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2024-04-18

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精选6篇)

篇1: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小说教学策略与实施

高中小说教学两种现象引起深思:其一,学生喜“看”恶“学”。高中生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是不争的事实,甚者为之入迷。但小说教学课堂沉寂激不起半点漪澜,每逢小说教学单元的晨读课总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生厌恶学习小说,似乎也成事实。难道是选文的原因吗?不是。入选高中课文的小说,哪篇不是吹尽黄沙方始得的“金子”?许多学生先饱眼福即是明证,而由课文小说改编的影视节目,学生更是“津津乐看”。可见,原因得从“看”和“学”之间差别中找。笔者认为,学生喜欢“看”小说,因为有文本自由选择权,更把“看”小说当作一种消遣,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所好所迷的是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学”小说,得阅读已定的文本,成了学习任务,心情自然不轻松。倘能入其港、品其味,可能也会乐此不疲。可惜我们的小说教学却缺少这样的魅力,学生只好偷着乐,明着困了。

其二,教师重“析”轻“品”。教师习惯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分析课文,在小说教学课堂上,则表现为析情节、析人物、析环境,堂堂如此,课课一样,忙得不亦乐乎。而所谓的“分析”,大多建立在学生“看”小说初步印象上,进行演绎式讲解。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老师往往会迫不及待的提问: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则以堆砌形容词类修饰语回答了事。稍好些,不过再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文本相应位置。至于人物言行举止所透露出来心理可不去揣摩,言语特色也不去品味。架空分析,学生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的遗憾;囫囵吞枣,学生因尝不到味道而食欲不振,甚至厌食。

如果说学生喜“看”恶“学”有拈轻怕重之嫌,而教师重“析”轻“品”则使教学浅尝辄止。这种隔靴搔痒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流于肤浅,自然使具有一定小说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感到索然寡味。所以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出路在于引学生“登堂”更要“入室”,让学生爱“看”热闹,更会“看”门道。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非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可。一 教学内容陌生化策略——距离产生美

高中生在先饱眼福之时,已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留下人物的初浅印象,甚至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换言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矛盾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浅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教师想方设法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距离产生美”。

策略一,整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所谓教学单元就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教学实施单元”。“教学单元的划分,是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为基础的。”①有鉴于此,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以“为我所用”的原则重组教材,应是实现教学内容陌生化的重要对策。笔者曾以品味高中小说人物对话艺术为教学目标,有意选择富有生活化内容的人物对话作为教学内容。《祝福》,“我”回答祥林嫂时含糊的饰词;《边城》,爷爷通过讲翠翠母亲的故事委婉地教导;《荷花淀》,一群妇女,对外出丈夫十分想念,却巧词掩饰,令人忍俊不禁的那种不露声色的借口;《项链》,玛蒂尔德渴望借到项链时暗示意味很强的问话;《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谢绝邢夫人苦留吃饭时的回话„„撷取人物片言只语,在感受人物性格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本真美。

又如,在完成高四册三个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后,笔者改变授新课时关注人物的视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文视角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重新探讨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陈奂生、杜十娘等人物生存境况、复杂性格、奋斗历程及作者对小人物的态度。于是读懂了祥林嫂无奈的反抗,别里科夫“害怕出乱子”,玛蒂尔德的白日梦,华老栓的毕恭毕敬,陈奂生“阿Q式”的自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感受小人物辛酸、无奈、奋争、绝望的命运,自然对人物有更进一层的认识,在深入理解中领悟了作品蕴含的更为深层的内涵。挖掘作品,重新整合作品,让学生感受新鲜空气。策略二:比较。运用比较,意在设置参照物,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让所教内容产生相对距离,吸引学生学习。如《失街亭》教学,笔者引进《资治通鉴》中的“魏蜀街亭之战”一章,组织同学进行比较阅读。“前人评价《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请同学以此为例简要分析。”(带着问题,又有相应参照材料,学生自容不难获取答案)提出这个问题用意是让学生以“历史真实”为参照物,发现和理解小说“虚构”的情节,从而对《失街亭》所渲染浓烈的战争气氛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了解“艺术的真实”。

又如,同是“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边城》和《荷花淀》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如果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就很难深谙此味。两篇课文均写了宁静、美丽的月夜,但其作用有所不同,叙述格调和语言风格差别较大。《边城》意在渲染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荷花淀》则是展现家乡的富饶美丽,烘托人物勤劳、纯朴的个性。《边城》笔调舒缓,语言古朴沉郁;《荷花淀》则是笔调轻快,语言亮丽。究其原因,《边城》在赞美边地人民身上淳朴的原始的人性美的同时担忧这种原始人性美的摧残破坏,蒙上悲剧的色彩;《荷花淀》则是对根据地人民美好品质的赞美,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文笼罩在喜剧的氛围中。比较出“真知”,“比较”把发现的乐趣还给了学生,自然比常规按部就班式的解析效果好。

策略三:迂回。迂回战术往往用在直达目的很难做到而采用的变通策略。小说教学时运用迂回策略则是把本该教学的内容暂时搁着,引导学生通过“外围”学习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高五册《阿Q正传》的教学,理解阿Q

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其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阿Q的“Q”字,展开联想,在理解“Q”字形象含义基础上理解了“精神胜利法”。情节角度,“Q”是含泪的结局,自欺欺人,至死不悟,读者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人物角度,“Q”是阿Q的脑袋,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小辫,在这里面装满保守落后宿命的小农意识。他忌讳头上烂疤和“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真是何等的自尊自大,却又何等的自轻自践。环境角度,“Q”像是未庄,这里近乎封闭的只有一条河道与外界沟通,这里农民长期受剥削压迫,奴隶般的地位,在各方面都处于失败的命运,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未庄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缩影,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土壤。主题角度,“Q”还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国民的弱点,照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

同样,《药》的教学,理解小说主题是教学的难点,解读“意示群”就能举重若轻,突破难点。通过“血”“路”“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品味,我们自然得出《药》的主题是着重揭示群众愚昧,同时表现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迂回策略往往能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在不断品悟中自然释疑、解难。

二、教学过程感性化策略——无情未必真英雄

提出小说教学过程感性化的主张,基于以下认识;其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二,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她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便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味出来的东西深刻。其三,老师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过程说”就明确指出:“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文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②

策略一,激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课文插图找“套子”,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找外在“套子”:衣着套子,用具套子,起居生活套子;其次引导学生找内在“套子”:职业套子,语言套子,思想套子;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赏插图,找出一些细节:天空晴朗无云,飞翔着成群的鸟,青年人骑车飞驰,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这些构成了画面的背景;结合课文品味,这些背景同“套中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了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新鲜事物,新鲜思想不可抗拒大潮,必然湮没一切顽固、守旧的落后东西。

策略二,煽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感情是活动的源动力。煽情手法较多,朗读传情,以情激情,想像生情等,落实到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最为有效煽情手段,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情绪饱满,神采飞扬。如《项链》的教学,不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简单化处理:玛蒂尔德是个好女人还是坏女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分成正反双方两个陈营,各自根据文本寻找理由,展开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小说教学将结束时,笔者又添了一把柴:主人公玛蒂尔德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有没有改变?这在原来争论基础再掀波澜。学生共有四种看法:一是变了,二是不变,三是既变又不变,四是小说家只是客观地向我们展示这个人物的命运,并不在意主人公性格变与不变。其实,学生每提出一种看法,都不能凭空而论,而必须以文本言语为依据,于是讨论过程同时也成了瞻前顾后深究课文的过程。教师有时也参加讨论,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情趣更加高涨。“对话”的实质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不仅交流了各自学识,还交流了情感,一举多得。策略三,设疑。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需要教有,有疑却要无,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敏锐性。从言语形式角度设疑提问,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其一,词语活用。如(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这是运气了你„„《药》

“运气”可做名词和形容词,但不能带宾语,然而这句话出自凶狠残忍粗野无知的刽子手之口,误笔倒成了妙笔。

其二,倒装句式。如“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祝福》)“怎么了,你?”(《荷花淀》)

从字面看,这两句意思都很简单。但急切的言语通过倒装句式表达出来,前者表现四婶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这对已捐过门槛的祥林嫂不吝是晴天霹雳,对她是致命一击。后者表现了妻子对丈夫体贴、温柔,说明伉俪情深。

其三,连续追问。如(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不好也只管告诉我。”(《林黛玉进贾府》)

一连串的发问只是为了表明她对林黛玉的关心,根本不需要林黛玉回答,而其出发点则是讨好贾母,显示她在贾府不一般的地位。如删掉几个问句,就表现不出王熙凤善于逢迎、八面玲珑的性格了。另外还有变化标点、重复语句、改换称呼等,这些处在非常规的言语形式,其蕴藉往往很深,值得设疑品味。

策略四,摹仿。语文教学时,有时不妨以“演”代讲,不析一字,尽得风流。如《守奴财》“抢梳妆匣”一段,笔者先让学生在自行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扮演葛朗台表演全过程。扮演的同学一起身子马上进入角色,“轻手蹑脚”走上讲台,面对金匣子(粉笔盒),一纵一扑一放,对欧也坭一摆一推,动作演得如此到位;迎着窗口,瞪着眼睛“噢,是真金!金子!”语气把握更是传神。学生出色的表演,告诉我们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又如学完戏剧单元之后,回过头来重新学习《药》,让学生把“茶馆谈药”改编成话剧,学生踊跃上台表演。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学生自然也变会苦学为乐学。

总之,小说教学策略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果把我们的小说教学课堂比作一个舞台,教师该做的是幕后工作或充当配角,而把前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担当主角表现才华,展示才能。注释: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p.442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中学语文》1996年第9期

篇2: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Book report About The African Child

Name:

Number:

Time: the fourth semester

After Read The African Child

The African Child was written by an African writer called Camara Laye, who gave m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bout seeing the African children.It is really a book which is worth reading although it do not belong to the best-sellers or the newest publication.It is just a book written in a very long time ago by a not that famous writer, but you’ll find it fantastic or you will finally get something after read the book.Now let’s see the details.The African Child is a book collected by Collins English Library, and the library graded it with level 4.The level represents a text written within a basic vocabulary of 500 words and appropriate structures, 2:1000 words, 3:2000 words, 4:3000 words, 5:5000 words.The Collins English library series are written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 reluctant native readers.The African child only contains 12 chapters, but for me, it’s the perfect, because I cannot read that much words in a short time by my reading speed, I know I have to do with my reading.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there is a short passage written for the writer’s mother to express the writer’s thanks towards his great mother, and also, to appreciate the women of Africa.Then comes the story.It is a true story about the author himself became a man, and finally left his hometown and family.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I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touching.I used to misunderstood that all the

African family are living a poor and unhappy life, and the woman here has little importance in their society.Now I know that not everything is so absolute.The author tells us that some people may hold this view for many years, but Africa is huge, with many different ways of life, and in their country the woman has considerable freedom and power.In his hometown, his mother was respected and admired greatly not only for her strong mind, but also her strange powers.He really had a mother with fantastic powers just like magic.In the book, it seems just many of them have magic, his father’s black guiding snake which guided him to do the right thing, and led him to the way of success.And also, his mother’s power to make animals come to life, the mystical ‘sema’ or medicine man, and marabouts who have a magic power to make wishes come true or can predict future just like a wizard.In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I saw that those African boys did not live a hard time.Instead, they were happy almost every day, they loved wild animals, and the wild animals like snakes never hurt them, snakes are thought to be good friends and tutor to them.In a certain time, the author would go to visit his grandmother who lived in countryside.Here everybody knew everybody else, they know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each other, and each other’s secrets, but they were very considerate to each other in a country manner.Here we can see that country manners do not mean rough manners, people are more polite in the country than in the town.They have more time, and the way of life is simpler in the country, but there are accepted rules.Although everyon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everyone else’s lives, they are always very careful about each other’s personal freedom.And if their minds seem to work more slowly in the country, it is because speech is a serious matter.They always think careful before speaking.Here author spent a very happy time.He enjoyed the activity of cutting rice with adult and partners just as young as he is, he liked the sound of drum while cutting rice, and he loved to keep the birds away from their rice on the ground.He could swim in the river with others freely, and climb trees as he want even though his clothes would be torn.He was not afraid of that here, he had a grandma who would mend it without complain.She loved her grandson.But life is not happy all the time;there surely will be some hard time to spend.As the author went to school, old boys always hit the younger students, took their food and money away, but the young was too afraid to tell their fathers.Finally one day, hungry and hurt, one of the younger students dared to tell all about it to his father,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eople in the town, so the problem was solved, and the younger students was lived in a happy life ever after.Time flies, here came the day of boys becoming men.They would experience the circumcision.The process is hurt, but it’s the price of becoming a man.All the boys behaved very bravely that they never cried

篇3: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一、文献综述

语言学家Krashen[1]研究发现, 写作水平越高的作者拥有各类书籍、杂志的数量就越多, 且更喜欢阅读。也就是说, 阅读与写作具有正相关性, 且与写作练习相比, 阅读练习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更大。拥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相应的语言输出, 并且输入量一定要大于输出量。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 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 培养学生的语感, 形成遣词造句的语言驾驭能力, 从而习得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Widdowson[2]认为阅读是吸收性技能, 写作是生产性技能, 两者均为典型的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在一起, 学习者通过阅读可获得一定的写作技能, 反之写作也会对阅读起到促进作用。Stotsky[3]也通过研究发现, 写作技能较高的人在阅读能力方面也比较高, 并且阅读能力较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句法更加成熟。

近年来, 国内也有学者着手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比如, 谢薇娜[4]就认为阅读与写作互相关联、互相交融, 写作过程即作者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反之, 阅读也是模拟写作过程的体现。又如, 陈立平[5]也认为阅读与写作既互相独立, 又相辅相成, 阅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者的语言水平, 还可以促使其写作技能的提升。

二、教学实践

我将英语原版小说的阅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范文阅读及讨论

在学习某类型的文章体裁写作前, 教师可先向学生提供数篇同一类型的阅读任务。比如, 人物描写,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英国经典文学名著《飘》里描写Scarlett的相关章节, 指导学生尝试通过阅读原著更加深入地了解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如:“I never give any-thing without expecting something in return, I always get paid.”则是对郝思嘉性格中现实一面的直接体现[6]。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阅读, 共同讨论, 针对范文的大意、作者的行文结构、其中的语言难点等进行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分组指导, 及时解答学生所提的相关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再将各组的难点问题汇集在一起进行总结, 重点帮助学生对范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表达方法进行全面了解。

(二) 模仿写作

模仿写作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生参考范文的结构特点和描写方法写出同样类型的作文, 具体内容可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定。如用自己的语言将范文的大意做复述, 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信件格式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表达出来;可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给小说中的人物写信, 再以小说人物的口吻给自己写回信;可以将文章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描述自己与书中人物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经历;也可以针对每个章节发表自己的评论, 阐述自己未充分理解的内容, 分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某个细节, 甚至可以大胆预测下个章节的内容等等。学生完成后再将自己的作品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这样的课堂人物设置,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好地阅读、分析、体会书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 再次“身临其境”地与其进行“对话”, 而这一“对话”的过程, 便能使学生提取文中恰当的、出彩的文字表达, 将其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去。

(三) 作品评价及练习

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在模仿写作阶段结束后, 每个小组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交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先由学生互评,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当然, 这样还远远不够。评价不仅仅限于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和优秀习作进行区别分析, 教师还应当在表扬好文章的同时, 带领学生将好作品和原版小说进行比较, 找出学生文章中和小说水平相当的词句及立意, 鼓励更上一层楼的创作。因为, 小说阅读的价值还应当在写后的阶段得以体现, 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品的价值, 又使得学习者对自己的进步空间做出期待, 体现了写作与小说阅读紧密结合的魅力。

三、原版英文小说应用于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加强英文原版小说的阅读训练, 可以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原版小说,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写作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断加深对英语词汇、词组、句型、语法知识的理解, 对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写作教学中引入原版小说的阅读, 还可以制造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等。然而, 根据我的经验, 以下几点问题仍需引起教师的注意。

首先, 选择原版小说时要与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特点相结合,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相适应, 比如Gong with the Wind (《飘》) 、Dear John (《分手信》)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麦田里的守望者》) 等, 便是能协助写作教学, 将写作练习与小说阅读有机结合, 并帮助学生完成阅读过程中获取的语言知识的内化的典型小说。其次, 教师要进一步改进写作评阅标准, 即单纯的语法错误、表达错误并不等于英语写作评阅的关键, 教师要基于文章的整体进行评价, 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思想内涵等。最后, 要注意学生过度模仿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 其二语学习水平相对较低。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用paraphrase (转述) 的方法引入, 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及表达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最终增强其实际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总结

现阶段, 大多数英语教师均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原版小说阅读在提高学生写作技能水平中的重要性, 但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比如, 教师还不能确定英语原版小说对学生写作学习的帮助到底有多大;学术界研究成果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笔者认为, 原版小说要引入课堂, 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指定读物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和剖析, 而这恰恰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使得推行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与其说本文是笔者对原版小说以读促写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的展示, 还不如说是对原版小说阅读与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影响的反思, 而其所能引申的研究论题, 如原版小说的选取、特定教学法的选择和教师对学生能动性的激发等话题都有待研究, 也令笔者相信, 对于小说阅读提高写作水平的相关的教学实践及模式将逐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推行。

摘要: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 写作技能作为一项核心技能, 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发现, 阅读在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读与写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吸收知识, 通过写作应用知识。如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二者的契合点, 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提升其英语写作水平, 是本文的重点讨论议题。

关键词:英文原版小说,英语专业写作,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何星.从阅读到写作——交互式阅读模式对英语语篇连贯写作方法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11 (6) :45-46.

[2]陈靖武, 马果成.关于写作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1) :1.

[3]张新玲.读写结合写作任务研究综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 :75-79.

[4]李志雪, 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对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年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 2011 (6) :55-58.

[5]陈立平.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6) .

篇4: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说阅读 兴趣 质疑

小说的阅读教学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其难处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对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知之甚详,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集中精力深入学习。

难道是选文的原因吗?应该不是。入选初中课本的作品,每一篇都是精品,学生急于先饱眼福即可为证,而且学生对根据课文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津津乐道。可见,看小说和学小说之间差别很大。学生喜欢看小说,因为有自由选择权,把看当作一种消遣,多数学生沉迷于小说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而学小说,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本,娱乐变成了任务,心情自然不轻松。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影视导航,文本验证

现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经改编成影视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福音”,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让学生有兴趣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比如,学习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影《骆驼祥子》,让学生先看文本,然后对照文本看电影,看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什么?祥子的最后命运会是什么样的?学生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们可以返回去看电影,这样学生有兴趣把小说学完,而且效果非常好。

二、饰演角色,亲身体验

进行小说教学,有时不妨以“演”代讲,如教学《范进中举》中范进知道自己高中之后的一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自行揣摩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范进发疯的全过程。扮演角色的同学仔细揣摩范进的表情、神态、语气,进行表演,之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我认为哪个地方处理的不够好,范进此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表演完毕后,学生对于课文的把握已经很到位了。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把这个小说改编成话剧,然后上台表演。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揣摩文本,考虑怎样才能使表演到位,排练的过程即是深入学习的过程,而表演基本就是学习效果的检验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不必听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讲解,而是自己去发掘、感悟,得之于心而宣之于形,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三、质疑激趣

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紧扣文章的中心内容,找到好的切入点,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考证,寻求问题的答案,引起他们认真研读文章的兴趣。

在小说阅读教学设置疑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特殊句式。小说中不乏特殊句式,而这些句式往往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如教学《孔乙已》一文,文中对孔乙已的最终命运只一句“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带过,那么,孔乙已到底是在最后一次喝酒之后黯然死去还是翻然悔悟,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呢?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话中同时用到了“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自相矛盾的词呢?一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揭示出孔乙已必然的悲剧命运,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对文中的人物质疑。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小说的理解,所以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适当设问质疑有利于对小说内容的深刻理解。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质疑人物:范进的疯可信吗?有没有不疯的可能?学生很有兴趣进行这样的讨论,他们积极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在论辩的过程中,大家对范进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形象是在那个社会中勉强活命的一些人的缩影,这一形象的深刻性、悲剧性表明了封建科举制对文人的毒害,最后使范进精神崩溃了。

3.对文中的环境设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有的环境描写还能起到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环境描写也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就环境描写来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大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怎么不写别的场景?

四、进行比较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把《范进中举》《故乡》归为一类,把《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归为一类。前一类可以比较其中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他们的性格悲剧,进而了解那个时代,暴露时代弊端。而后一类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着重通过人物形象揭露那个时代的弊端,说明那个时代对人物的迫害,小说丰厚的形象性及思想内涵蕴涵其中。

总之,只要我们把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把小说阅读教学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初中语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5:原版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细致分类 明晰章法――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张忠森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意图而通过作品来讲述的事件”。对于阅读小说而言,情节把握是关键。因此,高考小说阅读就常常把这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高考“情节类”的考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去迎接考试。

对于情节类的题目,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的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的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内容)”等。第二类是分析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向形式有“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某一情节(多为结尾)这样安排,合理吗”、“某一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等。

第一类题,就是直接概括故事情节。这类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也仅属于C级。比如重庆卷(考查小说为《枪口下的人格》):“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这种题意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也是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的能力。

第二类题,其实就是赏析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的一类题。这类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情节的理解,以及它在小说叙述中的作用分析,能力层级属于E级。比如浙江卷(考查小说为《第九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这就不仅仅是对小说某一情节内容读懂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全篇布局上来理解的。而这类情节题,又需要进行细分,因为考试的情节,所处的 篇章位置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以便学生更好地解题。

二、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对学生的应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是进门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学生连门都进不了,就更别谈答题对不对、全不全面了。

先说第一类题,就是概括小说情节类。解答这类题,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读题干,看是否有特殊要求。所谓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求请以某某为中心进行情节概括。第二步就是在作答之前,能大体上对小说每一段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按顺序进行组合。第三步组织答案,如果题中没有特殊要求,如20安徽卷(考查小说为《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这样的题,在写答案时,一般以主人公的活动发展为主线,将事情按先后顺序写出来。(注:用①②③……数字标出。一般来说,要写出4――5个点,即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另外,也可按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写出,但这一般比较难,除非题目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否则,一般都不必用这种线索来组织答案。

第二类题,也就是考查情节的作用。这类题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类梳理解题策略。根据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开头情节作用题、中间情节作用题、结尾情节作用题。回答情节作用题,有一条总的思路,那就是需要从内容、情节结构作用、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先说开头情节的作用。根据开头的情节所写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式、设疑式、讲述故事式和倒装式。

写景式的开头,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①内容上:通过对……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导引人物出场,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

④更好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设疑式的开头,是指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如下:

①内容的概括(简述其内容)。

②设置悬念,突出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引出下文的情节。

④突显人物形象。

⑤揭示小说的主题。

讲述故事类的开头:在讲主要的故事之前,()先讲了另外一件与这相关的`事情。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如下:

①概括内容。

②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③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④揭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比如年浙江卷中的小说《第九车厢》第一段: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认真审题,明确这是开头情节的作用题,且属于讲述故事类的。第二步就是要分析这一段的内容。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列车没有前三节车厢,二是写买了前三节车厢的旅客或被安排到其他车厢,或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第三步是要找出这一段两方面的内容与下文的联系点。“我”的乘车经历与基辅读者的乘车经历相似,并且一个是一腔怒气,一个是耽误了旅游。所以第一段的作用是强化了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最后就是组织自己的答案。

高考参考答案如下: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接下来说一说中间情节作用题。这类题的总体解题思路如下:

①内容的概括。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开启下文……情节。

③丰富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突出小说的主题。

但这里需要补充的还有两种特殊情节,第一种是某一个情节多次提到相似的情节,其特殊作用还有:“利用延迟结构,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第二种是插入的故事情节,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其特殊作用是:“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小说内容更丰富。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

最后说说结尾情节的作用。按照内容的不同,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写景式的结尾,二是故事性的结尾。针对写景式的结尾,一般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概述景的特点。(句式:结尾写了……,烘托了……气氛,给予读者想象空间。)

②呼应了小说的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

③深化主题。

④升华人物性格或突显人物命运。

故事性的结尾,是指以主体故事的结尾作为小说的结尾的一种结尾方式。根据其结尾产生的效果不同,又可以分为下面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出人意料的结局。所谓出人意料,是指它的结尾并没有按照读者预想的结局形式写出来,但它一定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在前面的情节中,都有一些暗示与伏笔。如《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看似很不合理,足足花了十年才还清债务的项链怎么会假,这让人难以接受。但它在前面的情节里,其实已经为这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在此就不细述了。针对这一类题,解题的总体思路如下: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第三种情况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种情况就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这类结局的作用是“留下了‘空’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上面就是笔者对情节类的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的一种归纳总结,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应考。将情节题进行细致分析,理出不同的情节题型特点,然后明晰解题的章法,这样,才能做到复习应考的高效。

篇6:格林童话原版故事简短的阅读

可怜的士兵不知该靠什么度日。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家走,傍晚时分来到了一片大森林。他看见一所房子里透出一点儿灯光,房子里住着一个巫婆。“给我一个睡觉的地方,再给我一点儿吃的和喝的吧,”他对巫婆说,“我已经快不行了。”“嗬,嗬,”她回答说,“谁肯无缘无故地给一个逃兵什么呢?不过,要是你听我的吩咐,我倒愿意对你发发慈悲,收留你住下。”

“你想叫我做什么呢?”士兵问道。

“明天给我松园子里的土。”

士兵满口答应。第二天,他拼命干了一整天,可天黑时还是没干完。

“我看,”巫婆说,“今儿个你只能干这么多了,我呢,愿意再留你住一夜,可你得给我劈一大堆木柴。”

士兵又干了一整天。可是,到了晚上,巫婆提出他应该再住一夜。

“我叫你明天干的活儿很轻松。在我屋子后边,有一口干枯的老井,我有一盏灯掉下去了。这盏灯发蓝光,永远也不会熄灭,你帮我把它捡上来。”

第二天,老巫婆领着士兵来到井边,用筐子把他放到了井里。他找到了那盏发蓝光的灯,接着发出信号,让巫婆把他拉上去。巫婆把他往上拉着,谁知他快到井口的时候,巫婆却伸手想把蓝灯夺走。士兵呢,发觉她没安好心,就冲她说:“不,我不能把灯给你,我得先上到地面才行。”巫婆一听,火冒三丈,把士兵又扔回了井里,自己却走了。

可怜的士兵被摔在了井底,倒没有伤着。那盏蓝灯还在闪闪发光,可这有什么用呢?他感觉自己必死无疑了,心里涌现出了无限的哀伤,呆呆地坐了好久。后来,他无意中把手神进口袋里,摸到了他的烟斗,发现里边还装着半斗烟丝。“这是我最后的享受啦。”他心里想于是把烟斗从口袋里拿出来,就着蓝灯的火焰把它点燃,开始抽了起来。烟雾在井底冉冉升腾,在井中弥漫。忽然间,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人儿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说:

“先生,您有何吩咐?”

“我怎么能对你呼来唤去呢?”

“对您,”小人儿回答说,“我是有求必应的。”

“那好哇,”士兵说,“帮我从井里出去吧。”

小人儿拉起他的手,提起蓝灯,领着他穿过一条地道。途中,他把巫婆聚敛隐藏起来的金银财宝指给士兵看,士兵尽其所能,搬走了不少金子。

回到地面上之后,士兵对小人儿说:“请你去把那个巫婆捆起来,让她接受审判。”

不大一会儿,巫婆就骑着一只雄性大野猫,令人毛骨悚然地尖叫着,从士兵面前一闪而过。小人儿说:“审判完毕,巫婆已上了绞刑架。”

然后,小人儿问:“先生,您还有什么吩咐?”

士兵回答说:“暂时没有了,你可以回家了。不过,我一叫你,你必须马上就到。”

“不必叫,”小人儿解释说,“您只要用蓝灯的火焰点燃烟斗,我马上就来到您身边了。”说完,他便无影无踪了。

士兵回到原来的城市,住进最高档的旅馆,订做了许多漂亮服装,还吩咐旅馆给他准备一间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房间。一切安排就绪之后,他唤来皮肤黝黑的小人儿,对他说:“服役期间,我对国王忠心耿耿,他却把我赶走,让我忍饥挨饿,现在我要报这个仇。”

“让我做什么呢?”小家伙问。

“等夜深了,你去宫里把公主背来,让她给我当女仆。”

小人儿说:“这易如反掌,可对您却有危险。”

午夜钟声刚敲响,士兵的房门被一下子推打开了,小人儿把公主背进房间。

“啊哈,你来啦!”士兵喊叫道,“快去拿扫帚,把房间好好打扫一下。”

公主打扫完毕,他把公主叫到扶手椅前,伸出双脚,吩咐她脱去他的靴子。然后,他把靴子冲着公主的脸上扔过去,叫她把靴子擦干净,要擦得乌黑锃亮。公主困乏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却心甘情愿、一声不吭地忙这忙那。公鸡啼鸣时,小人儿又把公主背回宫里,放在床上。

第二天早上,公主去见父亲,告诉父亲她做了一个希奇古怪的梦。“我被人背着,快得跟闪电一样,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送进一个士兵的房间。我被迫像女仆一样地伺候他,扫房间,擦皮靴。虽说这只是一个梦,可是我却筋疲力尽,好像真的干了那些活儿似的。”

“也许这不是一个梦,”国王说,“听我说,把你的口袋里装满豌豆,然后在口袋上戳个小窟窿;要是再有人来背你走,豆子就会掉在街道上,这样就可以发现你的去处。”

国王说这番话的时候,小人儿隐了身就站在旁边,听得真真切切。夜里,小人儿又来背睡梦中的公主,穿过街道时,的确有豌豆从口袋里掉出来,却不起任何作用,原来那个小机灵鬼儿事先在每一条街道上都洒上了豌豆。公主呢,再次被迫像女仆一样,辛勤劳作到鸡叫。

第二天早上,国王差人出去寻找踪迹,却是枉费心机,因为条条街道上都有成群的穷孩子在拾豌豆,嘴里还嚷嚷着:

“昨天夜里一定下了豌豆雨啦。”

“咱们得另想办法,”国王说,“你上床时,别脱鞋子。你从那儿回来之前,藏起来一只,我一定能找到它。”

这回又让皮肤黝黑的小人儿给听见了。当天夜里,士兵吩咐他去把公主背来时,他对士兵说:“这次我可不知如何是好。要是在您的房间里搜出鞋子来,那您就遭殃啦。”

“照我说的去做。”士兵回答道。

于是,公主第三天夜里又来做苦工,但是,这一回,公主在被背回去之前,却把一只鞋藏在了士兵的床底下。

第二天早上,国王派人出去在全城寻找他女儿的鞋,结果在士兵的房间里搜到了。士兵呢,经过小人儿的再三请求,已经急急忙忙地逃出城去,但还是很快就被追上了关进了监牢。匆忙逃走时,他忘记了带上至关重要的东西——那盏蓝灯和金子。他身上只有几个硬币。他戴着沉重的镣铐,站在牢房窗口,看到一个当年的同伴打外边走过。这位同伴走过来时,他敲了敲玻璃窗,对他说:“要是你愿意去把我忘在旅馆的小包裹取来,我一定好好酬谢你。”同伴跑去很快就把包裹取回来了。同伴刚走,他马上就用蓝灯的火焰点燃了烟斗,他的那位皮肤黝黑的小朋友一下子又站在了他身边。“别害怕,”小人儿说,“不管他们把您押往哪里,您去就是啦,可是千万别忘记了带上蓝灯。”

次日,国王对士兵开庭审判。尽管他并无大罪,却被判了死刑。在被推上绞刑架之前,他恳求国王恩准他最后一个请求。

“恩准什么呀?”国王问道。

“恩准我在路上抽一袋烟。”

“你可以抽三袋。不过,你别忘了,三袋烟可救不了你的命。”国王反唇相讥。

士兵抽出烟斗,用蓝灯的火焰点着了。一个烟圈刚刚袅袅地升起,小人儿手里握着一根短棍,就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问他说:“主子,您有什么吩咐?”

“去把那些人面兽心的法官给我揍趴下,对那个国王千万也别手软,他待我坏透了。”

上一篇:匿名投诉书范文下一篇:全业务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