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2024-04-18

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精选8篇)

篇1: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诸多不足,原因在于高校进行学风建设过程中未能清楚认识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学习自主性是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应成为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论文关键词:学风建设;自主学习;学习自主性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成效反思

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前提保证,是高校办学能力和竞争力的最直接反映,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目前,各大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学风建设的指导缺乏科学性

学习作为一门科学,是由学习理念、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风气、学习机制、学习评价、学习组织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学风问题又是学习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学风建设亦是此项科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目前高校对学风的内涵与外延、特点和规律,与党风、校风及教风的内在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对学风建设本身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缺乏实际探讨,因而在建设过程中表现得或是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或是由某个部门单枪匹马作战,缺少鲜明的宗旨、先进的理念进行指导。

(二)学风建设的目的缺乏明确性

学风,是一所大学内在精神的综合性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所学校治校、治教、治学和育人整体效应的主要指标,是一所大学培养人才所必需的软环境要素,也是一所大学以其特色立校和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可见,学风建设具有极强的辐射性,其不仅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高校本身的治学、科研质量,更关乎高校的立足之本和长远发展,则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而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过程中却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认为学风建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殊不知学风建设关乎高校发展的全局。

(三)学风建设的指向缺乏针对性

优良的学风总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它们除了学风的一般特征外,又会表现出打上各自大学印记的不同特点,如哈佛与剑桥的学风各异,北大、清华的学风也不同。[3]正如优良的学风有所不同,不良的学风亦表现出各异的特点。有些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情况严重,有些高校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有些高校大学生诚信观念较差;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上课玩手机或听音乐、下课泡网吧或迷情场,高校不做详细调查、不做具体分析、不找根本原因盲目打活动牌,开展此类活动彼类活动,殊不知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缺乏才是关键所在。

(四)学风建设的成果缺乏长效性

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学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学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的确,学风建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全盘统筹规划、整体配合投入,但不良学风的表现不能常讲常有、常讲常在,而应是在建设中逐渐减少、在建设中逐步好转。事实的情况是,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缺乏持久性,内容安排缺乏全面性,导致学风建设的成果缺乏长效性,优良的学风难以传承,不良的表现却源远流长。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的收效甚微,虽与社会风气的渗透、网络环境的冲击、招生计划的改变、生源质量的下降不无关联,但终归而言是高校对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缺乏清晰认识所致。

二、作为高校学风建设关键因素的学习自主性

(一)自主学习与学习自主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的学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自主学习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我国的研究者对它有不同的界定,且即使是同一位学者,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有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事件、一种过程或活动;又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既可以是一种事件或活动,又可能是一种能力。综合而言,自主学习指的是一种过程或活动,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动机激发下,在学习活动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策略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自我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并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而学习自主性则是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学习自主性突出地表现为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种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可通过后天培养习得;作为一种能力,学习自主性具有极大的能量,可发掘作为社会主体、活动主体的个人的无限潜能。

(二)学习自主性是破解高校学风建设难题的关键

首先,高校的学风是大学生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对象,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只有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昌盛,高校学风建设方能有所作为;其次,外因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学习过程中,若大学生自身不思进取、不求奋进,则再淳良的社会风气、再优越的学习环境、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不可能成就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再者,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要求个人能独立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和创造地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是获取各种信息、利用各种资源的基本条件,更是发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跟上社会前进脚步的必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应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可见,学习自主性是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着力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角下的学习自主性培养

(一)理想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根本

学生内在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责任意识等,从根本上决定着其学习目的与态度、自律能力与努力程度。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当首先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切记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休戚相关,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学习是现代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开启大学生加强学习的觉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理想、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动力源,将外在驱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使其思想上有所归依、态度上有所秉持、学习上有所探思、生活中有所追求。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理想信念教育是根本,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前驱,先行先走。

(二)文化塑造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依赖的最重要的软环境,学风建设有赖于校园文化的浸润、熏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所弘扬的刻苦努力、顽强拼博的学习精神,所倡导的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对大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同步塑造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以专业文化、竞赛文化为主,社团文化、组织文化为辅,塑造学习型校园文化;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性、减弱校园文化的娱乐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塑造校园文化的特色性,突出校园文化的感染性,让大学生在富有内涵、充满特色的学习型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应当充分发掘发挥校园文化的整体塑造和培育功能。

(三)“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依托

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室)上课学习外,更多时间是在第二课堂(寝室、班级、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中度过的。学生寝室、班级和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元,理应成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场所、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基础工程建设。通过寝室优良学风的建设,增强寝室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营造班级学习氛围,让大学生以友为镜在追赶中学习、在比拼中进步,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宣传,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大学生了解图书馆、喜欢图书馆、爱上图书馆,让大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寝室学风、班级学风的建设是重要的基础工程,应当依托第二课堂、充分开拓其作用。

(四)丰富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载体

高校的活动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总让人应接不暇,但融知识性、创新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却相对缺乏。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注重增加各类活动的科技学术含量。通过文化学术活动,举办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学术成果申报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找不足、在实践中找差距、在实践中求进步。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以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学习交流、学术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类型的学习活动启迪学生、激励学生。

(五)学生干部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先锋

活跃的学生干部是高校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为丰富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多元建设贡献出热情、智慧和力量,但学生干部终究仍是学生,无论其在学生组织、社团中占据多么显要的位置,检验其是否为优秀学生的重要标准仍是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不应放松学生干部队伍的学习要求。通过优秀学生干部设立榜样,引领其他学生对学习自主性的思考;通过优秀学生干部树立标杆,引领其他学生对学习自主性的向往;通过优秀学生干部建立模范,引领其他学生对学习自主性的追求。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学生干部是先锋,应着重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在学习方面的带头作用。

篇2: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4.2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应用CAD技术:CAD技术的应用许多学科中都有所涉及,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虚拟技术。通过CAD技术可以将设计产品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加便于设计人员对于多维信息的观察与理解。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应用CAD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产品中所包含的各个结构,对整个设计产品形成感性的认知,对于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及理解现代化机械设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3优化教学方法:鉴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于机械设计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传统机械设计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技术教学的结合工作,机械设计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实践环节,但扎实的理论知识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应在均衡分配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教学时间,学生在理论知识教学得以充分理解掌握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技术实践环节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合理融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新时代下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篇3: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科研论文是科技工作者科研业绩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体现形式。论文水平的评价, 在科研成果的鉴定、科技奖励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学术界对论文水平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现有的论文分类法存在自身的一些不足, 片面或单一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对论文的评价难免不掺杂人为主观因素[1,2]。为此, 我们以医学科技论文为例, 尝试运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论文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本定量评价方法增加了论文评价指标, 细化评价内容, 并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 对不同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通过加权平均等方法消除误差。定量评价的优势在于直观地反映一篇论文的价值, 为各科研单位、高校评价科技人员科研业绩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方法。

1 论文分类分级评价概述

1.1 按论文的体裁分级

目前国内期刊常将研究型论文分为论著、短篇报道、综述等[3]。而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等领域的论文则缺乏相应的分类方法, 套用研究型论文的分类法也行不通。

1.1.1 研究型医学论文或称自然科学医学类论文

主要是指医学科学里偏重自然科学的论文。分类标准如下:

(1) 论著。

基础医学多系通过科学实验的直接观察, 发现和收集新的材料及结果, 并有较新的创见。论著一般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在摘要和正文中一般都具备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部分。论著的另外一个显著标志是具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论著的中英文摘要有助于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但是, 仅以论著来评价论文仍然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 论著的创新程度需要进行专业的查新检索才能初步确立, 论著的质量及影响力同样也依赖于其发表的期刊的优劣。高档期刊被国内外检索库收录充分, 容易产生较好的国际影响力。另外, 部分学术期刊对论文的体裁分类不是很清楚明了, 如照样把短篇、综述文章的英文摘要刊登出来, 还有的根本未按照这个方法分类编排文章, 而是根据论文内容安排栏目, 这就对论著的界定提出了挑战。

(2) 经验交流。

指在技术方法上有创造性或重大改进, 关于新技术的应用及操作步骤方面的文章, 包括技术方法、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交流。这类论文介于论著和短篇之间。它们有一定的原创性, 甚至对原有的治疗方案、试验方法有所改进, 但实验的复杂性、创新性等不及论著。这类论文虽也可像论著一样具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中英文摘要等外部表现形式。不少刊物一般不刊用这类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 而只保留中文摘要部分, 甚至只有关键词的存在。这样的论文形式与论著、短篇容易混淆, 故本文将其单独列举出来, 以示区别。

(3) 综述。

也称述评。综述是作者从一个学术侧面围绕某个问题收集一定的有关文献资料, 或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 进行消化整理、综合归纳、分析提炼而形成的概述性、评述性的专题学术论文。综述的原创性往往较低, 其所展示的内容是对某一学科某个领域发展现状的概括和介绍。一些权威期刊往往只发表有前期研究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的综述。但实际上, 综述成了不少作者写作的捷径, 他们或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 或觉得难以写出原创性、创新性的论文, 于是选择了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拼写” 综述的道路。很多学术期刊往往不分作者实际研究基础和水平高低, 刊发了大量的综述文章。

(4) 短篇报道。

其内容可包括科研方法、科研经验、临床病例分析、病例报告 (个案报告) 以及临床病例讨论等。而尤以病例报道为常见。短篇报道的突出特点就是论文短小, 所述内容一般针对某一小问题、小发现等进行简短的论述。短篇报道往往连中文摘要也没有, 甚至连关键词、参考文献也省略了。有的期刊将这类文章视为“补白”发表。总的来说, 短篇报道的影响力不如论著, 国内不少单位给它的待遇也远不如论著 [4]。但是短篇报道虽短, 也能出现一些重大的医学发现, 例如新病例、新症状、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所以, 单看论文篇幅长短来衡量论文的学术价值有具有局限性。

1.1.2 医学中偏重社会科学的论文分类

(1) 论著级别的理论文章或称社会科学类论文。

参考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现状, 本文暂将字数超过5000字 (字数一般取整处理) , 以及字数在3000以上, 并配发中英文摘要的算为论著级别。这类文章不涉及试验研究, 有的往往只是一些经验性的介绍。例如各种医院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等论文。这些文章或结合本单位一些先进措施、做法结合理论分析写成, 或参考其他单位、国外单位等的做法类似综述的写作而成。有的具有较好的原创性, 但多数原创性和创新性不足。刊载这类理论性极强的论文的主要医学期刊如《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医学与哲学》等。理论文章多为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等内容, 也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学科分支。这类文章在发表时一般期刊都不用其英文摘要部分, 因而难以被一些以英文为主的国际检索库收录, 又因其学科的特殊性,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尚未将这些偏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单独划分出来。所以, 这类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医学管理、医学教育论文影响情况一般不如自然科学的论著好。

(2) 经验交流级别的理论文章。

将字数在3000以上5000以下未配发中英文摘要的, 以及明显带有文献综述且字数在3000以上者算为经验交流级别的论文。

(3) 短篇报道级别的理论文章。

字数在3000以下, 无论是否有中英文摘要, 一律等同短篇报道级别的论文。

1.2 按论文发表的期刊分类

论文按照发表期刊分级是论文发表后, 尚未产生足够学术影响的情况下可以操作的一个步骤及评价指标。在这个阶段, 论文的被引量尚未产生, 依靠期刊的等级来分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学术期刊的分类基本上不再按照国家级、省级等来区分了。目前除个别地区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外, 基本上都采用的是核心期刊分类法。核心期刊的概念是布拉德福提出的运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 选用期刊或书目等有关的检索工具中所列的有关数据为统计资料, 用等级排列方法列出布拉德福型数据, 然后把数据分为若干区域, 最后通过对区域数据分析划定核心区域 (nucleus) , 确定核心期刊。布拉德福给出的核心期刊规律公式为1:α:α2关系。根据医学科学的学科性质, 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展情况, 论文发表等级按照期刊性质分类可分为国际核心期刊级、国内核心期刊级两大类[5,6]。但是, 这种分类法也是有局限性, 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在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也不一定就缺乏学术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权威期刊发表是有助于论文产生足够影响力的。所以, 目前国内不少科研单位、医疗院校主要是按照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来进行论文的评价。

1.2.1 国内核心期刊

(1)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始于1992年, 是国内最早的核心期刊评价工具, 也是国内最权威的核心期刊工具, 运用相当广泛。该评价体系每4年评一次, 有效期4年。最近一版为2008年出版, 共评选出1913种核心期刊。基本上包含量所有学科的期刊, 分属七大编115个学科类目。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入选的期刊称为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TIC)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 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期刊引证报告》 (JCR) 的模式评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较“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比例大。该机构每年评一次, 评上的期刊称号有效期为两年。这是统计源期刊最权威的说法, 并具有一定的核心期刊意义, 在国内的运用相当广泛。但在使用时, 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期刊虽进入该目录, 但不一定每篇论文都能被主办者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 例如一些短篇报道, 在临床专业的期刊发表的医学管理、教育类的论文, 往往就不被收录。

四川省卫生厅将进入以上两个核心库的期刊划为A类期刊, 要求晋升职称时至少有1-2篇A类期刊论文的发表[7]。而将未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其他合法医学期刊划为B类期刊。而按照核心期刊目录对医学期刊的入选标准和比例来看, 国内部分科研单位一般认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里的医学期刊好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并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算为5分, 统计源论文1篇算3分。本文暂时参考这样的权威程度判断。故国内部分就可将论文分为3级:第一级:核心期刊级;第二级:统计源期刊级;第三级:一般期刊级。

1.2.2 国际核心期刊

(1) 《科学引文索引》 (SCI) 。

由美国费城的科学情报报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编辑出版, 创刊于1961,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来看可分为SCI 和SCI-E, SCI是指来源期刊为3500种左右的SCI印刷版和SCI 光盘版, 视为核心期刊。SCI-E的全称是SCI-Expanded, 又称SCI Search , 是SCI的扩展库, 有来源期刊5300种, 可通过国际联机和国际互联网进行检索。SCI不仅是一种大型的文献检索工具, 而且是引文分析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2) 《医学索引》 (Index Medicos/MEDLINE) 。

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编辑出版, 宗旨是搜集覆盖全世界多种语言的医学刊物, 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齿科学、兽医学、卫生保健、营养卫生、职业卫生、卫生管理等。《医学索引》创刊于1879年。2004年, Index Medicos收录约3 700种期刊, MEDLINE收录约4 700种。 MEDLINE是MEDLARS (包括BIOETHICSLINE, HISTLINE, AIDSLINE, SPACELINE等) 的40种数据库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是目前国际医学界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库之一。

一般认为SCI是最权威的检索系统, 如有的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才准予毕业, 并将1篇Medline论文算为1/2篇;可将一篇SCI-E论文算为1/2篇SCI核心库论文。由此, 国际部分可将论文分为3级:第一级:SCI核心期刊级;第二级:Medline期刊级或SCI-E期刊级;第三级:一般合法外文期刊级。

1.2.3 论文国内国外总的分级

一般认为SCI期刊的权威程度远远高于国内核心期刊, 如有的单位给予SCI论文奖励标准是万元乘以影响因子数, 而国内核心期刊的奖励远不如SCI高。由此, 本文将论文总体上分为六个级别:

第一级:SCI核心期刊级;

第二级:Medline期刊级或SCI-E期刊级;

第三级: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级;

第四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级;

第五级::一般外文期刊级;

第六级:国内一般期刊级。

各级论文具体的权威程度可以通过同行专家评议的方法来确定初步的权重分数并得以区分。同一篇论文往往可出现在多个核心目录, 则累计计分。

1.3 论文的被引评价

论文的被引是指论文发表后作为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出现情况。论文被引量一般在发表后2—3年内达到最高峰, 其意义是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地位及产生的影响力[8]。是论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被引同样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热门研究领域的论文容易被引, 非热门研究领域的同类论文产出少, 被引就低。但在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评审时, 论文的被引则是一项重要的依据。论文的被引评价主要是根据被引频次及引用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来确定。参照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划分情况, 论文被引可分为以下6个级别:

第一级:SCI核心期刊级;

第二级:Medline期刊级或SCI-E期刊级;

第三级:中国中文核心期刊级;

第四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级;

第五级:一般外文期刊级;

第六级:国内一般期刊级。

1.4 论文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反映期刊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因此一般认为期刊影响因子越高, 期刊的学术价值越高, 论文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往往也同时获得较好的影响力[9]。因此, 除期刊是否核心期刊分级外, 期刊的影响因子也是评价已发表论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具体运用时, 为避免误差, 需要使用“影响因子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来源主要由中国科技信息情报研究所提供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提供的各个学科及分支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即年数据。国际著名检索SCI等也提供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而对那些学术水平很一般的期刊, 往往难以找到其影响因子。故在具体评价时, 可以仅选择某些期刊评价机构评出的源期刊。

1.5 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是指各种科研经费资助的课题成果性论文。基金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通常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 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理论上基金论文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科学价值。如不少期刊优先征集、录用、发表基金论文, 减免发表费用, 以及设置“绿色通道”等来吸引基金论文投稿。基金级别越高, 论文的“身份”、“身价”就越高。根据这一情况, 本文暂根据基金情况将论文分为4个等级:

第一级:国家级基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可以忽略那些非主流、非官方性质的基金项目;

第二级:省部级基金;

第三级:市 (厅) 级基金;

第四级:无基金论文。

此外, 同种基金, 根据经费不同还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重点研究项目。重点项目资助经费往往是最多的。

第二类:一般项目或青年基金。资助力度次于重点项目。

第三类: 自筹经费项目。指立项机构不拨经费的课题, 研究经费由课题组成员负责筹集或由其所在单位匹配资助来得到解决。

2 评价理论与方法

2.1 影响因子法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也称之为即时指数法[10], 是美国SCI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 (E. Garfield) 1972年提出的一项期刊计量指标, 它是以期刊为研究对象, 统计在一定时间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 其通用公式为:

ΙF=Ν2n2 (Ν2表示前2年期刊论文产生的总被引次数, n2表示前2年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揭示了期刊中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证程度, 此值越高, 则影响越大。

2.2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11] (weighted average) 是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 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 再除以总的单位数的方法, 是对多种评价方法得出的标化综合评价值进行组合的方法。组合过程中根据各种方法评估结果的优劣赋以相应的权重系数, 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组合后的综合评价值。

2.3 同行专家评议法

同行专家评议[12,13] (peer expert evaluation) 主要用于某种指标分数的同行专家评议, 利用专家打分, 然后经过一系列统计学处理、检验后确定具体的值。同行专家评议目前运用广泛。专家评议可以将一些抽象的, 难以用统一标准表示的概念数字化, 使评价内容能够较直观的表现出来, 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结果的权威性、科学性。在本文中, 主要是用于一些重要指标权重的确定。

2.4 平均影响因子法

由于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小、研究人员数量和读者群的不同, 各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学科, 各分支学科的大小不同, 影响因子也存在差异。这在期刊质量评价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为此, 泰国学者N.Sombatsompop等人提出了影响因子分数平均值 (impact factor point average, IFPA) 的概念[14]。其计算公式为:

IFPA= (Iα/IA) (1-R/ (N+1) ) n

其中Iα为某期刊的影响因子, IA为某期刊在本学科的影响因子排序, R为某刊在本学科的影响因子排序, N为某学科期刊总数, n为某人发表论文总数。

2.5 布拉德福定律法

布拉德福定律法 (Bradford law) 主要是研究文献分布的一种方法[15], 已用于期刊、出版社等多个行业的评价, 是期刊评价中确定核心区域核心期刊的主要方法。运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 选用期刊或书目等有关的检索工具中所列的有关数据为统计资料, 用等级排列方法列出布拉德福型数据, 然后把数据分为若干区域, 最后通过对区域数据分析划定核心区域 (nucleus) , 确定核心期刊。本文主要用于核心论文、有学术价值论文等的确定。

3 定量评价算法的提出

3.1 单项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论文体裁、基金论文的计算公式:

Rh=i=1mΚhj×12n-1h=123Ln (1)

论文发表期刊及涉及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

Ri=i=1mΚijΙFΡA×12n-1=i=1mΚij×ΙαΙA (1-R (Ν+1) ) ×12n-1i=123Ln (2)

式中:RhRi—第hi项指标的分数;KhjKij—第hi项指标第j个等级量的权重;n—赋分等级值, An=1, Bn=2, ……, En=5;m—选拔对象在第i项指标上获得的等级数量, 例如:论文被引项目中同时获得A级、B级两个等级分的, 则m=2。先计算单个指标各级评定分值 (除期刊影响因子外) , 然后逐级逐项相加。

3.2 单篇论文影响因子的计算

设影响因子为IF0, 由于论文的体裁、基金情况不涉及发表时间, 而期刊影响因子及论文的发表涉及时间, 故一篇论文总的公式为:

ΙF0=k=1mRi (y+u) + (Rh+Rt) yyu×1%=k=1mRi (y+u) + (Rh+Rt) y100yuk=123Ln (3)

u为总评价指标数目, y为论文发表时间, 单位为年, 并取整处理。总公式将论文的评价指标数、发表年限考虑进去, 并体现加权平均的思想。一般来说, 论文发表后随着被引的增加, 影响因子会随之有所增加, 但当发表时间超过一定年限, 例如5年, 其影响力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 评价的论文常是近年发表的。例如不少学术期刊以及科研申报资料均要求被引的参考文献为近几年发表的成果;科技人员在晋级后, 其用于晋级的论文将不再对下次晋级有效。所以, 论文发表时间不会无限下去, 保证了论文影响因子计算的合理性。

另外, 为减少论文发表时间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差, 可以分别计算论文在过去1年、3年时间内的影响因子, 并综合计算。例如过去一年的影响因子 (IF1) 占比例为80%, 过去3年的影响因子 (IF2) 占40%, 则当年的影响因子为:

IF0=IF1×80%+IF2×40%。 (4)

4 权重的确定

4.1 方法

采用专家指标评定法。拟订各个评价项目的评分表, 让专家评价和打分。该表分论文体裁、期刊等级等大项, 采取100分制评分。各大项中再分小项指标, 如期刊进一步分为SCI、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级别。小指标按照重要性分为:A很重要、B较重要、C一般重要、D需要但不重要、E不需要等5个级别。调查表向100名专家发出, 并分为临床组、管理组进行对照。将对照结果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取平均值并检验误差, 对平均值取整处理。

4.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专家评分无显著差异, 表明专家评分具有可信性。将全部专家评分累加求平均值, 并对平均值取整处理即得。具体结果见表1-表4。

5 实践运用

5.1 实例计算

以《中华医学杂志》2006年第一期第一篇临床论著《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王辉等) 被《中国热带医学》《94株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2007年6期引用1次 (举例时未检索完全) 该文中英文摘要等齐全, 判断为自然科学论文的论著级, 为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未检索到其他指标。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的统计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当年IF为0.983,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IF为0.161, 卫生学与预防医学总期刊数N=35, 杂志排名R=33。基础医学综合类总期刊数N=82, 杂志排名R=3, 收录情况 (举例时未完全统计) :中华医学杂志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热带医学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分步计算如下:

(1) 论文体裁得分:对照权重表K=40, n=1, Rh1=40×1=40

(2) 论文的基金得分:K=70, n=1, Rh2=70×1=70

IFPA= (Iα/IA) (1-R/ (N+1) ) n 其中Iα为某刊的影响因子, IA为某刊在本学科的影响因子排序, R为某学科期刊总数, N为某学科期刊总数, n为某人发表论文总数。

(3) 论文发表得分:Ri1=55×0.9833 (1-3 (82+1) ) ×121-1+55×0.9833 (1-3 (82+1) ) ×122-1=26.055

(4) 论文被引得分:Ri1=55×0.16133 (1-33 (35+1) ) ×122-1=-0.01118

(5) 该篇论文总的影响因子ΙF=ΙF0=Ri (y+u) +Rhy100yu=110 (2+4) +26.066*22*4*100=1.165 (u=4y=2)

5.2 影响因子处理办法

多篇不同的论文比较, 他们存在的差异主要是体裁、发表期刊的级别、被引、发表时间等的不同。比较时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论文, 也可以是同一单位、同一专业系统的所有论文的比较。根据布拉德福定律, 核心区域的论文可用1:α:α2关系来确定。例如取α值为3, 则表明影响因子排在前7.7%的论文为核心论文, 具体数值取整处理。此外, 还可将影响因子排名处在69.2%的论文影响因子作为有基本学术价值或影响力的论文, 低于此值的视为无价值或无影响力的论文

6 结束语

论文的定量评价有助于更科学的体现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并便于不同论文、不同作者间论文水平的比较。但是, 定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相关期刊数据库、检索库的发展, 以及期刊评价机构的努力, 并可以在适当时期增加论文评价的指标, 在一定时间的实践后对某些重要权重进行修改完善。

摘要:论文期待科学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定量评价论文的影响力或学术价值对科技人才科研业绩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影响因子法、加权平均法、同行专家评议法、平均影响因子法等评价方法, 从论文体裁、基金情况、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论文被引等方面详细地阐述评价的方法及意义, 并对论文进行了分类研究, 提出了论文定量评价的基本公式、使用方法等。

篇4: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考核与评价 档案袋评价

【分类号】G712;F713.36-4

实践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是技工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质量成果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考核来评判,这不仅能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真实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如何设定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践教学项目考核与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等。实践证明,以档案袋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效果更佳,此方法能够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足迹,为其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才能和个性的平台,更好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档案袋评价的定义和类型

目前档案袋评价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档案袋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材料,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通过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真实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足迹,充分展示其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在知识、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进步。

档案袋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1)展示型档案袋。展示型档案袋完全由学生负责选择自己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它里面包括学生个人在家里或学校制作的作品。

(2)文件型档案袋。文件型档案袋起源于早期的幼儿教育,它包括系统的、正在进行的记录和学生进步的样本。这些资料都是教师放入档案袋的,主要采用观察、事情记录、访谈以及学生活动的方法记录学生在某一时间内的学习情况。

(3)评价型档案袋。评价型档案袋主要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者学习者的结果进行评分或赋予等级,收集事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把结果报告给其他人。评价型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反思,往往是由教师选择的。

(4)过程型档案袋。过程型档案袋包括对作品本身产生过程的记载及对作品的反思两个方面。通过过程型档案袋,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记录创造作品的全过程,还包括学生对作品的反思过程。使用过程中,对作品的反思比创作更重要,这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档案袋评价的优点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前瞻式”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档案袋评价能全面收集学生作品,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展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档案袋建立与维护的过程中,学生要参与档案袋的设计、选择放入档案袋的内容,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实施自我监测。

(3)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学生在不断收集档案袋作品的同时就是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使用档案袋评价时,由学生把现有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大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模式,深层次的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综合评价以及档案袋中优秀作品的范例作用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思的能力,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到学习的方向,向更好的目标前进。档案袋评价既能通过作品体现学生的不断进步,又促使学生在筛选作品、整理资料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整改。

(4)能有效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说来,档案袋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积极性,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档案袋评价打破了传统说教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式学习,搜集大量的资料,有助于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档案袋中搜集的材料,能够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成长轨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实施档案袋的基本程序

档案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程序,使其在执行过程中达到所需要的目的。档案袋在实施中主要遵循以下程序:

(1)明确评价目标。为了提高档案袋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档案袋评价目标需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能为学生指明评价内容准备工作的方向,是顺利进行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保障。

(2)明确评价内容。档案袋评价内容应在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分层次制定。一方面,教师要布置必备内容,即能体现出学生共性和普遍性的要求,能考察学生的共同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布置选择性内容,即学生有机会依据个人喜好和特长来展示自我风格和特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档案袋内容设置的主导者。同时,档案袋评价内容应体现出多元性,教师能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明确评价规则。教师应在学生实施任务之前,对档案袋评价的概念、特点以及实施程序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对档案袋内容的选取、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学生也可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搜集和积累资料。收集和积累资料根据评价目标而定,主要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在档案袋资料搜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确定纳入档案袋的作品,既包括收集过程性作业、结果性作业、作品样本以及一切可以描述学生进步的材料,例如书面文字、PPT等电子文档、视频、音频、实物等。

(5)评价档案袋。对档案袋中各种类型的材料,教师应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组织评价,给出成绩,可采用等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项目考核与评价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档案袋评价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档案袋的制作、运用和评价过程中,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评价和反思中不断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恩荣.档案袋评价在教育实习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探索,2004(4):35

[2]冯梅,梁玲.浅议档案袋评价法[J].管理研究,2009(11):113

[3]胡中锋,李群.学生档案袋评价之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5-37

篇5: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1.1电路图的设计。作为电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结构完善、功能全面的.电路图很有必要,这是确保电子设计最终产物能够正常使用的根本保障。在电子设计者进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工作时,完全可以借助Protel工具,实现原理图的输入。Protel蕴藏着资源丰富的电子器件库,在Protel的辅助下,设计者在绘图期间能够结合设计需求,灵活使用各类电子器件,大大简化了设计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电路原理图的精密度。譬如,使用者绘制完成元器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其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仅需通过拖动就能实现,无需进行其他调整参数等操作。

1.2模拟数据。电子线路CAD技术还能起到模拟数据的作用,以便设计者根据模拟电路运行产生的数据,检验电路设计有无异常。同时,可结合模拟数据,对电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Protel软件本身自带多种模拟功能,设计者可通过模拟功能的运用,对电子设计在通电情况下的温度、瞬态、灵敏度等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确保该电路的功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可利用数据模拟,了解电路各环节的运行情况,以便设计者及时察觉线路异常,并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篇6: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研究背景

微课是什么?微课是浓缩了传统课堂授课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短视频。微课以多媒体视频为媒介,将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过程精简为短视频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等特点。微课是科技和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换和获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的这一显著优势也渗透到了微课中。微课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授模式,无论学生在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这一媒介,就可以做到在手机上、电脑上随时随地的学习,真正实现了“移动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规定的有限课时。同时,微课集合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问题,将繁冗复杂的知识化为独立的知识要点,将其整合至一个或几个短视频中,可自由组合学习,微课实现了“个性化学习”。下面针对于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二、微课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探析

1.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育模式。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互联网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微课对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针对于会计电算化这一门学科,微课可以很好地满足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观摩实际操作流程,将实际操作与学习相结合,是高职会计教学的一大创新。

2.实现资源再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集结、浓缩在微课视频之中,达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可以帮助某些因事务耽误了课程学习的同学及时补全落下的知识,跟紧教学进度。另外,针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学生仍有无法理解的地方,有了微课短视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登录互联网获取微课视频,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中解决学习问题方式的颠覆,微课做到了为学生省时省力,让学生不用找老师去讲解就可以处理自己的疑难问题,为学生的学习节约了成本,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

3.有利于学生构筑知识模型。微课是教师教授过程的精简与提炼,在教授给学生知识重难点的同时,微课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知识模型的建构。微课的内容是教师对于教授内容进行探究分析,采纳较为精简的课堂知识教授方案,最后,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接受程度,再针对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着重的探究和分析。在微课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书本知识,而是跟随着微课中教师的步伐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因此,微课改善了传统上课模式中学生思维被动、机械学习的弊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构筑知识模型。

4.丰富课程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网络,开辟了互联网模式下的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丰富了课程教学。学生在微课课堂中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地与教师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以及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以电子产品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中“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模式,采用创新的课堂知识教授模式,大大改观了学生对于课堂的看法和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对会计专业微课模式的思考

1.关于课程设计。要革新高职会计微课的设计模式,可以选择多元化微课教学,选择学生为主导或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另外,对于有特殊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采取定制微课课程的方式,使微课具备自主化与特色化。在建设微课前,应针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进行清晰定位,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其前期知识储备,从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角度出发,拆解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重新调整布局,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并且为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设计专题模块学习,强化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关于课程开展。微课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弊端。微课独立的知识点易造成过度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结合课程要求和教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案与讲授模式。针对于微课没有综合考虑到学习指导的问题,微课要加强教师对于学生学力的思考,采取方法恰当对于微课中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补救。另外,微课存在仍未摆脱讲课模式的局限,教师创新课程知识的讲授模式,从整体上对课堂模式进行革新。这些都是微课仍需继续改进的部分。

四、结语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微课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成熟。目前,有中国微课网、可汗学院、TED公开课等,提供更加新颖的微课课程。在高职会计教学的模式上,微课能够提供更进步的知识讯息和学习模式,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与微课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课程教授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微课的理论知识与整体建构也将越来越成熟与完备,对高职会计课程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立勋,黄晓峰.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邓丽.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篇7: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观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式教学, 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而是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但是,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恰当的教学评价。 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 下面笔者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浅谈一下教学评价的运用。

一、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认为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的已知内容延伸出未知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速度和认知能力。 我们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 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能够精神集中地完成学习都需要我们利用教学评价来完成。 做好教学评价,教师首先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示人。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师生间要消除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与鼓励下,敢于大胆质疑与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教学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在导入、研讨、反馈、交流等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与肯定。 哪怕是一次肯定的微笑,一种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刻善意的沉默,都显示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 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潜能。 在评价中重视学习态度的转变, 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方法和技能掌握程度,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创造性运用知识等。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四性”.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数学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 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健全的人格。 每节课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利息”时,除了给学生传授利息的计算方法之外, 还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并运用所学知识填写存款单,计算利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义, 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对数学的需要。

(二)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交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教法学法的相互转化, 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例如,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存款的录像,接着问:“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探究研讨解疑。 这一问题的提出有较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提出多种数学问题,展示了个性,获得了发展。

(三)促进教学形式的民主性

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优化组合,体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兼容并存,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实践“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而设计”的新课程理念。 一位教师在执教“统计”时,平等、民主、交流、愉悦的气氛贯穿整节课。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整个生日调查过程,还时间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充分展示的平台。整个过程既有个体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彼比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师的指导组织,课堂气氛热烈,情感浓郁,思维活跃。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实施

多元化,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有结果评价,有过程评价,有智力因素评价,有非智力因素评价,还有两者相结合的`评价……一位教师执教“可能与一定”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比赛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队会获胜? 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然后进行比赛。 赛后,加师对获胜队说:“祝贺你们,你们通过努力取得了胜利! ”转身又摸摸负队同学的头, 亲切地说:“老师同样祝贺你们,虽然你们这一次没有取胜,但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在比赛中的拼博精神。相信有了这种精神,你们以后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 ”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既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过程,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自信心、进取心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在课后总结收获时,教师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有的说:“我知道了什么事一定会发生,什么事不可能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 ”有的说“这节课我学得很快乐”“我能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了”“我们小组合作得很愉快”“老师像我们的大朋友”等等,体现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使“教”与“学”成为互动的整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篇8:定量分析法在高职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应用论文

1.小组合作性考核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小组合作性考核是当前比较有创意性以及实效性的教学理论以及策略, 将其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中加以应用就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处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 对人际交互和对学生的认识有着其强调, 对于临床护理人员这一专业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有效拓展, 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团队协作能力[1]。在小组合作性考核下, 能够将小组之间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平衡性得以有效凸显, 从而在教学活动下, 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的考核, 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提升也有着积极作用, 能对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小组合作性考核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程序分析

将小组合作性考核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要能充分的重视应用程序, 首先要能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 在授课的情况上结合实际进行安排, 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授课。然后就是对学习小组加以构建, 对临床的病例进行收集, 来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 并要能够制定相应的护理假话[2]。从实验的方法上来看, 要能够制定小组合作病例的讨论以及考核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的内容上要能系统全面的呈现, 在对相关资料分析过程中要能够注重准确性, 对护理的措施层面要能够全面的展开, 书写要能够规范化的呈现。然后就是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能够看出小组合作性的考核效率会比较好。

第一, 通过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当中应用小组合作性的考核能够将护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当前我国的医学发展比较迅速背景下, 一些新的知识不断的涌出, 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比较重要, 护理专业的学生也要能够不断的补充知识和丰富自己的内涵。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重视。在小组合作性考核学习的作用下, 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查找浏览资料来获取自己所学要的信息, 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 对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应用小组合作性考核能够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在护理专业中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中, 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问题。而小组合作性的考核就能促进对方的互动, 在小组的讨论当中人人都是问题的解疑者同时也是问题的质疑者, 这样就能够将课堂的氛围得以有效活跃, 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不仅如此, 还能够在这一模式下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能够使得团队间可以相互的支持以及配合等, 这样就能够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实现健康的促进。小组合作性的考核在配合以及交流下, 让彼此间的情感得到有机的融合, 学习的动力就会得到激发。

第三, 经过指导以及讨论和独立进行训练, 尤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进行对实际的问题进行探究, 就能够促进学生对合作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分析,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性的考核对临床病例实施的分析探究, 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并能够根据小组的方式来提出护理诊断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老师在对每个学生的观察下就能科学化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对相关的任务高效的完成, 学生在这样的考核活动中, 也能够训练自身的独立完成任务的目的[4]。根据相关的实验就能够看出, 参与到小组合作性考核的人员在病人的护理措施制定层面, 能够得到科学化的体现, 这样就能够在护理的依据上保证其正确率, 这一模式的应用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评价考核改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发挥。

总而言之, 对于当前的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 护理专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专业, 对我国社会护理临床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找到真正科学化的评价方法, 在小组合作性的考核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次主要从小组合作性考核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的应用作用以及效果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希望对实际发展有所裨益。

摘要:现阶段正处在教育改革深化时期, 对于高职高专护理教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护理专业的教育方面为我国的临床输送护理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加以应用就有着实质性意义。基于此, 本文主要就小组合作性考核在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以及效果呈现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传来.小组合作学习法在ICU临床本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3 (03) .

[2]牛耿, 史学敏.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 (17) .

[3]冯晓芝, 林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 (31) .

上一篇:鼓扬中学违纪学生处罚条例下一篇:“卫生总结和计划”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