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教学设计参考

2024-04-25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参考(精选7篇)

篇1:《荀子劝学》教学设计参考

《劝学》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荀子《劝学》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层次,深入领会作者思想。

3、把握文章特色,质疑探究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升学习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2.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并与作者交流。

教学难点:

与作者交流探讨。

教学设想:

先诵读感受文本,然后让学生分组探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层次,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最后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走出文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请一同学复述孟子治国思想,要求能引用课文中的词句,并有自己的归纳理解。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字词积累情况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检查落实

1、学生分小组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相互质疑,相互交流。

2、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4、学生归纳段落提纲,理清全文思路。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按逐段进行的方法,抽出某一小组,以读课文、翻译、读出比喻句为序,把活动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同学。如有疑问,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

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疏通疑难字词,把握特殊句式,翻译该段。(常见虚词意义与用法、实词词义变化、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

2)、概括本段大意,并理清本段内部层次。

3)、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何特色?

4)、就文中荀子的某一观点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诵课文。检查上节课内容,请同学回顾荀子思想。

二、进入文本,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一]积累基础知识。

1、扫清字词障碍。请各组出一代表,展示本小组研究成果。点出本段文言基本知识。讲完后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2、老师归纳补充。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请小组代表展示,理出段落层次提纲。同学老师补充。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因为人性本恶。必须正视人类恶的本质,改变自己,走向良善。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三段学习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请小组代表展示,同学老师补充。

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三、与作者交流,走出文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我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冲突?

我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学习比自己思考效率高,但换一个角度讲,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学习和思考两方面各有长短,不可偏废一方。

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注重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一意,是不是有此三点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我的看法是: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得很好,但只有这三点还是不够的,现代化的学习更要讲求方法和效率。同学们考试后写小结,列计划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其他学习方面的名言推荐: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不是因为性情不专一,而是因为其生理结构不适于打洞。文章强调的是思想性格,用心专一是一种性格习惯,生理结构不同是主要因素,是问题的关键,荀子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抓住了旁枝,却忽视了主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风雨并不是在山上兴起的。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雨是由于带水汽多的热空气遇冷,水蒸汽凝结成水珠,然后从在天上降落而形成的,与是不是高山关系不大。水中也没有蛟龙,龙是中国人幻想出来的能呼风唤雨的神物。既然如此,那后面的结论自然就缺少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启发(改变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升我们学习的境界)。然后老师小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若有时间,可让学生先归纳,然后老师补充):先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然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让语文学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服务。

五、作业练习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篇2:《荀子劝学》教学设计参考

《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提供了《劝学》教学设计,也许会对老师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篇3:《荀子·劝学篇》异文略考

一、登与升

《荀子集解·劝学篇》:“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在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大戴礼记·劝学篇》:“是故不升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 不知学问之大也。”“吾尝跂而望之, 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高而招, 非臂之长也, 而见者远。”

从字音上, 二者同为上古阳声韵蒸韵。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将“登”拟为“端母蒸韵”, “升”拟为“书母蒸韵”。因此, 二者具备了音近关系。从声母上讲, 根据钱大昕“照三归端”说, “升”的“书母”在上古也当读为“端组”一类音。如此, 音近关系更加明确。

从字义上, “登”的本义是上车, 《说文解字·癶部》:“登, 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引申为“升;上”见《汉语大字典》“登”字释义第二条。“升”的本义为容器名, 一斗的十分之一。《说文解字·斗部》:“升, 十龠也。从斗, 亦象形。”由此, “升”表示上升、升高义与本义无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假借为‘登’。字亦作升, 作升。”按:《说文解字·日部》:“升, 日上也。从日升声。古只用升。”《正字通》:“升, 平也。”《类篇》:“升, 或作陹。”《集韵》:“陹, 书蒸切, 音升。本作升。日之升也。”《玉篇》:“升, 上也, 进也。”《广韵》:“升, 登也, 跻也。”《尔雅·释天》:“素升龙于縿。”在“上升、升高”义上, 升、升、陹为异体字, 分别是在声符“升”添加形符构成的形声字。而“升、升、陹”为“升”的后起本字。

从考察结果看, 登和升具备了替用的可能性:音近义通。至于其必要性, 可以作如下推断:字形上误写的可能性极小。其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之字形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 差异极大。因此, 可以断定登和升是音近而替换的结果。

二、柱与折

《荀子集解·劝学篇》:“物类之起, 必有所始。荣辱之来, 必象其德。肉腐出虫, 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 柔自取束。”《大戴礼记·劝学篇》:“物类之从, 必有所由;荣辱之来, 各象其德。肉腐出虫, 鱼枯生蠹;殆教亡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折, 柔自取束。”

上文“强自取柱, 柔自取束”一句中, “柱”和“折”的争论至今未休。清代王引之云:“柱, 当读为‘祝’;祝、断也。强自取柱, 谓太刚其折也。”钟泰曰:“祝, 即‘拄’。强者可以拄物, 如竹木是也。柔者可以束物, 如皮韦是也。而自竹木与皮韦言之, 皆所自取也。”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柱当读为祝……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 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 是其明证矣。”按:大戴记之“折”, 据刘师培考证, 亦“拄”字之讹。前辈的解释同中有异, 即都认为“柱”是断的意思。按照这种解释, 这两句话应该解释为“坚硬的东西自己招致折断, 柔软的东西自己招致约束。”细细品味, 似有可商榷之处。

《汉语大字典》中, “柱”的前两个义项为:1.支撑房屋的柱子。2.泛指柱状之物。“拄”的前三个义项为:1.支撑;顶着。2.谓手持棍棒等顶住地面以支持身体。3.泛指支持。“祝”的本义是“祭祀时司礼仪的人”, 引申为祝祷、祝颂之意。并无折断之意。王引之认为“柱”当读为“祝”, 取折断之意, 似有不妥。按:柱, 名词, 指支撑之物, 引申为动词, 指支撑的动作, 是完全可以的。故钟泰曰:“祝, 即‘拄’。强者可以拄物, 如竹木是也。”后半句问题不大。关键是, 训“柱”先假借为“祝”, 然后再说“祝”即“拄”, 恐无必要。至此, 可以这样推测, 从义项上看, “柱”并没有假借, 而是取自本义的自然引申。

从篇章学上看, 释义还需照顾文本语境, 即上下文。笔者认为, 从文本上进行解读, “强自取柱, 柔自取束。”可以解释为“强硬的东西自然可以拿来做支撑之物, 柔软的东西自然可以拿来做捆束之用。”顺乎上文, 并无牵强。至于《大戴记》作“强自取折”, 本文采用刘师培的考证, 只不过可以推测为先把“柱”写为“拄” (后起本字) , 然后讹为“折”字, 这与其考证是一致的。

三、沈与流

《荀子集解·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 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 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大戴礼记·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 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 而六马仰秣, 夫声无细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行;玉居山而木润, 渊生珠而岸不枯;为善而不积乎?岂有不至哉?”诸多异文, 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流鱼”和“沈鱼”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流鱼, 应从大戴记作“沈鱼”。查《汉语大词典》“流鱼”条, 解释如下:“流鱼, 沉鱼。流, 用同‘沈’。《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王先谦集解:‘《大戴礼记》作‘沈鱼’是也……作‘流’者, 借字耳。’”再查“沈鱼”条, 解释如下:‘沈鱼, 潜藏水底的鱼。《大戴礼记·劝学》:‘昔者, 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大略看来, 前辈之论自有道理, 整个文意也很畅通。但疑点是, 既然《荀子》出书在前, 而《大戴礼记》成书于后, 为何却是后者正确呢?其次, “流”既是“沈”的假借字, 就必须符合假借的条件:语音相同或相近。经查, “流”在上古是“来母幽部”, “沈”为“定母侵部”, 除声母不同之外, 韵部也没有旁转或对转的关系, 语音上相去甚远。因此, 笔者对上述前人之说提出质疑。根据笔者的意见, 当以《荀子集解·劝学篇》中的“流鱼”为确, 理由如下。

从字形分析, 《说文解字》云“流”的本义为“水行也”, 《汉语大词典》则解释为“1.水或其他液体移动。”, 引申为“流动, 变换位置”等义项, 见《汉语大词典》以下几条:“2.泛指物体移动, 变换位置。3.顺水漂流。5.移动不定;流浪。”。这样的辐射引申方式完全合理。其次,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 鱼是有生命的个体, 水上活动是很频繁的, 游来游去非常正常。瓠巴的瑟音非常优美, 吸引了正在游水嬉戏的鱼儿从水里探出头倾听, 顺乎文意, 并无不妥 (流鱼出听) 。再看“沈”字, 其有“没入水中, 潜隐”之意, (见《汉语大词典》第十条:“10.没入水中;沉没。”) , 放在文中亦无不当。关键在于, 如前所述, 《荀子》成书早于《大戴礼记》, 且内容上明显后者继承前者, 则应以原书为基准。并且, “流”和“沈”在语音上不满足通假的要件。综上所述, 当以《荀子集解·劝学篇》中的“流鱼”更为准确。

历代典籍, 异文众多。通过以上分析, 其繁杂程度, 可见一斑。在鉴别和处理异文时, 必须在继承和鉴别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等知识, 以版本学、校勘学和目录学为指导, 仔细斟酌。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2][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王文锦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增订本)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上、下册) , 岳麓书社, 1997年第一版;

篇4:《荀子·劝学》“参省”释义

关键词:《荀子》 参省 三省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这句话中的“参”字的解释,向来见仁见智,争论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理解:其一,以唐代的杨倞注为代表,解“参”为“三”。其二,以清代俞樾为代表,他在《诸子平议》中释“参”为“参验”。唐代杨氏的注是《荀子》一书现存最早的注解,价值很高。而第二种解释也影响广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就采纳了这种观点,把“参省”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注释为:“参,检验。省,检查。”然据笔者分析,俞樾的说法值得商榷。

首先,上古汉语(特别在先秦)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释“参”为“检查”,与下文“省”字在意义上就显得复沓累赘了。而如果把“参省”作为同义复词或固定组合来处理,笔者检索了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发现在《荀子》之前的其它古籍中未见“参”“省”联用,之后也仅见两例:(汉)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忝自参省,资非哲人藩屏之用,器非殿邦佐君之才。”《魏书·景先传》:“晨昏参省,侧立移时。”而且,后一例的“晨昏参省”在其它典籍中或作“晓夕三省”,如司空图《观音忏文》:“且自叨窃一名,晓夕三省。”显然,“晨昏”与“晓夕”同义,“参省”是“三省”之义。可见,仅就孤例我们很难把“参省”看作同义连用的固定组合。再说,古汉语中很多单音节词同义连用,后来凝结成为固定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变成联合式的双音词,但是现代汉语中没有“参省”一词。

其次,我们来仔细审读俞樾在《诸子平议》中的解释:“‘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曰:‘参者,验也。《管子·君臣篇》曰:‘若望参表。尹注曰:‘参表,谓立表所以参验曲直。是‘参有参验之义。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后人不得‘参字之义,妄据《论语》‘三省吾身之文,增‘省乎二字,陋矣。《大戴记·劝学篇》作‘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如‘而古通用,无‘省乎二字,可据以订正。”[1]

可见,俞樾释“参”为“参验”的证据主要有两条:其一,古籍中“参”有“参验”义,并举《史记》《管子》中的实例为证。在古汉语中,“参”的确有“参验”义,《荀子》本书中,也有这样的用例,如《荀子·大略》:“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但是,对于像“参”这样有多个义项的词,我们不能在考察了诸个不同结构的辞例后,就武断认为这些用例中的“参”用的是同一个义项,我们一定要考察具体的语境。

其二,俞樾的另一关键证据是他看到在《大戴礼记·劝学》中有“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这一异文,于是断定《荀子·劝学》的原文应该是“日参己”,今本《荀子》有“省乎”二字,是后人据《论语》“三省吾身”所妄加。考异文是训诂方法之一,不失为有用,但是,构成异文的原因非常复杂,对异文我们要仔细审辨。赵振铎先生在《训诂学纲要》中就说:“古书里面异文的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对辨析词义有一定的作用,它为确定词义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有的异文是师承关系,或传抄讹错,对于辨析词义的作用就小一些,甚至完全没有作用。使用异文的时候应该特别留意,注意选择。”[2]笔者又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仅找到一个在字面上有“参己”的用例:(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故尧参乡党以得舜,文王参己以得吕尚。”细究文意,此处“参己”是“由己参、以己参”的意思,犹参以己见、参以己意,与俞樾所认为的“参验检查自己”不同。其余,未见有第二例“参己”或“日参己”的用例;而“省己”的用例却很多,如:(南朝·梁)萧衍《移京邑檄》:“功出桓、文,勋超伊、吕,而劳谦省己,事昭心迹。”(唐)陈子昂《为陈舍人让官表》:“预参详于诏狱,叨奖渥于宸阶,省己循躬,实知非分。”《旧唐书·德宗上》:“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古书中不再见“参己”的用例而“省己”用例极常见,这说明《大戴礼记》“日参己”这一异文不大可靠,很可能有脱误。

清末的著名学者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一书中针对俞说也提出异议,他发现《大戴礼记》有的版本确如俞樾所说作“如日参己”,但也有版本和今本《荀子》相同作“而日参省乎己”,有“省乎”二字。这一证据可谓釜底抽薪,说明俞樾这条异文证据本身是有疑问的。因此,俞樾据此释“参”为“参验”,也就值得商榷了。同时,王先谦还指出,唐代的《群书治要》作“而日三省乎己”。笔者在检索时也发现另一异文,宋代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卷六十二引作“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这一方面说明唐宋时《荀子》的写本有“省乎”二字;另一方面,易“参”为“三”,这和唐代的杨倞注是相合的。

既然俞说不可靠,我们再来考察杨说。杨倞在注释时说:“参,三也。曾子曰:‘日三省吾身。”[3]根据杨注,我们可追溯到《劝学》此句的出处是《论语·学而》,原文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劝学》中的“日参省乎己”与《学而》篇中的“日三省吾身”的句式基本相当,“己”与“吾身”意义相同,《劝学》中只是多了介词“乎”。而介词“乎”相当于“于”,在甲骨卜辞中,由介词“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词组作补语和由这名词作宾语两种句法并存,介词“于”省略后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这一句法现象在春秋及其以后的典籍中也较常见。因此,两句话句式相似,只是在用词上稍有变化而已。其实,类似“三省吾身”的句子在《论语》以后的典籍中多见,如:董仲舒《士不遇赋》:“虽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怀进退之惟谷。”《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晋书·蔡谟传》:“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可见,《论语》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在这些句子中,“吾身”换作“己”“自”或“愚身”;有介词“乎”,或改作“于”,或省略,而我们讨论的核心词汇“三省”,除了《荀子》作“参省”外,仅在我们一开始所举的蔡邕《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中有“臣忝自参省”一句,其余均作“三省”,笔者暂且认为蔡邕很可能也是袭用《劝学》中的“参省”。

那么,是否真如杨倞所言,荀子是袭《论语》“三省”之成说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荀子是孔子和孟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虽然他对儒家学说有所修正和发展,但他的学说毕竟源于孔门,《论语》是儒家经典,荀子有功于“明儒术”,他对《论语》的熟谙程度自不待言,尤其在治学和修身方面,与孔孟更是一脉相承。于是,荀子在写作《劝学》时将《论语》中的精辟语句信手拈来,化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足为奇。例如《劝学》中另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们不难看出两句话的渊源关系。

而且,综观整部《荀子》,我们能看到荀子引用曾子之语的例子也很多见。如:《荀子·法行》:“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此句在《韩诗外传》中作“无内疏而外亲”。这是在行文中直接点明引用曾子之言,也有暗引、化用曾子的例子,如:《荀子·大略》:“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杨注指出:“此语亦出曾子。”这句话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作:“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绝之。”这种情况就与《劝学》“日参省乎己”非常相似。如果我们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既然荀子是袭曾子之说,那笔者就更倾向于把“参”读为“三”了,也就从侧面证明此处“参”非“参验”义。

的确,古汉语中,“参”与“三”可相通,而且例子很多。众所周知,“三”的义项可分两类,一表确数,一表概数。而从大量的用例中可知,“参”与“三”相通时,都是指确数,而非概数。“参”作“三”讲表确数,一种情况是,指“三”的集体。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注:“志言信三者具,而后身安存。”)

《战国策·齐二》:“因与之参坐于卫君之前,犀首跪行,为仪千金之祝。”(鲍彪注:“三人合坐。”指张仪与卫君、犀首同坐)

《商君书·赏刑》:“此臣所谓参教也。”(参教指赏、刑、教三事)

《新序·杂事》第二:“不知公子王孙,左把弹,右摄丸,定操持,审参连。”(《周礼·地官·保氏》“三曰五射”疏:“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说苑·修文》:“诸侯四匹乘舆,大夫曰参舆。”(参舆指驾三匹马的车)

《淮南子·修务》:“禹耳参漏,是谓大通。”(禹有三个耳孔)

《汉书·刑法志》:“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参夷,诛灭三族的酷刑)

另一种情况是,表示三分。如: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国语·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三分国都)

《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参分即三分)

《文选》(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华 夏,京迁镐 亳。”(参五即三五分之也)

上述例子,其中的“参”作“三”讲,不管是指三的集体,还是指三分,均属于确数。如杨倞所言:参,三也。《劝学》中“参省”即“三省”。不过,既然此“三”是确数,不是概数,那么就不能解作“多次”,否则就不符合“参”与“三”相通时的一般规律。“三”当确数讲,可指第三、三次、三个,等等。那么,此处“三”具体作何解呢?

我们先来看《论语》中“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此“三”历来也有两种理解:一,解释为“多次”,如影响广泛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此句即译为“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4](P3)。其二,认为此处“三”乃确数,可解释为“三方面”或“三件事”,以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为代表,其注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似乎这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是,我们知道,大凡人们写文章,遣词造句,总是要准确表达某一确定的意思,绝不会模棱两可。对于以上两种解释,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虽然,我们看到在《论语》中有很多以数记文的例子,如一言、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类,这些例子中的数字联系《论语》上下文均为确数。用数字来概括,简明扼要,方便记诵,这是符合《论语》这部经典语录的性质的。但是,这里讨论的“三省”与此类以数记文者不同,“三省”在句中是个谓词性结构,而上述以数记文的例子在上下文中皆为体词性结构。杨伯峻先生更是在通观《论语》整体行文习惯的基础上精准地分析说:“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4](P4)所以“‘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4](P3-4)

然而,或许正因为有这一“巧合”,荀子在化用《论语》的语句时,改“三”为“参”,这说明他在理解《论语》中“三省”时正是把“三”当确数来讲的,这才符合“参”通“三”皆表确数的一般规律。而这种“误解”还不止荀子一人,上述朱熹的解释也是这样。总之,《劝学》中“参省”乃袭用《论语》的“三省”,不过,荀子以为“三省”是指在“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传是否习”这三个方面省察自己,数字“三”是对具体反省内容的概括。如果君子能够广博地学习,又能每天在这三个方面省察自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就说明了学习的好处和重要性,即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荀子》疑难词语考释”,项目编号:[2014SJB558]。)

注释:

[1][清]俞樾:《诸子平议》(续修四库全书11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赵振铎:《训诂学纲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144页。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页。

篇5: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完成《劝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逐层剥笋的方法,分别从解读内涵、探求手段、推广应用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不仅分析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而且从议论文写作角度认识了喻证法的精妙之处;利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基点来讲述课文,同时结合学生的自主发挥和多媒体应用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任务分析

课文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本专题强调了人类走向理性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本文的教学也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激发学生思考读书的作用和学习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语句逻辑。《劝学》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本文在语言上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文辞流畅节奏感强。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理清文章结构。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但对于本文多角度的论证方法的掌握上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涵泳法”、“提问探究”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本文将花2课时上完。

三、目标阐明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需要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

2、说出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解释文中的比喻句。

3、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掌握诵读的方法

2、在积累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 说出文章中论证得出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 2、说出文章中论证得出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

教学难点:1、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解释文中的比喻句

四、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由学生谈谈对荀子的了解,老师补充。

其次,结合学生学习现状中的困惑。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引出文

本,看看荀子对于这些问题是如何解答的,要求全班齐声朗读课文。老师对一些字词及朗读方法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自认的把学生引入文本)

再读课文,突破重点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字词。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前运用查字典法标注字词的解释及读音。老师在此基础上使用将受罚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劝”等实词和“于”等虚词的用法。并要求学生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等一些重要的句子。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分组讨论,深入剖析

要求学生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习的重要性,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划出本文的比喻论证的句子,说出每组比喻包含的意思? 比喻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又一个难点。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为三个大组,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别讨论课文的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怎样展开论述的?最有要求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同学记录思考,交一份意见讨论的作业。

第一段: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 首先论述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另外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说明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了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最后有比喻论证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篇6:荀子《劝学》教学反思

究其原因,是我在没有引导他们完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就探究关于荀子所谓学习的内容和现代意义的学习内容有何区别,劝学主体及客体是谁这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假如学生完全理解文本,那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在他们不理解文本,甚至连有些句子的字面意义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探讨这些问题遭到失败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由此想到的是,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甚至深入的探究,则势必要有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够万丈高楼空中起,不能够忽视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一味图深刻求探究有浮华不实之嫌。另外,从这一课本身来说,开头抛出的这两大问题与本课关联并不是很大,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生活普遍现象的共同点或者说规律,及这些共同点或规律与所要论述内容的关系这个环节倒是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较强,学生容易被吸引和被调动。另外这个环节事实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找到他们与学习的关系,而且能够发现写法上的特点,即将奥妙深刻的道理通过浅白易懂的例子表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抽象能力和艺术的表达能力。

关于学习的意义,学生依然不能够概括出来,他们的答案是作用是好处,也就是说以他们现在的思维能力,并不能把意义和作用这两个词区分开来。包括后来的作用,答对的也是寥寥无几。

篇7:劝学(荀子)

【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了解有关的文言句式。

2.方法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3.社会能力: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言词语及有关的文言句式——省略句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提问、讨论

【课型】新课

【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

【安全、绿色环保教育】预防校园暴力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品德、安全、文明等教育):

预防校园暴力——打架斗殴的危害 一.新课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二.学习流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解题

1、教学方法:知识传授法

2、教师活动:知识介绍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3、学生活动:听讲、记笔记 学习任务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学方法:诵读法

2、教师活动: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3、学生活动:学生朗诵课文

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

学习任务三:研究论证结构、方法

1、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

2、教师活动:提问、提示、引导、归纳

第1句,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3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3、学生活动:诵读、思考、讨论 学习任务四:归纳文言现象

1、教学方法:归纳

2、教师活动: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通假字:虽有槁暴

“有”通“又”

日参省乎己

“参”通“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輮以为轮

“輮”通“煣” 实词:

劝:劝勉鼓励

已:停止

中:符合

疾:强,声音宏大

彰: 明显,显著

假:借助

绝:横渡

兴:起来 常见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无以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3、学生活动:归纳、识记 学习任务五:写作特点赏析

1、教学方法:讨论

2、教师活动:提示、引导、归纳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②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3、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课后小结】

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教学记要】

1.目标达成反馈 2.学生作业反馈 3.教学反思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

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附:板书设计

青出于蓝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金就砺则利

知明而行过

(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

蹂以为轮

登高博见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善假于物(反复设喻)

假舆马

假舟楫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要积累

(对比)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

弩马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对比)(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用心一

要专一

(对比)

上一篇:李尧小学工作总结下一篇:车企采购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