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

2024-05-10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精选16篇)

篇1: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

——创建文明城市不可回避的话题

军转中青班 孙新建

我是个农村人,碰巧上过大学,工作已有十多年,进过部队,到过地方,算是走过几个城市,也从去过香港台湾的家人口中听过内地以外的世界,我谈治理中国之过马路虽不能算是闭门造车,但却不能与走南闯北、精通中西、通晓古今的专家们相提并论,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想法。

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就可以过马路,与红绿灯无关”。名词虽是新兴的,可这现象的存在绝非一城一区,追源历史怕是比改革开放也就短个十年八年,与‚中国式乱扔垃圾‛、‚中国式加塞‛等陋习一样,人民大众思空见惯,一边痛恨,一边随大流。许是近些年创建文明城市的呼声渐高,许是该现象真的妨碍到了每个人生活的便利,于是‚中国式过马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其中不乏对国人素质口诛笔伐之言,随之也就有人提出‚规则失范‛的深层次考虑。笔者以为,只要是陋习,总该去改正,也总会有办法去尽可能地消除,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析其原因,找出对策,付诸实施,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它是不是该冠上‚中国式‛的名头,是不是只与国人素质有关的讨论上,更不要寄希望于仅靠媒体呼吁国人自省来根治这一现象。还是先说说我见过的‚中国式过马路‛的部分现象吧。

一、“中国式过马路”倒底有哪些现象

(一)最为普遍型:

1、学校、医院、超市、市场、商业街等人口高密集区域,只要天桥和地下通道离路口超过50米,机动车流有一丝缝隙,非机动车与行人必结群而过,(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不管自我行进方向是否为绿灯,只要对方直行指示灯为红灯就直穿而过(致使部分执行先直行后左转的路口,左转道严重滞压,逼迫左转车辆必须起步快、跟得紧,否则一旦被加塞,轻则被堵在路中央,重则多车追尾刮蹭);

3、不管自我行进方向绿灯是否已经转为红灯,只要紧跟前方大队伍就行(致使路口分流能力取决于人流大小,无视指示灯变化时间和车道的多少);

(二)较为普遍型:

4、非繁华街道处或车辆行人稀少时,不管自我行进方向是否为绿灯就急穿而过(致使重大伤亡事故频发);

5、在设有交通隔离设施或者喷划有分道线的路段上,非机动堂而皇之地行走在机动车道上,甚至荒谬到非机动车停在机动车道上停左转的绿灯(此现象县级城市和乡镇间的省道最为多见,即使是单向3车道的省道,机动车实际能占用的也只有1—1.5个车道,于是较危险的右侧超车、压黄线超车就多了,交通事故也就屡见不鲜了);

(三)个别现象却绝非“个例”型:

6、不管什么路段,不管前后是否有机动车,不管是否到达斑马线,只要没有交通隔离,我要过去就必横穿,斜穿者有之,由直行突然变向横穿者更不少见(于是喇叭狂鸣声、刺耳刹车声、漫天辱骂声不绝于耳,轻者一身冷汗,重者满地鲜血);

7、翻越交通隔离模穿马路、无视红绿灯和斑马线以‚战术‛动作过马路、边做交警指挥动作边过马路、‚生死时速‛式抢过马路(引发后果不多说,只能说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重大伤亡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之一)。

从以上现象我们进行一下总结,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最为普遍的违法现象才是被当前人们所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带来的后果最为直观的是城市拥堵,最易被人忽视的则是拥堵所导致的尾气超量排放,乃至‚马路狂躁症‛患者的不断增多。

2、较为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虽不能人为刻上‚中国式‛烙印,但却不能否认我国与法制较完善国家的差距。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直观上少数人血的教训,还有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一系列后续社会遗留问题。

3、最为普遍型现象中有‚法不责众‛的影子,后两种现象则脱不开‚侥幸‛的成分,貌似不尽相同,实则都是人们逃避法律法规的‚因‛形成不同的‚果‛。

4、根据第一和第二条结论,可得出无论那种现象带来的后果都是可悲且可怕的,都必须想办法治理。根据第三条结论,可得出个别人违法可以说他是目无法纪,但很多人反复违反同一法律,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该条法律是否真的科学和完善,或者说该法律在被执行中是否出现了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八十九条等相关条目)

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本人也想据所观所闻所感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二、“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

1、法制不完善。打不疼,何来印象深?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第七十六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以下简称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则采用无过错责任。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通俗一点讲,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只要行人不是故意为之,机动车无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惯行的赔偿规定,当行人在事故中分别承担无责、次要、主要、同等、全部时,机动车需相应承担100%、80%、60%、40%、不超过10%的赔偿。本人对于第七十六条之规定是持肯定意见的,毕竟其最初目的是为保护更易受到严重伤害的行人。但现实中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除事故当场或可预见致使死亡外(因为发生事故致死会追究刑事责任,就必须丁是丁,卯是卯),一般的交警在协调时都会偏向行人,理由是事故所带来的相关损失,机动车有保险赔偿作为资金来源,利于调和双方纠纷,平息社会矛盾,所以在评定责任时,机动车往往最多能争取个同等责任(一条‚疏于观察‛就能让机动车驾驶员陷入被动,可参考2011年10月25日南京孔女士被撞典型案例),于是形成非良性循环:针对行人违反交规不易执法(这么多人,交警能罚得过来?法不责众)——即使真抓住了我,我也只是损失了20元(一包烟钱而已,何况我还可以不给,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行人违规被罚时的‚神回复‛可见一般)——我一般不会被撞(中国这么多人,不会凑巧点背的就是我)——即使因为自身违规发生事故,机动车也逃不了责任——我会得到不少赔偿(通过协商或争取,甚至能有100%赔偿或超过自身实际损失的赔偿)——行人违反交规成本低——行人对违反交规有恃无恐——针对行人违反交规更加不易执法。

2、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针对人的事件设计必须符合人的正常生理心理指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据同济大学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时长是70-90秒,比英国人和德国人多出近30秒,而国人在一二线城市普遍需忍受90秒以上,有时甚至需等待180秒,国人堪比超人了?况且行人本就比车辆慢,却还要在直行时与对面方向上右转的机动车抢道,路权冲突加剧了行人的烦躁,你能忍,我都不能忍了。

3、道路设施不够完善。一个快饿死而又没有钱的人面对面前的面包店,他会怎么做?不偷即抢,不合法却合情。当面对商贸服务区、教育区、集中住宅区、医疗服务区缺少必要的集中停车区或足够的停车位,机动人停放占用非机动车道;当面对不足1M的人行道;当好不容易让过对方右转机动车,走到路中央时,绿灯转为了红灯,却发现身边并没有安全岛……结果不言而论。

4、城市规划不科学。

1、城镇改造中功能区的划分比较混乱,道路承载力与人流车流密集程度不相匹配;

2、路网规划只侧重了主干道的建设,次干道与支干道的密度达不到要求,致使非机动车和行人都汇集到了主干道上;

3、市区空间未能合理利用立体空间,天桥、地下通道地合理设臵不够,商贸集中区步行街、单行道或限时段禁行措施未合理规划。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感到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

三、减少“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方法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充分借鉴新交规对酒驾、机动车违章严厉处罚的成功经验,要打就打疼。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上制定更为平等合理的法规,在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也要强化‚违反交通安全法‛这一行为的因果原则,相关条件下必须出现接近于‚撞了白撞‛的效果,真正实现机动车无责任时只需支付不超过10%的赔偿(可借鉴2000年11月10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实施的《郑州市行人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办法》)。同时要求执法人员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做到事故责任认定决定民事损害赔偿,杜绝情理执法造成的视损害程度协商判定事故责任。真心认识到‚被撞伤的非机动车、行人不是‘弱者’,不断地纵容只会产生更多‘弱者’‛、‚减少‘弱者’的伤害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减少‘弱者’的数量‛等理念。

(二)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性

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想在各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原来的宣传方式上提一些个人建议。个人感觉法制宣传要杜绝三类做法,即:

1、短时生效。寄希望于通过几个特色活动让人产生深刻印象。此种做法只会产生一时的效果,却不易让人固化观念,‚严打期‛、‚大战一百天‛后,阴暗面照样随风滋生;

2、普法就是普发。文字、图片宣传方便快捷,普发到每村每户就是普法了。上头雷声大,下面雨点小,效果可想而知;

3、重城市轻乡村。认为‚中国式过马路‛在城市中还可以努力宣传整治,在农村几乎不可能实施整治。

(三)强调道路规划的科学性

通过系列措施确保城市公共治理水平跟上城市化进程。

1、通过增加天桥、地下通道道路设施、合理设臵单行道、限时段禁行等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红绿灯的密集度;在主干道安装具有联网协调控制功能的信号控制机,实现联网绿波控制,对信号灯实行智能化控制,无条件的路口也必须科学计算信号灯变化时间;

3、城区改造中,对大型商场、星级酒店、休闲娱乐场所等人流密集区作出必须建造相应容量停车场的硬性规定;

4、市区道路必须以‚人‛为本,可以禁‚车行‛,绝不可限‚人行‛。尽可能地通过护栏等设施隔离出足够宽的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道,暂时无力改造的城区窄道可通过设单车道、限时段禁行等措施,强迫机动车分流至其它主干道。

篇2: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

时间:2012-11-08 09:12 来源:滨州新闻网 点击:299次

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新浪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而这几天,这个话题仍然在网络上发酵。“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而这调侃的背后暴露出的行人闯红灯的问题,成为了很多地区的难题。下面就行人闯红灯的治理对策,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行人闯红灯历来是各项违法行为中最难根治的一项违法行为,据统计,2011年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其中因行人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在“闯红灯”过程中极易受到机动车的侵害,一旦受到机动车的碰撞,非死即伤,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行人闯红灯,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影响了交通秩序更严重威胁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行人闯红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是闯红灯者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无视自身生命安全,去闯信号灯,与机动车抢道,等待他们的结果必然是非死即伤。二是自私和侥幸心理作祟。过马路闯红灯者只图自己节省时间,去和正常行驶的车辆抢道,忽视了别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伴随有侥幸心理,认为机动车不会撞到自己。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不但自己遭受损伤,也给事故对方当事人带来损失,可谓害人害己。三是缺少社会公德、蔑视法律。因一己之利,违反社会公德,冒犯法律,应受法律的严惩。另外,对行人闯红灯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不够严厉。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民群众法律知识普及不够,以及市政道路设施不完备、不科学等原因造成了闯红灯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三、整治“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几点建议。

1、加大违法处罚力度,遏制“闯红灯”行为。纵观世界各国,不少国家都是采用严厉的措施处罚闯红灯者。“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而且容易引发矛盾。”在新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约等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闯,最重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到50美元不等,虽然数额相对不大,但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在德国没有人贸然闯红灯,因为这将面临严重后果。在消费时,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而闯红灯者却必须立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贷款,而闯红灯者却不可以。并且银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比其他人高。德国人认为,闯红灯者不珍惜自己生命,是危险的人,生命随时不保。专家认为,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看,对乱穿马路闯红灯者的严管重罚是对生命权的保护和尊重,而不是故意为难行人。因此,只有树立严管重罚的理念,加大对“行人闯红灯”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震慑“闯红灯”的违法行。

篇3: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之我见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促使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诞生。《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 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认知度大大的提高, 各类食品的国家标准对企业也很有威摄性, 使企业不得不考虑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但其仍然没有解决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根本问题。企业为了追求色香味及过长的保质期, 经常在加工过程中添加非法添加物, 甚至做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虽然目前国家在加强打击各种食品违法违规操作行为, 但打击的仍是少数, 食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民众仍然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感到恐慌, 没有树立起民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我国当前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食品安全链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社会化大生产的诸多环节。很多国家都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管, 通过提高生产经营的过程安全以实现最终消费的安全。目前国际上, 代表食品安全高水平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等, 他们拥有高效协调的监管体系, 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先进完整的检验检测体系, 严厉细致的查处体系, 他们注重的是通过风险监测来达到提早预防, 着重强调的是责任意识, 并切实做到产品的溯源, 完善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因经济发展水平、诚信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等条件的不同, 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总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管体制, 而忽视了这种现实的差异, 怎么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诚信体系不完善, 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资金不足等, 这些都是当今我国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笔者通过多年对与食品安全战略的关注和研究, 就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从根源上寻找监管办法

决定食品安全的内部因素有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其他病理因素。针对生产技术层面, 我们应加强综合分析能力, 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管, 从而可以减少监管成本, 弥补监管漏洞, 让食品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 整合资源, 统一管理各地检测实验室。把各职能部门拥有的检测设备与技术整合起来, 由食安委统一管理, 检测信息共享。

2. 完善监管体制, 将其延伸到社区、乡村

目前的小作坊加工点大都扎根在社区与乡村, 他们的食品卫生最易被忽视, 是监管真空地带。在当前政府职能部门资金缺乏, 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如何把监管延伸到社区、乡村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协作监管。

3. 改变观念, 普及食品安全新知识

食品安全知识应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增进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食品质量审核部门都应从以前追求产品色香味的外观表现转化到追求食品营养安全的内在表现。从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其他病理因素, 分析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并针对这些影响, 普及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 让消费者正确辨别安全食品, 让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 从而营造食品安全的大环境。

4. 完善法制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司法制裁有效衔接的常设机构

篇4:中国式过马路

德国人做事一向严谨,连过马路也显得。刻板,在没有交警也没旁人的情况下,仍然不敢闯红灯。我们中国人是怎样过马路的呢?

一天傍晚,我和妈妈散步来到南京龙江金润发超市附近,那时是晚上六点半左右,只见这里人流如潮,真热闹!“现在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这“念经”般的声音一直回响在十字路口。我心生疑虑:这声音对于不自觉的人来说,有效吗?我决定做个调查。

我发现有的年轻人边喝饮料边过马路,有骑电动车的“见缝插针”飞快地穿过了马路,骑自行车的大摇大摆,无所顾忌。还有一些人根本不理会汽车的喇叭声,慢吞吞、悠闲地过马路。这时,红灯亮了。小汽车立即停了下来,耐心等待;而公共汽车、自行车都闯了红灯!我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要闯红灯,闯红灯是不是会带来好处?难道他们不怕出事故吗?难道他们的时间比别人更宝贵吗?我还发现,大部分行人明显有礼貌。他们个个成双结对,整整齐齐地穿越马路,老人们互相搀扶着,很温馨。我观察了半个小时,以下是统计结果:

行人:4人间红灯;自行车:6辆同红灯;电动车:3辆闯红灯;小轿车:3辆闯红灯;大货车:2辆闯红灯。

天色已晚,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妈妈问我:“如果没有交警,而且就你一人,遇到红灯,你怎么办?”“不闯红灯!”我严肃地回答。

原来德国人的刻板是珍惜生命、节约时间的表现。设置红绿灯就是为了维持交通秩序,保护生命财产。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不能做规则的。两面派,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掉闯红灯的坏毛病。

指导老师谢静

篇5:中国式过马路

2、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请你为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篇6:中国式过马路作文

今天本来想坐公车去广场玩,发现马路的另一头是红灯,但是一群人横穿马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像论坛上说的一撮人,来往的有和蔼的老人、可爱的小孩、斯文的白领、亲切的妇女……有几个等不急的司机就破口大骂:“没看见这是红灯吗。”行人们也不甘示弱:“你不会让让啊!”“开车的时候骂走路的,走路的时候骂开车的。”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人车矛盾凸显,除了行人加强自身的安全出行意识之外,为行人创造安全出行的环境更不可少。

“中国式”多好听的名字啊,但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褒还是贬大家都心中有数,难道要上“中国式”是别人茶余饭后的时候的一个无聊的笑柄吗,难道是让外国人来讥笑我们这种“中国式”吗。我们要让“中国式”让人去模仿、让人去发扬,知道我们的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标签。“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这是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条标语,但直到今天仍然很难良好地实现。

篇7:中国式过马路反思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大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无不对西方世界中行人过马路的那种自觉意识,不见绿灯绝不横穿马路,即便是视野所及内无一辆汽车,而赞不绝口。行人如此,司机更是如此。

今年八月底,我随凤凰网十大名博考察澳大利亚。从悉尼驱车前往首都堪培拉,一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赶路,我们的旅游大巴却不急不躁。司机匀速开车,从不超速,“安全”二字似乎镌刻在他的行车规则之中。当行人站在马路边上,似乎要通过。司机远远看到就减速,缓缓停在行人面前,用手势微笑着示意行人通过。即便是在高速公路,看到考拉一蹦一跳地

横穿,也立刻减速刹车,让考拉安全通过。我坐在司机身边,不禁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司机说,“这是起码的,交通规则的制定,就要自觉遵守,这样才有章可循。尊重他者,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世界上的规则文化,伴随着工业文明、都市文明和公民社会而成长、成熟。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自由散漫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中国是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后发国家,公民社会更是“才露尖尖角”。当代中国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人,或从农村移民到都市。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无须深刻的规则意识,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种与九点种有区别吗?无视规则的“农民习气”,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根深蒂固,难以纠正。中国人成熟的规则文化,还有一二代人的路要走。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交通规则,是现代人们最常见的公共规则。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为什么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这与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有极大关系。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

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到那时,马路上的“流氓一小撮”也许就不再流氓了。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闯红灯?不也就是从马路这头过那头,快那么几分钟。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大家就是忍不住“凑够一撮人马上走”。

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

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矫正“中国式过马路”,依靠人人平等的法治。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司机开车文明,一方面是公民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违法。违法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而在中国,司机对逆行、乱掉头习以为常,少数司机违法被交警抓到了,不仅不认罚还打骂交警。而行人闯红灯,更是司空见惯。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违法吗?是因为大家都信奉“法不责众”、“法外有情”,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所以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建立中国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必须普及法制文化,健全法治社会。

酒驾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马路杀手,每年都有数十万鲜活生命,丧生在醉醺醺的车轮下。而自从酒驾入罪,以刑法打击酒驾违法行为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职业司机和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打击酒驾之所以取得奇效,酒驾事故锐减,除了空前执法力度,更主要的是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刑拘,体现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了法律应有的尊严与威严。如果制定规则者不执行规则,就会成为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规则形同虚设,就会成为政治粉饰。规则与法律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倡导讲规则,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其实便是为了提倡法律意识,为法治的实现做贡献。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中国式”之殇“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 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 路似乎已然成为一种“风尚”,人皆习以为常。“中国式过马路”无疑是众网 友对此不文明行为的调侃之辞。这里 的“中国式”已然不是一个代表文明进 步、奋发向上的褒义词,而是一个象 征着蛮横无礼与道德低下的贬义词。当一种个人的行为上升为国家的标志 时,“中国式”之殇必然引起我们深刻 的反思。

对个人而言,“中国式过马路”体现出 个人素质的极其低下,对生命缺乏最 起码的尊重。随着新交通法规的不断 出台,机动车所受到的规范管理程度 不断提高,但对行人是否遵守交通法 规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许多

人自恃“神勇无比”,将安全抛到九霄云外,为 图一时便利而忽略红绿灯的存在,直 接穿行,并且以此为勇,自鸣得意,觉得自己走了捷径,占了便宜,沾沾 自喜。诚然,监督行人并不如监督机 动车那样可以采用设立“电子警察”等 措施来实现,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交 通事故中,受到伤害的毕竟还是行人 多。所以,“中国式过马路”是对自身 生命不负责的表现。

对社会,“中国式过马路”所引起的负 面效应更不可小觑。在一群等待过马 路的行人中,无疑也有理智之士,不 愿乱穿马路。但当其他人都开始“中 国式过马路”时,如果不随大流、随 大众,便有可能被人视作另类,认为 其“迂腐”“不识时务”,自己也觉得与 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于是遵守交通规 则的人越来越少,“中国式过马路”便 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 现象。此时,“中国式过马路”已经不 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恶劣的 社会风气,此风兴起,就可能导致人 们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不久前 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 抢的人,就是反面典型。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现如

篇8:中国式过马路

1.1 法不责众的误导

闯红灯过马路的人往往都在想, 别人也在闯, 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不少, 就算罚, 大家一起罚, 法不责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已经根深蒂固, 法不治众, 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 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 法律对其也难以惩戒。难以惩戒不代表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法律未涉及的盲区, 我们更应该凭自己的良心做事, 做一个有道德的出行人。

1.2 法规的遗漏

“法”为何不责众?说明这“法”有欠缺, 不如看看国外的法律是如何对闯红灯等不规范过马路的现象进行惩罚的。

新加坡, 行人第一次闯红灯, 罚款金额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再闯, 最重可以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2到50美元不等, 虽然数额相对不大, 但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 终身不能抹去。德国, 没有人敢贸然闯红灯, 因为闯红灯者将会面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在买房付款时, 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 闯红灯者必须立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的贷款, 闯红灯者却不可以。银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高于不闯红灯者。德国人做出这样的规定, 是因为他们认为, 闯红灯的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是危险的人, 生命随时不保。

不难看出, 各国对于闯红灯的人进行惩罚, 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行为的违法性, 更多地考虑到了他人的安全, 其惩罚措施也与日后的工作、贷款、个人信用相挂钩。

与之相比, 中国的法律规定行人违反交通信号通行的, 行人不服从交警指挥的, 行人不在人行道内行走的, 行人在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不靠边行走的, 处以5元~50元的罚款。这样的条例, 缺少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5~50元的罚款更是只具有象征意味。制定更有效的法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根治措施

2.1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不必照搬国外的惩罚力度, 但也必须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 取消罚款5~50元这种一罚了事。至于法律制定方面, 不妨参照德国的惩罚措施, 将这种闯红灯行为与日后的贷款、个人信用, 乃至就业联系在一起。想来为了更好的未来, 大多数人愿意静静地等上那一分钟。在如今闯红灯现象十分普遍的中国, 立法之后的执法力度是能否彻底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关键所在。不禁让人想起, 这些年被热议的酒驾事件。以前酒驾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时常发生, 新交规出台, 在这雷霆手段整治之后, 酒驾事故明显少了。酒驾的处理为根治中国式过马路做了一个榜样, 同时也给执法机关一个警示, 意识到执法的重要性。

2.2 提高文明出行意识

不管大人小孩, 只要稍有常识的人, 都知道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有许多人特别是成年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更有甚者, 有些大人拖着小孩闯红灯, 造成极坏的影响。可见, 加强文明交通教育是重中之重, 是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必修课程。要让大家明白, 别人的安全在你手中, 你的安全在别人手中。闯红灯只是在增加你意外死亡的几率而已。

可喜的是, 许多人在行动。小学生放学后, 志愿者在行动, 十字路口的接送提醒着来往的司机, 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多么可爱与脆弱;上下班高峰, 交警在行动, 不辞辛苦的举着示意棒, 指挥行人有序过马路。处在其中的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 用耐心的等待来告诉他人, 为了安全而等待, 这一分钟是值得而又美丽的。

2.3 提高交通规划水平

篇9:周记:中国式过马路

意为过马路只要凑够一撮人就可以无视交通信号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阻挡车流过马路。从中国式过马路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人的时间在很多地方都能等,但在红绿灯前不能等;二是从众心理非常强,只要有人敢于“迈出第一步”,就一定会有后继者,最终形成强大的闯红灯“队伍”。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对安全的.态度和对红绿灯的态度如出一辙。比如在做一些保护措施、安全措施时心浮气躁,简化作业;只要有人率先违章,就一定会有人跟着一同违章。究其原因,大概是觉得既然别人违章安然无恙,自己违章也会安然无恙,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如果大家一起违章,领导大多不会进行处罚,最多批评教育了事,这是一种法不责从的心理。

篇10:中国式过马路高一作文

这天中午,烈日当空,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约了去上街,本来我犹豫不决,但在小伙伴们真诚地邀请下,我心动了,便一起打了个车,向超市“进军”。

车子走到十字路口时,红灯亮了,那位阿姨便踩住刹车,车一下子就停了下来。突然,一辆小轿车从我们身边开过,他左顾右盼了一下,加大油门,“呼”地一下便开走了,我心里暗暗想道:像这种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会恶有恶报的。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在说他,说他不遵守交通规则,说他人品不好……没想到,他果然出了事,与一辆电动车相撞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要不然就罪加一等了。接着,他就被带走了。此时,他才后悔莫极。但现在什么也来不及了,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看到他尝到了恶果,有点替他不值。看完了这件事,我便重新收拾好心情,朝超市里面走去了。

出了超市,准备回家的时候的,却发现没有钱了,我问小伙伴们,他们也只剩下了2~3块钱,根本不够,我们便只好步行回家了。

走到红绿灯的地方,当时因为行人太多,有的人竟然闯红灯,有的人便从许多的车辆中穿行而过。天哪,我都不敢想象这种的后果了,怪不得外国人会嘲笑我们中国人过马路的方式了,就连我这个小孩都懂得怎样遵守交通规则了,为什么那些大人却不懂呢?我非常难过。

到绿灯了,我刚想过马路,一连小轿车像风似地向我开来,我还没反应过来,那个司机便一下踩住刹车,走下车来,对我破口大骂:“你这个小孩,走路不长眼睛啊,快滚啊!别妨碍我开车,快走,要不然别怪我不客气,哼!”说完,便开着车走了。他走了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了!那是因为有的人遇到了紧急的事;有的人要迟到了,要加快速度;还有的就是蛮不讲理的人……,我遇到的就是第三种的人了。

篇11:“中国式过马路”作文训练

郑州一中高三作文训练省实验老师作文写作指导

发布时间:2012-11-24 浏览次数:50

一、自创题目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析要深刻有条理,语言要生动。

二、审题参考:

以“规则”为核心:

尊重规则/敬畏规则

“从众”与“从则”

从规则才是真正的从众

莫以从众坏规则

敬畏规则才能敬畏生命

维护规则就是呵护生命

挑衅规则就是挑衅公德

进步请从规则起步(规则与素质、文明)

从规则看国民素质

无规矩不成方圆

从侥幸心理看不讲规则现象

由“中国式过马路”想到的——淡规则意识

三、下水示范:

生命的红灯

我很痛苦,我那明亮而耀眼的红,为何总被人熟视无睹?

那是多少人血泪的警告啊,一幕,一幕,那地上的红,和我一样无助。

生命的红灯亮起,唯有残酷!

汹涌的河水,需要岸的约束;

马路涌动的人潮,需要规则的维护。

红灯亮起时,那是对生命的呵护。

所有的规则都是出于爱。

那耀眼的红灯,守护着行人的福。

正像妈妈温柔的怀抱,是对婴儿的呵护。

随着生命的成长,妈妈的怀抱成了约束,妈妈的劝导成了唠叨。而生活中的规则也成了很多人难以忍受的束缚。

生命在成长,私欲在膨胀,开始觉得一切维护都是羁绊,开始追求“我要掌控我的世界”,“我的世界我做主”,可却忘记了这个世界也是他人的世界,它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物,这个世界是大家共同做主——遵守社会公约,尊重通行规则,每一个生命都需要爱护!

敬畏规则,才是对生命的珍爱。

无视规则,生命的红灯亮起,唯有残酷!

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集体的规则麻木。

侥幸心理消蚀掉了对公德的敬畏心,从众心态吞没掉了对生命的珍重心,对规则的无视,放纵了冷漠心。人富余了,有钱了,而精神的层面却还是那么卑微:无视红绿灯,便无视规则,无视规则便无视社会公德,无视社会公德,只图自己一时方便一时快乐,这样的人把大家的世界当成了自己的王国,这是自私,更是无德。

天行有规律,人事有规则。

当一个人不再尊重大家的规则,他也不会被大家尊重,当一个人打破了规则,同样他也不被规则保护——车祸、挫折、失败、获罪,多少种灾难不是因为规则意识的淡薄?

从众心本无可厚非,规则本就出于众人的意志,源于对大众的维护。破坏规则,就是破坏大众的防护。

红灯本无错,行人怨何多!

言行当谨慎,规则即公德。

当生命的红灯亮起。。

三、优秀作文展示:(剪辑)

1、心中有盏红绿灯54分

心中有盏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遵守纪律,走出自己正确的道路。

心中有盏红绿灯,红灯亮有人行,伫足等待,主宰自己坚定的思维。

心中有盏红绿灯,绿灯亮欣然行,方便他人,收获自己美好的心灵。

当中国式过马路被人提起。。我们需要一盏红绿灯,指示自己,坚定自己,让自己利人利己。

心中有盏红绿灯,帮助我们遵守纪律,明辨是非,走出自己正确的道路。

心中有盏红绿灯,不迷失,不盲从,主宰自己坚定的思维。

心中有盏红绿灯,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方便他人,快乐自己,规则是为每一个人制定的,即有约束,也有受益。

2、将行走赋予生命50分

我常常徒步在夜晚回家,一个人。

黯淡的夜空映衬着金色的路灯。

我常常徒步在白天上学,一群人。

不是街道太窄,而是人心太宽。每个人的心都 不在路上,在目的地;自然无视交通灯的威严,人心太空。

将行走赋予生命,珍视这条生命也便享受行走在人海中的乐趣。

将行走赋予生命,是对社会的尊重,也是对规则的敬畏。

若将行走赋予生命,你可能会放缓心情,放慢脚步,让影子推着你向前,当心不再空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安静等待下一个绿灯的到来。

将行走赋予生命,需要让心静下来,需要珍视每一个走在路上的行人。

将行走赋予生命,这样才能完成对等待的完美诠释,我们需要让心休息片刻。

所以无视交通灯的因素因人而异。但终归于心态,若给予生命于行走,让自己的心独立思考,自己的心要和行走同步。

3、对生命的敬畏54-10分

边疆的战士用生命谱写对祖国的热爱,灾区的志愿者用生命书写对他人的关爱,山区的支教员用生命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他们的生命值得我们敬畏。

中国式过马路,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从你我做起。

小悦悦事件

生活中也有些使我们受伤心灵得到温暖的事情。吴菊萍

请对生命多一些敬畏,那样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加温暖。

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国家起领头作用。

地球上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 有生命,我们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关心我们周围的生命。

4、无规矩不成方圆(54分)

外国式过马路严格遵守制度,使交通井然有序。

中国式过马路自由散漫,使车祸频发。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人人将“规矩”二字立于心间,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陶渊明将“洁身自好”规矩立于心间,净化了污浊世风。

孔子将“谦虚”的规矩立于心间,成就千秋圣贤。

在新加坡,人人将遵守法规的规矩立于心间,于是成就了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如今,在中国交通秩序混乱,车祸率逐年升高,贪污横行,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将“规矩”二字置于脑后。

如果人人都 能将“规矩”二字立于心间,那么一个法制化的、清洁廉明而又井然有序的社会就离我们不远了。

5、问题不只在于人数54分

同样繁忙的街道。

有些地方,红灯停,绿灯行,井然有序。

有些地方,人少停,人多行,不顾规则。

问题不只在于人数,而在于对规则的敬畏意识。

不顾规则的人是自私而胆怯的。他们在面对自己利益时,自私而不愿放手,在面对他人利益时,胆怯而不愿帮助。崇祯帝

虽说问题不只是人数,但人数仍是问题,仿佛人一多,所有事实都是应该的。一种朴素的“民主”心理寄存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人足够多,黑的便可说成白的,善的可以说成恶的,多数人总可以掌握着真理。。从众心理,打败了人们心中的规则意识。

有人说规则意识的缺乏对国人是硬伤,这恐怕不尽然。

外国人性格中本身可能就不存在规则意识,人们便建立了规则去压住那种自私的欲望。我们失去了对规则的敬畏,外面、内心都不再有规则。

篇12:污染耕地治理之我见

1.1 耕地的介绍

1.1.1 耕地的含义

当前通用的耕地定义出自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

1.1.2 耕地污染的过程

耕地污染是指耕地受到大气酸雨或富含有毒有害物质水的侵蚀, 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和丧失了生产潜力, 导致耕地上的农林副产品对人畜禽渔的危害。土壤在污染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耕地土壤的起源及发育条件各不相同, 因而有机质含量、集聚其中的生物体的种类和活动以及由此组成的生物过程强度等方面均有差别, 并且每种类型的土壤有其固有的酶活性水平。

1.2 耕地污染的状况

我国耕地面积较大, 随着工业的发展, 民用住房的增加, 耕地被大量占用。对耕地造成很大影响, 尤其是工业刚刚起步时, 对于环境的污染没有法律约束, 导致耕地被污染。其中, 被污水污染的耕地达到了3250万亩,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也占用大量土地, 不断分解的有害分解物质进入土地深层, 导致土地不能利用, 这种污染占了总共耕地面积的1/10以上。这些污染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城市, 这些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忽视掉了耕地的发展, 是耕地的面积不断的减少。

1.3 更耕地污染的因素

耕地主要由土壤组成, 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液相和气相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成一起, 具有天然肥力和生长植物物质的能力, 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源, 更是一种环境要素。

耕地污染问题出现后, 人们才会想起治理污染, 但是污染一旦大规模扩散就很难控制。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后, 只要切断污染源, 经过稀释和净化后就会慢慢恢复。但是土地一旦被污染, 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为了我们的家园能够一直美丽下去, 我们就要防止土地的污染。土地被污染, 直立起来非常的麻烦, 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治理, 需要换土, 淋洗土壤等方法来处理, 其他的方法直立起来减小都比较的慢, 而且, 在治理土地污染方面需要的成本非常的大, 时间比较的久。

1.4 耕地污染的影响

1.4.1 耕地被污染后的劣势

耕地一旦被污染就会造成很多的影响, 像是在粮食方面, 粮食的安全就会受到了威胁, 因为, 土壤被污染, 中出来的粮食同样的也是受到污染的, 这样对于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还有就是耕地的质量下降, 是很多耕地丧失了他本来的功能, 就算想要再农用建筑方面进行建设, 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成损害, 耕地的生态功能还有农村的发展都会受到损害。受到污染的耕地会造成生产力水平的下降, 对农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1.4.2 污染的耕地中存在着很多危险物质

耕地被污染后会造成当地的蚊虫的滋生, 这些蚊虫又是一个传播传染病的媒介, 不仅仅会造成农产品方面的减产, 还会造成病菌的滋生, 这是十分的不利的影响, 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蚊虫鼠蚁的肆虐, 会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能够传播像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的传播疾病, 这些病菌会对土壤造成很大的污染, 进而影响到周边的土壤的质量, 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会使整个国家的土地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1.4.3 耕地污染后不能够在生产农作物

耕地污染能够对农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能够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耕地污染能够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危害。耕地污染是由于周围的工厂有着高浓度的磷酸钙, 这就会导致土壤中的金属物质含量过高, 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危害。同时如果周围的工厂中含有铅、锌等这些物质, 这就会使土地的状态得到改变, 土地中的污染物超标。含硫物质的拍出, 能够污染空气, 使空气中的含硫量增加, 通过降水不断地渗透到土壤中, 同时地下水也会造成污染。人们的生活垃圾的任意堆放, 含毒废渣和农药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土壤产生危害, 通过雨水的冲刷, 不断地下渗, 对于地下水造成很大的污染。这些污染形成后, 通过农作物的生长使人们不断的吃入体内, 长时间的食用, 会对身体产生很多大的影响, 同时, 人们食用被污染的地下水也会造成健康问题, 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很多大的隐患。

2 耕地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我国在耕地污染方面的规定

现在, 随着我国不断地提高制度方面的规定, 不断的进行污染的防治, 制定了在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等法律法规, 让企业能够不断的进行改进, 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在资源保护的方面也有着相关的法律规定, 能够对于资源进行保护, 让资源能够合理的运行。资源的保护、环境的保护能够对于污染进行防止, 但是没有完善的规定, 没有按照实行的企业, 这也会对与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是耕地污染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2.2 耕地污染的研究方法

目前, 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专项防治工作已启动。这个项目由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承担, 制定调查技术规范, 落实调查经费等。

3 耕地污染的预防措施

3.1 修改《宪法》

在《宪法》第26条中增加“防治耕地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国家组织、鼓励和奖励保护土壤环境的活动。”目的是为我国制定《耕地污染防治法》提供法律依据和奠定立法基础。

3.2 修改《环境保护法》, 还应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

要从源头上解决好环保问题, 除了从法律上给予保障, 还要破除地方和部门分割, 建议国务院设立“环境部”, 实行环保部门垂直领导。

参考文献

[1]夏佳琪.关于耕地土壤污染调查预评估[Z].

篇13:《中国式过马路》课后反思

《中国式过马路》课后反思

通过本的学习,孩子们能通过上网、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中国式过马路”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找到产生“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加工整理学生实地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能进行实地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并整理出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编写一份简单的倡议书。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篇14:中国式过马路作文1200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走在大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人还是车?感觉他们都像赶考或者赶集一样的。人走的越来越快,车辆也行驶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真的是越来越快。仿佛慢一秒,他们就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错过很多。所以现在的红绿灯越来越多来维持交通秩序。斑马线也越来越多。就是为了在匆忙中还是能有秩序的。以前红绿灯的时间还是30秒,行人只要经过30秒过后,就能从红灯变为绿灯。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车辆也越来越多。使得红绿灯的时间越来越长,行人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虽说现在人的素质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素质相对比较低的。红绿灯的时间长了,让他们很不高兴。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的这个名词。人们总是特别的匆忙而忘记注意身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总是不注意些身边的细节。人们现在如果能慢下来生活。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美好。我们总是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牛顿可以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可以通过一些小事发明电灯。其实他们也是通过身边的.一些小事。不断的摸索探究。发现了世界的精彩,发现了生活的奥秘,最后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才能至今被世人所铭记。其实每个人都是宇宙中渺小的一部分。但却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存在。以前的人们生活节奏慢却总是可以发现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这样,对人类来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的效率越来越高,却总是错过身边的精彩。又有句话说,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如果我们要是错过了这些细节。效率真的好吗?所以现在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还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他们看见来往的没有车辆,为了节约时间,就会去闯红灯。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是破坏交通秩序的行为。但是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一切。所以当有一个人闯过去之后,接下来就会有两个,三个,四个,接下来就是一群人。然后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好像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还是会有很多人随波逐流,盲目的跟从,即使不好,也愿意这种中国式过马路。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过后,效率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也要学会慢下来生活,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学会发现身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人的思想,人们喜欢谁不逐流,喜欢盲目的跟从。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的眼光对他来说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为什么要坚信别人一定是对的我们可以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盲目的跟从。虽然虚心听从他人的意见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跟从,随波逐流就是一个不好的行为。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大多数人不能由自己的主见看见别人闯红灯,觉得没有什么事情,然后你就随波逐流。

篇15: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这样出名,一是普遍存在,二是难以根治。即使交通设施不完善、安全意识不强等因素都影响着这种行为,但我觉得“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才是众人有此举动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刺眼的红灯清清楚楚发出了“停止”的指令,多少人一起若无其事地穿过斑马线。无视交通信号灯,忽略交通规则,因为大家都有责任,最后承担时自己分到的只是可忽略不计的一小点,所以过去也没什么,其他一群人的责任比自己的要大得多。本来应该自己背上责任,因为有了别人的存在而推给别人,甚至扔掉。面对记者的镜头,很多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不对,也有羞愧之心。但为什么一开始却选择了做那“一撮人”呢?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很重要的作用,它麻痹了所有人的神经,给人一种可以不用承担自己责任的错觉,致使很多人想都不想就跟着人群闯了红灯,而完全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危险性。

而这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从小的方面来讲,是给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虽然全国10个月才有近800人因闯红灯丢了性命的数据好像在告诉我们,遇到危险的概率很小,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只要闯了红灯,生命就要承担着消逝的风险,这是不能被遗忘的。毕竟,绿灯可再等,生命不重来。从大的角度来看,这是国民素质的滑坡,是民族精神的低靡。名叫责任的包袱被扔了一地,放任自己被从众心理麻痹,变得麻木,而不会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是一个民族的逃避与懦弱。没有能坚持向上的精神的民族,难道能长存吗?等到从众心理把大家的道德底线拉得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灭亡,就是不能避免的了。

后果这样可怕,所以,从众心理要不得。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该从交通设施的完善入手,配以教育宣传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创造一个能培养较高道德准则的客观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要从心底里明白“中国式过马路”的危害,找回属于自己的道德准则。

篇16:预防和治理“小金库”之我见

治理“小金库”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清理和打击力度, 并坚决予以制止。

一、“小金库”存在的主要形式和来源

1. 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将各项收入全部或部分截留在单位统管的账目外, 不入账、不编报表、不上报。

2. 弄虚作假套取资金。将现金私存私放, 表现为开据虚假业务发票, 编报虚假专项支出、基建支出以及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设备及用品, 套取资金。还有的单位采取上、下级单位之间勾结虚开发票, 套取资金。

3. 违反财政收入管理规定, 私设收入项目。主要表现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 自行出台措施, 设立收入项目;违反规定向单位或个人收取国家规定项目外的资金和对非税收入项目的乱收费。总之, 通过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 将违规收取的各项收入放到单位统管账外。

4. 将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放到未经批准设立的协会、学会等账户, 私存私放。

二、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前提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 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切实纠正三种模糊认识: (1) 需要论:认为在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情况下, “小金库”能起“润滑剂”作用; (2) 吃亏论:认为谁治理谁吃亏; (3) 没事论:认为只要自己不贪不占, 用于小集体, 就不会出事。

针对以上现象, 笔者认为, 必须从加强教育入手, 使领导干部切实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遵守财经纪律, 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哪些必须坚持、哪些必须反对, 不要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触犯党纪国法, 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1. 注重案例警示教育, 坚持查教相结合

将报刊发表的查处“小金库”的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作为领导干部必读的反面教材, 在单位内部开展遵纪守法、查问题、堵漏洞、规范行为、强化管理等教育活动, 真正起到“学习一案, 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通过警示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小金库”存在的危害性, 进一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 积极探索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抓好各项廉洁自律规定的落实, 严格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认真对照检查, 充分认识私设“小金库”带来的严重后果。各级管理人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做自主管理的模范和表率。单位主要领导要逢会必讲廉洁勤政, 对各级领导干部提要求, 对所有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全面进行廉政谈话, 并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内容纳入业绩合同予以明确。

三、健全管理体制是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根本

从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查处“小金库”案件来看, “小金库”之所以屡查不绝, 其表面现象是因为小团体利益和个人私欲作崇, 但从深层次分析, 往往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所以, 各单位、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 要切实注重在治本上下功夫, 把查处“小金库”过程作为查漏补缺、整章建制的过程, 边查边建, 做到制度上不留空档、管理上不留空隙, 真正达到有效预防和源头治理的目的。要始终把完善制度、制定措施、强化监督、规范管理作为遏制“小金库”产生的有效办法, 狠抓落实。

1. 整章建制, 规范制度管理体系

制定《违反财经纪律处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形成治本抓源的制度体系。所有国有资产产生收益全部上缴财政, 对收费性质产生的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对白条产生的收入更要强化监督, 对手续费、回扣及各类礼金赞助等一律上缴财政, 杜绝滋生“小金库”的源头。同时, 要加强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管, 达到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2. 全面开展廉政谈话活动

每年单位党政正职要对党政副职、副职对分管业务部门的正职领导进行廉政谈话, 领导班子副职对分管的部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 下属各单位、各部门的副职由所在单位和部门的正职负责廉政谈话。要全面涉及所有领导干部, 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参加并督促整个谈话过程。其中, 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严禁私设“小金库”作为谈话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廉政谈话的形式, 达到教育和促进的目的, 对领导干部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廉政行为的自觉规范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 在各级财务部门设置稽核岗

每日对所在财务部门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稽核, 定期对各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稽核、监督和检查。

4. 实行“承诺”制

每年单位主要领导都要与所属基层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签订严禁私设“小金库”的承诺书, 以有效制止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发生。

四、强化监督是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保证

有效预防和治理“小金库”, 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是基础, 强化监督是关键。在实施监督过程中, 要注重把握三个环节, 即监督的关口要前移、监督的重点要突出、监督的范围要拓展, 切实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 做到超前教育、超前防范、制约在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单位的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多种经营公司等容易出现问题的多发部门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对象, 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要采取政务公开、效能监察、专项检查、审计等多种形式, 加大监督力度。通过监督检查, 财政等部门要探索防治小金库的措施, 及时总结, 形成长效机制, 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到实处。

上一篇:赴南小张村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高三学子的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