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2024-05-10

《孟子》传世名句赏析(精选3篇)

篇1:《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赏析】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执政者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正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那老百姓。”推而言之,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我们考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也使我们想到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布满正义、布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它是由积累正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是一种内心下的正义所支配的勇气。这浩然之气,养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养在岳飞的《满江红》里,养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养在于谦的《石灰吟》里,养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赏析】中国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得到众人的拥护成了每个人的要求。几千年传承下来。这“和”却慢慢变了味,学习中有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为了求“和”,不阻止;工作中有同事影响了工作进度,为了求“和”,不吱声;„„“和”成了“讲面子”“拉关系”。错矣!这样的“和”只能是利益的暂时一致,永远做不到人心的团结。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拥有道义的人有很多人相助,失去道义的人又很少人帮助。有很少人帮助到了极点,连父母妻子兄弟都背叛他;有很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赏析】孟子所说的“道”,是推行仁义、施行仁政之道。为了强调仁政指导的重大作用,孟子接连运用对比,直接点出了“得到”与“失道”在结果上的区别——“天下顺之”和“亲戚畔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儒生用来游说君王的重要法宝。

6、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面对贫穷的折磨、暴力的威胁和富贵的引诱,孟子的这句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赏析】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

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8、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译文】不依靠规和距,不能画成(标准的)正方形和圆形,【赏析】规和距原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仪器,随着这句话,“规矩”这个词就成了“规则”的意思。孟子在这一句话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既是指相应的刑罚,也是治做人应有的原则。达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违背了它,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了。一个人也是这样,没有了坚定的原则,只能是“墙头草,随风倒”。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译文】道德高尚的人,是没有丢失他们的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为了君子。

1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上》)

【译文】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赏析】这句话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去尊重别人,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本心的,非功利主义的。如果一个人将这种尊重着眼于具体的某人某事中,时常惦念:我给某人帮了忙,某人为什么没有给我帮忙?这样的结果,多数是“爱人者人难爱之,敬人者人难敬之”。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假如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希望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望拥有的;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牺牲生命而坚持道义。

【赏析】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以此譬喻,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

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赏析】“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增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殊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译文】人民大众最重要,国家政权次之,国君为轻。

【赏析】孟子的这句话是其民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民众决定国家的安危之乱,天子、国君和大夫要按照民众的意愿本事。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大众在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1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赏析】第一乐,是家庭之乐,人情之乐;第二乐,是自身之乐,道德之乐,第三乐,则是奉献之乐。人有自我需要的满足,有社会尊重的满足,尽现于此矣!

15、一日暴(pù,同“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即使有天下最轻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赏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做事不会成功。因此,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一暴十寒”就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1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译文】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赏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篇2:《孟子》传世名句赏析

这段孟子语录是《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的内容。其信息蕴涵之丰、思想境界之高以及行文达意之精, 堪称哲文之大观。其中, 关于国家构成元素、井田制、社会形态、社会性质、世袭制、祭祀文化等知识信息以及民本、君权民授、权力授受、君位存废、国家变更、天人相应理论等思想内涵, 尤其引人关注, 令人深思。

在“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个句群中, 孟子非常鲜明地指出了构成天下国家的三大基本元素, 即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这三大基本元素也为所有社会要素搭建起了一个赖以存在的主体框架。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则暗含了井田制这一基本的经济制度等信息。“丘民”的“丘”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单位, 是“井”的上一级户籍建制, 即1丘等于16井。“井”是最基础的户籍建制, 共有8户。它来自于“井田”这种农耕经济制度。井田以900亩土地为一个基本耕作单元, 被二纵二横的阡陌 (田间道路, 纵者为阡, 横者为陌) 分割成9个部分, 中间的100亩土地属于公田, 是天子的归属于天子 (王) , 是诸侯的归属于诸侯, 是大夫的则归属于大夫;其余八个方向各有100亩土地, 分别有8户人家耕种, 称为私田。8户人家共同耕种、管理、收货公田, 公田的所有收获都上缴给领主, 然后再从各自的私田收获中拿出10%贡献给领主。孟子在句中使用“丘民”一词, 说明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基本户籍制度在战国中期依然存在。事实上, 自夏初至战国结束的近1800年间, 这种经济机制一直是一种基本的事实。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实施后, 井田制逐步瓦解, 但它的终结则是秦朝统一天下后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下的自耕农制度。从词义的角度看, 1丘等于16井, 而1井等于8户, 因而, “丘”也就引申出了众多之意;当然, “丘民”也可理解为“平民”, 亦即拥有产业的一般民众。这些理解也是解读该句思想内涵的关键。

那么, 为井田制提供存在前提和基础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呢?从“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即可看出端倪。这里的“天子”“诸侯”“大夫”分别是天下、国和家的领主, 由此带出了天下、国、家三级社会架构, 即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种三级架构的社会形态自夏朝开始一直到周王朝的灭亡才宣告结束。但其余绪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后才彻底结束。当然, 天下、国、家的三级社会形态, 在夏、商、西周三代保持的还是很完整的, 只是从春秋时期才开始逐渐瓦解。其标志就是东周平王东迁后郑公首先对王权发起的挑战。此后, 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的天子, 实际上仅仅保有中原地区很小的一片土地, 权力式微, 被实力强大的诸侯所取代,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成为春秋时期的主宰;进入战国时代后, 天子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内臣重君轻也成为普遍现象。但天下、国、家的社会形态依然还是人们的基本认知。这也正是孟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根据所在。

从政治属性的角度看, 这种支撑井田制存在的三级架构社会形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社会呢?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 史学界就对此产生了巨大的认识分歧。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冯友兰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们以前苏联的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理论为依据, 把夏、商、西周三代定性为奴隶制社会、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性质以及历史节点虽然存在分歧, 但视秦至清末是封建社会却是基本一致的。而以钱穆等为代表的一派史学家则认为中华文明是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历史上就不曾存在过奴隶制社会, 夏商周乃至秦统一中国之前是封建社会。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翻遍中国先秦典籍, 确实找不到自夏至秦这段近1800年的历史时期内何时存在过大规模的奴隶市场、奴隶买卖和奴隶使用的记载, 更找不到人口主体是奴隶的史料支撑。认为这段历史时期是封建社会是合适的。所谓封建, 就是封爵建国 (藩) 、封位建家, 即天子把天下的领土和人民分封给本族亲人和异姓大臣, 并赐予相应的爵位。在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中, 因封为侯爵的人最多, 故统称为诸侯。诸侯分得的领地就叫国。同样, 诸侯也要把自己的领地和人民分封给亲族和异姓大臣, 也要赐予其相应的官位。该层次的受封者统称为大夫, 其领地则称之为家。只有领土和爵位这两个要素都具备, 才能称之为“封建”。自夏至秦的这段历史时期, 毫无疑问是处于这种政治形态的, 其封建社会性质也就不言自明了。而秦以后虽有封爵但已无领土 (汉初曾一度恢复封建, 但很快取消) , 已不是封建体制 (至少是非典型的封建制) 。在笔者看来, 秦以后的社会性质应该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制社会。显然这是秦始皇在总结了封建制容易造成权力下移或分散, 容易造成臣重君轻的历史教训后对封建制的反动。

天下、国、家三级架构下的封建制, 权力传承的政治保障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世袭制, 即王权君位在家族内部传承。这在礼制规定中被视为天赋权力, 被视为天经地义。但孟子“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的论述, 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大不相同的见解。

上古社会, 祭祀是国家政治和民众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大事。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天地鬼神和祖先。祭品则大体分成四类:动物类的祭品统称为“牺牲”;植物类的祭品主要是农作物的果实诸如各种粮食和瓜果等;无生命的物品类祭品主要是各种器物、金银珠宝玉石等等, 其中以玉石最被看中;此外还有以人为祭的情况, 但相对较少。至于何时、祭祀什么, 由何人主祭, 以何为祭, 遵照何种程序等等, 礼制则有明确规定。由此而形成的祭祀文化, 影响深远而重大。这从孟子“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的表述中也不难看出。

孟子的这段语录虽然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信息, 令人深思, 但真正引人注目的精彩所在则是其中包含的精辟而高超的政治理论。

在构成天下 (国家) 的三大元素中, 孟子按照重要程度, 非常鲜明地排定了一个次序: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有人把这种思想叫做“民贵君轻”思想, 也有人称之为“民本”思想。笔者认为, 民本思想的概括更精到, 更具本质意义。民本思想不是孟子或孔子等儒家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理念而产生并被付之于实践, 而且被后世贤良政治家所尊奉。比如《尚书·五子之歌》就有明确的表述:“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尚书》所记载的有关“五子之歌”的史事, 发生在夏朝初期, 说的是夏朝第二代君王太康即位后不善政事, 骄奢游猎, 被有穷国国君后羿放逐到了黄河之外。后来, 太康的五个弟弟用车载着母亲到黄河边去迎候他, 五个弟弟每人献上了一首歌, 劝谕他勤政爱民。“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这句话就出自《五子之歌》中的第一首。由此看出, 民本思想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如此鲜明地把人民排在了第一位, 把国家排在了第二位, 把君王排在了最后, 却是孟子对民本思想的重大提升和发展。民本思想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出发点、关键和落脚点, 自然也就成为孟子王道思想的根本所在。这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不二核心。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让我们看到了“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和伟大实践, 但自夏启开始, 天下为私家所有,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与其说这是一种道德的倒退, 倒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为了给世袭制寻找理论依据, 统治者们便借助于神学, 把君位的获得说成“天意”, 把君位的家族传承说成“天命”, 把自己视为“天子”即上天之子, 为掌控最高权力做足了理论准备。因此, 君权神授或王权天授的思想就成为夏启以后的主导性政治理念。但是, 到了春秋末期特别是战国时期以后, 随着思想的进步, 神学与人学逐渐易位, 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思想受到质疑和挑战。“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逐渐成为共识。这从《吕氏春秋·贵公》“天下, 非一人知天下也, 天下之天下也”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等论述中均可看出。但在孟子的“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论述中, 我们却可以看到得失天下的更为明确的论述——得到众多民众拥护的人就可以做天子。毫无疑问, 这种思想与君权天授、君权神授思想判然有别, 是一种极具高度的“君权民授”思想。君权民授思想不仅仅挑战了传统的“君权天授”“君权神授”传统, 实际上也挑战了世袭制的政治理论和传统。君权民授思想的提出, 不仅是中国哲学的巨大进步, 也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发展。这要比西方早了大约二千年。迄今已为世界上的多数国家所践行。

在孟子的眼中, 最高权力的获得途径应该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即君权民授, 那么一般的权力授受关系又如何呢?“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显然, 这是一种明显的下权上授理论。在天下、国、家三级架构的社会形态中, 国的最高权力人是诸侯即国君, 他的权力来自于天子 (王) 的授予;家的最高权力人是大夫, 他的权力来自于诸侯 (国君) 的授予。这种下权上授的事实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一种基本规律, 也是人类社会政治的基本形态, 迄今也无大的异变。以美国为例, 总统的产生来自于民选, 是“君权民授”思想的现代实践, 但国务卿及各部部长则是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命的, 则是典型的下权上授理论的现代演进。

如果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所蕴含的“君权民授”思想已经对世袭制提出了否定, 那么“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则是反对世袭制的进一步强化。在孟子看来, 诸侯的国君之位虽然可以来自于天子的授予, 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 就要换掉他。这种以是否有害或有利于国家为标准的君位存废理论, 显然是对世袭制的革命性反动, 体现出了高度的先进性。

“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则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孟子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上的国家变置理论。

天人感应学说起源很早, 至少不晚于西周初年。这从《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中不难看出:“惟十有三祀, 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骘下民, 相协厥居, 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日:‘我闻在昔, 鲧陻洪水, 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不畀洪范九畴, 彝伦攸斁。鲧则殛死, 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彝伦攸叙。’”《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十三年武王问政于箕子的往事。其中在章首这段话中, 武王关于“天阴骘下民”, 箕子关于鲧治水乱了五行规律被天帝惩罚而禹被上天赐予“洪范九畴” (九种治国大法) 的说法, 均含有浓郁的天人感应理念。古人认为上天是有意志具有无上能力的万能神, 他不仅能够感知到人类的活动, 也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他委命于统治者治理天下——能够保民、育民、安民、乐民者, 则降幅保佑, 否则就降下灾异警示他。如果虐民、害民者依然故我, 上天就会用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惩罚他——不仅褫夺他的领地收获等基本供养, 也让他失去民心, 并最终失去天下或国家。那么, 上天是怎么观察人事、考察统治者的呢?“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而已。孟子在这里指出的变更国家的前提“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 实际上就是上天对统治者的惩罚。

就语言学的角度而言, 孟子的这一章语录, 除了冠语“孟子曰”之外, 全文只有4个句群总共13句话, 包括3个排比句群和一个语意对句群: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句群中的三句话, 按照轻重程度, 用了递减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句群中的三句话, 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 同样使用了递减式排比的修辞手法;“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则是并列关系的排比句。这三组排比句逻辑关系清晰严谨, 语言极为洗练。

“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这2个居群, 实际上是一个语意上相对应的对局群:“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谈君位变更问题;“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谈国家变更问题。前者简练明确, 后者则相对复杂:总体上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 其中表示条件的分句——“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 祭祖以时, 然而早干水溢”又是一个因果关系复句。

语言应用的最高境界无非是用最简当明了的语言反映出丰富深刻的意蕴。从这个角度看, 孟子的这段语录堪称言简意赅的典范。

孟子哲学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人道之学, 而其人道之学的核心所在则是政道之学, 其政道之学的核心则在于王道 (仁政) 理论, 其王道思想的根本则在于爱民, 即以民为本。他的民本思想、君权民受思想、下权上授理论、君位存废理论、天人相应思想和国家变更理论, 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归结到了“民本”之上。精于言而高于思, 正所谓“大哲在道, 大政在民, 大文在意”。

摘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章蕴含了先秦时期国家构成元素、井田制、社会形态、社会性质、世袭制、祭祀文化等知识信息以及民本理论、君权民授理论、权力授受理论、君位存废理论、国家变更理论、天人相应理论等思想内涵, 言简意丰, 启蒙发智。

篇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后来,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此画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此《洛神赋图》是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本文图为局部)

二、唐朝 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五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

《步辇图》图卷右边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的体态映衬了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为反衬;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此图有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作者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出身贵族,父子三人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

 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 上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三、唐朝 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代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则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这些共同构成了《唐宫仕女图》。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

此图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绘有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二、鹤一。画中贵妇身披薄质轻纱,内着团花长裙,体态丰腴端庄,雍容华贵。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

四、唐朝 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是现存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也是可以确证的唐代大画家韩滉的唯一传世作品。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琐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五牛图》的作者韩滉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

《五牛图》上布满了历代文人、画家、鉴赏家和收藏家的题跋。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五、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作者顾闳中,南唐后主时画院待诏,擅画人物,与周文矩齐名,是五代大画家。此画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全图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均有出现。全图分为5 段:宴饮宾客,弹奏琵琶;舞蹈,韩熙载亲为击鼓;宾客散去,韩熙载与诸女伎休息;熙载更衣后听女伎奏管乐;熙载与众宾客、女伎调笑。

此画据传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开始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本文图为局部)

六、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可20余岁就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本文图为局部)

七、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画卷,是北宋风俗画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属传世名作、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能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

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本文图为局部)

八、元朝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 上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象皆清,洪炉中有真人诀。

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 上联:一粒米中藏世界。下联:半边锅内煮乾坤。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本文图为局部)

九、明朝 仇英《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作者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

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本文图为局部)

十、清朝 郎世宁《百骏图》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1715年,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本文图为局部)

(十大名画按照问世的时间顺序排列)

上一篇:学游泳周记500字下一篇:家庭花卉养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