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特性之我见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文化特性之我见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但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的诗歌,它短小精致,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境、一个情形、一种情绪。正如中国农民所经营碎小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手段,是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用“诗是土地的心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某一特征是恰如其分的。

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有力的补充。传统认为,农耕文化高于游牧文化,从社会演进来看,农耕社会比游牧社会先进;但文化则不然,因为文化具有长期不变相对稳定的性质和继承性与遗传性的特点,农耕文化则保持着游牧文化的一些特质,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补充。比如游牧文化中的尚勇好斗、豪爽刚毅的秉性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特征,平衡了农耕文化中的某些弱点。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我们常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根源于陕西的华山周围居住的仰韶文化,因为先民根深蒂固的崇尚玫瑰花的传统,因此称为“华人”;中国人所以称为“龙的传人”根源于对龙凤的崇拜。而最早的中华龙凤图腾即出土于内蒙古东部的翁牛特旗。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地域相对广阔,有一定回旋余地,具备几种原生文明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融合的优越条件,最终凝聚成“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中国文化的正统意识非常浓厚。正统意识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如《三国演义》就宣传刘氏权力集团是正统的,曹操与孙权集团则是非正统的,因为天下是姓刘的。然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每每不是靠正统文化,而是靠非正统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动。如果秦王不听李斯的劝谏,不使用或驱逐外国人才,秦能统一天下将是个问号。唐朝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峰,也是外来文化的结果。李白就是明例。李白祖籍是是甘肃天水县,出生于碎叶城,后经四川,他受的是胡风夷俗的文化影响,佛教不是中国的正统文化,但它创造了足以称世的敦煌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民主与科学。排斥民主就必然漠视个人意识的权利,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批评的权力和理性的权利。也必然反对科学。民主与科学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3、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民主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定型是自有国家制度始,中国文化的政治意识十分浓厚,中国虽然是山陵丘地众多地方,但中原大地较为平坦,黄河流径此处,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这里处在温带气候,易于作物生长,农耕文化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河姆渡文化为其代表。后国家制度建立,特别是经过夏商周三朝,文化艺术逐步繁荣起来,经过文化的扩散与吸收,使文化在整个中原迅速发展。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家,而国家本身属于一个强势家庭。“家天下”不仅仅是国家体制的性质,而且是每个中国人的深层意识。在中国人的心里,没有社会,没有国,只有家。家就是天下,就是一切。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就是为了夺得家天下,一切民众的纷争也是为了一个家,至今民众的口头禅:“我吃了这么多的苦,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宫廷斗争总是围绕着“继位”、“篡位”而展开。这种以家为本的价值观,是造成封建家长制、世袭制也是君主专制的根源。

国家制度建立,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础。从土地分封制开始,中国农村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村落逐步形成。不像西方城邦制具有社会性、民主性的特质,自然村落的田园化,使得人趋于闲散,保守。也不具有城邦的扩张性。土地制度带来了一种移民,盘庚迁徙就是由游牧经济走上了农耕经济,而这种移民又不像西方移民向外扩张的内在需求。中国式的移民,却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它以血缘家庭为单位,以家庭代替了社会。封建社会的“井田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这样的社会的构成。

4、中国文化的守常性很重。中国是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农耕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是守常,顺自然之道以行事。中国是农业性文化,不像西方是商业性文化。商业性文化具有竞争性,而农业性文化不需要竞争,最典型的是一句格言:“有饭大家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排斥竞争,《东方文化周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优先原则与美国精神》当中说:美国人追求民主是因为他们相信优先原则,把民主、平等的火炬普照众生,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缺乏信心和天才的人极少能成功,而在美国这片自由、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尽可以放心大胆地闯,因为美国的这种“例外”这人们不断提供自由和土地,而优先原则作为美国移民社会环境下的“自由法则”则保障了“创业者”的利益。美国人乐观向上是因为优先原则的社会化使美国社会奉行“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能成为总统”的社会法则,相信机会均等,信奉“命运不是机会,而是选择”。美国人开拓扩张是因为他们相信优先原则,只青睐那些具有竞争意识的强者。在美国人心目中,无论是以知识武装起来的学者们之间的学院式智力竞赛,还是地球上另一岸的艺术家和预言家的热烈争论都不如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更有价值,美国人的创新超前是因为优先原则激发了一种不断的竞争,而竞争的社会化更使美国民族竞争精神不断深化,美国社会崇尚“适者生存”,主张“优胜劣汰”,而优先原则的建立更坚定了这一信念,它促使美国人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美国社会、文化、科技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更证实了这样的事实:美国民族追求民主的精神奠定了美国走向法制化国家的基础,并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美国民族“开拓精神”促使美国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福利社会形成,阶级界限模糊,民主平等具体化,美国民族竞争精神开拓了美国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超前发展模式,坚定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民族“乐观实用”精神是美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美国民族精神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是其余因素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缺乏这样的竞争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反对竞争,也反对市场机制。中国一直抑制商业的发展,重农轻商,排斥市场。主要有:一是不言利,“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不言利就失去了市场动力。二是轻商、抑商,使市场失去了主体。三是抑制城市发展,使市场缺乏基础。虽然孔子学说并不全盘否定利的作用,《论语》中曾说过,他反对的是不义之财,无道之利。但当义与利冲突时,他是主义的,他反对一味地讲利。然而中国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本能抑制逐利行为,而商业的本质(后成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逐利的。

守常性的文化都具有同化异质文化的能力。中国对外来文化只是同化它,并不吸收它。西方人有句格言:“假如你能从最坏的东西中学到最好的东西,那世界将更美好。”这种思想颇能反映西方人长期而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中国人抱残守缺,坐井观天,稍与自己的见解有所差异便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恶习,这是一种态度,另一种态度就是同化它,让其合乎自己的理念(改造佛教为禅宗,把佛理变成禅趣)。文化的传播与吸收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具有交流的特质,光吸收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互动,正如光学原理一样,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物体在你眼中的成象。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吸收人类文化成果又不重视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

过于守常就排斥创新。北京大学郭建宁在《关于文化选择的思考》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禹是滚的儿子,是滚的生命继承,禹治水改堵为疏,是创新。从这里可看出,继承是根本,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这是一种倒置的文化。这种倒置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创新应当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主体。治水有时用疏,有时也要堵,如不堵,即不建水坝,旱灾来怎么办?无水可用。用疏用堵,应视情况而定。

总之,守常性易于文化的继承;兼容性易于同化外来文化,多元一体;正统性、秩序性易于社会稳定。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作用;它的负面影响:守常性造成社会惰性;兼容性造成趋同,扼杀创新;正统性、秩序性造成人格的不平等。

5、中国文化重器轻道。不重视形而上学。中国不注重社会科学,一提到科学就认为是自然科学,而且与技术等同起来,“科学技术”,总认为社会领域内没有科学,所以在中国,人人都可以当官搞管理,干部“万金油”指派到哪里都行。更有甚者,一些人真的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殊不知,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因此,这样的人这样的管理社会,还谈什么进步!在中国搞自然科学的人不大关心社会学,他们被一种错误的观点左右,即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纯粹的科学,搞自然科学可以完全不理会社会学。这些人忘记了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是用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不知科学目的性的人是做不好科学工作的,甚至被邪恶所利用。真理既存在于自然科学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科学之中,为科学而奋斗实际上就是为真理而奋斗,而真理而奋斗的人,会摒弃另一领域中的真理吗?有史以来,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很关注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如爱因斯坦、居里夫妇等。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发言是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特别是在纪念哥白尼诞辰4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表达了他对人类真理至死不渝的追求。居里夫妇也是样,他们对自己发现镭的惊喜同时对它的担心,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救世情怀。我们说中国缺少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科学家缺少一份社会责任感和深广的济世情怀。

第二篇: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旅游产业的发展

姓名:黄伦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号:110107907班级:1109

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鉴东部经验,结合西部实际发展旅游业,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品位评价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从国内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例看,大致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资源的独特性或代表性

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具有相对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由这样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比它稍逊一筹的同类资源则要相差很多,这是与山水类旅游资源的很大不同,即民族文化资源比较容易产生雷同化问题。例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省份旅游的特色,但对于旅游后发的地州,这往往显示不出优势,因为外地游人到这些省区以后,一般只是看上几处有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不可能把各民族风情都浏览一遍。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形象树立以后,其他地方再开发傣族文化就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存在于同一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只要有先发与后发的区别,对旅游者就有一个选择问题。

(二)资源的艺术性与魅力性

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品位在于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韩国的济州岛民俗、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文化。相反,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例如:民族地区喜欢用"歌舞之乡"、"歌舞海洋"来比喻风情的浓郁,但往往没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歌舞

走向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将这些资源开发成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起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宣传促销。

三、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二)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

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三)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文化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比较分析之我见

——中国梦与美国梦

众所周知,在党的“十八大”上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后,他又多次论述中国梦的问题。从此,唱响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便成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乃至中国人民的主旋律。因为,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和利益 。

那么,除了中国之外,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世界上还有没有叫响国家之梦的呢?回答是有的,而且是美国。不过,提出美国梦的时间不是今天,也不是国家的主要领导者,那是美国的昨天。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关于美国梦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1931年在他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容和表述是:“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物质丰裕的梦想””,“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其天赋与能力来获得他的成就,而且他们的成就也能被其他人认可,不论他们出生的环境和地位的偶然境地如何。”

虽然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和作家提出了美国梦及其设想,但是,它最终被美国人民所接受,基本上变成了美国国家的梦想。因为,据《今日美国》最近有关美国梦的民调结果报道,已有24%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美国梦,有40%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美国梦,有15%的人表示毫无希望,有21%的人表示对此并不关心。不管结果如何,依然还是有超过64%以上的人数是认可美国梦的。这说明美国梦基本上也是代表了美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的。因此,美国梦,在美国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美国的发展同样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然而,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虽说不能用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谁先进谁落后来表达,可是,无论是作纵的还是横的来比,中国梦还是比美国梦更能够说明问题,更能够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实现强大的决心。

这是因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梦是由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来的,而且是在就刚就任之时提出的,而美国梦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和作家提出来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多年之前;中国梦的提出,完全是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梦想和心声,而美国梦只是一个人的设想与愿望;中国梦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包涵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而美国梦则主要阐述的是作为公民个人的理想与美好的愿望;中国梦的提出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讲它是代表着国家向人民发出“实干兴邦”的动员令,也是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必定永载

史册,而美国梦则主要显示的是个人的聪明和智慧,充其量讲,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当然,这也非常了不起的。

这里之所以谈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话题,应当说还有一个潜在地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思

想和政治内涵。那就是,中国和美国,都是当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之中经济实力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不说太远的时间,若在50年或30年之前的时候,中国如果叫响中国梦,那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不会买中国人的账的。而今则大不相同了。实践证明,中国仅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在国家经济实力上就超过了西方社会许多发达的国家,超过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与美国的距离越来越接近。现在看来,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只要能够为中国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经济建设环境,中国就有希望有能力有信心赶上和超过美国的。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这就是中国人的最大希望和愿望,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实际上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意和主要目标。

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国土面积上讲,中国都多于和大于美国的,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呢?而且美国只有3亿左右的人口,而中国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家。从人均实现富裕上说,中国最应该尽快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第一的国家。

当然,在经济实力上赶上和超过美国,对于中国来讲,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到2012年,中国在经济实力上才达到了50万亿人民币,折算成美元才6万亿左右,而美国为14万亿美元,中国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是,按照中国近20年来发展的速度看,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由于近几年遭遇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年增长率降为7—8%之间,而美国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左右。因为中国的经济基本数量大大增加了,不要说按照年增长率为7—8%计算,就是5—6%测算,再有30年或40年的时间,完全有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的。

如何使中国发展得更好更快?有人说,20世纪时,中国提出的口号是学习苏联老大哥(基本上都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到了21世纪时,有人提出,中国应当是学习美国(主要是市场经济和尖端地科学技术)。这话虽然有点儿偏颇,但也不完全是错误的。谁在经济发展上先进,谁有一技之长,就应该向谁学习和借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地态度,科学地发展观。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如果能够使中国变得富起来强大起来,这不是坏事,是个好事。中国人民不会反对的。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没有关系,对我们有利的东西就学,对我们不利的东西不学就是了。中国人是有辨别是非和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的。

这里之所以谈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话题,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是为了能够加深对于中国梦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提振和增加大家的信心,把美好的中国梦落到实处。即说一千,道一万,实现中国梦还得靠实干。中国梦,不只是国家领导人的梦,不只是各级干部队伍的梦,不只是少数的梦,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因此,实现中国梦,不但是人人有份,更是人人有责,人人有出彩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会浑浑噩噩,懒懒散散,死气沉沉,难成大器,难有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梦想,就会庸庸碌碌,皮皮塌塌,精神不振,目标短浅,行之不远。所以,实现中

国梦,首先要有中国心,要在心字上做文章。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民,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实现中国梦,责无旁贷。只有每个中国人都各司其职,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忘我工作,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努力,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一句话,中国梦是强国之梦。

第四篇: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之我见

现我公司组织“牢记企业使命,践行服务理念,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大讨论活动,本人才疏学浅,观点有限,但身为公司员工,对本公司的文化略有一些感触。

一、“企业文化”之理解

何为“企业文化”,我们理解为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说起企业文化,就要从企业文化系统的主要组成说起,即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部份。l、理念识别系统(MIS)。这一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观”(Sharedvalue),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尤其是指企业精神;

2、行为识别系统(BIS)。包括:组织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公关策略、员工培训、团队修炼等等,是一套完整的企业行为识别和活动规范系统;

3、视觉识别系统(VIS),视觉识别系统是指只要是看得见的带有企业标志和文字的,都整齐统一,决不走样,并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视觉形象规范制度。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MI)透过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话动(BI)以及系统化的视觉识别设计(VI)传达给社会大众,具有塑造、完善和提升企业形象,强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功能,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准确的说,它是中国电信企业观念更新、体制变革、战略整合等最重要的支持。

二、中国电信建设企业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电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需要肯定的是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最大减少其内部的管理成本,而且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管理成本的降低。简单地说,就是某个企业或集团的全体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很多企业的成功,都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日本企业“内协外争、亲和一致”的“家”意识和氛围,即是生动的体现。可以试想,在一个人心涣散、任人唯亲、“窝里斗”的环境中,必然导致企业最终的崩溃。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有的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塑造某种文化,使自己能够获取更高的市场价值。比如在许多国际先进企业文化中表面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文明的传播,实际它所流露的魅力就是让你无法拒绝为它的产品或服务付出高额的费用,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国内企业加工的产品,标上国际著名商标后,就身价百倍的原因。这就是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文化最终的功利性。

其次是中国电信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保守传统的,还是创新进取的;是面向国内的,还是放眼全球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创造优质服务、

追求利益的合理化;是自由式的,还是科学、规范的等等。不解决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中国电信是很难以建设登大雅之堂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的。

再次要解决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由谁为主导去进行建设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我一直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某个地市级的电信企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我坚持认为,中国电信要大规模搞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是从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因为地市级、甚至于省级电信企业都没有如此经济实力、魄力,更没有长远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所以不可能筹划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建设,就算搞好了只是某个地市或省市电信企业的特色文化,而绝非规范化、系统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反而给中国电信的整体文化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和内耗。比如以前“北京电信”的企业视觉识别形象,虽然有特色,但很让人不理解,我一度以为这是一家区别于各省市区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的独立的一家电信公司。当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个下面各级电信企业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上级与下级双方互动的一种进行状态。

起码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才可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如何建设中国电信企业文化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该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面简称“总司”)统一筹划部署,下发具有全面指导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这个方案自然也包括了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首先从理念系统说起。这是建立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这个系统的建立直接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成功与否。这是统筹全国电信员工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深入铭刻在每一个电信员工思想的信念,是中国电信的企业之魂。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自觉才疏学浅,不敢在此妄言。但这个系统起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变迁。其次是行为识别系统。这才是大量的、具体的,甚至是极其繁琐的工作,但也是支撑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本人认为,由于中国电信是自上而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一级电信公司基本是延袭“总司”的机构及其职能,对本省区内电信企业进行相类似的垂直管理,而地市分公司在机构及职能上很大程度也是类似延袭,所以从机构和职能来看,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条线,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电信规范各种职能和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方便。所以建立统一科学的行为规范系统是必要的,如《中国电信集团机构职能规范手册》、《岗位职能规范》、《中国电信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以及外勤、对外服务、员工培训等等规范文本。这些“手册”从总经理职能,到普通员工的每天上班举手抬足,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有了这些规范,才能保证全国、全球的中国电信员工都是统一的、科学的行为。如果“总司”能解决这些规范问题,对于整体提高中国电信集团的“行为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就是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仍欠完善和规范,还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现在中国电信的很多新业务都缺乏统一科学的形象识别体系,比如ISDN业务、800业务等,不仅各地宣传召径不统一,而且缺乏通俗易懂的品牌策划。所以要制订包括《中国电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形象识别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产品品牌识别系统手册》等等规范文本都需要不厌其繁地落实.到此,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才初具雏形。在此指导基础上,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等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实际操作。到了地市一级也必须

有常规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心,有员工日常培训基地,有电信发展历程展厅等等,逐渐才能形威,既鲜明生动又统一和谐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氛围。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不提到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一员工培训。国际型的大企业绝不会让员工培训放任自流。如果中国电信集团要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在全球具备竞争实力的信息产业“巨鳄”,那就必须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系统地统一管理。培训必须要解决基地问题。从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北邮固然是很理想的基地,但恐非已用,其它通信公司一样会作为员工培训与科研开发的“桥头堡”;况且北邮在人文方面深度和厚度上有所欠缺,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性决策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说是不够的。其实选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很适合;还有就是与国外著名学院联合,系统深入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色彩的高级管理层也是可行的。而更多的精力还是花费在建设本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基地上。在员工培训方面一定要舍得投入。没有高素质的员工,绝对不会有高品质的企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层员工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综合竟争力的高低。中国电信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上面的有关改善服务的政策每年都一再强调,但到了基层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员工素质跟不上中国电信发展的需要。员工素质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发展取得更大突破的“瓶颈”!解决在岗员工培训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该以省市为基本单位建立现代化的员工培训基地,因为各省市都可利用原有的设施(如邮电学校、培训中心等)加以完善即可。全国统一使用教材,可参照国外先进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等(这需要人民邮电出版社多引进)以及电信院校教材。在这里,各地市县的员工都可以接受到正规的、系统的有关改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培训。各地市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等办法进行辅导教育。解决了基层培训问题,中国电信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电信提出在3-5年内建成一流的、具有国际竟争实力的公司的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一蹴可就之事,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既是历史上的电信文化的积累和继承,又要有所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就算从现在算起,距离中国电信与国际电信巨头的直接对话时间表只有

三、五年,届时,经济全球化的压力肯定要比现在大十倍都不止。是选择强大自我兼并别人,抑或是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中国电信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在这几年时间内,中国电信一方面要踏踏实实解决以前用户和社会造成的误解,重新树立社会公众和国家对中国电信的信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尽快形成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以期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第五篇:企业文化之我见—浅谈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对中国银行企业的启示作用

企业文化之我见——

浅谈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对中国银行企

业的启示作用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长时间形成的精神粮食产物。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业常青的保障。本文浅浅谈谈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作用。

【关键字】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启示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用简单的语言表达,[1]即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由理念、物质和制度形态文化组成,依据这三个组成部分即可把企业文化科学的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精神层主要是企业全院共价值观念的标准,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物质层也即表层文化,是企业的公司和全体员工的面貌的体现,物质层是企业文化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制度层介于精神层和物质层之间,是连接内外的桥梁,也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犹如培养一棵果树

1、如下面的麦肯锡模型[2],企业的文化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观也正是这棵将被培养的果树的根,树的根对于一棵树的成长是很关键的。它吸收了土壤中的营养,将营养传输到树的每个部位,根、茎、叶,茎和叶由围绕价值观的其他部分组成,茎和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糖类等植物产生存所需的营养供根部吸收继续提供营养。培养一个企业的文化也是如此。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部分,而结构、战略、技能、人员、风格、制度等是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与其他行业或企业的不同而采取和决策的不同体系,他围绕着价值观的体系而运转,由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不同的决策制度等为企业生产利益,共同影响,相互支持,朝着培养一棵硕果累累的树,培养一个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优秀银行企业。

2、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避免[3]“三化”,共性化、表面化和片面化。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使命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根本是思想,要杜绝表面化,把思想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建设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企业文化思想并传承下去;企业文化要有具体的思想和愿景,不能是简单的片面的陈述,要深刻认识企业的文化,认识这种本质的、内在的、隐性的强大力量和作用。文化具有传承性,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要从企业的特色方向,个性角度出发,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建设的企业文化,真实可靠,这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独树一帜,走自己的风格。

麦肯锡7S模型[3]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心肺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的价值观,只有这棵树茁壮成长了,公司的业绩和效益也才会有进展和收获。

三、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

(一)花旗银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让每位员工都知道企业的愿景,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花旗银行为什么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特具竞争力的和价值创造力的最大银行。是花旗银行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1、花旗银行的核心文化是人本文化。[4]花旗在其发展中就逐步形成“前途留人,薪酬留人,温情留人”的好氛围好环境,让员工和花旗一起成长,让员工感受家的温暖,让员工做的开心愉快,让员工觉得在花旗是一种荣誉并对组织和事业有很大的信心。

花旗银行把“顾客至上”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拔高的服务质量和客户为中心作为其核心战略。通过品牌的创新使花旗在世界上很有名气。

花旗的文化中少不了创新,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花旗都一直在创新,创新无止境,创新没有时间的限制。

(二)花旗银行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1、花旗的核心价值观是有柔软性的,是可塑的,不会让人感觉有压力,但是很受员工的爱戴和喜爱,它是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员工一直走下去,一直寻找美好的家园。

2、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寻寻渐进的,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洗礼和改革慢慢形成和完善并在逐步的创新改造中的。

3、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潜移默化层层递进的,它通过长时间和人本文化慢慢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潜在的文化。使员工有共

同的目标和方向,大家想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4、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有延续性的,文化出世以后就世代相传,时时渐进,是进步与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永远的本质也是永久的时尚。

四、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1、在人的管理和栽培方面,中国的一些银行还是没有做到人本管理,银行业中没有高级的人才,即使有也有被好的其他行业挖走或是自动离职高就的。这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在“人”字上。人本管理能让员工养成自主自觉的行为,员工的言行和内心行动一致。即使企业有了监督的体系,员工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反感或是反对组织决策行为的实施。得到了员工的认可,确定了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愿景,大家一起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那么,企业的成功也是在于时间上的了。

2、我国银行业缺乏品牌的实力,现有的银行无力拥有丰厚的资金,没有能力在世界上扩宽市场。因为我国银行业中没有在世界上认为优秀的品牌,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就难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和扩展更多的金融业务。但是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的表现,其根本的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和实践是值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学习和借鉴。[6]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需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同时塑造银行企业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是银行也展现出踏实、为人服务、友好接待顾客的银行企业新形象。

3、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圆的的大环境中,要想走在别人的前面,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出局,那就要不断的创新,不管是在服务和品牌上,都要不断地跟新,满足顾客的需求,领导着世界的潮流。这样,银行业才不会垮,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面。学习和创新性是企业提升和建设文化的条件,要始终保持着创新和学习的精神,从员工的思想认识出发去指导员工学习创新,建立符合银行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根本思想。

4、花旗银行有许多进入体系科学技术的运用很关键,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没有高端的技术指导和技术人才企业、银行也是难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不断创新和改造的。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技术是关键,需要向花旗银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吉鹏.企业为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5

[3]王培训.企业文化建设避免“三化”[J].企业文化,2010,11.

[4]

[5]智库.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启示[J].企业文化,2010,11.

[6]罗忠福.培育金融企业文化之我见[J].贵州农村金融,2008,3

上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下一篇:中国最美的十首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