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2024-05-23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通用12篇)

篇1: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建设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三个面向”的思想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教育;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当今的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构建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适应人民需求的未来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创新还必须从培养“四有”新人出发,注重总体设计、全面思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与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纵向上讲,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可谓是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处理不当,或有失误,都会造成改革的夭折。从横向来看,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要进行教育的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时时、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整体设计。这样才能构筑起通向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立交桥”,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其三,教育的创新,其根本是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产品不是物,是活生生的人,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创新需要基础,创造需要知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比尔.盖茨如无中学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能成为当今的软件大王吗?可见,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掌握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过时的、死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一种全新的、活的知识与技能。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材进一步加以改革,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我们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篇2: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与自身双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与实施.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而且具有个人独特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作 者:王忆晗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08小学教育浙江台州317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篇3: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关键词:教育,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 一个创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 国家兴旺发达需要创新、民族的振兴需要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需要人才, 人才要靠教育。

1 教育创新促使教育发展进步, 教育必须在

教育系统上创新,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全方位的创新。教育创新是要营造一个激发社会创新和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教育制度的转变, 教育体系的创新促使整体教育发生进步;教育的创新是最根本的, 只有教育创新才有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或教育模式都有新的变革, 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教育创新首先要调整目标, 坚定创新的价值取向, 把培育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教育创新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 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又需要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又需要教育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 实施教育创新事在必行。

2 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就是

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养与熏染, 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 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 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 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 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 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舒展天性, 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让教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鼓励自主发现, 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和评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 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培育创新的素质教育要体现高度的民主, 教大家看事实, 解放头脑, 动手向前开辟;大家可以言论自由, 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 让学生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请专业能手进来讲解实际经验课, 创新、发展的方法;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理论联系实际的吸取和积累最真实的、最实用的创新知识, 以实现可行的创新条件。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 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放。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 是创新的基础, 是创新教育应致力培育的重要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自我封闭的状态, 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教育内容要与现实应用相结合, 教育内容要简捷高效、最实用、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负荷, 教育内容要注重发展、突出创新。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 走向发展, 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发展、变化的属性。培育创新素质, 知识无法穷尽, 学习内容有取有舍, 不能追求完整。新知与日俱增, 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 面向未来, 面向实际、按需、灵活施教。

课堂应向社会延伸, 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 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教育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

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不孤立的单一的教学过程, 必需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还要有高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人才。

2.1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精神文明的开拓者, 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人类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 首先要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的头脑,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 努力钻研教法, 探究学法, 以自身的高素质, 科学、高效、快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与提高。

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 有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 富有独创见解, 热情、乐观、自信, 乐于接受不同观点,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兴趣。教师要有教艺优美, 想象着实而广范, 言精意明、敏感性强、机智善变、句句拔动学生心绪,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营造公平、自由、自律、富于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

2.2 科学的教学活动

2.2.1 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培

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激发创新灵感, 鼓励参与意识, 从事物的一般性到特殊性的引导显现新的发现, 培养自觉的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 根据事物的原因、发展、结果、多类的合成而形成新的事物现象来设置开放性问题, 提供探索空间。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科学思维的习惯。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的提问, 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如具有不确定性、非惟一结论的问题, 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搜寻和补充的问题, 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 鼓励独创、有广阔发挥空间的问题等。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 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2.2.2 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提高创新能力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完成目标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联系实际。到有关企、事业部门实地学习考察, 经常请公司总裁、业务精英、成功人士来校讲创业创新经验课。从中体现创新的重要性。要创设模拟或真实的竞争情境, 学生以创新实现自己的目标, 以创新主导自己的命运的教学环境, 以创新能力为标准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来激发创新动力, 形成创新的习惯, 提高创新的能力。

2.2.3 交叉学科技术创新的教学

当前世界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大, 新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有深入的研究和对多类综合交叉与集成科技中探索新的项目并组织实施模式的能力。学习顶尖型、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经验和探索方法, 促进学生前沿科学和交叉科学的研发能力。

2.2.4 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着相互适应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吸取传统的教学精髓和现代教学优势的手段, 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性格、特长, 因人制宜, 灵活问答。分科进行教学。师生相互促进, 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相互适应, 激发学生的自觉创新能动性, 引发创新灵感。

2.2.5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并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为动力。学生用创新的原则去树立正确的观点, 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敢于挑战权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活泼性,

2.3 新形势下利用灵活多样的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育可以多种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 主要还是课堂教学。选择一切有利教学的因素,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在创新教育中, 实现教育信息网络化是高科技时代课堂教育发展的趋势。网络化教学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拓展教育或学习空间。网络的开放性。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讨论, 模仿面对面的教学;网络能够迅捷的提供广阔而丰富的知识资源。形式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这种形式多样的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网络实现远距离教学, 师生实现远距离信息交互,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学习内容, 学习者、教师、专业人员之间可以平等的互相交换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丰富自己的智力资源, 培养自己的能力,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教师通过网络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控制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网络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信息真实随意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有效地揭示事物的实质, 在教育中的运用, 使得学生丰富的联想转化为现实的理解。多种的教学软件适用个别化教学, 实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 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进步, 是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为此, 研究教育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篇4:浅议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育创新 创新素质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9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一、创新教育的内容

1.创新的本质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的本质就是进取和超越,就是“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和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作为一种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超越过程,主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而培养这种人并非任何一种教育都能奏效,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2.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创新学理论,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体内容包括: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创造、创新要求的心理内在驱动力、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指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过程和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桥梁。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是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创新能力的培养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

(4)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在创新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1.树立创新教育观

现代教育已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是创造性发展的依据,没有个性难以培养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2)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从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教师应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要搞好教学改革,在新的创新教育观的指导下,推动教学的创新,用改革后的教学工作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1)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摒弃一些陈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多地了解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

(2)改变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单纯讲授知识的“广播员”变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向导”和“教练”;要从教师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交互性教学和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将学生从“吸收——储备——再现”的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过程.要更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生动情景,使学生参与讨论,参与研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

(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探讨,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

3.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要求

进行教育创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化,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系统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因而,教师既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及其一般方法论,向多元知识结构的方向发展。

4.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对整个教育过程和活动起着导向、监控、激励、强化和监督等作用,虽然评价体系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力,但会促进或抑制创造力的形成,从而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教育纯知识记忆性的考试,严重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发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三、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

当前学校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综合素质是好的,但由于目前学校教师普遍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创新意识还较淡漠,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种缺憾直接表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开设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就知识讲知识多,教学法研究少;照本宣科多,因材施教少;主动参加和指导各类创新性比赛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少等方面。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

1.建立终身学习制度

师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采取经费保障、政策优惠、工作量减免等措施,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本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2.建设创新性教科研团队

在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由个体研究向群体研究转变,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日渐依赖于学术团队高效的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学校应在多学科交叉和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并引导组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教科研团队。特别对能够培养学校师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的各类大赛,如各学科奥林匹克大赛、各类知识竞赛、电脑电子设计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以科研团队、课题组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组合教师个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能量放大效应。

3.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环境氛围,促使教师在一定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激发教师的综合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2]军建.关于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探讨[J].西南农业学校学报,2005,(1).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郭文安.创新教育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篇5: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德育论文

努尔别可马依力坎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篇6: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P.56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P.78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P.85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国家安全的涵义——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篇7: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文从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要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课堂”。作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阐述“新课堂”构建的意义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新课堂

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要求和目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

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的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二、运用信息技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圆》这节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用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分别制作成马车的.轮子,让一只小猴坐在马车上,通过点击鼠标,逐个演示运动过程,这样不同车辆行驶的过程就自然逼真地展现出来,很快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使猴子“平稳”地坐着前进呢?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圆》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各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习与思考,明白圆周上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心的运动轨迹相对“平稳”,而其它图形周边上的点到它的中心距离相差较大,所以不能使车子平稳前进。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演示,创设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产生“疑”,并促使其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想象,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灵感,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回顾前面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两组Flash动画:(1)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补法;(2)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想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拼补法或均分法来推导呢?学生经过对比联想,发现平行四边形也能分成相等的两个梯形,而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欢呼雀跃:这是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于是教师适时的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情景中,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生物课中教学《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课件,感受胚胎的发育过程:通过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分化成各种器官、系统,最后生长成胎儿。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科学界所运用的克隆技术,让学生据此描述克隆羊或牛的过程,以及说说对克隆人的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的讲授性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讲解、学生难有直接感受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克服了学生观察的困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将问题开放化,来触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方法去探索,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

在教育领域, 开源硬件价格越来越低廉, 开展机器人教育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技术类课程教师曾经身处困境, 现在也仿佛看到一条光明之路。

本期, 我们关注创客运动涌入教育所激荡的朵朵浪花。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具有物理学科背景,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 《让教育滋养创客, 让创客丰富教育》讲述的就是他以一个草根的力量践行着创客教育的故事。但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的身边有着许多同样的草根, 温州中学谢作如老师的《创客们的教育梦和教育者的创客梦》向我们讲述了一群追梦人的故事。

中美国情的不同, 也使得中美创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创客们是如何看待教育创新的?《创客运动:点亮创新教育之灯》中, 记者就一些创客教育的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内几位知名创客。

古人云:“假于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我们看到, 在互联网微风的吹拂下, 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亟待加强。江南大学刘向永老师更是呼唤教师的能力要不断提升, 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 即从信息技术的被动应用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

篇9:论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教育

教学管理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目标,达到最佳功效,而按照教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对教学过程各种要素的运行与配置进行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复杂活动过程。同时,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教学管理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三、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四、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五、管理人员的创新

管理人员的创新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不仅应对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而且更主要是组织下级和广大教师创新;不仅是按计划安排某人在某时去从事某项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创新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为优秀管理体制的象征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度,而非简单的重复。领导在正确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篇10: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新课程与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关鸿羽

主要内容:A新课程

B创新精神培养

C学习习惯培养

D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

A新课程

新课程的提出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美国

美国《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程标准。19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v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v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v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v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日本

v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韩国

韩国19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区别性课程”,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新加坡

20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文盲大国:世界文盲总数87500万,中国占到10分之1,全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水平为6・02年,刚刚小学毕业。大学生比率低下:美国是我们的30倍!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人仅占2・1%

v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世界发展潮

&

篇11: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篇12: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论文摘要: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两个转变’,归根结底要靠提高企业素质队伍素质。要把人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实施全员教育培训,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论文关键词:全员教育培训;创新;管理

一、全员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全员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以“科教兴电、人才强企”为实施战略,以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为理念,培养和调动员工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到“导学与督学、领学与自学、考学与查学”三个结合,以建立和培养全员学习、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员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竞争力和执行力,为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资源保障。

在全员教育培训思路上,紧紧抓住“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四德’员工”这一条主线,两个目标,深入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作,以教育与培训并重,实现业务培训与德育教育双提高。在内容上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以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岗位专业技能为培训重点,开展农电管理、农电标准化建设、变电运行管理、营销管理系统、计算机操作、工程预决算、财务管理、安全规程等业务技能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之能胜任岗位需要,适应企业需要。

(二)开展“四德”员工培育

以“公忠守法树社会公德,爱岗敬业树职业道德,孝老爱幼树家庭美德,明理诚信树个人品德”为理念,开展员工“四德”教育、演讲比赛等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引导激励员工树立统一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以“四德”员工培育推动企业文化“四统一”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保障。

(三)开展“读书月”活动

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开展“创先争优员工读书月”活动;要求每位员工围绕当月读书情况写出一篇读书心得。

二、全员教育培训的创新机制

有力的保障措施是顺利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先决条件,将“学分制”引入全员教育培训之中,是活动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激活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给干部职工提供“充电”、“输血”的平台,拓展他们的求知领域。

(一)实行“学分制”管理

实行年度累计学分制,即每位干部职工年度必须积够60学分为合格。其中参加“读书月”活动20分,为必备学分;职工参加公司全员教育培训20分;职工参加本部门、单位及班站组织的集体培训10分;职工参加省、市公司组织的外出培训10分。公司干部职工人手一本《教育培训积分册》,作为学员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记录及依据,由公司统一记分与考核。

(二)实行“学”与“考”相结合

学员参加教育培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必修课是对参培单位或人员有具体规定且必须参加的培训计划;选修课是学员根据培训内容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其它培训。考试分为结业考试、抽查考试、情景模拟等几种方式。结业考试是每期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根据题库及讲义内容统一命题;抽查考试是培训班结束后,考试委员会每月末对本月结束的所有培训班学员进行随机抽查考试;情景模拟是对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培训结束后实行的现场情景模拟考试。

(三)实行效果评价体系

为确保授课质量及学习效果,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学员对授课人的授课情况,包括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的关联性、讲课质量、个人培训收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分数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并与授课费进行挂钩。每期培训班结束后,由授课人对学员进行结业考试,以进一步检验学习效果。面授、讲座、教学等培训班,进行闭卷考试;情景模拟、技能操作等非书面培训,进行现场操作考试,由授课人现场确认是否合格。每月末,由考试委员会对培训学员进行随机抽查考试。

三、全员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多措并举,明确制度

在制度管理上,公司先后制定了《全员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补充规定》、《关于“读书月”活动的通知》等,逐步建立健全了培训、激励、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统筹计划,有效调度

根据公司各单位的教育培训计划进行汇总与规划,制定出详细的《全员教育培训计划明细表》,统一下达学习计划、内容、方案等。合理调整各单位培训计划的具体时间、人员数量等,确定每周的教育培训计划,每周日通过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定期做好计划的下达与公示,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及时掌握各类培训班的`动态,结合自身业务与爱好选择针对性的培训班。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际

在教育培训形式上,采用教学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授课人由具有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职称的人员担任,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计算机操作、安全教育、模拟操作、技术比武、“读书月”学习成果评比等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全员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收到了较好的反响与实效。

(四)跟踪检查,落实到位

根据各学习板块成立相应的学习领导小组、检查小组、考试小组、考核小组等机构,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安排专人对每期(班)培训班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做到每期培训班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不定期地组织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以进一步检验学习质量与效果。并对每周的全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总结与宣传,定期对学员的学分情况进行公示,起到让大家互相监督与比、学、赶、超的目的。

四、全员教育培训取得的效果

(一)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为干部职工开辟了一条实现终身学习的“绿色通道”,提供了广泛的多渠道的成才平台,通过不断“充电”,增加知识的积累,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更多的人转化为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达到持续的“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为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激发了广大员工学习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表现出强烈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营造起学技术、比业务、讲道德、树模范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和丰富思想教育工作,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积极引导和培养干部员工健康向上的心理结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打下了基础和思想保证。

(四)全员教育培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中提出,把教育培训作为干部员工的最大福利,这一观点通过多年的全员教育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全体干部员工的认同与响应,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赞扬。

五、结束语

上一篇:工业废水污染对水文监测工作的影响下一篇:幼儿园工作亮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