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2024-05-07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精选6篇)

篇1: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旅游产业的发展

姓名:黄伦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号:110107907班级:1109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

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三)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文化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学前教育1111534薛源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业发展姓名:薛源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111534班级:学前115班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旅游

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 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 突出和典型,例如:伯都讷端午文化旅游节、龙华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等,都是对民族文化 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 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 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3、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

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4、涉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宏观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1、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2、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3、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与可持续化发展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三、旅游产业的发展

科学的学科形成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它所研究的现象的实践积累,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旅游学科要成为科学的学科,取决于旅游活动的实践,只有当旅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社会现象时,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们才能从中发现旅游的特殊性和规律。设想,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我们难以探索旅游与人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想象中国的旅游企业还有出境旅游业务,还有跨国经营,更不可想象旅游经济活动还存在着旅游客源地的活动。对于这些现象,只有旅游发展一定阶段时,我们才能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当旅游现象表现充分时,要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取决于科学的方法论,取决于我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取决于我们对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此时,建立旅游业中各种现象的逻辑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正是目前旅游学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优化经济结构,顺应“低碳高效”了橙色经济发展潮流上。因此,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意见成为国内地方政府的共识,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在发站内信旅游业上各施奇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的局面,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

篇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泱泱华夏, 五千年文明, 传统文化正如长江之水, 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又如陈年佳酿, 时间愈久, 越发体现其弥足之“香”。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因战略核心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本, 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 文化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核心竞争力, 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 要想使中国跟得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 要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因国民根本而传承

孙中山先生说过:“传统文化丢不得, 历史上五胡乱华和满蒙入侵, 不是戎狄融合汉人, 而是汉人同化戎狄, 这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 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流, 与道、佛二家共同构成基本框架, 涵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瑰宝, 也是每位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一整套的观念和规范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事, 作为个体而言,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用其指导人生、塑造自我, 通过个体的团结努力, 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

3、因危机萦绕而传承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这段话, 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推进, 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盲目推崇造成了是非观的颠倒、社会道德的滑坡, “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 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 也在警示着我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 不得不发了。传统文化的危机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 近年来, 一些民族工艺技术的流失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 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 也着实让人倍感揪心。但是“亡羊补牢, 犹未未晚”,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积极地行动, 力挽狂澜于既倒, 让中国传统文化从危机中“突围”出来。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 传承的根本原则是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精华”, 要去吸收和发扬, 对于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充满封建色彩的“糟粕”, 要去否定和剔除。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强调“仁者爱人”,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 彼此信任;提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人应常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指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提倡积极入世, 奋发进取, 自强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2、传承道家的文化精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主张道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仍在警示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做到可持续发展, 达到“天人合一”。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全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不谋而合,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超强生命力的奇迹。

3、传承佛家的文化精髓

佛家虽是宗教, 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元代人刘谧对于佛教有着独到的论述:使人弃华就实, 背伪而归真, 由力行而造于安行, 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当许多人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 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 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 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遵循规律, 掌握规律, 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 重法治而轻人治, 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 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 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四运动, 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十年文革, 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 反思这几十年,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 实践也证明, 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中国每一位公民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今的中国, 陆续出现了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例, 这急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加以纠偏, 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从总体来看, 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采取措施。

1、从政府角度而言, 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 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立足本国国情, 借鉴他国经验, 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全面调动民间力量, 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 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

2、现今, 《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 “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 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 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 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 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 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 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3、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理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队伍, 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 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举办文化讲座, 阅读经典, 朗诵诗歌等活动;建立书法、文学、戏曲等社团, 通过各种形式,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除了传承, 传统文化更需要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更要与时俱进, 不断前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传承精髓, 放眼世界, 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部分, 不拘泥形式, 使其为我所用, 在借鉴和反思的同时, 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的指导下推动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芳、时现菊、翟玉肖、王素萍、陈俊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文教资料.2008 (17)

[2]罗鸣春、苏丹、孟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传承的四个途径.西南大学学报.2009.5

[3]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信息教研周刊.2011.3

[4]徐代云、盛琳颖.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12

[5]杨家友.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

篇4:中国饮食文化之我见

关键词:饮食文化;利弊;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41-02

在中国,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从中我们便能看出,“吃”在国人心目中位置之高。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各个方面细致、生动地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描绘了各地区人们的饮食特a。从纪录片中深入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妙,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我们为中国饮食文化而骄傲的同时,种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从南到北,纵跨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因此不同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又由于温度、适度的不同,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结构,在饮食上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像东北人喜欢喝酒,四川人喜欢麻辣;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爱吃米等等。就这样慢慢地,一个地区就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饮食上的一种独有的特色,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风格,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菜系。

(二)四季有别

一年有四季,四季温度、湿度差异较大,成为影响中国人饮食的另一大因素。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讲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春季,由于气温较低,对人体热量的消耗较大,因此应多吃热量高的食物;而夏季由于气温过高,易使人躁动不安,食欲下降,故要多吃清热去火,消暑降温的食物;秋季,由于天气干燥,所以要吃一些滋润之物;冬季,天气寒冷且干燥,应多吃一些滋补之物。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饮食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菜肴的味道上,还对烹饪的精湛技术和菜肴美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色香味”中的“色”。一道美食,不仅要味道极佳和香气扑鼻,精美的外观也同样重要。这样在品尝之时,才不失为一种享受。使人们在享受美味感受味蕾刺激的同时,还有另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四)注重情趣

我们国家的饮食特点除了在色香味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每一道菜的名字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进餐的节奏以及娱乐的穿插也是大有讲究,这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对于情趣的追求。中国菜的名字可以把这道菜表现得更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每道菜的名称都有来历,有的是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的是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五)食医结合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饮食文化中还有极为特色的一点,那就是“医食结合”。我国在饮食的烹饪上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又与身体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疗”。我们说常说“是药三分毒”,因此祖先们就把防治疾病这项工作放在日常饮食中。早在古代,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就是通过食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将其做成美味,最终达到预防一些疾病的目的。而近几年刮起养生的浪潮正是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所带来的利弊

由于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有益有弊,我们分别来看。

(一)中国人饮食习惯之优势

1.多食素食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因此中国人以素食为主,所吃的新鲜蔬菜要比西方人多很多,美国则秉承着游牧民族的传统,因此在饮食上大量吃肉、奶,蔬菜的摄取量则偏少,这样的饮食结构对肠胃的影响非常大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人患消化系统和癌症的比例就要远远大于我们。

2.食粗粮

由于我国旧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平民百姓大多都吃粗粮,而较为发达的西方人则多数吃的是精细粮食。然而粗粮的口感虽差,但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还可以有效帮助消化系统来消化食物,促进胃肠的蠕动。

3.食植物油

中国人多吃素食,所以烹饪时所用的油大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而西方人则喜欢食用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除此以外,西方人还喜欢吃黄油、奶油等,所以细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是远远高于我国。

4.食豆制品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黄豆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将黄豆加工处理,做成豆腐、豆芽等。黄豆中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这对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有特别的效用。而西方人却是敬而远之。

(二)中国人饮食习惯之劣势

1.盐过量

中国人的食盐使用量过多,尤其是北方人。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10克以上,以东北人的摄入量为最高,达到了18克。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压、胃癌等。

2.味精过量

由于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为了提鲜,在烹饪时喜欢加入味精。而味精其实就是一种化学元素钠。摄入大量的钠元素,对身体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烹饪之时,应当少用或用其他调味品代替。

3.多食腌制食品

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喜欢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物,这也是祖先保留给我们的一种储存方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用冰箱来保鲜。而这种传统方法,就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腌制品在腌制之初,放入了大量的盐,这不仅加大了食盐的摄入,而且时间久了腌制品中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亚,而亚硝酸盐却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因此也增大了癌症的患病率。

4.集体用餐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吃饭喜欢做圆桌,象征着团圆之意。不仅如此,大家在一起吃饭,还喜欢互相夹菜,这种方式既不文明,也不卫生,还大大增加交叉感染,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三、饮食习惯所带来的问题

(一)传染病肆虐

由于人们对于美食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灾难。2003年SARS席卷了整个中国,一夜之间,生活被完全打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紧张感让我们记忆犹新。而这场灾难的导火索最终被确定在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上。正是因为人们食用了携带有SARS病毒的果子狸,而感染疾病。这一切都是因为“吃”而惹祸上身,都是因为对美食的追求而导致恶果。

有人曾开玩笑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只因为他们俩禁不住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来到地球繁衍后代。很多人喜欢用这两个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人种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是哪一个人种呢?不管怎样,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绝不会等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也吃了。

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就说明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无所不吃。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滥吃”“乱吃”的现象才导致“SARS”疫情的全面爆发。这样的事情一次一次地为我们敲响警钟,而人们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是一味追求,不顾其他。

(二)饭局所造成的浪费

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食”上,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人情世故在其中。一场饭局,不是简简单单吃一顿饭。从一场饭局中,你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看出他的地位、品味、尊卑、身份。

在中国,饭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生到死,可以说是一路吃过来的。从婴儿开始,要吃生辰酒,满月酒,学业有成要吃饭,结婚生娃要吃饭,就连生老病死都要摆上一桌,可以说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这些一般的有名目的饭局以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办事的饭局,用来扩充人脉,建立关系。

以一种过于正式的方式谈事,中国人会觉得拘束,不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赴宴吃饭,肯定吃不好,这就引出中国人饮食最大的问题:浪费。除此以外,“面子”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对于剩下的那些菜,丢之不管。倘若是打包了那些饭菜,似乎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因此“适度点餐,剩菜打包”,在实现上却是异常艰难。

(三)食品安全遭遇“恐怖袭击”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的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是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而现在中国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掺假使假、环境污染、滥用激素,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国家下大力整治,但是其势头确实愈演愈烈,有增无减。有人说,以后不能在外面饭店吃饭了,自己回家自己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而连最基本的食材都存在问题,这让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继续生活呢?

四、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

面对我们的饮食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人应该觉醒了,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像营养学家赵霖在中国科协会议上说:“人类正在用牙齿把自己送进坟墓”,的确,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如何摆脱饮食文化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观念,可是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完全改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至少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慢慢改变。如近些年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的“素食主义”,或许就是人们思想转变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饮食方式的不健康,而开始积极地转变调整饮食方式和结构。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素食主义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伤脾胃,一些豆制品也可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氨基酸和热量的需求。我们大胆设想,若中国人都开始吃素食了,那至少对于动物传染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1]王婷.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照分析[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1).

[2]周拓.从识别中国烹饪特色入手研究中式炊具[J].中国科技博览,2011,(24).

[3]国人饮食习惯的9大缺陷[EB/OL].http://news.qq.com/a/20

111111/000638.htm,[2011-11-11].

[4]李波.“口腔民族”的悲哀[J].饮食文化研究,2004,(3).

篇5: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中国梦与美国梦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八大”上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后,他又多次论述中国梦的问题。从此,唱响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便成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乃至中国人民的主旋律。因为,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和利益。

那么,除了中国之外,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世界上还有没有叫响国家之梦的呢?回答是有的,而且是美国。不过,提出美国梦的时间不是今天,也不是国家的主要领导者,那是美国的昨天。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关于美国梦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1931年在他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容和表述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物质丰裕的梦想””,“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其天赋与能力来获得他的成就,而且他们的成就也能被其他人认可,不论他们出生的环境和地位的偶然境地如何。”

虽然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和作家提出了美国梦及其设想,但是,它最终被美国人民所接受,基本上变成了美国国家的梦想。因为,据《今日美国》最近有关美国梦的民调结果报道,已有24%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美国梦,有40%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美国梦,有15%的人表示毫无希望,有21%的人表示对此并不关心。不管结果如何,依然还是有超过64%以上的人数是认可美国梦的。这说明美国梦基本上也是代表了美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的。因此,美国梦,在美国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美国的发展同样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然而,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虽说不能用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谁先进谁落后来表达,可是,无论是作纵的还是横的来比,中国梦还是比美国梦更能够说明问题,更能够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实现强大的决心。

这是因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梦是由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来的,而且是在就刚就任之时提出的,而美国梦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和作家提出来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多年之前;中国梦的提出,完全是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梦想和心声,而美国梦只是一个人的设想与愿望;中国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包涵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而美国梦则主要阐述的是作为公民个人的理想与美好的愿望;中国梦的提出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讲它是代表着国家向人民发出“实干兴邦”的动员令,也是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必定永载

史册,而美国梦则主要显示的是个人的聪明和智慧,充其量讲,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当然,这也非常了不起的。

这里之所以谈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话题,应当说还有一个潜在地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思

想和政治内涵。那就是,中国和美国,都是当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之中经济实力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不说太远的时间,若在50年或30年之前的时候,中国如果叫响中国梦,那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不会买中国人的账的。而今则大不相同了。实践证明,中国仅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在国家经济实力上就超过了西方社会许多发达的国家,超过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与美国的距离越来越接近。现在看来,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只要能够为中国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经济建设环境,中国就有希望有能力有信心赶上和超过美国的。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这就是中国人的最大希望和愿望,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实际上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意和主要目标。

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国土面积上讲,中国都多于和大于美国的,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呢?而且美国只有3亿左右的人口,而中国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家。从人均实现富裕上说,中国最应该尽快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

当然,在经济实力上赶上和超过美国,对于中国来讲,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到2012年,中国在经济实力上才达到了50万亿人民币,折算成美元才6万亿左右,而美国为14万亿美元,中国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是,按照中国近20年来发展的速度看,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由于近几年遭遇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年增长率降为7—8%之间,而美国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左右。因为中国的经济基本数量大大增加了,不要说按照年增长率为7—8%计算,就是5—6%测算,再有30年或40年的时间,完全有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的。

如何使中国发展得更好更快?有人说,20世纪时,中国提出的口号是学习苏联老大哥(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到了21世纪时,有人提出,中国应当是学习美国(主要是市场经济和尖端地科学技术)。这话虽然有点儿偏颇,但也不完全是错误的。谁在经济发展上先进,谁有一技之长,就应该向谁学习和借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地态度,科学地发展观。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如果能够使中国变得富起来强大起来,这不是坏事,是个好事。中国人民不会反对的。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没有关系,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就学,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不学就是了。中国人是有辨别是非和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的。

这里之所以谈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话题,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是为了能够加深对于中国梦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提振和增加大家的信心,把美好的中国梦落到实处。即说一千,道一万,实现中国梦还得靠实干。中国梦,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梦,不只是各级干部队伍的梦,不只是少数的梦,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因此,实现中国梦,不但是人人有份,更是人人有责,人人有出彩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会浑浑噩噩,懒懒散散,死气沉沉,难成大器,难有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梦想,就会庸庸碌碌,皮皮塌塌,精神不振,目标短浅,行之不远。所以,实现中

篇6: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之我见

广西区电信公司玉林分公司 胡学阳

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对于即将加入WTO的中国以及中国电信集团犹是如。

-、“企业文化”之理解

何为“企业文化”,我们理解为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说起企业文化,就要从企业文化系统的主要组成说起,即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部份。l、理念识别系统(MIS)。这一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观”(Sharedvalue),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尤其是指企业精神;

2、行为识别系统(BIS)。包括:组织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公关策略、员工培训、团队修炼等等,是一套完整的企业行为识别和活动规范系统;

3、视觉识别系统(VIS),视觉识别系统是指只要是看得见的带有企业标志和文字的,都整齐统一,决不走样,并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视觉形象规范制度。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MI)透过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话动(BI)以及系统化的视觉识别设计(VI)传达给社会大众,具有塑造、完善和提升企业形象,强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功能,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准确的说,它是中国电信企业观念更新、体制变革、战略整合等最重要的支持。

二、中国电信建设企业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电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需要肯定的是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最大减少其内部的管理成本,而且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管理成本的降低。简单地说,就是某个企业或集团的全体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很多企业的成功,都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日本企业“内协外争、亲和一致”的“家”意识和氛围,即是生动的体现。可以试想,在一个人心涣散、任人唯亲、“窝里斗”的环境中,必然导致企业最终的崩溃。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有的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塑造某种文化,使自己能够获取更高的市场价值。比如在许多国际先进企业文化中表面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文明的传播,实际它所流露的魅力就是让你无法拒绝为它的产品或服务付出高额的费用,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国内企业加工的产品,标上国际著名商标后,就身价百倍的原因。这就是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文化最终的功利性。

其次是中国电信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保守传统的,还是创新进取的;是面向国内的,还是放眼全球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创造优质服务、追求利益的合理化;是自由式的,还是科学、规范的等等。不解决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中国电信是很难以建设登大雅之堂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的。

再次要解决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由谁为主导去进行建设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我一直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某个地市级的电信企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我坚持认为,中国电信要大规模搞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是从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因为地市级、甚至于省级电信企业都没有如此经济实力、魄力,更没有长远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所以不可能筹划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建设,就算搞好了只是某个地市或省市电信企业的特色文化,而绝非规范化、系统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反而给中国电信的整体文化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和内耗。比如以前“北京电信”的企业视觉识别形象,虽然有特色,但很让人不理解,我一度以为这是一家区别于各省市区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的独立的一家电信公司。当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个下面各级电信企业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上级与下级双方互动的一种进行状态。

起码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才可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如何建设中国电信企业文化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该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面简称“总司”)统一筹划部署,下发具有全面指导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这个方案自然也包括了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首先从理念系统说起。这是建立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这个系统的建立直接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成功与否。这是统筹全国电信员工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深入铭刻在每一个电信员工思想的信念,是中国电信的企业之魂。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自觉才疏学浅,不敢在此妄言。但这个系统起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变迁。其次是行为识别系统。这才是大量的、具体的,甚至是极其繁琐的工作,但也是支撑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本人认为,由于中国电信是自上而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一级电信公司基本是延袭“总司”的机构及其职能,对本省区内电信企业进行相类似的垂直管理,而地市分公司在机构及职能上很大程度也是类似延袭,所以从机构和职能来看,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条线,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电信规范各种职能和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方便。所以建立统一科学的行为规范系统是必要的,如《中国电信集团机构职能规范手册》、《岗位职能规范》、《中国电信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以及外勤、对外服务、员工培训等等规范文本。这些“手册”从总经理职能,到普通员工的每天上班举手抬足,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有了这些规范,才能保证全国、全球的中国电信员工都是统一的、科学的行为。如果“总司”能解决这些规范问题,对于整体提高中国电信集团的“行为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就是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仍欠完善和规范,还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现在中国电信的很多新业务都缺乏统一科学的形象识别体系,比如ISDN业务、800业务等,不仅各地宣传召径不统一,而且缺乏通俗易懂的品牌策划。所以要制订包括《中国电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形象识别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产品品牌识别系统手册》等等规范文本都需要不厌其繁地落实.到此,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才初具雏形。在此指导基础上,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等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实际操作。到了地市一级也必须有常规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心,有员工日常培训基地,有电信发展历程展厅等等,逐渐才能形威,既鲜明生动又统一和谐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氛围。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不提到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一员工培训。国际型的大企业绝不会让员工培训放任自流。如果中国电信集团要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在全球具备竞争实力的信息产业“巨鳄”,那就必须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系统地统一管理。培训必须要解决基地问题。从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北邮固然是很理想的基地,但恐非已用,其它通信公司一样会作为员工培训与科研开发的“桥头堡”;况且北邮在人文方面深度和厚度上有所欠缺,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性决策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说是不够的。其实选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很适合;还有就是与国外著名学院联合,系统深入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色彩的高级管理层也是可行的。而更多的精力还是花费在建设本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基地上。在员工培训方面一定要舍得投入。没有高素质的员工,绝对不会有高品质的企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层员工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综合竟争力的高低。中国电信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上面的有关改善服务的政策每年都一再强调,但到了基层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员工素质跟不上中国电信发展的需要。员工素质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发展取得更大突破的“瓶颈”!解决在岗员工培训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该以省市为基本单位建立现代化的员工培训基地,因为各省市都可利用原有的设施(如邮电学校、培训中心等)加以完善即可。全国统一使用教材,可参照国外先进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等(这需要人民邮电出版社多引进)以及电信院校教材。在这里,各地市县的员工都可以接受到正规的、系统的有关改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培训。各地市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等办法进行辅导教育。解决了基层培训问题,中国电信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电信提出在3-5年内建成一流的、具有国际竟争实力的公司的目标。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版 微观部分课后习题详解下一篇:饮食文化第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