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

2024-05-11

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精选9篇)

篇1: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

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

近年来,凉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逐年递增,“九五”以来年收入,全区累计接待旅游者 万多人次,直接营业收入 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 千万元,旅游业已成为全区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旅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发展中出现的另一个怪现象,即旅游人数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消费额的递减,究其原因,除了我区景区缺乏可参与性、互动性、娱乐

性、刺激性旅游项目,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少、力度薄弱等原因以外,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景区进入性差,影响了旅游者前往旅游景区(点)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下面我就凉州旅游交通运输情况及如何改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

现状做以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旅游交通现状凉州区主要交通设施为铁路和公路。其中铁路为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现已完成电气化改造;区内公路主要有一级公路国道312线、二级公路省道民(勤)武(威)公路、武(威)仙(米寺)公路等,县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武双公路、黄吴公路等17条,公路里程公里,乡道17条,公路里程公里,县乡两级公路总里程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目前正改造为二级标准路面,白塔寺至312国道公里道路建成宽50米双行道标准路面。此外,还有自主筹建的武威至武威南宽幅公路,截止目前,我区旅游交通网基本形成,通向全区个旅游景区的道路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由于我区县乡道路均修建于70-80年代,虽然在当时一个阶段曾一直作为全省的样板路工程,但由于资金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年来凉州公路建设进展缓慢,基本上处于对现有公

路的修修补补,在县乡公路改造提速等工作上未做大的建设,造成目前县乡旅游道路等级不高、路况较差,拉长了旅游者在交通途中花费的时间,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二、优势:

1、区位优势显著。凉州区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自兰州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大站,自古以来就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文明遐迩。

2、航空优势正在凸现。凉州区境内现有军用机场一个为武威航校所在地,目前,当地政府正积极与之联系,预备开放建成为一个军民两用机场。

3、旅游景点遍布旅行全程。随着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被转化为旅游景点,特别是“农家乐”旅游项目遍地开花,极大的充实了凉州旅游的内容,客观上缓解了旅游者在凉州旅游途中耗时长的感觉,增长了旅游者在凉州的停留时间。

三、劣势:

1、与周边地区交通设施差距拉大。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周边地区交通的发展,使

凉州由一个停留站变成了一个途经站,使得凉州本来就不发达的旅游交通条件变的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旅游者进入凉州的旅游景区。

2、景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旅游景区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制约,不能自主决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景区自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求,比如景区内道路及各种指示标牌特别是中英文对照的指示标牌建设一直不为管理者注意,从一定程度影响了旅游者参观的积极性。

3、尚未形成专门的旅游交通客运体系。多年来,凉州区用于旅游客运的交通工具只是旅行社专用旅游车辆,但只用于外地前来凉州旅游或组织武威居民出外旅游,社会上再没有专门的用于旅游客运的交通车辆,只有通往各乡镇的公共交通车,但由于这种短途车辆的运载性质决定了它的卫生条件、停车地点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四、主要措施

1、加快县乡公路的改造提速,改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的东西南北四条公

路及支线的交通条件。在县乡公路的改造建设时,要依据凉州旅游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远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景区的分布状况,对所需公路交通建设不留遗漏,确保今后旅游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城区以东旅游公路要以凉古公路为主线,加快双清公路、长城—吴家井段、长城—九墩段、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高沟堡古城—长城乡政府、长城乡政府—邓马营湖道路的建设;城区以南旅游公路要以312国道为主线,加快武古公路、黄哈公路、黄吴公路、高坝—南营段、黄羊—二坝—黄羊河水库、黄羊—张义、黄羊河农场—王景寨农场、沿明长城边沿便道等道路的建设;城区以西旅游公路要以武仙公路为主线,加快丰西公路、松树—莲花山段道路的建设;城区以北旅游公路要以民武公路为主线,加快武双公路、武下公路等道路的建设。公路两侧建成绿化林带配套风景线。通过以上旅游公路的建设,使凉州的旅游景区联点成线,实现景区 的可进入性。

2、尽快建成军民两用机场,缩短远程旅游者来凉州时用于交通的时间。目前,凉州筹建军民两用机场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利用前不久市、区两级领导极为重视,并积极与航校协商的有利时机,尽快确定当地和机场双方的投资额度,责成专人负责项目建议书的报批、机场改造、安检人员的培训和宣传促销等工作,则可再在最短的时间营造出凉州旅游交通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吸引远程旅游者前来凉州旅游观光。

3、发挥公路的12全文查看

篇2: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

1自然条件

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宁夏南部, 六盘山东麓, 地处内陆, 地势高亢, 区内海拔1470~2900m, 属中温带大陆性半阴湿半干旱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2527h, 年积温2263℃, 年均气温6.2℃, 干燥度1.63, 无霜期103~148天, 年均降水量370mm左右, 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多集中在7、8、9月份, 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土质类型有湘黄土、黑垆土、黑褐土。境内夏、秋季光照强, 昼夜温差大, 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 生产的枸杞、红梅杏、早酥梨等果品色泽鲜艳、口感好, 品质上乘。

2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底, 原州区有经济林2400hm2, 其中有枸杞1600hm2, 是宁夏枸杞主产区之一。涉及三营、头营、彭堡、黄铎堡4乡镇36个行政村, 近2万户茨农;主要品种为宁杞1号、7号, 2013、2014年在三营镇、头营镇推广宁杞7号133.33hm2;2014年, 在三营甘沟、黄铎堡老庄、头营镇马店村新建建枸杞烘干道4座;引进宁夏神杞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原州区头营等地新育宁杞7号苗木近600万株;枸杞平均产量为150kg/667m2以上, 最高产量高于300kg/667m2, 年总产量600万kg, 年总产值4500万元。有红梅杏285.33hm2, 主要分布在头营镇、河川乡, 寨科乡有少量种植, 近几年在河川乡和头营镇建设示范园区2个, 推广种植红梅杏53.33hm2。有早酥梨400hm2, 主要分布在河川乡和头营镇路梁, 目前经营较粗放, 效益不稳定。

3发展思路

原州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要围绕扩总量、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这条主线, 立足兴林、富民、强区目标, 落实政策促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林农互动措施, 在枸杞提质增效、早酥梨精细化管理、红梅杏扩量增产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立足当前, 依靠科技, 促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原州区现有枸杞1600hm2, 年总产量600万kg, 产值4500万元, 是宁夏第二大枸杞产区。近几年受枸杞黑果病频发, 枸杞价格下跌, 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 枸杞效益不高, 茨农积极性受挫。我认为, 要做大做强枸杞产业,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落实。第一, 加大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完善林业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 培养一批农村“土专家”, 逐步健全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举办枸杞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 春夏季节实地指导枸杞田间管理, 进一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提高茨农管理水平。第二,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枸杞新品种。要采取政策引导、利益诱导的方式, 引导茨农逐步淘汰宁杞1号品种, 栽种果粒大、产量高的宁杞7号、0901、0909新品种, 更新换代。第三, 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要加强枸杞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指导茨农用高效低毒农药, 合理利用天敌科学防治病虫害;通过政府投资, 配套建设大型枸杞烘干室等, 做到枸杞无害化生产, 提高好果率, 增加经济收入。第四, 要引进枸杞相关产品加工企业, 如枸杞酒、饮料、枸杞叶茶加工等,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二要放眼长远, 科学经营, 实现早酥梨和红梅杏精细化管理。原州区河川乡、头营镇和彭堡镇共有早酥梨400hm2, 大部分是2000年栽植的, 如正常管理, 现应是盛果期。但由于管理粗放, 果品商品果率低, 经济效益不高, 林农积极性一直不高。为高效利用现有的早酥梨资源, 使其发挥应有效益, 应从以下抓起。第一, 要坚持示范带动。有代表性的选建几个示范园、点, 实行科技人员包园、点, 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高早酥梨单产、果品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 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第二, 要发展品牌。注册“原州早酥梨”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 大打品牌战略, 提高原州早酥梨和红梅杏知名度, 拓展销路, 提高效益。

三要分区施策, 注重特色, 进一步扩大红梅杏面积。红梅杏主要分布在头营镇、河川乡, 寨科乡有少量种植, 近几年在河川乡和头营镇建设示范点2个, 推广种植红梅杏53.33hm2。红梅杏在我区种植面积小, 规模效益不明显。下一步, 要在扩面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要以示范点为引领, 分区施策, 重点在南部的河川乡、东部的寨科乡和中部的头营镇等部分区域大力推广, 集中种植红梅杏, 发挥整体规模效益。大面积集中种植有利于晚霜冻预防措施集中实施, 能有效降低防冻费用, 提高防冻效果。同时, 还为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便利。

篇3:旅游投资之我见

2015年,中国正经历改革的关键期,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投资乏力,已承担不起支撑和延续国民经济活力的重担。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较好、成长规模较大的产业:旅游业,带动的大众休闲度假消费红利已成为中国拉动内需经济的重要方向和内容,而旅游业,亦成为一个新的投资转向口。

旅游,即为人在生活空间的移动,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从2012年2月《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强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再到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旅游投资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意见》从6个领域涉及到26条,非常详细地从旅游涉及到的基础公共设施,需求的释放、旅游的时间、带薪度假,到旅游产品的供给、旅游市场环境、资金扶持、投资热点等方面都进行了梳理,旅游投资政策环境空前优化。

2015年5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召开首次“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座谈会”,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投资、进出口、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势头仍在持续,但旅游业却像冬天的腊梅逆势增长、鲜艳夺目,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温暖,未来20年到3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支持“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承诺未来5年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信用额度,中国旅游投资正式步入万亿元时代。

2014年,中国接待国内游客达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约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53%,且国内居民旅游意愿达95%,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外,从宏观方面来说,2015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旅游投资3018亿元,同比增长28%,远远超出了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更是占到59.5%,成为旅游投资主力。预计到2025年,中国对旅游业的投资将达2787亿美元。届时,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从微观方面来看,旅游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收益率高于其他行业,2014年,中国国内上市旅游企业整体市值实现了10年10倍的增长,资本市场对旅游企业的追捧和投资热度逐年增加。在如此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全国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完善,投资热点加快形成。

作为致力于“创经典,强落地,高收益”的旅游策划、规划机构,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前后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老挝等地做过260多个项目,涵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策划及规划,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运营策划及规划、旅游产品市场营销及专项旅游策划等内容。其中,墨江双胞胎旅游小镇实现资本市场20倍的增长,在全国同类旅游项目中运营能力屈指可数;丽江玉水寨更是以小博大,60多万的初始投资,200多亩建设用地,目前已实现每年上千万的盈利……在旅游项目投资开发方面,经过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先策划,后规划,再落地运营”,即:策划指导规划,规划落实策划中的项目,以创造美好旅游体验,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规划落地为导向,解决项目从总体策划到施工落地之间的各种衔接性问题,强调旅游项目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景观系统、游乐系统、商业系统、营销运营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的有机统一,最终找到“资源—产品—市场”三者的无缝对接点,实现项目的落地运营。

具体来说,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基本元素及衍生元素均囊括其中;同时,旅游业也是一个“坐商”产业,景区(点)无法流通到游客手里,游客只能上门消费,因此,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强、包容性大等特点。转型投资旅游项目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财富的无限积累,一面是投资失败,财富荡然无存。近年来,慕名来昆明艺嘉向笔者咨询有哪些旅游项目值得投资、投资了的项目如何盘活等问题的企业家有很多,每个项目都有它独有的问题,但所有的项目都期望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此,针对转型投资旅游项目的商家,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开发模式方面。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城市旅游商业街、主题公园、休闲小镇、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地产、智慧旅游是旅游投资的十三大热点,不同投资热点有不同的开发模式。例如:旅游景区是龙头(2014年,景区新建和升级改造类的投资增加,占全部旅游投资的六成),且收益率最高,但政府的投资和支持是必要条件,因此,PPP模式逐渐成为景区改造升级和新景区开发的主导;乡村旅游是“5+2”生活模式的主通道,其重点即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包装、田园风光的打造以及民宿设施的构建;休闲旅游小镇是旅游地产发展最重要的结果,“景区(吸引核)+消费产业集聚区(聚集核)+新型城镇化区(地产延伸)”是目前旅游小镇的前沿打造模式;休闲度假市场的常态化是大众度假时代下的必然趋势,无论是避暑避寒度假、养辽度假、康体健身度假还是乡村度假,强调的都是安全、宁静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服务等。

项目建设方面,根据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合同)约定内容及实际发展需求来写上项目内容进行投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依据项目实施的进度、要求等合理增加其他项目的开发内容。

政策保障方面,建立企业与政府间的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在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点,各级政府科学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专线个配套政策,做到“一事一议,突出重点,个案管理”的同时,旅游投资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策划、规划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条件,可积极争取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土地供应、营销支持等有利政策,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

团队建设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引进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旅游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团队。

产品开发设计方面,引入熟知地方本土文化底蕴的旅游策划及规划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构建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产品结构和体系。熟知项目所在地地域文化、各类政策(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土地政策、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区域竞合条件、经济走势等环境,是能够给予项目针对性策划、规划的前提条件,进而回答清楚“做给谁(客源市场)”“做什么(项目、产品定位)”“怎么做(方法手段)”三个问题,通过深挖旅游资源的核心市场价值,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高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开发的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再以超前的商业眼光和极具操作性的市场运营手段,明确项目盈利点,实现投资预期,并且围绕“大势掌控能力、产品业态表现、商业渠道能力、超强运营团队”四个方面,智取市场价值最大化。

投资开发节奏方面,根据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优选项目,确定投资开发的节奏。

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按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引入国家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及实力强大的功能建设团队,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对项目策划方案、规划方案的执行是项目能否转化为实体运营产品的关键,执行、开发、运营、建设团队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产品营运管理方面,引入国际先进的旅游管理团队、商业运营团队、资本运营团队、营销管理团队等等。

2015年5月,在德宏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笔者应邀做了《旅游投资讲座》,与参会的企业家进行了深度交流。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也将持续为转型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家提供前期策划、规划、中期咨询、后期运营、管理等服务,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盈利出谋划策。

篇4: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之我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这个概念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将自然景物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对象,二是要保证生态旅游的对象不被损害。1993年,国际组织重新定义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即承担保护人民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两项任务的旅游观光。生态旅游一词更多的是在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维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景观作为一种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我们生活的大家庭的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也就变得意义重大。

(一)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活价值链

自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生物学角度、自然科学角度、工程学角度都能找到大自然的法则,而无论是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还是人文法学都能够在自然中找到研究的场所。由于近年来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和使用,发展生态旅游业对于水资源、生物资源、人文形态的保护都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多种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

生态资源是不可逆的,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为此,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演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都促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当然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并发症。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无节制的开采,旅游资源显得日益匮乏。作为地球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惰性十分严重,所以,在短期内人为的物理变化是无法恢复的,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不具备再生能源的性质。

(三)生态景区是对历史资源的延续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国的民族传统逐渐被淡化,具有我国文化优势的旅游资源也在逐渐消失。所以,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大力保护就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旅游资源作为前人多年的汗水留下来的一种重要遗产,应该被后人所拥护、爱戴。每一项旅游资源背后都有历史的痕迹,它们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具有巨大潜力和象征意义的。生态景区就是对历史资源的一种延续,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法衡量的财富。

(四)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生活需求

对大自然的欣赏以及对人文环境的观赏都是旅游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够为大家的生活增添色彩,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生态旅游行业的出现正是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一种巨大满足。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剂品,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正是大多数人对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追求。

(五)生态旅游能够直接、间接或者交叉影响到经济效益

所谓直接经济影响就是单个旅游者在游玩的过程中增加的行为支出;间接经济影响是指与直接经济影响无关的其他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例如“口碑效应”等潜在的影响因素。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经济区域不断完善的不竭动力,只有对环境进行合理利用,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再分配,从而做到社会分工的合理化,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也会有所增加。

三、目前生态旅游业存在的缺陷

(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由于没有深入的研究调查,对相关科学理论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加上缺乏合理的评估与规划,多数政府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尤其对于新景区的开发,急功近利现象较为严重,在缺乏事实论证以及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只是盲目的进行粗放式开采,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这种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的资源挖掘举措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还处在一种无头绪阶段,经常出现刚刚发现的洞天就被匆忙开发,还未深入研究就已经控制不住游人数量,引起洞内氧化严重,最终出现自然景观被损坏的结局。对野生动物等自然珍惜生物的旅游资源也是如此。面对管理不善、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许多野生动植物遭到人类毒手,更有甚者将野生动物做成饭肴来招揽顾客,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自然景观遭破坏严重

目前,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都没有提前进行调查研究,在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就匆忙进行开采,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一些景点的保护区被修上了公路、宾馆、索道等建筑物,部分建筑物的修筑更是缺乏美学意识,造成景观与建筑之间格格不入,不但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有韵味,还使得建筑与景观之间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遭到了破坏。此外,由于部分建筑物的修建投资很大,景区背负了重大的经济任务,未来的运营就开始将盈利作为主要目的,这就使得生态旅游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背离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初衷。

(三)生态旅游区环境系统失调

随着旅游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程度的加剧,部分风景名胜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在景区内开山炸石、伐树毁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游客和景区都遭受了严重的威胁。由于部分建筑物的存在,导致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不一致,景区的整体性被破坏现象也十分严重。例如,西双版纳地区以四季常绿文明,但近年来随着开荒行动的频繁,部分林区被毁坏,森林系统受到了人类的严重威胁。

(四)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据监测资料分析,风景区的大气、土壤以及水源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尘埃的出现也超过了国家有关条例的规定。酸雨等有害物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大气污染的加剧。据报道,湘区武陵风景区的二氧化硫含量超过了0.62㎎/m³,大约为国家一级大气标准的3.68倍,部分地区的酸雨PH值达到了4.44,严重超出标准范围。此外,水资源污染局势也十分严峻,如今大约有135条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重污染河流数量超过52条,人们的饮水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先决条件,但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和精妙的管理技能,加上游客环保意识的薄弱,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生活污水的增加,垃圾废料的剧增,都需要相关部门斥巨资去恢复,在环境受到威胁的同时,还将浪费大量的财政资金。调查发现,如今景区的垃圾公害大约占44%,水污染占12%,噪音污染占11%,空气污染占3%。

(五)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方法缺陷

在我国,旅游资源归属于林业、文化、环保、宗教等多个部门共同管辖,开发过程中的全局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引起了无秩序的管理局面。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蓝图,没有专业的管理模式,旅游景区的运营一直没有得到好的发展。此外,部分地区将自然景区承包给某些不具备管理能力,监督机制欠缺的旅游部门,其经营状况令人堪忧。

四、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突出地方特色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生态区的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自然、科教、保护以及创收的多赢,就要在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对生态景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予以完善。为了使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就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在有选择性的借鉴世界领先技术与方法的同时,对法律、体制、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管理予以完善。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产品,能够使地方特色得以充分发挥,这需要对旅游景区的基础资源、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索,也需要对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形成不可替代的旅游景区,来吸引游客。此外,对于游客数量的控制也能够有效的缩减地方能源的浪费,要知道人类活动对于自然景区的影响是不可被忽视的,专业技术的利用,最小化废弃物、节约水资源等都是值得尝试的举措。

(二)对景区体系进行规划并评估其投资效益

对生态旅游区进行规划首先就要调查和了解当地的相关资源和景观构成特点,从而对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方法和主要步骤予以明确。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生态区的保护,所以一定要将对该区域的产品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标准。对产品进行开发之前,要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等内容进行评估。通过比较不同产品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劣形式,明确出优先发展产业,从而避免投资的盲目性,保证开发模式的合理、准确。

合理的布局、统一的规划以及有序的开发都将是贯彻、保护旅游景区生态资源的重要屏障。对旅游景区进行总体规划时,要加强对各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取证,以最小化环境损害程度。为此,要遵循下列建设原则:(1)保护性开发原则。(2)协调性原则。(3)永续利用性原则。(4)发挥特色原则。(5)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对任何可能损害自然资源的行为都要及时制止。将提倡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

(三)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进行重点保护

相对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而言,对旅游区的管理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有效的管理体系、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都是管理生态景区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要帮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增强环保意识之外,对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注重生态旅游区的人才培养

想要加强生态旅游区的理论建设,完善其发展规划,对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景区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班、专题讲座以及学术会议等,来帮助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管理技能,实现景区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以保证我国旅游生态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可观赏性是生态景区必须具备的一项条件,管理部门应该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对景区的服务予以完善。其一要提高生态景区的各项服务设备,保证游客的各项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其二要加强优质服务培训,景区的工作人员要在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方面不断改进,以实现景区的人性化管理。并依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减少生态环境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

(六)加强景区保护的法制观念

面对日益加剧的破坏趋势,对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机制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加强旅游景区的税收保护措施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环境发展的潜在性、累积性以及持续性。国家应要求个地方环境部门树立坚定的法律意识,对于严禁开发以及可以开发的部门进行严格区分。对破坏自然和谐的违法犯罪者予以严惩。

五、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自然环境不但能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背景环境,还将决定着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能够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只有保持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的真正发展目的。作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管理项目,生态旅游管理还需要各界相关人士予以共同研究、完善。

篇5:旅游投诉之我见

[关键词] 旅游投诉旅行社旅游者

一、旅游投诉的限定

所谓旅游投诉,是指旅游者、海外旅行商、国内旅游经营者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旅游合法权益,对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和有关服务单位,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投诉,请求处理的行为。旅游投诉是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本文所探讨的旅游投诉仅限定在旅游者与旅行社之间发生的投诉。

二、常见的旅游投诉

1.旅游者对旅游行程的投诉

旅行社对景点的设施、参观的项目夸大宣传,误导旅游者;有时还减少参观的景点,或者将路途时间算成旅游时间,实际旅游时间过短。

2.旅游者对随意转团、拼团不满意

旅游者在出发前或到达目的地后被随意转团或拼团,致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频繁更换旅游接待人员和车辆,游览的随机性很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服务。

3.旅游者对收费的投诉

一是旅行社强制旅游者参加自费项目,二是一些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向游客索要小费和私收回扣;三是以聘请当地车辆、人员等理由重复收费,或者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旅游者收费。

4.旅游者对吃、住、行的投诉

旅游者在旅游时的吃、住、行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同时也是旅游团队等级或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旅行社往往靠降低这些项目的服务标准而从中渔利。

三、引发旅游投诉的原因

1.旅游者維权意识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也是旅游者成熟的表现。当服务质量不能令旅游者满意时,旅游投诉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2.旅行社经营不规范

(1)旅游合同存在缺陷

目前旅行社大都是拿一份格式合同让旅游者来签,旅行社一方面事先规定好了旅游行程、航班、景点、酒店等主要内容,旅游者并没有选择权。许多旅行社并未把对旅游者的承诺写到旅游合同中,这便使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另外还存在合同条款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如合同上注明餐数,却没说多少人一桌。

(2)企业违规经营

有些旅行社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往往发生违规经营现象,例如降低服务标准、删改旅游项目等;另外,雇佣无证导游也是旅行社的一种违规经营方式,而这些无证人员不具备旅游接待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往往无法胜任接待工作,损害旅游者利益。

3.旅游管理部门失职

一些地方的旅游行政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对旅游政策法规并不能严格执行,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做到“执法必严”,往往姑息迁就、网开一面。例如导游拿回扣后引起旅游者投诉,旅游管理部门若不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必将导致了此类问题愈演愈烈,因此,管理部门失职也会导致旅游投诉的增加。

4.相关接待部门的服务质量低下

在旅游投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旅行社之外的服务部门或企业,如交通、住宿与餐饮等。据2006年辽宁省旅游局对“五一”黄金周期间的旅游投诉调查来看,投诉旅游饭店12起,投诉景区景点17起,其它投诉8起,分别占投诉总数17%、23%和11%。虽然这些投诉并非直接由旅行社造成,但旅行社若处理不当,同样会引发旅游者对旅行社的投诉。

5.旅游者的自身失当

一是个别旅游者要求过高,旅游者由于背景不同,有时对同一旅游产品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出现部分旅游者的要求与预期过高,稍有不满就要投诉;二是旅游者的绝对过错,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旅游者擅自离团、退团、提出不合理要求等,当旅行社不能完全满足自己时,就随意投诉。

四、减少旅游投诉的途径

1.完善旅游法律体系,实现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1)加快旅游立法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很不完善,导致许多旅游投诉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2)加强检查和处罚力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它应该充分发挥旅游监察、治理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净化游行社经营环境,通过打击惩处违规经营行为,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减少投诉。

2.旅行社自身加强信用建设

(1)加强旅行社的诚信经营。通过实现产品与服务质量承诺,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同时,建立相应的营销服务应对系统,以客户满意为经营理念,对售前、售中、售后进行全方位服务,以赢得旅游者的满意;(2)加强导游的信用管理。在旅行社内部建立导游信用评比制度,通过旅游者的信息反馈、投诉和表扬情况,对导游进行定期的服务质量评比,奖优罚劣,并以此形成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

3.加强对相关服务部门的协调与管理

由于在各类投诉中,有些是涉及住宿、餐饮、交通等环节,这就需要旅行社在确定合作关系之前,对相关服务部门进行慎重的实地考察和对比,挑选出各方面都较好的服务部门与之合作,并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合同。在这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随时掌握其经营动态及质量,发现有不讲信用、斯诈旅游者的,应及时予以解决,情节严重的,应拒绝继续与之合作。

4.优化从业人员

首先要严格挑选从业人员。在选拔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多方面进行考察,从而选拔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从业者;其次要严格培训从业人员。旅行社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强、时效性强、工作琐碎等特点,因此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对于减少旅游投诉有着重要作用。

5.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披露旅游行业中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尤其曝光行业内的违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投诉热点问题,并及时公示有关部门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处理决定,以促使旅行社等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诚信服务。另外,还要介绍各种旅游常识、法规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旅游者鉴别是非的能力,促进旅游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成熟的旅游理念,能够正确合理地维护市场秩序和自身权益。

篇6:社区参与对旅游发展影响之我见

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日渐关注旅游业长期发展战略, 同时, 社区参与作为观念或指导思想日渐进入人们的思维视野。社区健康发展会带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 社区参与是提升旅游景点整体形象和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实例表明, 旅游景点的有序性、安全性会直接影响旅游环境。而旅游业作为地方政府长期规划的项目, 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亲和力, 提升旅游景点的整体形象, 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 社区参与对于促进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单纯地开发旅游项目, 忽略社区因素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而社区参与为当地旅游增添了人文色彩, 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秦始皇兵马俑所处的临潼, 当地居民有很多具有陕西特色的手工作品, 在游览景点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当地文化。

二、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参与”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概念。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受多方条件限制, 在实践中施行较少,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差

对于政府决策, 在以服从命令为正统的中国居民, 很难对地方政府决策有评论, 多数人认为, 这种争议是毫无意义的, 总之, 老百姓头脑中总存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决策是领导的事, 与老百姓无关。但随着旅游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自驾游、自助游的兴起, 更多的人不愿跟随旅游团的指令, 而会选择更加宽松简单的参与旅游的形式, 这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接触增多, 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但整体上的社区参与依然靠的是当地政策鼓励、政府支持、引导, 社区参与主动性弱。

(二)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居民参与的程度

这主要体现一方面, 社区参与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一些必要的咨询费、培训费等, 由于旅游景区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一些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 有的地方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修复费用也颇为紧张, 也就谈不上社区参与。另一方面, 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相对落后, 而居民更关心的是如何能解决生存问题, 对于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很难提起兴趣。总之, 因无法对旅游发展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淡化了其作为参与者的角色。

(三) 旅游管理部门人员和社区居民沟通有限

在发展旅游项目的时候, 社区居民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方面, 普通居民才是旅游经济真正的受动者, 他们直接参与地方旅游市场, 接触游客, 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受旅游的影响, 但即使这样, 他们也很难进入决策层, 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有影响力的建议。而事实上, 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虽在主观上有吸引居民参与的愿望, 但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操作。包括参与范围的宽窄、频度的强弱、程度的大小等, 这涉及到宏观政策的把握、居民样本的选取、普通心理学分析等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问题, 这些问题沟通处理得不及时, 就会限制居民参与旅游发展。

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 鼓励社区参与

首先, 从政策上来讲, 在旅游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上增加居民参与的相关条款, 从法律上肯定居民参与的合法性;其次, 开展多样的宣传形式, 宣传居民参与重要性, 使社区参与深入人心。同时, 配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 对于积极配合社区参与的先进人员进行表彰, 使社区参与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

(二) 积极解决社区参与中的资金问题

由政府牵头, 各相关部门参加, 形成合力, 共同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政府参与安排专项旅游发展资金, 积极鼓励旅游基金制度的实施, 运用税收政策的奖励等不同的措施, 采取多种手段不断发展旅游地经济水平, 提升居民的经济实力, 使当地居民不仅能积极发展旅游, 而且能看到该发展前景和居民自己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取得居民理解支持, 通过给予居民实际的利益来消除他们对旅游发展的疑惑态度和对旅游发展决策的神秘感

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对居民开放, 并适当给予优惠;保护当地居民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不受干扰等。制定计划, 加强对居民的教育, 提高他们参与的水平和能力, 实际上就是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各项内容的具体落实。任何工作都是这样, 原则和措施确定以后, 关键看落实的情况,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钟海生.旅游业的两种发展观和政策.旅游学刊, 1999, 14 (1) .

[2]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 1998, 17 (2) .

篇7:壶口旅游开发之我见

[关键词]旅游开发 壶口 建议

距宜川县城48公里的壶口瀑布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是黄河第一大瀑布。壶口瀑布以其气吞山河之势被誉为“民族魂”,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黄河壶口瀑布成为“天下奇观”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创建4A景区为契机,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坚持景点开发、宣传推介、文化发掘,旅游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虽然壶口旅游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设施、景点布局、旅游环境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服务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急需着力解决。壶口旅游开发只有正确定位,发挥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突出黄河历史,展示黄土风情,体现人文精神,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一、 围绕县域文化做文章,以文带游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成为华夏文化的源泉。同时壶口地处黄土高原,更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壶口旅游应紧紧抓住地域文化这条主线,以广阔的华夏文明为背景,充分挖掘黄土文化敦厚、睿智、朴实的闪光点,以展示当地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宜川胸鼓、2004年挖掘整理的壶口斗鼓以及在壶口岸边举行的研讨、笔会、演唱、歌咏赛等文化形式,起到了宣传壶口、展示壶口,丰富壶口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的作用,促进了县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狠抓县域文化的开发,进一步通过文化的形式扩大宣传壶口旅游,以提升知名度,丰富文化内涵。

二、 围绕红色旅游拓思路,以红促游

黄河壶口瀑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其不可估量的意义。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曾在宜川驻军多年。宜川又是“清涧起义”的策源地和落脚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保卫黄河》就是作者面对着壶口瀑布排山倒海气势而创作成功的。这一作品把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气势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凭借壶口天险,发扬民族精神,没有让日寇一兵一卒渡过黄河,保卫了黄河,保卫了西北,保卫了祖国的半壁河山。作为战略要地的宜川意义十分重大,设在宜川县秋林镇卓家庄的“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以及朱德、彭德怀、刘志丹、谢子长、徐向前、徐海东等同志在壶口西岸革命活动的遗迹,这些遗址都应纳入延安红色经典旅游的总体规划,多方位的促进宜川旅游业的发展。

三、围绕黄河历史定基调,以史带游

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几千年来,黄河奔流不息,人类生生息息,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更加增添了壶口瀑布无穷的魅力。古代,壶口曾是晋国和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曾在秋林避难,回国后成就了霸主地位,至今黄河壶口两岸仍残留有关遗址,古城墙、石堡、炮台以及众多的火炮、弹丸、兵刃、箭簇等军事设施和器械。1938年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渡河移住宜川,黄河西岸就成为阻击日寇西渡的重要阵地,壶口景区附近至今仍可见到二战区驻军当年遗留的成排成排的土窑洞。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急需保护和修复,以带动壶口旅游的发展。

四、围绕黄土风情做宣传,以俗助游

壶口瀑布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晋陕峡谷地带。东邻山西吉县,西接“陕甘宁”首府庆阳,南连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北靠革命圣地延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壶口地域文化浓厚,民风纯厚。当地人既具有陕北汉子的粗犷与豪迈,又具有晋商的机灵与细腻。婚丧嫁娶居住饮食既异于陕北,又别于关中,且不同于山西。宣传壶口旅游就要紧紧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要有组织的挖掘整理宜川的乡俗资料,以便向游客推荐介绍,供游客浏览查阅。要有重点地培育和扶植几个典型,集吃、住、行、游、玩于一体,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五、围绕投资形式搞调研,以资富游

壶口旅游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投入仍显不足,有限的资金也用不到位,不是有所浪费,就是重点不明确。因此,要统筹规划,超前设计,采用内联外引等不同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力度,搞好项目投资的论证和调研工作,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对壶口旅游要正确定位,作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震撼之旅、龙脉之根,大做文章,要紧紧抓住壶口瀑布这一震撼人心、精妙绝伦的自然景观,大力宣传其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动态美,以突显它的雄伟、大气和磅礴。要充分发挥高山、峡谷、河川、黄土原面等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突破,提升壶口旅游的层次和品位,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凉州区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之我见

(一) 发展现状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的出台, 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服务业和涉外旅游服务业都进入了发展的春天, 同时带动了国内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但是, 问题也随之产生。高校涉外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产出并不能满足社会的极大需求。首先, 是数量远远不足;其次, 涉外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并不达标, 出现了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随着国际交流的多角化, 对外语种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旅游日语为例, 虽然很多院校也开设了旅游日语课, 但事实证明, 并没有及时的改变这些问题。

(二) 存在问题

就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来看, 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最为紧缺。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我们目前的涉外旅游酒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

首先, 目前涉外旅游酒店日语教师, 多来自旅游、酒店管理和日语专业, 他们也只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很难将旅游、酒店知识与日语知识很好的揉合在一起, 可以说我们目前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其次, 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都是造成与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

2.学生

目前, 虽然我国涉外旅游、酒店市场人才缺口大, 但是仍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并不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一方面, 是对本专业兴趣并不大, 仅仅为拿学历和文凭。另一方面, 能力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外语的开设也增加的学习的难度, 受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 很多学生并不能坚持。

3.课程设置

涉外旅游、酒店日语的教学中旅游专业知识与日语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但是, 受学生语言能力的限制, 课程应当怎样安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容易出现课程定位不明确, 专业方向不清晰的问题。涉外旅游、酒店日语的教学应该更突出实用性, 更侧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4.教材

目前, 我国国内涉外旅游、酒店日语相关教材数量较少, 且没有内容不统一, 如果选用原版外文教材, 又会因为教材编写体系、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与我国皆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容易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选择适合校情、适合学情的教材, 又给涉外旅游、酒店日语专业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5.实践环节

涉外旅游、酒店专业属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领会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加深记忆。但这也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容易忽略的环节。搞好实践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角色变化。

二、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改革新方向

1.师资

作为学校, 可以采取一定措施, 鼓励教师提升自身水平, 发展涉外旅游、酒店、日语专业相互融合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多从相关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充实课内教学内容。另外, 可以充分利用日语角等课外活动, 发挥日语外教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2.学生

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内教师引导及课外讲座, 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性质、专业内容、专业目标、就业前景等有充分的了解,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通过帮助学生打好日语语言基础, 进而拓展旅游日语口语知识, 帮助学生克服对外语的抵触心理和恐惧心理。

3.教材

高职高专涉外旅游、酒店日语强调实用性, 在传授语法知识,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哑巴日语”的框框。因材, 应尽量选用有多年高职高专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的, 侧重培养交际能力的, 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教材。

4.课程设置

涉外旅游、酒店日语可以说是涉外旅游、酒店和日语的复合专业,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顾此失彼。首先, 要根据涉外旅游和酒店专业本身性质及就业形势的要求, 侧重课程的实用性。同时, 日语课程的设置要与一般日语专业不同, 要以实践练习为主, 语法讲解为辅, 要以听说为主, 读写为辅。另外, 要提高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还要注意授课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扩展学生的文化涵养。

5.实践环节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 但是还不够。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 加大校内的实践教学部分。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是授课过程中的话题拓展, 也可以是模拟实训教学中的语言情景的融入。实现用语言实现实践, 用实践促进语言。

总之, 高职高专涉外旅游、酒店日语的改革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统筹地域经济现状、学校、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目前, 我国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 同时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频繁化, 内容不断丰富化, 市场对于涉外旅游酒店人才的专业水平, 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越来越高。同时, 随着中日之间交流的频繁化, 具有日语交流能力的涉外旅游酒店人才更是出现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 是很多涉外旅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具备日语交流能力;另一方面, 是日语专业毕业生不具备旅游酒店专业知识。这就对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现阶段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涉外旅游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即如何实现涉外旅游与日语的有机整合, 以培养更适合市场要求的旅游日语人才。

关键词:旅游日语,现状,问题,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廖文碧.浅谈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 (中) , 2011.

[2]张燕如.基于工学结合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项目课程开发.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0, (2) .

篇9:加快巫溪旅游发展之我见

关键词:巫溪;旅游;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特色,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巫溪县旅游工作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报告中从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增进就业等方面,对旅游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下面我就巫溪县旅游资源的客观评价、现状分析、建议措施等谈谈个人意见。

一、旅游资源的客观评价

巫溪的旅游资源以大宁河为轴线,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和阴条岭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东西两翼,构成了“一轴两翼”格局的7大景区180多个景点。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巫溪生息繁衍,他们借大宁河舟楫之利、宝源山天然盐泉之资,创造了与中原华夏文化几乎同时诞生的巫文化与盐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巫溪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原始生态,又有古老的历史遗存、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巫溪属旅游资源大县,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开发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巫溪的旅游资源并不是完美无缺。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缺陷所致,全县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将其一线串珠形成环线的难度较大,导致旅游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其二是来自相邻地区同质旅游资源的挑战,其草地景观与仙女山、四面山类似,原始森林景观与神农架雷同,峡谷景观与小三峡、神女溪、十八里长峡相似;三是自己独特的微观元素不多,比较优势不鲜明,能被公众认可、远近闻名的“叫得響”的旅游资源较少。

二、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巫溪旅游的发展历经几起几落,全县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外游客开始进入,90年代初台湾游客开始还乡,97年告别三峡游出现过三次小的旅游高潮,但都只是昙花一现,持续不久便很快跌入低谷。98年以后,我县旅游业一直萎靡不振,长期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1]直到近几年,随着国民旅游意识的增强、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业态的转型,特别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在巫溪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旅游业发展有了新气象、新活力、新期待。

但是冷峻审视我县的旅游发展,无疑还是初级的、低水平的状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交通通行方面:巫溪远离大江、大城、大路,没有铁路和航空运输。目前,从万州、奉节、镇坪、竹溪等周边区县进入我县的路况差、里程长。与周边主要景区如湖北的神农架和武当山、与湖南的张家界、与陕西的西安之间还没有形成便利的陆路通道。

其次在开发与建设方面:全县大多数景区还没有得以开发,少数几个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却是简单资源的浅层利用、初级产品的粗放经营。交通、环保等基础和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商品,缺乏知名度高、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再次在结构与效益方面:淡旺季不协调,夏天游客相对多,冬季寥寥无几;流向不对称,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构成不合理,国外的回头游客少。各旅游企业量小质弱,接待档次低,运转艰难,经营惨淡;旅游带来的直接效益不高,财政贡献率低,关联带动功能不明显。

最后在体制与机制方面:县内有的景区在管理上“各归其主”,在经营上“各唱其调”,在开发上“各行其事”,造成一定程度的旅游区域分割和条块分离,难以按照旅游行业规章实施统一的规范管理。

三、加快巫溪县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最具后发快进潜质。我县旅游业必须准确定位,找准着力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突破,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认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要走好“五条路子”

(一)走好“大师之路”。在全国各地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旅游发展战略中,巫溪必须坚持“守得住资源、耐得住寂寞”,必须坚持没有思路不搞策划、没有策划不搞规划、没有规划不搞建设,必须坚持用整体谋划抓定位、用概念策划抓特色、用总体规划抓布局、用详细计划抓项目,彻底改变“匠人之手”的随意性,使每个景点、每个项目都成为“大师之作”。

(二)走好“市场之路”。巫溪旅游资源丰富,但必须围绕旅游市场打造品牌,高度概括旅游资源、产品以及服务,传播塑造旅游形象、姿态以及功能,增强巫溪旅游的感召力。必须坚持市场主导资源重组和资本集约,让旅游资源从离散化转向集约化,让投资主体从平均化转向集约化,营造重点景区景点。必须遵循旅游企业的市场方向,组建旅游集团整合景点、酒店、旅行社、旅游运输业,以旅游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独领风骚。

(三)走好“联合之路”。巫溪虽然地处中部旅游的重要节点,但因为交通制约、资源趋同、市场分散,必须坚持区域联动,与奉节、巫山构建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与西安、武当山构建中部旅游西三角,联合开展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必须坚持产业联动,推动旅游地产、旅游文化、生态论坛、特色产品在更大更高的层次上合作联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坚持资本联动,加快建立全方位的旅游业对外开放体系,引进旅游大企业、大集团与政府联合,让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县旅游市场。

(四)走好“精品之路”。走好“精品之路”就是要建成精品景区(点),旅游景区(点)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者产生出游欲望的直接动力,更是延伸旅游产业链和拓展旅游辐射面的重要载体。我县景区景点普遍功能单一、规模偏小、品位不高。因此景区规划要有战略性、高度性和时尚性,一定要杜绝小气、土气、俗气,要主动寻找差异,寻求自己的特色,做到雅俗共赏,必须按精品化要求进行精心包装,逐步培育,完善,提高档次,提升品味,扩大知名度,把景区真正建设成为真品、精品和绝品,打造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2]要以国家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强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和休息区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注重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注重产品结构的特色化、规模化与精品化,使传统的自然观光型旅游转变为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民乡风情、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型旅游。要大力发展特种专项旅游产品,尽快建设一批“唯我独有,人有我好”的拳头旅游景点项目,特别是具有轰动效应和辐射效应的“龙头”项目,促进我县旅游景点的建设由点到线乃至区域立体状发展。

(五)走好“人才之路”。赢得人心,就能赢得市场,赢得效益,赢得发展。我县旅游业要在强手入林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得到较快发展,必须立足于优质高效,以很高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取胜,造就和聚集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培育本土旅游职业经理人。必须努力培养一支熟悉经营规则、能征善战、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其他行业高水平的经理人才更多地进入旅游企业;优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抓好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等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其开拓市场的能力。二是不断提升导游人员素质。在设立旅游服务专业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大力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服务方向的导游员。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员管理、培训和使用机制,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选拔金牌导游,以及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水平。三是提高旅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能力。有目的地选拔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专业人才,从事旅游建设管理工作或到旅游发达的城市挂职学习旅游规划、开发度假区、大型游乐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等方面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的旅游行政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巫溪旅游发展战略[N]宁河报.2011-01-13

上一篇:如果你是一名监狱基层民警下一篇:职场学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