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2024-05-22

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精选6篇)

篇1: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现就深化和推进我省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初步确立,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和政府绩效管理日益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完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成为实施行政问责制和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根本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部门责任意识,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效举措,对提高政府理财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建立健全贯穿预算编制、审查、执行、监督、评价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强化部门支出绩效责任和财政部门监管作用,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按照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强化“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管理为核心,以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改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运转高效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使财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更加有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都要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

(三基本原则。

1.整体设计、稳步推进。要紧密结合地区、部门实际,科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工作思路,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2.科学规范、便于操作。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健全工作机制,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责权对等、简便易行、规范高效。

3.客观公正、公开透明。预算绩效管理要做到标准统一、数据准确、程序透明、评价公正,依法公开相关信息,部门一般预算事项和政府基金预算要编列到款级科目和具体项目,做到具体翔实,便于接受公众监督。

4.低效问责、高效激励。要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资金使用低效必须受到问责,资金管理和使用高效可适当奖励。

三、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其每个环节都要贯彻绩效理念,以结果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实施管理。

(一编制部门事业发展计划。预算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责、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滚动编制未来三年本部门事业发展计划,明确战略目标,据以确定工作任务及承诺实现的绩效目标,并描绘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路线图。部门事业发展计划要商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作为编制预算依据。

(二围绕绩效编制预算建议计划。预算需求要根据部门战略规划、三年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计划确定的目标及工作任务提出,编制预算建议计划要同时编制预算绩效说明书,阐述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围绕绩效目标编制清晰、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预算部门向财政部门申报预算建议前,要按财政部门要求,组织对本部门所申报的预算事项实施预期绩效自评。

(三强化事前预期绩效审核评估。财政部门要依据部门战略规划、事业发展计划、预算绩效说明和预期绩效自评情况审核部门预算建议,重点对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申请资金额度的合理性,以及为完成绩效目标所计划采取的管理制度措施等绩效情况进行审核论证。只有经财政部门绩效审核达标的项目才可进入预算编制流程。经论证评估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资金,不按规定要求编制和绩效低的项目不能进入预算流程,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四突出绩效导向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预算决策要以绩效为衡量标准,规范决策程序,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预算部门要提供可靠、充分的预算绩效信息,辅助政府决策机构进行科学决策。在资金分配环节要探索引入竞争机制,根据预期绩效以公开、竞争方式科学透明地分配资金。

(五预算文本要载明绩效信息。要将政府和部门(单位职责、三年事业发展计划、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等绩效信息编入政府预算及部门预算文本,作为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和问责的依据。

(六预算执行中要监控绩效运行。要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绩效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向相应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要探索实行绩效拨款制度,变简单追求支出进度为追求绩效完成进度。要建立绩效信息数据库,采集和跟踪预算绩效信息,辅助绩效监控。

(七预算执行完毕要实施绩效评价。在首先做好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要逐步实施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综合绩效评价。预算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要求组织本部门的绩效自评工作,既要负责组织对部门本身专项资金实施

自评,又要指导和督促所属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并将自评结果报财政部门审核,由财政部门提出意见并批复预算部门。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绩效评价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本级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并对部门自评项目进行一定数量的抽评,以加强管理,提高部门自评质量。要选取预算数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公共效应的重大项目,实施财政重点评价。

(八建立绩效报告制度。各预算部门要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下级财政部门要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说明部门预算绩效的完成进度、存在问题、纠正措施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要向政府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说明财政支出综合绩效情况,本级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绩效综合情况及重点项目绩效完成情况。特别是要建立绩效信息公开机制,逐步公开预算绩效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九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实施奖惩和问责。要建立绩效问责机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本着“谁用款、谁负责”的原则,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致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市县政府、各级预算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实行绩效问责,包括提出质询、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资格,情节严重的给予免职乃至降级处分;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及制度规定的,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视情节给予行政记过以至撤职处分。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编制和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部门项目,对绩效优的市县政府、预算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相应减少绩效评价结果差,包括预算执行进度低于规定标准的部门项目和资金安排,取消无绩效和低绩效项目。

(十全面实施绩效监督和审计。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和审计部门要将绩效理念贯穿于财政监督、审计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实现绩效监督审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客观反映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支出绩效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通报,督促部门整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和财政效益提高。

四、深化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体系。要建立政府负责、财政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力量,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各级政府预算部门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预算绩效管理作用,理顺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本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重心,尽快制定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并负责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

(二建立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要注重制度体系建设,抓紧制定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结果应用和问责等各管理环节的工作有序开展。同时,不断探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组织本级各预算部门研究建立科学、规范、实用的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为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手段,推进以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网络、绩效信息平台、绩效指标库、绩效标准库、专家库、中介机构库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管理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篇2: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万钢

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视频会议,部署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工作,这是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精神,加快实施《“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深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科研规律,创新科技管理

回顾“十一五”的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大幅提升。今年年初举办的“十一五”科技成就展集中展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总结成绩的同时,科技部党组深入调研“十一五”科技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科技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十二五”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和创新工作,研究在“十二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如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管理创新更好的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着力突出了“把握科研规律,创新管理方式”的基本理念。通过改革,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更加聚焦于国家目标、聚焦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于通过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聚焦于发展涉及民生改善的科技工作,集成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管理更加适应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运行更加规范有序、顺畅高 1

效,更好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科技部、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科技界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科技界普遍关注的指南编制和发布、项目评审、经费预算管理和信息公开等4个关键环节,研究提出了10项改革举措,着力解决了科技界在“十一五”期间普遍关注和呼吁的主要问题。具体改革措施在两部刚刚修订发布的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改革文件中都有充分体现。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把握科研活动的规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尽可能减轻科研人员从事非科研工作的负担,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激情。科技部正在推动实施的多渠道征集指南与课题建议、视频评审系统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考虑。今年实现了让科研人员不出本省就能完成项目申请答辩,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科研工作上。今后,力争实现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在本单位附近就能完成项目申请和答辩工作。很多地方在这方面也探索了很好的经验做法,如广东省科技厅,建设了“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项目申报、受理、评审一直到验收全流程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显著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在科研项目支出中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设立绩效激励,简化预算管理流程,增强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这都是很重大的改革,解决了“十一五”期间科技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科研活动规律,更好的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

二、明确责权关系,强化法人责任

必须强调,顺应规律并不是放松管理,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也不等于放手不管。科研经费是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管好用好经费,切实发挥出资金使用效益,是科技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是课题承担单位的职责所在,也是每一个科研经费使

用者的责任和义务。

深入推进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必须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特别是要大力强化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自2000年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制度以后,课题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单元,课题承担单位就肩负起了切实落实法人作用、加强课题日常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近年来,随着创新复杂性增加,科研规模日益扩大,承担科研任务单位的产权和结构的多样化,课题实施更加需要在单位层面加强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但从“十一五”的情况看,一定程度上发现了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的服务和监管都不到位,课题组各自为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在科学编制、合理调整课题预算方面也遇到了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课题实施,必须根本扭转。“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把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作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在这次经费改革当中,建立了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大幅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对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给予了充分的补偿,为保障课题承担单位发挥好法人责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是单位要在课题管理和服务中发挥好五个方面作用。一是课题申报和立项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各单位要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出发,结合自身情况,集成本单位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组织团队申请项目,并组织本单位财务人员帮助课题组科学地制定预算;二是在项目(课题)实施中的协调服务作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课题合同任务书和预算书的要求,配置相应资源,支持课题实施,同时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加强过程管理;三是在资产和成果管理中的统筹开放作用,各单位既要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特别要大力推动仪器

设备的开放运行和科研成果的汇交共享,促进社会公益服务;四是在经费管理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各单位要加强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切实保证专项资金规范运行;五是在课题管理全过程的支撑服务作用,各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把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为科研人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了发挥好这五方面的作用,单位要着力提升三种能力。一是制度建设能力,通过完善制度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科研组织服务能力,能够集成单位的整体资源为课题实施提供服务;三是财务管理能力,提升财会专业化水平,保障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监管服务,增强自律意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五年,随着科技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科技经费使用效益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而且,随着科技经费使用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局面,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服务成为新形势下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保证财政科技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靠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主动服务,帮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要靠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廉洁自律,警钟长鸣。

科技部在“十二五”期间,将把加强经费监管服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有力地处理滥用经费行为,维护科技经费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是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专项审计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经费监管长效机制。经费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首要的是做好服务,科技部、财政部将共同组织培训,解读好计划管理和经费管理新政策,特别是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的内涵和范围,以及预算调整的具体要求等。二是加强信用管理,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自我约束。三是探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四

是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课题预算信息的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科技部将把为科研人员服务作为开展监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创新宣传培训方式,为科研人员答疑解惑,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熟悉政策,理解政策,正确地运用政策。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科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并改进和完善计划管理工作。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课题承担单位也要树立起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意识,努力为科研人员的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宽松的环境。

同时,我也对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两点希望,一是要常怀感恩之情、敬畏之心。自200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科技投入高速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座的每一位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都会深有体会,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都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珍惜这些条件,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财经法规意识,遵循科研诚信,弘扬科研道德,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要主动学习,懂管理,学政策。科研人员的主业是科研,这无可置疑,但在当今时代,创新活动日益复杂,科研工作越发强调集成、强调团队、强调发挥每个科研人员的主观积极性,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要善于学习,学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学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这是现代科研组织模式对科技人员的基本要求。

同志们,“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赋予了更新、更重的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锐意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1. 逐层分解, 量化实施全员绩效考核

创新企业负责人副职业绩考核管理, 执行以业绩、同业对标指标和重点工作为主、减项指标和党政正职综合评价为辅的企业负责人副职绩效考核体系。体系涵盖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同业对标、年度重点工作以及重要荣誉、减项指标等七大类300余项指标, 分季度、年度独立考核。考核结果每季每年以绩效看板方式公布, 年度绩效考核与个人年度绩效薪酬挂钩, 推动工作压力有效分级传递, 有效激励副职, 真正做到绩效考核全员参与。

2. 打破常规, 中层管理者引入目标责任制

突出“业绩导向、分类考核、重点明确、深化应用”原则, 以公司年度任务目标为引领, 在职能部室、二级单位和集体企业中层干部层面, 全面推行指标分解、责任落实、过程督查、结果考核的竞聘选聘上岗。根据职能、定位和特点, 划分为生产类、营销类、管理类、综合类部门, 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 实施分类考核。以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和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为考核重点, 合理核定关键业务指标、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结果与中层干部薪酬挂钩, 并作为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极大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3. 完善全员绩效指标体系, 实现绩效考核“全量化”

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同业对标和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为依据, 由绩效管理办公室牵头, 按照总数不超8个的原则筛选各单位关键业绩指标, 提炼重点工作任务, 统一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保证指标设计“不重不漏”, 指标目标“切合实际”, 评价标准“量化可行”。根据省公司要求和公司实际情况, 定期增减指标, 调整考核标准。企业负责人副职、中层干部、专责及班组长、一线员工均签订绩效合约, 基本建成覆盖全员、协调统一、分级分类的绩效考核体系。

4. 加强管理过程监督考核, 实现工作组织“全联动”

一是实行四级绩效经理人制度。公司党政正职、分管副职、分管部门正职及班站长分别为四个层级绩效经理人, 对应负责下一级干部员工的绩效管理、考核结果沟通反馈工作。二是实行自我举证和联合考核。围绕绩效管理办公室, 成立绩效考核联合小组, 通过指标完成自举证和集中核查的形式对各单位进行考核。重视考核过程监督, 对各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列入单位组织绩效。

5. 公开公平, 各部门二次考核在公司内网公布结果

一是夯实管理基础。公司总结提炼“一线员工绩效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机制建设试点”经验, 统一生产类、营销类、后勤类等各类班组的绩效指标体系设置, 全面推行员工“工作积分制”考核。二是绩效结果应用。通过计算员工在考核周期内完成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的积分与员工的绩效薪酬、评优等评价挂钩。三是结果公平公正。月度绩效考核结果在公司内网进行公示, 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公平公正性;员工全部奖金与部门考核得分和本人考核结果挂钩, 并按考核结果分档分级。

6. 延伸管理, 县公司业绩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围绕公司年度任务目标, 每月公司组织专业管理部门通报县公司指标完成情况, 根据公司工作进度对县公司业绩完成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并在内网发布, 督促各县公司取长补短。

二、取得的成效

2014年, 国网安阳供电公司经营业绩、同业对标各项指标与同期相比大幅提升, 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指标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连续第三年位列省公司系统A级档次, 2014年业绩考核评价总分全省第一。同业对标连续第三年囊括省公司综合、业绩和管理标杆, 2014年获省公司同业对标综合、管理、业绩三项第一。《以分级管理量化考核为重点的全员绩效管理创新》获省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一线员工积分制试点工作得到河南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认可。

三、下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1. 修订完善, 加强县公司专业考核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市县整体考核的工作思路, 结合安阳公司承担的任务及指标, 实行市县一体捆绑考核, 及时研究修订县公司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发挥专业部门考核主导作用, 突出对各专业基础管理、过程管理、短板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的考核, 考核结果综合应用于业绩考核;督导县公司开展绩效管理, 不断提升县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加强考核指标过程监控与分析

继续实施业绩指标月度分析报告制度, 提高分析质量。加强指标执行情况监控分析, 跟踪分析指标执行进度和质量,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总结经验、分析偏差, 促进指标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完善绩效看板制度, 改进看板形式, 提升数据可读性, 定期通报指标执行情况, 督导工作落实, 确保年度业绩考核指标顺利完成。

3. 宣贯培训, 提升绩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加大绩效管理理念宣贯力度, 促进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加强绩效经理人管理技能培训, 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方法, 发挥绩效经理人作用, 强化绩效沟通辅导, 促进工作改进提升, 做好一线员工、管理机关绩效信息系统的推广工作, 规范绩效管理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2012年以来, 为主动适应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体系变革要求, 坚持以业绩为导向, 以提高企业效率、效益、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科学、规范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 不断加大考核结果深化应用, 注重管理创新和经验总结共享, 在县供电企业业绩考核、集体企业全员绩效方面突破精进。管理体系经过深度磨合和动态修订, 日趋成熟, 有力支撑公司整体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益的大幅提升。

篇4: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类幼儿园发展到10304所,较2010年增加2606所,增加了33.85%。2012年全省又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00所,开工在建的有1300多所。但是,由于我省基础条件薄弱,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工作进度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比例偏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科学保教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普及等。这些问题与矛盾,总体上讲,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第一,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安全适用。我省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总体资源不足而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抓住国家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良好机遇,把幼儿园先建起来。扩大资源必须首先做好规划,幼儿园的布点要坚持面向大众,扩大覆盖范围,满足基本需求,既要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园,还要适应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防止幼儿园刚建好不久就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教育厅今年专门拿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奖励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各地要坚持按标准建园,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建成一所,验收一所,合格一所,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建和扩建幼儿园,要保证改、扩建的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标准,能充分满足保教工作需要。要坚持城乡统筹,重点支持农村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注重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要坚持经济适用、勤俭节约,坚决不搞超标准、豪华建设,更不得用政府投入办豪华园、重点园、高收费园,人为拉大办园条件差距,导致出现新的择园现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别的保护,因此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高。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提醒我们,必须把好幼教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关,决不能因为需要快速增加大量幼儿教师而忽视了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各地在新录用教师时,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转入学前教育。要针对转岗教师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偏远地区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的作用,精心做好招聘、使用等组织工作。

第三,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倾向。确保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最近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指南》的贯彻工作。要严格执行《科学保教十不准》,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等加大科学保教宣传,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得乱编乱发幼儿教辅材料,防止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第四,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加强对幼儿园的收费、安全、质量管理,对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分类治理。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问题,新建幼儿园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幼教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不断巩固和完善安防设施。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幼儿园资质、安全、收费等方面的情况,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园务公开制度,明确对内对外公示内容、程序和形式,实现园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收费项目标准、家庭困难幼儿资助等要予以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乱收费,防止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总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篇5: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计划

深入推进员工关爱计划 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江西公司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针对员工群众的意见诉求,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积极吸取2008年员工关爱计划(第一期)项目实施经验,根据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2009年员工关爱计划(第二期)项目,并着手开始推动实施,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减轻员工压力,营造企业内部“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和谐氛围的具体行动。

一、项目背景

以新一轮电信重组改革和3G牌照发放为标志,电信市场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信行业竞争更为激烈。全省广大移动员工日益感受到市场发展的巨大压力,由于长期处于工作超负荷的紧张工作状态,不少一线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心理焦虑等身体亚健康的状况。如果不及早引起重视,势必直接影响员工士气、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于确保市场份额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公司非常关注,领导高度重视,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员工关爱计划,着力推动和谐企业建设,这项工作顺应了员工群众的利益诉求,契合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受到了员工群众的一致拥护。在去年底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员工认可满意员工关爱计划的实施。在今年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认真征求员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查找影响和制约

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时,很多员工反映要进一步落实关爱员工计划,切实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开展员工减压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江西公司认为,深入推进实施员工关爱计划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的具体措施,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在此基础上,江西公司开始研究深入推进员工关爱计划,启动2009年第二期项目。

二、任务目标

江西公司员工关爱计划以“关爱〃和谐〃共成长”为主题,旨在优化管理品质,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引导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为构筑市场竞争新格局下持续领先的新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体目标就是“把健康送给员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实现员工的价值成长:落实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等人力资源政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创新;二是促进员工的快乐工作:缩短管理链条,简化工作流程,优化考核指标,降低一线工作压力和复杂度,减少低效、无效劳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三是提升员工的生活品质:丰富员工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塑造和谐人际氛围,加强员工情感关怀,切实为员工办实事,解决员工困难;四是关爱员工的心理健康:建立畅通渠道,始终保持公司中高层管理者与一线员工的密切联系,保证让员工的心灵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与合理解决;塑造阳光心态,引导员工提升心理资本,搭建员工心理援助平台,帮助员工预防、应对、缓解各种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及危机事件,助力员工身心和谐健

康成长。

三、主要内容

江西公司2009年员工关爱计划(第二期)项目具体包括11个子项目:

1、“总经理接待日”项目:开辟省、市公司领导和员工双向沟通渠道,搭建密切领导与员工联系的桥梁,关注员工的诉求,做到及时回应并妥善解决。

2、价值成长项目(用工管理一体化提升项目):持续深化用工管理一体化成果,落实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等人力资源政策,深化以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建设,促进员工知识结构转型,从编制、流程、管理和机制等方面做好对员工,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支撑,提升员工对组织关爱与职业发展的感知,提高员工忠诚度、满意度与归属感。

3、健康绩效项目(聚焦有效KPI考核项目):突出KPI考核的精简有效,加强指标的过程管理,确保员工的努力与企业的价值协同一致。

4、流程简化项目(营销服务流程简化项目):面向市场竞争,简化生产流程;精简员工任务,聚焦关键工作。

5、满意界面项目(BOSS营业界面优化项目):提高一线营销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压力。

6、轻松IT项目(信息化推进项目):实现管理流程的简化,根据需求开发各类报表系统,采用电子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信

息支撑平台,降低一线工作复杂度。

7、“一线直通车”项目:贯彻落实 “一线工作法”,缩短管理链条,畅通基层一线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和通道,快速高效支撑一线需求,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8、安“基”乐业项目项目(维护员工权益项目):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加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探索解决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问题,推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关爱员工生活,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满足员工业余文化生活需要;实施送温暖工程,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9、管理者文化项目:在管理人员中营造一种激励属员的服务文化、配合同级的合作文化、尽心上级的责任文化等,推动各级管理者不断向“管理专家、员工典范、社会精英”的践行目标看齐。

10、心理健康援助项目:关爱员工心理健康,增强员工抗压能力,努力在企业形成“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企业氛围。

11、班组建设管理项目:围绕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红旗班组,争当知识型先进职工”活动的要求,切实增强班组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

四、实施成效

2009年员工关爱计划(第二期)项目是基于吸收上年度第一期项目基础上深入开展的。目前,由于各个项目的时间性和差异性不同,到目前尚在稳步推进中,有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缩短管理链条,畅通员工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实现沟通

执行高效化。通过常态化地实施“总经理接待日”,推行“一线直通车”,让员工广泛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映自身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也让公司管理层能便捷地做到“发展问计于民”,同时更直接地熟悉和了解一线员工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及时为员工群众排忧解难,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和管理工作效率。目前“一线直通车”已成为全省广大员工最为关注的栏目。

——突出发展重点,推行健康绩效,持续精简KPI考核指标,从源头上减轻一线员工的考核压力,使之专注于重点工作。目前,在保持原有绩效考核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江西公司2009年考核体系继续遵循简化原则和分组比较原则,考核更注重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强化区域市场的把控;对增值业务的考核体现灵活性和自主性;对折旧费用、人工成本因素等不可控因素不进行考核,取消EBITDA率比高法的考核等等。

——优化管理流程,降低员工劳动复杂程度和重复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从业务生产流程、BOSS营业操作界面、信息化手段支撑等方面入手,着力做到流程简洁化,使员工从减少一个页面的切换、一个操作流程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方便快捷的工作方式。目前,在营销服务方面,正在从省市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和简化,自上而下地开展工作清单核查,从根本上减少手工报表。在满意界面和轻松IT建设方面,针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常态化推进优化工作,及时响应信息化需求。

篇6: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区政协城乡建设、社会法制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做好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积极应对转型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区域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当前我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建设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但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影响稳定的维权群体时有上访。据排查,我区目前有涉军群体、政改企人员、农村电影放映员、农村兽医、退职村干部、三峡库区移民以及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起的失房、失地、失业、失利人员近10类维权群体。这些群体和人员为解决问题,经常集访闹访,少数上访群体为达到目的,采取封堵政府大门、堵塞交通要道等过激行为,向党委、政府施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亟待化解。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经营等民生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尤为突出。因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到市、区两级集体上访,以及进京赴省越级个访多批次发生。还有通过省委书记、省长信箱和市委书记、市长信箱信访投诉。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组织化程度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合理因素与无理要求相互交织,给处置工作带来难度,稍有不慎就会酿成较大事端,直接危及社会政治稳定。

三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合力不够。人口信息输入不及时,鲜活度差,综合配套措施不多,表现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重复劳动多,资源浪费大,信息共享率低,尚未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在出租房屋管理中尚未完全达到“人户一致”的要求,仍然存在“死角”,一些流动人员抱团结伙,成为新的治安“乱点”。同时,对暂住人口和旅馆住宿人员信息的采集分析不能常态化,高危人群管控措施不配套,以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四是特殊人群管理帮教有待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邪教重点对象等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好,极易引发犯罪。而目前对这些高危人群缺乏有效的帮教管控机制,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缺少职业培训,就业困难,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五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麻痹。近期盗窃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以及农村家禽家畜等案件发生多起。此外,网络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甚至是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进行炒作,攻击党和政府,变相施加压力,企图制造混乱,给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六是公共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区涉爆涉毒单位较多,危险物品存储使用量大,而目前在危险物品管理使用中漏洞较多,少数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消防形势总体平稳,但火灾时有发生。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随着人流、车流、物流大量增加,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在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1.要树立社会管理新理念。一是社会化的理念。要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理主体,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由“社会管理政府化”到“社会管理社会化”的转变。二是多元化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实现管理职能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三是法治化的理念。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各部门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行动,作为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生动实践,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四是专业化的理念。要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管理、监督和查处上,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上,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更加便民、利民、惠民上,实现由全职全能向专职专业转变。

2.要集聚社会管理新力量。一是要充分依托基层组织。要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帮教和青少年社区矫治等“社会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通报机制、衔接机制、责任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二是要充分依托社会组织。严格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防火、防盗、重点人稳控等安全防范内部管理责任,落实人防,健全物防,扩大技防,确保内部安全。三是要充分依托社会成员。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法维权意识、防范自救意识,减少和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3.要运用社会管理新方法。一是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信息功能,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本地区各领域、各部门、各镇村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及不稳定事件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把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部门职能、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行“一套报表统计上报、一个中心扎口管理、一个平台流转处理、一个网络三级服务”,打破现阶段社会管理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管理分散的传统格局,从根本上消除上下级、部门之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的弊端。二是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牢固树立“新通州人”理念,健全 “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模式。依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外来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营造公平对待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控。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专业社工服务网络,严格落实“分色管理、分类帮教”举措,最大限度减少脱管漏控。强化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家庭走访、学习教育、公益劳动、评议考核等日常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四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五张网”建设,努力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动态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五是加强社会治安重点排查整治。要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为重点地区,以小旅店、网吧以及其他人员聚集场所等为重点部位,以“七类人员”为重点高危人群,重点排查黑恶势力易藏、社会治安易乱、群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易发、交通火灾隐患易生的问题,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实行分级挂牌整治,全力维护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六是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上,严格规范交通秩序,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交通事故,大力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强化问责,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为重点,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着力提高全社会预防火灾的能力。积极推行民用爆炸物品“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对剧毒危险品的排查、封存和销毁工作,防止枪支弹药、危险、爆炸物品流失社会。

4.管控社会管理新领域。一是要掌控虚拟社会。要高度重视和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手段管理虚拟社会。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快速回应网络舆情,主动疏导网民情绪,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二是要掌控新社会组织。要致力于对新社会组织的研究,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探索日常监管办法,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三是要掌控境外非政府组织。对境外非政府组织,要依照法律法规,健全日常监管机制,做到依法、有序、有效管理,发挥其正面作用。四是要掌控新经济组织。要通过服务实现管理目的,激发新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美丽的三亚我来了作文600字下一篇: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