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原理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字理”简单说是构字的原理。字理分析,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进行分析。字理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又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和经验,对字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做了初步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原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原理分析论文 篇1:

结 合 时 事 热 点, 激 活 政 治 课 堂

摘 要: 时事是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政治会考、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时事政治既是检测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又关系到政治会考、高考的成败。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时事热点 教学方法

时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跨度都很大。在共同探究中引导学生如何整合现有的时事资源,从而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时事现象时,总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整合。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多个角度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时事激发兴趣,增强政治课堂活力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程,进行时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课本中大量的条文史料理论性强,且让人感到枯燥无味。如何使这些理论在教学中获得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时事政治的角度入手。时事政治是鲜活的,它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在教材的理论指导下,学生运用理论对时事加以理解和分析,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时事政治还可以更好地对政治理论进行诠释和深化。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教育时,总是大谈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操这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或者总是使用诸如花木兰这些古代的爱国英雄作为素材,这些例子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学生无法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时事政治,如钓鱼岛归属争端、台海问题,这些全国人民关注的时事,无不蕴涵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此阐述爱国主义的内涵。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营造课堂的热烈气氛,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二、以时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能用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能顺利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前积极收集时事材料,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新闻,然后由全体学生对这样的“报道”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要评述。为了在课堂上作出精彩的演讲,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都坚持看报纸,收看电视新闻,基本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演讲时,学生还结合演讲的时事新闻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从时事新闻中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论述。例如: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就开展了好几次这样的时事演讲,对十八大报告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时事讲评,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让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用时事联系理论,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在学习时事政治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能对材料进行理解,但不知道如何答题。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练习表达方面的训练还远远不够。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以从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材料题中遇到时事政治的时候,必须在时事政治的材料与课本基础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从中选择合适的联系作为分析问题与解决材料中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顺利解答。例如:在时事材料中遇到企业发展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步就应该分析:题目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涉及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哪些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宏观调控?还是政府的职能?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第二步就要结合其他时事材料与命题者的要求进一步筛选需要的理论,如污染严重、政府强令关停的时事材料等,同时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这样,就基本上可得出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决问题。

四、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彰显时政德育功能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政治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召开专题讲座,开展专题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专题讲座的形式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例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国际金融会议的召开等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大事,我们都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这样,通过对时事的深刻分析,让学生加强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当新疆发生了不法分子的打砸抢烧事件后,就组织学生召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到了新疆的历史,知道了分裂分子的活动属于不法行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时政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领会与掌握重大事件的精神实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不断向公众开展宣传,用自的身言行影响身边的人。学生也更为深刻地体验到,及时进行时事政治专题教育非常必要。这一过程也彰显了时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之,时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时事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时事,通过时政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分析时事的能力,达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熙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2]游庆红.刍议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1(07).

[3]刘文容.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11(12).

作者:蒋卫玲

语文教学原理分析论文 篇2:

字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初探

摘 要:“字理”简单说是构字的原理。字理分析,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进行分析。字理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又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和经验,对字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字理分析;作用;运用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很多汉字的构字原理都非常富有趣味性,透过对于字理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人构字时的智慧,强化学生们对于这些汉字的理解与实际,也能够让学生随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也很有帮助。

一、字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字理直观理解就是构字的原理,是汉字在构字时遵循的一些规律与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对于字理的分析,不仅在识字写字教学上很有帮助,这对于语文教学也会是一种良好的推进。字理分析能够让学生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一些汉字的构字原理,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些汉字构造的规律与依据,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地渗透文化教育,也能够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培养。例如,“木”字就和生活中常见的树木形状很类似,就仿佛一株小树苗立在我们眼前。两个“木”在一起则构成了“林”,三个“木”的结合也就形成了“森”,这种象形的构字方法很有特点,让学生领会到这个特征,能够很好地加深他们对于汉字的识记,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汉字的特性。

2.让识字写字形象易懂

字理分析的另一个显著作用就是能够让识字写字形象易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是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展开全面构建的时期,识字写字教学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识字写字上障碍都很大,其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很难记住这些汉字。字理分析则能够很好的化解这个问题,透过对于构字原理、规律等的分析能够让学生们认识一个字的构字思路,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个字的由来,当学生们能够从这个层面对于构字有了认识后,通常对于这个字的记忆就会非常牢固。

3.防止错别字的出现

字理分析的另一个显著作用就是让识字写字教学很有针对性,能够防止错别字的出现,以字理分析为原理可以展开许多生动形象的汉字教学形式。偏旁归类识字法就是在字理分析的原理下产生的一种很高效的识字写字教学形式。这种识字教学方式是把同一偏旁的生字放在一起,根据偏旁表示的意思帮助识记生字。例如:带“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和“木”有关,如“柳、柏、杨”(三种树木)和“椅”(木头做的用具);带草字头的字大多与植物、草木有关,如“菠、萝”(草本植物)和“茶”(草木);带竹字头的字大多与竹子有关,如“篮”和“筷”,都是用竹子做成的物品。透过对于字理的剖析后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们总结出某类偏胖的汉字的普遍特点,这也能够让学生增强记忆,能够防止一些错误的出现,这对于防止错别字、强化汉字教学非常有帮助。

二、充分运用字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字理识字不仅仅局限于识字,它同样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涉足于听说读写训练领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发展语文能力。

1.直观形象分析字理,发挥示范作用,进行“听”的训练

如教学“日”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现“ ○→日”变化过程,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规范地描述字理:“一轮红日高高地挂在天空,放射出万丈光芒,多么耀眼啊!古体文字把太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来, 后来,把字的线条拉直,就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日’字。”引起学生“听”的兴趣,同时为学生以后自己学会分析生字字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想象分析字理,强化字形记忆,提供“说”的机会

“实物彩图—概括抽象图—古体汉字—楷字汉字”的展示过程,形象有序地表现了汉字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说”的机会,使口头表达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如“清——青”这组字,利用“小草青青颜色美,河水清清惹人爱”的歌谣弄清两个字的字理,通过句式“小牛喝(清)水吃(青)草”的训练,让学生说出和水有 关用“清”,和颜色有关用“青”。再如“渴——喝”一组字,通过“劈文切字法”,分别弄清“渴”和“喝”的字理,然后再让学生概括地总结出,“口渴想到水,张口就能喝”从而正确地分清“渴”与“喝”的用法。在说的过程中,将字形强记,并提高概括能力,在比较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深层次感悟字理,加快阅读速度,创设“读”的意境

如“口渴”一词,为让学生体会“口渴难忍”的感觉,在描述“渴”字的字理时,采用了劈文切字法,创设“四面是墙,太阳暴晒,口渴极了”的情境,在读“乌鸦口渴了”一句话时,自然而然就加重语气读出了口渴的感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字理促词语理解从而促朗读,逐渐提高能力。

4.多形式巩固字理,逐步积累词汇,加强“写”的力度

例如指导书写“伞”字——出示古象形字到楷书的演变图和实物“伞”,让学生观察,“伞”在的哪笔和伞的什么地方接近。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伞”字的 撇、捺就像伞布,点、撇、横就像伞架,竖就像伞柄。抓住时机,马上让学生进行了描红和临贴。这样充分发挥了字理作用,体现了它的优势。

另外,扩词是低年级巩固字理,积累词汇的最好办法,如“心”字是象形字,即像心脏形,学生根据字理即可组成“心脏”、“心肝”、“心里”、“心中” 等词,再引导学生与心情有关的很多词也是这个“心”字。学生又组成了“关心”、“开心”、“爱心”、“真心”等词。最后鼓励学生把说过的词写下来,再挑选 你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这样系列的训练,较好的体现字理识字与说写能力的相结合。

字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效用很显著,不仅能够强化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教学,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综合语文素养的构建都非常有帮助。

作者:郝德辉

语文教学原理分析论文 篇3:

浅谈语文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参考作用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化学概念和基础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提问遇到如下问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的时候,学生常有知其所以然却说不出所以然,讲或写了一堆内容却说不到点子上的情况。

2.物质的名称和仪器写错字、别字,化学用语遗忘速度快。

3.遇到情景题或化学知识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时,由于相关内容并非来自课本所学习过的物质,整道题文字又较多,学生心里发怵,审题速度慢,没有章法和目的性,理解不了题义,答题得分率低。

4.学生解答实验题,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原理分析,综合实验的设计,对实验操作、现象、结果的描述,实验现象记录以及评价实验等视为畏途,叙述条理混乱,词不达意等等。

究其原因,除了和相应的化学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有关,也和这些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等,它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尤其是现在,语文教学着重培养背、读、写三样技能,在语文科目的教学中,除了课本外,教师还使用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其中不少和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化学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借鉴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必要辅佐,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关于化学教学的语文渗透和影响有很多方面,笔者只浅谈以下三种应用情况:

一、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的教学

要使学生形成、掌握并运用概念,不写错字,就要在教学中咬文嚼字,辨析概念,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课本(人教版)上册P96页第4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说法”,第(1)小题中“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出错率较高,原因是学生没有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被“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这句话干扰后,又联想到课堂中【实验5-1】与【实验5-2】的实验现象,就误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

为此,在进行这个课题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质量守恒定律,然后抓住“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句话进行分析,前半句“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参加该反应的所有物质的质量都要计算在内,不论在反应前以什么状态散布在哪里,剩余的、没有参加反应的那部分是不能计入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中的;“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涵义也是如此,为什么【实验5-1】与【实验5-2】的现象没有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因为这两个实验在空气中进行,有反应物或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天平没有测量到这部分质量,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所以,质量守恒定律是不受反应环境影响的,而“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和“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表述虽不一样,含义却是一样的。此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不写错别字,还要辨析“守恒”的涵义,明确认识在化学反应中,不论何时何地,有无天平称量,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总是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因此是永恒的“恒”不是天平平衡的“衡”。

仪器的名称写错字、别字是学生常犯的错误,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水槽写成“水糟”,烧杯写成“烧怀”、“烧坏”,木炭写成“木碳”等等。以长颈漏斗为例,拿出实物进行“颈”和“劲”这两个汉字的构造和字义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长颈漏斗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漏斗的导管很长,形状像一个脑袋下长着超长的脖颈而得。水“槽”当然是以前人们用木料做的装水的容器,水中无米,何来“糟”呢?水槽写成“水糟”就要扣分就要“糟糕”了。

化学用语难记,遗忘速度快,化合物名称拗口容易记错,酸碱盐的溶解性记不住,有了顺口溜还是会很快忘记,怎么办?那就在每节化学课前5分钟大声朗诵和背诵吧!再加上不定时听写或抽查背诵,迫使学生熟记这些内容,培养化学语感。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时,要给予关键语句的提示,引导他们逐步把正确答案说出,最后再要求他们把回答的内容整理复述一遍,逐渐领会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二、解答情景题、化学知识结合社会关注热点的问题

该类题型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又能够拓展、延伸,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内容新,字数多。所以当看到这些大段的文字,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自乱阵脚,学到的知识也就不会应用了。其实,认真研究一下这些题目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多数是一篇篇规模大小不一的说明文,在八年级学生就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作比较;④作诠释;⑤打比方;⑥摹状貌;⑦下定义;⑧列数字;⑨列图表。其中在化学试题中经常用到的是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下定义、列图表。

1.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和下定义常用于题目提供信息,由学生根据题目内容归纳物质性质,写化学方程式,揭示物质的变化规律。

2.列图表常通过数据的处理分析,找出物质的规律和性质。因此,可让学生借鉴八年级语文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按下列步骤进行解题:

(1)初读,采用快速阅读,初步理解题目要求。

(2)再读,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题目意图,动笔划出关键词、句。题目内容通常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物质的状态、性质、用途,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特别要注意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题目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3)看清题目要求,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找出答案,无法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的就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答题时要紧扣关键词、句。

探究实验题中有不少内容和情景题相似,如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设计、拓展探究、总结及反思等,解答时都可以借鉴情景题的解题方法。

当然,也要告诉学生,解答这些类型的题目,仅有解答题的技巧还是不够的,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勤于练习,见多识广,领会各种窍门,再遇到这些题目时心中有数,自然不会手忙脚乱。

三、实验题和探究性实验题的解答

描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总结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总结评价,这些题目能否正确解答,和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但是,从历年的中考评卷和平时的检测中可以发现,不少涉及这些题型的失分因素,是学生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同时也和化学专业术语应用以及文字组织能力有一定关系。所以提高学生解答题目的能力,也是提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1.借鉴语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进行能力训练。布置一些小文章由学生去完成,让学生常写常用化学专业术语,培养化学语感,提高化学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2.对操作和现象的叙述,可以参照事物说明文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即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叙述实验操作要按步骤、现象、结论分三步进行,把实验的内容写清楚,描述实验过程的主要操作和步骤,现象描述重在介绍物质在反应中感官所体验到的特征现象。所谓特征现象,就是该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颜色、气味、光焰、声音、热量变化和沉淀等等。这不仅要靠实验时认真观察,还要靠仔细比较,这是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现象的前提。

总结结论就是通过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现象,把物质本身的某一点(或几点)独特属性归纳出来,也就是这一物质与其它物质在本质上的差别。这点可以参照事理说明文的写法,再结合化学语言用简洁的文字去叙述,但是不管哪一类,都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写。

作者:严丽萍

上一篇:中学美术运用研究论文下一篇:政府公共服务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