让学生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认识。

篇10:教师视角下的初中生文学名著教学

【关键词】儿童文学 儿童视角 阅读教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被普遍认为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甚至有人把儿童文学异化为儿童教育的工具。上世纪末,基础教育全面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大量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程,成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或被教师选为补充读物。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忽略了作品的阅读对象——儿童,成人化倾向严重。儿童文学应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说故事,它能唤醒童心,激起童趣。教师教学儿童文学时,要努力避免成人化倾向,从儿童视角出发,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突显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读物的特性。

一、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

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为他”式的解读,一切皆是为更好地扶助儿童,而且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语言去描绘,所以教师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儿童的视角,而不能仅从成人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所谓儿童视角,就是以儿童为本位,教师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应该在心性上重返童年,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用儿童的嘴来说话,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进而才能在教学时与孩子形成共感。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走在路上》一课时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两岁的时候,小远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的肩膀真宽真软,趴在上面舒服极了。奶奶背着他满街走,到处走……那时候小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奶奶什么都能告诉他,于是他就一点点地懂了。”教师认为奶奶的肩像大山,因为奶奶独自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和教育小远的重任,可是孩子们却认为奶奶的肩又宽又软像小床,奶奶的肩像摇篮,在这个摇篮里摇着摇着就长大了。

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巨大差异,坚持儿童视角必须尊重儿童的阅读心理,坚持儿童视角就必须从关注儿童的生活阅历,而不能仅基于成人的生活阅历解读教材。

二、以想象的方式走进文本

儿童的想象源于儿童天真的“无知”,对世界的“稚眼独具”的解读。儿童的想象灵性十足,无拘无束,新奇而富有诗意,这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最珍奇的礼物。和成人相比,儿童具有更为自由、更为大胆的想象力,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魂魄,是童年的代名词。和成人偏重理性分析的阅读方式不同,想象是孩子们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阅读中通过想象,孩子才能“眼中有形”,才能把主观感情移入对象,达到物我交融、物我统一,进而达到共鸣状态,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在儿童的言语想象中,绽开的白玉兰是“发射香气的大炮”;台风阵阵突袭,树枝一顿一顿的是在“立定跳远”;蜗牛慢慢地爬,孩子“好想知道它晚上爬到哪里睡觉”;一条条柳枝垂在水面,孩子看成是在“比赛钓鱼”……

经过了所谓的严格的写作训练的学生,看蜗牛慢爬就感叹“时间就是生命”;一做好事就想起扶老奶妈过马路,宣布自己名叫“红领巾”;一谈理想,就要为四个现代化贡献一切力量……这些经过“训练”的想象,看似变得高大、深刻、成熟了,实际上,这并不是发自儿童内心的真正的想象,这都是写作要求拔高意境给“逼”出来的。

想象力的开展,需要心灵的自由、天真,思想的无拘无束。要放飞孩子的想象,教师必须竭力摆脱成人理性主义的惯性,不要对文本作过细的肢解,要把握感性化原则,找准学生想象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透过字面之义“看”到蕴涵在其中的画面和形象,让儿童在自由想象中走进儿童文学的文本。

三、以真挚的情感对话文本

教师以儿童的视角解析文本,努力营造学生眼里的想象世界,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多变的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童性中已有但还朦胧的真情,让学生的真情在学文本习过程中自然流淌。在文本解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目光透视文本,而应用儿童方式去解释、感悟。这样,学生会沉入文本,情愫自然从心底产生,率真的感情就会流淌在文本创造的世界里。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时“心中有情”呢?首先,要让他们“眼中有形”,也就是说要让文本中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丰满起来。因为形象和情感是文学的根本,而审美情感是渗透在审美形象之中的。如教学《麻雀》一例中,通过老麻雀为救小麻雀,与猎狗的对峙,终于救下小麻雀,体会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对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的想象,老麻雀的形象鲜活起来,在角色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产生了移情,获得了感动。其次,要抓住矛盾冲突处设计有张力的问题,让学生沉入文本,情愫自然而然从心底产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火柴一方面带来了主人公美好的幻境,而另一方面却又是现实中面临的巨大问题(需要卖出火柴)并最终导致她的悲剧性结局。一喜一悲,一虚一实,幻想与现实的矛盾都纠结在了小小的火柴上,使矛盾更为突出集中,主题更为鲜明,故事性更加浓厚。随着这两个有张力的矛盾的冲突,可怜的小女孩形象感染着学生,学生的内心会涌起情感的波澜。

四、以现有的能力感悟文本

把握文本价值观需要避免过度深化,儿童对文学作品是在反复接触学习、体现中感悟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一座精神的富矿,教师总想让学生挖深挖透,否则便枉费了作品,然而儿童的理解相对成人而言只能是意会,是在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意识中有所领悟,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消化不良”和生硬的教化。因此,面对优秀作品,不要追求“毕其功于一役”,要尊重学生懵懵懂懂的状态,不要怕孩子有东西不懂,有些东西就让他们不懂,就让他们模模糊糊,当学生步入成年再来读这些作品,原先不懂的会懂,原先模糊的会清晰,原先片面的会全面。

例如,《爱心树》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当小男孩小的时候,他与大树捉迷藏、吃苹果树上的苹果、在大树下睡觉;小男孩长大需要钱的时候,大树叫小男孩把树上的苹果采下卖掉;小男孩需要盖房子时,大树叫他把树枝砍下拿去盖房子;小男孩老的时候,他想去航行,大树叫他把树干砍去做船,最后大树只剩下一个树墩了……但每一次大树帮助小男孩时都很快乐。

孩子阅读这本书能深切感受到一种永远可以信任的情感——来自父母的爱,但浅显文字背后的哲理学生很难发现,也许只有饱尝索取与付出的成人才能深深地去思考:我们是那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还是那个贪求不厌的孩子?树把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树是不是给予太多了?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树这种完全的自我牺牲是一种真爱吗?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只是在“感受爱”的基础上设计了“爱是什么”这个话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爱”,没有对主题作过深的挖掘,没有让学生来“反思爱”,只是告诉学生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很多,等你成为父母的时候再来读这个故事,你得到的会更多。等儿童长大了,他们也一定会得到更多。

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当然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认识,以儿童视角解析文本,就会心中有学生,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感受和发现文本世界的同时,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动力。小学语文要保卫童年,让儿童喜欢语文、拥有语文,首先要在解读文本时确立鲜明的儿童立场,这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爱梅.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科教文汇,2008(08).

[2]徐冬梅.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9).

上一篇:关于急诊科护士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通风机安装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