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2024-05-14

孟子荀子名句译文(共7篇)

篇1: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篇一: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孟子》经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10、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1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1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1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兴,是真心实意的服从。

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 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还没有过的。

1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1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1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

20、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2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24、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译文】人不学而有的能力,是人的本能,不用考虑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识(天赋的道德观念)。

2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 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荀子名句及译文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译文〕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指眼睛因为不能同时盯着两个东西(或两种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为专注所致);耳朵因为不能同时听取两种人的.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4、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

〔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 5、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韩矛戟。(《荀子·荣辱》)

8、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译文】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译文】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1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译文】嘴巴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说,身体不能做,(这是)国家的用具;嘴巴说好话,身体干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敬重他的珍宝,爱惜他的器物,使用他的用具,清除他的妖孽。

11、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荀子·儒效》)

〔译文〕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

12、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荀子·儒效》)

〔译文〕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

13、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15、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译文〕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1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8、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19、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译文〕知识多而不能亲自践行,学问广博而没有常道,爱好众多而不能专精,这些都是君子不赞成的。

篇2:孟子荀子名句译文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 • • • • • • • • • • • • • • • • • 下顺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2、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4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荀子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

篇3: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出发点不同, 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范围界定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 所以个体的修养即本性的回归;持性恶论观点的荀子则认为,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达到“化性起伪”。

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 · 离娄下》),也就是说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则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 · 正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荀子 · 性恶》) 即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和欲望。由此可知: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 而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 · 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 · 公孙丑上》)

荀子认为天赋之性善是不存在的,人的天然之性中不包含道德之善,荀子严格区分了先天之“性”与人为之“伪”, 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性”“伪”的区别。善不同于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本能,它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中就包含的因素,而是人为的,是人后天对于礼法制度的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人性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 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P140。)

由于二者的理论出发点不同,所以导致各自对善的实施途径的表述也不相同。孟子重视发挥人本身的善良的作用, 强调内省,通过反求诸己,寡欲养心,求得保持善心。荀子则重视学习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化性起伪,达到圣贤境界。

“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 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孟子所注重的,是性须扩充;荀子所注重的, 是性须改造。虽然一主性善,一主性恶,其实亦并非完全相反。究竟言之,两说未始不可以相容;不过两说实有其很大的不同。”(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P192)

“性善”的实践在于养“浩然之气”并“持志统气”。《孟子 ·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的这种气,需要正义的培养,并与义和道一起实施于言行,逐渐积累才能聚集成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故人善养其浩然之气,“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 · 公孙丑上》)就能做到性善的回归。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天性是恶的,而教人从善在于“化性起伪”。这样“性”与“伪” 就成了善恶的两端。性,即天性;伪,即今天之“为”,也就是后天的努力、学习。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我约束,并以礼约束人,希望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善,就是说应积伪而成。“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 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 然而可为也。”(《荀子 · 性恶》)要改变这种恶的人性,必须“外求”于他物,即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矫正,这样才能实现从善的目的,进而达到善的境界。

另外,荀子还提到环境对人性的重要影响。《荀子 ·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认为人们要和善为友,以求得到良好的环境氛围滋养,使人性去恶向善。并注重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 劝学》)以求积善成圣。由此可见,荀子主张去恶性而成善, 想要用教育化人心,积伪成善,实现教人从善的目的。

荀子性恶论的主要意图是要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因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结果。(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 · 诸子学志》P91)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对善的实施途径的表述也不相同,但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则是要对人的本性恶加以矫正,最终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如尧舜一般的圣人。

吕思勉先生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 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第二章《儒家》第五节《荀子》P83-84。)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张觉校注.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M].电子版·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

[4]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篇4: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关键词:人性论;政治主张;王道;霸道

一、理论背景

孟子生卒年无准确记载,据考证其大致范围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289年①内,即战国中期。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同时暴政暴君却使得生灵涂炭:“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②所谓贤能之士,也沦为暴政暴君的帮凶。社会混乱,根本无人顾及民生。而孟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其政治主张也就带有了强烈的批判性。

荀子生卒年也有较大争议,但其大致范围可确定是在战国后期,即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226年③。

战国后期,惨烈角逐继续,但人们已经逐步开始找寻应对措施,因此,荀子政治理论的批判色彩明显不像孟子那样浓烈,而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理论基础:人性论

孟子和荀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④人性之善,是生而即备的。他以孺子入井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则人心为道德本心,而人有“四心”,由“四心”而有“四端”,由“四端”而有“四德”。这里,性善是具有先验性的。而不可否认的性“恶”则是违反本然由趋势所至:“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⑤

《荀子·性恶》篇明确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⑥人性是恶的,其善为“伪”,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而因顺其发展还会产生种种罪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⑦

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生即有的,同时也不否定后天影响,但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善”是生即有的,“恶”是后天的,而后者的看法却恰好相反。由此延伸出的政治理论也就大相径庭。

三、政治主张

(一)“利”

从人性论的角度继续讨论,就会面对“利”的问题。

孟子其实不愿意讨论“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⑨可以看出言“利”在孟子是为“耻”的。在这里,他更多说到“义利之辨”的问题。孟子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先义后利”:“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⑩而对于百姓来说,则要“先利后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11不过无论“义利”先后,孟子显然是强调“义”的。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在言“利”的同时,更注重道德的引导和规约,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B12“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B13他坦然承认了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不必为耻。他也同样谈到了“义利之辨”,但是与孟子对“利”之不耻和对“义”之强调的明显对比就淡薄了许多,所以荀子较孟子也更多的谈到了“富国裕民”。

(二)“礼”与“法”

无论孟子和荀子对“利”的态度如何,对“利”的规范和制约就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孟子强调“礼义”,而荀子则是“礼法”并存。

孟子更多的承接了孔子对于“礼”的观念。“礼”是德的外化,由人的内心发出,通过这种外化的行为既可规约外在行动,又可由行动返而影响内心,使得内外兼修。所以,从天子以至庶人无一可离,进而孟子常“礼义”并称:“无礼义,则上下乱。”B14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B15作为一种治国手段,”礼“的意义是道德教化的外在宣扬和实践,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引导。

荀子也非常注重“礼“的作用:“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B16在说到“礼”的起源时,荀子认为:“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礼”其实是为了调节物质和欲望的关系而产生的,这具有强烈的现实经验性,而“礼”的规限作用在面对现实利益的强烈冲突时,毕竟是不够的,由此,“礼”必转为“法”:“隆礼重法,则国有常”B17、“礼法之大分”B18。所以,在荀子这里,“礼”非常明显的带有了“法”的性质和制度方面的含义。

(三)“王道”与“霸道”

儒家向来是有“民本”思想传统,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19还是荀子:“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20但孟子主张治理国家要为民之父母,而荀子则更注重对人民的统治,换句话说,也就是对“王道”与“霸道”的偏重有所不同。

孟子非常推崇尧、舜,他不仅以尧、舜为圣人的表率:“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而且在治国方面,他希望统治者也都可像尧、舜一样,行其道,为其政,以造就尧、舜之社会:“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B21、“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B22而这其实正是儒家一直向往的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述为“大同”社会,这样的社会无疑是“王道”社会也即是“王道”的结果。

而正如荀子所说,“隆礼重贤”实为“王道”,“重法爱民”则为霸道,荀子主张则是“王”、“霸”兼综。因为“王道”社会仅为一理想,无论在战国中期还是战国后期,这种社会理想只能扮演批判角色,面对现实政治是无力的,而“霸道”政治则才具有可实现性。荀子既未忘却政治道德性,又注重其实践性,因此是在“王”、“霸”之间保持张力的。(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95,102-107,172-184

注解:

① 钱穆:《孟子生年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6页。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5页。

③ 李峻岭,杨锦先:《荀子年寿形迹考》,《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

④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1页。

⑥ ⑦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1页

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4页。

⑩ 同上,第201页。

B11 同上,第211页。

B12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B13 同上,第65页

B1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4页。

B15 同上,第295页。

B16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7頁。

B17 同上,第51页。

B18 同上,第67页。

B1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5页。

B20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页。

B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4页。

篇5: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最后卒于兰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一定意义上,法家的思想是由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的。

篇6:儒学摘要《荀子》译文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 ;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修身》)

译: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礼法是这样规定的就这样做,这是他的性情安于礼法;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就这样说,这是他的理智顺从老师。性情安于礼法,理智顺从老师,那就是圣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译: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不能不继续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一发生争执就会酿成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因争执而酿成的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界限,以此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由于养生物品的缺乏而不能满足,养生物品也一定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养生物品和欲望这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译:所谓音乐,是协调人们情感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统合人们之间相近的情感意愿,礼制区别人们之间的等级差异,礼制与音乐相配合,(就这样)管束了人们的思想。深切地触动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改变人的性情品德,是音乐的本质功用;弘扬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不变的准则。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译:恭恭敬敬,是礼节;协调和谐,是音乐;谨慎小心,是利益;斗殴发怒,是祸患。所以君子遵守礼乐的规范、享受它带来的利益,谨慎小心而不斗殴发怒,因此行动百次都不会犯过错。小人的做法就与君子相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

篇7:荀子劝学-古诗文译文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能够停止不前。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而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木材挺直的如同木工的墨线,但用火烘烤,就可使它弯曲,进而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就像与圆规画的一样,即使再经过烈火的烘烤,太阳的暴晒,它也不能再恢复原样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大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前代圣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而使他们这样的啊。《诗经》上说:“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守你的职位,爱好正直的德行。上帝知道了,就会赐与你极大的幸福。”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高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持久的。

我经常整天思考,但不如学习片刻所获得的教益;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但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就能看见。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利用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双脚善于走路,但能够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桨渡河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的生性并非与别人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帮助自己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再用毛发编织起来,系结在芦苇穗子上,大风吹来,苇穗就会折断,窝里的鸟蛋跌破,幼鸟就会被摔死。这并不是它的窝做得不好,而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由于它的茎能长这么高,而是它生长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生在丛麻当中,不需要扶持它也能长得挺直;白沙混入黑土中,会变得跟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白芷,如果沾上尿水,君子不愿接近它,普通百姓也不再佩带它。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美,只因为沾上尿液才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士,这样才是防止自己误人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荣辱的到来,必定和他德行相适应。肉腐烂了,就要生蛆,鱼枯死了,就要生虫。行为怠慢,忘记了自身,就要闯祸。凡是坚硬的东西,人们用作支柱,柔软的东西,人们用来捆束东西。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自身,就会为人憎恶。铺开的柴好像一样,火总是朝着干燥的一方烧去;土地好像一样平整,水总是向潮湿的一边流淌。草木总是丛聚生长,禽兽总是成群居住,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旦张设,弓箭就向这里射来;森林的树木一旦茂盛,伐木者就拿着斧头来砍伐;树木一旦成荫,群鸟就会来这里栖息;醋发酸了,蚊子就飞来聚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致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谨慎地立身处世啊!

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出来;不断积累善行,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的一跳,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千里。因此,成功就在于不停顿地向前走。用刀子刻东西,如果半途放弃,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泥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或鳝所居住的洞穴,它就无处安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所以一个人要是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辨事理;不专心致志地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只在歧路上徘徊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是不能为双方所接受的。这就像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把两种声音全都听明白的道理一样。媵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虽有五种技能而不免于困窘。《诗经》说:“布谷鸟居住在桑树上,精心喂养着七个雏儿;那些善人君子啊,始终坚持道义;坚持道义非常的专一,专一的就像思想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从前瓠巴弹瑟时,就连水底深处的鱼儿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弹琴时,就连拉车的马儿被琴声所吸引,仰着头咧着嘴听。所以不管声音怎样小,没有听不到的,不管行为怎样的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山中藏有宝玉,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有珍珠,潭岸上就不显得干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怎么会不被世人知道的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终结呢?回答是:如果从学习的科目顺序来说,是从诵读《诗经》、《尚书》开始,到读《礼经》为结束;就学习的意义而言,是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真心诚意,日日积累,力能持久,才能学而有成,学到老死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终结的,但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是片刻也不能停顿的。做到了这样,人成为人;半途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了。《尚书》记载的是古代的政事;《诗经》收集了的是有和谐乐律的诗歌;礼是法制的前提、事物的规范。所以学习到礼义就算达到尽头了。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的恭敬节文,《乐经》的中正和谐,《诗经》、《尚书》的广博,《春秋》的微言大义,这些典籍囊括了天地间一切事物。

君子学习知识,要把所学听入耳中,牢记在心,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并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学习,只不过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而已,这样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呢,又怎么能使自己变得完美呢?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修正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是为了向人卖弄,讨人欢心。所以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却告诉他两件事,这叫做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子回答别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声回应本声一样。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规定了法度典章,规章而未详细说明原理,《诗经》、《尚书》记载了古时的事情,却不切近现实,《春秋》词旨隐约而晦涩,难以让人理解。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周知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途径了。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向良师请教更有效更迅速的了,其次是尊祟礼法。如果既不请教良师,又不尊崇礼法,仅仅读一些杂家的书,读诵《诗经》、《尚书》,那么即使到死,也只不过是一个学识浅薄的读书人罢了。而且,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找仁义的根本,那么学习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就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用弯曲的五个手指去条顺它一样,它的绒毛就很容易被理顺了。不遵循礼法,而仅仅学习《诗经》、《尚书》,这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的深浅,用长矛之类的兵器舂米,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对其精义理解的不够透彻,也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学士;不遵祟礼法,即使学士渊博,也不过是一个散漫士人。

问的事不合礼法,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的事不合礼法,不要去追问他;谈论的事不合礼法,不要去听他;那态度蛮横的人,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只有是按照礼义之道来请教的人,才可接待他,反之,就回避他。所以来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义的学习方法;言辞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条理;乐于听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精义。因此,和那些不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交谈了,这叫做浮躁;不和那些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交谈,这叫做隐瞒;交谈时,不观察对方的表情,这叫做眼瞎。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眼瞎,而是谨慎地对待前来请教的人。《诗经》说:“对人不过于急躁,也不有意怠慢,这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射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说是擅长射箭;驾车走了一千里的路程,只要有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对事理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专一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就应一心一意,一会儿学,一会儿不学,那是乡下普通人行为,他们之中不好的多,好的少,夏桀、商纣、盗跖就是这样的人;能够劝勉理解路你规范和仁义道德,尽心尽力地学习,这样才称得上是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知道,做学问不全面、不纯正是不足以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要反复理解以求融会贯通,用心思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贤师良友来实践它,排除有害的事物来培养它。不正确的东西,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嘴巴不说,内心不去思考它。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耳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心里追求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势再大不能压倒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动摇。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这叫做道德操守。具备了这样的道德操守,意志才能够坚定不移,意志坚定不移,就能够应付自如。能坚定操守,能够正确对待事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天显现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重视品德、操守完美。

注释

(1)已:停止。

(2)蓝:即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可以从其叶子中提炼出蓝色的染料。

(3)木直中绳:木材挺直的合乎木工的墨线。

(4)輮:用火熏烤使直的木料变得弯曲。

(5)砺:磨刀石。

(6)参省:反省检查。

(7)干、越:古国名。夷、貉: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

(8)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小明》。

(9)神:神智,精神。

(10)跂:通“企”,踮着脚。

(11)假:借助。

(12)生:通“性”,指人的天资,天赋。

(13)涅:古代的一种黑色染料。

(14)滫:尿液。

(15)象:跟随。

(16)蠹:蛀虫。

(17)柱:支柱。

(18)施薪若一,火就燥也:方上好像同样的木材,总是干燥的先燃着。

(19)质:箭靶。

(20)醯:即醋。蚋:一种小的蚊虫。

(21)神明:心智澄明。

(22)蹞步:古人的一步是现在的两步,而把二步中的一部叫做蹞。

(23)螾:通“蚓”,指蚯蚓。

(24)衢道:歧路。

(25)螣蛇:传说中的一种会飞的神蛇。

(26)出自《诗经?曹风?鳲鸠》。

(27)瓠巴:古人名,善于弹奏。

(28)仰秣:仰着头听。

(29)恶:表疑问,哪里。

(30)数:学习的具体科目。

(31)书:指《尚书》。诗:指《诗经》。

(32)毕:完备。

(33)端:通“喘”,微言。蝡:通“蠕”,蠕动。

(34)禽犊:原意是指馈赠的礼物,这里指取悦他人。

(35)囋:指讲话很唠叨,没完没了。

(36)方:通“仿”。

(37)经:通“径”,途经。

(38)末世穷年:一生一世,一辈子。

(39)诎:通“屈”,弯曲。

(40)楛:指恶劣的,不正当的事情。

(41)争气:争强好胜,意气用事。

(42)瞽:眼盲。

(43)出自《诗经?小雅?采菽》。

(44)伦:道理。类:法。

上一篇:小学教师素质教育大讨论发言稿下一篇: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