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2024-05-08

专业认证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药学专业认证阶段性总结

专业认证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教育部评价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实施专业认证是推进教育市场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国际互认,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我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为此,学校在2015年顺利通过中医学专业认证的基础上,主动地向教育部递交药学专业认证申请,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家试点院校。

为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药学专业认证工作确立了以教务处牵头组织、药学院具体实施、相关院(部)和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确定了认证工作会议例会制度,例会定于每周二下午,目前已进行了第二十二次会议。

药学认证工作共分5个阶段进行(学习动员阶段、自查自评阶段、整改建设阶段、整改提高阶段、冲刺迎评和总结阶段),总体时间为1年左右。目前已进行到了第三阶段。

一、在学习动员阶段,我们召开了学校、药学院两级药学专业认证动员大会,成立了学校和药学院层面的药学专业认证组织机构,发放了《药学专业认证国家标准》、《全国药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知识点》、《全国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学习材料,制定了“任务分解书”以及“支撑材料目录”。

二、在自查自评阶段,我们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 1.学生工作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制订了《关于举办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竞赛策划书》,正在开展基础知识竞赛、实验技能竞赛、“智慧大讲堂”、“PPT大赛”、药学杯辩论赛、职业规划及模拟招聘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能力提升活动。

2.教学工作方面:开展了院部教学档案整理与检查工作、教师形成性评价以及说课能力竞赛等工作;修订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开展了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自查及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室及学科组的文化建设;自查了近三年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以及药学院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组织相关院部进行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强化工作。

3.专业认证材料方面:撰写了药学专业认证申请书,递交了药学专业认证申请;收集了药学专业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完成了药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框架。

三、在整改建设阶段,我们主要要完成以下工作:

进一步完善支撑材料和自评报告;开展主要教学环节如备课、课堂授课、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考试的教学督导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修订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加强学科组和实验室文化建设;召开涉及药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实习带教教师、学生三级人才培养质量专题等座谈会;邀请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校内预认证。

篇2: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为全面推进护理专业认证工作,我校根据教育部及护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开展护理专业认证申报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护理学专业认证背景

专业认证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受国家教育部委托,2009年成立了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2010年组织专家对吉林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进行了护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今年将正式开展护理专业认证工作。

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将成为教育部评价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开展护理学专业认证,不仅是统一行业内部对护理人才职业素质要求认识的需要,也是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既定的目标任务,更是有效提升护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护理学专业认证指导思想

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深入研究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健全体制为保障,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宗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本建设,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总结、凝练护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力争将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成为“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基地,始终保持在省内护理教育的领先地位,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业认证机构

1、成立专业认证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院长涂汉军同志任组长,副院长严世荣、李云霞同志任副组长,其他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专业认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副院长严世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和护理学院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各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为成员。

3、办公室下设若干专业认证工作组,包括教学组、专家督导组、材料组、学生组、联络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等七个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4、学校有关护理专业认证的机构组成文件另行印发。

(二)明确办学宗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适应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区域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开展第二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

对照认证标准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培养方案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三)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设立专项基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引人、用人和留人机制,大力实施青年教师硕士化、高学历人才引进、教师出国进修、访学计划、外籍专家、外籍院长聘请工程,培养2名护理专业博士。

整合护理临床师资资源,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社区护理和精神卫生护理实习基地,聘任相关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四)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把临床护理按照“器官系统”模式进行整合,调整专业基础护理教学内容及计划,精简课程学时,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促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按照“实践-理论-实践”顺序,大力尝试和推进PBL教学,优化高等护理教育教学环节。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公平、合理、全面地评价教学过程,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专业认证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使护理教育国际化、标准化。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关注人文关怀品质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注重评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营造浓厚氛围,增强师生科研能力

紧紧围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体系,开展护理学课程研究,编写配套的护理专业课程教材。邀请外籍专家,组建科研团队,指导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至少申报1项国家级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成立班级学生科研小组,遴选导师具体指导。采取“双师”指导的形式,即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校内论文指导教师相结合,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严把毕业生论文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科研水平。

(六)完善评价体系,实施毕业后质量跟踪

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 1、2011年—2012年,开展护理学认证建设准备工作。2、2012年,向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提交申请,适时实施护理学专业认证。

(二)具体工作安排

学校将以护理学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评促建,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切入点,以课程为单元,深化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意识,进一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2011年9月—10月,启动认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印制《医学教育认证知识手册》并下发;组织学习《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以及各项认证指标体系;拟定《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2、2011年9-12月,对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目标、课程设计等进行改革,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对照认证标准进行考核与实践。3、2011年9-12月下旬,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教学、实习质量控制以及多站式考核论证等工作。4、2011年11月上旬,开展教学目标、教学态度及课程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评教及座谈交流会。5、2011年12月下旬,召开2011年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会议,启动相关工作,并就护理学专业认证进行集中培训,并分主题研讨。6、2012年1月,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邀请医学教育专家赵士斌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围绕《知识手册》及专家讲座内容,组织开展师生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提高师生对专业认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其参与改革的热情,强化其合作和创新意识。7、2012年3月起,开始进行基础课程有关教学改革及专业认证准备工作专题研讨。8、2012年3月起,与相关学院、附属医院党政领导专题交流访谈,讨论专业认证准备工作。9、2012年3月起,召开临床主干课程(含内、外、妇、儿、临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会议,交流研讨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

篇3: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一、以“综合”的观念认识认证的背景

1. 高等学校, 尤其是地方院校, 在规模扩大情况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面临了新困难。

临床医学专业的扩招主要由地方大学承担, 扩招的程度几乎损伤了医学教育的精英性。扩招必然导致资源短缺, 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面临新困难。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下, 各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克服困难, 尽最大努力保障质量, 但效果到底如何, 需要自己回顾检视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 也更需要借助专业组织来帮助了解、分析和判断, 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精准发力, 深化改革,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医学教育本身在改革中发展, 改革探索很活跃, 改革实践很丰富。

1910年, 《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致卡内基基金会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即Flexner报告, 开启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2];1969年, 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教学, 推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2010年12月, 20位世界医学教育顶尖专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 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 将医学教育改革带入以教育卫生大系统为中心的统筹教育设计、确立岗位胜任能力的新时代[3]。100年来, 医学教育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发生了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各学校都在积极推进改革, 但推进的程度如何, 处于哪一阶段, 效果怎样, 同样需要内外结合, 以此来了解、分析和判断。

3. 社会期待发生变化, 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医患的紧张关系加剧, 社会期待着医生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和包括医德在内的人文素质水平都能提高到令人崇敬、令人放心的程度。为此, 医生到底怎么培养, 学校教育、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连续体是否科学管用, 学校教育阶段怎样定位, 如何安排与定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 与后续阶段如何衔接, 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和回答。各学校为适应社会期待的变化, 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也试图给出好的回答, 各种做法不断推出, 但效果如何, 方向是否正确, 同样需要了解、分析和判断。

专业认证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认证实施的主体由相关专业协会组织或机构会同该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担任。由于专业认证的内涵决定了认证恰好能够发挥检视、诊断和推动持续改进的作用, 因此, 在上述背景下, 政府推动、学校愿意、师生配合、社会欢迎, 专业认证便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始广泛运用起来,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当然如此。

二、从“综合”的角度认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1. 认证目的。

依据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标准, 对学校专业教育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 认真查找不足, 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结论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通过和不予通过之分, 在通过中又区分有效期限的长短, 长则6~8年, 短则3~4年, 用意是促进持续改进,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2. 认证意义。

这有利于完善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 有利于促进各方利益的有效实现, 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国际化。

三、用“综合”的思路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1. 认证指标是综合的。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10个一级指标是:宗旨和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4]。这些指标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校友等多元主体, 涉及目标、模式、体系、方式、方法、条件、结果等专业教育全过程, 涉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空。

2. 认证方式是综合的。

专业认证由教育部根据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学校的某一专业进行审查和评价。以学校提交《自评报告》为起点, 专家组开始进入审查和评价程序。专家对照《标准》逐项审查, 对学校形成一个总体判断, 并明确自评报告中存在的模糊点。以此为基础, 专家组进校现场考察。其形式包括:听取院长的专业认证报告, 召开多种类型的座谈会, 与各个层面尤其是基层人员交流交谈, 走访和观摩一些教学活动, 察看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学与科研设施, 与学校领导交换意见, 提出建议。

3. 认证准备更是综合的。

专业认证注重办学宗旨、目标和教学理念、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法、管理体制等是否达到标准。形成性评价多于终结性评价。因此, 学校在准备专业认证时, 应以“综合”的思路, 用“综合”的措施, 争取“综合”的效果。

4. 参与主体必须多元。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以学院为主, 专业所在学院的领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参与;学校的各职能部门, 尤其是教务、学工、招生就业、人力资源、图书信息、科技、高教研究等部门都要提供论证、数据、资料等支持;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校友、第三方评价机构、学生家长等都要涉及其中, 发挥参与管理、方案论证、教育评价等作用。

5. 准备方式应当多样。

准备工作的方式主要有: (1) 清理、汇集, 即对做过的事情进行清理、梳理、整理、汇集、汇总、统计有关证据资料, 适应查、看需要。 (2) 总结、归纳, 即对理念、思路、措施、效果进行理性的总结和归纳, 形成规范的表述和文本, 适应座谈和询问需要。 (3) 分析、判断, 即根据专业教育有关要求和发展趋势, 对形成的做法、办法、方案等进行分析, 从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等方面做出基本判断。 (4) 改进、加强, 即对存在的不足、弱项进行改进和加强, 提出目标、措施和方案, 明确实施进度要求。 (5) 宣讲、知晓, 即将有关需要师生知晓的内容汇编, 在适当范围、用适当形式进行宣讲, 促使有关人员了解和理解, 学校本部和教学基地都要组织宣讲。

6. 成果预期力求多面。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在过程, 通过认证应当在多个方面取得预期成果: (1) 办学定位更加明确恰当。专业教育的定位要与学校定位相适应, 与专业的职业行业属性特点相适应, 与自身的优势特色相适应, 共性上符合规律, 个性上体现特色。 (2)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讲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的总和。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 其中, 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5]。简练地表述培养模式不太容易, 一般用几句话加以表达, 而仅仅用3+2或2+3来表述培养模式是不够准确的。课程体系往往用“平台”、“模块”、“环节”、“比例”来归纳。没有教师开不出课程, 有了教师未必就要开出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是专业认证的重点所在。 (3) 教学方式方法更加有效。方式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但是传统的未必都要改变, 新与旧并不意味着好与差, 关键是要看是否有效管用。课堂还是教学的主场所, 黑板还得要用, 多媒体、仿真、模拟、网络等现代的手段、方式、方法、条件, 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方式方法。 (4) 办学条件更加充裕。教师队伍是关键条件, 虽然不提倡计算专业的师生比, 但是根据课程列出教师清单更能直接看出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能力。教学场所与环境、仪器设备、图书、网络等物质条件具有基础作用。师资和物质条件关系到招生规模是否合理, 关系到“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原则和理念能否实现, 甚至关系到教学能否正常运行, 实在不可忽视。

在“综合改革”要求的统领下, 部署、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各项准备工作, 方能事半功倍, 真正达到保障人培养质量的终极目的。

摘要:本文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背景,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说明应以“综合”的观念认识认证的背景, 从“综合”的角度认识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用“综合”的思路部署和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关键词:综合改革,教育领域,专业认证,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5) :4-10.

[2]于双成, 安志国, 安力彬.奠定美国现代医学教育基础的Flexner报告之方法学特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8) :17-18.

[3]龙汉安, 肖秀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的启示与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4 (1) :6-8.

[4]杨林, 冯保庆, 高月春等.解读医学教育标准, 探索认证达标方略[J].重庆医学, 2010, 39 (3) :285-287.

篇4: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1998年5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以专业为基本单位,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 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1)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2)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3)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但效果明显的不多 [4]。

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16.8%)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11.9%)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远远高于985高校(8%)和211高校(12%),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专业顶层设计,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对症下药,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 搭建认证教学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顶层设计,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 根植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积极谋划专业建设,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2007-10-26(7).

[2]顾秉林. 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1-6.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 克服 “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 中国高等教育,2012(7):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5]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编委会.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J].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4(6):

篇5: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一、本次参与专业认证的中医学专业是指:

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包括骨伤方向、运动医学方向,含台港澳与留学生)中医学本科七年制(包括中医临床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针灸推拿外向型

方向、医药结合方向、中医基础方向)

二、中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和关注的重点

1、依据:《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基本要求》

2、关注重点

1)中医学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我校特色(见2007年本科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及校长报告)

2)实现上述目标的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改革重点)、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教师资源及教学能力提高的保证措施、质量监控跟踪和教学研究情况以及管理体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和支撑条件等。

3)学术自治及利益参与情况

包括校院课程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自

主管理委员会、学生信息员组织等的职责、任务、运作模式(包括各类专门会议、座谈交流等);

与卫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互动及参考咨询决策的情况

三、教师访谈备要

为便于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专家考察,根据《中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有关内容,对教师座谈会访谈准备重点做如下建议:

1、请您根据学校中长期规划有关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描述,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一体两翼”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2、学校学分制改革对教师带来哪些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3、“三学期制”改革的宗旨是体现中医师承教师的特点,以及“早临床、多临床”的教学理念。您利用小学期平台开展了那学教学活动(如小学期人文实践,自主设计性实验导师、选修课程开设等)?

4、谈谈您所了解的“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模式,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性、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并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学生全面素质提

升结合起来的?

5、您是否参与了学校各级各类“质量工程”教改活动(包括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及其他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等)?谈谈您对“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的教学体会,对今后教学改革有哪些设想?

6、学校围绕提高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开展了哪些专项培养计划,您参加过哪些教师培训计划(包括国内外教学科研培训、进修,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展示交流,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继续教育学分要求等),有何体会?

7、您对学校“名师传承工程”、“名师名医工作室(研究室)”有哪些体会?为提高中青年教师临床能力,学校和各学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8、您所参加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有哪些成果已经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去了(包括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导师、教学仪器及课件开发、创新教材建设、学生进入教师课题、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等)?

9、目前学校和学院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对教学和科研平衡法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您还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篇6:哈工大专业认证试题

(学生A卷)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1、什么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什么基本特点?

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5、什么是《华盛顿协议》?

6、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8、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什么?

10、对学生的宣传培养目标的渠道和方法是什么?

1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12、为什么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13、如何理解专业课程计划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1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哪些类课程?

篇7: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1.宗旨与目标

1.1 宗旨与目标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1.查阅学校发展规划,了解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

2.了解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的符合程度。

1.2 宗旨与目标的确立 宗旨和目标的确定必须经过各利益方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批准,使全校师生周知。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制订程序,是否有各利益方参与;

2.是否有师生可以看到的成文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 3.组织座谈会,了解师生对学校办学宗旨的理解情况。

1.3 学术自治 独立的或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规划要求,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应能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能自主决定人员的任用和自主分配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1.查阅并分析教学计划、办学情况与办学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2.查阅综合大学中医学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使用综合大学资源情况;了解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及大学对医学教育的支持措施和保障。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了解其执行情况和效果;

4.查阅学校相关部门的经费使用机制及使用情况。

1.4 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素质,制订合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五年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成为符合要求的医生。对长学制的本科学生,则必须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相应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医学学位。

1.查阅有关文件,了解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2.分析学校为保证达到规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保证措施及具体的评估考核办法。

3.查阅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有关资料,如毕业生调查次数、结果、结果反馈情况、学校利用调查结果完善教育计划情况。

2.教育计划

2.1 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先进性及是否符合学校定位;

2.查阅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有关资料,了解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及配套措施;

3.考察课程计划落实情况。

2.医学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2.了解课程计划在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课程计划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1.考察学校近5年在课程计划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

2.了解课程计划在教学内容的整合、科学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了解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

2.3 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1.查阅教学计划中学校在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

2.通过现场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

3.通过考核和查阅论文等了解学校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5 自然科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对综合性大学,要了解自然科学课程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情况。2.6 生物医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

2.7 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与伦理学课程 1.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行为医学、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8 公共卫生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预防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2.10 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必须在医学院校的领导下规划并实施课程计划,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1.考察学校的机构设置,了解有无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 2.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举措; 3.考察主要教学环节,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运行情况。4.对于综合性大学要考察医学院在课程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等的参与情况; 2.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在课程计划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2.11 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关系

医学院校的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衔接。

1.查阅教育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等是否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接轨;

2.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教育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影响。

4.学生

4.1 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章程。

2.了解医学院校招生录取程序。

2.医学院校的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宣传材料是否涵盖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奖学金发放等内容;

2.了解医学院校的申诉机制及执行情况。

4.2 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地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

1.了解医学院校确定招生标准和人数的依据。2.查阅医学院校近三年招生人数,学生人数与本标准的相关指标是否相符。2.医学院校在录取过程中,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不得歧视弱势考生。1.了解医学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歧视弱势考生;

2.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中弱势考生的基本情况。4.3 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1.考察医学院校对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

2.查阅医学院校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规章制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

3.了解对残障学生的住宿安排情况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咨询服务,对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就业、生活等压力产生的问题予以指导。

1.考察医学院校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和地点;

2.查阅文档,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医学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的情况。4.4 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它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1.查阅文档或医学院校提供的证据,了解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制定、评估及与学生有关事务的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意见的处理情况,对改进医学院校的工作是否发挥了作用。.医学院校必须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并明确主管部门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设备和场所。

1.查阅文档,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组织的支持和管理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活动内容;

3.考察医学院校为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的设备和场所。

5.教师

5.1 聘任政策

医学院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足够数量的基础和专业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检查。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制度和规定,并查阅近三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聘任、解聘、退职等的相关资料。

2.了解医学院基础和专业教师数量、考察生师比是否达到6-8:1* 3.考察医学院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等情况。

4.了解教师完成相应职责所要求教学任务的情况,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监督机制。

5.2 师资政策与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加与教育计划有关决策的机制;必须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教师的任命、改任、晋升、免职等政策,并已公示。2.考察医学院是否有通过奖励、晋升、酬金等方式来认可教师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机制。

3.了解医学院重要决策有关情况,考察教师能否直接参加招生、课程评价、学籍管理及其它重要政策的制订。4.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师资培训及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检查近三年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

5.考察医学院促进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的具体措施。

6.教育资源

6.1 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随着医学教育发展,经费投入也必须逐年增加,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1.考察学校教育事业拨款、学费收入、校办企业回报、社会捐赠等经费来源情况;

2.考察近三年学校预算、决算状况,了解学校近年办学经费筹措、逐年增长及教学投入状况;

3.确认学校办学经费能否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2.医学院校对于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1.核查学校财务制度是否责权明确、是否完善健全;

2.考察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3.考察学校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教育经费是否使用合理,管理严格; 6.2 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考察学校对基础设施是否定期建设,维护良好,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3.校园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校园环境是否幽雅,能够满足师生需要。2.医学院校必须使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的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每年均有一定的新增仪器设备;

2.考察学校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先进,管理是否严格,维护是否良好; 3.确认学校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水平是否能够保证教育计划完成。

6.3 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满足临床教学所需,临床教学基地必须实施认证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应提供省级的认证依据。

1.了解学校对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基地情况;

3.核查学校现有临床教学基地是否通过认证、是否向教育部与卫生部的备案;

4.了解临床教学基地认证过程,考察认证程序是否严格。

2.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医学院校拥有的附属医院和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总数与附属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1.考察学校是否建立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组织机构是否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3.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4.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档案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5.考察学校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6.考察学校生均床位数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3.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临床教学的需要。

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及生活用房、临床技能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等基础临床教学设施状况,确认是否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4.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保健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1.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应教学需要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

2.考察学校是否与社区、乡镇卫生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是否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6.4 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1.考察学校图书馆一般状况;

2.考察学校生均图书、年均图书购置费占教育事业拨款比例和生均年进书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3.考察学校网络信息设备的装备及其技术先进程度; 4.开除学校校园网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及更新状况; 5.考察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利用状况。6.5 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考察学校的医学教育决策是否有教育专家的参与。

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了教育专家的作用。

1.考察学校是否与教育专家建立有效联系;

2.请学校提供证实教育专家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资料。6.6 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应有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机制。

考察学校与其他医学院校或其他卫生相关行业教育机构是否建立合作与学分互认机制。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考察学校是否提供适当资源,支持师生进行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

8.科学研究

8.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1.考察学校是否设立科研管理部门,有否完善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应的科研政策,对科研活动及成果是否予以鼓励,采取何种办法与措施,力度如何;

2.核查学校是否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采取措施是否落实、有效;

3.考察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是否健全、合理、有效;课题的数量、档次,成果及获奖的数量、档次、应用等;考察学校三年来科研经费状况,包括来源、额度、落实等。

2.医学院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考察学校科研基础设施;

2.考察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现代化程度、完好率、使用率; 3.考察学校科研实验室装备水平、开放程度、管理状况; 4.了解学校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学术氛围的情况。

3.医学院校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1.各学科、教研室和教师个人利用现有科研条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情况;

2.各学科、教研室及教师个人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的情况; 3.了解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研活动的情况; 4.了解学校有否创新性科学实验教学安排。

8.2 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1.考察学校重点学科、核心课程各级教师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包括课题数量、档次、经费等;

2.考察上述教师科研成果及应用情况; 3.考察上述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包括课程内容更新、补充;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改革教学实验项目等。

8.3 学生科研.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1.考察学校有否为学生安排课内外的科学实验活动; 2.考察学校是否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为学生讲座 3.考察学校是否有学生科研活动专项经费;

4.考察学校有关学科、教研室的科研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1.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综合性实验课,即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2.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设计性实验课,即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3.考察学校有否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措施;

4.考察学校是否为学生开设有计划的学术讲座;

5.考察学校教学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包括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9.管理与行政

9.1 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及其在学校中的地位。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其操作程序。

3.医学院校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科研等重要事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育主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能,2.查阅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成绩、学籍、学位和毕业等教学管理文件,考察是否完善、有效;

3.考察学术、学位、教学等委员会的设置、职责、活动情况及其对教学工作所起的实际指导、监督作用;

4.了解基础医学和临医学在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互相促进。

9.2 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1.教学计划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学主管领导的职责和权限;

(2)是否制订教学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否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

(3)是否组织制订和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领导全校教职工贯彻执行;

(4)是否建立和健全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研室等各级教学部门的作用;教学秩序是否有条不紊;

(5)是否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

(6)教学检查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有记载;是否制度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工作总结是否全面、客观,是否有具体的改进意见及其落实情况;(8)是否就教学管理工作发表文章或提出专题报告;(9)对教学研究成果否予以奖励,力度如何;(10)有关引进人才、特聘教授(师)、国内外师资培训的文件、运作程序和效果;

2.教学资源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是否建立规章制度,使教学资源调配制度化、规范化;(2)查阅近3年有关教学经费的审计报告;(3)教学主管领导签发经费的情况;

(4)教学经费预决算情况,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的使用方向和力度;(5)多渠道筹资方面的绩效及资金使用带来的结果。9.3 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1.考察管理人员对全局教学工作、本岗位工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2.了解管理人员的编制、岗位职责及岗位轮训的情况;岗位职责文件可否公开调阅;

3.考察教学管理工作条例、课程计划管理规定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4.了解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考核、晋升的方式、方法;

5.了解管理人员的年龄、职称、从事本岗位年限;了解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水平;

6.了解对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情况;

7.是否设置专门机构及人员研究医学教育深层次问题;专著或文章发表情况;研究结果对医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

9.4 与卫生部门的相互联系

医学院校必须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关系。

1.考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所能发挥的建议、研究、决策作用;

2.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中的应用;

3.考查医学院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

4.了解医学院校对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咨询作用。

10.改革与发展

10.1 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审查自身发展规划。

1.查阅历年来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制订规划的依据,包括对以往阶段的回顾总结和发展的要求与任务。

2.查阅有关部门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近几年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及医疗服务改革的措施及成果。

10.2 持续改革

篇8:专业认证工作总结

一、在筹备阶段, 我们编写了《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

资格认证文件汇编》, 包括中国科协批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批复、设备工程师和见习设备工程师考试实施细则、设备工程师和见习设备工程师知识体系、设备工程师 (含见习设备工程师) 考试大纲、关于开展设备工程师和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 (试行) 说明等8个文件, 并刊登在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网站 (www.sbwx.org) , 广大设备与维修工程工作者可以登录网站了解和下载有关文件。

二、申报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操作流程。

1. 登录网站, 阅读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的有关文件。首先必须确认自己是否符合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认证条件 (见《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实施细则 (暂行) 》、《设备工程师申请认证条件及提供有效文件证明一览表》、《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实施细则 (暂行) 》、《见习设备工程师申请认证条件及提供有效文件证明一览表》以及《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申请表》、《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申请表》等) 。

2. 确认符合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申报条件者, 可以从网站下载《设备工程师、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报名表》 (以下简称《报名表》) , 填写一式两份寄给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秘书处 (以下简称秘书处) 。

3. 秘书处收到《报名表》并审查合格后, 由学会安排函授继续教育培训 (2个月) , 并由秘书处给申报者邮寄《继续教育缴费通知单》, 申报者向秘书处缴纳继续教育学费 (500元) 。

4. 秘书处收到费用后, 给申报者邮寄继续教育教材《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手册》以及有关培训资料。

5. 继续教育培训结束, 申报者结合自己工作写出工作总结一式二份寄秘书处 (设备工程师要求5000字左右, 见习设备工程师3000字左右) 。

6. 学会对工作总结审查后, 由秘书处用邮件通知审查结果。合格者由学会颁发继续教育证书, 并通知申报者报送《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申请表》、《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申请表》、有效文件证明等。

7. 秘书处审查合格后, 向申报者邮寄《考前培训 (辅导) 、考试通知单》, 申报者有意向参加考前培训和考试, 将《考前培训 (辅导) 、考试通知单》中回执邮寄秘书处。

8. 秘书处通知申报者参加考前培训 (辅导) 、考试具体时间、地点 (为提高工作效率, 拟将考前培训与考试一次完成) 。试卷由秘书处组织专家阅卷。

9. 考试合格者, 其申报者材料由秘书处报技术资格认证中心审批。

1 0. 通过审批获得设备工程师或见习设备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者, 颁发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并在网站上公布。

三、加强与高校联系, 做好见习设备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

根据见习设备工程师申请认证条件, 各相近专业的高校、高职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集体报名, 首先向秘书处书面联系, 有效组织开展资格认证工作。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

对未加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的申报者, 均可从网站 (www.sbwx.org) 查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分会入会须知”并下载《会员天地》中会员技术经历登记表 (代入会申请表) , 向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秘书处提交规定材料和会费。

地址:北京安内方家胡同46号E座306室, 邮编:100007

电话: (010) 64019685 6404067

传真: (010) 64040675 84014316

电子信箱:sbwx08@163.com、sbwx08@sohu.com

网站:www.sbwx.org,

上一篇:夏雨的说明文「小学生」下一篇:写风险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