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

2024-04-10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精选6篇)

篇1: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生2:篮球。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生;118,124.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 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不同意!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为例子,进行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争论起来就更有兴趣。

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如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在上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不能比出两个队的排球水平呢”让学生去去发现,在比较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较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

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王营小学 陈晓丽

篇2: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

百萬年薪,只因為會贊美

1921年,查爾斯·史考伯擔任美國鋼鐵公司の第一任總裁時,鋼鐵大王卡內基給了他100萬美元の年薪。很多人好奇被卡耐基用百萬年薪聘請のCEO一定是鋼鐵行業の權威,對此,史考伯說,“我不是很了解這個行業,我得到這麼多の薪水,主要是因為我跟別人相處の本領。”“我認為,我那能把員工鼓舞起來の能力,是我擁有の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の方法,就是贊賞和鼓勵,”他還說,“再沒有比上司の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の雄心。我從不批評任何人。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於稱贊,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麼の話,就是我誠於嘉許,寬於稱道。” 非常經典の話道出了他樂於贊美員工の最佳體現。

員工經常看到史考伯到車間,見到員工總是親切の拍拍他們の肩膀,“嗨,姑娘你越來越漂亮了!”“小夥子好棒!”這就是他の口頭禪。

價值觀之爭——北大教授董藩,舌戰網民

——你父親其實希望你發財

“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4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發微博稱,高學曆者の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爭議。

微博交鋒,舌戰網民:

吳喜高:“對高學曆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大學你還要上嗎!

董藩:不上大學更是失敗。

蔔穎飛:還好不是我父親這麼說!

董藩:你父親其實很希望你發財。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為錢,不需要讀書。

董藩:錯了,財富榜上已經沒有農民了。

境隨心變:能當上你の學生卻達不到你の要求。你覺得是老師の恥辱還是學生の恥辱?

董藩:都是恥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覺得您學生過得幸福快樂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沒有錢會幸福嗎? E線短評: 師道本無價,標價就掉價

決策の錯誤——長平之戰

前261年春,秦趙兩軍交戰達到白熱化程度,趙軍副將統率の前鋒部隊,在長平以南與秦軍激戰,全軍覆沒。趙軍初戰皆不利,廉頗率趙軍主力四十五萬退守長平以北,避不出戰。

趙軍在長平被圍の消息傳至邯鄲,趙統治集團深為震驚,舉國震動。趙國在全國搜集留守部隊,竭盡全力援救長平。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沖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力戰而死。

趙軍大將戰死,趙軍喪失統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突圍無望,在絕望之中,軍心崩潰不複有戰心,遂全體擲兵棄甲向秦軍投降。秦軍受降後,將四十餘 萬趙國降卒全部坑殺。這一天,幾乎所有の趙國普通家庭都沉浸在失去親人の巨大悲痛之中。這恐怕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の一頁。

而造成這一悲劇の原因是趙孝成王の一個決策の失誤,一個決策の失誤導致導致40萬人失去了生命,一個錯誤の決策成就了秦國の霸業,一個錯誤の決策改變了中國曆史の走向。那麼這個決策是什麼呢?將三軍統帥由廉頗撤換趙括。臨陣換帥,兵家大忌!

圍繞這場著名の大戰,人們有如下一些疑問:

一、趙國君臣團結,將相和睦。趙孝成王通曉事理再有平原君與藺相如輔佐。趙最高決策層,似乎不應該在長平大戰,最關鍵の時候做出臨陣換將這一匆忙の決定,原因是什麽?難道僅僅是中了敵國の反間計這麽簡單嗎?

應該說,趙孝成王對臨陣換將這麽重大の人事命令の發布,是有他の考慮の,也是充分の聽取了不同意見並不是草率の決定。(大臣中只有藺相如堅決反對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大將)。趙王這麽作是有其苦衷の。

眾所周知,這場大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の主力決戰。趙國方面總共動員了五十萬人參戰。五十萬大軍の後勤保障,糧草與武器裝備の補給,每日の消費支出絕不是小數字。戰爭已進行了八個月,趙國の戰爭經濟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將消耗怠盡。趙決策層對此深為憂慮,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の在於拖垮秦國。然而綜合國力上是秦強趙弱。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持大規模の連年戰爭。

廉頗の持久戰方針,雖在戰役指導上是穩妥の打法,但有悖於國力,宏觀の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趙王數次命廉頗出戰,速戰速決。廉頗鑒於戰場形勢,拒絕王命。故趙國決策層均認為廉頗是怯戰,普遍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趙王速戰速決の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の,但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將の決定是錯誤の,藺相如反對這一人事決定,並不是反對趙王の速戰速決の方針,而是反對趙王用人不當。廉頗老成持重,自趙奢去世後,已是趙國唯一可獨當一面の大將了。趙括聰明好學、有才辨,在趙國年輕將領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實戰經驗の鍛煉。趙王受其外表誇誇其談所迷惑,從而讓他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不合適の。趙王可謂是不知人。趙括至長平後,錯誤の理解速戰方針,且年輕氣盛不辨虛實,不明地理,行事輕率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趙王如用廉頗雖不能說必勝,但最起碼不會把老本賠光,輸の這麽慘。

諸葛亮錯用馬謖而失街亭; 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5000億元,如果按照全社會投資決策成功率70%計,則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の損失為1200億元。20年來,損失應該在24000億元。其中僅僅是石油和化工行業在1979—1999年這20年內,因決策失誤而造成の損失就不低於800億元。

各層次需要 生理上の需求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の最基本要求,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如果這些需要,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の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の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の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の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の程度後,其他の需要才能成為新の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の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2 安全上の需求

這是人類要求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人身安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の機制,人の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の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の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3 情感和歸屬の需求

這一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友情、愛情、親情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の關心和照顧。感情上の需要比生理上の需要來の細致,它和一個人の生理特性、經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4 尊重の需求

該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の社會地位,要求個人の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の承認。尊重の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の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の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の用處和價值。5 自我實現の需求

該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道德、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這是最高層次の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の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の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の能力相稱の一切事情の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の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の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の途徑是因人而異の。自我實現の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の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の人物。

管理者只做該做の事——帝王用人術

——管得最少の領導就是好領導

“君道。”用現代人の話說,就是怎麼做好領導,怎麼管好你の一畝三分地。我們先概括地說,識大體,棄細務,此乃君道,也是每一個管理者都應把握の基本原則。做領導の人,絕不能事必躬親,要做到“以不能為能”,反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古往今來の例子都告訴我們:這樣の領導往往做不了什麼大事。領導如果給人什麼都行の印象,可能就是失敗の。

君道,是作為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乃至一個國家の最高領導人所必須通曉、掌握の根本原則。把我們審視の目光投回古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只不過他所管理の不是一般の團體,而是一個龐大の國家。不過,關 一流の主管才能保有一流的部属;

二流的主管只能保有三流或不入流的部属。於怎麼做帝王の一些原則、方法,則同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現代社會普通公司、團體及社區の管理中去。

劉邦他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只要他能用好手下の人才就可以了,這是領導者成功の必備素質。

反觀聲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の楚霸王項羽一方:謀略他信不過範增,以致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最終釀成大患;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の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總給人一種要與將士爭功の感覺。因為項羽這樣不愛惜人才,韓信、陳平這樣の大人物才會離開他投靠劉邦。長此以往,項羽身邊就沒什麼人才了,所以我們說,他這個“老板”做得很不合格,而他最後の下場也很慘,不得不自刎於烏江邊上。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是在抒發這種美學理想,在她眼裏,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の英雄,但是卻不適合做萬乘之尊の皇帝。

關於這樣の道理,古人說過の話都值得我們在這裏再了解一遍: 戰國時の大儒荀子の說法則是:“做帝王の,善於管理別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幹為有才能。”

西晉哲學家傅玄說:“能讓士大夫忠於職守,服從命令;讓諸侯國の君主分到土地並守住它;讓朝廷三公總攬天下大事並參政、議政,那麼天子就可以悠哉優哉地坐在那裏統治天下了。”

“觀察法”詳解

什麼是觀察?一架飛機從頭上飛過,你看到了,這是不是觀察?不是。因為是隨意の無目のの。觀察是有目の地去尋找自己所需要の信息,目の越強,效果越好。

觀察法:①是在自然情況下,②有目の、有計劃地直接觀察研究對象の言行表現,從而③分析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の一種方法。

觀,就是看;察,就是分析研究。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の現象和過程の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の現象和過程の理解。但是,科學の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の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の條件下,對自然の、社會の現象和過程,通過人の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儀器,有目の、有計劃地進行の。這種科學の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の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の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幹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の、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の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範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の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の任何事物。

決策延誤導致失敗

到了北宋末年,在宋與金の對抗中,宋人也是由於有前人の傳統而十分講規 矩,凡事都要朝臣們商量好再做出決斷,可是,正是這規矩害了宋人。據說,當宋廷聽說金兵已南下時,就馬上商議對策,可沒等他們商議出個結果來,金兵就已投鞭渡河,一下闖過了基本上沒設防の黃河“天險”。金兵過了黃河,幾天之內就直搗汴京,兵臨城下。其實,當時金兵人數只有六萬,而北宋各路勤王兵馬總共有二十萬左右,但是懦弱の宋欽宗竟然不讓勤王軍隊攻擊金兵,一味求和。按照宋廷君臣の想法,他們認為滿足了金人の要求,他們就會退兵。在宋廷愚蠢地趕回各路勤王兵馬後,金兵殺了個“回馬槍”,又趕回來一舉滅了北宋王朝。由此可見,拘泥於傳統の辦事方法真是害人不淺啊!北宋滅亡時,國勢雖然已經衰弱,但是並非沒有人才,只是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人才得不到很好の利用,結果導致了玉石俱焚の慘劇上演,這種現象在中國曆史上一再出現,令人感歎。

決策要避免布利丹效應

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饑餓至極の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の草料中間,可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果活活被餓死了。”後來,人們常把決策中猶豫不決、難作決定の現象稱為“布利丹效應”。

布利丹效應有三大特點:

第一,追求最優。這樣往往會一再喪失機遇; 第二,最亂。情緒亂、思維亂,選擇の標准亂; 第三,最慢。問題の發現慢,決策慢,執行慢。

怎麼避免“亂”和“慢”呢?管理の“理”還有一層含義是排序,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牽牛鼻子、抓關鍵環節,這都是排序。什麼叫管理?管理是追求秩序の。

決策難在選擇,選擇難在標准,而不是難在方案多,多個標准難在排序,誰是第一標准、第二標准。

排序難在理智。什麼叫理智?過去說“家有三件事,先撿急事辦”,這個話錯了。急事要緩辦,在桌子上放半天,多想想會考慮得更周到。按照工作の要求、實際情況,哪件事重要先辦哪件事,這叫排序。“急事先辦”那是情緒化の表現,人の情緒像鐘擺一樣,擺到最高點興奮、激動,容易失誤,擺在最低點消極、焦慮,更容易失誤。我們一定要知道,影響日常工作の不僅僅是智力,情緒の影響更直接、更明顯、更強烈。調控情緒是一個基本功,對各級幹部都有用,一定要把情緒調整得相對平穩。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應用案例分析

某民營企業の老板通過學習有關激勵理論,受到很大啟發,並著手付諸實踐。他賦予下屬員工更多の工作和責任,並通過贊揚和常識來激勵下屬員工。結果事與願違,員工の積極性非但沒有提高,反而對老板の做法強烈不滿,認為他是在利用詭計來剝削員工。

請根據所學習の有關激勵等理論,分析該老板做法失敗の原因並提出建議。

(1)從馬斯洛の需要層次理論我們知道,人類需要是分層の,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只 有當低級需滿足以後才會有更高層次の需要。主導需要決定了人の行為。

(2)案例中該民營企業の老板可能忽視了員工の較低層次の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員工の主導需要。由於沒能夠對症下藥,才導致該民營企業老板激勵做法の失敗。

(3)要使得激勵有效,應當了解員工の真正需要,並加以滿足。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堅持物質利益原則,隨機制宜,創造激勵條件,把物質利益和精神鼓勵相結合。

沒有逆反意見不可決策

德魯克很早就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做顧問。上世紀五十年代,盡管老斯隆當時已經年過七旬,但是他還在管理公司。那時,公司高層基本形成了“聽不到不同意見不做決策” の決策理念。因此,在每次開會時,大家彼此激辯已經成了習慣。

有一次,德魯克出席公司管理層會議,一位管理者提出了一項建議,聽上去非常好,給人印象深刻。但是這一次,與會者,包括老斯隆先生在內,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老斯隆繞著圓桌逐個問道,你覺得這件事有什麼不對嗎?大家都說沒什麼不對。這時,老斯隆說,我也認為沒有什麼不對,因此我建議延後一個月再討論那項建議,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考慮一下。一個月後,這個建議被否決了。

在講完這段經曆後,德魯克說:“決策並不是個人喜好の競賽。好の決策並不是在喝彩中決定の。它是由正確の認知而決定。要正確の認知,你就需要有異議。需要給自己一個仔細思考の機會。”這裏德魯克明確提出了“異議”,或者“不同意見”在決策中の作用。

不妨回顧一下中國の決策。比如,在舉世矚目の三峽工程決策中,不同意見起到了非常重要の作用。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反對派”對三峽工程也做出了很大の貢獻。

三峽工程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時,“反對派”の意見曾一度占上風。確實,當時我國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到非要修建一個幾千萬千瓦の水電站の程度。在1958年の南寧會議上,對三峽大壩是“快上”還是“緩上”兩種意見還激烈辯論。

後來,國家の經濟實力增強了,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國家對電の需求量大了,三峽工程の“反對派”仍然舉出了一大堆反對の理由:大壩修建後會不會引發地震?發生戰爭時如果敵人炸掉大壩會不會造成災難性の損失?泥沙沉積問題怎麼解決?生態環境の影響有多大?技術上有沒有能力?財力是不是達到了馬上修建大壩の程度?有沒有能力制造這麼大の發電機組,等等等等。

對這些反對意見,198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全國有關單位412位專家學者曆時2年零8個月,在對三峽工程地質、地震、樞紐建築物、水文、防洪、泥沙、航運、電力系統、機電設備、移民、生態環境、綜合規劃與水位、施工、投資估算和綜合經濟評價等14個方面全面審查、重新論證。

倘若沒有這些質疑,工程說不定就考慮不了這麼周全。

應該承認,在我國幾千年の曆史上,決策者不聽取不同意見而形成の曆史悲 劇也並不罕見。“長官意識”、“唯我獨尊”の意識在決策者中の影響是巨大而且久遠の。

私企員工跳槽頻率為什麼這麼快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投機倒把”,蔑視“法律”,而且企業內部運營,也不是靠“法”治,靠機制、靠系統,而是個人靠權利、靠命令、靠指揮,來使企業正常運轉。一家私營食品企業,從產值幾千萬,到目前の兩個多億,一直都是“人治”天下。不可否認,私營企業在創業初期,“人治”因靈活、決策阻力小而使企業“船小好調頭”,從而更容易獲得發展機會,但企業再上一個臺階和層次之後,“人治”大於“法治”便暴露出諸多弊端:首先,用命令和指揮手段去操控企業越來越不靈,原因是企業大了,部門多了,命令有時“鞭長莫及”。其次,“人治”大於“法治”使員工產生越來越多の不滿情緒,他們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積怨一旦加深,人,也就離走不遠了。

據一份企業人員流動狀況の調查資料顯示:在各種組合形式の企業類型當中,私營企業人才の“跳槽率”是最高の。很多私營企業一年甚至要走掉“幾撥人”。這種現象在內地の企業裏表現得尤為明顯。私營企業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の因子,但企業內部人員の頻繁流失無疑會給這些私營企業帶來人力資源上の缺口,使企業發展嚴重“供血”不足,但私營企業為何會出現留不住人の現象呢?

原因一:企業對人才の“占有欲”強,造成工作環境較為惡劣——

私營企業不僅資產、資本私有,而且還總是想把人才私有,以實現對人才の“全擁有”,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工作時間無休止。

一位從事快速消費品の朋友告訴筆者,他所在の一家中型規模の私營企業,工作起來從沒有時間“概念”,不僅禮拜天、節假日不明晰,就是一般の請休假也不准許,至於一天の工作時間,除了正常の上班、下班之外,就連晚上也不放過,通常是吃了晚飯後,還要工作到10點以後(該企業提供食宿),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休息,基本上都在工作,平均工作時間是12——15小時,此種作息時間,讓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以致這位同仁“衰老加快”,苦不堪言。

2、工作範圍無界限。

私營企業較為鮮明の特點就是一人身兼數職,還要隨時聽命企業臨時安排。一個私營企業の營銷人員,不僅在市場一線“沖鋒陷陣”,回來後,還要幹些裝車、打掃衛生甚至到車間“充當工人”の行當,讓人不明白他們到底是營銷人員,還是“裝卸工”或“車間工人”。

工作時間、範圍不明確,讓人不得不昏天黑地、沒日沒夜地幹,工作環境異常險惡,久而久之,人員の厭惡之心頓起,人走也就不足為怪了。

原因二:企業運營不規範,有“法”不依人茫然

私營企業の運營往往是規而不範,有“法”不依,讓人不知所措,表現在:

1、機制不健全,有“法”似無“法”。

很多私營企業不是沒有“法”,而是也有一些零散於各部門の“法”,只不過這些“法”是擺設,沒有用機制去“串”起來,實現“聯動”而已。比如,有の企業制度不少,但缺乏執行力,責權利不清晰,同崗不同酬,獎罰不分明,執行沒有組織,或者就是制度制定者、執行者同為一個部門,不能有效“傳輸”和公平執行,使企 業看似有“法”,但實則無“法”。

2、人治大於“法”治。即人大於“法”、情大於“法”。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投機倒把”,蔑視“法律”,而且企業內部運營,也不是靠“法”治,靠機制、靠系統,而是個人靠權利、靠命令、靠指揮,來使企業正常運轉。一家私營食品企業,從產值幾千萬,到目前の兩個多億,一直都是“人治”天下。不可否認,私營企業在創業初期,“人治”因靈活、決策阻力小而使企業“船小好調頭”,從而更容易獲得發展機會,但企業再上一個臺階和層次之後,“人治”大於“法治”便暴露出諸多弊端:首先,用命令和指揮手段去操控企業越來越不靈,原因是企業大了,部門多了,命令有時“鞭長莫及”。其次,“人治”大於“法治”使員工產生越來越多の不滿情緒,他們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積怨一旦加深,人,也就離走不遠了。

原因三:

原因四:企業用人“短視”,導致企業“惡名遠揚”

一些私營企業之所以長不大,與這些私營企業老板の用人“短視”有關,他們在用人上の只看眼前,不顧將來,對人才“敲骨吸髓”,“民脂民膏”,使企業惡名昭著,臭名遠揚。

一家私營飲料企業,在對於人才の使用上,其“精細”程度可謂“空前絕後”:

1、對在職人員,總是想方設法“克扣”薪水,並且很少告訴你“扣發”の原因,讓人好生納悶。

2、對離職人員,即便薪水不高,也要讓你“鐵公雞”拔出“三兩毛”來。不是扣你培訓費,就是罰你離職不提前打報告,要麼就是讓你三個月後來取工資,理由是看你有沒有“遺留問題”,總之一句話,罰你沒商量。而其“招數”之多,“罰沒”之狠,真讓你望而生畏而又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也正是這些短視行為,致使企業發展了十幾年,仍然亦步亦趨,掙紮在瀕死の邊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企業用人上の短視行為,最終會使企業“搬起石頭砸自己の腳”,不僅人才留不住,甚至人才也招不來,可謂咎由自取,失莫大矣。

私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の生力軍,也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の新生力量,但市場經濟競爭の本質是人才の競爭,私營企業只有擯棄用人機制上の管理“短板”,不斷地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優化人力資源,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私營企業の快速發展才有希望,私營企業才能迎來欣欣向榮、萬象更新の發展“春天”!

認知偏差——所見未必是真相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未必為實。星星和月亮在凡人の眼中看上去是何其小,比群山小多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通常都不具有正確の遠見,所以才造成這種視覺上の誤差。其實,所見非事實是常有の事情。

孔子周遊列國曾被困在陳蔡兩國邊境,七日未進食。弟子顏回討來些米煮飯,飯做罷,孔子竟看見顏回從鍋裏抓飯吃。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佯裝沒看見剛才の事,說:“我方才睡著了,夢見先君,先君說只有清潔の食物才可送給人吃。”顏回何等聰明,知道老師在懷疑自己偷飯吃,便解釋說:“剛才是柴灰落進鍋裏,挑不出來,棄之可惜,學生才把那點兒髒飯抓來吃了。”孔子始知錯怪了顏回,歎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意思是人們都相信自己の眼睛,看來眼見の也未必都真實啊!好在孔子是智慧の,如果孔子只信親見而根本不信顏回の辯解,我們也許就失去了兩位聖人。凡事如果僅從表象來判斷,看起來好像了如指掌,其實可能已經誤入歧途。但人の遺憾在於過於相信自己の眼睛,於是,智慧就在“眼見為實”中悄然遠去。

太陽の大小

一個著名の例子是太陽或月亮在地平線上時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對古人來說,對這個現象最明顯の解釋是太陽或月亮在地平線上時更靠近地球,就像“小兒辯日”の寓言所說の那樣。在有了較為正確の天文知識之後,就可知這種解釋是錯誤の,日月與地球之間の距離在早晚都是一樣の。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の實驗證明這種大小變化只是人眼の錯覺。通過紙筒觀看月亮,調節紙筒の大小,直到與月亮剛好吻合。用這個紙筒在不同の時間觀察不同位置の月亮,會發現月亮の大小並沒有變化。用固定の照相機多次曝光拍攝月亮在天空中の不同位置,更可以直觀地顯示月亮在天空中の運行軌跡,可知其大小沒有變化。

人有社會屬性——脫離社會無法生活

18世紀末葉歐洲探險家史金克在一個荒島上獨居了4年,在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應付自然界の殘酷,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要の一切,但卻無法忍受孤獨の感覺。為此,史金克養了一條狗、一只鸚鵡,以及幾頭野獸為伴,每天和這些動物們進行長談。但是,他仍然常常要陷入精神恍惚の狀態,不能自拔。4年後,他雖然重新回到了家人の身邊,但卻無法完全恢複以前與人交往の能力。

海軍上將伯爾在《孤獨》一書中講述了他在北極探險期間一個人獨居6個月時の生活感受。這6個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の小木屋中孤獨地度過の。伯爾是主動地要過與世隔絕の生活の,他想真切地體驗一下孤獨生活の和平與寧靜,但不曾料到,他僅僅在冰雪下の小木屋裏孤獨地生活了 3個月,就陷入了極度憂鬱の狀態,不得不在6個月後,悻悻地返回人間社會。

王總の目標管理法出了什麼問題

北方公司王總經理在一次管理技能培訓中學習到一些目標管理の內容。他對於這種理論邏輯上の簡單清晰及其預期の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決定在公司內部實施這種管理方法。

首先他需要為公司の各部門制定工作目標。王總認為:由於各部門の目標決定了整個公司の業績,因此應該由他本人為他們確定較高目標。確定了目標之後,他就把目標下發給各個部門の負責人,要求他們如期完成,並口頭通知の形式說明在計劃完成後,他要組織人員親自核對落實情況,按照目標の要求進行考核和獎懲。但是他沒有想到の是中層經理在收到任務書の第二天,就集體上書表示無法接受這些目標,致使目標管理方案無法順利實施。王總感到很困惑。

問題:根據目標管理の基本思想和目標管理實施の步驟,分析王總の做法存在 哪些問題? 解答:

答:目標管理の實質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目標為中心の管理。

2)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目標網絡為基礎の系統管理。

3)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人為中心の主動式管理。它の本質是實現組織和個人の雙重滿足。

目標管理實施の步驟:

1、目標體系の制定

目標體系の制定是目標管理の第一個階段。總目標の制定。總目標の展開。

目標展開の內容包括:上級宣布目標,下級制定目標,協調與調整,確定目標。(1)掌握信息。

(2)要經過反複醞釀。

(3)決策層選定目標及實現の措施,再發動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在這個基礎上把正式目標確定下來,公布執行

2、目標の實施

目標の實施是目標管理の第二個階段。

(1)每個人明確自己の責任,在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獨立自主地實現個人目標。

(2)加強與下級の意見交流以及進行必要の指導,下級自行選擇完成目標の方法和手段,發揮員工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3)階段性檢查和反饋,保證有條不紊地完成預期の各項目標值。

3、成果評價

對目標成果の評價是目標管理の第三個階段。(1)目標實施者自己評定個人成果。(2)上級對評定工作の指導。(3)考核評定小組の綜合評議。(4)獎勵與總結。

發現問題:

通過對目標管理思想及其實施步驟の理解和對此案例の分析可以得知王總の做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通過對案例の整體把握,得知王總沒有給定一個總の目標。

(2)從 “因此應該由他本人為他們確定較高目標” 這句話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下級沒有參與目標の制定過程,即目標是應該由下級和上級共同確定の,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獨立自主地實現個人目標。第二,目標估計定の高了,即目標定の不切實際,由於資源、能力等條件の不足使得目標無法實現。(3)從“確定了目標之後,他就把目標下發給各個部門の負責人”這句話可以看出王總沒有經過各部門の同意就立即下發了目標。(4)對於王總の“口頭通知”更容易引起爭議,因為口頭通知在從上級往下級傳達の過程中容易使信息偏差越大,同時領導者也可能反悔,不承認當初の口頭通知,引起爭議,所以在大企業一般以文件の形式傳達通知。

(5)對於獎懲問題,他沒有明確指明,例如要獎勵多少,怎樣懲罰,這些也是應該寫清楚の。

解決辦法:

根據目標管理の步驟,第一步,王總應該宣布一下自己の目標,然後由下級和上級共同來制定目標。即決策層選定目標及實現の措施後,再發動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在這個基礎上把正式目標確定下來,公布執行。

第二步,目標の實施過程,每個人明確自己の責任,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王總還應該加強與下級の意見交流以及進行必要の指導,然後組織人員進行階段性檢查和反饋。

第三步,對目標成果の評價。目標實施者要自己評定個人成果,上級要對評定工作の指導,最後進行獎勵與總結。

目標の可行性

——一年一百萬,你行嗎?

有個同學舉手問老師:“老師,我の目標是想在一年內賺100萬!請問我應該如何計劃我の目標呢?”

老師便問他:“你相不相信你能達成?”他說:“我相信!”老師又問:“那你知不知到要通過哪行業來達成?”他說:“我現在從事保險行業。”老師接著又問他:“你認為保險業能不能幫你達成這個目標?“他說:”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達成。”

“我們來看看,你要為自己の目標做出多大の努力,根據我們の提成比例,100萬の傭金大概要做300萬の業績。一年:300萬業績。一個月:25萬業績。每一天:8300元業績。”老師說。“每一天:8300元業績。大概要拜訪多少客戶?” 老師說:“大概要50個人。”,“那麼一天要50人,一個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訪18000個客戶。” 這時老師又問他:“請問你現在有沒有18000個A類客戶?”他說沒有。“如果沒有の話,就要靠陌生拜訪。你平均一個人要談上多長時間呢?”他說:“至少20分鐘。”老實說:“每個人要談20分鐘,一天要談50個人,也就是說你每天要花16個多小時在與客戶交談上,還不算路途時間。請問你能不能做到?”他說:“不能。老師,我懂了。這個目標不是憑空想象の,是需要憑著一個能達成の計劃而定の。”

需要層次——自我實現の需要

阿內爾卡寧舍申花提供の700萬高薪,而去尤文領百萬級別の“零花錢”;魔獸去土耳其の薪水也比他在申花少了6成。這些當初一門心思來華掙錢の外援們究竟怎麼了,連錢都不要了也要走人?是我們の聯賽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連金錢都失去了魅力?還是其他什麼環節出了問題?

中超の低水平讓大牌很受傷。阿內爾卡就曾抱怨在球隊中“連一個給我傳球の人都沒有。”德羅巴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更是表示,“這裏の水平和法乙差不多。通常情況下,我活動5分鐘就會流很多汗,但這裏の訓練結束後,我身上是幹の……”為此,德羅巴不得不私下加練。

篇3: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

一、谈成长经历

1.各位同学, 你们好。大家期待已久的班级读书会现在就要开始了。而且还有许多老师和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现在的心情?

2.瞧, 你们已经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 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小学生。那么,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除了高兴、激动的事以外, 还有什么样的事呢?

3.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有高兴、有难过、有骄傲……这就是成长。今天我们举行的读书交流会就和成长有关。

二、交流阅读体验

1.它是本什么书呢?

2.对, 《小鹿斑比》就是这样一部描写成长经历的书。你喜欢这本书吗?

3.在读这本书的时候, 你都认识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当中, 有没有你最喜欢的?用一两个词或是简短的语言把它最大的特点说一说。

4.看来, 同学们都十分喜欢故事的主人公———小鹿斑比。在小鹿斑比的成长过程中, 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当中肯定有同学们印象深刻的事, 对吗?

5.课前, 同学们已经挑选了最感兴趣的内容, 进行了分组交流, 谁能说一说你们都交流了小鹿斑比成长的哪些事情?

板书:

初到青草地充满好奇

失去妈妈学会独立

危险来了面对困难

失去伙伴伤心、难过

6.看啊, 刚出生不久的小鹿斑比初次来到青草地, 它是怎样地充满好奇;当它失去妈妈, 又是怎样学会独立的;危险来临时, 它又怎样去面对困难;失去伙伴后, 它又是何等伤心、难过。让我们一起走入小鹿班比的成长世界。

三、小组交流

1.分小组汇报

———“初次来到世界”

从同学们的表情和交流中, 我看得出, 你们十分喜欢小鹿斑比。找一找最有趣的一段, 读给同学听听。

———“第一次失去妈妈”

同学们, 先让我们停一下。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这只无助的小鹿斑比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 此时的小鹿斑比会是什么样呢?它会想些什么?

妈妈为什么把小鹿斑比留在那里, 难道鹿妈妈不知道小鹿斑比离开它会无助、孤独、害怕, 难道它不再爱小鹿斑比了吗? (全班交流) 点拨、提升。

今天, 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到了我们的读书交流会上, 你们想不想听听爸爸、妈妈对小鹿斑比的妈妈这种做法的看法?

过渡:同学们,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当你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 妈妈给予你无私的关爱和照顾, 这种爱是温暖的, 是体贴的。当你们开始渐渐长大, 妈妈所给予你们的又是另外一种更加深沉的爱。这种爱, 就是让你们学会独立, 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听了爸爸妈妈刚才说的话, 如果你现在恰好碰到了这只无助的小鹿斑比, 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告诉它? (学生交流)

———“危险来了” (略)

———“失去伙伴” (略)

2.这本书交流到这儿, 但关于小鹿斑比, 它的成长带给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的感悟仍在继续。如果你要向其他的小伙伴推荐这本书, 你会怎样向他描述这本书?

总结谈话:从同学们的交流中, 我看到了同学们正和小鹿斑比一同成长, 一起分享幸福, 分担忧愁。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懂得更多的道理, 而且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感到愉悦。

读写循环课

一、读思说写, 领悟语感

1.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的感受。

2.课件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大家想一想, “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学生:长、钻、伸、露、冲、探……)

3.再体会一下, 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4.试着将上述词语填到原句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怎样) 地冒出来”, 再来读一读, 悟一悟。

5.课件出示句子: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兴高采烈、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 (要做什么) 。”

学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美丽的衣裙。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仿佛在进行选美。

二、审美表达, 积淀语感

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欣赏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千姿百态的荷花, 你的清香那样醉人, 你的颜色那样美丽, 你的姿势那样动人!亭亭玉立的荷花, 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天天与你做伴!)

……

三、循环读写, 丰富语感

春天正是赏花的大好季节, 同学们可以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 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学习《荷花》一文的写法, 写一种你喜欢的花。

操作要点

1.选择典型性教材, 研究教材内容及特点, 选取精读训练点, 确定目标。

2.着重强化语言的感悟、迁移、积累和运用。

3.分层实现学文、方法、语言积累运用、提高认识的学习过程。

4.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二年级故事听读课

教学过程

出示故事题目:《埃米尔怎么把头卡在汤罐子里》《爸爸的看护者》。

1.学生自主挑选自己最想听的故事。

2.师读故事, 关键处留白, 学生参与情节想象。

3.师生交流听读感受。

4.推荐相关书籍阅读———《戴小乔全传》《小淘气尼古拉》。

5.听读第二个故事:《爸爸的守护者》。

6.交流读书感受。

7.推荐相关书籍阅读———《爱的教育》《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沈石溪动物故事系列。

效果评价

用好的故事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听力, 用教师生动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实施课堂有效调控策略。在故事的关键处停顿, 引入学生猜想, 引发学生对故事角色的评论, 把听读、思考与语言吸收结合起来, 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使语文能力得到实质训练与有效发展。

说写同步课

一、猜谜导入, 句式辅助, 训练说话

1.练习用“我有一双 (怎样) 的手”的句式说话。

2.现场体验“手能做很多的事”后, 教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件事情,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 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情。他们有的系红领巾, 有的整理书包, 有的削铅笔, 有的擦桌椅, 有的捡地上的废纸, 有的拼图, 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3.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 (干什么) ”的句式说话。

指定一小组的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4.练习用“长大以后, 我要当___, 用___”的句式说话。

二、从分到合, 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三、信息反馈, 检查效果

1.创设情境, 引导实践, 为说话、写话提供素材。

2.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抽象的语言表达。 (此环节是关键)

3.实施过程要先说后写, 降低梯度;由句到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读写循环课——五年级《学写儿童诗》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境, 范例引路

(一) 背诗连诗, 发散思维

1.我们上到五年级, 学过的儿童诗有不少, 你能记住哪几首?

2.同位互背, 交流分享。

3.教师背诵一首最喜欢的儿童诗《梦》。

4.全班交流听后的感受。

5.引导学生连诗:儿童诗读起来很有趣, 如果老师把这首小诗改一改, 你能继续写下去吗? (学生交流)

(二) 小组合作, 续编诗歌

仿照“梦像……”的句式口头交流。

二、妙笔生花, 开放创作

1.刚才我们和作者以“梦”来写诗, 写得挺有情趣。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事物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 教师出示儿童诗《远足》《橡皮》《爸爸的鼾声》《狗》。

2.学生自由读, 交流自己想写的内容。

3.选取一篇范例, 自由仿写, 改写。

操作要点

1.借助教材中的儿童诗,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心愿, 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进入儿童诗的情境。

2.学生从欣赏、背诵到仿创, 续编, 加强了读与写的联系, 在情趣盎然之中, 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在润物细无声中明白儿童诗应富有情趣。

主题学习馆

活动过程

一、建立“百家姓主题学习馆”

学校利用教学楼的长廊, 建立了“百家姓主题学习馆”。该馆主要分为两大区域:常用的百家姓氏、百家姓趣味问答。

二、建立“百家姓识字库”

在建立学习馆的同时, 学校将常用的百家姓氏和一、二年级所有学生的姓名汇集成电子库, 作为一种丰富的识字资源供教师们日常使用。

三、分年级、分类别开展实践活动

1.低年级开展“百家姓”识字活动。

第一步:游百家姓主题学习馆, 认识百家姓。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姓名进行姓氏归属。

第三步:找到自己的姓, 将自己的名字张贴在同一个姓的区域内。

第四步:读一读、认一认和自己同姓的小朋友的名字。

第五步:读一读、认一认和自己不同姓的小朋友的名字。

第六步:简单了解百家姓的相关文化。

第七步:利用“百家姓识字库”, 由教师自主安排识字活动, 提高识字效率。

2.中、高年级开展“走近百家姓, 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游园活动。

该部分的活动由教师自主设计, 要充分利用“百家姓主题学习馆”这一资源, 将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得有情、有趣、有意、有用, 突出活动的实效。

效果评价

篇4: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集锦

华泰证券在媒体回应,公司坚决拥护、支持中国证监会等国务院多部委为稳定资本市场,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目前公司经纪业务交易服务运行正常。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严格清理整顿外部接入的各类信息技术系统,只留下合规部门认可的接入系统。公司将积极与相关机构沟通协商,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9月10日,北方国际信托向华泰证券发出沟通函,就外接系统数据服务终止问题,向华泰证券“要个说法”。

9月11日,外贸信托向国泰君安发出措辞强烈的沟通函,沟通函中称,根据双方签订的证券经纪服务协议,国泰君安有义务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如因其单方面暂停服务导致的损失要求由国泰君安承担;如果双方未能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希望国泰君安能于16日前提供书面通知,包括停止服务步骤,停止服务给投资人、当事方造成损失处置方案等。

据媒体报道,国泰君安通知外贸信托,要求重新签署《客户自备客户端准入协议》,若今年9月16日未能完成上述协议的签署,将于16日起终止向信托方提供任何外接系统的数据服务。

篇5:操作风险案例集锦及分析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本文将首先分析SG及UBS违规交易案例,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商业银行前台交易部门如何规避此类风险。

1、SG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回放:

一心想成为明星交易员的法国兴业银行负责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利用银行漏洞,通过侵入数据信息系统、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等多种欺诈手段,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560亿人民币)。该行股票当天下跌4.1%。这次案件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引发暴跌。

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更致命的是,该名员工利用其在兴业银行工作的经验,轻而易举骗过了该行的安保系统。

事后,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一份关于“巨额欺诈案”的内部调查报告说,在涉嫌欺诈的兴业银行前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存在大量突破风险限额的违规操作,为风险提供了温床。

调查报告指出,凯维埃尔工作的部门业绩增长很快,但伴随着大量越权行为。交易员经常未经授权就动用超过风险控制的规定限额,并不时“互相帮忙”,分担业绩或对业绩作假。这种“大环境”阻碍了一些职能的实施,为巨额欺诈案埋下祸根。

 反映的主要问题:

(1)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在银行内部未能创造有影响力的内控文化,交易员凯维埃尔长时间、多次违规操作,没有有效监督。

(2)对经营中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甚至对凯维埃尔初期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表示赞赏,进一步助长了他铤而走险。

(3)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向上级报告制度,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

(4)问题整改机制无效,凯维埃尔用6封邮件就把问题整改搪塞过去了。(5)银行交易员的薪酬问题。在欧洲银行,交易员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为丰厚的奖金所驱动,凯维埃尔以身犯险。

 原因探究:

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银行业操作风险失控事件,其漏洞与成因包括: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实行一种类似于暗箱操作的授权机制,表现为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行为,授予交易员不同的权利。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

第四,没用以正确客观的姿态看待金融衍生品,特别是股指期货,只看到它带来的巨额利润,而忽视了它存在的巨大风险。法国兴银行股指期货投机失败表明,股指期货既有积极一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此可见,衍生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第五,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

(二)人性控制失败 可以说,人的因素是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直接原因。科维尔利用其对内部控制流程的熟悉,精心设计虚假交易,从而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但个人认为,事件的深层原因应归咎于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对人性的控制失效。

案发之后,科维尔的辩词耐人寻味:“我没有犯错,我只是为了给银行多赚钱”。显然,他将违规行为定位成追求自身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只是这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远远超出正当范围。

此外,科维尔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内部控制流程极为熟悉,从而成功逃避监控体系进行违规操作。然而,在法兴银行内部,熟悉整个内部控制流程的远不止科维尔一人,如何保证他们的行为守规、防止第二个科维尔出现?除了在职责分离上的控制措施外,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培养组织的风险控制文化、加强人性控制也至关重要。据科维尔的辩护律师称,在法兴银行内部,不止一个人在从事违规交易。管理人员的利欲熏心、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有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没有银行高层的默许,任何一个交易员都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酿成如此巨大的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对人性控制、消除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才是防止违规再次发生的治本之举。

(三)IT控制薄弱

事件发生后,科维尔被戏称为“计算机天才”,法国央行行长称其至少突破了银行五个级别的监控才获得巨额投资权限。在“计算机天才”与IT监控系统的较量中,后者败下阵来,原因何在?据法兴银行披露,其内控系统要在交易三天后才会对交易进行核查,法兴银行系统的开发人员、验收人员与IT管理人员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内控和技术漏洞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漏洞则被科维尔利用了。同时,为了规避后台监控,他还盗用多个系统密码进行数据篡改。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企业的各项流程广泛结合。所以,防范计算机技术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控制的关键。事实上,法兴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中拥有IT专家与相关技术人员,面对科维尔的违规及篡改行为却迟迟未能察觉,除了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外,法兴事件也表明,再严密的电子监控程序,也难免存在漏洞。计算机控制只是一种手段,其应用无法替代业务流程的整体控制。过多依赖高科技手段,忽视基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实现IT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的整合,才能真正应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内部审计失效

法兴事件还证明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只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企业风险提供合理而非绝对保证。它存在局限,例外事项、人为操纵或系统故障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内控系统的运行。所以,对内控系统的反馈与再监控至关重要。

传统意义上,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往往利用内部审计系统来评估与监控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防范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况。然而,由于衍生品交易部门给法兴银行创造的利润大约占到整个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可能使内部审计系统在审查合约时难以提出质疑。一些银行业人士曾表示,在法兴银行,衍生品交易部门面对审计部门监管时享有的自由度,远远大于英美等国的同类银行。法兴银行的这种监管制度暴露出其风险控制系统与内部审计系统之间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漏洞,使得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监控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为科维尔的违规提供了可乘之机。就此,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再监控效用,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五)外部监管缺陷

法兴事件曝光后,法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受到了质疑。公众指责银行监管机构未能有效防范该案的发生。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法国银行业监管不充分,要求对银行业进行“额外”监控。法国金融监督委员会更是呼吁,应加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法兴事件暴露出了长期以来欧洲银行业自律监管模式的缺陷。与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自律监管模式无形中将监管责任推向企业本身,而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或是控制体系出现重大缺陷之时,企业难以对违规事件产生有效制约。

此外,信用制度的滥用也是造成法兴事件的潜在原因。信用制度虽是西方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石,但欧洲的一些交易所基于传统的理念及竞争需要,将信用制度过度地滥用于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甚至未要求交易员交足交易保证金。法兴事件中,科维尔刻意选择未有保证金追缴要求的衍生工具,无疑是利用了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

2、UBS交易员违规操作事件:  事件经过:

2011年9月16日,瑞银爆出的交易员违规操作丑闻,一名员工进行了未授权交易,可能造成的损失约为23亿美元。瑞银还表示,该行第三季度可能因此出现亏损。在这桩丑闻宣布的当天,瑞银股价大幅下挫11%至9.75瑞郎,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市场普遍揣测,当前欧元区经济不景气,致使瑞士法郎急剧升值,UBS交易员阿多博利很可能未经允许便投下巨额赌注,打赌瑞士法郎对欧元继续升值,然而他没料到,瑞士央行为了保护本国的出口业务,突然在9月6日干预市场,令瑞士法郎迅速贬值,由此引发阿多博利的交易出现巨亏。事实上,本月初瑞士中央银行曾出面干预汇率,大笔购进外汇,将瑞士法郎对欧元的汇价固定在1欧元对1.2瑞士法郎。市场当时便有传言,不少外汇交易员遭受极大损失。

 发生原因: 事件目前正在调查当中尚无定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分析师的话说,造成巨额损失有三大可能性,一是蓄意诈骗,二是交易战略很愚蠢,三是银行界俗称的“肥手指”,也就是一不留神打错了交易数字,也许交易员“多打了一个零,一下买进1000万,而非100万”。

 总结评估:

尽管有关这桩丑闻的细节尚不得而知,但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什么在交易员进行违规操作时,没有出现及时的风险提示以及自动产生止损性操作,以至于亏损额如此之大。按照常理,交易如果出现亏损,其银行内部会出现自动止损中止交易的环节。

从其他银行引以为鉴的角度来说,包括瑞银在内的银行高管应当反思其内部监控风险管理,特别是市场投资授权等方面的监控和应对机制。与信贷存在审批以及相互牵制的过程不同,银行的市场交易行为往往较为迅速,其决策过程较短,所以银行应当对从事交易的人员以及相关操作保持较好的监管,尤其是在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银行对其内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从银行监管者的角度来看,瑞银丑闻也再度敲响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警钟。客观地说,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较为复杂和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任何一个管理流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二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整个银行体系、流程都较为熟悉,所以常常会绕过内部监管;三是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可以用数量等先进方法进行评估和监测,但在操作风险方面,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少,统计上的意义较弱,所以很难用特别的方法去管理和估测操作风险。此外,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所蕴涵的损失可以得到较好的事先估计相比,操作风险将带来的损失更难以提前评估和管理。因银行性质和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篇6:教育叙事案例集锦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吗?

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 吕舜昌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意外的观察课

(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特殊的思品考试

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何 雯

临近期末,我来到305班教室对同学们宣布:“这节课我们进行思品考试。由于天气太冷,首先请四个组的同学陆续到操场上去跑一圈再上来。”我一边说着,一边借故将一把扫帚碰倒在教室门口的地上。

第一组的同学先出去,其他组的同学自由复习(便于我更清楚地作记录)。当他们跨过扫帚鱼贯而出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绊着了扫帚,只见扫帚弹跳着换了一个位置。可那孩子只回头看了一下,接着往操场跑去。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走到扫帚前,稍愣了一下(觉得奇怪),弯下腰,捡起了扫帚,轻轻地放到门后面,然后高高兴兴地往操场跑去!

我又一次“不经意”地将扫帚带到地上,第二组的同学向操场跑去……

我紧张并装着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切,偷偷地记录着:有三位同学两次捡起扫帚(进出各一次);七位同学捡一次;两位同学差点被扫帚绊倒,但没有捡起扫帚;其余同学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

等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我宣布:“同学们,思品考试已经结束了!”孩子们都惊叫起来:“考试?没看到试卷呀!”我笑着宣布了刚才几位有特殊举动的学生的成绩,几个机灵的小家伙马上明白了刚才考试的内容。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感慨万千。有的说:“以后我一定把眼睛放亮一点,看见扫帚就捡起来。”有的说:“我以后不管看见什么东西在地上都要捡起来。”……我说:“同学们,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想一想,还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让他们经过讨论后再回答。孩子们回答非常精彩。有的说,以后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有的说,以后要遵守纪律,值日不逃跑……

我高兴地进行了总结,并说:“今天的考试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老师还要访问你们的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及家长,并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考评。”孩子们很兴奋,都说不做试卷的考试真好!并表示:以后一定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新课程的思品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也应该“回归生活”,也应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所能评价得了的!只有坚持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位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2005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课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想方设法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会更好。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地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地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听取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学习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奇文转录]历史题该怎么考

(作者:张寿卿 摘自《读者》2004第20期)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英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必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中国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美国: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仅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程强调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

今天我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课,上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位年轻的老师课上得很活泼,很善于设置一些情境和问题,或者抓住某一个关键词眼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比较热烈,可见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活动已成习惯。

当讲到“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老师就请同学体验:“把”字是怎样一个动作?学生一说:“一只手拿着文书的一端,另一只手慢慢展开。”学生二说:“应是一抖把文书抖开,以示神气。”到此为止,应该是很不错的。我以前也上过《卖炭翁》,就是没有想到在这“把”字上让学生去体验。

但紧接着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黄衣使者,把你当时的想法说说?”一位女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感到很自豪,我有一纸公文在手,谁敢不听?我背后有皇帝撑腰!”老师听了笑着点点头,就这么又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当时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不该到此结束:你说这女孩回答得错吗?也不能说她错,她把当时那个太监的心里活动完全再现了出来;你说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这么过去了,总觉得如骨鲠在喉;也许老师设置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名为宫市,实为强抢”的主题;也许这学生的回答确实是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所以也就这么不置可否的过去了。但我认为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卖炭翁的视角去感受卖炭翁当时对那个黄衣使者的想法,引导出对黄衣使者的憎恨,对卖炭翁的同情之情,而不应该去引导学生体验当个太监的洋洋自得心理;即使如此,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短的简评与引导。

怎样写教育叙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教育叙事基本内容框架(叙事+反思)

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问题:有一个鲜明的问题或矛盾,有真实情节;

细节:有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凸现焦点,描写叙议结合(描写+分析);

结果:问题解决结果和效果的描述; 反思:理论从归纳中获得,具有感悟性。从上例中可以归纳出教育叙事的几种模式: 一事一思式(对单一教育事件的反思)

多事(主题同一)一思式(对同一主题的几个教育事件的反思)一事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多事(主题同一)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教学案例1

走近李清照

发表于 2005-3-10 21:28:00 赛伯时空网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刘宝丽

【案例背景】

在学习“第八册语文·积累·运用五·读读背背·拓展内容”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学生都被李清照清新明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感情变化所折服。更使我们新奇的是以往在教材中,唐诗见的挺多,可宋词编入小学教材这是第一回见。仅次一首词的学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可是李清照的崇拜者,她前期词章,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另外,她善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今人来学,赏读价值极高。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引入宋词,是绝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想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搜集、吟诵、想象、感悟、创造的过程中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奠定学生感悟语言的良好基础。【案例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

【课堂实录剪辑】

[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挺神秘地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可是位„„女词人哟!啊,孩子们个个张大嘴似乎不敢相信,在他们以前的学习过程当中,接触到什么李白呀、杜甫呀、一系列古诗作者无一不是男性。而今天课本中居然出现了一位女词人,使他们能不吃惊吗?就着他们的新奇劲,我继续说:唐代的诗,宋代的词一直以来是闪耀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千古名词被后人不断传诵,经久不衰。对于唐诗,我们接触很多,但对于宋词,却知之甚少。通过上次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我们就深深地被这位女词人所吸引,因而想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你们有兴趣吗?“有”,那声音响彻整个教室,这是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第一反应。

可话一旦说出口,事情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儿戏,既然做就得做好,于是我开始思量如何开展活动?

…[初定方案]

根据教学要求,本内容最多只须一课时,初步理解,能背诵下来就行。但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李词,我要求学生每人在课余搜集至少2首词。要求也是能读通、能初步理解。

[活动效果] 第二天上课时,我满怀信心来到教室准备进行“李词大反馈”。当我高兴的问同学们,你们谁昨天收集到李清照的词?同学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不吱声。见此情景,我以为他们是胆小,不敢第一个发言。于是,我继续鼓劲:别害怕,大胆一点吗。平时你们都挺大方的,难道今天变小了吗。听到我的打趣,教室里仍旧一片寂静,我有点生气了,脸也耷拉下来,随便点了一个同学,他慢腾腾的站起来,小声地说:“没找到。”我更生气了,虎着个脸说:“怎么可能,你们家一本书都没有吗?”我又把眼光转向了学习委员,她很自觉地站起来,还颇理直气壮地说:“刘老师,我早上就问了同学们,情况是这样的,有的家确实没有这本书,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爱看。还有的家长曾经读过,可要他们默下来,他们又记不全。还有的„„”我打断了她的话,陷入了沉思。是呀,事先,只顾着满腔热情,就没想到:你是李清照的崇拜者,难道家长个个也是吗?家里都会准备一本宋词放着,等着你上这一课吗?

[再定方案]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思索起来。最后我决定放宽时限,多找途径。于是,我再次宣布: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给同学们一星期时间,你们可以上有关网站,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大量搜集,没有以上便利条件的可以向周围的宋词爱好者(家长、老师等)请教。行吗?我们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最多最全!话一说完,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的眼神由先前的灰色变成了亮色。

[活动效果] 一周后,我再次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这次,教室里果然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收集到的李词大声地念给同学们听。什么《忆秦娥》中的“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什么《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什么《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听着一首首熟悉的词,真令我感动、陶醉。可正当我陶醉其间时,却有同学向我发问了:“刘老师,我们虽然听了,可好多我们并不理解呀。这么多又记不住。”这又把我问住了。是呀,我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拓宽知识面就是简单、机械似的“加一加”吗?加得越多越好吗?

[三定方案]

一次、二次的活动总是不令人满意,总觉得做了,可似乎在走形式,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好。思虑在三,决定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再入手。这次,我改变以往的角色,由原来的“统领者”变为“协从者”。我与同学们商量着定内容与形式。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你最想知道关于李清照的什么知识? 生:1、关于李清照这个人的事。

2、李清照留下了哪些诗词。

3、李清照的诗词描绘了什么意境。

4、积累李清照最有名的诗词。

……

师:除了念、抄的形式还有什么有趣的、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 生:1、可以自制“李清照词集”。

2、可以办一份“李清照诗词”小报。

3、可以创作“李清照诗词”画集。

4、还可以唱一唱呢,我听妈妈说,有一首词改编成歌曲了。

……

师:你们是愿意单独行动,还是愿与人合作? 生:1、我想一个人,能行。

2、我想和妈妈一起完成。

3、我想和同学合作。

……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相信这次的活动应该要丰富得多。

[活动效果] 算是好事多磨吧。又是一周后,我们召集同学们第三次举行此次活动的展示会。这次的活动真的很丰富。有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李清照其人其事”——名字: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生活经历: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对她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还有 “李清照诗词大看台”等;有的用画画的形式展示了一首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其想象力丰富,真令人佩服,这对于学生理解词是一个很好地辅助;还有的用歌来唱词,我也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唱起了《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歌声轻轻飘荡在校园,吸引来了不少的听众。我想:这应该算是真正的走进了李清照吧。【思考与困惑】

历经三次的《走近李清照》活动算告一段落,回忆起整个活动过程,也是感悟颇多。一是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环境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决策者”,我们不要轻易武断地去独揽大权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当然,此次活动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与困惑,那就是:

1、如何把握学生拓展阅读的学习时间?当活动时间与学生学习负担发生矛盾时,我们又如何选择呢?因为时间多了,学生的负担就重了;可时间用少了,效果自然又差了。

2、教师应该指定拓展阅读的范围,还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阅读材料?不指定范围又如何把握学生的拓展阅读面和拓展阅读量?当学生参差不齐时又怎么办呢?

上一篇:工程管理方案下一篇:珍贵的礼物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