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2024-04-18

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精选6篇)

篇1: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在《杂文选刊》上一幅名为“千篇一律”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中老师面对孩子们相似的作文作出了“千篇一律”的评论,不由得引发人们对教育中缺乏创新的议论。

创新,的确是当今社会所推崇,也应当被推崇的一种能力,现今时代能如此高速发展,大部分便是依仗人类无穷的创新的推动。

于是,人们对漫画中所凸显的创新能力的缺乏无法容忍,并转而质疑中国现今应试教育中,创新不足。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国的教育并非完全的应试教育,而且其中亦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览古今,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创新的星光璀璨闪烁。前有黄帝造司南,后有万户造火箭;前有收纳数千技艺的《齐民要术》,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创新里面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如今也有很好的体现。奔月的“嫦娥”,下海的“蛟龙”,落地的“天眼”……哪一样不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呢?

那是否我国教育就没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尽管以往国家对创新十分重视。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但落实到各地学校之时却仍然是机械的模仿,该如何机械应考仍是原样。归根究底,问题还是我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自古至今,在我们许多人心中读书便只与前途,功名,钱财,权利这些事物绑定在一起,使进入学海的学子被“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所淹没,浑然忘却了自己对知识彼岸最原始与本质的需求,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基石。

因此,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并将其赋予行动欲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学校层面有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的学术改革。

但这样仍然不够。欲想彻底将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下的有志青年,应当保持自己初入学海时那种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只有知识的基石足够坚固,创新的大厦才能高高拔起,国家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篇2:教育与创新作文800字

妈妈笑着说:“妈,现在照片哪还用得着洗,你直接拿着数码相机给她们看录相就行了。你看……”妈妈把数码相机的开关轻轻一按,里面传来了我们旅游时的欢声笑语。奶奶吓了一跳,说:“太神奇了,这里面哪是什么照片呀,又能说话又能动的,跟电视上看到的演员没啥分别,我们都成演员了!”奶奶嘴里一个劲儿夸赞道。“想我们那时哪有这玩样儿,照片都是清一色的——黑白”。哥哥迫不及待央求奶奶把所谓的“经典”照片拿出来给大家欣赏。

我们又看到了一张奶奶和爷爷的结婚照,可有意思了,爷爷奶奶穿着严肃的中山装,整齐的大排扣……两个人端端正正地并排坐着,脸上的表情有点僵,根本看不出结婚的喜悦,好像是被人逼才迫不得已结了婚似的。

我们又“逼迫”妈妈把结婚结拿出来给我们看,那是一张彩色的照片,妈妈的头幸福地倚靠在爸爸的肩上,爱意在这张照片里表露无遗。当我们抬头再看妈妈时,妈妈羞得满脸通红,像个还未出嫁的小姑娘。

再看哥哥的婚纱照,有西装革履的哥哥低头轻吻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婚子;有一身韩服的哥哥抱着娇滴滴的新娘子;有身着日本和服、单膝下跪的哥哥手牵高贵的新娘子,好像是王子在急切地向高傲的公主求婚一样。还有唐装、燕尾服啦等等。他们的穿着时尚而富有个性。

奶奶看了连连称赞“还是彩色的比黑白的好看多了”。可哥哥却抱怨说:“可是不好保存,你看,有的都开始发霉了。还是数码相机好,可以保存到电脑里,根本不用怕照片会发霉。”“对对对,我有同感,你看我这些大头贴,有些花边、背景现在看了不满意,想换也换不了呀,如果是数码相机照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换。”

篇3:现代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创新

一.一转二升, 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法的创新意识

这里的“转”指的是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要培养和形成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入作文教学法的创新意识, 不能因循守旧, 只抱着传统教学法畏惧革新带来的不适应;要转变以为现代教育技术和作文课堂的结合只是形而上的东西———黑板变白板, 换汤不换药而已, 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往往流于走个过场, 不注重电教化手段是否真正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文科出身的语文教师, 尤其年纪稍长的,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掌握并不好, 对简单的微机操作和现有课件的播放使用问题倒是不大, 但对于深度一点的课件制作、网络教材编写、及时通过网络掌握学生写作水平和给予指导等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这难免让新的作文教学法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展开。因此,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这“升”, 即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很有必要。所以教师要有时代感, 要敢于接受创新事物和新的教学方法, 要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作文教学法的融合方式。

二.三层架构,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融入作文课的创新途径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文课堂, 可以搭建起由下而上的三层架构———情境熏陶型作文课、指导品鉴型作文课、评改能动型作文课, 体现作文教学法的创新。

情境熏陶型作文课旨在给学生画面、声情方面的熏陶, 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 激活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比如说八年级教材上的一个写作话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探讨和平至上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与认识, 让战争的危害和恐怖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视听感受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与指导, 将会对作文主题的解读和写作突破点的捕捉大有裨益。感多, 悟深, 便有要说的欲望, 由“不会说”变“说不完”, 而这“说”也从空洞变成了充实, 言而有物, 言之不尽了。

指导品鉴型作文课是架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的, 是教学法的核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资源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写作要求, 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借助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某一主题或话题的作文精品, 在课堂上进行赏读,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教师以甄选的精品为例, 观摩学习, 教会学生如何品鉴作文, 抓住作文“亮点”, 如何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找到文眼突破口, 力求在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中进步。这样, 学生摆脱了原先纯粹欣赏的“观摩者”的固定身份, 而变成了主动性强的“参与者”的创新, 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得以高涨, 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写作技巧对其可说影响深远。

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评改能动型作文课打破了原有的作文教学法的窠臼, 不是在纸上见真章, 而是更有效、立体、快捷地反馈在电脑屏幕上。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完成作文, 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写作进度和写作问题, 能够及时地给予指导, 给出评价。这样比纸质的来得更快、更有效、更能体现一对一的精神, 让学生写作热情增温。

三.课下延伸, 搭建网络资源与学生写作间的桥梁的创新方法

作文教学课堂能给学生以作文写法指导, 但课堂的结束并非代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结束。教师要展开课堂外的延伸, 改变传统的课内写作单向训练的模式为课内训练加课外实践教学法互补的创新,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实践, 甄选、提炼、组织有意义的素材, 为写作服务, 鼓励学生能在有所发现和感悟的时候与教师及时联系、分享, 教师给出合理点拨和正确指导。

篇4:作文评讲与教育创新

实话实说,我们高中作文练习就是应对高考的。文学创作需要激情,考场作文却不允许自由创造。所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几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每一次写作之后,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作文中,挑选5-6篇各种等次的作文打印出来,上课前每人一份发放到学生手中。打印的目的是避免学生看到字迹而猜测出文章的作者。

上课伊始,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在3-5分钟内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打出分数。学生那个高兴啊——从来都是待宰的羔羊,这次可算有机会磨刀霍霍了!不过,这个分数可不能打得没有道理,接下来就是热烈的讨论阶段。

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每篇作文由8-10名同学给出分数。大多数的情况,对于同一篇作文,大家的看法是惊人的一致,分数相差很小。一般我会安排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打分者谈谈看法,并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这篇作文的长处,找出它的不足。之所以匿名发布作文,目的就在这里:我们是对“文”而不对“人”,哪怕这篇作文被批评的一无是处,也不会有人如坐针毡。有时候作者自己为了摆脱嫌疑,也会站起来对自己的文章狠狠批评呢!他装作不知谁是作者,我也配合得很默契,我们心照不宣,仿佛有个共同的秘密。也有很多时候,大家对一篇作文大加称赏,作者便站到了大家的对立面,来指出文章的不足,这时聪明的孩子们会恍然大悟的拉长音调“噢——”一声,然后为他的所谓“谦虚”热烈鼓掌。小作者就这样巧妙的满足了自己的自豪感。

当然,也有的作文是有争议的,大家会争个面红耳赤,我会告诉他们:文学创作需要有争鸣,高考作文不能冒险,在决定命运的考场上,下笔需慎重……

,学生都意犹未尽。下次写作文时,学生积极性高涨,态度也格外认真,甚至在作文的末尾写上:强烈要求发布我的这篇作文!

以往学生们只能看到自己的作文,老师给的分数和批语对他来说太抽象;现在,他看到周围同学的作文,终于知道好的作文是什么水平,别人都有怎样的语言和构思,也知道了自己的差距所在。

以往学生们埋头写作文,站在学生的立场,总觉得老师对自己的文章理解不够;现在学生跳出了自我的圈子,站在阅卷老师的立场上反观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作文,终于理解了怎样写作文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理。

以往学生们总觉得高考阅卷老师那么快的阅卷速度不可思议,甚至认为老师是草率打分,现在他自己花3分钟打出6篇作文的分数,居然也客观公正,于是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好作文不会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被埋没,从此,再也没有了消极抵触的心理。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方法算不算创新,但我觉得,要做一名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师,就要敢于创新。我们常说,学习与文化的积累有两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平庸与怠惰。我不甘平庸,总希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感受、新的领悟、新的设计。我不希望自己长期处在盲目的教学实践之中,那样的话,虽说教龄不断地增长,但却并不能积累创新经验,长期下去,即使资历不浅,但水平不高,自己的课堂离教育的本真会越来越远。

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常常会接触到很多的“语文名师”: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程红兵、李镇西……在我们省内,也有一大批名师:蔡澄清、郭惠宇、邓彤……

每一次听他们上课或者听他们的讲座,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但是,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多少指导作用呢?结果往往就是两三天的“会议效应”,转瞬即逝,仅此而已。

为什么?因为这些优秀的教师各具特色,是别人无法模仿、也模仿不来的。

他们中,有风趣幽默、机敏睿智的诙谐型,有深沉稳重、缜密深邃的思辨型,有舒展流畅、大方自如的潇洒型,有清新自然、亲切感人的情感型,有洋洋洒洒、涉笔成趣的作家型,有开渠引水、循循善诱的导师型,有勤勤恳恳、严谨踏实的治学型,有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的才子型……可以说,有一百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有一百种独具特色的个性。

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什么?又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向他们学习?我想,给我们带来多方面启发的应该是他们的成长历程。比如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他们的勤奋,他们的思考,他们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为学精神……最关键的是,他们如何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篇5:创新与发展作文800字

创新与发展作文800字

现在的时代在飞速地发展着,人们的思想带着脚步不断地向前走,当一切旧物质被这滚滚历史车轮扬为尘埃时,我们又何在穷山恶水的地方探索发现。当生活中出现被人重叠的假象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努力地改变自己,另立独特。所以,创新便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深思与行动。

说到创新,我们不妨先侃一下模仿。模仿是一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行为,它能巧妙地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与被模仿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正如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里便诠释了模仿的害处,模仿并不代表超越,不代表创新,更是一种比较贬义的代名词。从古至今都有人们模仿名人而发展自己的例子,名人或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会被模仿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加夺人眼球的亮点部分,具有榜样先锋的意味。

不过,他们到底能走多远?

下面便是创新了,我们会把创新理解为探索、发现、发明、发展。是说在创新这条道路中,我们唯有探索到了,才可以与自己的意愿,更加接近现实。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有爱迪生刚开始发明的电灯,爱迪生之所以发明了电灯,他是有一个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念头。

刚开始钨丝灯出来之后,效果昏黄,色泽差。不过我们也不是甘于一成不变地使用它,当旧时代翻去之后,白炽灯出现在了大家的生活中,它拥有的一系列特点是电灯起源所没有设计到的。这更是创新部分的体现,一个懂得创新,不断创新的人,是历史记住的人,当提到灯泡,大家都会说出耳熟能详的爱迪生,谁会提后来的人呢?

当小沈阳火爆娱乐圈之后,你又有多少由心而发的感慨呢?小沈阳凭借自己优秀的模仿技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欢笑,他也是红了一时。但是,当小沈阳热飘过之后,我们又会怎么记得曾经有一个名人,他像个演员似的,只唱别人唱过的歌。是的,我们不是记得一个仅靠模仿便能名垂千史的人,或许,当时我们对他并不是崇拜。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活在人们心里,是因为他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去让人们记住自己,他们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去展现自己;在各个领域提高自己;不断创新一些新形象和新事物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一定要不断地努力,创新自己的生活那样才可以永久地立足于大地之间。如学习也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取得成绩,是比固步自封的死学更有智慧。

篇6: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作文800字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上一篇:以诺言为话题的初中作文下一篇:招生部主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