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

2024-04-15

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精选8篇)

篇1: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

护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编辑/许言

篇2: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 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4)对学生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即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又分为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桑新民,张傅苇,赵纳新_“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探索”,教育技术论坛2019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lunwjlunw500.doc

10:张倩苇 桑新民 ,“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lunwjlunw508.doc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篇3: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

1 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是指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 (任务) 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项目活动教学法的引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 (此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 尊重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 (MBA) 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是: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理沦作指导,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 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的基础是“项目课程”理论及项目教学法。

2 课程设计的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不是学术课程简单加上实践而成的, 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 而是要突出实用性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用作任务来引领理论, 也就是说,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不应采用传统的学科理论来编制课程教学纲要和实施大纲, 而是需要根据职业岗位一般身体素质、特殊岗位体育知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需求特征作为工作任务, 进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价。

3 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

3.1 以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让学生充实和完善学生对护士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 强化发展对护士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3.2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设计课程

先让学生“进入”护士岗位的角色 (虚拟式) , 显现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特殊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职业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尽快实现护士工作者的能力培养。

3.3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组织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 要围绕护士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护理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计

4.1 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纲要, 是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标同样可归结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构建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 设置相应的领域目标。在目标的确定时需依据“职业实用性”的要求, 结合课外体育锻炼, 设置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目标, 使学生学有所依, 练有所照, 从而保证课程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例:①运动参与目标:课外体育锻炼以“每天锻炼一小时”;②终身体育锻炼目标:掌握一项终身体育锻炼项目 (排球或健美操) ;③职业技能目标:掌握有关护士职业的体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适应未来护理职业需要的体能素质和护士身体素质;④心理健康目标: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克服心理障碍, 在体育锻炼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养成积极生活的态度;⑤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4.2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有一年半的顶岗实习时间, 所以体育课程安排了三个学期。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和保证, 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兼顾教学、工作、生活、发展等因素全面考虑, 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特点、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社会适应等实际需要, 重新选择并整合体育教学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于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 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 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 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的教学任务。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目录 (试行) 》, 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 (工作) 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的分类, 护士属于流动变姿类。针对护士职业的特点, 分析推断出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体能, 最后再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 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具体内容分析见表) 。

4.3 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发展, 可从职业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态度的评定可以采用定性评定为主的方法。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 终结评价主要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 两者的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开学初对本学期将要测试的项目进行一次测试, 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再对这些项目进行一次测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对两次测试成绩进行比较, 进步幅度占10%, 平时迟到、早退、旷课和课堂上的表现占30%。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项目课程理论的具体反映和体现, 是适应性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护理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 有利于改善目前护理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有利于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曹桂祥.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 (6) .

篇4:基于CIPP理论下泰语课程研究

【关键词】CIPP理论 泰语课程

一、CIPP理论课程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CIPP模式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价模式,它由四种评价方式组成,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模式。CIPP模式内容具体如下:

背景评价:有关是否需要开发一种课程。如果需要,它指向哪些领域,包括哪些焦点、目的和目标。

输人评价:决定用什么资源和策略来达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

过程评价:指向于课程实施环节,集中于判定课程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结果评价:指向于课程最终的成果,集中于考查课程对毕业生的影响。

二、CIPP理论下的泰语课程

1.背景: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响应云南省“走出去”战略,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各高校开设小语种课程的要求。大部分是结合国情、社会需要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设了泰语课程的。

2.输入:开设泰语课程,首先得有学校场所、教师资源、各种器材、学生等才能够使得泰语课程开设的成功,达到培养泰语符合人才的目的。

3.过程:当开设了泰语课程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泰语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学生爱好改变;学生更加认真学习;还有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国外继续学习或者就业等。

4.结果:学生学习泰语课程之后的最终结果和成果,是预期可以看到效果的。即为:毕业时就业与否,学习泰语课程收到的何种成效。

三、CIPP理论下的泰语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1.客观背景。云南省的地缘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2007年云南省为了推动与周边国家不断深入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交流合作,大力培养通晓周边国家语言的复合型人才;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小语种教学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0686 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决定在我省所有本科院校及有条件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学研究室,开设与大学英语同等性质,学时、学分与大学英语相同的“小语种”公共外语,并要求每年选课的学生不能少于总人数的20 %,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2.主观背景。学生自身因素,面对现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高考前的志愿永远都差强人意。市场经济要求高校教育市场化,教育要为经济服务,高校教育要为当地的经济服务。由于近年大学生的扩招,也相对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最为明显,很多小三门高考生的英语更是一窍不通,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选择学习东南亚语言。有的学生本身有少数民族的优势,也选择学习泰语;另外也有因为对泰国文化了解而喜欢学习的;有的因为对泰语好奇而选择学习的等等。

3.输入:云南省各高校为了响应政策要求以及看到泰语课程开设的好处与优势,近年泰国、越南、老挝等各高校和云南省高校频繁合作,学生、教师互换,以及志愿者的交流与合作。云南省各高校也就相继开设泰语课程。首先要招生,其次招聘专职教师,最后才能够成功的开设了泰语课程。

学生的招生,这个通过高校的招生就业处完成,根据需要招何种类型的。一般情况都是先根据选修课的开设,公共课程的开设,其次再通过条件达到了才能是专业课程的开设。教师的招聘,根据各个学校的名额和需要所招聘的。大部分高校的泰语专职教师都是三个或者以上,因为根据需要而不断新进泰语教师的。器材的选购,这个主要是学习的教材与资料上体现,这个一般都是根据需要而订购的。

4.过程:泰语课程开设的过程,这个一般情况是首先开设选修课,当开设情况得到肯定以后,学校又会根据需要开设泰语公开课程,慢慢的才转变成为开设泰语专业课程。比如:以笔者所在学校曲靖师范学院为例。曲靖师范学院2006年开设了泰语公开课程,在全校等同于大学英语的公共课程,给予学生选择其他语言学习的机会。慢慢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我校2007年开始申请开设了泰语专业专科课程。学校根据需要也不断招聘了多位泰语专职教师。

5.成果:泰语课程开设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也是CIPP理论评价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以曲靖师范学院2012年学习大学泰语的学生为例,就选择学习大学泰语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为:艺术和体育学生大多数是因为学不来英语,选择学习大学泰语而获得毕业证书;其他学院的大多数是因为好奇和想掌握另一门外语而选择学习大学泰语。自从我校开设泰语公共课程以来,学生补考公共外语的人数减少了,因为对于新开设的公共泰语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和全新接触,使学好外语的信心增强和成功率提高。

总之,CIPP理论下的泰语课程,通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来看泰语课程开设的合理,并且通过课程开设后的成果来评价研究,以促进泰语课程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燕.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J].海外瞭望.1998(12).

篇5: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论文

阅读是人们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通过从文字与图片等媒体中提取信息来获取知识。阅读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把看到的文字图片转化为脑海里的知识。而数学阅读又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的两个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阅读的文字不多,但其中数学术语以及一些数学符号的含义则需要学生去推敲。尤其是数学阅读中的数学符号,往往含义丰富且不同于常用的自然语言。学生在阅读中需要理解,并用自然语言去转化,使数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

2.逻辑严谨,思维清晰

数学阅读材料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一般的阅读材料多以文字描述为主,修饰较多;而数学阅读材料主要通过归纳和演绎来呈现内容,且其中穿插着数学公式符号等,内容十分严谨。特别是一些数学定理和概念,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结合已学知识,通过联想、分析、归纳等方式来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思想。

二高中数学阅读内容的选取

由于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阅读,对于数学阅读内容的选取也该慎重。由于数学阅读的特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材料晦涩难懂,甚至有些学生会排斥数学阅读。所以,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选择。

1.贴近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用”则是用于生活中。选择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降低一部分阅读难度,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还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消除对数学阅读的排斥感。

2.题材新颖

数学知识是严谨、固定的,但数学阅读材料却是可以创新多变的。同一个数学定理,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材料来呈现。正是由于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选取阅读材料。如说男生喜爱的篮球运动中就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篮球比赛等新闻来选取阅读内容。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三实际教学中的高中数学阅读

高中数学中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要,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对教学方式,让数学阅读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1.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阅读目标

每个学生的资质都不同,阅读能力也不同。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由理解记忆到阐释归纳最终到创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越过前两层直接跳到创新这一层次。高中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对阅读已经具有了记忆理解的能力,教师应该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归纳创新能力。但学生记忆理解的能力还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内容。

2.把握正确的阅读时机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时机来安排阅读教学。比如内容较浅显、语言相对较生动的阅读材料可以放在课程开始,以阅读材料引入教学内容。而内容较深入、阅读难度较大的材料,则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维。

3.设置问题,正确引导学生

篇6: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论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学习不仅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更是对于知识的彻底了解。这种了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懂了”,而是深层含义的“会学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改变为主动的获取。学会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学会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学习中也应该扬长避短,让自己的长处更能发挥作用。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靠老师的教授,还要有学生和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因为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它是在一个很自由的前提下进行的,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固定的结构限制,而是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学习。而这样的学习也是要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选择,然后进行自身的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通过探究性学习,会让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明显升高,这是由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其产生了对学习这个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初步形成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一定是自己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而不是一种抵触心理,这样的抵触心理会影响着今后对获取知识的态度。所以,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情境创设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探究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际情境教学的创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备探索性、开放性和启迪性。不仅仅需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探索,独立自主学习知识;其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创设情境问题,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最后,情境的创设应当能够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深刻反省,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发思考式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情境。

2.2引导与启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有效地运用引导和启发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式教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特别注意和运用的教学措施。它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技巧”,不能做到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将所设计的问题全盘托出,牵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探究式教学的失败。另外,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抓住“架桥、定向、揭晓”等几个关键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把握启发的度。因此,在运用引导和启发式策略时,应从平时的答疑、辅导角度讲解,时刻注意不轻易将解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解题的过程。

2.3梳理和反馈策略

梳理和反馈主要在课堂尾声或课外,教师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或要求学生在课外对该课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梳理的设计应以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体系或数学理念为主线进行梳理,有效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数学认识体系。再通过梳理的结果,向教师进行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新概念学习后以类比、辨析的方式进行反馈,或者通过实践、练习等课外活动进行反馈。

3总结

篇7: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

探讨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有着现实的需求和重要性。正如奥恩斯坦等人指出的那样:“建立一种确定课程知识领域的框架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知识对于从事课程研究,做出有关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决定非常必要。”明确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方面对个体研究者来说,可以扩大研究的视域,列出课程基本问题的清单,帮助研究者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理论框架,明确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对课程理论本身而言,明确研究范围就有可能建立更加完善、全面和系统的课程理论,并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而不再囿于某个方面。然而还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系统的回答,即便是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科书或专著,也没有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之研究范围的直接论述。而这些著作的体系安排又大多没有超出泰勒原理的框架,一般都只涉及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理论基础、编制及其实践模式等。这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对目前幼儿园课程研究范围理解的趋同和狭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关幼儿园课程研究范围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渗透和影响之下,目前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范围应该不再仅仅在泰勒原理的框架内徘徊了,而必须跨越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体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和研究的历史感。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确定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就是沿着历史的轨迹,看看历史上曾经有人对此说了些什么,以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界里寻找答案。

一、一般课程理论对于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观点

对于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经典回答是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确定如下四个基本问题为前提: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唷旨实现这些教育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应该说,泰勒提出的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实是任何课程理论都绕不开的基本问题。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人和探索的基本原理,一直被用来指导大多数课程研究的设计,这其中也包括幼儿园课程。正如胡森指出的那样:“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有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毋庸讳言,泰勒原理为现代课程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划定了研究范围。问题在于,泰勒原理所勾勒的研究范围是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全部吗?实际上后来很多课程专家都对此做出了不同于泰勒的回答。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Posner认为课程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成果的研究、课程发展过程的研究、研究概念和目的的分析、教育材料的研究、学生的研究、学校和课室的研究。

Jenkins把课程研究的范围分为准基础的研究(哲学、心理学等)、与政策有关的课程研究、现存课程的分析、课程设计实施的研究、课程评价研究。

Goodlad指出课程研究应该关注三类现象:实质性现象――指的是目标、学科内容、、材料等课程的基本范畴,探究它们的实质和价值;政治一社会现象――关注课程发展的政治和社会过程;技术一专业现象――着重探讨那些使课程得以改良、配置或取代的个人或团体过程。”实质性现象属于课程本身,比较容易理解;政治一社会现象指的是政治、社会因素如何渗透到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当中;技术专业现象则侧重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发展、课程实施等方法和技术。这三位专家的观点虽然各异,但是都对课程研究范围做出了不同于泰勒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研究的范围在逐步扩展,不再仅仅是泰勒所提的四个基本问题。

二、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划定

相比之下,Goodlad的观点由于其分类标准明确清晰、简单易行,显得更为可取。下面我们就以Goodlad的观点为框架来划定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

(一)实质性现象

这类现象涉及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处理幼儿园课程的方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儿园课程的范式和方法论,以及未来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走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类现象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理论研究范围的主体。当前大多数课程研究涉及的正是这类现象。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这类现象中,并非所有的现象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或被触及,比如处理幼儿园课程的方式、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等就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域。

(二)政治一社会现象

如果说,实质性现象涉及的是课程本身的范畴,政治一社会现象涉及的就是与课程相关的范畴。这类现象的研究基本属于课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这类现象,也就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探究课程运作过程中各个层面的政治一社会过程。换句话说,这类现象的研究将课程视为社会的中介,围绕知识的生产、分配、控制及权力的分配等对课程展开研究。从政治一社会这个层面来思考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就会发现以往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或者说基本上还是空白。具体说来,研究政治一社会层面的幼儿园课程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基本范畴:

1.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内部关系。课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大的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中观层面――具体学科(或者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特定学科(或者学习领域)内部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立场、方法,对上述层面展开研究。以上是针对一般课程论而言的,具体到幼儿园课程论,由于幼儿园课程不是学科课程,而是一种综合课程或者广域课程,问题就转化为:宏观层面――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特定学习领域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幼儿园课程设计(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力分配、课程类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学习领域的演化、具体学习领域中知识的等级、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等。

2.课程标准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有了客观标准。”通常人们认为只有中小学才会有课程标准,其实不然。20世纪上半期,国民政府1932年就颁行过由陈鹤琴等先生研制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如果对照课程标准的表述方式及其基本内容,就会发现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无课程标准之名,却有部分课程标准之实。课程标准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的研究和操作过程,也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课程文件,而是一个从主流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出发,选择价值和进行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显示出特定社会群体强烈的价值倾向,也是各派力量折衷、妥协的产物。从政治一社会的层面出发,有一些重要而且有趣的问题还等待研究者去探索,比如制定幼儿园课程标准的缘由、课程标准形成的机制、课程标准体现的文化价值特征等。这些问题的阐述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纲要解读等书刊上都根本见不到。

3.课程内容的研究。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课程内容部分,但其只是规定了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和范围,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真正的课程内容就是教师要传授和学生要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如果从政治一社会的角度出发,需要思考和研究以下问题:课程内容是否反映了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课程内容隐含的价值是否偏离了课程标准中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文化情境、课程内容与主流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性别角色分析、课程内容价值的总体结构分析等等。

4.课程内容授受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授受既是一个社会与伦理的实践,又是一种社会与历史情境中的建构。教学不再是将人限制在一个透明的、表浅的、物化的教室中,而是存在于每个走人教室的人所带来的历史、经验、期待、梦想与理解交织成的一个意义多变的世界中。”课程内容的授受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方面是文本的课程内容向教师实际传授内容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向学生实际学习到的内容的转化。也就是Goodlad所说的从正式课程向领悟的课程、操作的课程以及经验的课程的转化。这当中有一系列问题有待人们去研究:教师对于课程的领悟、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重构、教师在传授过程中的调整和应对、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于教师所重构内容的理解、幼儿真正获得的课程经验等。

5.课程评价的研究。就内容而言,课程评价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编制的情况;二是课程实施的情况;三是课程实施后最终产生的效果。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和程序来评价,都需要解决评价标准的问题。长期以来,课程目标一直在担当评价标准的角色。如果从政治一社会的角度考察课程评价,就会发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究竟是哪些政治、社会因素卷入了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认定过程,卷入了课程目标的监控过程,这些政治、社会因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课程目标的认定和监控的,课程实施的效果究竟对哪些群体的孩子有利等等。

(三)技术一专业现象

这类现象主要涉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的技术问题。以课程设计为例,一般来讲,课程设计是课程的基本理论向课程实践转化的桥梁和中介。课程设计就是要把理想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或者方案。它既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完成。课程设计的组成要素有:目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学科内容、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方法。这些要素的性质以及在课程计划中组织这些要素的方法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课程设计。这些要素往往不是同等重要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要素能够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被组织起来,由此需要与之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法。就方法而言,它涉及到实验、编辑、审定和评价学校课程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产生课程文件的过程。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主观法、活动分析法、青少年需求中心法、经验法、实验法和生活情境中心法。上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原因,都有其特定的步骤和程序,也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但是都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应单独使用。在幼儿园课程研究中,在技术层面,需要思考和研究以下基本问题:课程设计的方式、课程设计具体方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的条件、课程设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即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产生课程文件,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等等。

篇8:研究生课程护理理论

目前,《线性系统理论》是国内“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位基础课之一。国内许多院校为了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生控制理论的强化,特别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现代控制理论》等课程,其主要内容与《线性系统理论》基本相同,只是学时较少而已。

从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线性系统理论》类课程一直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占用的学时较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受到广泛重视,它也被看成是控制类研究生专业的标志性课程。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它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控制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线性系统理论体系,包含能控性、能观测性、线性系统稳定性和系统综合等在内的系统分析综合的理论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将为后续专业课程,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非线性系统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线性控制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指导,奠定研究生的控制理论基础,培养研究生对控制系统的初步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解决初步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对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状态空间描述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研究系统的各个方面,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由于课程概念抽象、数学知识比重大、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公式多、习题类型繁杂、计算难度较高,学生感到难学、枯燥,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将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的发展。

国内许多院校都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在注重精选教材和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将《线性系统理论》列为研究生精品课程、重点课程或双语课程进行建设。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的《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就被作为重点课程建设,200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自动化系的《线性系统理论》课程首先就被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大和南京航空航天学院等许多高校都将“线性系统理论”列为研究生精品课程、重点课程或双语课程进行建设。国外一些高校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匹斯堡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等除采用精品教材或自编教材外,还借用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特别注重课程实践和师生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教授们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出研究型教学的特点。

我校开设的《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线性系统的分析理论和综合方法为主,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学科发展的规划目标,结合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和航运交通行业的科技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结合科研项目,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理论学习、发展动态和实例教学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研究。

1. 注重基本概念,突破难点内容

相较于本科阶段讲授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线性系统理论》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基本概念学习,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概念背景的理解和理论运用条件的掌握。

例如,在讲解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时候,课程中介绍了一种将微分方程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方法,当时并未说明为什么用这种方法选择状态变量,而且由于一些后续的概念还没有引入,实际上也没有办法讲清楚这样选择状态变量的好处。但是在后来讲解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地把前面讲解的模型的变换方法与其能控性和能观测性问题联系起来,告诉同学们当时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状态变量,而且这样的模型变换不需要再讨论其能控性或能观测性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对于前后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也搞清楚了什么样的模型需要讨论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问题。

在系统稳定性理论的讲授中,涉及许多稳定性概念和稳定性定理,理论性较强,例如,BIBO稳定、李亚普诺夫稳定、渐进稳定、一致渐进稳定、大范围一致渐进稳定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运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十分重要,但是初学者容易混淆。我们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概念及条件进行归纳,然后在课上进行比较讨论,最后我们再给出一个归纳各种稳定性概念的表格(见表1),让同学们找出这些概念列表的异同和条件增减的关系。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对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有了较扎实和全面的掌握。

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中,系统运动的状态是以系统储能形态变化作为衡量准则的,这对于绝大多数物理系统都适用,这一点是比较形象和易于理解的,关键是建立系统储能的数学描述,即选取合适的李亚普诺夫函数,迄今没有普适的方法来建立系统的能量函数,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实际上对于低年级研究生短期内也不可能娴熟地掌握各种选取李亚普诺夫函数的技巧。这时,我们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将李亚普诺夫函数的选择、控制器参数的设计和系统稳定性分析等几个问题相结合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李亚普诺夫理论的实际使用方法,加深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经过近年教学实践对比,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2. 关注学科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主要是为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目前,《线性系统理论》类课程已被国内外大学广泛列为电子类专业、系统工程专业和控制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由于它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了普遍重视。在国外,《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在注重精选教材和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了研究型教学,借用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在不断探讨改进教学的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相关学科发展和教学动态,不断采纳“他山之石”。

(1)建立完整教学体系,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在控制理论发展的漫漫历程中,线性系统理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然而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基础知识,对于未来继续学习后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知识难点和要点,而且要突出它在整个控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线性控制理论》课程本身,它也有着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展现课程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非常注意把握这些内在的规律,帮助学生们理清楚点和面的关系,即始终把教学内容置于一个体系当中,始终让学生搞清楚所学知识的运用条件及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课程的知识体系定位。

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先进传媒技术带来的便利,例如,利用互联网络、数字校园平台、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建立起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将多媒体课件讲授、在线/离线答疑、专题讨论、文献阅读、课后作业和课程考核评估等环节结合起来,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

(2)结合最新科研教学成果,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我们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中充分吸收国内外院校课程建设的有益经验,结合海事院校的行业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开展课内外的专题研讨,推进研究型教学。比如,就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状况、李亚普诺夫理论的应用情况、船舶港机的控制问题等内容,组织学生课外查阅文献,编写成电子讲稿,然后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分组讲解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另外,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真实物理对象,开展研究型教学。例如,对于图1所示的一种二维桥式吊车,在一定条件下简化后的微分方程模型如下:

可以选择如下状态变量:x1=x,x2=1,x3=θ,,则上面微分方程就可以化为下面的状态方程:

在理解各个变量物理意义后,组织同学对上面两种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通过仿真曲线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两种模型的建立方法、状态变量选择对模型的影响等,然后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控制器设计和仿真。

(3)课外阅读论文,关注科研动态。线性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控制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也用于解决一些带有大滞后、输入受限、非线性特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问题。笔者在进行课外论文推荐的时候,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自适应控制课程,着意向学生讲解不同控制方法的发展情况、特点和应用条件,特别是将线性系统理论应用于不同的工业控制环境,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以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我们将这些有关线性系统理论最新发展和应用的论文精选出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项内容,使他们注意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经过几年的努力,理论教学与科研实际背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生普遍能够较快地进入科研环节。

3. 加强实例教学,使课程具体生动

我们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中,还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的实例将抽象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具体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1)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提供的强大的功能,将计算机仿真手段引入课堂。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计算机仿真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这些仿真工具完成1—2项课后作业,使这种仿真工具的使用成为教学辅助手段。

(2)开设桥式吊车控制开放性实验课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针对我们重点实验室的一台桥式吊车的控制实验系统(如图1),课程教学团队首先给出了桥式吊车的微分方程模型,然后要求学生将其变为状态方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控制器,利用李亚普诺夫方法分析稳定性,然后用Simulink完成计算机仿真研究,最后,选择较好的控制方案进行物理实验。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的控制问题联系了起来,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控制问题的方法。

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发现,对课程实践环节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普遍增加,并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控制理论方法进行尝试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线性控制理论”研究生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分析了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对于该课程建设的不同情况,然后结合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经验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重点探讨研究型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期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年来教学评估情况的统计对比,教改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高等院校控制类研究生课程《线性系统理论》的特点,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指导原则,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探索,首先加强课程基本概念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和学校的行业特点探索教改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改,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实例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华.非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改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22-23.

[2]郑大钟.线性系统理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永川,齐晓慧.“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的专题研究式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V0132,2:109-110.

[4]P.M.Korkealaakso,A J.Rouvinen,S.M.Moisio,J.K.Peusaari, 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simulation environment[J].Multibody Syst.Dyn.,2007,Vol17:177-194.

上一篇:有效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冬季防火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