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板为屋”——浅说甘肃省渭源县中南部板屋建筑

2022-09-11

甘肃省渭源县地处内陆北温带, 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 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南边缘的洮河、渭河分水岭和西秦岭北坡区。境内鸟鼠山系由南向北延伸, 把全县分为东西两半, 为天然分水岭, 由于南北地势高差悬殊, 植被差异显著, 南北分明, 北部干旱少雨, 而中南部雨量充沛, 寒冷阴湿, 植被良好, 树木繁茂。先民们在这里生活、繁衍, 创造了古老的文化, 房屋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南部板屋与“北山民居”明显不同。

在新石器时代, 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就开始狩猎、畜牧、农耕生产, 森林不断被砍伐, 开垦土地种植作物, 并用砍伐的树木建造房屋居住。据史书记载, 西汉后由于先进耕作技术广泛应用,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移民实边规模扩大, 垦荒面积急剧增加, 森林被大量砍伐, 建筑房屋蔚然成风, 特别是陇西黄土高原南部“民以板为屋”, 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 既坚固又美观的建筑形式, 其历史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有“载其板屋”, 《毛传》中有“西戎板屋”, 《史记》中有“秦之西陲, 民以板为屋”, 《汉书》中有“天水、陇西山多林木, 民以板为屋”, 《水经注》中有“其乡居, 悉以板为屋”等记载。

明代学者何景明诗《陇右送行徐少参》中有“瓦亭之西半山谷, 土室阴阳连板屋”句。清代学者杨应琚《据鞍录》载:“首阳县 (先秦至北魏, 渭源县称首阳县) 城内居民仅数百家, 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 仅蔽风雨, 板屋之故俗也”。说明先秦至此时当地有森林覆盖, 居民以木板为屋。《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讲, 秦州 (西晋时渭源县隶属秦州) 燕子关“其地多林木, 亦产木耳笋”。《古今图书集成》载:“陇右夕阳镇, 西北皆大薮, 材植所出, 戎人久擅其利……北宋置乘进务, 辟地数百里……岁获大木万本, 以给京

《临床医学丛书》设多个专业分册, 包括临床内科学、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影像、检验、五官、肿瘤、麻醉、中医等20多个分册。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凡编著人员, 均在扉页刊登姓名、单位名称并在书中注明所承担的编写内容, 并颁发聘书。欲参编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chinazwyl005@163.com或登录http://www.chinayiyao.com.cn下载应聘登记表。

社址: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5-3-603《中外医疗》编辑部

《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

师”。“渭源白桦岭上多生桦树”, 《读书方舆纪要》载:“渭源县五竹山多细竹, 峰峦奇秀”。这些史料说明渭源中南部自古以来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且先民用木材建造房屋。

而今, 渭源县中南部如清源、莲峰、五竹、锹峪、会川、田家河、麻家集、峡城等乡镇, 到处可见各种样式的板屋建筑, 虽经历史沧桑, 依然坚固壮观。

渭源境内板屋建筑形式多样, 有平房也有楼房, 有民居房也有临街兼居住并经商的店铺, 另有水磨坊、庙宇等。其共同特点是土木结合, 以木板、木条为主要建筑材料。有纯用木板围成的, 也有正、侧面装木板, 背面用泥土砌成的, 屋顶起先用草或秸秆覆盖, 后改用瓦片。

最普通、最多的是民居房, 既有单坡的, 也有两沿水的, 建筑形式为中间一正屋两侧各套接一间耳房, 与正屋相通, 且耳房较正屋向前凸出, 正屋门凹进去, 耳房只安窗, 老百姓称为“深门浅窗”、“绞插”, 有的在正房门前屋檐下造两根柱子, 称为明柱, 耳房两侧各有一根柱子裹在墙内, 称为暗柱。正房门一般四扇, 两“死扇” (一般不开) , 两“活扇”, 耳房通常为卧室, 内有土炕, 常为老人或掌柜的 (家中的主事的) 居住, 其余地方为客厅, 进深较深, 大多是三到四米, 非常宽敞, 为四合院中的主房。由于渭源中南部阴湿多雨, 为防潮, 屋墙、地面甚至屋顶全用木板, 中、边檩、桴、立柱全用木卯套接, 木板匣在檩槽中, 特别牢固。椽、檩很粗 (一般八至九寸) , 木板也较厚 (常常二到三寸) 。木材种类因地而异, 有松木、桦木、柳木、白杨及其它杂木, 不一而足。建筑风格也各有特色, 有的雕梁画栋, 门、窗、屋檐等多处运用木雕或刻绘, 富丽堂皇;有的四角翘起, 飞檐斗拱, 气势恢宏, 高贵典雅;有的则古朴自然, 古色古香……

小楼房大多为两层, 一般富贵人家才有, 一层建筑与民居房大同小异, 楼梯也用木板, 第二层多用木板套成, 一般面积较小, 常为珍藏贵重物品或富贵家小姐、掌柜奶奶居住之用。

庙宇建筑极类似于民居房, 只是多无耳房, 房内空间更大, 更有气势, 刻绘图案多与佛教有关。水磨坊几乎全用木条、木板套接而成, 只是屋顶用瓦片覆盖, 类似于四川的木楼, 房内磨盘吱吱呀呀, 下面木轮飞转, 水花四溅, 溪水哗哗, 启人发思古之幽情。

店铺板屋多为两沿水建筑, 无耳房, 前檐墙体、门、窗为木插板, 开张时门、窗插板卸下, 关闭时再一块块插上。房屋进深深, 室内空间大, 常常前半部分摆放货物, 后面住人。据老人讲, 渭源、会川、莲峰、麻家集古街道板屋店铺数家数间相连, 鳞次栉比, 绵延数里, 煞是壮观。据考证, 现存店铺, 多为明清时所建, 风格延续前朝, 虽历经几百年风雨, 神采依然, 坚固依旧。有的虽有倾斜, 但卯卯相扣, 如比萨斜塔并不倒塌。

渭源中南部板屋精妙的建筑艺术, 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人家将板屋进行改造, 在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样式的基础上, 用砖、水泥代替土坯, 更为坚固, 屋面采用“洋瓦”、琉璃瓦覆盖, 前门面用塑钢或铝合金及玻璃封闭, 屋内、墙壁采用现代材质设计、装潢, 地面也贴上了地板砖或新型木地板, “古为今用”, 今古结合, 显得高贵典雅, 别具特色。绝大多数板屋建筑已拆除或正在拆除, 被现代砖房、楼房所代替, 但其风采古韵如遥远的歌谣, 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摘要:甘肃省渭源县中南部板屋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深入探究其建筑形式和艺术特色, 作为校本教研课题对学生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启发, 培养他们研究地方史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广博的地域资源中汲取历史的养分。

关键词:板屋建筑,建筑形式,艺术特色

上一篇:如何加强信息资源的和谐利用下一篇:煤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