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2022-07-07

第一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如何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随着自身的发展,均面临转型升级问题。作为我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石化产业同样面临极大挑战,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十分必要。云溪区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和湖南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必须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中石化在岳阳地区扩大投资的有利机遇,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我区石化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特色产业,以此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我区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概括来,云溪石化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厚实。我区境内驻有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等中央大型石化企业,拥有100多套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其中有国内最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20万吨/年SBS装置、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和20万吨/年环己酮装置。主要产品有油品、溶剂油、环己酮、聚丙烯、环己烷、锂系聚合物、环氧树脂等50多个品种200多个牌号。有SBS、环己酮、催化剂、分子筛、特种环氧树脂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十一五”期间,大企业进行新一轮扩张发展,中石化通过投资近140亿元升级改造长岭炼化和巴陵石化现有装置,打造湖南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长炼原油劣质化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七建二改),总投资约60个亿元;巴陵石化非乙烯特色化工发展项目(五改七建一配套),总投资预计约80个亿元。两个项目对推进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湖南与周边省区的成品油市场持续稳定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项目全部竣工后,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年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利润近40亿元,上缴税金65亿元以上。

二是化工园区发展迅猛。2003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区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南云溪工业园。2005年8月,湖南省科技厅又批准我区以云溪工业园为核心建立全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云溪工业园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依托驻区大厂优势和园区平台载体,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通过从石油催化裂化到石油化工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直接辐射,搭好了工业催化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生物医药化工、环保溶剂、中间体产业、炼厂气体加

工等六条精细化工产业链,引进了一批精细化工人才、技术和生产线,催生了一批精细化工企业。园区现有精细化工企业12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生14家,从事产品开发型企业达55家。2010年,园区区精细化工产业产值62.97亿元。2009年,云溪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被纳入到全省重点培育的“千亿产业集群”和重点打造的“千亿园区”之列。2010年云溪工业园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产业人才技术聚集。云溪石化人才技术集中,拥有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研究所10个,科技咨询机构4家,科技工作人员3000多人,掌握了催化剂、锂系聚合物、特种环氧树脂等一系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生产成套技术,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制造深加工、高精加工能力。2005年9月,云溪工业园设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技术孵化器为技术支撑,以政策支持为引导,推动园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发展一批符合园区产业比较优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项目。

二、我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作法

1、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促进产业升级

近几年来,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速、升级、增效、惠民”总体要求,加快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加强项目引进,加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深到巩固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10年,全区108家规模企业有76家进行了技术改造,全区共有26个新产品走向市场,深加工、精细加工、节约型、环保型企业将替代过去的粗效型,企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同时,我们每年确保一批大项目投资到位,特别是近两年,我区引进了催化剂新基地,东方雨虹防水材料等一批产业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

2、以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深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两型化、高新化方向发展,此外,我区还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力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孵化中心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入园企业拥有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4个,国家重点新产品

项目8个,火炬计划10项,国家专利18项,并有48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园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全省两个高新技术服务平台之一。

3、以专业化招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招商过程中,紧紧围绕六条产业链,精心挑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一是把好项目入园关。坚持项目入园评审制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水平高、资源节约型项目入园。二是做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按照“高科技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思路,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长科化工、聚成化工为代表的催化剂产业,以尤特尔生化、亚王康丽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普拉玛化工为代表的颜料产业,以德智隆化工、长源石化为代表的溶剂产业等高科技特色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呈现集群发展之势。

4、以公共创业平台,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为了打造高新技术聚集的高地,我区创建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化工科技人才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公共服务。我们以创业中心为主导申报的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该平台整合了长岭炼化与巴陵石化两大研究院和园区企业已有的开放性实验室、中试装置及检验检测设备与人力资源,一改过去“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资源闲置”的传统模式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促使园区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园区公共孵化-政府大力扶持”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该平台已被确定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湖南省高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之一。通过着力打造科技创业发展平台,使创新推着项目走、项目推着产业走、产业推着平台走已成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旋律。至2010年底,中心累计投入资金5600万元,完成了20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综合服务大楼建设,引进了30家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驻创业中心孵化,其中埃森科技8家企业已毕业并在园区买地走上产业化之路,去年中心企业创产值5.8亿元,创税16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部分企业、尤其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还较多的存在怕冒风险的思想顾虑,满足现状,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三是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一些引领、鼓励科技创新的举措不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2、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我区科技创业平台的公共性、公益性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我区加大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还十分缺乏。三是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还不够。调研中,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较为困难,在创业初期缺少政策扶持和指导,特别是缺少金融支持,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企业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快。一是产业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层次偏低,没有形成能够带动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技术企业。

4、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近几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虽然逐步增强,但其自身用于科研的投入仍显不足,大多数企业尚未按有关规定提取科技研发经费。少数企业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忽视高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以引进为主,自主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还不够强。

四、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发挥好科技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如下: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对于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好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持久地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真正在思想认识上把科技创新摆到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动。要强化企业决策层的科技创新意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区科技创新环境。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要把现有的政策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和行动,在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二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不断创新方法,优化服务,防止重引进轻服务、重引进轻转化的现象发生,全力促使项目早签约、早研发、早投入、早见效。三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我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

3、突出主体,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确立以科技创新求生存、促发展的观念,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组织开展面向企业的各类科技政策专题培训,使企业真正成为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的主体。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要根据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鼓励、引导企业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人才支持机制。要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机构引才聚才作用,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四是积极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工程(研发、技术)中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资合作,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要鼓励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4、强化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领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我区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要重视和加快区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二是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要总结推广一批产学研合作较为成功的典型,进一步深化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力争更多的省内外大院名校来云溪合作共建创新载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支持科技项目与企业和产业对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三是加大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力度。要发挥好科技平台对人才的集聚作用,争取更多优秀人才和创业团队来云溪创业。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家和研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四是力求在推动高新产业大发展上有新突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开发自有创新技术、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程度高的新产品。通过努力,进一步集聚特色产业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

第二篇:“科技家纺”预示产业升级前兆

步入2013年,中国家用产业已经有了近20年的发展历史。在经历了“十一五”中国家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峰期之后,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家纺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态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曾提出:“中国家纺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将决定该产业未来地位的上升和下降,甚至淘汰”。“科技家纺”概念的提出进一步预示了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兆。 功能性生态纤维引发行业科技革命

功能性生态纤维作为纤维应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使其拥有巨大的市场量化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的增长中。 从消费需求角度分析,功能性家纺保健化趋势日益明显。家纺消费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家纺的保暖、装饰、实用等常规功能,逐步向保健、环保、健康等方向过渡。市场消费结构的不断产生变化,使得企业在推广模式上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近几年,功能性生态纤维一直是企业针对产品的卖点提出最多的口号,因此纤维行业的研究也相应顺应了这些变化而更加强调新型纤维产品的开发,力争谋求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从整个家纺产业来讲,针对填充纤维的专门研究,有利于增进了解填充纤维的现有优势和弱点,有利针对性的改造和拓展研究,有利于更加快速的服务和推广,也有利于更快的应用和产生价值,促进影响,针对现有普通纤维的改造可以稳固这个市场的需求,确保纤维类产品原有的市场份额不被蚕丝、羊毛、羽绒等产品蚕食,针对填充纤维的功能性需求的研究和拓展又能更多的贴近消费者对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生活的渴望,以同质但却性价比高的产品继续分得棉花、蚕丝、羽绒等因产品下降而流失的市场份额,降低对天然纤维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可持续循环的国家战略规划,利民利国利业,一举三得,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丰收。

从纤维产业分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化纤制造业大国。而化纤工业是明显的资源依赖型产业。面对国际油价的大幅度波动和未来因天然矿物资源枯竭而价格可能攀升的局面,发达国家正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和资源可再生类纺织材料,以生物质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生态纤维及材料的发展速度加快,成为21世纪化纤工业发展的潮流。具体来说,21世纪国际化纤行业将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常规化纤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高品质、多品种发展;二是功能化、高科技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获得更高利润。

构建“中国科技家纺产业群”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到,“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实现由“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转变的关键期,行业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的执行,为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行业将以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和创新实力为基础,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培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家纺产业集群作为家纺行业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再造,打造区域品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加强产业集群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工作,使产业集群在这几个方面有了一个根本或较大的改革,对于解决家纺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指出,产业集群要突出自身发展特色,利用品类差异化,避免同质产品过度竞争,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集群由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逐步建成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性品牌。2013年,“科技家纺”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功能性生态纤维的研发和推出,为这一概念提供了现实解决方案。

为此,专业从事新型功能性生态纤维研究的江苏蓝品纤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等首批20家知名家纺企业,优势互补,共建 “中国科技家纺产业群”,引领未来产业升级话语权。

2012年,江苏蓝品纤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各方资源,合作共建全国生态家纺研究中心,公司作为与研发基地平行的服务部门,为研发基地开展前期的市场情报搜集、资源整合,后期的生产、营销策划及运作、客服和导向宣传等工作。研发基地负责产品方向确定、课题制定、实施研究以及后期的检验检测和宣传演示。公司拥有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研发和营销管理人才队伍,拥有项目成果转化应用实际经验,具备将科研成果成功运用和推广的环境和能力。

蓝品作为“科技家纺”的引领者,其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可靠的合作共建单位,覆盖原料生产、半成品加工、成品生产和销售的全域通道,能迅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的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并进行品牌化方式的营销推广模式。

2012年,蓝品研发中心目前已自主研发出新型功能性聚酯纤维卢卡纤维、植物再生纤维素纤维赛拉丝纤维、蛋白再生纤维素纤维优奈丝纤维等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功能生态纤维。这一系列功能性产品的推出迎合了众多家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于科技型产品TMTMTM

的渴望。

江苏欧派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益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他看好功能性家纺市场。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选购家纺用品时日益理性成熟,他们不再只是盲目追随品牌与价格,而是更多关注家纺面料及填充物的天然与舒适性等,功能性家纺为家纺企业打开了新的思路。

蓝品科技执行董事陆新生表示,“如今,家纺行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研发核心竞争力产品,从而使企业得到永续的发展。新型功能性纤维丰富了行业产品结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家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了生机。目前,蓝品与首批20家知名家纺企业共同建设新型“科技家纺”产业群,旨在通过科技研发提升家纺行业发展内涵,从而促使行业的产业升级和行业企业的品牌提升。”

专家观点:做实产品 构建全流程产业链

日前,在京举办的“探索求新——中国功能性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在所做的《功能性纺织品需求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主题发言中指出,鉴于强大的供给能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功能性纺织品将在我国继续呈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但全行业眼下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让投放到市场中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充分信赖。破解这个难题,需要生产企业负责任地构建全流程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宣传方面也同样要做到严谨可靠。针对这些问题,行业内诸多专家也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秘书长朱晓红在参观蓝品时,针对产品品牌化运作模式及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相关问题发表了重要观点。

杨兆华对蓝品科技致力于技术引领品牌发展的战略方向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公司应利用自身在家纺行业所拥有的资源,扬长避短,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推广经验,持之以恒,使产品首先在家纺企业做到家喻户晓,为产品多领域开拓打下坚实基础。杨兆华更建议,蓝品科技应着重产品特点阐述,明确自身产品优势,并通过测试让受众能直观了解公司功能性纤维卢卡TM纤维系列产品与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别,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李陵申会长莅临蓝品科技视察指导时也曾指出,蓝品作为科技型企业对整个行业起带动示范作用,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成果转换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应对研发和推广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加强与下游企业联合共进,立足家纺,关注产业用,争取与军用市场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李陵申还表示,蓝

品在专注产品开发的同时,应为行业发展搭建更为优良的平台,做行业联盟牵头单位和行业标准主笔起草单位,促进行业整体发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面对日益专业的家纺市场,新型的“科技家纺”产业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价值链中附加值的高低,体现了科技在行业新阶段发展需求中的重大影响。蓝品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延伸、产业融合等方法,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有较高关联度和辐射力,能够成为集群经济增长核心的优势家纺企业,依靠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加快生态家纺在集群内的转移和扩散,使行业企业发展重点从价值链低端部分,转移到以技术、知识、研发、品牌、标准为主的高端部分。

第三篇: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4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重点磷化工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参加调研。

如何加快推进磷化工产品创新、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孙志刚此行调研的重点。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水溶肥、硝基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远销东北、两广等地,孙志刚勉励企业负责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要求地方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到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在听取企业发展历史、矿产开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汇报后,孙志刚要求企业坚持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做强做优磷复肥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走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加快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研发生产,尽快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瓮福集团生产总控制室和开磷矿山远程控制中心,孙志刚强调,要结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云”推进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找准生产、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成本。要加强大数据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目标市场分析等方面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孙志刚深入开磷集团马路坪矿井,实地考察磷矿开采工艺,详细了解装备运行、充填采矿技术等情况,对企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全自动化开采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来到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孙志刚对企业自主创新“煤焦掺烧”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装置,促进磷煤化工结合表示赞赏,他希望企业主动研究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实际加快推广。

孙志刚十分关心磷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问题。近年来,开磷集团、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积极创新利用磷石膏废渣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取得明显成效。孙志刚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市场销售等情况,鼓励企业负责人瞄准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门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磷石膏“变废为宝”。来到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得知企业不但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排放,还将硝酸磷肥、硝酸铵钙、硝铵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孙志刚非常高兴,要求加快推进磷化工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吃干榨尽”。

每到一地,孙志刚都详细了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情况。他希望企业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每一类产品都单独成立公司,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的积极性,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把产品做专、做精、做强,推动整个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

孙志刚在调研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每家企业都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案,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裂变发展。

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贵阳市、黔南州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责任编辑/韦佳妤)

第四篇:关于武汉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策及建议

新洲区仓埠街道办事处谢光林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建设“创新型武汉”将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在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武汉如何脱颖而出,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必须通过创新走出新路,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突破限制,激活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能量的积累和酝酿中实现更大突破。

一、武汉市自主创新的现状及紧迫感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武汉市将争创创新型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突破口,武汉市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历史长河中,武汉几经沉浮,现在正再次迎来自信从容、魄力燃放的时机。我们必须通过创新走出新路,以大勇气、大动作、大手笔抓住战略机遇期,向国家交出答卷,向时代证明武汉。今天,无论是从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还是从武汉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新特点、新任务来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都已是刻不容缓。

转变发展方式,必以创新为支撑。创新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创新就是引领风气的表现,就是开拓进取的证明。多一些历史眼光,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创新使武汉在国家历史进程中展示风华,正是创新因子的活跃,才使武汉一次又一次引人注目。用创新的办法,脚踏实地解决好关系武汉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是历史的昭告。

以现实而论,忧患警示我们创新。依靠传统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来 1

获取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剧。

以机遇而论,趁势而为要求我们创新。武汉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武汉负有率先崛起的历史使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武汉要倾力贡献于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战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加明确了武汉在创新探索事业中的责任;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被明确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些机遇,要变成现实,无不需要做前所未有的探索,走别开生面的道路。

二、 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是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法律促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换的地方立法有待完善。自《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如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和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的相当一部分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持有者。

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地方立法尚不完善。有的中小企业迄今从未申请过专利,重产量而轻研发;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技术转化成本,宁愿将发明专利锁进保险柜也不愿投入生产线;有的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专利过期而未及时续展、没有注册商标、商标专利被侵权后未能及时寻求法律救济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导致自主创新主体的

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保护。

四是政府在自主创新领域的行政指导力度较为薄弱。需要政府加强对涉及到如何申请国际注册商标、如何加强专利的国际保护、如何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等方面的行政指导,通过“政府之手”帮助企业“趋利避害”。

三、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建议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借国家二十部委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公让武汉实行先行先试的大好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易操作的实施细则。三是改革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建议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四是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的结合。

其次,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一是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

开发每一个单项技术,可以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再次,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只有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形成长期竞争力。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市场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 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

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体制,提高其效率:制定经济政策时, 必须把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纳入政策系统, 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

(三)积极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创新之本。没有一个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

武汉的整体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做强特色产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实力

建设好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吴家山、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武汉重要经济增长极,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我们将按照巩固提升特色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做强光电子产业,做大生物产业,加速发展新能源、环保和消费类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市场配制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信息、人力等资源,促进集群、集约经营,促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从事市场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行业化管理。也就是将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组织起来,带动各行业的广大企业建立行业组织。政府有意识

地引导组织行业组织规范管理,民主办会,有序竞争,相互促进,推动本行业的产业化经营。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然本能地推动本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企业。企业参与了本行业的产业化经营体现企业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业化管理工作做好了,说明我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群众路线走对了,政府的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科学发展观必然贯彻于技术革命中。如何摆脱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的干扰,而融入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中,将是对政府及工作人员执政理念和能力的考验和促进。

第五篇: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他们共同考察了襄阳伙牌纺织工业园。襄阳是中国纺织织造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棉纺绽230万,布机4万多台,已形成从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服装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367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

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吸纳20多万劳动力就业。襄阳市围绕纺织产业升级强化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立仁)

上一篇:课件做事要有信心下一篇:课间打闹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