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语文教学案例

2022-11-17

第一篇:翻转课堂语文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翻转课堂案例

《识字5》

——二年级语文上册翻转课堂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羽字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看图、识字写字、诵读韵文,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 冬天虽冷仍充满着勃勃生机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第一行

秋姑娘舞着黄叶刚刚飞走,冬爷爷就悄悄地向我们报到了。 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一听,张大眼睛认真看一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多媒体演示)

1、冬天到了,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树上白了,屋顶白了, 地上也白了。这真是一场(大雪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2、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刮得那么猛。谁来读好这个词。(北风) 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读,谁会?(指名读,男女生读)

3、小朋友,你们想过吗?冬天为什么会刮北风,下大雪呢?其实,是因为有一股强冷空气袭来,它带来了北风,带来了漫天大雪,气温也明显下降。我们把这股冷空气称为寒流。谁来读好这个词语。 (指名读)

4、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谁会读了?

5、谁会用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教学评析:教学起始阶段,设计针对性强的情境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第二行

1、就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许多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可还有一些树,他们却并不怕冷,依旧披着绿衣傲然挺立,还有一种植物竟然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请小朋友到图中找一找,你发现了谁?

蜡梅花的花瓣经过霜打雪染,它的表面就象涂了一层蜡,非常美,因此,人们称它为“蜡梅”。 齐读:蜡梅

2、寒流过后,许多花都凋谢了,可蜡梅却一点也不怕冷,他们迎着寒风展开了笑脸,显得那么勇敢! 我这里还有一首诗《蜡梅花》,请仔细读一读。

3、除了蜡梅,你还发现了谁?

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翠竹”。谁愿意读好这个词?

你喜欢“翠竹”吗?说说理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寒流来了,可翠竹却并不怕它,它的叶子还是绿的那么可爱,它的身子站得还是笔直,多么勇敢的翠竹啊! 齐读:翠竹

4、你还发现了谁?

这些松树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苍松”。齐读。

苍松长得那么高,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绿,寒冷的冬天里,尽管身上披上了厚厚的雪棉袄,可还是站得那么直,它们象翠竹一样勇敢! 谁来读好这个词。

和小朋友们一样,我们的陈毅元帅也非常喜爱这些勇敢的苍松,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来赞美他们:“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5、这三种勇敢的植物放到一起,谁会读?

6、除了这几种植物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也是身披绿衣,傲然挺立的?

三、学习第三行

过渡:寒流来了,植物们在外面迎着北风和大雪抗争,可小动物们呢,它们有的早已飞到了温暖的南方,有的已经早早的躲进了洞里。瞧!这些动物们在洞里干什么呢?随生回答依次出示词语。 自由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想它们过冬时的样子。 指名读,开火车读。

动物们有的躲到了洞里甜甜地睡上一觉,有的在洞里美美地吃着早已准备好的粮食,它们可真会享受啊!齐读。

除了这三种动物外,你还了解哪些动物也是这样过冬的?

四、学习第四行

寒流来了,植物们却并不怕冷,动物们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过冬方式,那么,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

瞧!他们坐上了雪橇,唱着欢乐的歌,一起来到了郊外。他们去郊外干什么呢?

随生回答依次出示词语,齐读。

小朋友们在郊外滑着雪,溜着冰,跳着绳,他们你追我赶,玩得可高兴了。雪地里回荡着他们欢快的笑声,回荡着他们清脆的歌声。再自由读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好听。

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寒冷的冬天里,你喜欢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五、整体感知

学了这四行词语,我们了解了寒流过后,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大雪漫天飞舞,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里,一些植物,如(蜡梅、翠竹、苍松)却不怕冷,傲然挺立。一些动物,如(蟒蛇、蚂蚁、刺猬)早早地躲进了洞里。孩子们也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玩起了(滑雪、溜冰、跳绳),过得那样开心,那样充实。

1、自由读读这四行,要求每一行都读准,读好。

2、谁能美美地读好这四行词语,举手的一起读。

3、我把拼音擦掉了,你们会读吗?齐读。

[教学评析: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看图,读读词,说说话,既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又拓展他们的视野,使静态的词语变成一连串鲜活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生字新词。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情绪变化的“场所”,使学生主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学。

第二篇:《力的合成》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⑵.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⑶.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⑷.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⒉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微视频的讲解,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生活中的情景理解等效代替思想。

⑵.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处理数据的能力及相互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

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推广。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了解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和等效代替思想的运用,体会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在等效代替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教学器材:ppt课件、力的合成的相关演示仪器

学生实验器材:长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带有细绳套的橡皮筋、图钉、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

(学生提前一天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自主学习学案,主要针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在学案上呈现并上交与老师处。) 第一部分:结合学生微视频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一、合力与分力 【困惑与质疑】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什么样的力可以求合力? 问题的解决: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点评:这里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强调了一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成为合力与分力关系的条件。 【自主作业反馈】

1.关于两个分力F

1、F2及它们的合力F的说法,下述正确的是 ( )

A.合力F一定与F

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B.两力F

1、F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C.两力F

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的力 D.两力F

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

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困惑与质疑】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问题二:合力一定比分力大么?

问题的解决: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也可以和分力大小相同。

由学生举例:A、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两个力分别朝相反方向作用于同一物体,合力大小为1N。——说明合力可以比分力小。 B、大小相等的力互成120度角作用于同一物体,合力与两分力大小相等,如图。——说明合力可以与分力大小相等。 点评:通过实例证明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增进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自主作业反馈】

2.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的大小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的大小 B.合力的大小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

C.合力的大小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大也有可能比每一个分力都小 D.合力的大小不可能与两个分力的大小相等 (继续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问题三:合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猜想,师生一起验证。 问题的解决:

当分力大小一定时,二力夹角越大,合力越小;(见下左图) 当二力夹角一定时,分力越大,合力越大。(见下右图)

教师进一步通过自制的仪器演示,总结出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 F2|≤F合≤ F1+F2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分析影响合力的大小因素,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用作图和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结论。

三、多个力的合成 【困惑与质疑】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问题四:两个以上的力如何合成?

学生回答:先两个力合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之后再与第三个力合成,以此类推,直至求出最终的合力。(见下图)

教师加以肯定,并出示例题。 【课堂拓展】

如图所示,有五个力F

1、F

2、F

3、F

4、F5作用于一点O,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对角线。设F3=10N,求这五个力的合力。 (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展示解法。

点评:由两个力的合成自然过渡到多个力的合成,依然是由学生的困惑中总结出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同样由学生思考出来,一切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把握之中,又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面的拓展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自主作业反馈】

(把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中出现的问题以图片的形式一一呈现,教师分析、讲解)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解决问题,但你们可曾想过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将用实验来验证它。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回答对以下几个问题,闯关成功之后才能得到“通关密码”: 【冲关一】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什么力?(学生回答) •共点力——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共点力。

【冲关二】如何能体现分力和合力的等效性?(学生回答) •两次拉橡皮条的效果相同 •两次拉橡皮筋到相同的长度 •两次拉橡皮筋到相同的位置(正确)

【冲关三】如何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思考后回答) 大小:通过弹簧秤的读数获得 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终极密码】将给出的五幅图按照实验顺序排列:(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将“闯关”这样的游戏用语用到课堂教学中,无疑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每关设置的问题也恰能把实验的注意事项或操作要领一一呈现,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的目的。 【实验过程】

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确定任意角度的两个分力及其合力, 教师活动:发放实验器材(课前),提醒学生注意事项(见投影屏幕),并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

给出结论:大量精确的实验表明,两个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投影显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并通过动画强调邻边、邻边之间的对角线等。

强调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法则,对位移、速度等矢量同样适用。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与课后交流

1.观看微视频,反思自身实验中的不足。(登录邮箱:189XXXX1172@163.com,密码:XXXXXX. 下载) 2.完善课堂笔记,并完成本节“自主作业”。

点评:关于学生分组实验,这节课的安排是课前结合微视频预习→课堂亲自动手实践→课后及时巩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于这个重要实验的理解更加到位,操作也更为规范。

第三篇:信息技术《网上邮局》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河套中心小学 陈亚平

刚接触翻转课堂是在暑期的远程培训中,那时候对翻转只是初步的认识,没有勇气去实践,觉得自己的课堂翻转不过来。对翻转课堂进一步的了解是在今年我自选学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翻转课堂”的慕课上。我对“翻转课堂”有了理论上的学习,和经验上的实践。翻转课堂把传统课堂上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讲授,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下面就以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十三课《网上邮局》为例做一堂翻转课堂的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网上邮局》是本学期上网知识中比较重要的一节,电子邮件的申请和使用,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走上社会的工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学习任务中利用微课及文字材料,学生学习申请和收发邮件的方法。课上学生登录邮箱进行收发邮件的练习,以及小组成员合作探索邮箱中其他功能,例如如何添加通讯录等操作,如何打开电子邮箱中的附件,然后通过汇报学习邮箱上述功能的使用。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因特网上的邮件服务。

2.能自己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能够自己发送、接收和阅读普通电子邮件。 3. 学会打开电子邮件中的附件。 4. 了解电子邮箱的其他功能。 2是重点,

3、4是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部分通过在家里家长的熏陶和前一学期的学习对电脑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接触过网络,可以自由的浏览网页,加上对qq及qq邮箱的使用,对这节课有一定的辅助,但是邮箱的注册还没进行过,有可能会出现,申请时忘填某项内容不通过,申请后忘记密码等情况。

四、课前任务设计——任务单(提前一周发给学生)

1、给你的好朋友写一封信,通过快递或邮局的形式邮过去。

2、认真学《网上邮局》视频 。(注:视频由老师操作录屏而得。内容包括电子邮箱的简介,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收发邮件,如何以附件的形式发邮件。)

3、通过学习,申请一个126的免费邮箱,并给老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可以写写在申请时遇到的问题并以附件的形式给老师发一张学生的照片。(地址:cypsdnu@163.com,主题:班级+姓名)。 温馨提示:一定要记住自己的用户名和电子邮件的地址。

申请成功后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就是:你的用户名@126.com

五、 课前学习资料

1、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网上邮局》

2、 126网易电子邮箱的申请过程,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视频。

3、课前任务单

将视频和资料拷给学生,上课前一周前发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前两天截止,教师进行统计。

六、学习策略(ARCS)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ARCS模型来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A(注意):通过自学微视频,小组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之间相互发送邮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召集令”的形式出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R(关联):通过邮寄和发邮件时间的比较,体验网络的便捷。通过qq邮箱的知识迁移,来学习邮箱的使用。

C(信心):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任务难度适中,经过努力认真便可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S(满足):对学生发送的邮件给予肯定,对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满足。学生发邮件形式评选冠军,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成功的喜悦。

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分为了6 个环节。首先的5 分钟用来进行课堂内容热身,让学生回故课程内容与了解本节课的目标。然后,又使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教学,这里的及时教学是一种策略,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调整,教授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根据课前作业,及时反馈,及时纠错。在及时教学之后,接着的是5 分钟以小组为单位的测验。此处

是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向老师发邮件,巩固课前内容,并结合之前发出的信件到达时间,体会电子邮箱的便捷。在测验之后进行了15 分钟小组自主探究如何发送接收附件及邮箱的其他功能,此处还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进行3分钟以发邮件附件的形式投票评选表现好的同学。这也相当于做了个小测验在课程最后进行了2分钟的课程总结。整个课堂高度结构化环环相扣。)

(一)、分析课前任务完成情况:(5’+10’)

(上课前几天教师打开邮箱,进行查看,课前用红蜘蛛软件将同学的电子邮箱地址、召集令(word形式)、歌曲《奔跑》发送给学生电脑)开始上课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因特网上的邮件服务。

2.能自己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能够自己接收和发送普通电子邮件。 3.了解电子邮箱的其他功能。 4.学会打开电子邮件中的附件。 进行提问:知识性 1.什么是电子邮件?

2.列举几个能够提供免费电子邮箱申请的网站。 3.通过实践,你觉得电子邮件有什么特点? 总结学生课前任务完成的情况,对发送邮件主题格式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对学生课前邮件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回答。

设计意图:课前课上利用此处进行关联,不让课前学习流于形式,利用课上的督促练习。

(二)、小组比赛一——发送邮件(5’)

小组内成员每人给教师发邮件,每组5人,每人发送成功加2分。主题是小组名加学生名。(小组间可互相协助,但不可以代劳)

教师打开邮箱与学生共同评分。

设计意图:以比赛形式,巩固课前学习效果。通过小组共同计分的方式,让学的快的同学去辅导接受慢的同学,感受同伴互学的效果。教师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在学生身边,给学生以辅导,使全班同学都掌握本课的内容,增加其信心。

(三)、小组比赛二——发送附件,接收阅读邮件,其他功能深入探究(15’)

抛出问题:这里有一封召集令word形式,请将这封信以附件的形式发给你小组内其他同学。循环发送比如(1号发给2号,2号发给3号……5号发给1号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收到信)同学学习如何打开阅读附件。

阅读召集令内容

“小组成员合作探索,邮箱内的功能的深度开发,每人发现一项功能,要组内交流后,板书到黑板小组框内,一项加5分。”

全班交流评分。让小组成员将开发的特殊功能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一找,邮箱内各项功能,然后在组内先交流,再板书到黑板上,保证组内成员先学会,然后再全班交流,体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投票。(3’) 给你认为今天学习状态最佳的同学发送一封主题为“为你投票”的邮件。并以附件的形式发送歌曲《奔跑》。比一比谁得的票数多,谁是今天的学习冠军。

设计意图:学生发送邮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把学习评价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五)总结(2’)

总结今天的学习,表扬冠军同学,冠军小组。

设计意图:总结比赛,为今后此种方式学习,奠定基础。

八、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翻转课堂课前学知识,课上进行巩固练习,突破难点,课堂过程主要采用同伴教学法。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帮助,让每个同学都不掉队,采用小组记分的方式,可以保证同伴之间的教学实施。整堂课参照ARCS动机激励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匹配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满足感。

第四篇:1-2翻转课堂国内外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摘要】本研究在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学实践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笔者所参与的关于翻转课堂的项目中,从而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并检验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

一引言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的一两年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和很多媒体的关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先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他们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并将生产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两位教师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节省出课堂时间来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但直到2011年翻转课堂才大热起来,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萨尔曼·罕(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罕学院(Khan Academy)。

笔者在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本土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天河区天云项目中,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并检验其效果。

二国内外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选取了国外若干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这些翻转课堂案例的具体实施流程,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构建出了一个更为细致、操作性更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 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数学课的翻转课堂实践计划 2011年这所小学计划在

五、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学生们在家中先看教师布置的10到15分钟的教学影片;之后会接受3到5个问题的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测验结果也会及时反馈给学生;而同时段的教师则使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比如谁看了教学视频并完成了测验,这样更容易关注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到课堂上则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作业。[1] 从这所小学计划实施的翻转课堂来看,他们的翻转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家校翻转”,从时间线上来说大致分为两部分: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通过教学视频之后的试题来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新内容,测验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告诉学生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此时段的教师则通过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统计出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帮助他们进行第二天的课堂设计;第二天在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问题解决,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活跃度。

2. 柯林顿戴尔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

这所学校先是在用两个班做了两年的翻转课堂试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校长格雷格格林大胆的决定地在全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他们的翻转情况大致是:学生在家看教师录制的5到7分钟的讲解视频,做笔记并写下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重点讲解多数学生有疑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来辅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学校还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家不能上网的问题,允许学生课前课后在校园电脑上分别访问一小时,或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视频。[2] 从这所学校实施的翻转课堂来看,他们的翻转是具有灵活性的,并不是只局限于“家校翻转”,而是根据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学时的完成情况把在家的部分拓展到在校的课前或课后一小时,学校为这一小时提供免费服务。但从时间线上来说也可分为两部分: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记录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第二天在学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并给予一对一式的辅导。

3. 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该校的教师史黛丝罗桑在她的AP微积分课上实施了翻转课堂式教学:学生在家

观看她使用平板电脑录制的并上传到iTunes的讲解视频,如果看不懂可反复看,若还有疑惑就请教朋友;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弄清问题并完成作业。[3]

从史黛丝罗桑实施的翻转课堂来看,他们的翻转是基于平板电脑的“家校翻转”,从时间线上来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在家,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内化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自己遇到的疑惑,当然也可以请教朋友;第二天在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进行问题解决,并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

(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的很多课改项目也具备“翻转课堂”的特征。例如:江苏木渎高级中学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西新绛中学的“自学—展示模式”等,这些探索也关注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重视课中的协作探究学习,但是,它们真正意义上并没有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研究。在真正的实践应用方面,重庆市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笔者所参与的广州市天河区天云项目中教师的翻转课堂实践也成为翻转课堂实施较为成功的案例。 1. 重庆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走在我国的前列,他们在翻转之前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他们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然后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10~15分钟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校园云”服务平台。学生们在独立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用平板电脑下载观看教学视频和导学案。看完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做预习检测题,学习平台立即对答题情况进行评判反馈。教师通过软件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课中:学生在课堂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随后,学生完成网络平台 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通过观看答案详解或教师的习题评析视频,自主纠错,巩固所学知识,反思总结。

2.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幸福。2012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开始推行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实验。他们的操作大致如下:课前,学生在家通过平台看教师录制好的微课,看完之后可以通过做测试来验证自己的掌握情况,测试提交之后平台会立刻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来继续学习还有问题的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通过ipad打开翻转课堂平台,可以详细看到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等,这样教师可以选择正确率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之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题来巩固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

3.天河区天云项目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项目实施中,很多老师都在项目培训和支持下尝试了“家校翻转”的翻转式教学,项目组对参与教师每个月进行一次培训,每一个培训后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一次课进行翻转式教学,并提交相应的任务给项目组,培训共进行三次,所以教师们的翻转教学实践也基本都是进行了三次(每月一次)。而项目中的方老师是翻转课堂常态化实践的唯一一位初三政治教师,结合初中政治的学科特点以及家、校的客观情况,将翻转的整个过程全部放在课堂内,即是采用了“校内翻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她的实施情况大致是:将所教的课设置成A型课和B型课。A型课是学生的自学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引、微课、课本、学习任务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引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也可通过平台记录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B型课则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师通过平台统计出学生任务的完成结果,并整理出学生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解决、教师答疑)来解决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再通过设置课堂测试来加强学生对常考点和易错点的理解和巩固,如有时间,最后会布置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方老师的课型组织是AAB、ABB或AB型,这要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自学完成的情况来定。

三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从国外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教师制作学习视频、基于某种设备的平台支持、教师对课堂上活动的设计。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录制视频给学生看,学生看完视频后进行相应的检测,教师根据检测结果设置第二天的课堂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问题的解决,然后再进行课堂检测或者拓展训练。从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可看出其实施有鲜明的技术特征,要么基于移动通讯、平板电脑技术在一些公共的视频平台上开展,要么基于一定的硬件设备在合适的翻转课堂实践平台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而我国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也是基于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则是基于ipad在相应的平台上开展的,天河区天云项目则是基于项目组与公司合作研发的翻转课堂实践平台。

笔者认为有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较好的呈现出了国外翻转课堂的操作。国内研究者王红、赵蔚等将此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图翻译如下:

图1 Robert Talbert 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图

[4]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在Robert Talbert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翻转课堂实施的具体情况,笔者构建出了更为详细的基于翻转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图3),并借助项目契机,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广州天河区天云项目(ICT项目和翻转课堂项目)的实施当中来检验其效果。

图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图

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该模式的设计也是基于此提出的。在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家长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参与的三种角色,他们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当中。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在其核心思想中执行其中的“教”;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执行者,在其核心思想中执行其中的“学”;而家长则在学生的“学”中起着监督、伴学 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前负责给学生布置自学内容,包括应清楚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完成什么的学习指引,同时也要包括给学生布置的微课或者其它学习资料以及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者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平台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当学习完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可通过与学习内容匹配的测试来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由于此部分学习是在学生家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可通过学生的学习与任务完成情况来配合教师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调整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减少了传统教学中家长总感觉与学生学习脱离的苦恼;课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自学时产生的问题创建环境:比如有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能解决的,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稍微有难度或者考察学生小组协作能力的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解决,如果有些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则可以请教老师。在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对于有些问题,教师也可选择让学生自己或小组来展示成果,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基础上也可确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内容,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内容的掌握,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可以给予及时的评价。如果掌握了则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还未真正的掌握,教师可重新创建环境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可布置课堂测验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课后本质上来说也是翻转课堂方式下的课前,在课堂时间结束后应该进行下一个新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课前时间段,教师、学生、家长“各司其职”来完成自己的事情。但同时课堂结束时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问题由于时间或者其它原因课堂上未能解决等,在课后教师则负责为学生的复习活动进行指导,所以笔者在这里加入了课后阶段。

在上述翻转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及时有效跟踪是翻转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虽然没有一定的平台支撑翻转课堂也可以进行,但信息化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本模式就是在翻转课堂实践平台的支持下构建的。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实践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并统计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于家长在学生自学时可伴学,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结果反馈、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长都可以详细了解,使得家长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而避免家长对学生学习一无所知的状况。翻转课堂实践平台的使用时贯穿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介绍

“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项目是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应用融合,协同创新”合作项目的两个子项目,该项目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持。项目组结合两个项目的内容通过多次研讨,决定将两个项目融合后同时进行。“基于ICT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培训的内容是“颠倒教室——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实施的基础和支持。在提高教师ICT技能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能进行高效率的网络搜索,从而利用网络有效资源来帮助自己的翻转课堂教学,此外,ICT技能的提高也是教师制作、设计优秀微课的保障。

本项目主要对参与教师进行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培训,微课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自己学会制作优质微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而翻转课堂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们了解翻转课堂并能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而笔者构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实践中进行应用、修改和完善的,同时也检验其应用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在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以及笔者所参与的教学实践构建出基于翻转课堂实践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于笔者在翻转课堂项目中即是实施者也是参与者,所以较充分的考虑了翻转课堂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而且模式中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标示,活动安排也较细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性。在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笔者将该模式在项目试验学校进行应用,从而不断完善改进,使其更具体、更完善。在本栏的后续文章中会向读者介绍几篇本模式具体应用的实践案例。希望为翻转课堂研究者及实施者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2][3]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4] Robert Talbert.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

第五篇:翻转课堂案例

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调查与交流,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有关知识,体会用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提出问题”“比较分析”“设计方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活动。“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特点; “比较分析”环节,主要结合身份证号码,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方法;“设计方案”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以全校同学为主体,讨论并设计为全校同学编号的方案;“拓展延伸”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一些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表达了什么信息。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讨论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上面的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具有准确、简洁、便于检索等特点,并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重点是:组织学生分析数字编码现象,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的含义及方法,探索发现身份证等编码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和获取其编码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数字编码的方法,发现身份证等编码信息及基本编码方法,正确、合理、灵活和科学地自主编制一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问题。

二、达成目标发掘

《数字与信息》教学课时为一课时,遵循先“读”(码)后“编”(码)的编写体例,读和编在同一课时内完成,体现出读编并重的特点。但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若以先读后编的路径展开教学,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的复杂性可能只会让学生关注到编码的含义,而忽视蕴含其中的编码方法。如果无法通过编码方法架起桥梁,那么读和编必然是脱节的,是无法达成培养学生编码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课时达成目标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自主学习两个部分。课前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生活中数字编码现象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

2.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所反映的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

课堂学习达成目标设定为:

能进行图书“索书号”(二级)的编码,运用所学数字编码描述信息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将教材的先读后编、重读轻编调整为边编边读、以编为主,以引导学生为图书编制“索书号”为主线,凸显了“数字编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三、课前准备

(一)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现象,发现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信息;了解身份证号的编制方法及构成含义,能解析和判断身份证号所反映出的相关信息。

学习任务:找一找、查一查、写一写生活中的编码;填一填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分析其构成含义。

方法建议:查找资料、对比发现。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第二环节:解读身份证号含义。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编制“索书号”;第四环节:展示质疑,全班评价。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二)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感悟数字组合含义,了解数字编码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功能。视频展示:由“1”“1”“0”3个数字组成的数,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排列的顺序,还可以是“报警电话”这一特殊的电话号码。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编码传达信息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一:先写一写自己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及本市固定电话区号,再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编码,举例写出一个具体的编码。

第二部分:解读身份证,领悟数字编码信息的意义,使学生学会采集数字编码所传递的信息。

视频中,教师系统讲解身份证号“地址码”“出示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的构成,揭示“合理”“简洁”“唯一”等编码原则。用微视频系统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及相关编制原则,替代了教师原本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凸显了“微课程教学法”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兴趣高,自主性强,自由度大,体现了个体差异性。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先交流自主学习成果,然后解读身份证号构成含义,在掌握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制索书号,最后展示质疑,让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使得课堂学习深度得以拓展。

上一篇:法制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下一篇:发展中保障和发展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