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2024-05-05

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状况

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按次序排列为:文学类(41%),社会政治法制类(23%)、历史人物类(9%),英语计算机类(7%),经济类(6%),专业辅导类(3%),生活类(2%),科技类(1%),军事类(1%),其他(7%)。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纸分别是《参考消息》(32%),《中国青年报》(17%),《光明日报》(12%),《人民日报》(11%),本专业类报纸(9%),体育类(7%),晚报类(5%),文摘(3%),其他4%。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分别是:文摘类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等(38%),青年类的《中国青年》、《大学生》等(21%),专业类(12%),体育、婚姻、家庭、生活类(11%),社会法律类(8%),影视类(5%),其他5%。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差异

从年级看,低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消遣性的课外读物;高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知识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外读物。例如,低年级大学生最喜欢言情、武侠类小学的人数为24%,而相对高年级只有7%(p<0.01)。高年级大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报刊的人数为16%,而低年级相对只有4%(p<0.01)。从性别看,女大学生比较喜欢轻松、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类、生活类、言情类课外读物,男大学生比较喜欢严肃性、理论性、专业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技等方面的课外读物(p<0.01)。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分析

课外阅读兴趣,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活动兴趣之一,仅次于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占总人数的21%,这也是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群体的主要特征。调查发现,文学书籍(主要是小说)依然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这与文学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关。《参考消息》作为大学生最喜爱阅读的报纸,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仍是现实社会和时事政治,他们特别喜欢迅速客观的报道和中肯的评论分析,而这正是《参考消息》的办报宗旨,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求更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思想状况。《读者》(原《读者文摘》)是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在紧张而又枯燥的专业学习之余,大学生们希望阅读一些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类读物,而《读者》所追求的隽永、和谐、亲情、人性等风格,非常适合大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适合更多的大众),因此成为了大学生首选的阅读刊物。造成大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阅读兴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比较差,学术水准较低,专业理想尚未完全形成,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对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的课外读物难以产生兴趣,只能把阅读兴趣主要放在消遣、娱乐性的读物上。特别是许多女大学生对严肃的逻辑性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读物兴趣更少,而对活泼、轻松、娱乐性的文学类、生活类、言情类读物甚感兴趣,这主要和女大学生的重形象思维,情感丰富细腻,社会亲和性强等特有的性别心理有关。

(一)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状况

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按次序排列为:文学类(41%),社会政治法制类(23%)、历史人物类(9%),英语计算机类(7%),经济类(6%),专业辅导类(3%),生活类(2%),科技类(1%),军事类(1%),其他(7%)。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纸分别是《参考消息》(32%),《中国青年报》(17%),《光明日报》(12%),《人民日报》(11%),本专业类报纸(9%),体育类(7%),晚报类(5%),文摘(3%),其他4%。目前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分别是:文摘类的《读者》和《青年文摘》等(38%),青年类的《中国青年》、《大学生》等(21%),专业类(12%),体育、婚姻、家庭、生活类(11%),社会法律类(8%),影视类(5%),其他5%。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差异

从年级看,低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娱乐性、消遣性的课外读物;高年级大学生比较喜欢

知识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外读物。例如,低年级大学生最喜欢言情、武侠类小学的人数为24%,而相对高年级只有7%(p<0.01)。高年级大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报刊的人数为16%,而低年级相对只有4%(p<0.01)。从性别看,女大学生比较喜欢轻松、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类、生活类、言情类课外读物,男大学生比较喜欢严肃性、理论性、专业性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技等方面的课外读物(p<0.01)。

(三)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分析

课外阅读兴趣,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课外活动兴趣之一,仅次于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占总人数的21%,这也是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群体的主要特征。调查发现,文学书籍(主要是小说)依然是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这与文学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关。《参考消息》作为大学生最喜爱阅读的报纸,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仍是现实社会和时事政治,他们特别喜欢迅速客观的报道和中肯的评论分析,而这正是《参考消息》的办报宗旨,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渴求更多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思想状况。《读者》(原《读者文摘》)是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杂志,在紧张而又枯燥的专业学习之余,大学生们希望阅读一些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类读物,而《读者》所追求的隽永、和谐、亲情、人性等风格,非常适合大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适合更多的大众),因此成为了大学生首选的阅读刊物。造成大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阅读兴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比较差,学术水准较低,专业理想尚未完全形成,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对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的课外读物难以产生兴趣,只能把阅读兴趣主要放在消遣、娱乐性的读物上。特别是许多女大学生对严肃的逻辑性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科技等方面的读物兴趣更少,而对活泼、轻松、娱乐性的文学类、生活类、言情类读物甚感兴趣,这主要和女大学生的重形象思维,情感丰富细腻,社会亲和性强等特有的性别心理有关。

篇2: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问卷编号:

1、你通常的阅读时间是:

① 早上② 中午③ 下午④ 晚上⑤ 半夜⑥ 不一定

2、【可多选】阅读对你的重要影响是:

① 增长知识② 开阔眼界③ 提高文化修养④ 没什么影响

3、【可多选】阅读对你的生活形态有哪些不利影响?

① 课上阅读,影响学习② 熬夜阅读,影响睡眠

③ 阅读小说,影响爱情观④ 阅读小说,混淆小说与现实⑤ 没什么影响

4、你平时更倾向于哪种阅读方式?

① 电子阅读② 纸质阅读

5、你平均每次进行电子阅读的时长是:

① 1小时以下② 1-3小时③ 3-5小时④ 5小时以上

6、【可多选】电子阅读时你更喜欢阅读哪些内容?

① 网络新闻② 网络文学③ 电子版书籍④ 电子报刊

7、在多数情况下你能记住电子阅读的内容吗?

① 能② 不能

8、【可多选】你经常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电子阅读?

① 手机② 电脑③ MP4/MP5④平板电脑⑥ 电纸书

9、【可多选】你理想中的电子阅读设备应具备:

① 大屏幕② 可手写③ 待机时间长④ 存储量大

⑤ 兼容各种格式⑥ 易携带⑦ 价格便宜⑧ 无线上网

10、【可多选】你认为电子阅读的优点是:

① 经济实用② 方便快捷③ 时效性强④ 信息量大⑤ 易于保存⑥ 互动性好

11、【可多选】你在进行电子阅读时的不便之处是:

① 可靠性低② 有错别字③ 有乱码④ 格式不兼容⑤ 受电量影响⑥ 对视力不好

12、你阅读完电子版书籍后还会购买同一内容的纸质书籍吗?

① 可能不会② 可能会

13、【可多选】你选择纸质阅读的内容有:

① 报纸② 期刊杂志③ 专业教材④ 考试用书⑤ 畅销书⑥ 经典著作

14、【可多选】你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是:

① 防辐射② 保护眼睛③ 阅读舒适④ 长久保存⑤ 收藏⑥ 提高自我修养

15、阅读纸质书籍时,你习惯随手写下读书笔记或感想吗?

① 是② 偶尔③ 不是

16、【可多选】你认为纸质书籍或报刊的优点是:

① 内容新② 内容全③ 内容有深度④ 排版适合阅读

⑤ 收藏价值高⑥ 错别字少⑦ 符合阅读习惯

17、【可多选】你觉得纸质书籍或报刊的缺点是:

① 不便于携带② 易损坏③ 占空间④ 不环保⑤ 无法拓展阅读⑥ 互动性差

18、你认为电子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吗?

① 会② 不会

非常感谢你的配合,下面是一些有关你个人情况的问题,我们将对这些信息严格保密,请如实填写。你的姓名:性别:① 男② 女联系方式:你现在读: ① 专科② 本一③ 本二④ 本三⑤ 本四⑥ 研究生 所学专业: ① 理工类② 文史类③ 艺术类

篇3: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一、师生共读,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模仿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对于学生的思想言行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重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朗读, 通过自己和学生一起共读, 以身作则,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 《秦兵马俑》 一课时, 由于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里面的生字、生词很多, 词语用得非常恰当, 语句的表达也是精彩纷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首先, 教师和学生一起, 共同进行逐段朗读, 解决每一段中的生字、生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会词语的用法。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 认真学习, 完成字、词的学习, 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其次, 教师把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精彩的句式挑选出来, 再一次示范朗读, 带领学生逐句朗读, 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 如理解“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有的颔首低眉,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 战胜敌手;好像在暗示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作殊死拼搏”“有的目光炯炯, 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凝视远方”等这些语句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了排比句式的描写效果, 领悟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增强了语感。

教师作为朗读活动的组织者, 参与学生朗读, 对学生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师生共读中, 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提升朗读水平。

二、小组共读, 借助学生的带动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 除了教师的影响巨大之外, 还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激发学生的智慧,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语文的朗读活动中, 也可以采取小组共读的方式, 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 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 《长城》 一课时, 由于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共读的方式,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 在小组同学之间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下, 感知课文内容。首先,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 帮助学生组建四人学习小组, 并且明确学习任务, 安排了小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的朗读学习活动。其次, 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朗读学习。小组同学分别进行了轮流朗读, 同学相互评价, 纠正错误的读音、断句等, 点评同学朗读的优点和不足, 训练的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小组朗读的过程中,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习“ 望”一词时, 学生对“ ”的读音产生了分歧, 教师让学生找出字典, 核实“ ”字的读音, 并且了解“ 望”的意思。再次,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在集体讲评时,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朗读情况都进行恰当的评价, 表扬在朗读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通过这种小组共同朗读课文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朗读, 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

因此, 在学习中组建学习小组, 借助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督促, 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三、亲子共读, 利用家长的监督功能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 通过亲子共读, 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完成朗读活动, 充分利用家长监管督促的作用, 及时发现学生在朗读中的不足,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开始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之前, 结合第五单元的“文化遗产”的主题, 教师布置了亲子共读任务, 在家长的微信群里通知家长和学生, 请家长在家里陪孩子一起查找有关“文化遗产”的内容, 选择一处“文化遗产”的资料, 进行亲子阅读, 和孩子共同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 帮助孩子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 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家长很认真地配合教师, 完成亲子阅读任务。他们在网上搜集了有关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和各种直观的图片, 如有关“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北京八达岭长城”等很多文化遗产, 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很好地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 完成了课外朗读, 感受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风格。在接下来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时, 这种亲子阅读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学生由于这次亲子阅读的学习积累, 顺利地完成了有关“文化遗产”导游词的写作。

家长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借助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共同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微信共读,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平台的迅速普及, 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微信是当前很多人交流互动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在小学语文朗读活动中, 可以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喜欢展示自己的心理, 借助微信平台, 组织各种朗读比赛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活动, 自觉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组织了“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比赛,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 从自己朗读的材料中, 选出最喜欢、最擅长的内容, 经过反复的练习准备, 最后在班级的家长群中开展一次微信朗读比赛。每个学生朗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章, 发到微信群, 由学生和家长、教师组成评委, 分别从学生朗读的准确性、流畅性、情感把握的恰当性等方面进行评判, 最后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并且颁发了奖品。通过这样的微信朗读PK活动, 不仅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外朗读积极性,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家长的参与, 陪着孩子一起准备比赛。学生不仅在比赛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最重要的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 通过反复的朗读,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最后的评选活动也是对学生朗读表现的一种强化, 有利于促使学生朗读习惯的形成。

现在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良好平台。立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 合理的激发, 正确的引导, 创新朗读活动的形式, 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对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朗读活动的组织, 不断创新朗读的形式, 通过各种方式, 提高学生朗读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亲身感受汉语的魅力, 使学生嘴到心到, 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 可在师生共读、小组共读、亲子共读、微信共读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身感受汉语的魅力, 使学生嘴到心到, 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

篇4:报告,新阅读方式

有關新技术革命,书籍、报刊和网络都会提供不少信息,然而,第4大信息源——报告(report),同样也值得我们关注。维基百科把报告定义为“有具体意图的信息工作”(any informational work made with the specific intention),而且,“运用这些信息能制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决定”(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reports can be used to make very important decisions that affect our lives daily.)。“能影响日常生活”,之所以这样高度评价报告,取决于报告本身的特性。

好报告的发布者来历都不小,通常为国际组织和政府、智库、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专业咨询公司、学术非营利组织……报告涉及领域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力资源,乃至大学的某个专业等。报告前瞻性强,相对准确。每一份报告都是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相结合的产物,或展望全球趋势,或聚集某新兴领域,或长期跟踪某个问题,提供大量的前瞻性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100%正确,却100%有可能。

报告不像小说那样轻松,也不像理论书籍那样晦涩,它言简意赅,叙述平实,形成独特的语言体——报告体。报告应成为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新阅读方式。

篇5: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除了专业外语外,在不少国家的大中学外语教学大纲中,阅读都被列为最需掌握的外语技能。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达到传授语言知识的目的。教师重在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学生被动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阅读课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结果是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则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句法结构。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记忆,而忽视培养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得“见木不见林”,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确定的,学生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往模式。因此在这种交往中学生是被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独白”式教育,表现为:①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②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③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④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

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使得学生能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对象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另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读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感知文字并理解语言的过程。由教师确定任务的一问一答模式限制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阅读中的运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去体会和感知文字传递的信息,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师生平等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阅读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其分析和推理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迫使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现代课堂必须具备多向交往与互动。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交互”式(“交往与互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全面、深层次的积极交往与互动。它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探讨它的动向与发展特点,有利于我们把握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有两大领域:第一与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20世纪初至60年代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沃森和斯金纳,基本观点是:语言习得与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巩固与重复对刺激的反应而形成的习惯,并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生成转换语法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理论是“先天论”,基本观点是:语言习得是人脑创造性的活动,语言习得机制中含有普遍语法规律能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语言习得,并提出了著名的“错误分析”理论。

20世纪后半期,心理学领域内的认知学派逐渐强大,他们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与学习,形成了“发展论”,他们强调语言习得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后天习得的。很多发展论的学者后来成为“互动论”的支持者。互动论学派强调环境和交际对象与语言习得者互相交流的重要性。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质量和心理因素,如兴趣,焦虑和反感等都直接与交际环境和对象有关,社会环境能改变习得者的心理状况,交际对象的态度和语言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情态度和学习效果。

对外语阅读的认识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译码论”阶段,也就是是感知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在听者的语言体系中“对号入座”。“微观法”,这一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具有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知识,就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识别和理解所阅读的文章。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宏观法”。以古德曼和史密斯为代表的倡导者指出,阅读是从宏观上不断推测与理解成段和整篇材料内容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看到的书面信息不断进行假设,预测即将读到的内容,并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推断,才达到理解的目的。阅读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场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赫德森和卡雷尔等人吸取各家之长,提出了“互动论”,主张阅读是读者与所读语言材料互相沟通以及微观阅读与宏观阅读互相作用的结果。

在外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际的场所,教学也是他们之间“意义的谈判”,因此,它是一个互相影响与双向交流的过程。本文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法,目的是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作一些探索。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从而找出新的以培养学生阅读技能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1)在总结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测验研究,分析确定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障碍。(2)通过分析,对于有针对性制定教学策略将起到指导作用。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他们在校时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知识,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可以坦然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知识。同时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丰富英语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力图在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澄清短语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学之始,教师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大家默读一段课文,然后结合这段课文,向大家明确地示范如何抓住课文的主题做总结,如何围绕课文的中心意思提出问题,指出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型,以及如何预测下文的内容。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下一段课文来练习使用这些理解策略。教师安排学生轮流做“小老师”,在大家默读完一段课文后,这个“小老师”要象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讨论和分析课文的内容,包括就课文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要大家回答,总结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澄清难词、难句的意思,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其他学习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到讨论中来,包括:(1)对其他学生的总结做详细的解释或评价;(2)回答问题并就课文内容提出其它问题;(3)评价别人对课文内容所做的预测;(4)就自己不清楚的内容请教别人,要求他们给予明确的解释;(5)帮助他人解除对课文的误解,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主编: 《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小学外语教学》5-8期

3.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 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5. 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 Francoise Grellet: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Wilga M.River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篇6: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中学

徐盛国

摘 要: 教学面向学生,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想问”的基础上“敢问”,在“敢问”的基础上“会问”,切实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 学生; 提出问题 ; 转变 ; 学习方式 ;

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仍无法站在一个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上。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任何一篇课文大都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学习上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学生不愿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的良好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包办,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中让想问。

王充《论衡实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尤为重要,做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想要问的问题,是保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就必须消除学生内心恐惧,保护好

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让学生体验成功。学校一次语文教研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时根据课文的“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提出:为什么觉得心里轻松?问题抛出不到五分钟一共叫了八位同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人”。这种“替”形同变相体罚,挫败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八位同学的自卑直接影响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很尴尬地拿起参考书念了一句:“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就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觉得心里轻松。老师这种急于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关上所有学生想通过探究获得情感体验的大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或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的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什么,学会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甚至是一无所获,都是学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体现自身阅读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有问必问,有问敢问的习惯。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有了闪光点,我们要不吝啬说出你真行你比老师想得更仔细„„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得到惊喜,让他们品尝得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会有

激情。如我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时,我鼓励学生预习时记下自己不明白(问题)的和自己收获的。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读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前面有几个语文优秀的学生谈了自己读后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同情和呼吁。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那泥土,甜丝丝的”的问题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回过头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两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了王小亮把舍不得吃的糖埋在地下,不想,地温回升,糖化了,渗入大地。还因为提问的这个同学平常在班上不是很听话,语文课也不是很认真。此时这位同学在同学们异样目光的注视中,低下了头,好像在接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审判。我马上说:同学们,他提出问题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同学还是没有抬起头,我建议全班同学为他能提出问题鼓掌。这位同学终于抬起头说:“老师,我学《七颗钻石》时,对课文最后的句子‘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就没有弄明白”。我看到他那渴求搞清楚问题的眼神,我马上建议全班同学再次为他不懂就问鼓掌。这位同学又说:“老师,我想那泥土,甜丝丝的不一定全是指泥土是甜的。”我问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呢?全班一阵短暂的沉默,一部分同学被我这一问似乎带回到课文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最后提问的那个同学首先发言:“王晓亮虽然现在不快乐,但他看到糖,就如同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探究,随着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真正悟出了作者的用意。提问的这个同学得到了成功的幸福。他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就喜欢提问题了。很多同学读课文比以前更仔细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越来越多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接受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把目标定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敢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学生也就能自觉担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自主。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中会问,在老师问中继续发问,在老师问前自己去问。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学生会问,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我们语文教师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作示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要讲究问题的“目的性”、“总体性”、“思考性”“启发性”、“针对性”、“逻辑性”。所以教师示范时应注意:设问要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问在理解课文的当问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如我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带着:“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去读,因为这个问题牵动全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创造。有很多学生概括出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课堂中老师再继续抛出富有什么教育意义?有什么深刻涵义?为什么征服我?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白要读懂课文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根本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的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阅读十分有用。”

四.切实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

氛。”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新见解,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点闪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课堂上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拿来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其实这样的环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也只能机械、呆板、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确定为互动式、探讨式、交流式、那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溶入到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如果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就可能转变。

结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授学生鱼还是授学生以渔,教师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还是注重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被我们锁定在给什么,要什么,给多少,要多少。那就是授学生鱼,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并能敢问、会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过程的体验。这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敏《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篇7:大学生休闲方式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生健康、高雅、有益的休闲, 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群体的休闲选择和价值取向。休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 反映出其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因此我们对此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以及他们对课余休闲生活所持的态度和阻碍学生选择休闲方式的因素有哪些,为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同学们选择更好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依据。

(三)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问卷分别设计了性别、年纪、主要的休闲方式、休闲活动的目的、休闲活动的影响因素、休闲活动对自己的影响因素、休闲娱乐的频率、觉得自己的课余时间是否足够等问题。2.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大学生

(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问卷通过互联网发放及回收。

(3)研究方法。课题问卷统计方式采取数据与总调查人数百分比的方式,以及分类统计方式。

二、关于大学生休闲方式的概述

对于休闲这个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休闲是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动,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

大学生休闲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时期,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除了完成作业、个人事务及满足生理需求的各种活动。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休闲行为总体特征表现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从众性与时尚性(这一点在女性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休闲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延伸性学习活动

学习专业性知识,阅读课外书籍,进行科学实验,参加辅导班与培训班、选修课、学术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参观艺术展及博物馆等。部分大学生继续从事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未来就业的竞争力。2社会实践活动

家政服务、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公司兼职等。这类活动已经不再仅仅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所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此种活动,熟悉社会、追求独立、拓展能力,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基础。3娱乐休养活动

户外漫步、逛公园、旅游、野炊、跳舞、唱卡拉OK、观赏影视等。在闲适与轻松中,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与舒展,人际关系更加融洽,陶冶情操。4体育健身活动

球类活动、舞蹈、体操、武术、气功、滑翔、冲浪、蹦极与美容等。体育休闲与大学生的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个性相吻合,受到普遍青睐。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展现活力,结交朋友,强身健体,平衡心态,回归自然。

5社团活动

由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有文化、运动、科技、艺术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这类活动能够提供一种有益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大学生潜能,让大学生自由意志得到发挥,不断超越自我。6消极活动

睡觉、侃大山、打牌、逛街、沉迷网络、看黄碟、酗酒、放纵自我、甚至违法犯罪等。这部分学生对休闲时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跟着感觉走,从事休闲活动只是为了消磨过多的闲暇时间与过剩的精力。

不同的休闲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相反,不科学,不合理的休闲方式,则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和加重身体负担,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倡导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大学生的休闲方式,精彩纷呈,现代大学生热衷于上网,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或电视等室内活动亦或是旅游等户外活动。

休闲活动的有多种,如何进行休闲活动,也是当代大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合理规划休闲活动,需要大学生充分认识休闲。

三、大学生课余时间休闲方式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其中男生57份,女生95份。

休闲类型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休闲活动的内容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男生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有看书,上网玩游戏,浏览新闻,体育运动,听音乐,看电影。女生中比重较大的有看书,听音乐,看电影,逛街购物,上网浏览新闻。相比而言,女生更倾向于娱乐消遣。

现今,网络休闲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随着网络遍布全球世界的同时,与其相关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占据学生的休闲时间,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渐渐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休闲娱乐方式。有的甚至沉溺于其中。相比而言,女生上网更多的是网络社交,各种聊天,而男生更多的是网络游戏。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网所占比重相当大,说明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上网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您上网时都做些什么?”的问题中52%的人看电影,听音乐,28%的人浏览新闻,通过网络学习,12.0%的人玩游戏,8%的人聊天。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是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影响休闲活动的因素

在“您觉得是什么因素影响你选择休闲?(多选)”的问题中,60﹪的人认为制约休闲的因素是经济因素,80﹪的人认为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60﹪的人认为与时间有关,56﹪的人认为与交通便利程度有关,56﹪的人觉得与休闲地点环境与设施质量有关,还有40﹪的人认为与安全情况有关,以及15%的人认为与网络传媒有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休闲质量的高低直接受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活动的高消费性和独立性。这也说明了大学生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状况,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达到休闲目的。

休闲娱乐经费

大学生还属于消费者,还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因此生活费没有很大的结余,从而在娱乐活动方面所花的钱并不是很多。在“您每月娱乐的消费大概是多少?”的问题中,64%的人每月娱乐消费在101~300元之间,24%的人每月娱乐消费在100元以下。12%的人每月娱乐消费在301~500元之间,高于500的人所占比例较小。

休闲效果

休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外参加的一些自己感兴趣且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那么在休闲过后,大学生生活都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调查显示,48﹪的人身心得到了放松,44﹪的人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8%的人增进了与同学间的情谊,至于认为休闲对之没有影响,或者认为休闲花费过多时间,影响正常学习的比例较少。这说明了,适当的休闲娱乐是必须的。

四、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的特点分析

经过以上多大学生休闲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休闲状况是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休闲时间充裕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业负担减轻了,闲暇时间也多了,视野也变宽了,校园生活也更丰富多了。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体现了休闲时间充裕这一特点。每天有3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各种不同方式休闲娱乐活动。

2、休闲取向多样化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追求物质上的,又有追求精神上层面上的愉悦。主要休闲活动有:逛街,勤工俭学,聊天社交,看书,听音乐,看电影,体育活动,旅游,上网,网络游戏,打牌等娱乐游戏,闲聊,唱K泡吧以及其他活动。

3、大学生的休闲质量偏低

虽然大学生都热衷于休闲,对自己的休闲生活有高的追求,但是限于经济,学校氛围,校内外设施,学业负担,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状况有待改善。

4、消费观较成熟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家庭条件的不同,能够用于休闲娱乐的开销也不同。但是大部分人的开销都较合理,有了比较成熟的消费观。虽然如此,因为上大学后可支配自由时间和金钱的增多,也有不少人人娱乐花费很大,并不合理。

5.休闲自觉性差——上网,看电影成了大学生休闲的代名词

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自觉主动地考虑过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休闲花费的状况也没有充分考虑,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心智不成熟、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之一。很多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花在网络上,上网玩游戏,聊Q,对他们来说已经轻车熟路。很多大学生常出没于网吧,通宵达旦,甚至一呆就是好几天。他们晚上在网吧游戏大战,白天回宿舍倒头就睡,上课考试已经离他们很远。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既耗费了财力,又耗费了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学业。

篇8:大学生阅读方式调查报告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而在新时期下怎样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就成为了我一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发现以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需要研究认为,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双金老师在《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 少了三“气”。一多“死气”, 课堂上死气沉沉, 气氛沉闷, 教师教得紧张急躁, 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 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眼睛黯然失色, 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 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 本该生气勃勃, 充满活力, 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 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 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 神采飞扬, 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 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 充满灵气;三少“朝气”, 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 本该朝气蓬勃, 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身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语文老师, 我深有同感。刚开学接手新班时, 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很积极的。可一个月不到, 就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减退, 坐姿千奇百怪, 靠着的、斜坐着的、趴在桌上的、甚至还有跪在座位上的, 真是让我难以想象。这哪是三年级学生的表现。回想自己以前的小学生涯, 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是双手抱臂、精力充沛的。可仅惊讶不行, 我不可能只看着小树长歪, 任其发展啊!我开始思考, 并寻求解决方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 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充分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既然如此, 也就是说我当前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前面说到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那么, 换言之, 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是三年级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不爱读书的毛病, 即使读书也只是读一些短小的故事或者漫画。怎样才能转变这种现象呢?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惰性的, 三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 我决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每周让他们给我写两篇读书笔记。内容不限, 但是有一定的模式:简要故事内容→明白的道理→结合实际说说。明白的道理不要求多深刻, 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积极思考的。这样, 一方面逼迫了孩子去读书, 另一方面也让其去思考了。这样读书的初步要求就达到了。

仅光是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做这件事, 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我充分地利用起了我们学校的校园网。一发现有好的文章, 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快的速度帮其上传上去, 这样,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同时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写作比赛热情。

同时,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也成为了我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佳作的欢乐时光。我会把优秀的文章拿出来, 在班级里大声读诵, 并给学生讲解这篇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 让同学们知道, 这文章为什么是篇好文章, 又到底好在哪里。

双管齐下, 一段时间内, 我们班的读书写作热情都很高涨。短期之内这样做是有效的, 但是, 慢慢的学生又开始丧失积极性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时, 我及时给他们说了些具体事例对他们进行了引导。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词源笔下三千牍, 武库胸中十万兵。”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刚开始读书, 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可能有些枯燥, 可是慢慢的, 他就会发现读书的乐趣和书中的真谛了。

而读书笔记的第三部分———“结合实际说说”则是督促孩子发现生活、观察生活的又一手段。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无字书。在生活中, 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材料, 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很多成语, 短短几个字, 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故事, 或发人深省或启迪智能, 奥妙无比;谚语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语言的精华, 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却又深入浅出, 朗朗上口, 十分好记;歇后语则是妙趣横生, 无所不说, 别有意味, 饶有趣味。

我会推荐孩子们多去读读咱们老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谚语等;也会引导孩子们去生活中多多看看、找找, 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丰富道理。因为生活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无字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个星期两篇读书笔记的习惯已经形成了。我们班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一习惯, 很多孩子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惧怕它了。而通过这一周一次的阅读, 我发现咱们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越来越强, 知识了解范畴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都正朝着我所期望的方向走着。许多孩子已经早就把写读书笔记当做是一件生活中的事去做了。

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阅历让我明白, 读书在一个人生活与人生中的重要性。自发性的阅读可以说使我获益菲浅。

“聪明”一词也形象地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 就必须耳听、眼看、口说、心想, 并且要日日如此、月月如此才能逐渐变得聪明起来。阅读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只有坚持遵循“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的认知规律, 厚积才能薄发。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性质,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之一。而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 自发性的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兴趣,语文阅读,读书笔记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物通讯范文800字下一篇:先进监理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