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2024-04-11

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精选8篇)

篇1: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与生活.大学生作为时代前进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更应当从现在培养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大学生中率先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预防意识、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态意识.

作 者:柳媛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金卡工程 英文刊名:CARDS WORLD 年,卷(期): 14(5) 分类号: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绿色生活  

篇2: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如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在诗中,诗人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2011年修订出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自己的知识、年龄和毅力影响,他们很容易因遇到一点挫折而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或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安心学习,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就围绕“中学生如何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话题展开学习讨论。

一、生活态度的涵义及重要性

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心态。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简言之,有怎么样的生活,就会有怎么样的态度。从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刘伟,一个失去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上天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坚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然而,与命运的抗争并没有到此为止。疾病缚束了他游泳的梦想,却缚束不住他拼搏的心。他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并最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留下了那不朽的旋律。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他用精彩成就了人生,用坚强铸就了不朽,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最为关键的是什么呢?意志?信念?理想?还是运气?不,都不是。最关键的应当是他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刘伟用他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生命的旋律。他的成功恰恰证明生活态度的重要性,那就是:积极的态度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人和事,正如消极的态度会给你带来消极的生活一样。虽然生活有时不能选择,但态度可以改变。

对生命有充分理解、乐观向上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现实生活,即使是“命运不公”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但对那些不求实际、不思进取,对生活目标要求不着边际的人,早晚会在消极颓废中虚度光阴。有怎么样的态度,也就会有怎么样的生活。

二、积极生活态度的内容

心态指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积极的心态就是乐观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从而鞭策自己、战胜自己。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无限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我们生活就充满阳光。在人生的路上,保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避免让自己陷入困境,才能避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拥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积极心态能使一个懦夫成为英雄,从心志柔弱变为意志坚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境遇,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坚强而自尊的态度;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给予我们什么,但我们却可以选择积极而乐观地回报生活什么。

三、如何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热爱生活,在平凡中发现快乐

一个人能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在当下的平常生活中用心去感知并体味快乐,实在是我们认识中沉于下而超乎上的极佳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对学生强调发现快乐的方法。如:

1、追风沉思。上学路上,当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就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昂首挺胸,以快于平时25%的速度前进,任凭冷风拂面,我自岿然不动。没过多久就会发现,胸中积虑随风而散,精神饱满、充满斗志,自然而然就会快乐起来。

2、对镜而笑。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每天对着镜子多笑几次,就自然会学会真心笑出来。

3、自我鼓励。哪怕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你也应该高兴、自豪。你对自己价值的认识,要比别人对你价值的认识重要得多。

4、心存感恩。用积极和感恩的心态来面对你遇到的每一个人。给你的家人、朋友、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个微笑,参与一些团队活动,去你当地的社区做一名志愿者。通过帮助别人能够让你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二)善于开导,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努力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具体方法有:

1、广交益友。要学会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多与充满希望的人交朋友,特别是那些积极的、有信仰的及对创造性气氛有贡献的同学、朋友,让他们围绕在你的四周。他们将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鼓励你。

2、知足常乐。欲望小才知道满足,然后知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心情才会轻松。不要好高鹜远,因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抱负是有害的。成就动机过高,经过努力而不能完全实现,就会增添挫折感。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这样就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有利于心情的舒畅。

3、降低期望。即不要把全部期望托在别人身上。切记对他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记得一件事情,以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要求以及他们对于现实的判断能力,90%的情况下,别人会让你失望的,那不是他的错,而是你期望太高。如果你降低你的期望值,你会发现生活美好了很多。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而不能把它寄托到老师的、家长、同学或培训机构身上,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

(三)自我暗示,实现自我激励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的心理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要敢于探索自己的心理力量。人的心理有两部分:有意识心理和下意识心理,二者相伴相随。如多次、迅速和有感情地重复“我各方面的情况都日益好转!”这句自我暗示语,我们就会影响下意识心理,并使它发生反应。我们可用健康的、积极的暗示来帮助自己,也能阻止有害的、消极的暗示,就能在生理、心理和道德上获得健康、幸福和成功,不断实现自我激励。例如,有的教师为了鼓励班级的学生积极乐观起来,专门在后黑板上写了一段话与学生共勉:“没事多想想将来,你会变的更努力!是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机遇、运气、勇气、信念,此四者必不可少!此外,还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撑得住摇摇欲睡的眼皮„„总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环境,可能让你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但无论如何,不能改变你改变现状的决心!勇敢走出去,你会发现,原来上天还是会眷顾你的;坚持闯下去,你还能发现,未来真的无法预知,但只要选对方向,不断充实自我,相信总有成功的一天!天道酬勤,没事多想想将来,你会变的更努力!”这段文字一经出现,得到班上学生的疯狂转载,无他,只因写出了学生的心声。此时的教育就是典型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了。事实证明,效果相当好。

(四)辩证思维,树立正确挫折观

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刚刚踏入中学的大门,由于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的方法也与以前不同,他们对这一切有时不适应,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往往会陷入挫折的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有的教师结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引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作为开学第一课教育学生:“人生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能辩证地看待挫折,积极对待挫折,把挫折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练,不把挫折当作灾难,而是积极寻找战胜困难的办法,这样就一定能战胜挫折,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就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五)积极引导,培养自信心

初中生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耐挫力差,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他们便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结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培养自尊、自信的内容,有的教师是这样做的:

1、用事理激励自信。结合政治教学使学生懂得:成绩的好坏主要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往往与非智力因素有关。人的智力相差不是太大,关健是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努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充分的自信,有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谁能做到这些,谁就会是位优秀的学生。有耕耘,就必有收获;只要努力,相信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2、用事例激励自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在遭受巨大的挫折后,由于充满自信,能积极对待挫折,最终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盲人歌手杨光,《星光大道》2007年的总冠军,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无臂钢琴师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这么多不幸的人都能以坚强的意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正常的人,只要相信自己,也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3、用赞美激发自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老师对学生的赞美和期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找回自尊、自信,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拿起表扬的武器,利用“放大镜”和“定位器”来给学生找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帮助他们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当他们表现出进步或某一方面取得成绩时,便及时用“扩音器”给以表扬,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充满信心地面对今后的困难和挫折。

(六)分解目标,培养能力感和成就感

有些学生没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因为他们自以为能力太差,不能像别人那样在各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先对自我进行全面的分析,再结合自身实际,树立阶段目标或将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这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努力奋斗,积小胜为大胜,并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成功中去发现自己的潜力,也可以像别的同学那样在各方面取得好成绩,将来同样大有作为。这样,就不难培养学生自我能力感和成就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

(七)爱心激励,保持满足感

有些学生因为多种因素而显得对生活、学习充满了消极情绪。对这类悲观的同学在心理上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力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不讽刺体罚他们,不让每个学生带着遗憾坐下。即便对于那些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学生,也使他们带着满足投入到深入的学习之中。课下我与他们接触、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

(八)寓教于乐,体味幽默乐趣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还有较好的生理作用,如吸氧量增加,按摩心脏,松弛肌肉,降低基础代谢等。有研究者调查了笑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效应,发现健康和幽默有密切关系。幽默是不良情绪的消毒剂和润滑油,学会幽默可以减少不良情绪。思想品德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寓教于乐,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记得我在思想品德八年级《多元文化“地球村”》这一框题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也都有自己最为显著的文化标志,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出各个国家最为显著的文化标志都是些什么呢”?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好几个学生争着说出了他们所熟悉的国家的象征:荷兰---风车、日本---樱花、瑞士---钟表、丹麦---童话„„而这个时候第三排有位瘦小的男生(人称“机灵小不懂”)一直举着手,神色激动,他用他那很尖锐纤细的声音大叫:“老师,我知道,韩国的最显著标志就是整形手术,特别是变性手术!”此言一出,全班顿时安静了,他看到有此效果接着得意地说:“据本人多年的经验,韩国人都长的不怎么样,眼睛都小小的,身材也不好看,但为什么了韩国女星看上去都还不错的呢?就是因为去做了整形手术才能看的啊!有的男人甚至还为变成女人去做变性手术呢!”全班哗然,好几个学生都开始跟着起哄了,“变性手术也能成为一国国家文化的象征,真的可以啊,哈哈哈„„”整个课堂开始有点乱了。我心里暗想,这学生平时上课就很活跃,想象力还真丰富,这回又来了,上课都可以扯到“变性”这个话题上来,不行,得剎刹他的锐气,要不然真不知后面还有什么惊人之举呢?于是我就说:“同学们,他说他有多年的经验,那大家一起来看他到底有没整过容,好吗?”“呵,肯定有啦,不然经验从哪来啊?”“呵!不整还好,一整还真抱歉”、“他怎么就整成了这样?”“他真的有去整容过吗?肯定是太小气,不舍得花钱随便整整的吧?”„„议论声此起彼伏,只见“小不懂”刚开始还挺直了腰板,但渐渐也撑不住了,还好,他还不算是恶意捣蛋,算了,不为难他了,我做了个手势,议论声渐小。而就在这时,有位女生自言自语道:“他该不会是变性手术做了一半没钱付了吧?那他现在岂不是半男女了!”此言一出,全班再一次哗然。有好几位女生捂着嘴巴,笑的都快岔气了;有几位男生笑的弯下腰去,眼泪都快飙出来了;另有好几位边笑边“夸张”地上下打量“小不懂”,像是看到怪物似的„„“小不懂”也脸红的跟苹果一样,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我的意料,原本只是想打趣一下,借此让他以后上课不要乱说话,从而少一些状况而已,没想到到最后他还真成了众所矢的。我转过身去,强忍住波澜壮阔的笑意,再转过身,大手一挥:“肃静,肃静,我们是在讨论文化而不是在讨伐哪位同学,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力,但也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位同学说的整形乃至变性手术,虽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真的就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么?好像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吧?我们中国有没有呢?整形手术的广告铺天盖地,难不成一提起中国,你们脑海也会有“整形”两字作为标志?那我国其他的文化就此没人熟知了么?”全场皆若有所思,小不懂也低头不语。“还有,在课堂上是要活跃,但不能天马行空地乱侃,要不然可能引起混乱,还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希望大家谨记。”看到场面有点沉闷,我又说:“我们要风趣幽默,但也不能人身攻击啊,你看“小不懂”还这么小,他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爹妈生的,平时我们伤到花花草草都不行,更何况是“小不懂”幼小的心灵呢?等下下课后,谁再说他是那个什么什么的,大家就跟那什么什么的急啊!”话音一落,哄堂大笑,连原本埋头于书桌上的“小不懂”也抬起头来,会心地笑了„„从此之后,课堂依旧活跃,但海阔天空胡乱发表言论的现象少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3: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1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1 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手机费、网费和恋爱支出甚至超过了伙食费的开支, 购买高级电子产品和奢侈消费的“高消费”现象比较严重, 绿色消费观念薄弱。

调查显示65.6%的男生和72.4%的女生月消费额集中在500~800元, 男生的月消费要明显高于女生。主要体现在饮食和恋爱方面的消费开支要远大于女生, 不少男生因为“爱面子”、“耍风头”铺张浪费, 畸形消费。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的月消费逐年增加, 月消费额在800~1200元的学生比例由大一的15.8%增加到大四的30.3%, 这主要是因为考研、求职等相关费用的增加, 一名大四的男生表示:自己在一年多的考研准备过程中, 除了生活费以外, 参加培训班, 购买书籍和营养品等费用开支超过了1万元。

1.2 从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男女学生都把品牌和质量放在购物选择的第一和第二位, 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商品, 追逐潮流, 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且突出个性的一面。

调查表明, 79%的大学生将商品的品牌和质量作为购买的首选, 尤其在购买电子产品、衣服和化妆品时, 58.1%的人购物首选专卖店, 因为他们认为专卖店商品的品牌效应和质量都是比较过硬的。其次, 大学生购物喜欢追逐潮流, 盲目跟风, 扎堆购物, 更喜欢网购, 手机更换频繁, 3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大学四年期间用过超过三个以上的手机。

1.3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期望值分析

不少学生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并不太满意, 认为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不够花, 与自己的期望不符, 选择不满意的男生为41.9%, 女生为43.9%。分析原因, 一方面是方面的物价上涨, 消费增加, 而父母提供的生活费没有增加。其次, 是因为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攀比、追求时尚, 讲究牌子, 关注品牌, 紧跟潮流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使得大学生消费期望值过高。而且, 期望值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大一学生期望自己的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上的占25.8%, 而到大四时这一比率则上升为65.6%。76%的大学生将他们的生活费期望值定位在800~1200元。

2 通过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形成有以下原因

2.1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分析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祖辈和父辈经过艰苦的打拼, 形成了比较优越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的需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饮食、穿着、打扮等方面都是什么好、什么贵, 就给孩子买什么, 家长之间也存在攀比现象, 家长在子女上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误导的影响。

2.2 从社会背景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经济迅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西方式的消费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 假日休闲消费, 节日疯狂购物打折商品的行为不断影响着消费心理正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的大学生, 而他们又缺乏消费观念教育和引导, 只有盲目地跟随潮流。

2.3 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 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 但心理上还处于青春期的矛盾与冲突中, 既想尽快参与社会角色, 有害怕自己把握不好而出洋相。这种矛盾心理也体现在消费观念方面, 为了购买豪华的奢侈品去包装自己, 为了一次老乡聚会, 给自己撑面子, 大学生往往一次就耗掉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 靠借钱为生, 甚至有的大学生办理了信用卡, 整日以透支为生。

3 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绿色”消费十条建议

3.1 意识“绿色”——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 它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 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 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态, 和国际化的消费观念接轨, 指导自身的消费行为, 进而影响和带动周围消费者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 是目前倡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首要途径。

3.2 计划“绿色”——制定每月“绿色”支出计划, 节制消费

好好规划一下每个月的大致支出计划表, 然后分门别类将费用划分好, 严格督促自己按照支出计划表执行消费行为。若担心用钱过度, 可以选择把钱存入银行, 或者每天限制随身携带金额, 以此来约束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 逐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3.3 消费“绿色”——遵守3R的原则, 环保选购, 绿色消费

3R的原则即re-evaluate、reuse、recycle, 首先, 大学生消费者要用环保的眼光去评价与选购商品, 审视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其次, 为了节约资源与减少污染, 应当多使用耐用品, 提倡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最后是大学生要注意在生活中, 注意购买可回收循环利用产品, 并且将废弃物分累处置, 不乱扔垃圾, 学会“变废为宝”。

3.4 消费“绿色”——理智消费, 避免一时冲动, 过度消费

大学生心智还未成熟, 面对社会上的太多诱惑, 在购物时往往陷入各行各业的促销手段和陷阱中, 因为贪一时便宜而买了一些不实用的或者暂时不用的东西。所以在购物前可以列出购物清单, 完成任务后就应该马上“打道回府”,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也间接延长的旧的商品的使用寿命, 减少的废弃物的排放, 符合绿色消费理念的要求。

3.5 资源“绿色”——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费资源

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来都是环境保护的主题, 对于绿色消费而言也是尤为重要。大学生的身份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你的学生身份, 你可以享受到许多方面的实惠。我们还可以列举许多学校提供的免费 (或收费相对低廉的) 资源:图书馆是一个聚宝盆, 对一些不太常用的参考书, 与其去书店买不如去学校图书馆借来看来更经济。还有计算机房、语音室、文印中心等等这些场所的功能如果能好好开发利用, 将减少大量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节约了资源, 创造了额外价值。体现了环保消费, 绿色消费的宗旨。

3.6 创造“绿色”——自己动手, 创造绿色财富

能够通过DIY的方式, 可以是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不能不说是一种经济实用, 绿色环保的好方法。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物质的本身价值, 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对于环境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3.7 心态“绿色——”摆正不良消费心态, 减少“享受性”消费

大学生中, 过度消费, 攀比消费, “炫富”消费的享受型消费观是极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思想道德修养, 懂得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 不应该随意挥霍, 学生时代是奋斗的时代, 而并非过度享受。大学生要把握好消费尺度, 减少享受性消费。

3.8 发明“绿色”积极创新, 发明创造绿色产品

校园内的各种竞赛, 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条件去开发和创造新型产品。绿色产品的范围极广, 有食品、洗涤用品、机动车、照明、家电、服装、建筑材料、化妆品、染料等无污染、无危害、可循环使用的各种产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开发绿色产品的多样性选择, 大大拓展了大学生发明创造绿色产品的思维模式。

3.9 认知“绿色”——加强对绿色商品的标志的认知能力培养

大学生应当加强对绿色标志的认知能力和绿色产品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购买物品时能很好的辨别绿色产品,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习惯。同时工商、环保、质量检测等部门还应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进行严格的管理,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3.1 0 交易“绿色”——充分了解市场, 进行二手货“绿色交易”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过的课本、参考书等对自己可能用处不大, 但可能正是别人苦苦寻觅的东西, 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转让, 既充实了自己的钱袋, 又造福了别人, 同时也达到了资源的多次利用。通过举办跳蚤市场, 二手网交易, 可以把旧货卖个好价钱, 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这种二手交易也属于“绿色交易”范畴, 是绿色消费的重要形式, 符合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

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 也是学习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黄金时期。绿色消费是带有环境意识的消费活动, 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先导。可持续消费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大学时代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 往往可以受益终生。而且大学生是身处社会与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此大学生既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绿色消费, 如何正确理财, 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 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为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摘要:本文依据对近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 分析武汉地区高校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情况, 并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并提出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在增加大学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基本技能的同时,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可持续消费和符合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意识和成熟的消费观。养成最适合自己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消费习惯, 系统地规划好自己的金钱, 提高自己的财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调查,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姜言秀.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现形式, 2010 (02) .

[2]高守贵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 2004.

[3]张立彬著.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 2003.

[4]王美英.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和教育引导[J].学术纵横, 2008 (6) .

[5]张丽娜.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7) .

[6]迟爱敏.浅议大学生的消费观[J].中国科技教育 (下半月) , 2008 (9) .

[7]王华.在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及误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

篇4: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价值观 引导模式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培养模式和手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由于这一传播方式的介入,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有所改变,且情况更为复杂,也使得高校教师及相关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受到教育理念、方式、途径和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模式研究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呈现的新特点

1. 价值观形成渠道多元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形式和渠道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交互性和多样性增强,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播的数量和种类大大提升。海量信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传播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被获取并轻易传播。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新媒体带来的观念更新和信息多元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 价值观养成条件复杂

由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已经不单纯通过课堂、书本、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信息参与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不断提高,信息获取的快捷性和多样性加大。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形式,传播的发散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处媒体及信息环境相对复杂。

3. 传统价值观传播模式受到挑战

在传统信息传播时代,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传统价值观传播模式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和树立具有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一般通过教师讲授、人际影响等方式实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使得学生自主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引导的传统模式需要充分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完善引导途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形式分析

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度高

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传播的应用程度和参与程度较高,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传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参与到信息的接收、发布和交流中,人际沟通方式也从传统的通信、电话等,过渡到网络视频、微信聊天等形式,极大缩短信息传播和交换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长度。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便捷性,自我表达的及时性,充分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

2.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强

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并影响着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的新颖个性的表达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和心理需要,其沟通的即时表达性、关注度、参与度的大幅提高,使得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获取感兴趣的咨询信息等,形成较强的依赖性。

3.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呈现出矛盾性的突出特点,他们一方面表现得十分自信、张扬、乐于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又十分脆弱敏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意他们的评价,感到自卑、焦虑;他们既崇尚权威所赋予的安全感和荣辱感,喜欢有团体的归属感和实现感,同时又需要个性化、多元化存在,喜欢与众不同的存在感,喜欢挑战权威,形成独立的自我。

4. 大学生价值观有效引导模式

环境因素: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以环境影响人、塑造人、改变人,具有突出优势。面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有效占领新媒体传播阵地,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沟通交流方式,有的放矢地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体因素: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对多元价值的识别度

高校还应当在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对复杂情况的辨识能力上多下功夫,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新媒体时代,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教学或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个人发展规划,鼓励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重视改变和引导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客观因素:优化新媒体网络环境,积极营造信息传播良好氛围

新媒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同时也存在着“被选择”程度较高的特点,人们最为普遍获取的资讯通常是传播者需要表达或引起受众注意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设立新媒体应用的客户端,主动传播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篇5: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1 充分创设情境,为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创造条件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来的。”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告知、机械地记忆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巧设游戏,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情景、游戏中融入要求,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意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从而为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创造条件。

1)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可加深对概念知识形成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请学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根据老师要求操作。如: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请用小棒根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现在有1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人,请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犯难了。教师进一步问:你怎样表示这半个呢?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到分数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能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了升华。这样设计,既创设了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相关系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

2)创设游戏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它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数学概念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在快乐中体验概念的形成。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套圈”游戏:让一群学生站成一横排,在距离队伍中间2米处放一奖品,让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套圈。学生感受到不公平,经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是快乐的游戏,让学生于情境中切实体验到圆的概念形成过程,同时使学生真正领会了其概念的本质。

3)创设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适时创设与学生原有认知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进行探索,可以促成知识的迁移,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师先出示两个长方形,要求同学们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了目测法、重叠割补法、用数方格法等方法,并得出在这些方法中,只有数方格的方法最好,紧接着师又出示两个长方形,铺上不同大小的方格,两幅图都铺上了9个方格,问: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吗?怎么会不一样大了呢?矛盾冲突出现了,怎么办呢?学生们带着这样一个欲解不能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进入统一面积单位的的探索环节。通过这样的与学生已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生成中容易产生的疑惑和错误,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动手,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的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教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概念本质的存在,加强直观感性认识,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时:课前通过复习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此时学生有着不同的猜想。老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种猜测是对的呢?学生想到了做实验摆一摆。于是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根小棒或纸条代替三条线段,亲自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操作展示,验证了刚才同学的猜想。在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把生成过程完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个体体验的一部分,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知识,并能被学生活用。

3 抽象概括,在揭示数学概念本质属性中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游戏等等对概念有了一定的表象,并不等于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概念。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经历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知道了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用自己的语言于实践经验中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首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较短的两根加起来与最长的一根比较,有的发现较短的两根加起来没有另外一根长,有的发现较短的两个加起来同另外一根一样长,这时再让学生将能围成的三角形三边分开,进行比较,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悟,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再引导学生逐步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在语言概括中,或许学生的语言不够精准,教师要有耐心倾听,让学生尽情地去表述自己的发现,充分解释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和反驳别人的说法,逐渐找出概念的本质所在,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到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强化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

反思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次认识的检验过程。学习中的反思正如生物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若缺乏学生自己的反思、体验和感悟,则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

1)通过练习进行反思,强化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学生都能明白每种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不是都掌握了呢?教师补充了根据所给的一个角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学生争论异常激烈,相持不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反思各种三角形的概念再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练习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反思,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看来,没有反思的课堂倾听是被动的、肤浅的,学生的数学智慧是接受式的。反之,带着反思的课堂倾听是生动的,有效率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2)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进行反思,强化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自主的互动评价,从反思中强化对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主探寻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办法。学生1提出:“用绳子在长方形的四周绕一圈就是它的周长。”学生2说:“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只要量出每条边的长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该生示范操作)。学生3随后发言:“你要量出每条边的长度,而我只需量出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就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该生示范操作)。学生4:“如果是正方形,我只要量出一边的长就可以计算出它的周长。”这个过程中,后面学生对前面学生发表的“直接测量”方法进行评价以及对“量出每边的长度”方法提出质疑并提出异议时,学生无疑会产生反思,通过评价完善理解。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

篇6: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随着“宗教热”在大学校园内不断升温,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在多元化社会发展背景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成为辅导员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出其宗教信仰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最终寻求完善的引导教育之道。

关键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学生;信仰

2012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举办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这次会议中北京55所高校的600余名师生一同学习了关于在大学校园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时至今日,“宗教热”在大学校园中已不再是新鲜事。大学阶段是青年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从长远来讲,更加关系到如何建设和谐高校、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接收信息速度快、数量大、思想多元。基于这样的基本特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必须重新从所呈现的繁杂现象中剖析其核心问题所在,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针对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引导教育思路,体现出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我国的宗教观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信奉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且我国的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在不同地方宗教信仰显现出不同特点。据官方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1]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指导现实宗教类工作的核心思想,而它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宗教,能帮助高校辅导员辩证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一)宗教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采取幻想的方式,对现实存在做出反映。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支配着常人的生活,继而将这种力量神圣化,达到支配大众日常生活的结果。正因为宗教是一种没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便具有极大的独立性,更与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相互交织,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自身也极为复杂。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我国,提到宗教大众经常宣扬其消极的一面,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宗教对大众具有精神意识麻醉的作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对经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大及小,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做具体论断,理解其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在具体问题上,应首先了解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和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判断其宗教信仰是冲动性还是理智性行为,进而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团结问题相连,切不可在处理中武断极端。

二、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及原因

在学界,大学生信教并人数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众多学者调查研究显示,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大学生信教首选为佛教,其次为基督教,再次为伊斯兰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13亿人口中超过1亿人有自己宗教信仰,其中青年教徒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综合各地资料,对当代大学生中宗教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2]

在调查中学者们发现,从急剧增加的信教大学生人数上来看,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需求越来越强。这与我国的时代发展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繁荣,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进入的高速前进的状态,摆脱了几十年前的大一统局面,并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较多,大众的思想也开始多元化。作为主体的个人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大学生正在人生思维的活跃期,对探索心灵,探索情感,寻找精神世界寄托有着极大的渴望。加之当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与广泛性,更易增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关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工作薄弱。从硬件方面来讲,许多高校没有就大学生对宗教、对精神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好奇开设相关课程,现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灌输式的信仰教育方式还常常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身心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理智的选择心理咨询或与辅导员、师长沟通,而是选择利用宗教来帮助自己。从软件方面来讲,高校对辅导员在宗教领域相关学习培训较少,一些辅导员亦不能深刻认识相关宗教问题,及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当学生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时,辅导员常常呈现的态度为吃惊、恐惧、不知如何对待与处理。这使得多数辅导员不能正确判断学生信教动机,衡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从而有信服力地引导学生解决关于宗教信仰、及由宗教信仰引出的诸多现实方面的问题。

(三)信教因素的多样化

1)社会因素

上文已经提出,大学生“信教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宗教人士越来越积极地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其次,国际局势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实际是宗教问题所导致,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因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西方国家与宗教国家对我国大学生的宗教传播与渗透越来越强。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诸多思想观念都是由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而成。在大学生信教问题中,家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是否信教,父母信教动机与理智程度也对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信教的家庭中,子女也极容易成为信教人士,并对宗教有着较一般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依赖与重视宗教作用。父母信教的理智程度也会影响子女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及对宗教信仰的依赖程度。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一些在偏远地区跟随祖父母辈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混淆。辅导员如不正确、理智引导,不仅对这样的大学生造成成长的不利影响,更会激化该学生与社会他人之间的矛盾。

3)学校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特别是关于引导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看待方面的严重不足,既是目前大学生信教的现状之一,也是其间接原因之一。上文中已简要提到,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内容与方法都过于老套,不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中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常常是大班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逃课、做与该课内容不相关的情况,正说明教育内容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亲和感,没有真正做到“接地气”。遥远的距离感,让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却令学生加深了对宗教信仰的好奇。

4)个人因素

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常常是在经受过生活困苦、精神迷茫的状态下产生了宗教信仰。这也与自身的性格、心灵抗压能力、精神状态、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显示,认知水平较高、心灵承受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大学生信教几率较低,即便信教也较为理智。而性格内向、思虑较多、认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常常呈现出选择宗教信仰情绪化、依赖性较强的特点,也更容易接受部分宗教思想。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

基于诸多学者的研究调查与自身作为辅导员所观察到的现实现象,以下总结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信教不信神

在一项学者调查中显示,在信教大学生中,80%以上大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当代大学生自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又普遍接收了高等的科学教育,因此相信神的存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但是,就像西方上世纪中叶出现的信教不信神的情况一样,当代信教大学生多接受某一宗教的思想观念却不着实相信神的存在。

(二)不确定性

大学生信教表现出一定的选择不确定性,一种情况,一部分大学生在两种或多种宗教间摇摆,对其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并不能透彻理解,随着个人情况的改变,会信奉不同的宗教。例如,一大学生在考试或者择业压力前会特别信奉佛教,参拜、放生、食素、发愿都会成为其信教的前列表现。而在其陷入一种内疚或不自信的情况下,基督教的祷告便成了他的选择。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这极大的兴趣,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现在不信教,但乐于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宗教活动,将来有可能皈依宗教。

(三)作为心灵调节工具

基于大学生信教的现状、原因,不难看出大学生信教的一大特点是相当一部分人将宗教信仰视为心灵调节工具。高校是文化、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大学生的多元视角也最为丰富。当其心灵空洞、心理出现不平衡现象时,他们会选择网络倾诉、寻求亲密人群的帮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求助,当然其中一部分会通过宗教信仰来进行自我调节,使之心理重新找到平衡,精神得到寄托。[3]

四、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信教对策

(一)加强自我学习

辅导员是在高校工作中与学生最亲密接触的职业群体,其自身思想素养与知识文化水平将直接对大学生造成影响。所以,高校辅导员应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完善自己我,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1)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生信仰某一宗教常常是从崇拜、敬仰该宗派内某一德高望重的人士开始。所以,高校辅导员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成为学生的榜样力量,用“明星”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除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外,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学习,紧跟时代脚步,用诚挚的关怀、亲切的态度、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成为大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顺畅彼此沟通,在其迷茫无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无私的帮助。例如,部分辅导员只能做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存在一定隔阂感,学生在遇到迷茫的情况下,常常会做出非理智的选择。

2)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

在处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中,辅导员应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实践者,并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宗教文化相关知识,只有深入了解,才能与信教学生有共同语言,并辨别其宗教信仰的动机与理智性。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有神论的辩驳能力,有信服力地引导学生。虽然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呈现信教不信神的特点,但对于一部分将宗教与封建迷信、甚至有神论思想混淆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合情合理的辩驳能力与技巧就尤为重要。在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著作《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教徒的友好对话》中,就是一位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对话,一位科学家与布道者的对话,对话中既显示出了无神论者的人文素养,又从多方面给人以启迪。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多研读此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实践到具体工作中。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中途皈依宗教的学生,都应在不伤害其情感的情况下,加以正确引导,令信教大学生不偏执、不为他人利用。

3)终身的心理学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心理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宗教信仰作为自身的心理调节工具,因为在大学阶段既是人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又是面临众多巨大选择与挑战的阶段。所以,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也应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一名心理学专家。这样许多盲目选择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与辅导员的深刻交流来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重要的过渡期。

(二)高校大力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除辅导员的自身学习之外,高校也应对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相关学习资源的提供。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内,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特别是宗教文化方面的培训学习已经屡见不鲜。而在部分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中,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培训内容,辅导员也缺乏学习的环境。

(三)整合校内外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除主题班会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辅导员还可联合众多校外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参观新农村建设基地、革命老区纪念馆、新文化产业园、组织国内外校际交流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特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自主学习。在系列活动中,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智对待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总之,摒弃刻板乏味的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要在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中,充实大学生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并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与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分辨学生信教是否理性,并利用自身所长,联合有利资源,充分做到在尊重其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解除其困扰,帮助其学习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宗教概况[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6/22/content_8406.htm,2005

[2] 史菲.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篇7: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研究

1“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土壤”

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 改变着人们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的影响力。“微时代”的到来, 使得微信、微博等媒介终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大家开始习惯于通过简短精炼的话语进行情绪的表达和传递。作为新兴媒介的代表, 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有着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着适宜的“土壤”。

1.1 网络文化:倡导言论自由, 营造民主氛围

网络在产生和普及之初, 极力倡导着“个体”和“自由”, 这种宽松的舆论氛围与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感习惯不谋而合, 对其产生的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网络舆论表达作为高校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有效地阐述其主体意识, 而不仅仅是一味的接受思想的灌输。“微时代”网络环境下, 高校学生价值认同行为的对与错、意志表达的宣泄或困惑均可以存在, 也正因言论自由的宽松环境, 民主氛围的和谐营造, 使得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满足了其渴望自我实现、个性释放的想法, 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倡导自由和个性的网络文化的风行为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着适宜的环境, 校园的网络舆论行为愈发受到了高校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1.2 传播方式:传播媒介革新, 传播渠道多元

网络是信息交汇、思想碰撞的集散地, 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微时代”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为校园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载体。微信、微博在高校学生中的用户使用率的逐年攀升, 传播媒介的普及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都使得网络舆论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网络舆论俨然成为了高校校园舆论的中坚力量。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使得高校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态度的表达, 可以对自身关心或对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的事务进行探讨。不同生活习惯和学习背景的学生在对不同的社会公共事务或生活琐事都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些舆论观点汇聚在网络上进行发酵和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校园网络舆论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与发展起来。

2“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

2.1 加强主流网络平台建设, 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微时代”环境下, 保障网络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 伴随传播技术的革新, 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重新的释义和重构, 网络文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判断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微时代”媒介背后操作者的诸多个体, 经常会沉浸在网络的五彩斑斓中而忘却了自己原本的价值标准, 继而在不良的舆论影响下出现行为的偏差。因此, 在高校校园中加强主流网络平台的建设, 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提升明辨是非能力, 增强其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网络语言的传播和理解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在面临校园公共事务时可以辩证、理性的去看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今, 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时间与频率不断加快, 这就需要网络中心、责任部门、相关老师的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 以此才能有效避免由于监管和引导不力带来的负面舆论泛滥, 舆论暴力产生的局面。

2.2 倡导高校学生慎独自律, 重视网络舆论横向管理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微时代”环境下, 微信、微博等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 其字数简洁, 有时候并不能对事情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但鉴于其及时性、交互性又相对较强, 就会极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导向。近几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思潮的出现, 使得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 出现跟风情况。如网上出现的“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等一系列言论均是对英雄的肆意抹黑和调侃, 正是这样的错误言论也吸引了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的关注和传播。由此可见, 增强大学生在无序网络中的“慎独”和“自律”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网络交流过程自觉约束行为, 遵守道德准则, 净化网络舆论, 继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从思想根源上杜绝网络恶性事件的发生, 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与此同时,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还受到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来源于校园生活, 传播于校园网络和社会媒体, 影响着学校建设。对于校园网络舆论外部成因的横向管理, 主要是针对传播来源, 影响因素, 以及参与群体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参与群体的分类, 将其进行区别划分和引导, 可以在出现网络舆论时分化其影响力, 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3 全面开展舆论纵向引导, 促进校园网络和谐发展

“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纵向引导的全面开展, 有利于高校从前期预防、中期解决、后期干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舆论事件进行管理, 力求将不良思想和负面舆论的传递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倡导正能量的传播, 实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校园的和谐稳定。1) 事前预防。舆论议题在发酵和扩散之前, 高校相关部门应对事情发展的原因进行彻底的核查和了解, 继而提前进行预防, 争取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进行控制。2) 事中疏导。校园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 吸引大家的关注, 其规模范围和影响力逐渐产生。在网络舆论的高潮时期, 需要及时的进行疏导, 消除学生的误解, 避免矛盾激化, 努力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和稳定。3) 事后干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事件的出现必然有其导火索, 在舆论热度逐渐消退之后, 相关辅导老师应该对学生群体进行事件的解读和教育, 做好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工作, 努力消除舆论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帮助同学们进行总结和反思, 力求在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时同学们可以明辨是非,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不随波逐流。

3 结束语

“微时代”高校校园的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民主化管理落实和贯彻的必然选择。网络的发展与普及, 各类传播媒介的应运而生均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微时代”网络言论的时效性与开放度会使得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 这种海量信息的瞬时传播一方面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另一方面也为不良事件的扩散提供渠道, 一旦不能及时进行网络引导, 就容易出现覆水难收的局面, 产生负面影响。校园网络作为大学生表达意愿的集散地,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切入点,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反映着现阶段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及时的关注网络舆论的发生和发展, 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调查和服务, 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倾听学生真实的诉求和声音, 通过网络舆论的引导、沟通和互馈有利于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着和谐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凡.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任小艳.傅佩缮.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求实, 2013.

篇8:大学生学习生活科学引导对策研究

摘要:在新网络时代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及其对民办高校学生所带来的双重影响,研究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10-02

基金:本文是广西外国语学院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科学引导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网络时代是指在最新的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就是网络普遍使用在办公、生活和各个领域的时代。近年来,无线网络与“微信”产生了,两者与智能手机的结合宣告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现如今,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无时不刻将人们与网络联结在一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众所周知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促进我们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智能手机已经非常的普及,基本都人手一台,一打开即可进入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使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

网络的便利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加便捷、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经过对本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在受访的学生中有98%的人每天都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93.5%的同学表示日常主要使用电脑上网,有80.6%的同学表示有时也使用手机上网,而在这些受访学生中,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5个小时以上。

学生的上网的目的以娱乐为主,兼顾学习和交流。娱乐方面主要是看视频(电影、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查资料、交流、玩网络游戏等。调查分析,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主要方式为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分别占35.6%和39.7%;但从上网所花费在各方面内容的时间比例来看,大部分的学生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男生主要通过玩网络游戏的方式,女生主要是通过看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和聊天的形式,每天上网为了娱乐这部分的比例高达80%以上;选择利用网络与老师、朋友、同学互动交流的比例就只占11.2%。

可见,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帮助提升学业和职业素质的只是占少部分的比例,更多的学生使用网络偏向于打发时间或休闲娱乐。

二、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不良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网络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在网络的影响下,如今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有令人欢喜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为例,具体来说,近几年来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部分学生的社会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受网上西方外来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相对于公立的许多高校来说,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政治意识普遍淡薄一些;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相悖,利己、金钱、物质享受正以种种隐性形式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

2、部分大学生养成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互联网对大学生具有无限的吸引力,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性比较差,不能自觉抵制网络的诱惑,从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网络休闲娱乐上,一坐便是几个钟头,有的直到深夜两三点才入寝。甚至有的大学生不惜旷课、逃课而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与陨落在互联网内容之中不能自拔,导致经常旷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有的还患上“互联网上瘾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或者“颈椎病”等身体疾病。

3、网络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时常感到迷茫,容易倾向躲在网络社会中寻找各种休闲娱乐方式打发时间,从而学生花在网络中的时间大大的增加,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利于沟通情感的人际传播机会过多的被剥夺,这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有的可能趋向内向,有的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关系趋向于冷漠,甚至还导致人性道德观念和伦理道德素质的下降。

三、在新网络时代背景下引导大学生过好大学生活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学会利用网络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待互联网,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思想品德、伦理道德教育和理想主义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醒学生:要善于辨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思想文化渗透,上网过程中要谨防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受到侵蚀和消磨;并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网络资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学生之所以感到迷茫,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树立清晰的或高远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导致养成了学习不积极,纪律松散,容易受到其他事物影响的学习生活习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正确的时间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坚定自己的理想,勤奋学习。

4、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经调查,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规划,或规划不明确,导致盲目在跟从他人学习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本人对未来发展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适应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制定大学生活规划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学生对其所规划的内容应进行认真思考和梳理,一般来说,大学生活规划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规划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是以自学为主,学习方式跟以往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在大一新生入校时马上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迅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并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的规划,根据自身情况和大学的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善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规划,根据计划不断推进自己的学习。

(2)生活规划大学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搞好专业学习,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学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的有效参与,所以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要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多参加相关的理论研讨会,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专业实习实践等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在网络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同学情,尤其是要学会处理好恋爱关系,让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善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恋,不走进心理误区。

(3)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的规划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大学四年是有规律的:大一时,应注重对大学的认识和对专业的认识及未来职业的设想,大二时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时着重职业定向考虑,大四时着重择业或考研。整个大学四年应该是对职业目标不断探索、逐渐明确的过程,由此,到了大学毕业时,大学生基本能够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将来更长远的职业发展的目标,可以较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引导学生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意识

大学生活是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会自我管理的的一个过程,有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等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学习和纪律上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纪律,加强时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学习生活规划目标。

此外,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创造各方面有利条件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比如在学校层面,还可以定期开设法律教育讲座,加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知法、懂法和守法;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矛盾调解室等,教会学生用智慧和理智解决心理问题或矛盾纠纷,及时使学生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只有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关心与努力下,共同正确引导大学生,创造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才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步科.浅议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J].科技信息2011(23).

[2] 冉小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规划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S1).

[3] 刘西华.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信念问题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1).

[4]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04).

上一篇:与夏天同归于尽非主流日记下一篇:山枇杷,山枇杷元稹,山枇杷的意思,山枇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