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2024-05-14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1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 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 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 才能目标明确, 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 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注重书面应试能力, 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 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1. 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 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 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以“正信息”激励学生, 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从教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 渴望成功。

2. 进行扩散性提问, 突破思维定式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 教师提出的问题, 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 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3.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6岁上高中时, 就对多少年来一直被当成真理的时间的同一性产生怀疑, 最终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要培养创新质疑观, 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 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 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 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 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

4. 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 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 用理论来分析实际, 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 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能力。

5. 精心组织练习,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2

摘要:随着国家对人口素质的重视,高校也处于不断的扩招中,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的很多问题也就凸显出来,特别是目前最为冷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引导的一门公共课程,学校和教师教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不科学等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提出了几点对策,最终目的是希望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难以顺利开展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方法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01-0108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是一门高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课。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改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各种思想文化大爆发,使改革开放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课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会不到教育的成果,面对不同价值观念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不能及时调整适应,让学生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社会价值及产生了怀疑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坚定政治立场,把创新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师教学水平偏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一直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并且建立了一级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占了绝大部分。而教师在课堂上原封不动照读课本,不引入实际生活,使理论和实际生活脱离,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比较少,单调死板的教学模式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对热点难点问题置之不理,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2.高校、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基于务实性的考虑,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度降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面,极少有针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建设而开展的活动。而部分学生、家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也存有偏见,常以“有没有实际作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学习思想政治课,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或者零星的几个学生散落在教师的角落里,或者就是坐在课堂上永远低着头,即便是教师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也显得有心无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在当今社会的物欲不断膨胀,急功近利、缺乏应有的信仰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高校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要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教学专业知识,为学生做出表率,作为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仰支撑,树立起良师益友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科研、创新相结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方面,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鼓励教师使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育资源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对课程的.宣传全面深入,利用开展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和教师、教学三者之间产生互动关联,使高校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学习基本的道德规范。3.在教学内容上创新。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如对于刚刚入校的大一年级新生,课堂上教师应该指导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教授他们求职的技巧,了解走上社会将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国家的经济走向和形式分析等,组织学生和教师之前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沟通交流中分享知识,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教学内容要贴近现状、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学生,在回答学生问题时,研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问题的根源,切合实际解答学生疑惑。4.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据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在校学生81.1%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而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到100%,有31%的学生空闲时间选择上网聊天,或者打游戏,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或者生活问题,63.7%的学生会上网解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更广,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多采用研究、启发、共同参与、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多媒体教学来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少用深奥的专业术语,要多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语言来启发学生,增强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创新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的要求,但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教师单方面能完成的,学校要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课,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要加强自身品德建设,学会辨别是非,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报,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微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篇3

高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所棘手的问题。在大众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一改以往死板、刻板的特点,将新事物充分利用起来。本文结合微信这个新事物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以下阐述:

一微信的特点

微信的使用价值。微信是当下最为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之一。它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还支持多人群聊。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此外,微信最大的亮点还有基于地理位置定位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社交功能,可以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之可以形成一个社交网络。

微信的社会价值。微信将人与人的距离再次拉近,同时,它使手机的作用得到最大的提升,手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话,微信时代,朋友和商业伙伴之间的沟通将更加方便。

因此据不完全统计,手机在今天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更是高达80%。与之相伴的手机微信,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社交等多重领域。因为微信特有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LBS”等功能极好地将互联网与手机的功能整合到一起,其价格又比较低廉,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家在谈论微信,使用微信,不但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微信的利弊。微信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最新的即时交流工具,它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简单地讲,短信不要钱了,彩信不要钱了,甚至,你不想打字,都可以选择更方便快捷的语音短信,这谁不喜欢?但是,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体验和感触:原本是来聚会的,结果发现,一桌人都埋首于一个发光的屏幕,他们或QQ,或微博,或微信。机器替代了人际,社交替代了饭桌,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米,但我们的心灵距离却很远很远。微信太容易让学生沉浸于虚拟世界的人机交流,使之产生自闭、厌世、影响学习生活等不良后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变

1价值观念

有微信,就必然需要一台高品质的智能手机,这使学生之间的攀比心与虚荣心陡然增长。据统计,现在高校学生中,“Apple”系列:iphone、ipad、Mac book的持有率已达到34.5%,其中新生占到50%以上。而且微信所特有的即时发布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流行时尚的资讯,无疑会扰乱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使之心潮起伏,追随流行的步伐,追求物质的享受。

2思想品德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很难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并没有监控不良信息的功能,而这些信息的高速传播,会造成大学生在社交中追求极致娱乐的结果。越出位,越光怪陆离,就越多人关注,越多人点赞,这就会对他们正确世界观的培养产生摧毁性的打击。

3家庭观念

《青岛日报》曾报道,有一个爷爷在全家聚会的时候,愤怒摔桌离去。原因是爷爷很想趁难得团聚的机会,与孙辈们谈谈心,聊聊生活。可是这些年轻人人手一个手机,埋头刷微博、发微信,成了“拇指一族”,没有一个将老人放在眼中,致使老人伤心失望到极点。

这虽然是个极端个例,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学生们本来就在校住宿,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少,加上微信已经使手机成了很多大学生手臂的延伸,吃饭睡觉都带着它,没有手机似乎就没有踏实感,使他们无暇再分心去与父母、长辈进行更深入地情感交流。因此很多人在感慨:微信到底是给陌生人带来亲密感的“催化剂”,还是离间熟人心声的“消音器”?

(二)微隹使大学生交友广泛但深入度不够

因为微信的交友功能强大,今天的大学生微信朋友圈通常都有成百甚至上千的好友,远远超过从前的大学生的社交范围,甚至连陌生人都可以在微信的沟通中进一步增强感情粘度。但是从深度剖析,这种社交是基于手机这样的虚拟世界,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掩饰自己,就像化妆舞会。同时微信所给予的情感也是一种虚拟情感,不需要负责,不需要现实兑现。这就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很矛盾的“线上朋友众多,现实生活中却无人陪伴”的窘境。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需要陪伴,需要付出。在这点上,大学生的交友深度和内涵显然不足。

(三)微信对大学生学习和性格的影响

因为微信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这就使一些大学生时时挂念微信更新的信息,挂念朋友的评论,频繁地掏出手机,过度沉溺与微信的接触,严重影响了学习。同时,有些大学生依赖性较强、自我调节能力差,现实交往能力不强,他们过度依赖微信会造成自身深陷于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会互动中,形成孤独、自闭的性格。

三微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微信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无善恶之分,只要运用得好,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起着传统媒体都达不到的受众人数与效果。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可不必将微信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当拿来为我所用。

(一)课堂教育可以引入微信的评论功能,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反馈和对老师的评价endprint

大学课堂上一般不准使用手机,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杜绝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如果能变通一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微信的互动。举例来说,老师课前可以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好友圈内发布,然后学生可以群聊互动,也可以单方面评论,也可以在老师的内容下点赞或者留言,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课后,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表述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建议,这样就提高了师生间的互动。同时也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种多元的效果,学生和老师不是站在一种对立面,而是基于一种共同探讨的氛围。学校也可以此为依据,了解老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该课程和该老师的认可度。这将促进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老师的课堂效率。

(二)高校政治教育要掌握微信的话语权,为学生引导正确的价值方向

微信有一种扩散传播的功能,这时候先入为主和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授课老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的使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视不良信息,抑恶扬善,弘扬正气;也可以通过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发学生就某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还可以通过私聊,和学生个别谈话,这种方式比较轻松且便捷,随时随地,逐渐渗透,学生慢慢地就懂得了辨别是非善恶,而不会一味地随波逐流,放纵自己。

(三)利用微信的发布功能,经常性地发布一些弘扬正气和传统美德的信息

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听枯燥的大道理和说教,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社会语境。可能借助微信的平台,定时发布一些主旋律的漫画、故事、寓言、新闻、小品等,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学生每天手机浏览的时间甚至超过读书的时间,与其强迫他们去读书,不如利用微信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四)组织学生编写微信,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中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全民参与,形成一种互动的效果。学生会可以组织绘画和写作才能突出的同学编写一些艺术与思想结合的微信,穿插图画和视频,发布到微信上。这样既促进了同学的才艺进步,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点赞”的功能,评出最佳的“微信原创”音乐、视频、文学、美术。既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又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搭建微信的互助平台,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老师可以借助微信的平台,为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而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系或者一个班。同时,整个学校可以形成一种助人为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心,做了好事后,通过微信的回馈功能可以立即获得肯定与赞扬,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激励的效果。

总之,微信时代,学生的思想更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切忌守旧和单一,一定要与时俱进,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做到教学相长。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微信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微信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尽管现如今很多人对于微信的来临持批判性的意见,但是新事物的来临不可阻挡,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具备敏锐的嗅觉,使微信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作为新事物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任琳贤.谈微信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J].剑南文学,2013(9).

[2]陈璐.浅谈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青春岁月,2013(6).

[3]黄燕.文化与科技融合视野中的威信传播力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

[4]蔡瑞娜.浅谈微信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正确引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政治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4

一、制定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指导和定位的作用、强化作用及评价作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既要有文化科学目标, 又要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目标, 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向学生展示, 提出要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期望和主动性,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管得过死、教学方法呆板等, 都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有愉悦、轻松的心情, 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 能积极思考、广开思路、大胆质疑,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解惑作用, 而不仅仅是传统课堂中的主讲者;学生应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 是客观世界的积极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

首先, 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 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 独占课堂, 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 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思想政治课;其次, 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 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桥梁, 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要做到“允许”, 即允许学生提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在平时教学中, 把“学生喜欢不喜欢、理解不理解”作为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标准, 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 积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征, 政治课教学应注重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投入学习活动, 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1. 运用灵活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能使政治课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且富有实效。例如:学习必修1《经济生活》中《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 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相互讨论:为什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要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合同制度有何作用?通过辩论,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

2. 巧设教学兴奋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一个人, 当他兴致勃勃时, 对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表现兴高采烈, 甚至平时不关心的事也能引起他愉快的情绪体验。老师应善于设计教学兴奋点, 以增加课堂生动色彩, 比如时政演讲、知识抢答比赛、小组竞赛、讨论辩论、漫画图片、电教手段或引用历史故事、趣闻轶事、幽默语言等手法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能力,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 才能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才能不断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不能机械照搬、照本宣科, 要注重把学生从抽象的书本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必修2《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时, 让学生用学到的“权利和义务”知识, 分析讨论课文中所举例子, 深受群众爱戴的地产管理局局长陈邦柱为何变为“阶下囚”。在讨论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逐渐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5

主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我系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近多年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定位。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

我们需要如何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呢?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培养目标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高屋建瓴,用辨证的、动态的、发散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其定位,有了明晰的定位,一有全有,相应的措施、办法都会制定出来。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世界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的时代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中,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背景中,去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采取广泛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真心真诚地和学生交朋友,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要贯彻好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正常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透过学生思想政治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分析查找原因,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抓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望、闻、问、切”,防止“一锅煮”、“一刀切”和“一个方子吃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送之以爱,真正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起和尊重。以人为本的德育,是让学生去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1

体验崇高。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陶冶人生、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该这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是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修养;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理想,但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是要在科学研究人的品德形成的规律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如大一的德育目标是普及社会基本文明规范。大二的德育目标是向学生传播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今后作为社会劳动者的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大三的德育目标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教育内容上突出三项基础教育,即民主法制教育;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健康心理教育。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心理、专业等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强针对性。有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即:专业思想和学风教育;职业道德和立志成才教育;学有所成和择业教育。二是要探索实施主体性的德育模式。我根据主体性教育模式的特点,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方法——对话。传统的谈话,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对话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它完全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会晤。教育者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觉悟,引导学生反思自省,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探索实施情感型的德育模式。我在平时都能主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这样才能以情动人,达到以理服人。因此,无论是在创建文明寝室活动还是志愿者服务,同学们都能与我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四是探索和实施渗透型德育模式。道德规范和学生的品德塑造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应当是全面渗透的。即德育过程渗透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是渗透于教学、管理、服务等所有工作领域的。经过努力实践,现已逐步形成主题班会,团日活动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成才中心开展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成才这个中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必须从严要求,服务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保障人才的政治素质,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创造力和能力增长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用高尚的精神感染人,优秀的作品启迪人,先进的文化陶冶人,以崇高的自身人格力量塑造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抓好养成教育。坚持从基础抓起,自身做起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仪表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二是注重情商教育。通过讲座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各类竞赛活2

动和问题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关怀他人,注重协作等方面能力。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角色定位。从当前情况看有少数学生与正确的功名背道而驰。也有些学生不思建功取业、可以取功名;或不顾职业道德、视物质利益第一。这呼吁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四是进行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教育。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学校和老师去开发,而开发的基本手段就是教育,创造一种开放的、进取的宽松环境发展个性教育。五是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认识到现代经济不只是能力和利益的竞争,最终将是理想、道德的较量。六是加强政治信仰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面向世界进行政治角色定位。政治角色定位的核心是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七是加强人格精神教育。人格精神是道德的核心。组织学生参与有益的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开放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高校的围墙已无法阻拦大学生从社会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观念、体验等等。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队伍能够独立承担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主动地用理性的思维把大学生放在社会大舞台中去培养,增进其战略思维、全球视野,提高其思考力、鉴赏力,辨别力、执行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积极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的开放性。(1)充分应用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教育、熏陶、导向、约束和凝聚的作用。要充分应用多种力量,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创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社会的教育力量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正确把握“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经受各种环境的锤炼,增长各方面的才干,以此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志愿者服务为教育载体,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我根据立足校园,走进社区和走向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指导,精心组织,优化效果方面做文章,使志愿者服务重在奉献的价值观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立足校内、小事做起。根据学院、系和班级的需要,即使组织活动。如为学院信息中心搬运图书,整理资料,为宿舍周边绿化地清除杂物,捐款等活动。特别是学习“结对子”志愿者服务效果显著。一位患病住院手术的同学在四位学习志愿者的帮助辅导下,顺利通过期终考试。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儿子生病是不幸的,但有幸的3

是得到同学们无私的帮助。”

走进社区,服务于民。我们建立了一个固定为民服务点,每月两次为洪庙老年护理院打扫环境卫生。我们还组织爱心助老服务。内容是为老人翻身、擦身、读报、聊天。由于老人长时间瘫痪,身上有一股异味,但身为独生子女的同学都能做到微笑服务,毫无怨言。有时还买上水果、营养品送给老人。在老人临终前一天,同学们来到病榻前轻声呼唤着老人,抚摸着老人的双手,老人虽然不能讲话,但他显然听到了同学们的殷切呼唤,因为他的双眸噙着泪花。在场的医护人员也被这场面感动得泣不成声。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说:“是你们年轻的大学生为我爸临终送上温馨的人间真情。”

走向社会、服务社会。2004——2007两届上海少儿文化艺术节,我们组织了十几位同学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气温高、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开幕式及闭幕式演出的直播现场工作任务。他们的乐于奉献、团队合作精神受到主办单位的赞赏,并向学校写了表扬信。2007年10月参加了世界特奥少年与上海少年手拉手主题的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都深有感触:“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己,这次志愿者服务将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通过志愿者服务,使很多班级已形成助人为乐、甘于奉献,关心集体的风气。平时,只要院系有突击性任务,学生总是随叫随到,认真完成任务。在今年和去年的义务献血活动中,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并超额完成了献血的任务。(4)以“为团旗争光添色”主题团日为教育载体,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先后组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城市的记忆——上海近代历史档案陈列馆》、《做时代的先锋为党旗增辉——建国以来上海市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档案文献图片展》、《孙中山与上海——文物文献档案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渔阳里》等。二是开展艺术教育加强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先后举办《弘扬“五四”传统、做“四有”新人》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祖国山河美》摄影作品展;先后组织《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四是结合当前形式任务,组织主题教育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组织团员青年开展《责任、爱国、成才》主题教育。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爱国需要热情,学生必须把爱国主义激情化为为四化发奋学习的动力,立志做“四有”新人。(5)校园文化的熏陶力量

校园文化是面向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与、锻炼、娱乐和全面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超前性、不稳定性和边缘性等特征,其作用是长久的、潜在的。要结合高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传承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为龙头,以增强青年学生人文素养为重点,以激发广大同学参与热情和创作激情为主旨,努力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富有创新意义和学校特色的涵盖科技学术活动、社团文化活动、节日纪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全方位、系列化、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体系。让健康、规范、高雅、浓郁的先进大学文化4

滋养熏陶大学生,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6)学生的自律力量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我教育和叶圣陶所说的不教育,本质上都是主张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创新工作方式,突出学生自我管理,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来做的路子。充分挖掘大学生自律力量,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由教师主导的模式,转为重点依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由教师进行指导,大胆放权,充分发挥党、团、学生组织如学生团总支,学生会、班委会,生活区的楼长、层长、宿舍长的作用。

二、加强学风考风教育,是形成良好班风的核心

学风考风是班风的核心。我主要是通过实施以自我教育为主体的系列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文明考风。

1、以开展创“无迟到、无早退、无旷课”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学习纪律性。

我们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组织开展创“三无”竞赛活动。通过创“三无”逐步减少迟到次数,已基本消灭迟到,杜绝早退和旷课。我们加强考勤,每周公布一次考勤结果,全学期评比一次,做好记录,把评选结果与学生的荣誉挂钩。如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对全年“三无”出满勤的学生优先推荐。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纪律。

2、以“结对子”活动为载体,培养学习刻苦性

通过“结对子”活动不但提高了学习后进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刻苦性。有7位学习后进生在成绩好的同学的辅导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多看书,多思考,多练习方面。经过刻苦学习他们的考试成绩从大一的两门不及格到大二第一学期消灭不及格。

3、以开展学习目标交流没载体,提高学习计划性

我们从大一第一学期起,坚持每学期出根据专业教育计划和个人实际制定学期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计划执行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学习目标交流和学习方法经验交流。通过交流和互相促进,大大提高了合格率。

4、以“诚信是修身立命之本”主题班会为教育载体,强化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为了培养诚实文明的考风,我们主要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和相关措施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我们在每一学期复习迎考期间都要召开《诚信考试远离作弊》的主题班会。一是组织诚信专题讨论。明确诚信的意义和价值。诚信是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同学们列举了校园中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并进行分析。同学们通过讨论和自我教育,认为诚信考试5

是当代大学生基本的素质,诚信考试的关键是自律。三是进行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组织诚信故事会,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诚信教育。四是案例式教育。通过诚信正反案例说明诚信是做人、立业、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五是通过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制度上约束作弊行为。六是加强考前心理辅导。通过考前心理辅导,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复习方法的科学性与多样化,合理的休息和娱乐对保持考试中的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作用。从而矫正了怯场心理,轻松应对考试,发挥最佳水平。

三、加强行为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关键

以创建文明寝室为抓手,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创建文明寝室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是开展文明寝室达标活动。大一第一学期通过抓五个落实,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生活习惯,变他律为自律。一是抓思想落实。二是抓组织落实。三是抓制度落实。四是抓活动载体落实。五是抓考核评比落实。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寝室的安全卫生。第二步是开展文明寝室创优活动。在达标的基础上,一是抓典型,以点带面。二是发挥四个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协调、指导作用。形成管理到位;自我教育到位;考评到位的三个同步的寝室管理制度。

第二、充分发挥样板房的示范作用,通过文明寝室样板房的示范,促进个别班级的寝室安全卫生,从不合格到合格、合格到优良。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寝室是我家,安全靠大家”的创建口号。实现了“老师要我这样做”变为“我自觉这样做”。我系在文明寝室创建中,多次得到学生处的表扬,成绩达到优良。

第四、充分发挥宿管小组的监督作用。采取宿管小组成员负责若干寝室管理的责任制。特别是在杜绝违章用电和夜不归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步是开展“学习型”寝室试点活动。把良好学风引进寝室,从而深化、优化文明寝室内涵。把“学习型”寝室的建设作为学风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寝室的自我学习功能。有的同学说:“我们能取得优良学习成绩,得益于寝室的良好学习环境”。

四、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

优秀学生干部不仅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学生活动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干部特别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这些人的品质、作风、形象往往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形象。由于学生干部和学生是同龄人,在心理、知识、性格上有许多共同点和共同语言。因此,他们在班风建设中有时候可以起到辅导员不能起到的导向作用。

我对学生干部的使用原则是既要信任、支持,又要在使用中观察及时调整,把品6

学兼优又具备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吸收到班委会、团支部,以保证良好班风形成的核心力量。在培养学生干部队伍方面,我通过加强培训、规范管理、试行辅导员助理等措施,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搭建成功的平台。

1.为学生干部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提高机会。实行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班委工作例会和每学期一次书面总结交流培训制度。对个别综合素质好,但能力较弱的学生干部,我予以热心扶持,有意识通过压担子,耐心教给他基本工作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提高。

2.对学生干部采取动态管理。为保证学生干部的素质,实行学期考核测评制度。从遵章守纪,学习态度、考试成绩、团结同学、行为习惯、工作效果等六个方面,每学期末由学生代表和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测评打分。对80分以下者予以及时调整,使学生干部队伍始终成为班集体的中坚力量,良好班风的示范。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在生动活泼讲求实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注重途径的多样化,强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工作,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这样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海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崔志萍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篇6

一、建设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崇尚自由。喜欢冒险,追求挑战,个性独特,对传统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有一种不自觉的对抗和叛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心理年龄较实际年龄低,缺乏对待挫折和失败的适应与应变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在个别情况下,甚至会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有一般性的理论灌输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逐步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传统,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教育领域

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特点,对于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式之一。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网络教育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融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意识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三、广泛开展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如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进课堂、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更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群体知荣明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四、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成效。第一、解决经济困难。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通过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和归档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调动银行贷款积极性。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创设多种载体。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第二、解决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潜力、能力倾向及存在的不足。确立就业定位。依托社会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大市场,建立高校人才市场和就业实践基地,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直接的就业实践基地,缩短学生走向社会的磨合期。第三、解决心理问题。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创新教育 篇7

一、遵守课标要求,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教育观念, 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教育整体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一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存在不少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 较多地重视教师的教, 较少重视学生的学;只研究教材和考纲, 少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只研究如何呈现教案内容, 少研究怎样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活动多, 学生活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呆板, 较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看得高于一切, 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教学陷入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误区。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 教条条、背条条, “一言堂”式的灌输,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首先, 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着眼于社会需要。

其次, 开展创新教育。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时, 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要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 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 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充分肯定。同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第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 “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思索的空间, 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 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被劳动者掌握后“物化”在生产工具上, 就会不断开辟出更多的劳动对象, 进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推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势必导致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相应的变革, 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哲学、政治、思想观念等也随之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得到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提供原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理论飞跃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分不开。同时,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先进的手段和物质载体, 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 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的单向流动转变为主客体间的互动, 从而充分发挥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变单一的“灌输”为双向的“参与”,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 科学技术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并不总是福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面前,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如果不能同步发展, 就可能得到与之相反的结果。教条主义和机械说教都将使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去应有的光彩, 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不当运用也会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道德沦丧甚至违法犯罪。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只有与科技创新正确结合, 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当今, 没有科技含量的创新就不可能找到科学意义上的空白点, 当然也就谈不上占领制高点。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标准之一, 同样要看它所包含的“科技量”, 即科技创新的成分多少。具体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正确结合应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是一切变革的先导”, 任何改革和发展都是从观念更新开始的。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 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观念先行, 要突破落后的、保守的、迂腐的思想观念, 具有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树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化意识, 才能自觉地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开大会、做报告、办学习班”的狭隘的、落后的观念, 树立起“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新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和科学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今天, 必须按照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开展工作, 使之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同时,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化, 适应大学生普遍求新和对科技内容、方法、手段认同的心理需要,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渗透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 增强时代性, 提高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科技发展必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 并善于用紧跟科技进步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教育学生。其次, 要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科技进步的内容。不仅要加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宣传教育, 而且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内容, 开发科学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生动、更容易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最后, 在加强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 还应善于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其科学精神, 提高大学生用科学态度与科学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 条件不同了, 对象不同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科技的不断创新, 改变了人们学习、接受知识的方式。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与最新科技成果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实效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善于依靠科技发展,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设备, 通过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课堂拓展到家庭和社区, 延伸到学生活动的各个角落,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等, 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发展轨迹做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使超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比如, “混沌理论”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必须重视超前教育, 善于在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测学生思想变化的趋势, 洞察学生思想问题的萌芽和不良倾向的苗头,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做好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三是充分运用科技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技术监督”。例如:通过网络监测和信息屏蔽技术, 净化网络空间, 防范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渗透和侵袭;通过闭路监视器、网络软件等识别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对监督客体达到他律效果。

四、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创新, 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 必须及时了解群情民意, 及时分析和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这就要建立灵活的“思想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在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苗头, 及早化解和处理矛盾, 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 利用现代大众传媒、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信息, 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预警模型”, 及时科学地分析和处理信息。为了随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现程度, 还必须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实现动态管理。现代测量和评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 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的有效性。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多样性的创新, 与新的科技成果结合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作为实物形态的科技创新成果, 仅仅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要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 善于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和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善于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方式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摘要: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 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如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思考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媒体

思想政治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的介体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活动形式,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 给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 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传媒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实践课题。

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新媒体

1.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它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也就相应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进一步发展。

1.2 新媒体

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 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瞭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2010年, 在大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数也已经达2000多万。因此, 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利用好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新媒体载体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增强主客体双方的亲近感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一种物理特性, 新媒体的这一特性, 使得参与者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信息来阅读, 并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信息提供方。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的平等性是指新媒体参与者之间处于平等关系, 在网络空间里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平等的, 他们既是信息源主体又是信息源客体。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将思想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播者具有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 传受双方是不平等的。新媒体是一种双向、多向交流的互动传播方式, 呈现出交互性的特征。新媒体的双向传播, 交互沟通及时反馈, 传受角色界限变得不再明显, 二者之间充分体现出一种平等性。

2.2 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和集成性增强了新媒体载体的吸引力

如在信息符号上, 互联网不仅具有电视的声、像、字合一比报纸的易保存的特点, 而且更节省空间;在使用感官上, 互联网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并用, 比传统媒体更增加了人际交流成分。新媒体又是传统载体的集大成者它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传统载体的特点与功能。因为传统载体都无法实现既容纳差异又能有效运作。如利用QQ、MSN、双向视频会议等各种网络交流工具, 可以实现谈话、开会、理论教育以及管理载体的功能;利用网络虚拟空间, 可以组织各种网络虚拟活动, 部分的实现活动载体的功能;同时, 网络本身具有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文字、语言和视频为信息传播的基本形式。

2.3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开放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新媒体传播信息是一种超时空传播, 不受时空限制, 能有效地打破国家之间和各种壁垒。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教育者就必须将最新的国际国内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受教育者。在这方面, 新媒体载体比传统载体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课堂教学载体、会议载体等, 受教育对象仅限于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 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的改变。新媒体的这些优点,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 新媒体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由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是如此, 新媒体在以其独有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3.1 新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差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

由于网络用户可以随意在网上发布信息, 没有人对这些信息的严谨性、真实性、权威性把关, 所以,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没有足够的保证。真实可靠是信息传播的生命所在, 不真实的信息, 不仅浪费使用者的时间, 而且阻碍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甚至扰乱信息社会的秩序。互联网上和手机媒体中的色情、暴力、垃圾信息等, 不仅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可言, 还会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和行为上的误导, 扰乱正常的社会关系。

3.2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

“传播手段的现代化造就了更加逼真的效果, 同时也造就了更大的虚幻。”现实的感知和体验是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由于传播的加入, 犹如在人和现实世界之间增加了一道透明的玻璃墙, 人透过玻璃墙只能看到朦胧的世界, 而玻璃墙上的世界却是一个更加清晰和精彩的世界, 人相信和依赖这个精彩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现实和虚拟的冲突, 使大学生感到无助和无奈, 只有沉迷于虚拟世界, 才能求得精神世界的解脱, 其现实道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其道德行为能力出现弱化的倾向。网络传播的不良影响还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态, 精神状态, 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 可能出现“信息焦虑”“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心理问题, 对网络的沉溺影响到人与人关系的疏远, 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人际交流大大减少, 逃避现实, 不愿与人交往, 个人主义流行, 个人与社会脱离, 以及对技术和信息的过分依赖。

3.3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导致腐朽、消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侵蚀

阿尔温瞭托夫勒在《权力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 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权人的手里, 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的发布权, 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 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发达国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可科技实力, 在拥有新媒体的数量和质量上占绝对优势, 导致世界信息传播的不均衡、不平等。当新媒体把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也被无意识的模仿, 并逐步由感性的欣赏变为内在理性的追求, 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混乱。

4 积极利用新媒体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载体的有利因素开展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同时尽最大限度消解和克服其不利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在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 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 增加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 抓紧学习网络知识, 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 努力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

4.1 多种新媒体共用, 形成载体合力

(1)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要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大学生喜闻乐见、有科技内涵和竞争优势、能够吸引人的网站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充分利用网络基地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 在网络基地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塑造美好心灵。这些网站在内容上要选定一些有一定理论性、对青年大学生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在形式上, 版面设计和栏目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素材, 使大学生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的感觉,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个专题网站上, 要建立一个BBS论坛。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BBS讨论和交流中, 掌握网络舆情, 对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不良思想苗头进行及时的疏导。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2) 开通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随着博客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趋增强, 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这一教育方式, 可以促进师生在学习、交流、表达、体验中实现教育与成长。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当开设个人博客, 通过个人博客, 教育中可以捕捉到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 洞察其行为动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构建功能全面、专业和具有特色的博客群。在博客群中, 通过参与者的交流和探讨, 可以促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价值观念、道德品味、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3) 积极利用手机新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在使用手机而且大多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广度、深度、频率上得到更大的推进, 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 也使得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QQ和短信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重庆在唱读讲传活动中的手机传箴言活动就是充分利用了手机这一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

4.2 规范新媒体使用行为, 促进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1) 新媒体活动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强调自律。在新媒体语境下, 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 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 媒体人的网络传播伦理对参与媒体活动的大学生也是必须遵守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下, 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正常的伦理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保障。提倡网络自律是为了鼓励人们有选择地、有节制地使用新媒体, 以营造出一种合乎道德的网络信息环境。

(2) 新媒体活动的规范必须辅之以必要的他律手段。尽管网络载体的合理利用首要的强调参与者的自律作用, 但必要的他律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提高对新媒体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 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的渗透和消极腐败思想在网上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 要加大网络监控力度, 清除网上思想垃圾, 规范网上行为, 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3.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进行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评价和信息批评等方面的能力, 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抵御大众传媒带来的不良影响, 因为学生时代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都与大众传媒的某些负面影响相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大学生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始终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地位, 选择和汲取有利于道德发展的积极因素, 克服阻碍道德发展的消极因素, 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促进道德精神的成长。通过媒体素养教育, 一方面大学生自觉抵制媒体的不良信息, 最大限度地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自主利用媒介, 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的机会, 提高对信息媒介的支配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军, 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于翠玲, 刘斌, 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张久珍, 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年。

[4]谢海光,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刘新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思想政治与创新教育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 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遇与挑战

1.1 自媒体的特点及影响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 从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媒介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以个人为中心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信息的自媒体媒介, 着实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带来不小的严峻考验。

自媒体用户强大的舆论立场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为高校传播思政教育带来机遇, 另一方面也为思政教育的传播增加风险和困境。首先, 媒介的不断更新与改变, 传统强势的传播话语权已经被“去中心化”。传统高校传播媒介“点对面”的传播垄断权已经被“点对点”的自媒体打破。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与“自媒体”深度结合可以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 得到大学生的关注与评论;另一方面, 也使得信息解读成井喷式爆发, 舆论立场瞬间形成, “人人拥有麦克风”, “人人都是记者”, 使得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导向工作时面临巨大压力。传统传播信息的主导权丧失, 意味着要抢占导向先机, 舆论一旦错误形成, 思政教育导向工作的开展将面临困境。其次, 自媒体成为大学生随时抒发情感, 发表评论的信息共享平台。《2015年中国社会心态报告》指出2015年网民对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关注度较高;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生态呈多样性特点, 网民关注的事件可以从方方面面解读;上半年网民的负面情绪较为明显。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通过自媒体传播思政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另一方面, 青年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关注了解社会事件、发表评论,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但是思想以及判断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很容易被社会主导舆论影响, 丧失对事件理性思考的主观能动性。

1.2 自媒体运用的新路径

自媒体的显著特征是传播模式个体化, 传播内容个性化, 传播方式多向化。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优良正确的品德与行为, 传播话语权的“去中心化”需要高校辅导员把思政教育与自媒体相结合, 寻找新路径, 掌握主动权, 去解决自媒体出现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首先, 运用自媒体教授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思政教育在以往的传播方式中都存在局限性, 辅导员与思政教育讲师之间沟通存在分离。而作为最了解、最接近大学生的辅导员则应当是大学生大学阶段思政教育的第一老师。自媒体使得思政教育传播方式门槛降低, 传统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不仅耗时, 而且反馈不及时。自媒体使得传播方式不仅快捷, 而且能够及时交流,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零碎时间;仅单一的讲授教学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适用或者效果不佳, 同时搭建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 利用自媒体个体化、个性化、多向化的特点, 与大学生实时互动, 构建网络课程与学习, 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和深度解读, 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 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对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认同和践行。

其次, 运用自媒体培育思政教育校园网络文化。自媒体个体化, 多向化的特点注定其在思政教育传播或者表达上的深度较浅, 也正是其平民化的传播方式, 有利于辅导员运用自媒体, 建立思政教育的校园网络文化, 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良性循环, 积极打造主题论坛、课程等线上资源, 尝试使用影视, 文字, 图片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打造互动教育交流平台,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不再是被动获取, 利用自媒体以直播的方式, 实时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一方面扩展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提升辅导员的效率与热情。

最后, 利用自媒体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舆论话语权。如今大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多种方式, 也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与自己相关的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并且发表评论, 跟随主流意见。但是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判断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很容易被社会主导舆论影响, 丧失对事件理性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抢夺舆论话语权, 是掌握思政教育主动性的关键。“在互联网空间, 抢先对事物和意见进行评论并发布十分重要, 不同主体可以对事件赋予不同意义, 抢先发布意味着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高校辅导员应当提高对热点、敏感事件的关注程度并且灵活运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争取最快时间理性还原事实真相, 进行客观评价,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件并引领大学生的舆论导向, 构建自己的舆论话语权, 及时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与诉求, 才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高效传播。

2 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工作构架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辅导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能力, 但是现状却是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学讲师基本相分离, 并没有机统一起来。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学的工作构架更能够使得辅导员清晰明白自己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 搭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学讲师的线上线下例会平台。思政教学讲师仅在上课时间与大学生接触, 平时接触较少, 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行为缺乏了解, 进而缺乏针对性, 导致思政教学讲师只是纯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 自然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效果大打折扣, 而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事件等都有了解, 却与思政教学讲师接触较少, 如何正确的解答疑惑, 或者针对性的教育, 存在较薄的理论功底, 导致辅导员多以管代教, 大学生出现抵制心理, 更加达不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的。线下搭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学讲师的例会平台, 应当按时召开;召开之前应当确定好主题与讨论内容;为保证时效性与频率, 例会时间不应过长, 可以及时针对近期大学生事件或大学生学习生活疑惑共同讨论, 决定对策。线上搭建以自媒体为中心的交流平台, 及时交流汇报突发状况, 以及学生情况。能够及时根据问题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其次, 搭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学讲师专题研究讲座平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同样导致希望得到科学充分说理的教育, 能够真正的为其解惑答疑, 而不是死板教育。辅导员不能以行政手段管理大学生, 思政教学讲师也不能光以书本知识育人。进行专题研究讲座正是相互借鉴各自的优势, 共同解决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思政教学讲师的专业性, 思政教学讲师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平时生活状况的总结。对问题进行深度讨论, 得出成果。在不断的交流当中, 高校辅导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对思政教育的水平, 进而更好帮助大学生在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答疑解惑;思政教学讲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对大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 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得出专业成果, 进而为大家提供专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最后, 搭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学讲师的双向兼职。思政教学讲师可以抽出时间兼职至少一天辅导员, 辅导员也可以抽出时间兼职至少一节课思政教学讲师, 从理论到实践或者实践到理论, 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两者形成合力, 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 加强辅导员职业定位培养与奖励机制

近年来, 高校辅导员队伍因为对职业价值及职业期待低于预期目标导致部分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 极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培养以及建立辅导员的奖励机制, 对提高辅导员自我认知, 增加思政教育效果, 加快大学生的行为品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 开展辅导员职业培训, 提升辅导员个体素质以及抗压能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者认为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换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属于表面工作, 其影响力和成效并不能够及时显现出来, 所以很难用量化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正比, 便会出现抵触心理;此外, 高校更加注重学校科研竞争力, 思政教育工作固然重要, 但对于学校的核心工作来说, 处于边缘地位, 必然导致辅导员地位的下降。其一, 开展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 提高抗压能力。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是高校辅导员, 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知识培训的同时, 不仅有能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更加主要的是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感情宣泄, 使得自身心理状况达到正常水平;同时应当搭建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 定时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 在辅导员自身无法提供解决办法时, 及时帮助辅导员走出阴影, 重获自信。其二, 搭建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机制, 提升个体素质。现如今, 辅导员思政教育理论缺乏是常态, 以管代教存在普遍现象。开展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交流讲座, 有助于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提高, 提升对问题的应对灵活性以及解决办法的多样性, 从而减少工作压力。

另一方面, 建议自上而下的奖励机制。应当用合理且明确的考核指标建立辅导员奖励机制, 不仅应当从辅导员主观方面评价, 比如实际工作付出与学生评价等, 还应当以客观定量分析评价, 比如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推行的“三五八”辅导员奖励机制, 即连续工作满三年, 考核一次被评为优秀者, 则享受副科级待遇;以此类推, 连续五年, 近两年有一次优秀者评价, 享正科级待遇;连续八年, 近三年有一次优秀者评价, 享副处级待遇。职业培训和奖励机制不仅能够摆正辅导员的心态, 提高个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思政教育理念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总之,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意义重大, 势在必行。建设好这两支队伍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谢俊.自媒体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创新[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 .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1-22) , [2016-3-22].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3]郑光贵, 魏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学结合的探究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11) .

[4]李江进, 徐洪业.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J].红旗文稿, 2015, (22) .

[5]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下一篇:首席员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