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教案

2024-05-12

分数与除法-教学教案(通用10篇)

篇1:分数与除法-教学教案

分数与除法

梅峰小学

张均敏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五上39-40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真分数与假分数

师:利用昨天学习的知识,老师准备了几道题让你们来闯闯关。我们来开火车。PPT展示:

2个1/3是();

()个1/8是3/8;

14个1/9是(); 4/5里有4个();

15/8里有()个1/8;

2里面有()个1/4 师:第二组第一个开始。生回答。

师:正确,请坐。

2、探索新知

A、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恭喜,通过了闯关,老师带了一块蛋糕作为奖励。看,想吃吗?(想吃。)如果把这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谁来列个除法算式

生:用1÷2(老师板书)等于0.5块,每个小朋友分到0.5块的蛋糕。师:你反应真快,还知道每个小朋友分得了0.5块蛋糕。师:(PPT展示问题时,老师说。)小朋友人数多了,蛋糕也多了。问题是: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蛋糕?谁来列个除法算式? 生:用7÷3(老师板书)

师:我们通过分数的再认识知道把1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这里的1/2与1÷2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分数跟除法一样都是要进行平均分,1/2是1÷2分蛋糕的结果。

师:恩。我听懂了,分数与除法表示的意义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1÷2是运算的过程,1/2是每人分到的蛋糕大小,就是这个算式商的大小了。

师:同样地,,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每次得到1/3的蛋糕,7次合起来是7/3,这里7÷3与7/3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7÷3与7/3都可以表示7块蛋糕平均给3个小朋友,7÷3表示运算的过程,7/3是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的大小了,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回答得有理有据。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算式,你发现了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呢? 生1:我发现了,被除数出现在分子,除数出现在分母,除号变成了分数线。师:你观察得很细致。谁再来说说。

生2:分数的分子是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是除法的除数,除号成了分数线,算式是横着写的平均分,分数是竖着写的平均分。

师:对呀,大家有没有跟他一样的发现呀?!(老师板书划小弧线来对应)被除数写在分子的位置,除数写在分母的位置,除号写成了分数线。(边说边板书)当被除数除以除数时,有这样的写法。把被除数用字母a表示,除数用字母b来表示时,a÷b=a/b,老师心中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分母可以为0吗? 生:这里的分母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师:你考虑得非常周到,(板书:除数不能为0)一旦除数不能为0,那么分母b也不能为0(边说边板书:b≠0)

师:(过度与小结句)通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商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分数又能写成分子除以分母的算式,也知道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又1/3块,这种说法正确吗?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生商量,师巡视。

师:时间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呢/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因为2又1/3=2+1/3,其中2可以看成6/3,6/3+1/3=7/3,所以2又1/3跟7/3是一样大的。

师:你的解答很精彩,谁还有补充。

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应为可以把7/3=(6+1)/3=6/3+1/3=2+1/3=2又1/3,所以两者是可以互化的

师:我们都是爱思考爱学习的孩子,通过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注意的是,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除得的商就是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原来平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的结果表达形式可以不同啊。

师:我们吃了蛋糕,再来喝点茶吧。泡茶前,有个任务:要把1kg茶叶平均装在4个小罐子里,每个罐子装多少茶叶呢?平均装5个罐子呢?谁来完成任务呢?你来。生:1÷4=1/4(kg)1÷5=1/5(kg)

师:不仅仅平均分蛋糕的除法算式的商可以写成分数,平均分茶叶的除法算式的商也可以。师:泡了茶,完成任务2: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的同学能先喝到茶。现在动笔。生操作,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分数与除法,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都是我们更深入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铺垫,希望同学们保持这样的热忱,继续努力。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2又1/3=2+1/3 7/3=(6+1)/3 a÷b =a/b(b≠0)=6/3+1/3 = 6/3+1/3 1÷2 =1/2 =7/3 =2+1/3

7÷3 =7/3 =2又1/3

篇2:分数与除法-教学教案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2.2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教学用具

课件、模型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2=3(块)(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

2=0.5(块)思考: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1÷(2)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课件)28÷4= 2÷100= 6÷4= 0.7÷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 生: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经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1、教学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 3得多少。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师:这是一个蛋糕○,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张,该怎样列式? 3=,结果是多少张?(课件演示)生:1÷

师:每人分得1个的就是3=个(板书)1÷(个)

2、教学例2:如果把3块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4得多少。想: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3÷4 生:3÷师:每个人手里都有3张○○○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

生:○○○把每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一份,就吃了

张。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你们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张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d:怎样才能看出是

张?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3张饼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

张。

师:提出问题:

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分了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 c:3张饼的就是多少张饼?

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d:怎么看出是师(小结):【课件出示】

把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张;

也可以把3张饼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3张的(张)

4=,就是张(板书)3÷

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

张,就是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如果把2张○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张?用学具分一分。3=(张)生①:2÷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张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张吗?

生①:略。(课件演示)

9的结果吗?(5)刚才大家研究了分饼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7÷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①: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师:

老师: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b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三、巩固提升

(一)、填空。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有(3)个

(二)、选一选。(6分)

1、把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全长的(B),每份是(A)米。

(三)、解决问题。

1、把6千克糖果,均匀地装在4个袋子里,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千克糖果?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袋糖果?

4÷4=1(袋)

答:每个小朋友分到1袋糖果。

2、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分数和除数的关系。

板书

分数与除法

篇3:“分数除法”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过程与评析:

案例一:整数除法的意义

师: (出示例1) 上周末, 老师在超市买了3盒水果糖, 每盒水果糖重100克, 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00×3=300 (克) 。

师:根据100×3=300 (克) , 请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生:小组合作完成变式, 汇报结果。

师: (展示学生改编的问题及变式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 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即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评析:“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 直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引入课题, 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

小组讨论: (1) 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 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2) 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组汇报:

最后, 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理, 四人小组比较以上两种方法。

生: (通过折纸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

生:汇报结果。

师:通过比较算式,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案例三:一个数除以分数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汇报展示成果, 教师课件展示:

师生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 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评析:案例三, 教师仍采取了“放”的形式, 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团结协作, 尝试解决, 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 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评:这是王庆书老师开展“小团队计算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教学案例, 这一案例的教学亮点主要有:

1.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本案例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直观。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对于顺利开展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案例中, 教师通过改编除法问题, 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等实际操作, 直观地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三个问题。

3.在观察、对比中感悟。

篇4:“分数与除法”教学解析及建议

“分数与除法”错例解析

分数是小学生对数的概念一次重要扩展,也是小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连续性与可分割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数概念不但抽象,而且复杂,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特别是学生进入分数学习的第二阶段——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陆续暴露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性和盲目性,发生的错误也随之增多。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一课后,笔者的感触尤为深刻。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巩固的基础上,作业练习中会出现一些应用辨识性的数学问题,学生面对这些类型的题都是屡屡中招。(见典型错题1、典型错题2)

“分数与除法”归因分析

数量分率:分不清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解决每段长多少米时正确率很高。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解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时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将情境融合,把两个问题整合在一起提问时,学生思绪混乱,错误不断。之所以出现错误,根源在于学生没能很好地认清分数的两种身份:既可表示分率(关系),也可表示具体数量。分数表示关系可以通过运算得到,也可以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表示数量可以通过度量得到,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分数的双重含义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方法的共享让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再则,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的分数都是以分率的身份出现,平均分中只涉及连续量平均分。在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时,因缺少沟通,两种身份在头脑中相互干扰,从而导致错误。

分数意义:不深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用份数定义的方式描述分数的意义。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也出现一些倾向性的弊端。一份或几份的说法,没有超出自然数的范围,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从教材提供的例题来看,选择的素材和呈现的情境局限在部分和整体单一的纬度上。从生活情景直接跳跃到纯粹的数学概念,没有经验支撑的抽象水平和丰富的内涵表征,学生接受分数概念的内在结构就会不稳定。另外,分数意义的核心——单位“1”,学生对它的认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倾向于自我假设在同一情境中出现的各个分数具有相同的单位“1”;信息量超过自己的处理能力时,便会配合其处理能力,自行更改单位“1”或分解单位“1”。构建抽象灵活的单位“1”概念是学生构建分数概念过程中的主线。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除法意义:不领会 如果对以上典型错题的这4个问题的本质追根溯源的话,它们都是小学低段的自然数除法意义的生长延伸。二年级除法的起始课《平均分》,例2和例3就渗透了两类基本的除法。在练习三中出现两类除法的题组(如图A)。第一小题属于等分除问题15÷5=3,利用的数学模型是总数÷份数=每份数。第二小题属于包含除问题15÷3=5,利用的数学模型是总数÷每份数=份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了避免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不再强调总数、每份数、份数等数学术语,而寄望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解决此类问题。渐渐地,弱化了数量关系模型的抽象、提炼和建构,淡化了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数据信息成功体验到万能解题方法——大数除以小数得出正确结果,有些学生借助具体情境也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这种美好的表象下,教学似乎非常成功。殊不知,对数量关系式有效建构的缺失,给学生进入高段学习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因为高段数学运算已经突破了较小数不能成为被除数的界限。

均分概念:不到位 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学生首次学习平均分概念。到了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应用平均分概念获得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分数。在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时,教师特别注重两个目标问题的研究:什么叫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教师主要采取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获得平均分的方法。但对于平均分的要领——“谁被平均分”的关注不够。进入高段学习后,数系的扩张和计算方法的泛化,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境,可以提问的方式不再唯一(如典型错题案例2的问题)。如果仅明白平均分含义,忽视了解题关键的命脉——“谁把谁平均分”的明确指向,学生的判断只能跟着感觉走。没有清晰的思路,解题错误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分数与除法”解题策略

丰富表征信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对知识顿悟的前提是对需要的信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表征信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形象化的程序性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迅速表征出图像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对策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似性的特点,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同化和顺应。为了让学生找到分数具有分率即关系(比)和具体数量的双重意义完整清晰的表征信息,教师必须十分注重相应知识模块的专项训练。运用说、议、画等手段,丰富个性体验,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加强题组对比,深化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数学中的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师从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把有相关性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具有联系性的题组让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就好像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使他们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比较分析归纳的思想。通过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题组进行比较练习,既梳理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概念形成、新知识掌握以后,将一些形式上相似,实质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精心设计并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不仅可以提高正确率,还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endprint

解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解析数量关系是传统应用题解决的最重要的策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同样离不开数量关系的分析解构。随着年级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题中呈现的数学信息量会随着思考角度的变化而变得复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善于引导学生把握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本质,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很难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原生态”的数量关系。这时,学生往往能理出数据,却理不出头绪。见如下教学片断:

师:解决每段长几米的问题,就需要考虑谁被平均分?以谁为标准去分?分成了几份?

生1:这里是绳子被平均分。

生2:应该是绳子的长度2米被平均分。

生3:按段为标准平均分,分成了3段就是3份。

师:所以,被分的数做被除数,标准的数做除数。

师:看着这幅图,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每米有几段呢?能解决吗?

生:每米是1.5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个绳子是2米长,1米的话就是在中间切开,正好把中间的一段绳子切开得到一半是0.5段,再加上1段,就是1.5段。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谁能用算式简洁地表示出来?

生:3÷2=1.5(段)。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里被分的是3段绳子就做被除数,按2米去平均分,可以分成2份做除数。

师:结果除了用小数外,还能用分数表示吗?(并相机提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能,。

师:这样的分数,同学们感觉是不是很陌生,像刚才一半用表示,再和1合并也能得到一个分数,这些分数就是我们后几节课要学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不要求学生规范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表明,教学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日常生活经验,而忽视问题的本质。探索时,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思维水平的策略或数学模型。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数的范围的拓宽,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组对应的数学信息:2米长和3段,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解析得到两组不同的数量关系:每段长度=总长度÷段数,每米段数=总段数÷米数。面对这类问题,教师要善于追根刨底,点破解决要领,及时概括总结,学生的思维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清晰,数学思维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篇5:分数与除法教案

1、小学数学

2、第三单元

分数

二、课题:分数与除法(第四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能力目标: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例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那位同学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蛋糕,接着出示例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

生:用分数1/3.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1/3(个)

答:每人分得1/3 个。活动二:剪一间,拼一拼。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师:出示例2 :把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这里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用什么方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3张饼]

②剪一剪:下面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3个圆形表示这3张饼,请同学们以小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课件显示把3张饼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显示拼好后的3/4个饼]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 张。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 3÷4=

讨论、感知关系

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活动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活动四:课堂检测

(一)1、填空:课本P39试一试1。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动五: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师:观察练习2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如何将这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以7/3为例讲解,课本P39 T 2、3 师生共同总结互化方法。

1、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数为带分数左边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2、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与分母的乘积再加原分子的和作为分子。

活动六:课堂检测

(二)课本P40 练一练 的2、3。

课后作业

篇6:《分数与除法 》教案

学生归纳: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做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也就是说分数既表示分数的意义,又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板书: )

教师明确: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讨论: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什么要求?

(3)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分数可以用来表示除法算式的( ).其中分数的分子相当于( ),分母相当于( ).

2.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式的商。

4÷5 11÷13 27÷35

9÷9 13÷16 33÷29

3.列式计算。

(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2段,每段长多少米?

(2)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3)小明用15分钟走了1千米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

五、布置作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篇7:分数与除法教案1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

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教具准备: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圆形纸片、彩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除法算式,看看大家谁的反应最快? 32÷8= 2÷10= 6÷4= 0.44÷2= 9÷10= 师: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1÷6等与多少呢? 生①:0.1666„

师:1除以6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②:分数。

师:这是你的猜想,光猜想不行,我们还得验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 个问题。

(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学例1 师: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一块蛋糕)一块蛋糕,如果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块,该怎样列式? 生①:1÷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用你手中的学具试试看。(用手中的彩笔在小圆片上画一画。)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答案。

老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 个人吃,就是把一块蛋糕平

11均分成3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个蛋糕的,也就是块蛋糕。

11÷3=(块)

32、教学例2(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平均分给你们3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33(个)(板书:(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44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3)学生汇报,集体探究。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1,4每人可分得3个

13个蛋糕,就是个蛋糕。44(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平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133,相当于一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444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4)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113蛋糕的,每人可分得3个个蛋糕,就是个蛋糕;

444 第二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133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相当于一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

444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3个蛋糕的,相当于1个蛋糕的。

4431生:3个蛋糕的,相当于1个蛋糕的

443331师:其实3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也是个蛋糕。

4444(师指着投影说)

3(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个)(擦掉

4问号)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

5(个)。77(个)。9师:如果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

(1)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先独立观察思考。(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3)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abaa,b≠0(师板书:ab)bb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8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4(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表示。

7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

师:刚才我们共同分享了同学们带来的美味的蛋糕。那你过生日是不是想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呢。生:是。

师:现在这里有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1)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457÷13= =()÷()()÷7= 87(2)请同学们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3)打开礼物。(苹果:代表平安)师:代表平安的苹果送给你们。

2、课本P67练习十二:第1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习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题目。(3)打开礼物。(剑兰:代表健康)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1、9÷16=()2、10=13÷10()134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块月饼。()

5(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4)打开礼物:(星星棒:代表好运)

4、综合练习。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3)教师指名回答。(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

3米,而把15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米,所以两个人

5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13(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与1米的同样长。

55师:这么多问题你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聪明的孩子们,老师再把快乐送给你们。愿聪明的你们每天伴着好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

篇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4~45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数感,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教具、学具准备】

三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

谈话:周末到了, 你们都有什么安排? (学生畅谈:去公园, 去海边, 走亲戚, 去同学家)

如果有同学去你家, 你准备怎样招待他们?

上周小明邀请了三个好朋友来他家做客, 他自己也当起了招待员。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三个好朋友一进门, 小明就给他们端上了一盘苹果。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吗? (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 每个人分得多少?)

怎样列算式? (4÷4=1)

二、自主合作, 经历学习的过程

1.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

谈话:中午到了, 小明拿出3块非常好吃的比萨饼。

把这三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

(1) 议一议。全班讨论如何分, 有哪些分法。 (让学生充分考虑好后, 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剪一剪、分一分。谈话: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和剪刀剪一剪, 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3) 组织交流, 学生的分发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一块一块地分, 每分一块, 每人分得块, 分完3块, 每人得到3个块。

(2) 一块一块地分之后, 把12个块合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

(3) 把3个圆片叠在一起, 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3块的。

(4) 拼一拼:分好后, 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 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5) 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教师板书:3÷4= (块)

答:每人分得块。

2. 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

改题目: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教师板书:3÷5。

提问:3除以5, 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 (块)

3.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 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 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 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板书:a÷b= (b≠0)

谈话:大家考虑, 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除数不能为0, 所以这里的b≠0)

左侧b≠0, 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 教师标注:b≠0。

小结:在除法中, 除数不能为0, 而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 所以在分数中, 分母不能为0。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 你们通过积极开动脑筋, 自己学会了新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

4. 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5. 教学“练一练”第1、2题

提问:上面两题与下面两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八第1、2、3题。

2. 做练习八第4题,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 做练习八第5题。

提示:先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 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 并写出得数。

四、课堂小结

篇9:《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篇10:《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庭作业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上一篇:白酒专卖店开业策划案下一篇:继续教育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