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2024-04-17

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共8篇)

篇1: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

《基础英语》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基础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它的合理性和与时俱进为高年级的专业课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起着奠基作用。而该课程受到教材、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理念的制约一直停留于上世纪末的教学模式,这与后现代课程观存在着距离。按照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解,课程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考试及各种科目等概念,而应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语言现象。英语教学也可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如何使这门课跟上时代步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国际人才培养需求,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摆在每―位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巨大课题。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基础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教材结构与内容

专业教材不能满足新的教学发展,与现实生活发展脱节,学生对学习没有新鲜感,失去学习动力,学生的文化意识得不到发展,文化学习成为纸上谈兵。

2、教学方式

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上参与。

3、课程教学中“人”与“知识”关系

知识或知识的掌握是为人或人的发展服务的,在两者关系上,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被置换后,则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手段。现代知识尽管仍然是课程内容的基础,其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但对人的发展的贡献已不再具有充分、绝对的合理性,不应是课程内容的全部和中心。

4、教师的观念与能力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处于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这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对这种观念与行为相悖――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教学行为上仍是由教师控制和设计,表现出教师很强的控制欲。究其原因,既有观念层面问题,也有对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问题,还有对教学评估结果的担心。

5、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方式已制约和影响了《基础英语》课程和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评价方式的目标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评价指标唯一,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主体唯一,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是被评价对象,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评价功能单一,只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注重高分数,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方法单一,注重对单纯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多采用笔试,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二、改革思考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涉及因素较多,如师资、教学条件、社会需求、学习者需求、教材、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应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1、明确建立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确定该课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调整教材结构与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需要。 “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学生是认知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而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但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高校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展示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超越。

3、调整课程教材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材应以话题式出现,结合现代研究性教学观中的任务式,给学生设计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要求他们合作完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话题式教学在内容上对同一种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对同一内容反复加强,确保长期记忆的有效性。这种结构不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机会,也给教师更自由的教学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环境、内容、手段等情况的需要自主整合,也可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与课外材料进行配合使用,使相同话题常讲常新。

4、采用多元教学手段

新的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与内容要求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学练形式,应更多的采用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主动创造才能的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与运用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情景表演、课堂演示、分组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将团队建设理念应用于语言教学,鼓励学生合作式学习。同时强化课外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立体交叉。教师根据课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课外按计划练习,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教师还可通过建立博客达到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效果。通过定期播发英语电影、录像,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晚会,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等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外语言学习。

5、改革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应坚持四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主体性原则:把评价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可成为评价主体。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手段之一。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行为的评价,还包括对学校办学状况的评价,同时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对学习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3)过程性原则:评价应注重教育教学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价值判断,注重通过形成性评价考查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同时把评价过程作为改进教学、推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过程。

(4)多元化原则: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是多元的。学生是有差别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不能只用笔试,而应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三、结语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应是一个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的过程。我们提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这不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极大的可能和空间,同时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篇2: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更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我们清楚: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层次多,尤其是近年来普高扩招,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我们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使高职英语教学尽快地适应教育部提出的英语教学改革这一新形势,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考试改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改革考试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中心环节,我们教师应该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并将竞赛机制适时地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做到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实训环节的训练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知识环节,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组讨论,模拟工作环节,开展情景练习,同时还可以就最近或当天发生的国际国内及校园的大事、小事及趣事与学生聊天、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较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更正,做到“玩中学”,使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表达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单词竞猜(word

competition),即各小组派代表来解释单词的含义,由其他同学来猜生词;和课堂演讲(speech),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题,进行课堂英语演讲。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这样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落实,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此外,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考试改革

考试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就是一个指挥棒,有啥样的考试,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的教学一直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历来考试方法都是进行理论考核。考试内容偏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学完英语,考试合格后,依然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

(1)加大口语考试力度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般较重视笔头的训练,而轻视听说的培养。许多学生在使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有时是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有时是不知如何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了改变聋哑英语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口语教学,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

(2)改革教学材料

为了增强英语教学实用性,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学期一本书形式,引进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英语教材改为自编讲义。内容涉及交际英语学习方法,语音知识,基础语法知识,日常口语对话,英美国家主要习俗,中外主要节假日,沿线主要景点的英语介绍,高速公路收费英语。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将“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3)改革听力测试

篇3:浅谈《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 一般情况下, 在大一下半学期来开设, 如何让他们在感性认识下, 主动构建起对会计的基本认识, 并把认识应用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专业的兴趣和效率?作者认为作为会计专业入门课的基础会计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 改革传统会计的教学方式。

首先, 要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轻松的大学生活, 主专业课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如果学生对这门课足够重视, 学好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但是也不能夸大其词, 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其次, 改革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应该以启发、引导学生兴趣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不能老师说什么, 让学生就死记硬背什么。那么, 这学期完了, 学生学的知识也就忘完了。讲授课程, 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做出会计分录。不能空泛地讲一些知识, 而应该多举一些实例, 有可能时, 尽量举一些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譬如, 讲职工出差预借差旅费时, 就可以假定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要出差的人员, 然后让他们自己考虑在整个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业务。

第三, 上课要师生, 生生互动。不能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 下面学生听的枯燥无味。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 可以采取大家一起回答、小组讨论、个别提问的形式。有时候某一个同学站起来会说:“老师, 我不会。”这样的话。在我的课堂上, 现在已经听不到这样的话, 因为我会告诉他们:“答不对, 你还答不错了”。适时地引导站起来的同学答完这个问题, 由此也可以树立他们的信心。每堂课, 课后留出来十分钟左右, 让他们进行讨论, 不明白的随堂解决, 决不把问题带出课程。

第四, 针对不同的学生, 课后应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对于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新的, 较为难理解的知识, 以使他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基础差、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 应尽量使他们把书本上以及课堂上的知识搞清楚。有可能的话, 再加入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来说, 大学是没有课后辅导的。但是, 我认为课后辅导非常重要, 学生刚接触会计, 对于这门课在刚开始学时, 是处于模糊状态。如果课堂上的问题不及时处理, 日积月累, 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也就越来越学不懂, 慢慢地, 也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至于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 要有作业。现在, 很多老师认为大学生自觉性很高, 他们课后会自主地复习、预习的。岂不知, 学生毕竟是学生, 很少有天生就爱学习的学生。所以, 作业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大学不同于高中, 也不能像高中一样搞题海战术, 而应该精炼。适时地加入一些经典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新动态。针对这样的新情况, 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实现基础会计教育的改革目标必需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 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使之成为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很强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从企业聘请来一些专业基础扎实,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做相关知识讲座或实习指导教师, 既保证了教学上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创造条件。

最后, 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不能像古时候那样, 老师与学生有明确的界线, 要做到可亲, 可敬, 学生与老师建立了朋友关系, 有什么问题也很愿意, 也敢来问老师。设想一下, 一个一天都给人十分严厉古板的老师, 与一个可亲的老师, 学生愿意接近哪个呢?当学生不单单地把老师看作老师, 更多的是作为朋友时, 他们的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好了。

篇4: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究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教学属于会计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学生认识会计学的桥梁。但是,基础会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基础会计学中包含过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原理且艰涩难懂,挫伤学生的学习劲头;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陷入引导兴趣挤占正常教学时间,造成学生对会计科目与原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那么,怎么将两者进行完满结合,是基础会计实际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教材选择方面

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在选择搭配教材时应尽量考虑到自身特点,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实践课的授课形式,分班授课的搭配教材可充分发挥分班的优势,根据需求选择搭配教材,符合实际教学条件,一中好的教材搭配形式。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注重时尚元素。

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择案例多、题量适中、理论深入浅出的教材。市面上很多教材艰涩难懂,案例和题量都少,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起来特别困难。且有些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中高级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交叉部分太多,又增加了学习难度。

(1)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题数量适中、难度循序渐进的教材。基础会计学中涉及大量会计科目、会计原理和会计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艰涩难懂,这样要求教材应配有题量适中的例题,并附有答案帮助初学者理解消化会计理论。

(2)所选择的会计教材应附有案例分析和配套的答案要点。案例分析营造了相应的社会和工作环境,能让初学者通过案例感受到会计工作的范围,顺利进入会计思维,该种状态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原理。

(3)所选择的教材应深入浅出。初学者对会计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想到困难,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融资租赁、所有者权益等,所以一本好的教材,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会计术语导入教材。

2 教学方法变更方面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

(1)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些在课堂上一两边很难讲清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原理,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搜素各种网站,自行查找,再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融入情景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会计流程的认识。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3)将基础会计学融入到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截取电视、电影等中涉及的会计知识和内容,给于学生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概念和会计实务的步骤。

3 教学手段采用方面

教学时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进行授课。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语音波形及原理图等内容,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多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网络和视频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具示意等方法、视频和音频演示等多媒体手段,将实际应用的产品或系统、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成果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课堂就可接触到本专业最新的科学进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结合思考题,启发、帮助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开拓思路,鼓励优秀学生开展创新型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使得学生变得异常便捷和轻松,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图、问、声并茂,打破了课堂与实践教学的严格界限,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将证、账、表等实物及填制的过程直接展示给学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期中期末成绩评定方面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直到和督促学生系统的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其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考试成绩的评定和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

应改进期末成绩的评定的方法。目前考试过多的关注理论,题量集中在会计原理的解答、会计科目的定义等,会计分录和案例题很少,违反会计教学目标。因此应优化设计期中、期末考试题。

设计会计实务应关注以下知识点。

(1)会计的要素;

(2)账户和复式记账法;

(3)各类经济事项的会计分录;

(4)编制发生额和余额调节表。

总之,让初学者对基础会计学产生兴趣,并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必须从以上方面多下功夫,齐抓并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婷.《会计电算化》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

[2]刘爱英.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J].唐山学院学报2011(02).

[3]王玥.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院学报,2012(10).

[4]李龙.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09).

[5]张燕.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10).

[6]龙帆.SJ财务管理和控制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7](美)尼尔斯·H·莱斯缪森,克里斯托弗·J·艾可恩著,王琳譯审.会计学解决方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

[8]聂丽洁,王俊梅.关于基础会计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体系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3-14.

作者单位

篇5:《材料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在<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作 者:曹钦存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河南洛阳,47102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420关键词:教学改革 材料工程基础 教学效果 工程实践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从上学期开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方式如下。

1、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

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同学进行分级教学。

如-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安排2006级经济管理系、艺术系和酒店管理系的23个行政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根据学生水平拆分成二个模块22个教学班,其中第一模块为经管酒店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第二个模块为经管艺术系分A级(快班)2个教学班,B级(中班)6个教学班,C级(慢班)3个教学班。

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经过分级后,任课教师则可根据不同级别班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快班学生水平较高,一般基础已经过关则以加强、提高为主,目前我们采用机房上课形式,可采用每周以大班讲座一次,集中二次上机练习;中班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有所接触,但不熟练则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及要求来上课;而慢班学生水平相对较差,基本上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则以加强基础操作为主,并且补加上机课时。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加强了基础的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也增强了。

分级教学使教学得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

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要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目前顺德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了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的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发展到Win 及更高级的Win XP。

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

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作用。

3、开发新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高专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顺德学院自编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教程》作为教材。

教材中既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

配套的练习册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配套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巩固与提高指导》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

废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

同时,它也体现了学院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4、改革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

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

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顺德学院的考试方式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及自动评卷系统(网络版)”进行,该系统能实现根据设定的题只难度随机组合考试题目,自动评改考题并给出考试成绩,完全实现了考试的无纸化、网络化、自动化,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计算机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多变,不断创新。

篇7: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普通化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英文为“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

一、通识教育的相关分析

通识教育包括两方面含义:(1)专门的通识课程;(2)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境界。所谓大学教育,就是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然包含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二者有机融合的整体。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一种,不论它是哪种体现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正如布鲁巴克所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同样美国学者阿诺德在《从通识教育走向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高等教育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发展一种自由教育的意识,为此我们必须放弃使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想法。怀特海在题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的演说中指出,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对立是错误的,不涉及文科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术的文科教育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主要方式。英国教育学者戈登指出:通识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自由教育,也包括科学和技术。通识教育的争论基本上集中在课程及课程均衡方面,大学通识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通识教育的精神贯穿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

二、“普通化学”课程通识教育改革

“普通化学”是高等工程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普通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着重于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并没有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培养重点,也就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此,我们按照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对“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改革,促进了学生在人文情怀、历史眼光、科学精神方面的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点。

1.调整“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改革方向。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化学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融合,通过利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实际社会中的问题,获取灵感,培养语言表达、审美能力。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普通化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也不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定理公式,而是在讲授“普通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在开始该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学习,热爱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新设置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书面资料,教会学生自己质疑、反思、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抽象概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所有课程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起到重大作用。化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许多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联系紧密。同时是生活的学科,与人类文明进步、百姓生活、人体自身、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普通化学”课程涉及基础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是化学知识的基石和高度浓缩。以21世纪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化学与能源、生命环境、历史文物、哲学等)为切入点,让学习者从化学角度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介绍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不拘一格的想象力,突显时代性。因此可以有大量的日常身边的实例供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为开设好“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保证。

3.实施问题/案例引导式授课,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学习兴趣。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否则教学内容越先进越广泛,学生将越感到茫然和疲惫,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实践中,需要把教师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充分结合起来,能够生动地讲解课堂知识。教学改革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习题讲解、实例分析等环节的取舍与编排上较以前的知识体系做一定的变动和优选,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教学内容跟上国际学科的节拍。在课堂上精美图片、影像电子、学科前沿文献资料的大量应用,都充分体现出现在讲授内容的博大精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化学基础学科发展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贴近生活,兼顾学科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按专题设计基于知识内容历史发展、原理应用的案例教学,每次课引入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引出知识相关背景、原理、进展等,引导学生去了解此方面的知识情况,而不是仅限于掌握此科学知识。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确保通识教育不偏离轨道。建立全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发挥过程学习的导向机制。在学生学习环节管理方面,强化预习环节的管理。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教学的主要内容,筛选出难点,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把握知识的脉络和体系,抓住知识的重点,突出知识点中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关键性、启发性提问,并鼓舞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邮箱、QQ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互相学习,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运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改变大学“普通化学”过多地强调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知识面的学习扩充提供了书面资料,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提高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达到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作者:尹德忠 岳红 耿旺昌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12月版中译本)[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45.

篇8: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尝试

基础日语课程是面对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训练,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语言情景、交际意向、题材和体裁等语用范围层面上, 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此外, 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目前, 在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百余所学校中, 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大都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即按解说单词、讲解语法句型、翻译课文、做练习的先后顺序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目前, 许多日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对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前提下, 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增添新的课堂教学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

在传统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都围绕着课本进行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 即以本为本, 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环节, 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活动多为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单词的讲解、语法的讲解、课文的翻译和课后练习进行, 在此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详细地讲解课本中自认为难懂或易混淆的地方, 学生也就原封不动地记下教师的解说;即使教师通过提问、练习或其他方式发现了学生不懂或理解错误的地方, 一般也只是就问题解决问题, 很少会通过与学生讨论, 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 惰于开口, 创新思想和学习积极性一起被扼杀, 成了一味地依赖教师、不会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空壳。同时, 教师缺乏学生新思维的撞击, 一直做着重复性的劳动, 也会日益失去激情和热情, 整个课堂教学也变得异常沉闷, 师生间的互动性也就无从谈起。

2.2 缺乏课堂外教学的引导

基础日语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后, 很少会关心学生课外活动中对专业的学习, 即使举办一些诸如演讲、书法、作文、翻译等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比赛, 也大都和基础日语课堂教学脱节较大, 很少会直接促进教学。而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 多埋头于对课本死记硬背等狭隘的学习模式中, 难以实现日语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 改革尝试

3.1 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是判断教学改革尝试成功的关键。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创新, 应针对不同学期的教学目的、学生能力, 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等教学目的。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尝试, 应针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读写能力为辅的目的, 设置会话表演、生活发表、短剧大赛等教学活动;大学二年级的教学尝试, 应针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目的, 设置难点讨论、角色互换、读书发表会、时事进课堂等教学活动。

3.1.1 会话表演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社会环境。在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模式下, 学生大都单独完成查记单词、朗读课文、背诵单词和课文、做练习等各种学习任务, 很少会尝试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日语。会话表演恰恰是顺应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在重视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 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日语。

会话表演, 即是将整个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形式仿照课文编写并上台表演会话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编写与课文中会话形式相似、内容不同的会话, 达到巩固新单词和新句型, 熟悉与会话主题相关说法的目的。学生在编写、排练会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减少了平时死记硬背的痛苦, 增加了日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这个教学活动中, 通过宏观调控, 组织各小组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话表演, 并通过提问、点评等各种方法, 了解学生编写会话的背景及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及时指出不足, 调整方法, 使学生改变传统学习的习惯, 渐渐养成集体学习的好习惯。

3.1.2 生活发表

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 掌握了日语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 已经可以尝试着用刚学到的日语句型简单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 可利用课前五分钟举办小型的日语生活发表教学活动, 既满足了此时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同时又促使其主动学习。

生活发表即在每天基础日语课堂时间 (一般每天两节) 的前五分钟, 以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日语发表的教学活动。发表内容由发表学生决定, 可以叙述自己最近经历的事情, 也可以发表自己对身边所发生事件的看法。当发表学生发表完之后, 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提问, 也可以就其发表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会在发言前, 主动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 组织语言;语言匮乏时, 其将学习补差, 这就达到了促使其主动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自己发表和听别人发表的过程中, 既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能力, 又较好地获得了和他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教师在学生发表时, 应做些简单记录, 以便之后做点评。此外为了避免内容单一枯燥, 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兴趣有信心地去发表并有话可说, 教师需要在学生发表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补充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表完毕后, 通过简单点评帮助学生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发散自己的观点, 提升观点的高度, 进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好习惯。通过“生活发表”这一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 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3.1.3 短剧大赛

短剧大赛是在一个学年结束之前, 为了消除一年来学习日语的疲劳感, 提高下一年的学习劲头, 利用一个周的课堂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分组编写短剧并上台比演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小组, 自编自导自演短剧, 内容由小组成员商量后决定, 时间为二十分钟以内。评分标准为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内容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有语法错误、表现力的强弱程度。学生既是表演者, 同时又是评委, 这一点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学生在短剧表演大赛时, 既活用了已学的日语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日语的兴趣。

教师在大赛中, 如同总导演, 进行监督指导, 并主持大赛。并在大赛结束后将此次大赛写成报道, 配上相关的图片放在学院的网页中, 从精神上对大家进行鼓励。此外通过短剧大赛, 教师可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并为下一步教学量身定制做好准备。

在我班已举办的短剧大赛中, 学生们如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表演的题目也是各具特色, 例如:“三国演義””、“西游記”、“ロミオとジュリエット”、“部屋での話”、“野猪大改造”、“大学入試再現”、“ニュース”、“pastfamily”、“昨日、今日、明日”、“テレビと本”等等。在这次短剧大赛中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学习劲头高涨;教师也受到学生极大的感染和启发, 授课热情剧增。

3.1.4 难点讨论

根据日语语法结构特征, 日语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初期, 会遇到许多易混淆的语法点。试举例如下:

助词:格助词“は”和“が”的用法, 表示假定的接续助词“ば”、“と”、“たら”、“なら”的区别。

助动词:表示推断的“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的用法, 表示目的的“ように”和“ために”的区别。

动词的体 (アスペクト) :如“ていく”和“てくる”、“ている”和“てある”、“てある”和“ておく”的使用区别。

动词的态 (ヴォイス) :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能动态、自然发生态的内涵和用法。

授受动词体现的人物关系。

敬语的表现形式等等。

这些语法点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 教师对这些难点也是头疼不已, 每次讲解都需花费很大的工夫, 但效果却不大令人满意, 学生在教师讲解之时虽已经明白,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一头雾水, 不知用哪一个是好。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模式, 采取难点讨论。

难点讨论即分组讨论语法难点, 就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在每一个学期末, 将本学期内所有易混淆地语法难点分给各个小组, 各小组在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进行归纳总结, 并在课堂上向大家解说自己对该语法的理解;在此过程中, 如有学生或教师有不同看法, 可举手提问, 进行讨论, 使语法更加清晰易懂。如:负责解说“ようだ”、“そ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だ”四个易混助动词的学生组采取拟人手法, 分别由四个学生充当四个助动词, 首先由各助动词说出自己的特点, 然后对比自己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 进行激烈的辩论赛, 最后由辩论赛的裁判 (本组第五位学生) 做最后陈述。该组学生讲解方法新颖独特, 给教师及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点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讲解和听他人讲解的同时, 不仅加深了印象, 还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与此语法难点相关的许多说法, 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很难达到的。

而教师在听取学生的讲解后, 通过适当的提问或是出题形式, 对该语法点的讲解进行检验补充。同时通过听取学生的讲解方式, 找到学生理解该语法点的最佳接受方式, 方便今后教学。

3.1.5 角色互换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日语学习, 基本语法框架已经建起, 部分学生有了浮躁情绪, 觉得书本知识通过简单的预习就能完全掌握, 上课的积极性也随之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采取和学生互换角色这一新颖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承担一课的教学任务, 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浮躁情绪。

为节约课堂时间, 给更多学生提供机会,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一组讲解一课。以《新编日语》第三册的第一课为例 (其中包括单词讲解、本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会话、应用文和练习) , 具体做法如下:每组共五名学生ABCDE, 学生A负责单词讲解, 学生B负责本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 学生C负责会话的翻译及语法解释, 学生D负责应用文的翻译及语法解释, 学生E负责讲解练习。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或提问, 或补充,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通过转换角色, 一来可以让学生拥有一次难得的教学经历, 体会到备课教书的艰辛, 二来在做课前准备和讲课的过程中, 能更好地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克服学习的浮躁心理。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 新鲜的教学方法, 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达到调动课堂气氛, 实现教学互动的目的。

3.1.6 读书发表会

进入大学二年级, 教学重点已经从大学一年级的“听说为主, 读写为辅”变成“听说与读写并重”, 因此, 这学期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新编日语》第三册的第九课为契机,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并定期举办读书发表会。此类活动可每个月举办一次, 每次花四节课时间, 每位学生五分钟, 发表最近所读书籍的感想。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无形中就加深了书本上句型的理解和对单词的巩固。

教师在此活动中, 需要提前阅读大量与日本文学文化相关的书籍, 大概了解各书中的内容, 并向学生简单介绍推荐各个时期、主要作家、各种风格领域的著名书籍, 引导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为高年级的日语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学文化基础。

3.1.7 时事进课堂

随着学生日语知识的积累, 单纯教授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同时当今社会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尤其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重大事件, 还要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及世界重大事件。

时事进课堂是指在课前三分钟, 简单介绍昨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将一些相关单词的日语说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国内外大事, 又学到了很多新的单词, 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 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 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无需考试。从形式上看, 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大: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 也可以在社会、家庭。第二课堂可以说是通过增加所学知识的运用性, 来达到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的效果, 同时也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与完善, 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投身于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去。

基础日语课程的第二课堂多种多样,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日本企业和工厂;辅导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日语;举办日语技能比赛和日本文化展;利用外教资源, 学习日本的舞蹈、体育、插花等传统技艺;组织各种知识讲座;开展网上课堂, 大量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观看日剧、日本电影、日本动画片等日本的音像资料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通过以上种种活动, 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

在最近几年教学实践中,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尝试, 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 教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有效实现了本阶段利于教学的目的。

4. 总论

基础日语教学的地位在四年本科学习中至关重要,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 勇于实践。

以上针对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互动性不强和缺乏课外指导两大问题, 笔者结合我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积极性等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尝试, 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俗话说“教无定法”,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翁丽霞.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9) .

[3]华燕钧.浅论日语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J].齐齐哈尔师范学报, 2006, (03) .

[4]胡以南.中日日语教育考察[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

[5]江新兴.关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上一篇:看长津湖的观后感400字下一篇:4s店开业宣传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