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2024-05-06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两极世界的形成》准备的比较仓促,校内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恰恰赶上学校其他事情较多,所以感觉准备的时间不是太充分,组内老师说不如把上次上过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再上一次,我想如果再上一次,对我来说可能提高的可能性不是他太大,后来选课时在《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两极世界的形成》当中徘徊,想了两天,后来想还是上两极世界吧,担心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及影响讲不清楚,新航路开辟,为什么会探险,什么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以及影响中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等等有难度,选定《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在备课的时候思路没有理顺,就是雅尔塔体系在其中怎么讲,以及美苏争霸的原因。

周六下午第二节课是赛课时间,周四晚上加班,把课件基本做出来了,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请组内老师来听。王老师评价,基本内容尚可,但是时间要把握好,可能会超时,第二在雅尔塔体系的奠基作为形成步骤,在背景里讲是否合适,能否让学生听明白。

备课时,我把《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分成三个问题两极世界为什么会形成,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影响是什么?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在导入时,用凤凰网视屏,有关专家评论东北亚是否会进入冷战阶段,引入什么是冷战,导入新课,从学生表现来看,可能是因为周六上课,课前没有预习,精神不振,反应不强烈,接着开始讲解课标及这一节课的思路,明确学习的目标。点出国际格局及极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基本概念从而有利于学习。

1、为什么会出现两极格局:在处理这一个内容时,一开始我选取的观点是争霸论及由于国际关系的相互不信任、不透明造成,但从个人把握来看不是太好,转而选取传统观点美国想称霸遇到苏联障碍。把这个问题分成为什么形成对抗而不是合作?对抗采取什么方式、为什么?通过史料的展现得出结论。

2、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这地方先由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然后进行解释,重点介绍了马歇尔计划,采取美国提出进攻方针,苏联应对的方式讲解。

3、两极格局的影响。由学生看书,然后学生简单表述相关事件,简单分析柏林墙,重点分析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大国争霸下的世界的不安全。然后整体看世界地图,得出冷战后的态势,然后提出,为什么亚洲热战和美洲欧洲冷战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分析影响时,增加了登月及网上现在美国的冷战思维让学生总结影响。接着抛出20xx年12月初两条网上的新闻,一个说是中美间会有冷战,一个是中美间没有冷战,本来想分组讨论,但因为时间关系,放到课后自己思考,最后总结。

4、祈祷世界和平。在明白大国关系下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以《tell me why》这首曲子结尾。祈祷世界和平,祝祖国繁荣富强!

学生鼓掌结束。

不足:1、课前准备不充分,课的环节不熟,出现有的内容幻灯出现和讲的不一样现象。

2、语速及情感把握不好,激情度不够。

3、课前心理素质没有调整好

4、周六上午休息时间过长,没有给予更大的重视。

5、课的时间把握不好,有个问题没有讨论

6、对于学的新课,尤其是赛课,应提前让学生预习,加强针对性

7、对课的突破度不够。

优点:1、选取刚刚发生的事例,贴近生活,增强历史的时效性

2、弄清楚了这一块的知识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风的形成》教学反思

2.尿的形成教学反思

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

4.《风的形成》的教学反思

5.雨的形成教学反思

6.《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说课稿

7.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两极世界的形成8.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模板

9.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篇2:《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2 教学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电池的正负两极和地球的南北两极导入课题两极世界的形成 展示课标要求和重难点

日常生活中,两个人互相不理睬,但又不断绝关系,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 那么同学们知道冷战这个词的来源么?

破题: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他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它指的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明确“冷战”的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二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它是如何形成的?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呢?由提问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一)雅尔塔会议

【展示幻灯片上的图片】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引入雅尔塔会议

打出丘吉尔的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设问】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系。【设问】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展示图片】 【设问】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材料 “二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前首相 帕默斯顿(1784~1865)

【设问】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美国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控制操纵联合国

【设问】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具有极强的经济军事力量,具有称霸全球的野心。材料: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设问】材料中苏联的实力怎样? 苏联军事力量增强,政治威望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巨大阻碍,势必会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材料: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材料: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和平砥柱》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总结】美国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影响大增,正是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下才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由盟友走向了对手,是双方你看不我,我看不惯,最终形成了对峙,两极格局新的原因归纳: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美国实力强大,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实力增强,极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影响 ④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⑤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二、美苏“冷战”

【图片展示】冷战的表现

三、“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下,不断的“冷战”,将会国际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呢? 【图片展示德国分裂】 1.美苏对德国的争夺:

1949年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61柏林墙的修筑

【图片展示朝鲜分裂】 2.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与朝鲜一起将美国赶回38线附近,美国被迫停战

【图片展示古巴导弹危机】

3.二十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图片展示热战——朝鲜战争】

4.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图片展示热战——越南战争】 5.1961年美对越南的侵略,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战下,1973年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师:在这样的“冷”“热”交织的局面下回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呢?

四、辩证评价两极格局

材料一: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期间,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探究合作】冷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积极方面:

1.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3.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消极方面: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读史感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失去亲人的痛苦……动荡不安的生活……经济的衰退…… 【探究】怎样才能避免冷战? 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相互尊重彼此间不同的文化,理解彼此对不同社会制度的选择; 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问题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为学生解材料分析题做好基础。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冷战,以及冷战中的热战。冷战开始的信号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的表现是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军事上的表现是北约的成立,与此,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1955年的华约组织。同时冷战中还有热战,表现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课后习题

篇3:《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外语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承认学生学习英语智力上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模仿能力、听读接受能力、说写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不相同, 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英语有快有慢, 出现上、中、下分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差异程度很大就不正常了。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两级分化的原因,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控制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多, 有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

(一) 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

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的学生学英语是出于好奇, 简单、容易、有趣就学。遇到复杂、困难、枯燥的东西就知难而退, 不思上进, 导致成绩渐渐下降。有的同学还认为, 我们将来又不出国, 学英语没有什么用。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部分同学往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做笔记,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巩固, 作业不会靠抄袭应付, 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成绩必然下降。

3.学习方法欠佳。

有的同学记单词, 死记硬背, 不懂得使用发音和拼写规则;练句型靠生搬硬套, 不注意语言环境;写句子不遵循英语习惯, 汉译英强行逐句逐词对译等。

4.不了解英语学习的关键问题。

英语是交际工具, 学英语的目的是获得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 所以必须采用大量反复的口语实践练习, 而且要练习得法。不少学生误认为, 英语是知识型、理解型课程, 仅满足于听懂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而没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读、写实践练习上, 因而无法形成语言技能, 不能熟练地掌握, 就会边学边忘, 越学越困难, 最终干脆放弃。

5.有些同学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衔接性。

学英语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 逐步提高。单词学不好就无法组织句子, 听力差就不能说好英语。词汇、句型、语法掌握不好, 书面表达就困难。如果上一节课出现了缺漏, 下一节课就既要学新课, 还要补旧课, 学习内容增加, 负担加重。若一段时间没有抓紧, 连续出现缺漏, 那么英语学习就会困难重重, 最终被拖垮, 成为学困生。

(二) 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偏爱因素。

偏爱优生是许多教师常有的事。有的老师上课时从课前复习到讲授新知识, 把读、说、写的机会都给了基础好的学生, 这样省时省力, 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但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 学困生没有练习的机会, 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失去了兴趣, 丧失了信心, 甚至干脆放弃学英语。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 学识水平, 人格魅力, 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 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2.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认为语言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构成的综合体系, 因此教学时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 忽视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训练和口头练习。课堂上仍是教师唱独角戏, 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忽视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 交际是双向性的, 既要输入, 亦要输出, 听说读写是训练的手段, 也是训练的目的。

3.不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些老师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 语气生硬, 不会发挥体态语与情感魅力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尤其是基础差, 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 根本就不敢回答问题, 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便自暴自弃, 成为学困生。

4.不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时容量大, 课时有限, 因此,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仍采用过去的“三个一” (一张嘴, 一本书, 一支粉笔) 的教学手段, 不会使用简笔画、课堂游戏、讲故事等手段, 更不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能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策略, 不能为“学困生”的学习搭建平台。

二、两极分化的应对措施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过早出现的问题, 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长期研究的重大课题。

1.教会学法, 培养习惯。

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和听课。教师在上新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材料, 并在预习课文、生词和语法项目时, 将疑难问题记下, 以便听课时能突出重点,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听课时, 养成眼、耳、口、手一起动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 敢于质疑, 从而使他们挖掘潜能, 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2.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以疑促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 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 这样能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

创设竞争情境, 形成竞争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 学生总是努力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想得到最优秀的成绩和荣誉, 并赢得别人的赞扬和喜欢。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胜心和表现欲, 有意识地在同学之间创造竞争气氛, 让每位同学尤其是学困生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 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分组比赛, 个人比赛, 也可以是单词拼写比赛、演讲比赛、对话表演比赛等。

3.树立信心, 培养意志。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于那些学习粗心大意, 不求甚解的学生, 主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的缺点;对于意志薄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 应加强自觉性和原则性教育;对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学生, 要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要从精神上鼓励他们, 增强信心, 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使每个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有成就感。

篇4:“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认识其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战后美苏两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斗争的实质。

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归纳概括战后美苏两国斗争的特点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对战后美苏两国的冷战对抗的了解,认识其对战后世界形势发展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美苏争霸的材料,探究问题,理解其斗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确立、发展及其演变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通过阅读学术著作、搜索学术网站上的相关材料的方法,学会按照材料的来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处时代、社会身份、政治态度、国家)等多方面鉴别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战”对抗对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学会列表、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了解分析,认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发展斗争的必然结果。它们的斗争既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难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从盟友到对手”。教学要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二目“美苏‘冷战”。教学要点: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相互威慑。

第三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教学要点:德国的分裂;朝鲜问题;越南问题;古巴导弹危机。

第四目“两极格局的影响”。教学要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从结果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导入新课。

2.从盟友到对手

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师简单介绍美、英、苏等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注意区分雅尔塔会议与雅尔塔体系,强调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讲话

材料二: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材料三: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利用教材上的两段材料(富尔敦演说、斯大林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导学生分析“杜鲁门主义”和“冷战”两个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苏战后由盟友到对手的过程”。

3.美苏“冷战”

调整教材顺序,按照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介绍美苏“冷战”,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补充相关材料,分析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上的两段材料,了解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导填表: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欧洲、亚洲、美洲),也可以调整教材顺序(在欧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战”、在亚洲的局部热战),介绍相关史实,了解“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德国分裂的全过程(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柏林墙);区别朝鲜问题、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分析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越南问题的最终结果;适当补充相关材料,研读美、苏两国政府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态度,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强调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克制态度)。

5.两极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从两个方面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正面影响参见人教版教材,反面影响参见岳麓版教材。

6.小结

演示PPT“两极世界的形成”,小结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可以联系国际时事,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评价建议

1.采取学生互评的办法,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思维活跃程度、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搜集运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讨论:二战后美苏为什么会从战时盟友走向对手?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概括说明美苏两大国冷战对抗的表现。

3.布置学生完成历史小论文一篇(题目:冷战时代的美苏对抗及其历史影响),考查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认识其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战后美苏两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斗争的实质。

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归纳概括战后美苏两国斗争的特点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对战后美苏两国的冷战对抗的了解,认识其对战后世界形势发展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美苏争霸的材料,探究问题,理解其斗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确立、发展及其演变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通过阅读学术著作、搜索学术网站上的相关材料的方法,学会按照材料的来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处时代、社会身份、政治态度、国家)等多方面鉴别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战”对抗对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学会列表、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了解分析,认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发展斗争的必然结果。它们的斗争既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难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从盟友到对手”。教学要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二目“美苏‘冷战”。教学要点: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相互威慑。

第三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教学要点:德国的分裂;朝鲜问题;越南问题;古巴导弹危机。

第四目“两极格局的影响”。教学要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从结果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导入新课。

2.从盟友到对手

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师简单介绍美、英、苏等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注意区分雅尔塔会议与雅尔塔体系,强调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讲话

材料二: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材料三: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利用教材上的两段材料(富尔敦演说、斯大林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导学生分析“杜鲁门主义”和“冷战”两个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苏战后由盟友到对手的过程”。

3.美苏“冷战”

调整教材顺序,按照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介绍美苏“冷战”,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补充相关材料,分析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上的两段材料,了解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导填表: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欧洲、亚洲、美洲),也可以调整教材顺序(在欧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战”、在亚洲的局部热战),介绍相关史实,了解“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德国分裂的全过程(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柏林墙);区别朝鲜问题、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分析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越南问题的最终结果;适当补充相关材料,研读美、苏两国政府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态度,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强调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克制态度)。

5.两极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从两个方面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正面影响参见人教版教材,反面影响参见岳麓版教材。

6.小结

演示PPT“两极世界的形成”,小结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可以联系国际时事,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评价建议

1.采取学生互评的办法,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思维活跃程度、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搜集运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讨论:二战后美苏为什么会从战时盟友走向对手?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概括说明美苏两大国冷战对抗的表现。

3.布置学生完成历史小论文一篇(题目:冷战时代的美苏对抗及其历史影响),考查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认识其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战后美苏两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斗争的实质。

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归纳概括战后美苏两国斗争的特点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对战后美苏两国的冷战对抗的了解,认识其对战后世界形势发展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有关美苏争霸的材料,探究问题,理解其斗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确立、发展及其演变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通过阅读学术著作、搜索学术网站上的相关材料的方法,学会按照材料的来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处时代、社会身份、政治态度、国家)等多方面鉴别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战”对抗对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学会列表、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的了解分析,认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发展斗争的必然结果。它们的斗争既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难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从盟友到对手”。教学要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二目“美苏‘冷战”。教学要点: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相互威慑。

第三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教学要点:德国的分裂;朝鲜问题;越南问题;古巴导弹危机。

第四目“两极格局的影响”。教学要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从结果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导入新课。

2.从盟友到对手

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师简单介绍美、英、苏等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注意区分雅尔塔会议与雅尔塔体系,强调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讲话

材料二: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材料三: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利用教材上的两段材料(富尔敦演说、斯大林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导学生分析“杜鲁门主义”和“冷战”两个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苏战后由盟友到对手的过程”。

3.美苏“冷战”

调整教材顺序,按照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介绍美苏“冷战”,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补充相关材料,分析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对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上的两段材料,了解北约与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导填表: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欧洲、亚洲、美洲),也可以调整教材顺序(在欧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战”、在亚洲的局部热战),介绍相关史实,了解“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德国分裂的全过程(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柏林墙);区别朝鲜问题、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分析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适当补充相关材料,了解越南问题的最终结果;适当补充相关材料,研读美、苏两国政府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态度,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强调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克制态度)。

5.两极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从两个方面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正面影响参见人教版教材,反面影响参见岳麓版教材。

6.小结

演示PPT“两极世界的形成”,小结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可以联系国际时事,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评价建议

1.采取学生互评的办法,重点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参与程度、思维活跃程度、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搜集运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讨论:二战后美苏为什么会从战时盟友走向对手?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概括说明美苏两大国冷战对抗的表现。

篇5:《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篇6:《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一、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设。

初识教参和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教案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都是通过将小铁珠放在磁铁的中间,观察小铁珠最终会滚到磁铁的两端,从而引出学生的猜想,作出假设。

然而实际尝试中,发现要使小铁珠从磁铁的中间滚向磁铁的一端,实际是很困难的,小铁珠往往就会不听使唤从中间直接滚离了磁铁,同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即使有时通过用手拨动能勉强做到,但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此我们做出的原因解释可能是学校的磁铁磁力有所减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没能保证小铁珠百分百从中间滚到磁铁两端。

解决:教科书的插图给了我们一种误区,要让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一端,却忽略了旁边引入的一段话“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而我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法即摆脱“要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两端”的影响,从“吸”字入手,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反而效果非常明显,磁铁的正中、中间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铁珠,而小铁珠会轻而易举地被两端吸住,从而成功地引出学生的猜测。

感受:从“滚”到“吸”虽然是很小的改变,却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面对问题时决不能含糊妥协,有时交一份真就能够让自己破茧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大道的桥梁。

二、随意的标注不能太“随意”,造成不同结果的认识冲突。

准备材料时,觉得随意的作好标注,肯定不会那么巧,出现全班结果一样的局面,所以没有特别在意。然后课上,观察一番,发现很多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我赶紧重新另作标注形成与我观察到的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果真学生的交流中竟出现了全班交流结果都统一,幸好我有所防备,于是拿出课上随机准备的“另类”结果,学生亲眼观察,果真一样的磁铁可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12:1,可是又是亲眼所见,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两种结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确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呢?学生思考后,即落实到磁铁磁极的标注是随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下课后我一想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以防万一的话,本课就没有认识上的冲突了,学生对于“磁铁磁极的标注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统一的标准?”就不会产生疑问了,不禁心理一紧。

解决:本是考虑到让每班学生自行进行标注,可是一则材料的准备有些麻烦(每个班要用双面胶粘好纸条粘贴,课堂结束还要撕掉),二则实际意义并不大(只要学生有作好标记的想法就已达到目的),因此还是我进行统一的准备。下课后,我赶紧一一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结果进行标注,造成了两种冲突,并且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课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轻易地发现,班级中形成了两种正确答案,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极的标注”上,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提出应该给磁极进行统一的标注,此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课继续研究,整课的教学感觉顺当了许多。

感受:太多时候,总觉得试验材料准备的应该差不多了,出现的可能应该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懒”一下不要紧,然而当课堂上真实遇到时就会懊悔,怎么当时不考虑周全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前不仅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还要关注到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材料等,当然有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刚刚好成为一个教学的亮点或是一个很好的生成,不过总觉得把准备作的充足些、保证些对于课堂的益处应该多一些。

三、小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该“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科学。

关于“怎样测量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反应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并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束手就擒”,因此我当机立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的图示,并进行引导“磁铁能够吸引铁的力量叫磁力,那放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表示磁力大小?”双管齐下,学生反应到可以通过挂回形针,以回形针的个数表示。学生由此认识我认为应该可以了,至于让学生亲自探究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准备实验前我就发现,由于回形针被磁化后很难被一个个挂上,而如果直接任凭其一个个吸住,则又会出现问题,即中间部分的测量往往吸上几个回形针后就会跑到磁极端了。

解决:其实说实话,就算是教师亲自做这个实验,总会因回形针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难控制自如地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挂上去,而且还得避免因为手的干扰碰到回形针意外掉落;再者当在中间部分挂回形针会遇到问题,由于回形针个数的增多,会往两端移动,此时还必须不断地将回形针移动到中间位置,很是艰难;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个回形针都不能吸住,学生会认为没有磁力,参照了网上有些教师的设计,改用了铁粉,可是预实验时改用了大头针甚至是铁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对于最中间部分的磁力我并没有多作单独的处理讲解,只是将重点落实在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

篇7:《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磁铁的两极特性。

(一)、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奇新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原动力。因此,在开课时,通过演实验——小铁球的滚动,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研究磁极特点的兴趣,从而自然过度到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这样开课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二)、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关键的引导性语言的恰当使用,引导学生在玩一玩磁铁时发现磁铁两极间存在着秘密,由此提出问题“磁铁两极互相接近时有什么规律?”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想出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观察现象解决问题并归纳出结论。我希望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及较长的时间让他们自主研究磁极的特点,如怎样的情况下相吸,怎样的情况下相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探究和交流。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同的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看法,给学生交流的平台。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更明显地观察到磁极的相吸与相斥现象。为了让学生明显地感觉到两块磁铁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性质,我想出了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把两支铅笔垫在磁铁下方,再手拿一块磁铁进行靠近,相吸与相斥的现象就非常明显。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一块磁铁放在一个如啤酒瓶盖样的光滑的圆形物体上也是可以的。

(四)、引导学生走进观察、真正经理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探究是科学的核心”这一理念,完整地展示了探究这一流程,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动手实践为主、学生是探究主体这个教学意图。

篇8:《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世界意识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势必多方位地加强国际合作, 学生将会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 我们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意识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具备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襟, 学会运用历史智慧、世界意识来解决世界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世界共性或是本民族个性的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的人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意识的策略

1.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民族意识的提高。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包容性程度的不同。世界意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它对人类的认识更理性, 情感的包容程度更强。民族意识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它更多地表现为在本民族范畴内思考问题。世界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基础之上, 它以民族意识为依托, 以服务于民族发展为目的。这样的世界意识的确立与培养不仅不会削弱对其祖国和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与高度的责任感, 相反, 它会把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高度, 使之具有更为理性、更为宽阔的包容性。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 审视本民族的发展, 才会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总之, 培养世界意识与培养民族意识不仅不矛盾, 反而有益于民族意识的深化。

民族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世界意识。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关注中国的今天, 拥有仅局限于本国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显然是不够的, 民族意识固然体现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应尽责任, 然而, 这种热爱和责任并不意味着鄙视和排斥别的国家民族。那种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培养世界意识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狭隘的、不科学的, 是不利于民族、国家发展的。以理性的世界意识对待中国和世界, 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 民族意识也需要理性。一个国家要发展, 要富强, 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需要具备世界意识的, 狭隘的爱国主义意识只能固步自封, 丧失对外交流的机会, 自绝于世界, 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的领导者高瞻远瞩, 以开放的意识、博大的胸怀与世界各国主动交流合作, 各取所需,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 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只有从世界意识的角度思考本民族的发展, 我们民族才能更强大。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和理念。

2. 培养学生树立平等、开放和宽容的世界意识。

(1) 培养学生养成宽容、平等的世界意识。

我们都知道, 世界是复杂多元的, 构成的国家大小强弱、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等都有差异,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造就了不同文化形态和历史传统,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它们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 丰富了人类历史文化, 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人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其它文化妄加评论, 甚至将其强加于人。对此, 作为21世纪的学生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繁杂性, 学会理解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 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 养成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 平等对待每一个国家和民族。

(2) 培养学生养成开放、合作的世界意识。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封闭孤立地发展, 无论谁要使本国快速发展,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 与他国平等对话, 进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才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特别是汉唐时期的恢弘气势和高度繁荣, 无不是在对外开放兼容并蓄中取得的。近代以来, 从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德之崛起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以及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无不是对外开放的成果。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考察了解其它文化,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这样才有助于本民族的进步, 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地球是我们惟一赖以生存的家园, 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场所, 是所有地球人共有的宝贵财富, 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地区的冲突都可能会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地球上已经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 如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 都在危害着全球,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灾难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来共同解决, 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类共同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开放、合作的世界意识的培养。

3. 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历史课程中的世界历史部分主要叙述了世界上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 是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 了解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以及他们的共性和差异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例如世界史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的反侵略与侵略对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建立了一个全新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印度“圣雄”甘地, 以他自身非凡的人格魅力、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 焕发出无上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些伟人在历史上闪烁着经久不衰的光辉, 学习他们不仅有助于学生优良人格品质的形成,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包含世界意识的民族精神。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人类共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 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奥林匹克遗址群、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等, 通过了解、考察优秀文化遗产, 使学生认识到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都曾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我们要以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世界意识看待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需要的绝不是狭隘的民族意识, 今天的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需要广泛地理解世界历史, 欣赏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中华文明曾经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领先世界的地位, 只是明清以后才逐渐衰落了。如今, 在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今天, 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意识的伟大使命, 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重蹈历史的覆辙。愿我们培养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一个个具有世界意识的新一代爱国者。

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世界意识的关系。文章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世界意识的必要性, 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以包容的心理、发展的眼光来了解世界, 关注人类命运, 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和世界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世界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赵艳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浅析“全球化”与历史教学[J].保定师专学报, 2001.03.

[2]于从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6.09.

篇9:创业板:两极分化形成中

6月29日,农行发行的价格区间总算尘埃落定,而此前认为3元以下的发行价对市场的正面利好并没有如期出现。相反,市场结束了多日的盘整格局,急速下跌,沪市A股跌幅达4.27%。而创业板更甚一筹,指数下跌达7.54%,创下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并创出新低。个股方面也是全部翻绿,90只个股中有12家收盘封至跌停板。根据Wind资讯统计,创业板29日一天280.26亿元市值灰飞烟灭,相当于蒸发了一个中国西电或者两个天津港。

资金流向也显示出投资者在“撤出”创业板。相关数据统计表明,6月28日和29日,创业板市场资金净流出约29257.39万元,而此前的5个交易日,6月23日至29日,创业板流出资金达到约42572.37万元。其中,29日有38只创业板的个股资金净流出超千万元,占创业板总数的42%。神州泰岳、国民技术、碧水源、新大新材、华谊兄弟、金通灵、合康变频和世纪鼎利等个股资金净流出超3000万元。

创业板指数自今年6月1日发布,不满1月就跌破了基准指数(1000点)。创业板指数自6月17日创下上市以来高点1129.68点后,随即一路下跌,至6月29日收盘于913点。9个交易日中,下跌幅度达到18.9%,而同期上证综指的跌幅为6.25%。

创业板的大跌除了遭遇了大盘暴跌的系统性风险外,基金的出逃也是主要因素。解禁潮即将来临

据分析,创业板大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创业板的解禁潮压力。南京证券分析师徐银斌表示,创业板7月份要迎来解禁“洪峰”,创业板近期的下跌,是因为有主力在提前出逃。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0年6-12月创业板累计解禁市值约为450亿元,占当前流通市值的近一半。其中,7月份创业板将有13只股票网下解禁,解禁数量为6176.8万股,比6月份增加103%,如果按照6月29日的股价计算,7月的解禁市值将是6月的3倍。11月份为全年限售解禁的首个“洪峰”期,创业板将有11.99亿股解禁,市值约为360亿元;12月也将有2.3亿股限售股解禁,市值约为60亿元。

而相对7月的解禁,11月的解禁高峰对市场可能更具杀伤力。由于限售股的机构和个人股东当初取得股份的成本很低,而前期上市的创业板个股发行时机较好,发行股价偏高,上市后更是遇到了市场不理性的爆炒。股价连番几个跟头的比比皆是。即使在当前连下几城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股价仍是价格不菲。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创投机构将选择把纸面财富变成真金白银,这也对创业板股票的走势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估值有待价值回归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未来。长期以来,高增长一直是创业板维持高市盈率、高股价的理由。然而,关于创业板的高增长也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热点。

从此前中报的业绩预警来看,创业板仅有6家公司进行预警,其中3家预增、3家预减,还很难看出创业板业绩的整体情况。但有分析人士预期,此次中报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出现巨大的分化,而个股也将随之分化。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目前创业板的估值严重偏高,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高增长,更何况很多公司能否高增长还是个疑问。国民技术于6月28日晚间公布2010年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同比增长167%至200%,但在29日早盘高开后即跟随大盘下跌,最终大跌近9%,此后连续下跌。

分析师称,创业板98%的个股估值严重偏高,且今年上半年炒作过火,导致29日股价暴跌的现象出现。

而经过29日大跌,90家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动态市盈率已下降至58.21倍。其中,除一家一季度亏损外,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的个股有30只,市盘率在50倍至100倍之间的个股有45只,市盈率在50倍以下的个股有14只,仅万顺股份、新大新材两只个股的市盈率小于40倍,它们的市盈率分别为37倍、34倍。可以说,创业板是A股市场中估值最高的板块,目前平均创业板市盈率虽降到了58.21倍,比最高值106.04倍几乎下降了一半,但仍要远高于中小板的40.37倍、沪深300的18倍。因此,创业板面临较大的估值压力。

多位创业板分析师表示。创业板目前平均市盈率虽较之此前有所回调,但与市场整体平均水平相比仍显偏高。创业板股价调整仍有空间,尤其是在大盘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

上海证券创业板研究员钱伟海分析称,半年报预增且业绩符合预期的创业板个股仍然跟随大盘下跌,说明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高增长并不能抵抗住大盘的系统性风险。从空间上来看,创业板调整空间已经有限,但是在时间上,则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达3个月甚至更久。

股价将出现分化

虽然对于创业板后期的走势,市场人士看淡者居多,但在这集体看淡的背后,一些真正的好公司仍有待挖掘。换言之,随着创业板股价走下“神坛”,分化也必然出现。

篇10:《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又一次教授6年级,针对学生严重的2级分化,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管理。同样的内容,有的学一节课都可以背诵了,可有的一节课还学不会2个单词。练的多了,学生没兴趣,练少了,还有很多学不会的。懂得学习的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会越来越好;而懒惰、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对于所学内容不主动复习、预习的学生则越来越差,学习差,纪律也差。如何让差的不放弃,好的有更高的`目标?在教学中,我想尽办法让学生互相帮助,按照4人小组进行帮扶 评比。力争在课堂上掌握并消化所学的知识,做到时而精讲多练,时而多讲多练,口头、笔头相结合,当然,仅有课上工夫还不够,毕竟英语是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听,多练。那么在课下,就要求学生听磁带,熟读并背诵课文,然后让家长签字来进行监督,对于作业的布置也采用按层次选做。虽然采取了很多办法,但效果还是不满意,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尽管教6年级感觉心很累,但是确实很感谢各位班主任的配合,他们在了解学生 班级管理 座位排列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想起这些,心里总是暖暖的,在此对各位班主任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非常。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学总结使教学工作更上一楼,困惑提出来,渴望得到好点子,谢谢。

篇11:《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1、冷战的背景

(1)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2)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3)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

(1)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同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2)影响: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3、两极格局对峙的表现

(1)美国:政治上:提出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

(2)苏联:政治上:建立情报局;

经济上:组织经互会(使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经济体系;)

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1955年,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4、两极格局对峙的影响

①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②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下;

③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

篇12:《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2.二战后,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就用不着真正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他声称必须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这个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美国要推广其社会制度 B.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C.苏联能与美国抗衡 D.西欧传统强国普遍衰落

3.1947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说:“我们的决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洲人民的未来……将决定着他们是否必须生活在贫困之中,是否会对自私自利的极权主义者威胁感到畏惧。”杜鲁门所说的“决议” 是指

A.《北大西洋公约》 B.马歇尔计划

C.《友好合作条约》 D.杜鲁门主义

4.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 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B.①③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7.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

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

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

D.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8.右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 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9.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中,就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来说,有些观点可以互相印证,请从材料中举例说明

(2)上述四则材料中,有些材料的观点互相矛盾。请你就这方面的情况,从材料中举例说明。

上一篇:燃气取暖器:冬天里的一把火下一篇:地球的形状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