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2024-05-10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精选8篇)

篇1: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愉快教学方式的探讨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中医学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愉快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将运用愉快教学法进行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愉快教学法

一直以来,多数教师大都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之前的教育是让少数人出人头地,让绝大多数人做出牺牲,使大部分人的内心受到伤害,这种“精英式”教育到现在已经不值得提倡。21世纪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科学知识,都能健康地成长。实践证明,盲目蛮灌、不注重效果的坚持、不讲究方法的苦战与求知都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采取的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也是极端错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加汗水”等摧残学生身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抛弃。苛刻的要求、枯燥的学习、盲目的蛮灌、机械的重复只能使学生越学越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就是缺乏前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没有以学生为本,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愉快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早就被运用于小学、中学的教学当中。对于中医药专业的中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愉快教学法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愉快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意识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情绪心理学是“愉快教学”的心理基础。当心情愉快、心情舒畅的时候则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愉快教学正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愉快教学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愉悦性。愉快教学是通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关系。②主体性。愉快教学体现的是寓教于乐。“乐”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从自我活动、自我实践中得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把课堂变成自己舞台。③成功性。成功是和愉悦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愉快教学正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1]。

中医学基础是中专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以理论为主,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认为太枯燥无味了。另外,学生年龄比起大学生来说相对要小,且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呢?笔者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引起学生思维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学生们都会看过武侠小说,听说过什么一些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故事,所以在授课时让他们讨论一下自己所认识的经络和穴位,它们是不是真的如小说中那么的神奇。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兴趣就高了。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下联是:“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这一副既形象生动、又带有中药材名称的对联由于其巧妙之处,被某电视剧引入到剧情当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类带有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谜语对联等,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设置“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这种与问题有关情景中的过程。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到阴阳五行时,提出所有事物都可分阴阳吗?阴阳能否分开,单独存在?阴阳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到更广阔、更高级的思维境界。

(3)巧妙创设“临床”情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成功感.一个人如果成功完成了一件事情,有了成功感,那么让他再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很愿意去做,而且会有信心去做,因为成功感会带来乐趣。传统的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通过表面现象去分析病情病因的方法是传统且有效的。这一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形式,以模拟诊治的方式,通过设计“病情”,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用药、问诊技巧、判断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八纲辨证时,举出一个病人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讨论属于哪个证型。诊断对了就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做医生成功诊断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成功感,使其主动、愉快地学习。

3 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容易掌握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其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建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如学习诊断中的舌诊,通过观看不同舌象,学生们就很快就掌握了舌象的诊断方法。

篇2: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论文【1】

[摘要] 作为未来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基础》这门课时,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在被西方医学重重包围的医学教育环境中开展中医学基础的教学,决不能照搬西医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帮助学生学到中医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护理;中医;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目标是让业已形成现代医学观念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进而拓宽学生的临床视野,优化思维方式,丰富诊疗手段。

然而,对于中医知识的困惑和无所适从,使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如何让背景知识极度匮乏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有所得,进而能学以致用,是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将学生的专业特点、情趣爱好、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这门课的授课效率。

1 引经据典,教学生熟悉中医文化

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承载这门自然学科的精髓。

对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这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加之以往主修的现代医学注重实证,想要完全理解人文因素浓厚的祖国传统医学实非易事。

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学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之中,才会根深叶茂,本固枝荣[1]。

有鉴于此,指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贯穿《中医学基础》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刻意将中医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医史的时候,介绍历朝历代的名医,并特别指出其中一些大医多有弃文从医的经历或是德艺双馨,他们在文学和医学两个领域都能独领风骚。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记载了数十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用以及栽种方法;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人孙思邈年少得志,官居显位,后中隐于市,潜心医药,留下传世之著《千金方》;南宋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早年立志光复中土,仕途失意后,转而研修岐黄之术,著书立说阐发中医理论,并身携药袋深入病家为人治病。

再如,学生们对“阴阳八卦”和“相生相克”等表述有浓厚的兴趣。

笔者就在介绍相关章节的时候穿针引线、深入浅出,将文化与现象联系起来。

同学们知道抽签的时候抽到下下签不好,但不清楚什么才算是下下签。

笔者就借用八卦之中“否卦”的卦象抛砖引玉,结合阴阳学说之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对其阐释。

笔者还时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或文学典故片段,让大家在“玩文弄字”的同时,体味诗词文化中所体现的朴素的医学思想。

比如,在解释“春之主气是风”的时候,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印证春天是一个多风的季节;在说明“思伤脾”的.时候,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证明过度的思虑对脾胃功能带来的影响。

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伤心、喜则气缓”,用林黛玉的结局来说明“悲伤肺,悲则气消”。

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暂时摈弃习得的西医思维方式。

通过讲授鲜活、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同学们头脑中建构中医的思想理论。

2 触类旁通,教学生认识中医现象

“天人合一”道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基础上的传统医学具有的特点。

高深的理论,需要从业者具备不俗的悟性。

自古以来,医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挖掘。

中医研究的对象都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人,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

既然中医研究的是活体的人,那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学生往往心存疑虑,他们迫切希望从中医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

利用这一契机,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对比和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深入分析生活经验中透射出的中医学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发散,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结论。

比如,在介绍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的特点时,学生熟悉病邪从口鼻侵入的起病途径,对于病邪易从皮毛侵入不得其解。

这时,可以提示大家回忆自己的感冒经历,想想是不是晚上不盖被子也会感冒,进而找出发病的原因,从而解除学生们的疑惑。

再如,火邪致病具有“其性炎上”的特点。

联系平素耳闻目睹的“上火”现象,指出自然界中的火都是向上的,没有谁看到火是向下的,这也就有了“上火”之说。

平时我们感受到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牙龈肿痛、口臭、吃得多且饿得快,目赤口苦、头痛眩晕等现象,实际分别是心火上炎、胃火上亢、肝火上炎带来的后果。

又如,在介绍湿邪具有“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致病特点时,询问“为什么饭前大量饮水会影响食欲和适量”;在阐述“气随津脱”的理论时,提出“为什么中暑的患者在大量出汗后会精神疲惫、四肢倦怠、少气懒言”。

通过生活体会和生命现象的结合,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中医现象无处不在,亲身体会到中医学的返璞归真。

3 学以致用,教学生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工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传统医学[2]。

与西医理论来源于各种实验不同,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理论多来源于临床实践。

前贤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充分体现出临床实践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3]。

中医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

在具备基础的中医理论后,这种个体化的医疗模式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常规护理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对患者进行日常起居护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来安置床位、调试病室光线和温度。

具体地说,寒证、阳虚证患者多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患者感到舒适;湿盛患者,房间湿度宜低;燥证患者,湿度可略高些;热证、阳亢的患者,病室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应用黑窗帘遮挡。

此外,要嘱咐患者随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

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夏天不要当风乘凉,秋天不宜大汗淋漓,冬天最好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风寒。

这些蕴含中医理论的起居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如,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学的“七情”理论。

俗话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常人的情感尚易波动,何况身处窘境的患者。

对初入院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运用“情志相胜法”等传统心理干预方式,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具体地说,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

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患者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

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患者不良的情绪,从而使患者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再如,中医强调“三分药,七分养”、“食补胜于药补”,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的时候,运用中医学的食疗理论,能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地说,根据中医学的“五味”理论,实热证的患者,宜食用苦味的药物;慢性虚损性疾病的患者,宜食用甘味的药物;多汗、二便失禁的患者宜食用酸味的药物。

另外,在食疗或药疗时,中医还强调“忌口”。

例如,黄疸患者忌食油腻;温病高热患者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患者,忌食生冷瓜果;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

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服蜂蜜忌葱,食天门冬忌鲤鱼,鳝鱼忌犬肉等。

中医学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那种深层次的、对人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4]。

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必定能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创立一个与医师、患者良好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贾秀敏.高等中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17(5):416-418.

[2]李柏.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J].中西医结合学报,,6(6):643-644.

[3]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4(4):89-91.

[4]李越华.中医学危机下的思考与中医教育变革思路[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33-35.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摘要】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

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质;中医

篇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关键词:非中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

一、中职学生特点及中医学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存在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问题。在十多年的《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学生对中医知之甚少,再加上文言文阅读能力较低,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大部分学生无异于“天书”,认为内容抽象深奥、枯燥无味,所以对该门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等多门学科。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理解困难。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理论基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以对于一直以接受现代教育为主的中职学生来说,要理解几千年以前的学术思想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2)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书中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一些无形的东西,学生无法想象和理解,而这些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整个教材。(3)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解剖学时,很容易把两者的概念混淆,要么用西医的概念生搬硬套进中医的内容,要么就把中医的概念混入到西医中去,结果越学越糊涂。(4)文字难懂。由于中医历史悠久,教材中引入了一些《黄帝内经》和其他一些古典医籍中的原文,枯涩难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上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短时间内要学习、理解、掌握如此高深的知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探索与实践

1. 运用愉快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所以让学生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中医学基础》不是一门重点课程,学生思想上往往不够重视,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中医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其康复、经络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用中医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提高服务能力和科学水平,也是为了掌握养生的方法,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学习是自身的需求,是兴趣使然。愉快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寓教于乐,并把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

2.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实用性。

非中医专业《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培养通晓医理的中医专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疾病的中医临床诊断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融合贯通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中医知识对专业技能进行补充,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不应以钻研理论,应对考试为目标,更应注重其知识的实用性。中医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注重发挥整体功能的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人施用、辩证施用,在诊疗、康复、养生等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理论教学上应该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为目标,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其学习知识的可持续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通过自身实践来提高。不一定要求学生背会多少知识,关键在于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态度,讲解不在多,而在精。

3. 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是绝无可能的。我们反对“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40学时呢?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的分析、梳理和归纳。对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他们掌握中医的基础学说理论,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足够了。所以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循序渐进。所谓重点,就是指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系统学习的基础,是掌握中医精髓、通往中医学宝库的钥匙。所谓难点,就是指中医理论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容易感到困惑、难以理解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详细讲解;对于难点,宜深入浅出,结合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比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逻辑基础,以脏腑学说为核心,围绕着辩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收获最佳授课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授课教师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式组织教学,肯定会使学生感到刻板单调、索然无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根据每个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新颖、直观的感觉。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获了满意的效果。(1)引经据典法。中医是祖国几千年文明长河中的瑰宝,长久以来形成了其独特而经典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会发扬光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典故,帮助其理解、参悟中医理论的精髓。比如在讲解情志与五脏关系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外来刺激过于强烈,超过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发生”的含义,可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说明“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来说明“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在讲“望诊”的时候,引用扁鹊望蔡桓公的故事来说明望色的意义,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2)触类旁通法。“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内容包含万象,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主张人要主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触类旁通的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在介绍六淫致病的特点时,让大家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洗澡后吹风、上完体育课后或者季节变换的时候容易感冒”、“为什么南方人容易患风湿病”、“为什么冬天容易生冻疮”等,进而找出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掌握六淫致病的主要特点。(3)简单记忆法。中医学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时,教学生记住“木火土金水”,相邻之间是相生的关系,相隔之间是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讲麻黄汤的组成: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把它记忆为“干妈贵姓”,既有趣,又容易记忆,学生很乐于接受。(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具有文本、声音、动画及活动视频图像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这样比较容易把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尤其是在经络、舌诊、望色等章节,使用PPT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形象生动、兴趣高、印象深,效果好,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卫校非中医专业《中医基础学》的教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简化教材,突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实用性,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将进一步致力于中医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豫鲁.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EB/OL].2010-11-17.http://wenku.baidu.com/view/17d46c4769eae009581becdc.html

[2]黄岩松, 潘国庆, 罗清平.《中医学基础》课程难点与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1) .

[3]潘卫英.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愉快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6, 3 (19) .

篇4: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5: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

一、实验中心概况

南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现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医学机能学实验室、生命化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5个分实验室,分别承担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眼耳鼻喉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解剖部分)、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法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生药学等21门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训)教学任务。目前该中心拥有实验用房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人体解剖教学实验室7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2个、形态多媒体教学实验室5个、新一代生物信号采集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4个、生命化学教学实验室2个、药学教学实验室6个、显微镜室3个、尸体库1个、标本陈列室2个、实验准备室若干。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1650台套,资产近500万元。

实验室专职人员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中级职称11人,其它职称的1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25%。各实验分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且多数具有硕、博士学位,全部为硕、博士生导师,他们专职管理实验室日常工作。

二、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教学中心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有1650台套数,资产近5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心电图机、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摄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离心机、电子分析天平、旋转蒸发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三、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工作量为517313人学时/学年,共承担21门课程的实验(训)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根据各课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实验分组方式:1架显微镜/人,个人观察切片(形态学);3-4人/组,多人协作进行实验操作(其它)。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时>50%总学时,局部解剖学采用“学生先解剖操作,教师后理论小结”形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实验中心实验考核根据各课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如辨认人体正常或病理结构的标本考试,尸体解剖操作考试,辨认病原体的标本考试,机能学实验操作、结果准确度考核和面试,药学实验操作考核等。

四、实验室成果

任课教师共主编或参编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共5部,有些教材的更新周期较短。

实验室自制教学引导片、课件、模型和标本等教具,在省内、院内多次获奖,发表了多篇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1、“在学科群平台上运行生命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2004年)

2、“新世纪病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3、“病理教学质控系统的研究”获交通部教育科学研究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4、“人体解剖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05年)

5、“病理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05年)

6、“生理学”获江苏省优秀课程(2002年)

7、“病理学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

8、CAI课件“生殖系统病理及乳腺病理”获江苏省教育厅〈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9、“聚吡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应用基础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10、“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

11、“生物光镜标本技术”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五、实验室开放

早在原南通医学院甚至更早时期,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等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掌握人体解剖学等知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余再进入实验室进行尸体解剖等操作训练,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向本院各专业的师生开放,实验室开放面大,师生覆盖面广。

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研、课外科技活动、完成开放式实验等。实验室的开放能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科研服务

形态学实验室一直作为苏北、苏中地区的病理诊断、研究及病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服务于科研;机能学实验室、生命化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同时,适当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场所及主要仪器设备开展科研服务。实验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类仪器设备功能的同时,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七、特色

1)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的了解、比较病理的形态观察、动物病理模型制备等方法使基础医学课程更加贴近临床医学实践。

2)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验效果

自己制作VCD等并实现了多媒体引导或辅助实验教学,建成的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实验系统和生物信号采集教学实验系统,使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附:实验及相关照片

医学形态学实验室 医学形态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

人体解剖学实验 人体标本陈列室

机能学实验室

篇6:中医基础学教学课件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篇7: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①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现象。

②由于学时缩减,而教学内容繁杂,每一学科教师为赶进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无法适应频繁更换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③授课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当面对繁杂而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生常出现对课程不够重视、兴趣淡薄、学习方法欠缺等现象。

④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各自为政,对于此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是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的,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且根据专业需要,综合和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该设置模式引入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淡化了学科界限,提高了基础医学综合性,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治疗与预防保健等多种综合。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避免了原来各门课程教学的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的脱节;对知识进行了融合优化,既节省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因此,课程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1建立专门教研室,便于统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抽调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教研室老教师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定期召开授课教师研讨会,制定授课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总结适合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讨论制定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立足非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节省了大量学时,有利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各学科教师讨论、经专家论证形成整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系统性。

2.3重新编写实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2008年,我校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非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自编教材仍是分学科独立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各学科内容进行压缩精简,在我校非医专业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重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联合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按器官系统重新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用型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家中医药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学中订购使用。该教材按照器官系统从正常-异常-疾病-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各课程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保证教学内容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强化学生的“人体整体观”认识。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细胞、遗传、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药理等内容;下篇是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人体9大系统为主线,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内容,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突出基础重点知识,通俗易懂,整体优化,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拓学习的空间,便于其自学。

2.4选择实验班级,逐步实施整合教学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人员研讨,将基础医学概论分为三个模块:正常人体器官系统结构、功能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的整合模块;人体疾病学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并由6个教师改为3个教师来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初步整合。

2.4.2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的整体观的原则,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现行的(分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人体器官系统制定授课计划。引进既有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经历、又有药理学学习研究经历的医学博士,进行培训,作为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逐渐实现由一个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教师更换,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3非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径掌握整合教学的效果

任课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整合授课模式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有更多的师生互动;通过定期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了解到整合计划实施情况和教材使用状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反馈整合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到课率;通过定期座谈会、随访,了解到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更认同,整合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而且使基础医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更符合学习规律,使知识点的衔接顺畅,可以促进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础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教学更适合进行PBL教学改革和形成性测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系统疾病阶段性实施的PBL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了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病例分析、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3.2对不同授课模式教学进行成绩比较

篇8: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1 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验项目设置单一,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演示性实验多, 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大学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中医学实验课程的独立设置重视不够, 实验课时数太少,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不多; (3) 实验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的设备陈旧、老化等现象未得到改善, 使实验项目更新不能有效进行; (4) 实践效果评价体系单一,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没有建立实验考核题库, 传统的以观看标本而形成实验报告的做法, 难以对实验教学效果做出合理评价, 没有合理的实践教学手段。

2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2.1 高标准建设中医示范教学病房

我院在传统中医诊疗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中医示范教学病房的建设, 注重在床边加强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及病案分析能力的培养。近期, 借助我院与基础医学院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合作这一平台, 加强了双方在中医临床诊疗特色的探索与研究, 并和临床教学紧密结合。基础医学院的教师来到临床第一线, 到门诊, 下病房, 直接参与临床医疗工作, 此举不仅提高了大学教师的临床水平,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也提高了包括实习学生在内的各级医生的中医理论水平, 整体推动了该中心的中医学术发展, 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完善和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培养青年教师正确的职业态度, 强化科研素养、临床思维和技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一种衍生形式。另一方面加大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力度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2.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进授课灵活性

在《中基》教学中, 抽象内容较多, 难以理解和掌握, 这是《中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 会显得枯燥乏味, 而且学生将很难清晰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将书本上乏味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 给学生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其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 也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4 实施病例教学法, 做好中医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病例教学法, 在病例教学法中, 教师是病例教学的主导, 其准备充分才能保证教学效果。首先, 精选和熟悉病例。教师选择的病例应具有典型性、适度性和综合性, 选择的病例与医学内涵联系密切, 难易适中, 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教师熟悉病例内容包括了解病例的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教科书中某一章节课程总的结构, 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 其目的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中医医理。其次, 设计好课堂程序。病例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流程, 教师设计时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病例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因此, 学生的准备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必须预习病例并明确预习的要求, 学生课前对案情熟悉后, 带着问题上课, 才能在病例讨论中踊跃参与, 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提供案情时可将病例结论部分隐去, 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 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2.5 强化实习过程管理

实习初期, 制定周密的实习轮转计划, 在学校即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内容包括实习规章制度、医疗安全与医疗纠纷、精神文明建设、中医病史书写规定、电子病历输入程序介绍、急诊处理常规、心肺复苏操作规范、医院教育与科研情况、常用药物临床应用、护理消毒隔离与医护关系、临床检验常规意义、常见心电图临床意义、无菌操作及清创术、常见病X线改变等, 几乎涵盖了医院临床工作的方方面面。培训之后, 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惯例针对讲座内容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组织了严格的考试, 这些措施为学生今后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他们尽快适应医院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完成从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实习中期, 重点检查实习质量及实习纪律, 规定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七进七出”, 要求实习科室和带教老师落实各项实习计划, 加强对实习学生临床基本功的训练, 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后期, 督查实习医生临床病例资料收集、跟师抄方医案。

3 结语

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医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要求我们在教改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教学各环节中突出“创新”二字, 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满足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婕宁, 橱进卞, 慧敏.启迪科研思路增强动手能力——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中医教育, 2001, 20 (6) :41.

上一篇:教练技术同学会下一篇:小学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