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24-05-07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精选8篇)

篇1: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篇2: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expiriencing not only a higher birthrate than ever, but also waves of immigration. The streets in the city are crowed or even jamed during the rush hours. If I could change one thing about my hometown, I would develope an advanced public traffic system.

In order to hold such an exploding population, the city has extended miles by miles without much plan. It is

common for people to travel from the southmost part to the northmost part of the city to go to work everyday. They have to spend three hours or more on the way they go to work and come home. Eight hours’ work is a heavy burden, while people have to spend hours before and after the work. A subway running through or around the city can

solve the problem. People could live further away from the downtown without worrying about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the way.

Some people buy their own car or take a taxi to work

everyday. It’s really expensive for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hey can’t afford paying so much on traffic fares. Many civil engineering experts advocate that sharing a public traffic system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People could reduce their fares a lot by using the public traffic system, and they can spend the money on some other things.

Eve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can afford buying a car or taking taxi everyday, It is still

篇3: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目标管理理论认为制定目标责任制应该遵守四条原则:一是考核内容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和保障;二是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三是考核方法要简便公平;四是考核结果要有效运用[3]。以这四条原则作为审思框架,本文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全国32个省(区、市)2014年执行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方案(下文简称考核方案)进行梳理和剖析,寻找问题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和实务工作者改进和完善各省市现行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满足时代需求提供重要参考。

1现行人口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的透视与剖析

1.1考核内容

考核方案中主要的考核内容有14项。根据各项内容的考核目的,这14项考核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维度:结果类、过程类(服务管理类),保障类。结果类考核内容包括政策生育、性别比治理、孕前优生、流动人口管理。过程类考核内容包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教育、村民自治、利益导向落实。保障类内容包括党政重视、队伍建设、投入保障和信息化建设。除了上述14项内容外,个别省市的考核方案中还出现了一些“因地制宜”地围绕本区域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开展了特色考核内容。比如,创新工作、单独两孩、计生协会建设、健康促进和中医药[4]。

总体上看,结果类考核内容比较符合我国五中全会之前计划生育工作特色,通过考核“政策生育”评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情况;其他考核内容比较符合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转变趋势,考核“性别比治理”来评估人口结构优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孕前优生”来评估人口素质提高工作绩效,通过考核“流动人口管理”来评估促进人口分布均等化工作的绩效。过程类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依法治理的基本精神。保障类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各级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的工作策略。特色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顺应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比如考核“单独两孩”,有助于监测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和人口增长态势,为后续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提供基础信息。

但是,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考核内容还存在如下问题:(1)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之后,结果类考核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调整。(2)部分省市考核内容过多,期望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目标不明确,造成考核者在实际操作中考核工作和后期统计繁琐费时,以及考核效果由于泛化而被弱化。(3)部分省市的考核内容中对国家要求重点考核的过程类和保障类内容没有涉及或缺项过多,造成难以实现国家要求的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的目标,以及造成由于缺乏工作保障导致计生服务工作无法开展等结果。(4)部分省市的特色考核内容有越位和错位的现象,比如,考核信访工作和中医药,超出了当前计生部门的工作职责;考核计生协会这类民间公益性组织,存在考核之手伸得过长以及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的嫌疑。

1.2考核指标

考核方案中考核指标在数量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有的省市考核指标超过100,有的只有10个[4]。依据目标管理理论关于考核指标的制定原则,“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应该具有适应性、可接受性、可行性[3]。

根据计划生育工作特点,适应性观察考核指标是否符合人口发展趋势,能否监测人口发展规划目标的落实,应该准确反映国家人口发展规划的五大主要目标:人口总量目标、人口素质目标、人口结构目标、人口分布目标、民生保障目标的落实情况。依此标准观察32个省市的考核指标,适应性高和低的省市少,大部分省市的适应性居中,呈现梭形。适应性较差的省市,主要表现为考核指标“过时”和“不完整”,比如有某省市的考核指标还包括村假证明资料,村假流动人员等“过时”的评估指标;有些省市的方案中还没有体现人口分布考核指标。

接受性观察考核指标是否明确具体、数量是否合适、组织实施是否方便易行。依据该标准,全国只有几个省市的接受性高,而大部分省市的考核指标接受性都不太高。接受性不高的省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数量不合适,过多或过少,指标过多,造成考核工作繁琐费时,统计整理麻烦;指标过少,应该考核的内容没有考核,可能造成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方向错位或范围过小。二是考核指标不够明确,评分标准不能评价考核内容。比如某省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考核指标,指标解释为:巩固、推进“一盘棋”工作机制建设;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全员统计和信息化工作。该指标的评分标准为:有文件和有关资料,并认真落实的得分,否则不得分。“有文件和有资料”是如何能够评判巩固、推进、做好、加强工作,“认真落实”从何体现,所以不够明确的考核指标,只能让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可行性观察考核指标是否可衡量,参照的数据和指标是否可统计、可获得,考核指标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依据该标准,可行性高的省市寥寥可数,而大多数省市考核指标的可行性普遍不高。可行性不高的省市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定性考核指标无法衡量,比如某省的考核指标中,考核进一步完善“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惠”的工作格局的3个指标:党政主导,强力推进,坚持把“三晋康家”作为民生工程全力去抓;为部门联动明确职责,共同将“三晋康家”打造成惠民利民工程;社会参与,群众受益,让更多的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这三个指标该如何衡量?二是部分考核指标参照数据难以获得,比如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的复杂性,使得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的获得异常困难,“流动人口服务率”如何考核?三是部分考核指标过高,难以实现,比如:“符合政策生育率”的考核标准过高,难以实现,但是如果上报实际数据,可能不会被上级认可,所以频繁出现虚报现象。如此来看,过高的标准使考核工作不仅失去意义,还带来负面效果。

1.3考核方法

考核方案中考核方法的基本情况如下:第一,考核形式分为三种,根据不同工作水平、不同地区、城乡等进行的分类考核;根据考核对象(党政、部门、计生)进行的分线考核;既对地市级,又对县(市、区)级考核的分层考核。第二,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年中考核、年终考核、专项督导等,比较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年终考核和平时检查相结合。第三,材料收集使用工作汇报、常规调查、实地考核、联席会议、信息核查、电话调查、第三方调查、日常监控、自查、查阅资料、抽样调查、信息系统监测、基层评议、举报调查等多种方法,不少省市开始应用人口信息库数据。第四,评估方法普遍采用定量指标计算与定性指标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4]

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方法应该具有简便性和公平性。就简便性而言,部分省市开始尝试探索网络评估和成绩突出免查等简便快捷的考核方法。但是,大部分省市还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考核次数偏多。比如某省采用分线和分层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考核工作在党政线和计生线两线和市级和县级两层交错进行,势必导致重复考核,考核次数增多。二是考核程序过于繁琐。以某省为例,日常工作评估考核程序涉及35个各式各样表格在省、市、县、乡、村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办公室之间进行统计填写和逐级上传下达。考核次数过多,考核程序过于繁琐,极大加重了基层的工作负担,使得本应该用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被迫用于应对考核。

就公平性而言,通过程序公平保障考核结果公平是被考核者的期望,也是执行者的责任。从各省的总体情况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有些省市还主要基于自查数据进行考评。其次,有些省份虽然采用第三方评估和群众测评的考核方法,但是第三方和群众评估的资质不够、对计生的熟悉程度低等现象,导致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另外,为了考核过关以及取得好成绩,被评估的部门及相关部门存在对考核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扰,导致“考核寻租”现象比较普遍。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合理的消解和控制,很容易导致考核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直接影响我国人口计划生育规划目标的实现。

1.4考核结果应用

目标管理理论指出,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应该表现为:通过监测绩效指导决策和激励员工[3]。对于计生工作而言,指导决策表现为考核结果用于监测评估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绩效,作为决策和调整人口计生工作方向、战略、措施、手段的依据;激励效用表现为考核结果用于激励人口计生组织和工作者积极努力地提升工作绩效,推进我国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健康发展[5]。

目前,各省市考核结果的应用主要以奖励和惩罚为主,普遍采用的形式为:首先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名或划分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排名对等级高或排名靠前的市县或单位进行奖励,对等级低或排名靠后的市县或单位进行惩罚。奖励方式包括:通报表扬、大会表彰、奖金。惩罚主要针对“一票否决”情形,目前大多数省市对发生恶性案件、人口控制没达标(有些强调多孩生育)、弄虚作假、性别比严重失调、投入保障不到位、利益导向政策不落实、干扰考核工作、队伍建设不达标、领导重视不够的市县和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凡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取消评奖资格,相关负责人不得被授予个人荣誉称号、评先评奖、晋职晋级、提拔和调动,以及视具体情况受到相应的行政和法律处罚[3]。

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带动中间,所以考核结果用于实施奖惩是想发挥其激励效用。但是,由于各省市现行奖惩的程序和措施存在若干问题,导致奖励和处罚激励效用弱化甚至失能。比如,部分省市实施不同工作水平地区的分类考核,虽然这一方法能够在工作基础较差的地区中选拔出较为优秀或者工作上有较大进步的地区,给予奖励和激励;但是,也导致了那些原本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由于划分在同一类别,即便工作成绩比其他类别地区的好,在本类别地区中可能排名靠后而不能获得奖励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可能制约工作比较先进但在同类地区中排名靠后的地区的工作积极性。再如,“一票否决”惩罚的执行,实际上很难真正实施,从而也很少实施,尤其是“领导重视不够”,“干扰考核工作”,“队伍建设不达标”等定性指标未达标时的处罚。“一票否决”的执行不力,也导致了其作用有限,不能真正发挥激励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考核结果最重要的功能监测绩效指导决策。然而,目前全国只有两三个省市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反馈整改,全国范围内“以评促建”的格局还未形成,所以积极探索建立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是完善目标责任制的又一个重要任务。

2未来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构想和建议

2.1考核内容恰当定位

从各省市现行的考核内容来看,结果类考核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过程类和保障类考核内容存在考核内容过多,但是应该考核内容却缺项的问题。另外,部分省市的特色考核内容虽在一定程度顺应了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是也存在越位和错位的问题。

目标考核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希望通过目标导向和责任到位落实国家人口发展规划规定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主要目标,从而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总目标[6]。毋庸置疑,只有定位恰当的考核内容,才能判定规划中设定的保障措施是否落实、工作任务是否完成及工作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考核内容应该以国家人口发展规划为导向,涵盖保障、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其中,结果类考核内容要体现当前我国计生工作的核心和本质,并符合其转变趋势,应该包括生育水平、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流动人口;过程类考核内容要体现服务和管理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宣传教育、健康促进、依法行政、优质服务;保障类考核内容要体现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基于全面切实保障的理念,应该包括党政重视、队伍建设、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

2.2考核指标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应该具有适应性、接受性和可行性。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省市设置的考核指标在这三个方面都不令人满意,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需要进行如下改进:一是设置与当前人口发展规划和计生工作方向一致的考核指标,比如二孩家庭比、健康促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等公共服务考核指标,以及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和优生优育等管理过程考核指标。二是积极整改基层反映强烈的不合理指标和脱离实际的目标,严禁设置容易诱发基层违法行政、侵害群众利益的考核指标,如人工流产数、绝育措施落实率、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等。三是考核指标的目标值要设置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各地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杜绝简单分解指标及层层加码,对于需要人口规模支撑的指标(如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宜对乡级和人口较少的县级进行考核,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基层报实数、求实效。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考核权重,推动重点难点任务的完成。四是考核指标尽量量化,尤其是结果类考核内容生育水平、人口素质、性别比例、人口分布涉及的各项指标。不能量化的指标要导向性,比如考核宣传教育的指标要能够引导基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聚焦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五是考核指标尽量均衡完整,考核指标在能够全面反映考核内容的基础上,数量越少越好[2,5,7,8,9]。依据这五条意见和上文分析结果,本文在温勇建议的指标体系[10]的基础上提出结果、过程、保障三个维度12项考核内容24个考核指标的构想,详见表1。

2.3考核方法简便公平

目前,各省市采用的考核方法在操作实践中存在考核次数过多、考核程序繁琐、基层工作负担重、考核主体官僚主义、考核客体寻租现象等问题。也就是说考核方法的简便性和公平性都亟需提升。

为了提升简便性,各省市首先要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建立卫生计生及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快捷提取真实有效的数据,比如政策生育率和出生缺陷率;第二尽量减少考核次数,原则上县级以上单位对一个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和检查一年不得超过2次,对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更应该减少考核频次,探索免考制度;第三尽量简化考核程序,以服务记录、相关文件和已有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确需校正的数据,可采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校正,比如行政违法违规案件发生数和县/市/区人均计划生育经费等。

为了提升公平性,对于难以取得直接数据进行客观评价,需要进行主观判断的等级考核指标,建议各省市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考核主体官僚主义和考核客体寻租现象等考核程序不公平的问题。不过,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需要注意:评估主体必须独立于计生目标考核的主体和客体;评估主体要具备评估所需的专业技术,以及深入了解计生生育政策、法规、考核客体的工作职责等;评估主体是获得公众信任,具备专业权威地位的组织或个体。只有保证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表1中标星号*的考核指标,建议采用第三方评估。

2.4考核结果有效运用

考核结果的应用应该以改善工作质量,督促考核指标的完成为核心[5,6]。全国各省市考核结果的应用形式包括奖励惩罚和反馈整改,但是只有极少数省市将考核结果的应用于反馈整改,而且奖励和惩罚程序和举措也存在若干问题,所以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为了提高奖励的激励效果,建议各省市一要科学划定考核等次;二要建立完善包括审查程序的奖励程序,三要明确与等次对应的包括表彰、奖金、晋升的奖励标准。惩罚对于维持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鞭策落后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过高的考核标准和过于严苛的惩罚会让相关组织个人失去信心,所以“一票否决”的处罚需要谨慎对待:考核指标要合适、考核程序要公平、考核处罚要严格准确。另外,建议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建立警示制度,予以通报批评,原则上不采用末位淘汰的做法。

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基层单位,然后基层单位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整改,从而改进工作提升绩效,是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责任制的最终目的[10]。所以,全国各省市均应该建立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绩效约谈就是一个比较有用的考核结果反馈方法。绩效约谈是考核主体对客体目标计划贯彻执行情况及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分析考核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将结果及相关信息反馈给客体的过程[3]。通过约谈,考核主体督促考核客体总结绩效达成经验,挖掘未能达到的考核指标的原因,制定和推进后期绩效改进计划。

3结语

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制度才能适应新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和推动我国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各省市现行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维度12项考核内容和24个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以及提升考核方法简便性和公平性、考核结果应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但是,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还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各省市在改进和完善本省市的目标责任制时,可以在本文提供的建议基础上,分析现行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根据本地人口形势,结合国家新的人口规划和年度人口计划,合理确定适合本地需要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

参考文献

[1]《五中全会公报全文公布》[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29/14047932 0.shtml,2015-10-29/2015-10-29.

[2]王鹏,赛明明.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初探[J].南方人口,2011,26(1):1-6.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2-258.

[4]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2014年全国各省(区、市)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方案汇编[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指导司,2014.

[5]黄碧康.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过程评价式考核体系初探[J].南方人口,2007,22(1):1-7,21.

[6]李丹芳,高惠样,张士新,谋培.用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3,(1):29-30.

[7]杜玉开,时俊新,司达敏,等.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7(9):552-553.

[8]梁君林.人口健康:理念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5):416-418.

[9]郭震威,李杰.对改进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的再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2,133(4):26-28.

篇4:“二胎” 与中国人口现状

材料一:

材料二: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前天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加上以前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预计将有300万大学生无法初次就业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12月12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有19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扩大了约240亿元。央广网财经北京12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正在成为一个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官方术语。

背景知识链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人口安全的高风险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1.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老年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

4.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

5.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压力。

此外,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我国计划生育现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B.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劳动力已经不足

C.老龄化进程加快

D.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2.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

B.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C.我国应该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老龄化严重,应该放开生育政策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最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经达到零增长

C.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提高人口素质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3

4.“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正在成为一个公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官方术语。说明了什么?

A.劳动力不足,需要延迟退休

B.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C.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加重

D.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5.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6.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为什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你有什么建议?

参考答案:1.B 2.D 3.A 4.C

5.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快,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不高;高级技工缺乏,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始终较大;男女比例失调。

6.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篇5: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08)召开 张维庆 李斌出席并讲话

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之际,由中国人口学会主办、陕西省人口计生委协办的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学会年会(2008)8月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强调,把人口计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应对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突破制约事业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张维庆,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出席并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培安,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出席会议。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人口与发展战略研究、西部人口与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人口与经济、人口统计与分析方法等专题,采取主题演讲、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维庆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和选择。中国人口占世界1/5,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须回答和需要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内,人民群众的观念和中国发展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大势不可逆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观念和体制的制约。人口问题的制约。中国发展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都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流动迁移密切相关。占世界1/5的人口,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人口的总体发展趋势。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基数本来就很大,加上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大众化消费时期,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相对贫乏和人口众多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张维庆指出,要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敢于实践的务实胆略去开创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局面。一要居安思危,真正确立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二要强基固本,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三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四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好中国的人口问题。五要使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真正成为全民行动。六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屏障,科学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七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八要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机制。

李斌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中,进一步明确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为人口计生事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不断深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深入开展,为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得到可靠

保障。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李斌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多年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的宝贵经验,把人口计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必须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快人口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人口计生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

李斌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理论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强调今后人口理论研究要继续坚持客观、严谨、务实、开放的科学态度,坚持理论创新、繁荣学术、服务实践的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人口计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前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认真总结、提升人口计生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创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加快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和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当前,国家人口计生委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包括: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利益导向和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和优质服务创建活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等方面,希望广大人口科学工作者,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内容,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和相关工作部门的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各省人口学会会长会。

篇6: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取得一定成果,我国人口总体增长局面得到缓和,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老龄化。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较低,造成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整理部分文献,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和应该采取和改进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富先老 社会经济措施

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切身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整体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几十年的推行以及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有着自己的发展原因和发展特点,所以也应该有相应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的比例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7%,即可看做是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测算,2002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表明全球已经步人了老年型社会。由此看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1]。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

1.1 老年人人口绝对数量大[2]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多是由中国“人口众多”这一突出国情决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1.2 高龄化趋势明显,但目前人规模大主要表现为低龄老人比例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中国80岁以上特高年龄段人口在迅速增加,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是768万。到1998年底达到1068万[3]。2000年达l100万人,今后每年将以5.4%的速度增长[4]。

分年龄段来考察,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略高于发达地区,但老年人占发达地区比例随年龄升高而下降。例如,60岁以上老人相当于整个发达地区老年人数的60%,65岁以上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32%,百岁老人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类似情况在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中同样存在。例如,我国2000年百岁老人为17877人,只有日本百岁老人的一半。日本2003年正式公布百岁老人已超过两万,而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1/10。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健康水平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见表1)[5]。

1.3 老年人人口质量相对不足

中国老年人规模大,但老年人比例低。与整个发达地区相比,无论老年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不算大。即使到2050年,也只是在总人口数超出发达地区较多的情况下,老年人数略高于这些地区。而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可见,中国人口的健康长寿不如发达地区。

1.4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即“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中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行,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果。1.5 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区域存在着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速度也不尽相同。按照省份划分,东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较早地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上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步人了老龄化社会,随后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10%,目前这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相对比而言,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缓慢,一些地区刚刚步入老年型社会,而像西藏还处于成年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不过,鉴于目前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是由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城市,有学者估计,未来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要快于东部地区。例如,按照曾毅的估算,2050年,广西、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将名列全国前列,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4%和42.9%[6]。

1.6 “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而在农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独立或只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的比例还会上升,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养老保障匮乏,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明显。老龄化人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以保证老龄化人口稳定,保障社会的和谐。

2.1 社会政策

2.1.1 发扬尊老敬老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民族,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2.1.2 建立和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变化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按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与广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相衔接、城乡统筹等基本原则,重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进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低水平、广覆盖,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目标是多层次、分类型。此外,也要逐步完善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生活服务照料保障体系。

2.1.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养老问题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敬老助老社会风气同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相辅相成的。要加强老年法律制度建设和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对虐待、遗弃、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使老年人权益真正得到维护。

2.2 经济政策

2.2.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人口和谐的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物质基础。才能为老龄人口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2.2 大力发展老年产业[7]

追求晚年生活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老年产业,又叫银色产业,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老年产业发展的宗旨在于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具体的措施应该围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比如推动老年人娱乐行业、老年人健康产业以及老年人教育行业等等。

2.2.3 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同时还能够利用老年人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7,(6):12.[2] 王海波.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3(6):69~70.[3] 左学金.21世纪中国人口展望[J].人口研究,2000,(1):31~32.

[4] 李中流,过琥岗.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195.

篇7: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21世纪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主要特点是: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

高峰即将出现在2010年前后,高峰人口数约10亿;而后,经过一个平缓的减少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急剧下降,到本世纪末,将不足3亿.②由于生育水平较低,少年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将从目前的近3亿减少到100年后的不足l亿,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堆积作用使得老年人口是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唯一持续增加的群体;本世纪40一60年代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约为3亿左右;随后,由于人口总量高峰以后出生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总量也逐渐减少。

二、中国人口与环境问题

工业和科学技术互相促进,使人口倍增,造就全新的现代文明。工业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富足和文明的同时也带来负效应。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过早地步人破坏自然生态、加重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恶化范围仍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逐步拉大。环境污染和恶化成为制约

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对环境问题不予以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国际来看,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加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举步维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对世界一切国家发展举足轻重,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影响超过人口数量甚少的美国。而其他各国当面临由于中国发展所引起的地球资源极限时,不得不重新调整各自无法持续的经济计划。

2002年.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4%。由于草场利用不合理,因此草原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远远低于蒸发量,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轻度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引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江的泥沙逐年增加,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趋势。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急缺,终于导致1998年百年不遇、震惊全球的特大洪灾和2010年的西南大旱。沙漠化面积

已超过90万km2,至今仍以每年2000km2加速扩大。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54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高等植物和生物物种均占世界10%。但是,生物多样性正受来自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近半个世纪,我国已有1000多种物种灭绝,其中包括约200种高等植物。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其中包括约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积重难返。一是污染以城市为中心急剧向农村蔓延,农村乡镇企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30%。二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污染主要来自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三是水环境质量因工业废水排放而日益恶化。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超过国家质量标准,甚至下渗污染地下水,出现当地居民无水喝的局面。四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多,但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中的乱采滥挖对环境破坏惊人,开矿后的废弃物基本不

处理,矿区废弃物地复垦率低。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堆存6亿余吨,占地面积已达5万多公顷,它放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城市年垃圾量已达1.8亿吨,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五是噪声污染成为城市一大公害。全国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速度名列世界前茅。六是工艺原材料几乎全从自然资源中索取,加大本已脆弱的大自然压力。

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复合文明模式。这一模式的探索过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环境有效载荷

必须加快资源替代技术和开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增强我国的资源替代能力和再生能力;加快环境保护技术和建设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矿产资源低品位开发、高利用加工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清洁

生产与消费、水气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工程技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强环境的纳污能力;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特别是水、旱、火灾的防、减、救技术,以减少环境承载力的损失;大力发展安全、简便、舒适的节育技术以保障人口控制,发展家庭节能与绿色消费技术,以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

2、改善教育与健康状况,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环境问题与人口素质关系十分密切,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价值观,使人人都肩负起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的责任。中国环境问题突出与中国人口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必须尽快普及基础教育,将人口、资源、环境的教育贯穿于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广泛传授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社会教育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育观、消费观、环境观的教育,增强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要尽快消除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

3、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每年新增社会财富中约有1/3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而且增加了就业、教育、福利、住房、基础设施的压力,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力量和资源供应所能承受的水平上。其中提高子女抚育成本,抑制多育动机,确立可持续发展生育观,是当务之急。

4、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

消费观念决定消费方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是减少资源消费性浪费的重要环节。我国人口多,资源消费总量大,资源消费性浪费十分惊人。如果每人每天在消费过程中浪费1克资源,我国一年就要浪费资源4.4亿kg。因此,我国政府在改善消费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

率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将人们从贪多图大的传统消费观念中引导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消费观念上来,建立一个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能反映资源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价格体系,化被动为主动,使人们自觉摈弃那些浪费资源的消费方式。

5、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开发性浪费

节约资源不仅必须减少资源的消费性浪费,而且必须减少资源的开发性浪费。目前我国资源开发性浪费比较严重,原因有二:一是科学技术欠发达,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富矿、轻贫矿,重主采矿种、轻伴生矿种,致使宝贵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资源管理不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未能杜绝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小煤窑、小金矿等资源开发企业的粗放经营造成大量资源的开发性浪费。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重要环节。

6、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人类通过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改善可减少消费废弃物的排放,通过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改善可减少加工废弃物的排放。我国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和消费再生物回收率低,每年要产生6亿多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400亿吨废水,10万亿立方米废气。废弃物总量如此之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管理和资源化管理,减少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二是要尽快建立

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堵塞污染,引导企业自觉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走清洁消费之路。

7、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再生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承载力。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许多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许多遗传

种质资源受威胁、减少乃至消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管理,尽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监测和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保持我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

篇8: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1. 人口增长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数增长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呈反比关系, 我国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对新劳动力投入的吸纳度较小, 有的部门甚至不需要新劳动力的投入。在此情况下, 投入劳动力越多,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越慢, 越不利于经济增长。劳动力的供给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轨, 从而很难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至于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最后, 闲置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还要别人来抚养, 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更为甚之, 一部分劳动力因没有工作收入而沦为盲流, 引发违法犯罪活动, 扰乱社会秩序, 从而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 人口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面临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我国现在存在的失业问题是由于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的增长同人口的密度密切相关, 人口迅速增长在经过15年左右的间隔之后, 劳动力也随之大规模增加, 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从而引起了严重而持久的失业问题。我国人口到21世纪初已基本超过13亿, 近期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500—2000万人, 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600万人, 产业结构的变动还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地区转移。体制转轨的深入又使传统体制下包容的国有企业冗员显现出来。但在劳动力需求方面, 随着经济技术结构的推进,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 因而当人口大幅度增长, 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这将是当前和未来半个世纪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困扰的问题。

3. 人口增长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的生产规模及综合实力派的总量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净增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 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 导致人均占有水平提高慢,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 差距不是缩小, 而是拉大。随着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实施, 我国人口控制现有了卓越的成效, 已经步入惯性增长时期, 加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合理, 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适度增长阶段, 这样, 人口因素对于各项人均占有水平提高的快慢已经没有前几次人口增长高峰时期的作用大, 但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继续控制好人口增长速度, 人均占有GDP就有较大提高, 全国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有可能提前实现。

二、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技术进步与人口数量并无必然的关系。特定人群的创新能力, 主要取决于制度对创新的鼓励程度和人群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是人口素质大过于人口数量。因此,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不仅在于人口数量的庞大, 更在于人口素质的低下。大量的低素质人口的增长, 不仅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反而会成为社会进步的负担。由于人口急速增长导致了劳动力的资本投资降低, 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对于经济发展不利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就现代的经济发展而言, 具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必要的。这样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及身体素质, 特别是科学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对于高速的经济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中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较明显提高, 人口的过快增长, 加重了教育事业的负担, 引起了教育和教育设施的不足, 对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劳动力的资本投资过低, 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工人和科学技术者在数量上是偏低的。而以上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低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老年人口有以下特点人口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文化素质低, 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人口老龄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增加了社会负担系数, 还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就一般来说, 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被抚养人口负担特别是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将来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的发展, 首先老年人口的增长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需要提供社会福利, 老龄医疗, 福利设施以及退休金等多种社会服务。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准看, 老龄者的家庭用品、消费品、医疗费及交际费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将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者人均消费额减少, 住宅建筑、电视机以及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部门的需求量减少, 这样人口老龄化的消费减退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最后人口老龄化对于个人储蓄也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 减少了资本积累。中国老龄者的实际收入一贯较低, 他们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是由子女提供的。这样随着今后经济的高速发展,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 退休、退职的年龄人口的比例上升, 老年阶层的储蓄倾向将渐渐减弱, 导致了今后老年阶层的储蓄进一步呈现降低趋势量, 同时还导致了供养这些老人的子女储蓄也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 就人口本身的年龄结构而言, 老龄化问题目前不能通过提高生育率的方法来解决。已有学者指出, 老年人的人数完全是过去高生育率的结果, 并未因现在推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减少出生人数而有所增加。如果现在放松计划生育、提高生育率, 势必会增加未来的老年人数。总之, 虽然人口出生率不能无限制地降低, 但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 中国决不能放松计划生育、提高生育率, 那样只会让我国的老龄化社会长期持续下去, 根本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经济增长。

四、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 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影响

由于过去我国整个经济水平很低时, 农业占主导地位, 孩子可以早早参加劳动, 所以生育子女能提高父母的收入, 改善经济状况, 同时也能在父母年老生病时提供保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孩子都能给父母带来正的效应, 子女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都能使父母获得满足。自1991年以来, 我国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 客观地说生育率的下降并非只归功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引起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 国民可支配收入也相应增加。具体到单个家庭, 经济的增长反映为家庭收入的增长, 家庭收入增加, 则生育人口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一方面, 作为家庭收入来源的劳动收入增加, 生育、抚养一个孩子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显然, 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 随着收入的增加, 养育一个孩子的各种成本也相应增加。比如, 给孩子的吃穿住、教育投资的费用会相应增加。越是富有的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也越高, 因此, 随着经济增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人口的生育率就相应地下降。

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人口出生率的除了我国坚持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低经济发展水平导致高人口出生率, 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使得人口出生率降低。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是负相关的。

五、结论

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出人口和经济增长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是人口存在和增长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人口就不能存在和增长;人口是经济行为的主体, 没有一定数量、质量、密度和结构的人口, 社会经济生活也不可能存在和增长。但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 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起着决定性影响。经济增长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 渗透到人口增长的各个主要方面, 决定人口数量增长的方向过程, 及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人口存在和增长提供物质保证。没有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就失去了长期维持的基础, 不能长期维持。经济增长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增加, 受教育的程度提高, 使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机会发生变化。人作为社会的主体, 是社会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要素。社会生产关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基础, 人口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 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没有一定的人口, 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经济活动, 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人口及其增长对社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它能促进或延缓经济的增长。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是在人口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实现的, 主要表现在, 当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和增长速度适应社会经济增长要求时, 对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相反, 当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和增长速度不适应社会经济增长的要求时, 对社会生产力,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便起阻碍、延缓的作用。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之间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关键在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相互协调, 是否相互适应。

关键词: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李小宁任若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人口机制[J].北京航天大学学报1999 (3)

[2]温军等发展的理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西北人口,

[3]李南蒋正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 (2)

[4]施娜柯人口红利与广东经济增长[J].统计观察2005 (3)

[5]李南寿论人口与经济的关系[J].“人口和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选登

[6]贺菊煌中国人口与经济长期预测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 (9)

[7]蔡昉、王德文 (1999)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 《经济研究》第10期。

上一篇: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下一篇:抗洪英雄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