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2024-05-2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通用10篇)

篇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

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

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

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

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

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篇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

篇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由于传统的教学法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时数普遍偏少和学生专业兴趣淡薄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精神,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和学生的互动, 总结出一套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教学法,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具体介绍如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现在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主要是借助录像、幻灯、投影、视频、网络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手段, 将传统的老师→学生二者之间知识交互转变为老师→多媒体→学生三者之间知识交互。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板书和口授讲解, 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节约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 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不再仅仅停留在老师身上;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 许多内容比较抽象, 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 而多媒体教学改变恰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 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 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如在进行经络教学中, 可先给学生放映经络学的教学录像, 然后再结合板书对经络知识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 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避免出现学生跟不上授课进度的现象;另外, 老师也要注意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避免粗制滥造。

二、增设实验课,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难懂, 尤其是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 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 有必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增设实验课的优势在于:利用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进行验证, 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 获取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可以拓宽视野, 增强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如在我校开设的——寒温刺激对血液运行影响的动物实验, 其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小鼠尾静脉血管在受到寒温不同的刺激下, 血行的不同变化, 加深学生对寒热性质及特点的理解, 验证中医“血得温则行, 遇寒则凝”的理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避免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借助病案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的传授, 忽视了病案教学的重要性, 其实病案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病案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与中医基础理论有密切相关的临床诊治成功病例, 通过讲解, 使学生能通过临床实例来理解理论, 反过来进一步诱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 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如在讲到“气能摄血”的时候, 引入了一个典型病例:张某, 女, 35岁, 月经淋漓不尽, 量少色淡, 同时伴有面色苍白, 气短乏力, 声低懒言, 舌薄白, 脉细。如果单纯的应用止血药的话, 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好, 按照病案记载在止血方药中加了大量补气之品后, 病人连服20剂, 彻底治愈。说明气能摄血, 补气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这样讲解的话, 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经过实例佐证以后, 学生更容易理解。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 中医学确实是一门医学科学, 而且其实践性是很强的,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要遵循中医本身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病案教学叫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 我们在综合教学过程中还添加了课后作业一环节, 学生通过在线答题, 自我检验, 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及时在线作答, 这样教师科可以实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目的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篇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关键词】中医基础 理论教学 研究性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了解其他相关临床知识。夯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学生的参与度低、配合度低,严重阻碍了学生中医专业课学习的进程。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究竟如何才能切实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是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概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科学研究途径与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强调探究,而是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简单的中医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假设,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

(二)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在于立足于科学精神,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的设计,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知识的创新改革。研究性教学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是将研究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并在核心的中医学科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的树立,为综合型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隔阂、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教学资料

为了探究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这四个月期间选取了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10名,将这30名同学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了此次教学试验的科学性。

(二)方法设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需要保障教学进度的统一,以“五行学说”相关教学内容为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讲解。实验组则采用研究式教学,采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研究以及答案的总结。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活跃而灵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性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看法与认识中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随时进步。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教学成效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呈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是注重教学中记忆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只有做好记忆工作才能应用自如。最后则是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课堂研究式学习之后,能够对相关中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学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视角下的疾病认识及防治方法、中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以及人体生理等内容,合作研究式学习首先需要划分好课堂讨论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制定出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就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评价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在研究式教学中,评价体系应该更加科学、完善,包括课堂氛围、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提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教学效果显著,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深入地理解医学基础理论与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相信,随着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推广和深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严灿,潘毅,邓中炎.《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4).

[2]杨怡玲.合作性学习方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11).

篇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

朱凌凌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医界对教学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也要顺应这一潮流,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如何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如何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式教学。

近年来中医界对教学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也要顺应这一潮流,改革传统的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做法,在强调怎样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些许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如何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人文、哲学、历史背景和较为抽象的思维模式,因而在告别了最初的“师徒相授”的小规模培养方式后,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但纯文字的讲授,对于中学时代一直和数理化打交道,习惯理性思维,文史哲方面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甚至难以理解、领会。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计算机教学课件在全国中医院校的中西医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很多教师的课件仅仅是将文字加入课件之中,并没有做到声、光、电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不能吸引学生、帮助其理解,还带来不少问题。观其弊病,教师虽然从粉笔、黑板的模式解脱,但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幻灯,往往抓不住要点,一味忙于埋头记笔记,而忽略教师的阐释和临床应用举例。当然,中医教学课件素材的选取和制作颇有讲究。比如五脏的解剖结构部分用西医的解剖图谱是否合适等问题尚需探讨。通过长期的摸索,我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在阴阳消长的讲解过程中引入动态模式图,疠气学说中SARS、疯牛病等科普录象的切入,经络动态图谱的使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称为“天之骄子”,但有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却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医学生毕业不会看病、科研没思路;工作、学习过程中习惯各自为政,团队协作精神差等等。——中国学生为何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师们仅仅满足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还很不够。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习惯“拿来主意”,当然不利于理解、分析、判断、综合、写作诸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久之,便习以为常,更添惰性。

近几年兴起的课堂讨论式教学可谓是舶来品,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⑴选题。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出2-3个小论文题,听取大多数学生意见后,确立论文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6-8人为宜。⑵全程指导。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由于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均为初入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所以由我教研室研究生负责在方法上予以指导,思路上予以启发。⑶分组汇报。小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论文,并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汇报,使每一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⑷点评。汇报课由任课教师主持,每组学生汇报完毕,教师根据汇报内容、PPT课件的制作等要素现场点评、打分,力求公正。⑸装订成册。全程录象,并把所有学生上交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学生通过DIY(do it yourself)的方式获取了感兴趣的知识、掌握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也获得了对今后科研、教学等有益的第一手资料。

有专家建议对某些课程可全程采用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有其可行性,但要注意课程和教学对象的选择。⑴课程的选择:首先应选择非基础课程——造屋之砖尚无,如何启发进一步思考、提高?;其次,应选择教学时数较短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课时数太长师生都会有疲累感,达不到预期效果。⑵教学对象的选择: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等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积累的学生。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这类公共基础课,还是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开展PBL教学活动,贵精不贵多——以一门课一次为宜。

三、师资的培养——教师临床基地的必要性:

中医学,首先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源于临床。《中医基础理论》虽是学生入学必修的第一门中医课程,究其内容实际涉及了《内经》、《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临床实践,特别是中医门诊,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要想课堂教学内容充实、精彩,长期临床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室教师自进入教研室以来,教研室提供门诊机会,极大的促进了教学与临床间的互动。然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兄弟院校特别是青年教师,常常苦于没有临床实践基地,授课内容也仅限于纸上谈病,提高谈何容易。所以,应该采取“教学—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滚动模式,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完成师资的培养和提高。

篇6:中医基础学教学课件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篇7: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

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

就中医理论的现代诠释与重建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从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五行模型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成果与思想,揭示阴阳五行模型作为系统生成演变最简模型的科学蕴涵和现代科学依据,然后根据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阐明中医乃是将人体看作气血循环系统,并基于这种系统的整体性、分形性和信息性的医学.认为人类科学的主流将循中国古典生成论→西方近代构成论→人类未来生成论之历史的辩证法发展.

作 者:李曙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年,卷(期):13(1)分类号:N941 R22关键词:阴阳五行 生 灭 虚空 信息 藏象 经络

篇8: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 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 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五、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承担着为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所以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9).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1).

篇9: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模拟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4-0025-02

一般来说,模拟教学法是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学活动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三是教学操作性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模拟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意义

模拟教学之所以具有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可行性,是因为从其内涵与特点看,它迎合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符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需求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不仅理论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而这门课程要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则能模拟临床病案,要求学生扮演医生或者患者,亲自体验感受病案情境,以病案问题为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病案问题,从而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应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

从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存在深奥、难懂之处。从模拟教学的特征看,它能够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与鲜活的临床案例结合起来,使这些内容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带来学生的厌学问题。模拟教学法能积极改善这一状况,使学生身临其境,整个教学活动可以“戏剧化”,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三)有助于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培养现代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模拟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如角色扮演、实验操作,就是要将学生投入到具体的临床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素质。因此,模拟教学法的实施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值得一试。

二、模拟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教学对象

以井冈山大学临床医学院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84名本科生为对象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班(2014级本1班42人)和对照班(2014级本2班42人),两个班学生在性别、年龄、素质比较中,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医学生采取模拟教学法,对照组仍按原来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法,不展开模拟情境。

(二)确定实施方案

1.设计模拟计划。课前教师研究并确定模拟计划,制定教学提纲。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主要章节及内容的项目。教师先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工具,选出典型病案,初定拟演内容。

2.开展模拟教学。(1)课堂模拟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声、色于一体,将中医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例如,在讲经络学说时,使用针灸模型小人,并和西医的解剖图谱相结合。对阴阳学说,以太极图阴阳鱼的运动说明阴阳的关系。

(2)实践模拟教学。①模拟实验室教学:在讲授五行学说时,利用生物演化的数学模型提到中医理论“五行”。 用刀将苹果横向剖开,苹果的内部,有一个含情脉脉的“五星”——五行模型的果核。五星者,五行也,五行源于五星,却蹲在苹果的心脏里。这五星,是必然的,偶然的?是变数,或是常数?是奇数,或是偶数?拓宽实验内容:读懂苹果各处的“五行”模型。②模拟患者:通过角色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消化知识,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在讲授脏腑理论及经络学说时,让学生在同学的身上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③模拟诊疗:学生自己举例,提出一些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是自己的病史,由教师模仿病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四诊采集的素材由多媒体媒介(如模拟人、图片、声音等)提供,学生进行病案的采集和分析,最后模拟做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评价结果。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一是要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二是采取问卷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评价模拟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结果检验

1.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实验班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5.6分,对照班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1.5分。显然模拟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成绩说明模拟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显著优于原来的教学模式。

2.学生评价。针对模拟教学模式,对实验班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6%的学生喜欢模拟教学法,92.3%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8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90.8%的学生认为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98.8%的学生认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90.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模拟教学法完全能够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效果显著的良好教学方法。

三、结论

实践表明,采用模拟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重要价值可归结为以下方面:(1)有利于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授课中利用模拟法,不再有传统教学的乏味和枯燥,抽象的理论显现得直观化形象化,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情景,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2)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就不应当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接受意义,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环境和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1]模拟教学法符合这一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学生成为主角,每位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状态。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3)模拟教学方法富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基于情景的学习”[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都经历了查找资料、设计方案、讨论发言、模拟操作、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模拟病案过程中,学生要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模拟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模拟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在模拟教学活动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体会到模拟法的优点,调查也说明教师和学生都乐于采取这种方法。相比其他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兴趣更高,教师的劲头更足。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存在弊端,主要是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 , 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3]。而模拟教学恰恰是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使课堂演绎现实生活的场景,从而使课堂具有了生机活力与乐趣。模拟教学法具有那么多优势,主要是因为它综合了多种教法的优点于一身,相对于单纯的教法,比如传统的讲授法来说,其实它是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法,它需要和其他教法交织在一起,否则就无法发挥其作为。模拟教学法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应用多媒体进行仿真虚拟情景,可以说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用模拟情境演示深奥抽象的理论时或者学生扮演角色处理临床问题时,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模拟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主要是模拟临床病案,让学生扮演“医生”或者“患者”进行模拟诊断活动,其实这也应用了病案式或者说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很多时候要求学生动手、动口,实际操作,其实质就是中医学科的实验教学模式了。所以说,模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实验式等教法都存在交集,在实践中,教师要对这些方法都能够熟悉,这样才能成功实施模拟教学,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潘俊.情景模拟教学法研究[J].广西教育,2013,(3).

[2]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

2003,(2).

[3]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

篇10: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系统

护理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论文【1】

[摘要] 作为未来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基础》这门课时,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在被西方医学重重包围的医学教育环境中开展中医学基础的教学,决不能照搬西医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帮助学生学到中医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护理;中医;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目标是让业已形成现代医学观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进而拓宽学生的临床视野,优化思维方式,丰富诊疗手段。

然而,对于中医知识的困惑和无所适从,使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如何让背景知识极度匮乏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有所得,进而能学以致用,是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将学生的专业特点、情趣爱好、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这门课的授课效率。

1 引经据典,教学生熟悉中医文化

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承载这门自然学科的精髓。

对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加之以往主修的现代医学注重实证,想要完全理解人文因素浓厚的祖国传统医学实非易事。

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才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1]。

有鉴于此,指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贯穿《中医学基础》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刻意将中医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医史的时候,介绍历朝历代的名医,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大医多有弃文从医的经历或是德艺双馨,他们在文学和医学两个领域都能独领风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记载了数十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用以及栽种方法;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人孙思邈年少得志,官居显位,后中隐于市,潜心医药,留下传世之著《千金方》;南宋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早年立志光复中土,仕途失意后,转而研修岐黄之术,著书立说阐发中医理论,并身携药袋深入病家为人治病。

再如,学生们对“阴阳八卦”和“相生相克”等表述有浓厚的兴趣。

笔者就在介绍相关章节的时候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将文化与现象联系起来。

同学们知道抽签的时候抽到下下签不好,但不清楚什么才算是下下签。

笔者就借用八卦之中“否卦”的卦象抛砖引玉,结合阴阳学说之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其阐释。

笔者还时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或文学典故片段,让大家在“玩文弄字”的同时,体味诗词文化中所体现的朴素的医学思想。

比如,在解释“春之主气是风”的时候,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印证春天是一个多风的季节;在说明“思伤脾”的.时候,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证明过度的思虑对脾胃功能带来的影响。

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

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暂时摈弃习得的西医思维方式。

通过讲授鲜活、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同学们头脑中建构中医的思想理论。

2 触类旁通,教学生认识中医现象

“天人合一”道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基础上的传统医学具有的特点。

高深的理论,需要从业者具备不俗的悟性。

自古以来,医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挖掘。

中医研究的对象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

既然中医研究的是活体的人,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学生往往心存疑虑,他们迫切希望从中医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

利用这一契机,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对比和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深入分析生活经验中透射出的中医学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发散,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结论。

比如,在介绍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的特点时,学生熟悉病邪从口鼻侵入的起病途径,对于病邪易从皮毛侵入不得其解。

这时,可以提示大家回忆自己的感冒经历,想想是不是晚上不盖被子也会感冒,进而找出发病的原因,从而解除学生们的疑惑。

再如,火邪致病具有“其性炎上”的特点。

联系平素耳闻目睹的“上火”现象,指出自然界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没有谁看到火是向下的,这也就有了“上火”之说。

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牙龈肿痛、口臭、吃得多且饿得快,目赤口苦、头痛眩晕等现象,实际分别是心火上炎、胃火上亢、肝火上炎带来的后果。

又如,在介绍湿邪具有“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致病特点时,询问“为什么饭前大量饮水会影响食欲和适量”;在阐述“气随津脱”的理论时,提出“为什么中暑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后会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少气懒言”。

通过生活体会和生命现象的结合,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医现象无处不在,亲身体会到中医学的返璞归真。

3 学以致用,教学生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工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传统医学[2]。

与西医理论来源于各种实验不同,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理论多来源于临床实践。

前贤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充分体现出临床实践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3]。

中医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

在具备基础的中医理论后,这种个体化的医疗模式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常规护理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日常起居护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来安置床位、调试病室光线和温度。

具体地说,寒证、阳虚证患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舒适;湿盛患者,房间湿度宜低;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些;热证、阳亢的患者,病室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应用黑窗帘遮挡。

此外,要嘱咐患者随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

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夏天不要当风乘凉,秋天不宜大汗淋漓,冬天最好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风寒。

这些蕴含中医理论的起居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如,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学的“七情”理论。

俗话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常人的情感尚易波动,何况身处窘境的患者。

对初入院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运用“情志相胜法”等传统心理干预方式,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具体地说,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

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患者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

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患者不良的情绪,从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再如,中医强调“三分药,七分养”、“食补胜于药补”,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的时候,运用中医学的食疗理论,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地说,根据中医学的“五味”理论,实热证的患者,宜食用苦味的药物;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患者,宜食用甘味的药物;多汗、二便失禁的患者宜食用酸味的药物。

另外,在食疗或药疗时,中医还强调“忌口”。

例如,黄疸患者忌食油腻;温病高热患者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患者,忌食生冷瓜果;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

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服蜂蜜忌葱,食天门冬忌鲤鱼,鳝鱼忌犬肉等。

中医学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那种深层次的、对人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4]。

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必定能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创立一个与医师、患者良好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贾秀敏.高等中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17(5):416-418.

[2]李柏.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J].中西医结合学报,,6(6):643-644.

[3]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4(4):89-91.

[4]李越华.中医学危机下的思考与中医教育变革思路[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33-35.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摘要】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

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质;中医

上一篇:实用版车辆租用合同下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