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2024-05-04

张江创新产业生态系统(通用6篇)

篇1:张江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一、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基本构架

本文认为, 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目标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规制的共生性。因此构建了由以创新动力机制为核心、内生连续机制和外生适应机制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内部连续性主要是指这个地区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于其路径依赖的影响要素、变迁动力和道路选择。外生适应性指区域在选择新产业过程新产业对本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的适应度, 主要包括战略适应性、结构适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创新动力机制则突出创新在区域产业生态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生态创新, 实现产业与环境、社会等“五位一体”共生和产业内部耦合如工农复合、生产性服务业, 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共生性。

内在动力机制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内产业共生网络的形成。一个地区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产生及深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产业聚集和网络组织等现象, 因此, 从产业聚集和网络组织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共生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 产业共生网络的产生不但要影响于外部环境, 网络本身的内容或结构也会对它产生巨大作用。

二、内生机理: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

1. 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内在演化过程

早在1989年, Frosch等人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为工业系统的运行模式可模仿生态系统, 通过进行循环再循环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创建立共生关系。本文认为产业系统在正这种循环反馈机制中遵循特定路径演化。 (1) 既定条件。产业生态化的起源及发展通常是以某个好的制度或者区位条件作为起点。 (2) 启动机制。遵循收益递增原理致使系统的经济活动不停自我加强, 进而增强竞争优势并最终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3) 形成状态。遵循收益递增及循环积累从而形成分工服务系统。 (4) 锁定状态。系统逐渐步入衰亡的阶段。

2. 传统产业线性发展模式

传统的单向“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使得经济呈现粗放的发展模式, 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差协调、循环难以及效率低等。我国若按要素的生产率来进行统计, 投入数占国家GDP增加额中75%, 而效益仅占25%。相比而言, 大部分西方国家的GDP增加额50%以上都来自于效益的提高。这种线性经济遵循一种原始的发展模式, 即大量开发资源、大规模投入生产、大规模消耗, 最终产生大量废弃物, 使得资源消耗严重而且使用率严重不高的状况。

3. 生态型产业发展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道路和相关理论都表明, 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发展道路对减少资源使用和废物排放有很大好处。当前, 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面临着两条道路。 (1) 道路I:由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变成走生态工业园之路, 指的是在物理空间上相邻的许多企业共同享受基础设以及物资、能量的循环利用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2) 道路II:从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到区域副产品循环网络是指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整个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的企业, 不管是分散的还是聚集的都将在能源、水和材料等方面共同使用, 由此建立各种副产品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三、外生机理:环境适应与结构适应

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外生适应性指因政策或其他原因引进外部产业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 在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扩展过程中表现特别明显。本文把适应性机制分为环境适应性和结构适应性。

其中, 结构适应性反映了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在发展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系统结构的重构能力。对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结构适应性机制的揭示, 弄清影响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演化的过程与机理, 为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环境适应性反映了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只有根植于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产业系统, 才具有较大的生态亲合性, 也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开展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环境适应性机制研究目的就是诠释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理, 寻求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优化路径。实际上, 上述2个方面均揭示了城市产业生态创新系统某一方面的适应性演化过程与机理, 而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外生适应性重组最终取决于三者耦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体”效应。

四、创新动力机制:物质与能量循环

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是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循环体系, 两者可以多层次循环利用, 从而不断降低生态系统的熵值, 在耗散结构原理的作用下, 达到系统良性循环的目的, 该过程主要是通过产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产业链实现。系统内部的各产业链把各企业生产产品产生的废物应用到其他生产阶段中, 使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以实现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产业代谢功能。以构建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为例, 循环型农业产业链主要通过生态链实现物质转化和循环利用, 完成生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互动和耦合, 生态产业链为其形成基础, 生态价值链为其稳定进行的核心, 两者间互动和耦合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经济总体循环可以以沼气系统为核心, 向外连接种植业子循环系统、养殖业子循环系统、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子系统、种植业—加工制造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 循环子系统、养殖业—加工制造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 循环子系统、种养殖业—第三产业 (餐饮、休闲、娱乐、观光) 循环子系统, 实现“接二连三”、“一三融合”发展。

摘要:本文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由以创新动力机制为核心、内生连续机制和外生适应机制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内部连续性指对其路径依赖的影响要素、变迁动力和道路选择。外生适应性指区域在选择新产业过程新产业对本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的适应度。通过生态创新, 实现产业与环境、社会等“五位一体”共生和产业内部耦合如工农复合、生产性服务业, 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共生性。

关键词:产业生态创新,内生连续机制,外生适应机制,创新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尹艳冰, 赵涛.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系统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5) :45-47.

[2]Wong S K S.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Knowledge sharing and green innov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China[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 22 (5) :321-338.

[3]靳现凯, 刘宇.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生成机理分析[J].生态经济, 2011, 1 (1) :21-23.

[4]R.A.Frosch, N.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1 (3) :144-152.

[5]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12 (01) .

[6]郭莉, 苏敬勤.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工业园和区域副产品交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08 (17) :67-68.

[7]Rehfeld MM, Rennings K, Ziegler A.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and environment product innovat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61:91-100.

[8]高丽峰, 赵丹丹, 宋永辉.副产品交换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 2005, 10 (01) :34-37.

篇2:清华控股 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以及20余年对创业服务体系的探索,清华控股旗下公司清控科创作为中关村大街的运营者再合适不过。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更是忙碌于创业创新的各条战线上,与第三方机构成立创业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培训搭建课程体系,组建一支支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而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之外,清华控股在自己优势领域的布局更是大动作不断:先是旗下紫光集团收购展讯和锐迪科,随后马不停蹄牵手英特尔,近期清华控股又在环保领域落下重要一子,将桑德环境(000826.SZ)招至麾下。

紫光、同方、启迪、诚志,这些清华系企业依托清华大学的顶尖科研实力,早已成为高校企业发展最成功的范例典型。而今,清华控股集团则依托这些旗下品牌企业,着手嫁接资本和创业创新资源,布局更大的“生态系统”。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徐井宏认为清华产业独特的“生态系统”,正是他对清华控股战略转型的核心环节,也是集团实现再次跨越的重要基础。

联想的投资控股架构,复兴的国际化,小米、腾讯的互联网生态架构,GE的产融结合,都被视为清华控股的学习对象。而从索尼、柯达、诺基亚的落寞中,徐井宏深刻认识到打造自己独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永动式”不断进化,集团内部各个群组板块实现有机协同。一方面依托国家重大成果转化进行内部产业培育,一方面在创新引领行业开展外部并购,以“孵化+投资+运营”创新型企业的模式,最终实现自我繁衍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徐井宏对清华控股的战略设计和布局方式。

截至2014年,清华控股总资产规模已跃升至1425亿,营收达到605亿。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清华控股将进入加速布局期,一旦徐井宏口中的“生态系统”构筑完成,那才是清华控股真正施展拳脚的时候。

孵化运营千亿平台

“现在我们自己才是个千亿级公司,未来3-5年内,旗下这几个领域一定都会成为千亿级公司,当前的发展势头和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徐井宏说。

承接清华大学丰富的应用学科,清华控股当前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科技实业孵化器、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服务集群、科技金融集群、创意产业集群、在线教育六个群组。

“每一个公司都将是平台型公司”,按照这样的逻辑,清华控股旗下各重大投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集团层面作为战略制定者和格局引导者,主导旗下公司完善战略布局。

集成电路领域,清华控股旗下紫光集团先后斥资17.8亿美元、9亿美元收购了通信芯片设计领域全球第三和第四名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紫光集团凭借收购成为了内地芯片设计行业的绝对龙头。

收购后,紫光制定了“1+3”战略。即1个核心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3个相关产业平台——IC产业园、培训学院以及IC投资基金。自此,紫光集团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14年9月,英特尔向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投资90亿元,并获得 20%的股权;而牵手英特尔,令紫光集团在芯片领域形成合纵连横之势。

2015年2月,紫光斩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投资承诺,粮草充足、弹药殷实,徐井宏希望利用“3+1”的模式,使紫光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尤其是智能通讯芯片方面真正的引领者。

“要成为中国最大、世界前列的通信芯片集团,需要发挥大学的技术资源优势,在几年内快速整合提升,再去和全球最好的(高通当前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竞争。”徐井宏说道。

在环境领域,清华控股也开始“亮肌肉”。今年4月,在集团支持下,以启迪科技服务集团为主的四家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斥资70亿元受让桑德环境(000826.SZ)29.8%的股份,成为桑德环境第一大股东,成为中国环境市场最大的一桩交易案。

“我希望把桑德环境从原来的项目型公司,转成一个平台型公司。真正在环保的全链条上,通过清华的技术介入,产业基础的进入,在环保领域搭建出一个大的平台。平台型公司可以嫁接其他资源,当然在新能源,我们在光能、核能各个领域,都已经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我们在适当的时机会推出。”

“既要看到产业变革趋势,又要量力而行。”目前,清华控股基本形成了集成电路、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创新服务和科技金融生态互动的产业格局。

2013年底,清华控股将目光投向了在线教育领域。慕华教育宣布成立,作为集团在线教育的资源平台,“学堂在线”当前注册人数达到了170万人,并以每天近万人的速度在快速递增着,估值超过15亿。在线教育也已经成为集团一大战略布局。

“三链融合”

技术孱弱普遍被认为是钳制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清华控股来说,这却成为其拉开与行业竞争者的优势。

以技术为基础,搭台建班,率先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生态圈,而且这条护城河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拓展。眼下,清华控股的产业布局看似庞杂,但徐井宏的思路是让每个群组都能有机地相互促进。

“每一个群组是独立的,但各个群组之间是有关联的。创新服务体系会为产业体系带来新的动力,产业体系会推动园区更好发展,技术产业会为文化产业带进新技术的变革。尽管每个群组有他的特点,但是各个群组之间,会形成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这就是清华产业的生态系统。”

而这一生态圈并非封闭的内部循环,每一个接口都乐意与外部产生互动合作。徐井宏称之为“竞合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原本的竞争方式,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更加透明开放,今天任何一个公司一产生就是全球性的,合作共赢成为主题。

nlc202309041354

“我们现在在做大量的连接,任何一个领域都希望和该领域的各类企业合作。”紫光与英特尔的强强联手就是题中之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企业,英特尔现在的营收大概是我们的10倍左右。在智能芯片领域,他的技术绝对一流,但是在商业模式上,已经远远落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PC时代的霸主英特尔受到高通、联发科等企业的强势挑战,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不失为一种共赢的选择。这一合作极大推进了清华控股的国际化,同时也是对集团生态系统构建的完善。

徐井宏认为,正是这套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保证了清华控股的可持续发展,“集团总资产三年间从580亿提升至1425亿,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600(605)亿元。”

搭建三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是清华控股战略发展中尤为核心的一条。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完善资本链,围绕资本链助力创新链。

在清华控股的集团层面,金控平台已现雏形。清控资产管理集团(简称清控金融)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建立全线基金业务,囊括了母基金(FOF),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基金等;金融牌照基本完善,涵盖了保险、证券、信托、银行、金融租赁、集团财务公司等。

集团旗下拥有紫荆资本、金信资本、华控汇金、三联创投、诺德基金、中融人寿、国金证券和重庆国信,资产管理规模逾200亿元人民币,其母基金紫荆资本已投资超过50只基金。

当前,清华控股财务公司已经筹备完成,将于近日上线运行。“财务公司的成立属于集团内部资本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各部门资本效益的提升”。在徐井宏看来,金融布局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协同效应,“实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结合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路径,金融是为了产业服务。”

创新创业快半步

持续升温的创业浪潮让处于暴风眼的“中关村”门庭若市,由清控科创管理运营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积聚了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亚杰商会、联想之星等创业服务机构,联接着上万支创业团队、数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和遍布全球的创业服务组织。

而创建于20年前的清华科技园,也已成为孵化摇篮。资料显示,目前坐落于清华大学主门外的清华科技园入驻企业超过400家,年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同时,20年来,由启迪控股、清控科创、紫光集团等运营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已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累计孵化创业企业超过2000家,成功孵化培育上市企业数十家。

“战略上倾力前瞻,战术上量力而行,战斗中全力以赴。远看三步,深想一步,快行半步。我们做创新创业,和别人的差异是什么?就是比别人快了半步。当别人知道了我今天的东西,我又走了半步,永远在所处的领域比别人快。”诚然,20年前就开始搭台、铺路、架桥,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又有清华大学作为科研后盾,清华控股自然有这样的底气。

创新创业面临极大的失败风险,而在一个项目前期,清华控股的生态系统就能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技术保障,资本融合,人才服务。这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吸引了众多创业粉丝涌入。

在创新方面,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清华控股成立华控技术转移公司,设立荷塘成果转化基金,并借此为产业内生增长提供动力。

在产业孵化方面,清华控股开始瞄向全球布局。目前,清华控股及旗下企业已经在美国硅谷投资创建了两个中美跨境孵化基地(TnnoSpring和TIPark),并与俄罗斯、西班牙、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开展相关合作。

为了推动青年学生创业,清华搭建了三个平台:x-lab,创客空间和创加。清华产业与此对应发起设立了创业DNA基金、种子基金,支持年轻的创业团队。

对于当前火热的“互联网+”热潮,徐井宏保持了一份冷静,他告诉《英才》记者:“互联网+时代为创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创业要真正创造出价值,而不是创造出一时的轰动。这种价值要真正的持续存在,真正被用户长久支持。”

篇3:产业创新体系的生态学特征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

创新自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 年提出之后,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趋势,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选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而产业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

产业创新体系是连接产业中各创新主体和环境因素,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和方向,通过各种资源的输入,为产业输出创新性技术,以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网络状体系。而以生态学视角来解释和说明产业创新体系的特点、结构和运行机制,以期对产业创新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产业创新持续涌现,实现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称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的新范式。产业创新体系具有如下生态学特征:

一、要素多样性,结构复杂性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多种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状结构。与此类似,产业创新体系一般是在一定空间或者虚拟网络内,多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这些要素包括产业链内各企业、供应商、用户等产业内创新主体,还包括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非产业内创新主体。此外,还包括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科技等要素,这些要素组成创新环境。产业创新体系中的各种要素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都具有其自身目标,这些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式联系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十分重要,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而产业创新体系中,多样化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对产业创新体系功能发挥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种创新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又相互制约,发挥了稳定的整体性功能。当增加产业创新体系要素多样性逐渐增加时,整体性质会逐渐增强,系统功能发挥的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强,这在创新管理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体系中一些关键的创新要素变化或缺失时,会使创新体系难以发挥整体功能,造成创新绩效的损失。这种创新风险在管理实践中也不容忽视。

二、动态平衡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生变化,不会静止存在。在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以及各要素间关系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处于动态状态。但是,由于系统反馈调节,系统又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自稳定和自主协调的特征,达到系统内外平衡。这种特征正如生态系统中各生态要素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要素间关系不断调整,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动态均平衡质类似。我们称它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在生态系统中,系统结构优化、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收支平衡;具有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产业创新体系中,要保持动态平衡也需要系统具有优化、稳定的创新网络结构;产业创新体系中的价值流动和物质流动处于平衡状态;系统具有较强自维持、自控制和修复调节能力。动态平衡的创新系统能忍受一定范围能的环境压力,而产业创新体系保持动态平衡能承受的最大外界压力,称之为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阈值。在阈值之内,产业创新体系具有抵抗力和恢复了,即:产业创新体系受到干预后的保护自身机构和功能不受影响能力和创新体系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稳定状态能力。在动态平衡的产业创新体系中,管理者如何在阈值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最优系统结构,获得创新绩效的最大化,是创新管理的主要目标。

三、系统演化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长期形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产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又随环境变化不断动态发展,实现自组织和演变,创新要素从单一到多样,系统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实现系统从低阶到高阶的演变。从演变的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初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系统演化过程是不断打破原有结构和关系的重新组合过程,是重复从有序到混沌再到有序的过程。在从低阶到高阶演进过程中,系统会不断选择适应的创新群落和适当的创新关系,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会不断增强,能够使得产业创新系统创新荷载力和创新绩效得到显著提升。当然,这样的演进并不是无端发生的。一般需要环境和创新主体注入更多资源,如:企业投入资金、政府出台政策等手段,才能保证创新体系逐渐演进。然而,产业创新体系的演化并不是单向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能由于环境和资源的变化,系统退化成较低阶甚至遭到完全破坏,从而造成创新绩效的损失,这在创新管理实践中值得特别注意。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产业创新体系的生态学特征,提出产业创新体系具有要素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动态平衡性和系统演化性三大特征。为产业创新体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杨荣.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03:12-17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篇4:张江创新产业生态系统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定位以及孵化器建设的历史回顾

199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成立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这是张江孵化器的雏形。1997年,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IBI国际企业孵化器,同年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要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以此集中体现园区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等四大主体功能。孵化创业作为其中之一的主体功能,进一步被突出和强化。

从战略层面而言,“聚焦张江”,不仅仅是要引进大型企业、引进跨国公司,也不仅仅是要引进著名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孵化创业。1999年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正式开工,并于第二年的4月建成一期而率先启动。2000年底,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名为“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更加强化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2002年1月,与张江开发公司的招商中心共同组建上海投资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从招商到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在此前后,张江科技创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和高校高科技产业园等新生代孵化器也纷纷崛起。为进一步推进园区孵化器建设,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张江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2008年,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设立孵化器管理中心,以建立企业孵化器为切入点,整合张江园区现有的孵化资源,推广全新的孵化经营模式。

如今,园区孵化器已从“低端物业服务型”向“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转型,逐步实现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运作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和增值服务平台。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政策与环境分析

自1992年成立至“聚焦张江”战略作出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把园区作为一个大孵化器,对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孵化。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聚焦张江”战略决策,从政策配套和环境优化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园区孵化器、有效实现孵化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证。

首先,“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高科技园区精简、高效、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园区“张江的事情在张江办结”孵化创业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2000年1月,为了加强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2001年7月,市政府颁布经修改、补充、完善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园区的管理机构是作为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园区重点扶持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明确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转化成果项目的认定,由上海市科委、市信息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园区管委会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张江的事不出张江就能办结”的目标基本实现。2004年1月起,园区又实行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零收费”改革。

其次,优惠政策的聚焦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化孵化创业功能、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性重要举措。《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规促进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有序高效发挥。

再次,“聚焦张江”战略实施后,对园区孵化创业环境的优化切实促进了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在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创新、客户、执行、共享、诚信”的价值观,鼓励冒险、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在张江,“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在创新机制方面,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以产学研联合体为核心,多种研发创新服务配套的多元化研发创新体系。浦东新区出台的《浦东新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和扶持,拓展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

在投融资方面,园区建立了多元化的渠道。政府一方面通过建立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直接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境外风险基金也以托管的形式进入园区。浦东新区还设立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中心,制定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操作细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采用包括国有、民间和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组建一批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府运作,吸引社会和银行资金。目前,园区已形成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五条路径”的投融资服务。“一个体系”是指以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融资方式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五条路径”是指政府基金、园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贷款五条园区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可以撬动至少5倍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园区企业,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在人才机制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人才高地建设。园区通过简化手续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对于留学人员和外省市人员生活及其子女等的安置提供优越条件,并努力打破户口制度对人才引进的限制作用。

本着鼓励在张江科技致富和创新创业致富的宗旨,园区内企业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对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此外,园区还拥有以张江创新学院为代表的多家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除上述优化环境以外,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在建设一流基础设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健全诚信机制建设、促进信息集聚互动、努力开拓市场方面营造有利条件,为创业人员以及孵化企业提供研发创新、孵化创业的积极扶持。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成就

在政策聚焦和环境优化的强力推动下,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之一。园区的孵化产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为新兴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积极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抓住台湾微电子产业向大陆战略转移的机遇,于2000年分别引进一期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由此带动一大批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结,逐步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除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中小型企业,比如著名的展讯通信在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后已成功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目前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1996年,园区成立“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共有生物医药项目近400个,覆盖了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医药销售额排名世界前20位的企业中近一半已入驻园区。张江“药谷”已由最初的“一所六中心”,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发展到由“一校一所一院加几十个研发中心和200多家创新企业”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密切关联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板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一科学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中试孵化一规模生产一营销物流为链条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在软件产业方面,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园中之园”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浦东软件园通过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组建生产力要素市场、创造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使大批国内外优秀软件企业汇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渐形成了涵盖网络游戏、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多媒体动漫软件和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多行业的软件研发与应用产业集群。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软件园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已成为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化”的发展模式。

在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创意+内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04年底,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园区揭牌,园区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文化产业“国家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在网络游戏、动漫研发、影视媒体领域被成功孵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凭借自主开发的本土产品获得了优秀的市场战绩。著名的盛大和九城两家公司以年销售额24亿元、15亿元分别排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第一和第二。截至2007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各类文化和相关企业已达200多家,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占到75%以上。全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已有6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总部或分部。

同时,张江高科技园区还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型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新能源环保、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密切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和多层次的孵化产业布局。

四、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作为专门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与潜力,对上海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是实施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载体之一,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方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以及孵化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升了上海的科学技术水平,并积极支持了整个上海产业能级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张江模式”不仅使得张江成为全球研发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充分倡导发扬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缩短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有效探索。

再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为上海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园区的孵化器之一——上海留学人员张江创业园,2000年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吸收归国留学人员1600多人,境外人员和有境外工作经历人员4000多人。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增强孵化创业功能,汇聚和培育了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科技人才,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了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提高了上海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园区孵化器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作出贡献。

篇5: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

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在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都是人类对技术不正当利用和技术“异化”的结果。这就要求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必须与时俱进, 调整其发展方向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化正是这一发展的具体体现。技术创新生态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基础, 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扩散为重点过程的, 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技术的获取 (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生产、工程化、商业化到产业化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就是在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等指导下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 从而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障碍

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的协同, 需要外部环境、制度法规、思想认识、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而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实现生态化转向还面临许多障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识障碍

我国政府、产业界、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等都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 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矛盾了解不够, 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作用等了解不深入。

(二) 成本障碍

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 要求创新主体尽量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原材料, 进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等, 这势必增加创新主体的管理和生产的成本, 而企业是不愿意增加这部分成本的。另外, 我国的科研资金主要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 企业的科研资金不足, 创新投入少也是重大的障碍。

(三) 技术障碍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要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许多产业的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少产业的产业支撑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既要追赶技术前沿, 又要向生态化转变, 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 制度障碍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需要有利于环境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制度障碍, 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 执法力度仍需提高。三是不重视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机制。

(五) 产业本身的障碍

我国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尤其是知识和技术含量低。我国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 资源利用率低, 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

产业技术创新实现生态化转向,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作用。同时, 需要战略规划、政策、法律、人才、制度、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和配套支持。因此, 实行生态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规划, 合理推进, 逐步落实, 协同作用。需要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作用, 创新方法, 共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一) 政府的作用机制

政府可为生态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政策、战略、技术标准、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和保障。

1、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

通过制定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以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来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可以有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为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提供有力保障。就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而言, 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作为战略规划重点, 同时大力推动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 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相关产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引导技术和产业向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2、法律制度构建

由于生态化的产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 政府需要通过非市场手段来推动,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规避经济风险。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要制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及其生态化的配套法规, 同时要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 还要创设新的法律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需要建立健全产业生态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支持体系, 保证法规的贯彻实施。

3、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称为三大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综合性产业政策等。为了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政府宜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考虑产业技术及其创新的生态化取向, 制定适应生态化产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

4、相关标准制定

标准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 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就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而言, 政府应在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是关系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人身健康和安全、企业的安全生产等方面, 都需要由政府出面, 组织相关专家, 制定有关标准。

5、经济手段刺激

经济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利率、信贷、投资等手段来对经济进行调节, 以实现宏观经济目的。就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而言, 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利率、信贷、投资等手段来推动产业技术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和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在经济手段中, 税费措施、公共采购、风险投资等都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有效手段。

(二) 企业的作用机制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只有企业进行生态化的技术创新, 才有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1、技术应用的生态化

企业在技术选择、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等因素, 尽量选择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以及节约能源的技术作为企业的技术基础。同时, 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过程中, 也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尽量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2、生产体系的生态化

企业生产体系的生态化主要指企业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就生产过程而言, 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

3、管理体系的生态化

企业管理需实现生态化转变, 以适应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要求。企业要从传统管理向绿色管理转变, 实现管理过程的生态化。生态化管理就是企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中, 从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着手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企业管理体系的生态化就是要建立一种社会、生态、经济相协调并以推动三者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管理模式, 这就要调整变革企业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创建生态企业文化。

4、营销体系的生态化

实现企业营销体系的生态化就是要企业大力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营销环境的考察、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目标市场确定、产品选择、品牌与包装、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等营销过程和策略选择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和绿色消费需求, 使整个营销过程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并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营销的每一环节和行为中。

(三)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机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作用机制的有效发挥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化产业技术创新的推进, 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和社会的生态化。

1、技术研究与开发

在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过程中, 高校和科研院所担负着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重任。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为生态化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好技术的应用预测, 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 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一致。

2、技术标准的制定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需要制定大量的技术标准, 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同时, 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 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这些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

3、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因此, 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生态道德教育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需要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就高校而言, 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态道德观, 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以及塑造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等来实现。

(四) 社会公众的作用机制

社会公众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消费者, 社会文化的塑造者和社会舆论的倡导和监督者。社会公众的生态消费需求, 生态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1、绿色消费的推动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或服务, 是一种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将引导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范式、引发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公众绿色消费观念和消费趋势的形成, 能够引导企业采用生态工艺, 大力开发生产节约资源和能源、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再生的绿色产品, 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

2、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精神产品和思维方法的统称,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能否顺利地进行, 还有赖于能否建立与之适应的生态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 而公众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必将对产业技术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在社会文化层面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社会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公众舆论监督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关注, 生态意识的觉醒, 对自身心理、生理健康、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心和警觉, 这些因素将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和道德力量, 使社会公众积极行动起来监督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确保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彭福扬等.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新华文摘, 2006, (04) :121-123.

[2]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7:107-108.

[3]钟祖昌, 陈劲玉.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创新实现机制[J].云南科技管理, 2004, (02) :15.

[4]顾丽.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35-36.

[5]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 2005, (03) :417.

篇6:全产业链创新成就智能“生态树”

邬江先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认为,目前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共存期,一方面日本企业的战略调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宏观经济受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影响和贸易保护的抬头给企业发展带来许多挑战。未来,智能化技术和新型显示技术将给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新增动力。中国企业应抓住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市场,长虹正是在这样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创新与整合造就优势

邬江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消费电子品牌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相比同行,长虹具有两大突出优势:其一是多元完整的产业结构。横向而言,长虹拥有多元的消费电子与电器产品;纵向而言,从关键核心器件到整机一体化研发制造,长虹是中国唯一拥有消费电子与家用电器全产业链的企业,也就是传统俗称的黑电白电全部通吃。其二超强的技术实力。长虹拥有六大核心技术能力(工业设计、嵌入式软件、IC设计、工 程技术、可靠性技术和变频技术),为其智能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通过自主创新,长虹在关键核心器件、数字电视、智能家电、高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信息技术等重要领域已经形成极强的行业比较优势。以上两大优势确保了长虹可持续地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在产业结构整合方面,长虹在电视产业内进行了深入的整合,从前端资源、软件开发、设计开发、营销等领域进行了全球整合,大幅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

邬江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地位、占据市场高位的源泉、动力和根本。而管理模式则是让企业在高速、持续发展过程中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机构始终保持高效运转,需要在坚持核心战略下创新机制和流程。为此长虹建立了产品创新管理(PIM)制度下的研发管理(RM)目标驱动和IPD+CMMI融合流程的管理模式,协同资源,保证技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长虹通过SEI的CMMI-L4级评估和验证,成为家电厂商中首家通过CMMI高成熟度评估的企业。另外,长虹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打造了中国轩辕TVOS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和SOC芯片,为长虹智能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管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使得长虹在智能时代大放异彩,在技术发展的“生态树”业态中担当着更为强壮的“树干”作用,形成长虹各类型终端的核心DNA,进而全面提升了长虹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长虹将持续、稳步的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不断的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努力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同时,将根据市场需求,一如既往地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并为其带来更好的体验。

三年内完成海外布局

邬江告诉记者,2012年长虹集团在经营上稳中求进,达到了预期目标,营业收入和品牌价值同比均有提高。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海外整体销售势头良好,品牌销售稳重有升,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产品结构更加完善。

长虹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得到了均衡、快速的发展,其中海外品牌销售增长超过12%。未来长虹将逐步加大海外市场的投入,扩大国际业务,扎实打好品牌基础,以品牌影响力带动产品的销售。

国际化战略方面,长虹将提高海外投资和并购,加大品牌的投入。面对全球化的新发展和格局,未来三年内,长虹将基本完成海外战略布局,形成“五大洲有机机构,发达市场有销售,新兴市场有生产,主流市场有品牌”的战略格局,努力使长虹成为全球值得尊重和信赖的企业集团。

在本届CES展上,长虹将坚持推出“一体化智能产品”,集中并成系列地展出智慧家庭技术解决方案,另外将针对智能产品发布全球新品。新产品将采用独有的操作系统,更注重用户的体验性和操作性,具有语音交互、体感交互、识别交互、多屏交互、高清交互等最新技术,支持语音控制、语音搜索、语音点播、新闻阅读、人脸识别、体感游戏、多屏互动等心技术、新功能、新应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了世界舞台,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过邬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品牌的国际化,一方面要经历很多困难,一方面需要较长时间。中国的品牌企业,应当走创新、联合之路,以团结的姿态走向世界。从长远来看,只有中国的企业集体强大,共同应对很多挑战,才能在世界市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才能更有利于行业和自身的发展。

长虹认为,一个成功品牌,需要做到:一是建立一个能够超越“产品本身价值”并富有文化精神内涵和承诺的品牌;二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三是让品牌更具有亲和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不局限于产品功能,更关注用户的体验与价值。长虹正在为此努力。

上一篇:部门周报基本要求下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