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音乐哲学内涵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荀子教育伦理观研究

摘要: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将“教”与“育”合成一词。荀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一生重视教育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荀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荀子的教育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荀子关于“天”的界定和“天人关系”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构成了荀子教育伦理观的理论基础。荀子的人性论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进而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以“性恶”为核心的人性论,对其极具特色的教育伦理观提供了逻辑起点。荀子“解蔽”而“知道”的认识论为其教育伦理思想提供了哲学方法论。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性中的恶是与生俱来的,要使人性向善必然需要对人性加以教化。因此,遵循尊师重教的伦理原则,通过他所设计的伦理路径:“壹于道”即统一于“道”、专注于“道”;“积善成德”即积累善行,成就大德;“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即学习从诵读《诗》、《书》、《乐》、《春秋》开始,直至读《礼》为终结;“以乐化人”即用音乐感化人的善心;“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即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付诸实践,作为伦理路径,并最终实现“终乎为圣人”的价值目标。荀子的教育伦理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将“善”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重视教育的德育功能,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任何人只要重视道德教育可以成为禹那样道德高尚的人;强调教育的外部环境“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即政治教化和风俗习惯必须因顺人心,然后才可以实行;重视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认为“夫师,以身为仪而贵自安者”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荀子的教育伦理观不仅是先秦伦理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有积极的启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荀子;教育;伦理;德育;性恶;现代启示

学科专业:伦理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原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 荀子及其教育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荀子教育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生产力发展和新经济秩序形成

2.1.2 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

2.1.3“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

2.2 荀子其人其书

3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3.1 “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

3.2 “人之性恶”、“性伪之分”的人性论

3.3 “凡以知人之性”、“解蔽”的认识论

4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4.1 教育的价值理念——“化性起伪”

4.2 教育的价值目标——“终乎为圣人”

4.3 教育的伦理原则——尊师重教

4.4 实现教育价值目标的伦理路径

4.4.1“壹于道”——统一于“道”、专注于“道”

4.4.2“积善成德”——积累善行,成就大德

4.4.3“始乎诵经,终乎读礼”——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

4.4.4“以乐化人”——增强德育的艺术感染力

4.4.5“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重视道德实践

5 荀子教育伦理观的特点

5.1 注重教育的价值导向——“其善者伪也”

5.2 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涂之人可以为禹”

5.3 注重教育的外部环境——“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5.4 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

6 荀子教育伦理观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6.1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6.2 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

6.3 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相结合

6.4 师德培养和德育环境的打造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独立学院法制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幼儿园教学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