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024-04-24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通用4篇)

篇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

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所以我们讲《内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

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

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观、医学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正因为这样,才说它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才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不仅仅如此,而且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重视。现在国外学习中医的人,不仅仅就是为了学习扎针、按摩(以)赚钱,许多哲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都在念中医的《黄帝内经》,他们在研究东方人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而他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科学思维方式,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浓缩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所以许多科学家虽然他不是学医的,他们(也)在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大家都在学外文,能够读英文的同学将来可以读读英文的原著,看看外国的科学家他们怎么来念这个《黄帝内经》,怎么来认识咱们中国人的文化特征,怎么来认识中医学它的医学模式。下面我们讲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指根据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它具有哪些区别于西医的属性,把这个就称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第一个我们讲一讲整体观念。

一、什么叫整体观念。这里面,掌握两个概念,一是整体,一个是整体观念。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掌握整体的概念基本上要掌握整体性。什么叫整体性,整体性即指统一、完整和联系,它具体的内涵是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这是系统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念。那么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中医学整体观念它的内涵:

一、什么叫整体,二、什么叫做整体性。什么叫整体观念呢?观念就是一种思想,那么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一种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第二讲讲整体观念的内容。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一、就人体自身,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性。换句话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人体整体的统一性。

一、表现为形态结构的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人体的形体而言,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这些脏腑的器官和经络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从形态结构来说。

二、从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来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要靠气血精津液给提供生命物质,而气血精津液,它们都统一于气。气是生命物质当中最大的本源型概念,它也反映出来,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反映出来人体整体联系统一性。

三、功能活动的统一性。人体在生命过程中通过脏腑经络所反映出来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活动,它都是一个统一的活动。换句话说,从中医学来看,在生命过程任何一个生命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现象,都是整体运动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统一变化的结果。比如我们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当提出这样一个原理命题的时候,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呢,中医又强调五脏皆藏神。那么第二个命题和第一个命题联合起来,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对待神志活动这样一个生理活动过程中,中医怎么认识它的呢?既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特殊作用,同时又强调神志活动是五脏系统脏腑经络共同活动的结果,这是中医学考察生命过程,体现整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那么从形态结构到生命物质,到功能活动,它们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说中医学不仅在生理上,任何一个生理现象,(而且)在病理上,任何一个病理现象,任何一个疾病,虽然它可以定位在某脏某腑,某经某络,可是中医在认识上说,既承认它是某一脏系统,某一络某一经有病,同时又强调和其它脏腑经络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医治疗这个观点,决定中医治疗疾病一个基本观点,从整体把握,又不忽视局部的定位的认识,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体现出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第二个我们讲人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教科书常常叫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讲了人自身的各个系统是统一的,那么第二呢,表现为人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它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它的基础在什么地方呢?依据什么呢?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认识上,说天人本于一气,说自然界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世界是由气所构成的,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也是气构成的。说天人一气,说天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的本源,也是人的本源,天和人一个本源——气,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在这个范畴、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那么具体(地)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这里面主要讲的是:第一、讲的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那么它的核心思想,是用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认识天和地,说气是世界的本源,说阴阳是天地之道也,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呢,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五彩缤纷世界各种事物的多样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医学的逻辑思维的结构体系。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考察人,一、人一定要和环境的阴阳变化发生关系,那么一年的四季,一天的昼夜,阴阳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不一样的,人必须和它们相适应。教科书举了许多例子,说人要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和昼夜晨昏的变化要相适应。在讲外界的气和外界环境,气候、大气的变化,寒热温凉阴阳更替的变化,人和它取得统一。

二、人要居住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要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地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征、阴阳属性、气化特征相一致,形成了人的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体质的差异。所以提出来地域方宜、昼夜晨昏这些观点。集中在一起,讲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就是人一定要和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一致。也就是说,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阴阳变化,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的阴阳变化,要与这些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统一、人意味着健康。用这些观点来论证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这个理论就决定了当我们考察疾病状态的时候,必须注意人和环境的关系。咱们中医讲异法方宜哪来的呢?就这样来的。讲养生,要“法于阴阳”,法于什么阴阳?法于环境的阴阳,“和于术数”,都体现了这个理论。(它)决定我们在实践上如何来运用这个理论去保证人和环境的统一、来保证人的健康。第二、讲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关于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人类学说。那么环境一个是社会特征,一个是人群特征,还有一个生活行为方式。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它们的特征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内经》开始,历代的医学著作当中都有所记载。《伤寒论序》里讲东汉时期战争连年,《温疫论》里面讲当时的瘟疫流行,社会条件、环境发生改变,决定了产生什么疾病。那么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条件也决定了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在历代的书里面,特别是临床学的著作里面,在“绪言”里都讲,贫富的差距、营养状态如体何,特别是生产水平的高低,经济条件贫富的悬殊,决定了人们易于得哪些病,不易于得哪些病。这就讲到社会特征。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得现代病?说李老师,检查说我什么都检查不出来,就是打不起精神来,疲劳。今天为什么酒精性肝炎和高脂血症这么多呢?过去怎么没有?现在糖尿病怎么这么多呀?说现代一些少壮派,年青人经营意识强、风险意识大、精神压力大,中医所说那个七情病多呢?过去怎么没这么多呢?那么这(是)社会特征。第二是人群特征。中医非常强调老幼性别的差异,像小孩还讲稚阳之气,对吧?讲男的以气为先天,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所讲男的以肾为先天,女的以肝为先天。为什么呢?体现出人群的特征。风俗习惯也对人的疾病、健康有影响,体质特征影响。湖南人吃辣的,东北人吃咸的,那四川人又麻又辣,他要和这些人群表现的风俗习惯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才能够健康。最后一个,生活行为方式。中医学在病因学里面,非常强调生活行为方式。现代医学直到今天,心身医学发展了以后,才认识到说生活行为方式也可能引起疾病。酗酒、吸烟,这是最典型的吧?不能自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些都属于不良生活方式。那么咱中医学都把它放在病因学里面去了,强调饮食要有节,劳逸要适度,特别是注意七情。西医今天才认识到,中医从有中医那天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强调这些属于社会行为方式,它都是环境的一个要素。从政治经济到地理环境,到风俗习惯,到生活特征,通过这些要素,说明这些要素对人的健康疾病的影响,来论证说明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总之,中医既强调人自身的统一、同时更重要的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两者都具备,都处于和谐状态,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意味着健康。失此,意味着由正常的生命过程转化为异常的生命过程,由健康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整体观念的基本思想观点。下面讲一讲整体观念的意义。这个简单地了解一下。那么中医学的这个整体的观点,从总体上来说,用它来认识健康,认识生命过程,认识疾病。那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我们这仅举几个例子。在生理上一个核心思想,中医学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内容,它强调什么呢?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整体性。大家注意,虽然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可脏腑经络这两者,它把以脏腑为主,而脏腑又以五脏为主,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说,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统一性。这个思想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生理上的整体观。

二、在病理状态下,一个基本思想,疾病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平衡失调的整体反映,就是人自身,人和环境的和谐遭到破坏,那么这个整体反映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病理现象。

三、在诊断上,也是用整体的观点。

一、表现为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二、强调由内至外,由外至内,叫审察内外;第三、就是用辨证的观点,对疾病进行认识。要辨证,用动态的观点,考察疾病过程中证候演变的规律。在治疗思想上,强调治病求本,这个“本”,那是求人与环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阴阳平衡失调的程度,从环境入手,从人体自身入手,来调整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人和环境之间这个不平衡的状态。具体处理方法,异法方宜,把人放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生活条件下,包括人们的风俗、宗教、信仰各个环境下来考察各个功能,把这些要素都综合考虑起来,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第三最能体现整体观念的是辨证论治,也就是说,辨证论治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休息一会。

篇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

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

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

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那么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该这样来表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第三,在这样的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第四,它的特点,是指有别于西医学的特点,那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就由这四个要素所构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我们前面讲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而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那么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医学,所以那就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文化与传统。到现在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公认的两种定义,两个内涵,一、广义的定义,一个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简单地说,文化,一是指能力,二是指财富。什么样的能力和财富呢?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两者的综合,构成了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仅仅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也就是说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它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等。所谓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格、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这个传统,大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传统,只要它是由于历史沿传下来的,那么就构成了传统,它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方法、行为等等。第二点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自夏、商、周以来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下延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时期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叫“致中和”三个字。它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大家注意中医学理论讲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针。那么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人伦和谐。那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那么集中到一点叫做和,或者叫和谐,这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表现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第一、它表现为整体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也是我们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渊源。第二特征叫人文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就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贯穿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文化形态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根本。其中以修身为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突出表现在它强调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人文思想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大公无私、敬老扶幼的高尚的品格。这个思想,这个人文性,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医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医乃仁术,它是我们中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渊源,和西医学是不同的。中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病,这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它是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制约的。第三、承传性。所谓承传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从有文化那天开始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统,强调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采取就是经学的方法进行治学,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断的延续下去,传承下去。它的特点是把先秦的典籍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个思想,承传性也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非常强调经典著作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中医药人才当中它的特殊重要地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性表现在我们中医的学术思想、人才培养上。当然这种传承性它的好的地方,它的长处,就是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延续下来,中医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但是它强调了继承,强调了传统,强调以经典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它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那么这也表现在人们过于强调对经典著作的推崇,束缚了人们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怀疑,进行突破。但总的来说,它的优点,它的长处,这种传承性就是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到实践,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第二我们讲一讲中医学的文化特征。第一、它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学我们前面讲定义的时候讲中医学它的指导思想叫整体观念,哪来的呢?受中国文化特征所制约的,中国的文化特征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善于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具体说来,表现在中医学里面:

一、中医学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生物的人来看待,不仅仅把人作为一个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更重要的他有社会属性,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中医学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说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以为医,那么这个观点就是受中国文化特征的整体观念所影响。人是一个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这个思想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所决定的。

二、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来说,中医学强调形与神的合一、形神合一。形神这个概念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讲结构,讲形体,神,是讲功能。作为人来说强调的形神合一、那就是形体和生命现象的合一、是结构功能的合一、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那么形成了中医学把人同人,自然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这样一个观点作为自己的医学观,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的医学模式,有别于西方医学生物医学的模式。我们这个医学模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学它的理论形成开始,就确定了这样一个医学模式。而西方医学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有生物学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具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向,它不仅是有自己的自身价值,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中医学非常强调人的生命与价值,它强调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人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医道观,在《大医精诚》里面表现最突出,它成为我们中医学的医学伦理的一个核心思想。那么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在《内经》反复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诸病源候论》讲人命至重,有贵天地。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修养。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医学上,建立(了)中医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医德观。中医学就集这样的思想形成了中医学自身的科学伦理道德。那么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它不仅受它自身形成条件的影响,它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伦理道德对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科学的伦理规范。那么中医学是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本,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疾病、追求人们的健康长寿作为自己本门学科科学伦理的核心。所以中医学强调中医是医为仁术,要求医生要不计名利,要潜心医道,要对人有恻隐之心,有爱人之心。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中医学里面。当然从现在来看,医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减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那么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人类的健康。我们的中医学从建立医学那天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以保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那么现代医学直到现在才提出来。大家知道世界卫生组织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人人都有健康,那么我们现在的医学的目标是保障人类的健康。第三、是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简单的(“地”)说,中国文化一个观点就是运动的观点,反映在医学里面形成了中医学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和疾病的变化。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以气、阴阳五行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那么中医学认为生命的本原是气,世界的本原是气,气通过气化运动形成了物质世界,形成了生命,而气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内部的阴阳的运动。那么表现为气的一分为

二、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构成了生命的运动。哲学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讲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本原于气,那么它的运动的原因是阴和阳的矛盾,叫阴阳对待,贯穿了所有的事物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运动的总规律,那么这样一个规律引入到医学里来,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原,那么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化,气化才能形成生命,生命就是一个气化的有机体。那么人正常的生命历程和异常生命历程用我们医学术语讲就分为健康、疾病和死亡。到目前为止有健康、亚健康、疾病和死亡,这个过程是气阴阳运动的结果。那么阴阳运动在什么状态下是健康,什么状态是疾病,什么状态下(是)死亡呢?《内经》讲阴平阳秘,叫阴阳匀平,而后世医家提出来叫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徐灵胎这个注解讲的阴阳自和就是思维健康,解释阴阳匀平,就(是)阴阳和合,阴阳自和,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的核心,致中和,那个和谐的精神。那么阴阳匀平意味着用阴阳

(二)气和阴阳运动的观点看平衡状态,那叫和谐状态,那就是健康。那么一旦打破了这个平衡,阴阳失调,就是疾病。而我们今天看,在阴平阳秘和阴阳失调之间,它们既然是运动的,它有个变化过程,虽然阴阳失调,阴阳平衡有所打破,但还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疾病的时候,那么我们又不能说它是健康的,又不说它构成一个疾病,在这个中间状态。大家注意,现在有人提出新的概念,叫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怎么样来看亚健康呢?过去定义是这样的,定义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中医学定义健康的时候,就是不病谓之健康,不病谓之平人。如果从今天我们研究概念的话,不能用否定的词来下定义,那么我们就进一步追问,说不病谓之健康,不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样来定义大家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能再这样进行定义了。那么这个亚健康状态,后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讲的,它是介于健康、疾病这样一个中间状态,它既是阴阳不平衡,又没有不平衡到构成疾病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现在把它列入亚健康,这也是我们当前二十一世纪中医理论研究一个重大课题之一,也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够多做一下这个工作。那么阴阳失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最终矛盾没有了,那就是用我们的术语说阴阳离决。在这种状态下,它们生命运动的过程矛盾消失,生命就结束,就死亡。那就是说从生下来,到健康,到疾病,到死亡的过程,始终是处于一个阴阳的动态平衡的运动过程中,不断的运动过程。那么这个观点,大家注意中医学看待人的生命过程,看待健康和疾病过程始终用一个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这在我们的临床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医学看任何一个疾病,绝不是今天来诊断以后确定下来这个证,这个人确定下来什么病什么证,他经过长时间治疗它永远不变,不会这样的。这就是和西医,同西方医学看待这个疾病,一旦诊断下来,按照标准诊断下来以后,它把它看作一个静止的,治疗方案是不变的,而中医学就时刻在变化,时刻在考察,这一点也是中医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在运动状态中考察生命运动。第四、防治的观点,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也就是说中医非常强调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具体表现为,在没有病之前,即使在阴阳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状态,也强调人们要防患于未然,维护健康,防止阴阳平衡被打破。这在中医学当中保留下来一些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当前研究的摄生学就具体体现在这个里面。摄生学现在已经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原来它是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这个思想,医学思想是咱们中医所特有的。它的前提就是保护健康,追求人们的延年益寿,保护人们健康。一旦有了病以后,它强调即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截断的疗法,截断疾病向下一个方向发展,具体怎么截断,我们后面再讲。这种医学核心思想,中医学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它有个忧患意识,中国文化特征忧患意识反映在咱们中医学里面,确定自己的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两个问题,一、什么叫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第二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那么集中到一点,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所形成的医学。第三个问题我们具体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第一、讲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一、我们在定义的时候提到了,那么它有科学方法论,那么这个科学方法论就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用现代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那个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医学的科学哲学。对中医学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三个,三个哲学思想:

一、气论,或者叫做气一元论;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和制约,换句话说,它都离不开构建这门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在中医学形成的时期,就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的传统哲学非常发达,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气论,也叫气一元论,其次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文化观念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就是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那么用它,用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去总结秦汉以前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生物科学知识,来形成本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它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来回答自然社会的问题,它也要回答人的问题,生命问题。而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对它们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术语,用它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中医学里面的气、阴阳、五行就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它按照现在的科学史来说它属于古代传统科学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科学又称之为自然哲学。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每门科学都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科学概念、科学术语、科学原理,尤其是科学概念,常常引用哲学的概念、术语来说明自己本学科的问题,这是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如此,国外也如此。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看看西方的医学史,看看古希腊的医学,那么和中国是一样的。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既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那么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和古代的称哲学思想气、阴阳、五行有联系还有区别,那么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一个难点、难关。

第二、一门科学,中医学除了它要有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也要利用本民族的,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之外,它还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也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农学等等,其中对我们中医学影响大的,比较大的应该是解剖学,仅就《内经》和《难经》关于人体某些脏器的记载,就是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这些脏器的形态、大小、位置的记载,与现代解剖学,特别是消化器官,非常相近。如果说在解剖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解剖的概念是《黄帝内经》,因此在世界学术界上公认中医学的《内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解剖学。任何一门医学,既然是研究人的,它就离不开人的形态,尽管如何来表述这个生命现象,它必须有形态学基础,而秦汉时期的解剖学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在中医学里面还要牵涉到好多天文、气象、地理、物候、数学,还有好多学科,这些都是充分的吸收了秦汉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来构建我们的医学体系。第三点,社会科学成就。那么社会科学对医学的影响,我们讲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除了自然以外,还有社会。我们今天看,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有社会环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人们的文学、艺术,这些都给每一门学科以深刻的影响,那么秦汉时期的社会科学,当时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蜂起,这些丰富的学术思想都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提供了人文思想。在当时集中的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有几个观点,一叫天人合一、大家知道天人合一不是中医学自己的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直到今天,现代研究和环境科学才提出来。西方科学家从环境科学,现代环境科学得出来的结果,就会看到中国人那个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最科学的,提出社会环境对一门科学的影响。中国人天人合一这个术语,虽然字很少,四个字,但是讲得微妙微肖,非常科学的阐明了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阐明了社会自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那么这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思想,它应用到医学,我们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这里面核心前面曾经讲到的,那么给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个科学伦理规范。所以我们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科学道德,强调医乃仁术,医生必须爱人,不计名利,这个思想就是我们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思想对我们中医学的影响。那么上述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为中医学认识生命运动,认识健康疾病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在这一点希望同学们注意,过去曾经有人认为说中医学是没有形态学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态学基础研究疾病、研究人,那就纯粹从文化角度讲。那么怎么来解决疾病和人的问题呢?中医学它是以古代的生物学成就作为自己的生物学基础,尤其是解剖学。尽管我们现在讲的脏和腑,心肝脾肺肾和现代的解剖学是同名,含义不同,后面我还要讲,那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中国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除了生物学基础之外,人文科学也给我们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么集中表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思想,为我们中医学确立了科学的伦理规范,保证了我们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医学从建立那天开始直到今天,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把保障人类的健康作为中医学的终结目标。这些思想都是在秦汉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为我们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集中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自然观、科学观、医学观、方法论。具体这个方法论由气、阴阳、五行所体现出来的,那就是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科学思维。那么这种整体系统的辩证科学思维恰恰是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特征,仅仅我们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辩证的科学思维,前面加了两个字,朴素,仅仅是形成的历史条件科学发展水平不同而已。为什么说中医学前途光明,代表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那么从科学思维方式的改变来看,最初中医学提出来的,叫整体的、系统的辩证思维,科学思维。现代科学从古代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发展到近代的、分析的、还原的科学思维,静止的、分析的还原科学思维,那么再进一步发展,从二十世纪初期,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那么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现代科学的科学思维又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科学思维。而这系统科学思维它的本质特征,作为思维科学来说恰恰与我们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科学思维具有共同的属性,仅仅是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而已。这就是在秦汉时期无论是从哲学和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为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准备了思想方法的条件,准备了生物学的条件,准备了社会科学的条件。

篇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上一个单元讲述了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七、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

(一)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第一个优势和特色表现为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我们昨天讲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这个整体医学模式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其

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的,与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第一点。其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从整体、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来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仅仅它是朴素的而已。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也比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要科学,这个科学思维方式代表着现代科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其

三、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认识论。就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把人同自然、同社会放在一起来考察,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人是这个系统之中一个子系统,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问题,认识生命的运动过程,认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来处理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个优势和特色,与现代西医学相比较而言表现在中医学的一个整体医学模式。

(二)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是同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其

一、表现为这个理论体系将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作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应用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来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将哲学的概念转化为医学自身的概念,使气、阴阳、五行这些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医学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这是第一点。

其二、中医学表现为它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这样一种医学。既承认人的生物学属性,又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生命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考察生命、健康、疾病问题的时候,从自然、社会这个整体来考察人的生命运动过程,这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的发展,中医学这种优势显得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情感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那么,近几年现代医学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就咱们国内现在翻译过来的几本著名的心身医学的著作而言,这些医学家按照他们现在的观点,用西医的观点来看,现在西医所有的疾病都和人的精神因素有关,无一例能除外的。那么西医现在认识到社会环境、人的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样一种认识我们中医学从构建理论体系开始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从不把治疗疾病的手段限于唯一的药物和针灸,每个实施治疗过程中都把调整人的情绪、调节七情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医生在施诊过程中同患者进行交流的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的精神状态的调节,咱们中医的古书叫人事疗法,活套疗法。中医生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实际上在进行着情志的治疗,这一点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生活行为方式、精神因素在疾病过程中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特色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制定中医药发展纲要里面有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的干预,用西医的话说就是心身疾病的干预,这是咱们中医学的重大特点。其

三、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咱们中医学认识生命的运动、认识健康、认识疾病不是源于解剖学。我们在上一单元讲过,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形态学基础的,特别是古代的解剖学,但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考察生命健康的问题不是仅仅取决于解剖学,而是从生命运动过程当中,从生命的现象,无论是正常的现象还是异常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对于正常的生命过程主要是从功能状态,从生命现象来考察,不是追究于它的解剖形态结构发生哪些改变,由内而外,由形态来决定它的生理功能,这个思考方法由中医学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我们现在所建立的这些概念都是从外至内,从功能状态来进行考察的,这一点也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现代医学的医学体系,它是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是个线性关系。而中医学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时候,恰恰与这个思维方式相反,也正是这一点恰恰反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思维方式。系统科学思维方式考察问题的立足点是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系统的结构,来考察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先从系统的结构来说明系统的功能,上面所讲的表现为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三)诊疗体系

第三个优势和特色,它的诊疗体系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叫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我们前面讲了,中医学考察问题是从功能状态入手,不是仅仅从解剖形态的变化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强调四诊合参,内外相袭。中医学建立任何一个概念,特别是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以后,它采用的思维方法《内经》已经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今天把它总结成为“内外相袭”,由内至外,由外至内,那么既有解剖学基础,又不完全囿于解剖,而重在由外及内。那么“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种诊疗思想就体现出全面、系统、整体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个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一定要坚持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这四者是互补的,任何一个诊疗过程,望、闻、问、切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地来对疾病的现象得出一个全面的结果,所以从古至今非常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内外相袭”这个诊疗思想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论治”。那么“辨证论治”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但是中医学在强调系统整体地来调节人的疾病状态的同时并不仅仅是如此,而且更重视因人而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个体化治疗,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中医既从宏观注意系统整体的变化,同时又注意局部的变化,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医理解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特色。

(四)治疗体系

第四个优势和特色,在中医学的治疗体系上,它的特点表现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具体可表现为:其

一、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是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那么内治和外治有多种手段,基本思想是内外结合,这是从古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

二、药物和非药物结合。尽管我们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是常常是还并不忽视非药物的治疗手段,比如针灸、按摩、心身的调节,以及不仅是学术界而且老百姓都知道的养生各种手段,都属于非药物治疗措施。常常是非药物治疗措施在保障人的健康、预防疾病过程中起的作用要比药物作用更大,这也是中医学一个特点。其

三、方剂的综合调节。尽管方剂有大小、奇偶,有单方,有复方,针灸的处方也好,药的方剂也好,它是由若干个药物、若干个穴位所构成的,那么它构成的思想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几个穴位,或者是几味药物形成这个方剂的结构,体现了辨证论治这样一种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的治疗思想。所以这个“方”是中医学治疗疾病采取的具体措施,方剂的构成上反映为整体的综合调节。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医学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在方剂上、在选用治疗措施、治疗手段、方法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我们研究中医学治疗手段,为什么我们国家特别重视复方的研究?方虽有大小奇偶,有单有复,我们强调复方,因为复方更能够集中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五)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个优势和特色,它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这也是与西方医学相比较而言的。在养生保健上一个基本观点强调天人合一、动静互涵、形神合一。特别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观点。至于动静,那是具体措施,也是西方医学所不及的。那么养生其中也强调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考察,放在环境之中来考察,强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养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措施,人的机体的阴阳平衡要和环境的阴阳相一致,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其一。其

二、具体的保健方法丰富多彩,这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都所不及的。印度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当中仅次于咱们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中医学在养生保健上丰富多彩的方法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几大传统医学所不及的,又是现代医学所不及的。

上述这些就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总之,在思想方法上,中医学是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个思想方法决定了中医学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它的基本观点,贯穿在中医学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整个过程当中。这些特点和优势表现为和现代医学它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现在积极地要继承中医,要发展中医,要促进中医现代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八、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下面讲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前面我们讲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那么本门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怎么来学习呢?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第一、它的性质

(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个学科当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础学科或者临床学科,所有的学科的理论基础都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我们把它归纳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一、哲理性。我们刚才讲中医的特色已经讲到了,讲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也讲到了,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医学观和方法论,体现为在中医理论里面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从哲学移植来的,比如后面我们讲的气、阴阳、五行、气化、气机都是哲学的概念,但是这个哲学概念移植到医学里来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基本的医学问题,又转化为中医学自身的科学术语。这个特点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要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具体说来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常识。

二、全面性。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全面地、概要地介绍出来,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哲学、生理、解剖、病理、天文、数学等。

三、系统性。这门课程表现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整体从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预防和治疗,整个体系每个部分都是非常系统全面的,而每个系统知识当中下面还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脏象学说还有五脏,有六腑,有奇恒之腑,有脏腑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层次性,就是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四、表现为它的逻辑性。中医学的逻辑是按照气、阴阳、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所构建起来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按照这个逻辑层次来论述自己的体系,说明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结构层次也是非常清晰的。但是有个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的汉字是多义字,就是义项是多的,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里面它的内涵有若干个内涵,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叫多义性。中医学的术语是用汉字这个符号来表述的,可以是单字,单音字,也可是多音字,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最基本的是一个单的汉字。因此汉字的多义性决定了中医学的概念的多义性,这是在概念上、在内涵和外延上和西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基础来进行表述概念定义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汉字的多义性表现为医学的时候,每个概念也是多义的。它有若干含义,每个含义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中医学历代的书里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含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舍此条件这个含义就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将来讲到气的时候,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了。“气”,它可以表述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表示为物质,是有条件的。按照西方形式逻辑来说,每个概念用定义的时候,概念的内涵、意思、义项是唯一的,是线性的,不可以是多义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它截然不同,这一点并不是中医学不科学,是中医学的概念有若干个义项,是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这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过程中必须过好这一关,否则得出结论中医不科学,怎么说怎么有理。所以讲到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一点逻辑学,基础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现在叫做传统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那个线性思维方式,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就是建在这样的一个逻辑基础上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西医学尤其是近代的西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思维方式,直到今天在临床医疗中人们仍然这样进行操纵。那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叫做现代逻辑学,从形式逻辑到辨证逻辑到数理逻辑、符号逻辑,从线性思维进入到非线性思维,由清晰到模糊,现在提出叫模糊学,从现代科学看,它的逻辑思维也不仅仅停留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医学,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逻辑基础是非线性的思维,那么表现为中医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所以这既是它的长处,思维的长处,又是非常难学的一点。讲到这里,讲到它的逻辑性,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就严格地遵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到每个术语,它有几个义项,在什么条件下它有这个含义,在另外条件下它又是什么含义,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也就是说才能够把中医学好。克服把中医的多义性,把中医术语的多义性误认为中医不科学。要想克服这一点就是要加强逻辑学的学习,要遵循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学好,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把它学好。

篇4: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3 讲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

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

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

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

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

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

二、它有运动的属性。

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可以用气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气的含义就由本义引申为我们称之为泛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气的泛义是指世界上任何现象,不仅仅是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个人有人气,讲这个人讲的精神现象。有阳刚之气,柔弱之气,它说明的是精神现象。孟子讲,讲仁学,讲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在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第一概念表述的含义,哲学含义,要求大家记住的是它本义,同时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在中医学的论著当中,使用气这个概念不仅仅说明物质现象,而且也在说明精神现象,但是它的本义记清楚。

第二、讲一讲气的医学含义。这里面只是讲和哲学的含义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关于气的医学含义,我们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还要做专门的论述。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它的气系统有哪些呢?中医学的气系统,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构建完成了,可以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等等。在中医学的气系统当中,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核心的。人体生理之气称为人体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五行、四时之气。生理之气:在《内经》有人气、阴阳、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这些概念在《内经》里已经都形成。病邪之气有六淫之气、有恶气、毒气等等。药物之气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等。这一些都属于中医学的气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核心是生理之气。那么中医学里面气的医学含义是指什么说呢?是指人体之气。这个人体之气是运行不息,极细微的精微物质。就人体之气言,它是精微物质,极细微的精微物质。这个物质系统,包括气血精津液。这个气血精津液的物质系统,气是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的。中医学人体之气这个概念是什么呢?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它与气的概念的哲学含义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是相一致的,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大家来研究来学习中医学里面气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过去的教材把气一元论统一放在气血津液里面去学习,我们这本教材单独设立一节,便于把概念搞得更清晰一些。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里面它有哪些内容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样一个基本论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也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本原于气。中医学这样的观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论思想。在中医学,大家翻开《内经》看,历代书在论述世界的构成的时候都讲气是世界的本原。论述生命的时候,讲天地是由气构成的。那人呢,中医讲“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赖乎气”。那么就是说生命本原于气,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是什么物质呢?本原于气。那么生命怎么形成的呢?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取决于气的运动变化,“人之所生,全赖乎气”。气一元论的内容里面第一个观点就是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里面请同学们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生命运动也是由气构成和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气一是宇宙的本原;二也是生命的本原。那就是说天地人本原于气,所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从气论学说,气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这个角度,世界本原于气,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生命本原于气,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那么这个气它有什么性质呢?它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有什么属性呢?它有运动的属性。那么气运动以后,就有表现的形式。

一、我们看气的运动属性,中医学强调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在中医学的文献里面,比方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讲变,讲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用气的运动变化可以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下面这句话,大家不需要背,理解这个意思,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句话的内涵告诉我们,随着气的运动变化,事物就表现为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生命就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自然界的变化,生长化收藏,事物的变化,发生发展和消亡,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本原于气,都是气运动的结果。那么它以什么形式来存在呢?

它叫升降出入。中国古代哲学讲气升降出入,咱们中医学也讲气升降出入。这个术语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不是我们医学自己的独立的科学术语,而是移植过来的。那么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有形化,有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变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形气转化。肉眼可见称之为形化,气的运动过程肉眼不可见叫做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运动,形成形气转化。世界的变化是形化气化——形气转化的结果,生命也是如此,用这样一个观点解释生命,生命有机体就是气不断的进行升降出入,气化的机体。第三讲气运动的根源。气是不断在运动变化的,它表现的形式是升降出入。具体运动过程有形和气与形气转化。这个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用气本身来说叫气有胜复,中医的术语,《内经》讲“气有胜复”。这个气运动起来以后,表现为内部的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

二、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用地道的中医术语来表达叫气的阴阳相错,使气不断的发生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气转化这个过程。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本身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使气发生了运动变化。气有什么特性呢?气有感应性,相互感应。那么中国哲学里面这个气是无孔不入,具有侵入性,在事物之间可以互相渗透,这样它才能够不断的形化和气化。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为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气由这个事物可以到另外一个事物,形成另外一个事物,它们在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这个相互影响的结果——万物化生,才形成了世界万物,才构成了生命的运动。第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一、讲中介的含义。什么是中介?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二、什么叫做气的感应性?气的感应性是指气一分为

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简单(地)说就是阴阳交感。

三、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是因为气非常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是指气能够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者是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等等,表现出气的多样性,这是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我们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些它的基本观点。其

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是什么呢?是物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天地万物由气所构成,承认生命是物质的,由气所构成。其

二、气具有运动的属性,它运动的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表现为形和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内部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其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指气具有感应性、可入性和渗透性。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有中介的作用,事物之间才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由这一事物表现为另一事物,派生出另一事物,表现为世界的五彩缤纷,表现出事物的多样性,就是由气所决定的。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其

一、确立了中医学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那么中医学根据气一元论,它对世界是怎么看的呢?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贯穿了全部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强调天地人统一于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句话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就是中医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中医学承认自然是物质,人是物质,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强调天地和人本原于气。其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为什么天人合一呢?天地人统一于气。作为人体来说,形体和生理功能本原于气,统一于气。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的形和神统一的结果。有了形,才有功能。那么中医的气一元论强调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由于这个思想才认识到形和神合一、形神统一、生命是形神统一的,这是如何看待生命运动。那么健康为形神合一、疾病的形神不统一、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医学气的基本概念,气论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统一于气,天地人统一于气,根据这个思想决定了看待医学问题的方法。考察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环境是个统一体,人自身是个统一体,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气。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学的气一元论。这个思想反映了具体的医学观,具体的医学模式,就形成了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其

三、确立了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从哲学的层次回答生命问题,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从医学层次,具体科学来说,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摶,形神乃成”,从哲学层次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又从医学具体科学的层次来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

其四、确立了中医学的健康观。用气一元论来解释,用气的运动变化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那么气和则为正气,气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处于一个和谐状态称之为气和。《内经》讲“和则为正气”,中国古代哲学气论学说也讲了这句话,讲和则为正气,失和者为邪气。把它引入到中医学来,《内经》说“气和则为正气”。什么意思呢?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从气一元论来解释健康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健康,人的机体就是一个不断的升降出入,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不断地进行转化这样一个气化作用的机体。这个过程处于和谐状态,或者说叫做动态平衡,意味着健康。

其五,确立了中医学的疾病观。

一、用气一元论来认识病因。气失去和就叫邪气,所有的邪气用气的观点叫失和。那么气失和谓之邪,气和者为正,提出了邪正交争的基本观点,发病观点。病机,有一句非常好的命题,在中医这个文献里面说“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说气在运动变化过程,在哪一点失去其和,在那一点就出现了疾病状态。具体地说表现为升降出入失常。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胃气应该下降,那么上逆,失去和,那就发生了疾病。

二、确定了诊断观。中医学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强调审察五脏的神形,通过四诊合参审察神形。要了解什么呢?了解真气的虚实,就是了解气的虚实。具体气虚实变化形态是什么呢?失调的形式是什么呢?有虚、有滞、有上、有下、有结、散、乱等等。其六,气的一元论又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防治观点,防治观。中医强调治病之道,气纳为宝,强调保护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中医养生学里的一个调气学派,就是从气这个层次来认识。那么具体怎么样来调气呢?方法很多,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做到气纳,做到由不和调整为和,无论是治疗或者是预防或者是养生,都是以气为本。这是第一点,气一元论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自然观、医学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怎样来理解气一元论确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呢?(1)气一元论强调天地万物本原于气,正因为如此,天地万物,天地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用它来回答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三者统一于气。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2)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因此中医学认识天地人,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始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3)中医学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是从人和天地之间的联系,从人自身的形和神的联系,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三者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回到这个题上来就是确立了中医学气化流行的整体观,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反应到医学里面来回答了医学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科学思维方法论,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二)从方法论来说,思维方式来说确立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上面我在讲述气化流行的整体观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称它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定它为朴素的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古代的科学时代,人们通过直观和抽象,主要靠直观的顿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称其为朴素。注意中医学这个气一元论所形成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不能称为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从整体来把握事物,把握得非常准确,但在微观层次上认识又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是那样精细。而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它是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既要从整体来把握,同时它又要从精细的结构上,就微观层次上来把握。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虽然两者本质上相同,作为思维方式形式相同,但是产生于不同的科学时代,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三、中医学用气一元论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气血津液里面再进一步去讲述。

上面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或者说叫做中医学的哲学,讲了第一个学说,叫气一元论。这里面需要提出的,在气的概念上需要大家注意的,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发展的过程中,在管子到汉代以前,以管子为代表,解释什么是气呢?用精气来解释气,在气这个学说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精气说,一个学派,以管子为代表,他一句重要的话叫做什么呢?称气为“气之精也”,注意“气之精也”这句话,说“(精)气者,气之精也”,以他为代表解释气是什么?气就是精气,就是同样用符号来表示,汉字符号来表示。一种观点就是用一个字来表示,气。另一种观点用精气两个字来表述。那么这种表述方法,就是精气和气混称,都用这两种语言符号同时表达中医气一元论这个概念,它也影响到医学,大家看见中医《内经》,直到今天常常还是气、精气混称,就来源于此。怎么认识它们呢?从汉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发展史上再也不用精气来表述气,都统一用气。直到今天哲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时候,气就用唯一的这个字来表述,不再用精气这个概念表述气的概念。这是一。就管子本身,我们从逻辑学来看,“精气者,气之精也”,如果气作为一个上位概念,说气之精也,那仅仅是气的最精华部分,如果称之为精气,说精气者气之精也,那个精气应该是气的下位概念。如果气作为一个全称,那么精气就是一个特称,从逻辑学上来看,把全称概念和特称概念混为一谈,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讲就用气,不用精气的概念。那现在学术界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中医学的气论学说不叫气一元论,不叫气论,就叫精气说。我在八五年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实用中医基础学》,我也持这(种)观点。精气学说,从那开始我就不断的研究,到了写全国函授教材,主编函授教材,到最近这几年,主编全国成人教材,一直到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我写这本21世纪教材,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观点,确立为不用精气和气混称,所以这个教材里面用气一元论,或者简称气论,不用精气学说作为这一节的标题,道理在此。那么这就是我认为应该不用精气来表述气,不用混称。目前哲学界已经得到共识。我们使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的时候必须尊重别的学科的认识,和人家学科一样。在这前提下把这个概念移植来表达我们本学科的问题。这里面讲到气的概念的时候,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对气的概念的认识。至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大家可以广泛地去研究,广泛地去参考。我持这个观点的根据,就以中国古代哲学“精气者,气之精也”这个命题。气是一个全称概念,是上位概念,精气是个下位概念,是特称概念,全称和特称,上位和下位不是一个层次,就是基于这一点,我从原来持精气,气就是精气,气一元论叫精气说的观点,发展到今天认为精气和气要分开。中医学里面精气和这里讲气不是一个概念。关于气一元论和精气学说在当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仍然存在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仍然存在着气和精气混称,就哲学层次来说。《内经》和中基,《内经》也是如此,总之在中医基础理论,气的概念,精气和气混称。我想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读书的时候,能够从上下文来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叫精气,什么情况下叫气,我看这个概念就清楚了,就它本义我想应该区别开来。这样的话既符合哲学界的观点,同时也符合逻辑上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阴阳学说。我们前面讲到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自身的一分为

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的运动变化。从哲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由气一元论,在探讨气的运动过程中说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在这个前提下产生了用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阐明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形成了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我们讲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同样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有哲学的含义,也有医学的含义,从《内经》始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首先,我们讲阴阳的哲学含义。它的本义,阴阳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它是叫做阴气、阳气。因为气分阴阳,一物两体,就是物是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就是气分阴气和阳气,它的本来意义,如果说常识意义的话,阴阳最早意义就是阳光的向背,大家看这个从文字学来说,从文字学,词源学来看,那么就是日光的向背,以后引申为气候的冷暖,再进一步引申才出现了阴气、阳气,我们这里定义从哲学的层次来定义阴阳。阴阳的哲学本义就是阴气、阳气,是气的一物两体。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义,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后从常识意义从本义才引申为我们今天对阴阳的定义。那么引申义是指阴阳对待的两端,大家注意,在中医的古书上,在哲学史的古书上叫阴阳对待。那个时候没有对立统一这个概念,叫对待,叫两端。我们今天用现代的术语把它表述出来,阴阳的引申义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阴阳是相互对待的两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后面这句话是现代语言的表述。那么原来的意思就两端,阴阳是两端,什么的两端?相互对待的两端。这个判断哪来的呢?是气分阴阳,一物两体,这两体是两端。阴阳要相错,表现为气的胜复,它俩是相互对待的,所以相互对待的两端,也就是说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阴阳。张载的《正蒙·太和》里面,说“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讲阴阳是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引申义的最基本要素,其一,阴阳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二要素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它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的阴阳的相互对待的两端的运动变化。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气本身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阳气是相互对待的两端。用我们今天语言表述它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对立统一的结果,气才能运动。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这是第二点要素。第三讲的这个引申义里面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气一物两体,气有阴阳,回到它的本义。那么这个气有阴阳,一物两体,这个学说是张载提出来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气论的发展,发展到顶峰,到了明代的王廷相已经达到极至。那么这样一个命题,说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表达,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它的含义包括:一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用今天的话讲说阴阳是对立统一、是矛盾的。用阴阳学说来规范的表达,它是阴阳相对的两端,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明确地做定义了。它的定义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它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讲气就离不开阴阳。什么属性呢?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相互对立的两端叫阴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属性。

三、气和阴阳什么关系呢?由气有阴阳,一物两体的本义引申为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阴阳是气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属性,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阳,阴阳又统于一气,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这个引申义,中国古代哲学来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来说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叫阴阳交感,或者叫阴阳对立统一。用现在的语言讲对立统一、实际上,古书上叫阴阳相错,阴阳交感,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上述三个要素,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如果用古书的语言表达,那叫“阴阳不测谓之神”,叫“一阴一阳之谓道”,用我们医学《内经》的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不是《内经》本身的话,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里面的话。说“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最后那句话是咱们中医学的话,叫“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意思呢?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必须遵循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所给确立了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中医理论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我们要,从哲学层次来理解阴阳的意义,就是我们上面所讲这些。

阴阳的医学意义在《黄帝内经》里面并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这个定义直到张介宾在《类经》里面,《类经·阴阳类》里面明确的提出来阴阳这个定义。

他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就是阴阳即一分为二。那么什么是阴阳?阴阳一分为

二、它也是从哲学层次来明确地作定义的。我们理解张景岳对阴阳的定义,医学含义说阴阳一分为

二、是什么样的一分为二呢?一是气的一分为二。

上一篇:写材料排比句金句下一篇:寒假语数英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