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评价

2024-04-10

科研能力评价(精选8篇)

篇1:科研能力评价

科学研究工作是要由人来参与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因素第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科研能力自我评价,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评价如下: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xx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也算开始了科研工作。屈指数来已三十年矣!在这期间,先后在江西医学院攻读硕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还花费整整10年时间,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可谓训练有素。对科研,最初并无兴趣。大学毕业好想当外科医生,继承祖业,治病求人,为患者排忧解难。但阴差阳错混入教师队伍,迫不得已,要搞些研究,结果“误入歧途”。既来之,则安之。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对研究稍稍有点兴趣。自知无经天纬地之才,更无卧薪尝胆之志。现在,带一帮学生搞科研,从事发育神经生物学和神经毒理学科学实验。“学术带头人”只能是滥竽充数,但教书育人却是尽心尽责。有生之年,一是想打造几个有用之才,二是通过科研,解决几个小而又小的问题。基础研究注定发不了财,沽名钓誉更非己之所长。但看到自己设想通过学生得到实现,心满意足之情无法言表!

怎样评价自己业务能力?生科院宋敏老师有过高度概括,她说:“邓老师治学还算严谨,但技术和科研创意都属平平;最大特点是善于总结,写作不错!”算是对我最中肯评价,余心足矣!

篇三: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

在操行品德方面,我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通过加强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的阅读,使得自己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撰写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了大量浏览,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

六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以上就是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几年来的一个自我评价。

篇四: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作为研究生在某某大学某某学院攻读设计学专业三年,这三年的成长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毕业之际,回顾入校以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做自我评价如下: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能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

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并且经常听一些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名家讲座,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五: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 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相关文章:

篇2:科研能力评价

篇一: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

我是xx大学xx系研究生,如今面临毕业之际,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现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

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篇二: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自我鉴定

篇3:科研能力评价

高校学科门类多、综合性强、智力资源丰富, 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基地, 高校科研工作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组织大项目, 学科交叉、成果转化以及成果评选等当面需要对校内的专家的学科方向以及科研能力有足够的了解, 才能满足目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形势需求。这就需要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家遴选系统, 促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发现高质量的科技人才, 有利于保障科研奖励的权威性和公证性, 营造公正的学术氛围。

科研能力评价的重要性引导人们不断探索其方法[1,2,3,4,5,6], 但是现有的指标体系没有针对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类别的教师设置指标, 这样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专家的科研承担能力。本文在分析目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从遴选专家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科研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架构。

1 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1.1 系统性原则。

根据系统论思想, 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教师科研能力, 防止以偏概全。当然也要力求抓住重点, 选取正确反映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本质的指标, 防止抓小丢大。本文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逐层分解为基本信息、科研队伍、科研活跃度、学术影响力四个准则层, 再将各准则层分别分解成一组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能够系统综合反映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指标集, 作为综合评价高校科研能力的依据。

1.1.2 分类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科门类有其学科特色, 指标体系的学科门类可分为“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六大类, 各门类指标体系在保持基本结构一致的前提下, 具体指标有所不同。同一个指标不同门类拥有自己特色的指标项, 如考查论文指标时, 医学主要采用MEDLINE收录, 理学主要采用SCI收录、工学主要采用EI收录等, 但工学、医学也有SCI收录文章, 理学也有EI收录文章, 因此, 对不同门类指标体系均设立“收录论文数”指标, 把SCI、EI、MEDLINE等各门类特色指标项融合在这一个指标中, 再通过折算系数将融合的指标项计算得到一个指标值。这样, 该指标既能反映不同门类的特色, 又保持了评价体系基本框架的一致性。

1.1.3 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要力求科学、公平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本质属性, 重要的是能体现质量而不是数量。

1.1.4 可行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的条目有限、内容简洁、适合实际和方法可行, 有规范、可操作的考核程序和方法。

1.2 专家科研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主要从教师承担项目的科研能力来考虑, 从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科研队伍、科研活跃度三个方面来反映。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 构建三个层次结构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1.2.1 学术影响力指标。

学术影响力指标包含了教师的基本信息, 包括:职称、学位、优秀人才、重要学术兼职、国际会议报告、举办国际会议等六项指标构成的一组指标集, 其中优秀人才是指教师因为其突出的学术贡献而具有的头衔, 如院士、长江学者、省特级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973首席科学家等;重要学术兼职是指担任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重要职务、担任国际知名杂志 (SCI期刊) 编委、国内核心杂志 (校内一、二级期刊) 主编、国际会议主席及秘书长, 担任国家一级学会要职等;国际会议报告是指教师在国际会议上的特邀报告。学术影响力指标反映了教师目前的学术影响力以及组织能力。

1.2.2 科研队伍。

科研队伍指标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三项指标构成的一组指标集。高校教师以及研究生、博士后组成的科研团队是高校最小的学术单元。教师所指导的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结构, 基本反映了其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队伍。

1.2.3 科研活跃度。

科研活跃度指标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知识产权以及科研奖励四项指标构成的一组指标集。考察教师近5年的上述四个方面的业绩, 科研项目为教师负责以及参与的各类项目。科研论文为发表的国内外高质量论文及引文数。知识产权为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以及品种权、国际/国内标准及其它知识产权项目。科研奖励为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项目。

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目前,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 (AHP) 、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 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FAHP法是一种比传统的AHP法更科学、更简便的方法, 可以避免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较困难的问题[8]。

利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A、B、C三个层次, 学术影响力、科研队伍、科研活跃度等三个方面的12项指标, 见图1。

第二、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因素比较的隶属度, 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的取值参照表。

第三、层次单排序, 根据模糊一致矩阵的性质, 按以下计算公式, 求得各层元素的权重值ωi

ωi=1n-12a+1na×k=1nrikiΩ

式中:n为判断矩阵R的阶数, a= (n-1) /2。

rij按表1进行标度, 而且满足rij=1-rj, 则R为模糊一致矩阵, 即不用再去检验矩阵的一致性。

3 利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实例

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教师在科研能力的指标权重有所侧重, 本文主要针对理学基础研究类的教师进行分析权重。

根据图1层次结构模型, 并参照对各因素的定性分析, 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相对重要性, 构造模型的模糊一致矩阵如表2所列, 然后进行单排序。其中在排序公式中, 取a= (n-1) /2。

由表2可以知道, 准则层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317、0.250、0.150、0.283。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各子准则层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 见表3~表6。

4 结论

本文建立的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系为高校专家遴选系统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师的人事、科研以及教学信息就可构成一个专家遴选系统。但是, 由于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在反映教师科研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 宜结合非定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价, 从而为科研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利用高校现有的人事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研成果信息等数据库,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教师科研能力指标体系, 建立专家遴选系统, 将大大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关键词:教师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101-103.

[2]马志强, 梅强, 朱永跃.浅论高校“教学研究型”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 2008 (03) :98.

[3]王京文, 胡忠望, 肖建华, 等.高校教师科研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73-75.

[4]李颖, 吴洪波.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6 (05) :144-146.

[5]钟瑛, 徐岸柳.基于KPI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S4) :265-267.

[6]徐秀英, 韩美贵, 王雯, 等.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 2005 (04) :32-34.

[7]许敏, 戴朝荣, 胡斌.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8) :185-187.

[8]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 (FAHP) [J].模糊系统与数学, 2000 (2) :80-88.

篇4:科研能力评价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研究型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表现形态和必要途径。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准却评价各级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以便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机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引言: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大学形态,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为了科学的划分高校科研单位的分级分类,有效评价其科研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研究视角。研究型大学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目前的研究更多的着眼于科研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忽略了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应对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能力的科学合理评价。科学构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单位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这种评价能更好的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对科研水平的横向比较,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扬长避短,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1.科研能力的界定

在高校的科研发展建设中,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科学技术,它反映了一个科研实体的科研能力水平,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中,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它是科研主体有能力完成科技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科研主体可以创造拥有科学技术,同时还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它可是任何有能力的主体,既包括个人和单位,又可以是地区或国家,我们的研究将其限定在研究型大学的范畴。

2.影响科研能力的几个因素

2.1科学研究团队

任何科研活动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的,人的因素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而科研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单个个体很难独立完成,要由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个体成员的素质、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和团队的结构构成是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直接决定团队协作的结果。

2.2科研硬件设施

科研硬件包括科研组织、仪器设备等等。科研组织机构能够是科研活动高速有效的开展,使科研团队成员能够在先进的设备空间开展科研活动。运用高端的科研手段,配以完善的硬件设备,使得团队的科研水平达到理想的高度,为科研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2.3科研预算经费

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提供宝贵的财力支持,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2.4信息整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最鲜明主题。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科技发展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你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汲取所需的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整合各种信息内容,提高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准确搜寻相关信息,通过科研团队成员的二次加工处理获取科研活动的信息。

2.5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活动也应把握创新的时代脉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技术领域的各项创新。要善于发现新方法、新理念,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6自适应调节能力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的实践,要把科研的成果努力的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最终服务于社会。另外,在该校的内部,各科研部门之间,科研部门与非科研部门之间也应当相互适应,协同发展。只有各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互相配合,充分调动所有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使科研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3.科研能力评价的指标选取

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对科研单位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的综合度量,是反映科研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评价科研能力需要考虑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我们根据系统性与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了一级指標和二级的选取,选取结果如下:

一级指标分为投入、产出和制度环境三项,其中投入分为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立项额和硬件设施三项二级指标;产出分为论文和专利、获奖与成果转化两类二级指标;制度环境从规章制度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来衡量。

4.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确定

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系数通常由以下方法确定: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建立评价指标必须要兼顾科学合理、客观公司正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具体操作时权重系数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科研能力评价的能力评分

通过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对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计算,最终得到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用“科研能力得分”表示。计算方法如下:

①搜集各科研单位的相关数据,计算各科研单位相应三级指标的实际值。

②对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实现指标间的可比性,标准化公式如下:

标准化指标=(指标-最小值)/极差

③根据标准化三级指标计算“科研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科研能力得分=∑三级权重系数*三级指标(标准化)

其中∑三级权重系数=1。

小结

有效的内部科研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依据,使学院科研、教学活动和服务社会及人的发展四位一体,全面协调,有序发展。影响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的因素繁多,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必须以学校的客观实际为依据,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协调各科研部门之间的差异性,运用标准化的尺度来衡量,运用科研活动的自身运行机制来管理科研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安,杨庆.高校科研能力预可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

[2]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9).

[3]张曾莲.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篇5:科研能力评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吴汉东

科研评价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大任务之一。同时,教育部酝酿多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也于日前出台。我认为,当前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与应用。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并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是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可借鉴这一做法,对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确立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基础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应当以学术效果评价为主,重点是按照“创新性、前沿性”的标准考察其学术价值,尤其是对应用性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应用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则应当以社会效用评价为主,重点是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无贡献及贡献程度。

二是数量与质量。在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各种检查、评估中,尤其是在学科排名、学位点申报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数量都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完全以质量为标准进行科研评价是很难做到的。尽管如此,仍应进一步提升科研精品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激励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产出具有较高显示度与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具体措施上,可借鉴国外高校的“代表作制”,对经同行评议认定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的作者,可在职务聘任、导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减轻其科研考核压力,努力为高水平学术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是形式与内涵。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由于科学、权威评价体系的缺位,这些原本属于技术上、形式上的手段逐步偏离了其工具属性,越来越多被作为目的本身来追求,而学术成果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效用反而被忽略。为遏制这种形式与内涵倒置的“技术主义”倾向,必须进一步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成果的内涵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措施上,对基础类的研究成果,由于其理论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可适当延长其评价周期,并扩大同行评议的范围,尤其是要适当增加无利害关系的评价主体数量;对于应用类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英美等国高校的做法,试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法律、政策、规划、文件都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对于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在其实施一定时期后,组织由同行专家、实务部门专家、利益相关者代表构成的评议组,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 胡敏强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当前,主要应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以及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实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质量与创新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首要标准,并且要提升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否能够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以及是否能够产生促进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的战略高度。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和指导原则上,要破除一味追求“科研GDP”的简单做法,倡导质量结合、分类评价和诚信公正的原则。在基础研究上要注重思想高度和学术原创性,要能够做到思想创新、传承文明和推动学科建设;在应用研究上应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做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还要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和高校的整体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推动。第一,紧密结合大学制度改革,建立学部、学院与科研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体系。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确立,学部、学术委员会等在大学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评价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探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性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应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特区、开放性研究机构等在未来1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规律,在时机成熟时推进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第三,要建立高效务实的校、学部(学院)、科研平台多层次科研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与规划协调作用、学部(学院)一级的组织动员与业务指导作用,以及实现具体科研平台的建设落实和成果产出。

三是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各高校要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筹措经费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建立合理的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上,要避免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避免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需要钱”的思想倾向,充分认识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在实地调研、科学实验、学术交流、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同样需要较大经费投入的发展规律,二是要避免重复投入和低效投入的倾向,应加强经费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探索经费投入与使用规律,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应把经费投入与推广应用、科研合作、学科交叉和科研人才培养等相结合。

篇6:科研能力评价

【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应用技术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论文发表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国家级职称论文发表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论文发表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篇7:科研助理自我评价

科研助理自我评价(1)

本学期担任学校教科研主任助理,逐渐接触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又逢参与市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为我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两个多月来,聆听了十多场教育科研报告,专家们阐述了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理念和方法,感触最深的便是: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生命线。以下我将结合自己日常工作的三个方面,谈一些学习的体会。

一、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思考

去年九月份担任校英语教研组长以来,思考了很多有关教研组建设的问题。以往的一些学校教研活动常常令人感觉形式单

一、东拉西扯,对教师专业引领缺乏有力的支撑。校本研修的提出为教研组工作注入了新元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崔永郭教授曾经在他的报告中提出:教研组应该将听课、评课活动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一年多以来,我校英语教研组实实在在通过听课、评课模式的改进,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崔教授特别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由“跟着做”到“独立做”、到“合着做”、到“带着做”,其中关键的一环便是基于合作的专业发展过程。我们英语教研组首先以备课组每学期组织一次合作促成的“教学研讨会”为突破口,强化备课组成员之间协商、互动、出成效的意识。于是“备课组联动式”听课、评课制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由“集体备课”到“非执教教师试讲课点评”,到“集体修改教案”,到“执教教师试讲课点评”,到正式的“研讨课点评”,这一过程时时刻刻渗透着备课组,甚或教研组集体参与、齐心研讨的理念。尽管在教研组工作中迈出了校本教研的第一步,然而今后如何开展长效发展依然困扰着我。顾泠沅教授说:同事互助还需要专业引领、课例讨论还需要行为跟进。两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教研活动需要多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专家教授的点拨;课例讨论与点评之后,老师们更需要进一步的课例反思与重建。

二、英语教学课题研究的思考

作为2002年徐汇区第一批参与牛津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师,四年多以来对完整的牛津英语初中教材体系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与相应的策略。去年申报区级二期课改专项课题(即百题工程),我将教学实践中最受困惑的“初中牛津英语高年级阅读与写作课型教与学的探究”作为研究目标,扎根于课堂教学实际,一年多以来开设了5节相关的公开课及研讨课。其中参与05区骏马奖评选的两节阅读与写作课顺利过关,今年的阅读新授课在市级公开的层面亦获得好评。

课题研究为教学更新了思路,使研究者在期待改变的状态下探究学科建设的新方法。尽管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肯定与勉励,然而课题研究终究是要探索一定的教育规律。理论知识的建构及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往往成为教师开展研究工作最棘手的问题。比起整理资料、素材收集、撰写论文,老师们更愿意在课堂设计上花些心思,以课例说话、以教学成效示人。原先组成课题组的初衷在于能够带动一部分老师行动起来,以课型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尽管课题立项之初,组员积极性颇高,然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推进工作比较疏忽。反思自己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更专注于独立研究,在带动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的策略与方法上存在相当大的疏漏。事实上,课题研究并非是为个人论文评审、职称评定增加砝码,能够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更广泛领域中得到验证与推广,并以课题研究推进一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校教科研工作思考

教科研工作如果落到实处,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课题,还是来自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乃至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必然来源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主任张才龙老师说:学校教科研的选题必须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业务专长,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应当尽量避免随意性、任务性,做好课题酝酿与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参与学校一项区级课题的成果鉴定会,作为该课题组成员之一,我承担了其中一项分支成果汇报。虽然在鉴定组专家一致首肯下,课题顺利结题,但是专家们也明确指出:成果汇报过于面面俱到,特色创新之处、某些环节的细化还有待进一步提炼。

科研助理自我评价(2)

本人对于工作能够细心有耐性,自学能力强,有责任心,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踏实肯干,积极上进。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乐于助人,有较强的组织及领导策划的能力。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期间,不仅筑就了我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且通过各项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项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及管理技能。

尤其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幸能够成为了房地产研究学会的宣传部部长,这不仅使我绘画创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从中通过与房地产的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增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并且还学会了领导组织一项活动的流程、方法等等。

“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及工作的动力。在大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光只是学习学校所安排的专业课程是十分的不足够的,一项工作要做的好,除了要靠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其一些课余知识的学习的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自学了office、access、photoshop等电脑软件。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现在已经达到日语3-4级的水平,能够与日本人进行基本的交流。以后我还会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我,我觉得自己还是个蛮有毅力的人,相信以后我会变得更加出色。

在大学的第四年里,我通过的富力集团不同的楼盘进行全方面的物业助理实习后,使我对物业管理的工作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物业管理中不同岗位的只能分配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了自己在这行业的经验。而且通过2个多月来的实习使自己的社会经验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积累,物业管理这份工作主要都是通过与业主沟通来使其管理工作得到顺利进行,这对于以后从事其他行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8:科研能力评价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综合科研水平是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而高校教师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1],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一样,是高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合理、有效和客观的评价,不但可以让教师本人了解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还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提炼出了能够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和群决策特征根法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定性和定量要素。

2 粗糙集的基本理论

粗糙集理论[2]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分析处理理论,自从波兰科学家Z.Pawlak在1982年提出以来,由于其对复杂数据有效约简能力,对于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得到了各国学者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粗糙集理论的基本理论包括[3]:

2.1 用四元组S=(U,A,V,f)表示一个信息系统

粗糙集理论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要通过S对所处理问题进行规范表达,其中U用来表示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称为论域;A用来表示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A的具体内容可以描述为:

A=CD,CD=Φ,C表示条件属性集,D表示决策属性集;V用来表示个属性的值域的集合,V=aAVaVa是属性a的值域;信息函数f:U×AV为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赋予一个信息值。

2.2 确定约简和核属性

对属性的约简是粗糙集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思想为:设 是一个等价关系族,rR,如果IND(R-{r})=IND(R),则表示rR中是不重要的,也就是可以被约去的属性;如果P=R-{r}是独立的,则称PR中的一个约简。如果由于约简某一个或一组属性导致产生新的不一致决策规则,则该属性或属性组即为核。如果决策表中的属性很多,那么对决策表进行约简和确定核属性就变成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因此适当选用有效的数学方法来辅助进行这项工作是很明智的,其中,区分矩阵和区分函数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较容易地计算出决策表的约简和核,在区分矩阵中约简是满足能区别由整个属性集区别的所有对象的属性极小子集,核是区分矩阵中所有单个元素组成的集合[4]。

3 群决策特征根法

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评价中,所涉及的方面和要素十分复杂,涉及面也很广,因此单凭科研部门管理者个别人的意见已经无法科学合理的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由高校各部门的负责人员或聘请专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而且这项工作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相应的规则。

群决策特征根法是由邱菀华[5]提出的解决群决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它可以科学地采集多门的综合评价值,从而提高评价指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群决策特征根法中,首先通过聘请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领域专家为各评价指标建立评分矩阵,这相对于层次分析法而言,极大地简化了决策过程。然后,通过求出理想专家的评分向量, 进而得到被评价对象的排序。具体评价过程可以概括为:

(1)专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形成专家评价矩阵;

(2)将评价结果进行量化表示,获得评分矩阵X;

(3)计算A=PTP,并求出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将与A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即理想专家的评分向量)作为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值;

(4)把排序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即可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4 模型的评价步骤

(1) 获取相关教师科研统计数据,结合粗糙集理论构建决策表;

(2) 利用区分矩阵和区分函数对决策表进行属性约简,确定核属性;

(4) 为保证数据处理的独立性和公平性,对约简后的决策表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rij=(xij-x¯j)/Sj(1)

rij为第i个教师的第j个科研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后的值,xij为第i个教师的第j个科研评价指标的原始值,即为标准化处理的值,公式中:x¯j=1ni=1nxijSj2=1n1(xij-x¯j)2

(4)利用群决策特征根法确定约简后的各科研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各专家评价意见的定量描述如表1所示;

(5)利用公式(2)对标准化后的决策表和获得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各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评价值,并进行科研能力排序。

hj=j=1mpjrij(i=12n)(2)

其中,hj为第j个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值,pj为依据专家评分形成的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权重(j=1mpj=10pj1j=12m)rij为第i个教师的第j个科研评价指标经标准化后的值。

5 实证分析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6,7],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决策表中的条件属性确定为:教师的职称、学位、著作、国家级获奖、省级获奖、市级获奖、校级获奖、主持国家级项目、主持省级项目、主持市级项目、主持校级项目、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SCI检索论文、EI检索论文、其它检索论文(CSSCI、ISTP等)、纵向课题经费、横向课题经费等,并分别用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表示,决策属性为科研综合能力评价,用S表示。另外,著作、获奖、科研或教研论文、论文被检索、专利等成果该教师必须为第一作者,分别用4、3、2、1来表示职称中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用3、2、1表示学位中的博士、硕士、学士;对于纵向和横向课题经费分别用4、3、2、1、0表示经费额度大于等于50、大于等于20万小于等于50万、大于等于5万小于20万、小于5万、没有经费,用3、2、1、0分别表示科研综合能力评价的很强、较强、一般和差。

5.1 决策表构建

本文随机抽取我校17名教师(T)近5年的科研统计信息,结合科研管理人员意见形成的决策表如下表2所示。

续上表

5.2 属性约简和标准化处理

运用区分矩阵和区分函数对表2进行处理后得到:△=C4∧C14∧(C5∨C6∨C7∨C10∨C11∨C12∨C17)∧(C6∨C10∨C11∨C13∨C15∨C16∨C17∨C18)∧(C1∨C6∨C7∨C10∨C11∨C12∨C15∨C16∨C17)∧(C1∨C10∨C11∨C17∨C18)∧(C5∨C6∨C7∨C10∨C11∨C12∨C13∨C15∨C16∨C18)∧(C1∨C5∨C10∨C11∨C12∨C15∨C16∨C17)∧C9∧(C1∨C5∨C6∨C7∨C10∨C11∨C12∨C18)∧C8∧(C1∨C3∨C13∨C15∨C16∨C18)∧(C1∨C6∨C13∨C15∨C16∨C18)∧(C1∨C3∨C6∨C7∨C12∨C15∨C17∨C18)∧(C1∨C6∨C7∨C12∨C15∨C16∨C17∨C18)∧(C3∨C6∨C16)

因此,可以确定决策表的核属性为:C4、C8、C9、C14;冗余属性为C2,将其从指标集中删去,从而获得约简后的指标集为:C1、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应用公式(1)对约简后的决策表进行标准化处理(篇幅所限,标准化后的决策表未列出)。

5.3 约简后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聘请了7为科研工作突出和科研管理资深的专家对约简后的指标进行了评价,结合表1进行量化表示后得到专家评分矩阵如表3所示:

依据群决策特征根法,计算矩阵A=PTP的特征根,求得最大特征根ρmax=4.6414,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理想专家的评分向量为:p*= (0.1498,0.1857,0.3337,0.2644,0.1315,0.0601,0.3704,0.3287,0.2193,0.0918,0.2797,0.0753,0.3591,0.2743,0.1651,0.2634,0.2335),将p*做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指标C1、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C16、C17、C18的权重分别为:0.04、0.049、0.088、0.07、0.035、0.016、0.098、0.087、0.058、0.024、0.074、0.02、0.095、0.072、0.044、0.07、0.062,其排序为:C8>C14>C4>C9>C12>C15>C5>C17>C18>C10>C3>C16>C1>C6>C11>C13>C7。

5.4 教师科研能力综合评价

利用公式(2)对标准化后的决策表和各指标权重值做线性加权处理,得到T 1至T1717名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935、1.3616、0.7087、-1.6311、0.843、0.803、-0.88、-0.6598、-0.0666、0.9376、-0.8342、0.9592、-0.7007、-0.792、-0.5382、-0.9508、1.1455,即获得17名教师的科研能力排序为:T2>T17>T12>T10>T5>T6>T3>T1>T9>T15>T8>T13>T14>T11>T7>T16>T4。

摘要: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提炼出反映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指标,运用粗糙集和群决策特征根法构建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对科研能力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要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粗糙集,群决策特征根法

参考文献

[1]吴小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72-74

[2]PAWLAK Z.Rough S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and Computer Science,1982,11(2):341-356

[3]PAWLAK Z.Rough Sets:Theoretical Aspects of Reasoning about Da-ta[M].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4]张文修,吴伟志,梁吉业,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张剑平.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01-103

上一篇:实践活动室制度下一篇:小1班游戏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