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2024-04-24

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精选8篇)

篇1: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镇域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梁弄镇是浙江省级中心镇之一。梁弄镇改革和发展总体呈现出“各业经济富有特色,小康建设逐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渐趋殷实”的良好格局,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6.2亿元,增长14.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40万元,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增长13.9%。

(二)地方产业发展特点突出。梁弄镇着眼优势产业层次提升,特色经济跃上新台阶。创建各类农业示范基地,扶持农产品名优品牌。规模开发了以樱桃园、百果园等为主体的“五园”建设,逐步形成了与山水生态、红色旅游相融合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加快工业提质增效,做强做优灯具产业,积极打造“中国灯具制造基地”,工业经济呈渐进式增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等人文自然资源,大力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加快服务业扩量增质,服务业呈现跃进式上升。

(三)城镇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梁弄镇紧紧围绕旅游型山水生态城镇的发展定位,以保护环境、提升环境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环湖及集镇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不断完善,“三横二纵”集镇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建成了正蒙街、如意路商住楼、滨溪别墅区、镇中路等中心街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镇政府综合服务中心扎紧建设,煤气站迁建工程扎紧实施,学校、医院、农贸市场、主题公园、停车场、超市等规模不断扩大。城

镇集聚功能明显增加,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了工业向园区集聚,三产资源向中心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

(四)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实施村庄整治改造工程、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工程,生态环保工程。积极开展了平安社区、安全单位、平安景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心镇建设资金不足,梁弄镇财政资金尽管近几年增长幅度还不错,但其中相当大部分是宁波市等各级财政资助,可以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受生态环境和土地制约,梁弄镇地处四明山生态保护区,四明山生态保护规划明确规定该地区产业布局和项目分布应首先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再者,城镇周围土地大多为农保地,农保地这根高压线控制着城镇规模的扩张。

篇2: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9年3月3日,一个春寒料峭、阴雨绵绵的早晨,一行近千人的送葬队伍,从浙江宁波余姚甘宣村一直排到梁弄镇上,雨水伴着泪水,风声夹着哽咽声,大地为他哀鸣,人们为他痛哭。他就是倒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余姚市梁弄镇中学校长徐立科老师。

徐校长年仅43岁,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他来不及交待学校的工作;来不及再看一看自己白发的父母;也来不及再听听妻子和女儿的呼唤!就这样永远地倒在了他一生热爱的教育岗位上。

弹指间,二十一年的韶华在兢兢业业中悄悄地流逝。二十一年来,徐校长勤勤恳恳,孜孜追求于三尺讲台,甘当一头拓荒的老黄牛。在农村教育这块无垠的园地里,他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将一颗滚烫的执着之心献给了山区孩子。他用汗水播种着希望,用赤诚浇灌着教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爱心育人 情系山区

1988年8月,带着金色的梦想,徐老师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余姚市让贤乡中学,担任校团委书记、初一(1)班班主任兼任初一(1)班物理教学,从报到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山区教育。

年轻的他一心扑在教学上。白天,他同孩子们朝夕相处,认真辅导学生;晚上,他在灯光下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有时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所带班级学科成绩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作为校团支书,徐老师经常带领学生植树、开山、打扫卫生,组织学生参加国庆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1993年8月,徐老师因工作需要调到横岙中学任教,担任校教务主任兼初三物理教学。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其中赵建飞同学在第四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浙江赛区一等奖。现在在浙江传媒学院教书的赵建飞,听到徐老师不幸病逝的消息时,不禁泪流满面。

1995年暑假,徐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借来了桌子和椅子,免费为徐吉焕、马洪波、孙海江等学生进行物理辅导,其中徐吉焕整个暑假就吃住在徐老师家,最后没有收取一分钱。后来,马洪波考进了余姚中学,孙海江等人进了余姚八中。徐吉焕虽然没考上普高,但他去参军了。每逢回家,都要来看看徐老师他们,他说:“是徐老师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没有徐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就在徐老师病重住院的日子里,他们相继也来看望徐老师,看到病床上的徐老师,禁不住哭成一团。快回去时,孙海江说:“本想来看看徐老师,劝劝郑老师(徐老师妻子),自己却抑制不住哭得泪流满面了,希望我们的好老师徐老师一定要早些好起来啊!”

1996年,随着教育网点调整,梁弄镇四所初中合并,徐老师也到了梁弄镇初级中学。由于徐老师为人正直、待人真诚、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相继担任了校总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和校长等职务。2001年被确定为后备干部参加市校长培训,2002年被选为副校长,2007年8月,担任校长。

徐老师一直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要爱得深沉,爱得真切,爱得全面。这样,我们老师才能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心里相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徐立科总结出了“三心”做法:在思想上正面诱导,做学生的知心人;在学习上因材施教,做学生的有心人;在生活上热忱关怀,做学生的贴心人。他就是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健康成长。他走过的是一条执著追求、辛勤耕耘之路。他多次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市优秀教师、镇优秀党员、镇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痴心不移 无怨无悔

作为校长,徐立科重视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他通过加强教师的教学五认真检查,并实施随堂听课等措施,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他根据市教研室布置的学科竞赛活动,建立了相应的学科竞赛辅导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活动做好竞赛辅导工作,使多名学生在省、市各级竞赛中获奖。

他还重视教学科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他多次组织校级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后及时总结。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活跃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如带领教师去杭十五中、余姚各初级中学听课,又请教研室教研员、余姚市骨干教师来校指导工作或上公开课。

他还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和安全工作,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思政教师为主的德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利用春游、清明扫墓、三月雷锋月、校园英语节、校园科技节、升旗仪式、班队课等多种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徐校长马上带头捐款,在他的影响下全校师生纷纷捐款,共计67842元。

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2007年8月担任校长职务以来,每天早上,徐校长都会早到校,在校门口看着教师和学生来校。白天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及时检查学校情况,如有缺点,及时给教师提出来。晚上总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完成近期的工作安排、思考下一步的具体工作。他办公室里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不到一个月,他的体重也一下子减了十几斤,妻子心疼得直抹眼泪。他幽默地一笑,劝慰道:“我这是不花钱减了肥,太划算了!”

在徐立科任校长的一年多时间里,梁弄镇中的中考成绩在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8人进入余姚中学,有172人进入普高学习,他负责的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在宁波市级立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已连续七年被市教育局评为4A级学校,学校被评为2008年余姚市先进学校、先后获得余姚市“平安校园”、“余姚市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学校”、“余姚市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单位”、“余姚市治安安全单位”、“浙江省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

呕心沥血 身先士卒

今年春季以来,徐校长一直头痛,可是当他想到繁忙的开学阶段有许多事情要做,就硬撑着,真受不了时在桌上趴一会儿。2009年2月19日,忍受了多日病痛的徐校长,在妻子郑娟飞的再三劝说下,在安排落实学校有关工作后,前往余姚人民医院检查,途中由于脑溢血不幸殉职。据后来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主刀医生说,之前在他工作时已经有过一次脑溢血了。徐立科校长克制脑溢血的痛苦坚持工作、殉职前一直忍着剧痛认真完成繁重的开学工作,直到他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他还年轻呀,到病逝时离43周岁还有两个月啊。徐校长病重住院的10天时间里,有多少学生、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学生家长自愿前往医院看望,泣不成声;市教育局、镇政府等领导同志多次探望;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曾经的同事相继前去慰问。大家看到带着机械呼吸器的徐校长时都不禁潸然泪下。在院期间,每天探望他的群众干部多达100多人。

徐校长虽然走了,但他严格要求自己,丝毫不计个人得失,从未因个人问题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相信他的为人正直,真诚待人的作风会一直留在人们的心底;他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奋踏实的高尚师德必将会感染我们广大师生;他的忠于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定会激励梁弄镇的广大群众和干部,也必将会激励每一个知道他事迹的人。

篇3: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需求

0引言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行业和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是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常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制度创新、支撑发展”的原则,从1998年成立第一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至2013年省、市级共计494家,排名位列全省前茅。

为进一步促进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常州市科技信息中心对常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情况进行了调研。

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为2014年3月1日-5月30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对象是2013年12月底前常州市立项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6家,市级252家。调查内容包括:承担单位正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数量、国际科技合作外方的国家名称和公司名称、已经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已申报市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名称以及是否有意向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本次调研联系了498家企业,其中4家已倒闭,分别是:江苏省(豪杰)多媒体高清数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常州市新型涂料染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 常州市聚合物功能薄膜母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 常州市PVC锁扣地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245家,市级为249家。

据调查,常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生物和医药技术、电子与信息等技术领域。494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有218家已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5%。其中省级100家、市级118家,其主要依托于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和全市重点培育的“十百千”创新型企业。调查显示,在2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承担单位中, 有9家创新型领军企业,63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 216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4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承担单位中,有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8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176家高新技术企业。

1.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历年数量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目前常州市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1家,是依托于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而建的“国家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3年来发展快速,特别是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获批8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获批的数量从1998年起至2009年总体增长缓慢,但2010年达到92家,为历年之最,2011-2013年稍有回落,但总体趋向平稳(见图1)。

1.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分布

调查显示,常州市武进区和新北区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最多。其中,武进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市级97家;新北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市级60家。地区差异的原因在于武进区和新北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在招商引资、环境和政策优势相对明显,入驻的企业较多。

1.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领域分布

按技术领域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光机电一体化88家,约占总数的1/3,其次为新材料59家,生物和医药技术27家,新能源和高效节能27家, 电子与信息26家,环境保护12家,农业科学技术5家,其他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分别是86家和67家,其次为新能源和高效节能34家,生物和医药技术20家,电子与信息18家,环境保护15家,农业科学及技术4家,核应用技术4家,航空航天1家,其他3家。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情况

2.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数量

调查结果显示,常州市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含已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共179项,其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含已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96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开展(含已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83项。调查显示,国际科技合作的外方国家主要有德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泰国、韩国、芬兰、瑞典、以色列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具体如表1所示。

2.2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

常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有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际人才引进交流、外资研发机构建设和行业技术交流四种形式。

2.2.1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常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9%以上是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为项目主体进行申报。据统计,24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历年共验收了6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1项,市级45项。正在实施中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1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11项。24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历年共验收了22项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正在实施当中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1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6项,市级10项。

2.2.2引进国际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常州市按照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积极吸引外籍专家学者、人才团队来常进行考察交流、提供技术支持。外籍专家的引进,企业组织选派适用人才赴国外合作开发和技术研修有利于促进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在未来促成产业化的成果。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是全球光伏行业领军企业,公司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现拥有研发人员718人,吸纳了来自美、澳、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人才,公司特别引进了澳大利亚籍皮尔·沃林顿博士,也是中国首批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同时,公司还引进了全球一流院校的博士13人,培养省“333”人才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市龙城英才计划18人次。

2.2.3开展外资研发机构建设

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本地科技水平,有助于集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根据苏科条〔2003〕215号《关于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经认定的省外资研发机构,享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

截至2013年,全市拥有78家江苏省外资研发机构,外资研发机构的总量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中,有19家建有省外商研发机构,占常州全部外资研发机构总数的24.36%;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单位中,有14家建有省外商研发机构,占总数的17.95%。

2.2.4开展行业技术交流合作

一是引进技术,实现以二次开发为方向的合作模式。通过引进国(境)外成熟的工艺技术和成果,增强全市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并以此作为二次开发的基础, 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从而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如“江苏省车用洗涤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承担单位江苏日盈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日盈与德国TZCIS公司正开展两项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日盈将获得雨滴传感器的成套技术,通过引进外方技术,预计未来可为公司带来1亿元的销售。二是联合研发,实现以逆向外包为手段的合作模式。作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逆向外包主要是常州企业利用自身资本的优势, 对某些关键技术委托外包给国外机构、收购外国的研发机构、投资海外建立研究院等方式开展技术创新,以直接利用境外高端人才、先进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等研发资源在境外开展研发活动,高效整合国际先进技术资源,开展技术联合研发。如“常州市棉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承担单位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斥资1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三大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商———德国埃马克50%的股份,双方近期签署了《倒置立式系列数控机床的协议》等四项合作协议。在埃马克之后,2013年5月,金昇又收购了欧瑞康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纤维机和纺机专件两项业务。至此,金昇整合其全球纺机业务,在欧洲以研发和核心部件制造为主,并在常州投资兴建50 000平方米厂房。

2.3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需求

调查显示,常州市164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意向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市级95家。在“企业是否有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有哪些国际科技合作技术需求”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或产品研发合作、先进技术转移合作、产品销售合作。其中,企业对寻求技术或产品研发合作最渴望。大多数企业期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跟国(境)外相关行业从事技术研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及研发团队,取得过较为突出的技术成果的企业、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研发、培养人才、交流互访等形式的合作。 除技术需求之外,其他需求重点体现在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政策推动和专业人才引进三方面(见图2)。

3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问题以及建议

3.1增加资金投入

近5年来(2009-2013年),常州市共立项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63项,拨款金额3276万元,其中2011年立项数量最多,拨款金额806万元,为历年之最。2013年全市共24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同比下降31.43%,拨款经费470万元,同比下降21.67%。正在实施中的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11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10项,立项数较少。政府对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对提升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信心非常有帮助。政府应逐年增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数量,筛选适合常州产业发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大在国际科技合作的经费投入。

3.2强化人才保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而人才建设是能力建设的核心。中小企业多由海外招聘的方式引进一批技术研发人员,部分企业还在省内或海外建立了研发机构。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展创新的企业仍占少数,大部分企业对利用国际资源的意识、引进技术和人才的信息的渠道还不够。而企业家的国际科技合作意识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程度。可通过开设“企业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题培训”等形式,逐步提升企业家对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另外,企业通过与国内外院校、研发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包括联合设立外资研发机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外籍院士工作站等形式,搭建各类人才引进的承载平台,以实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效果。

3.3加强政策推动

目前,常州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抓手是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组织挖掘各类国际科技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组织国际交流与会展等一般性外事活动等。政府在宏观决策上缺少国际科技合作纲要和实施规划,针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国际科技合作的信息渠道、政策资源也分散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协作沟通机制尚未建立。

篇4: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但是如何来建设,一直在探讨当中。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我把这些研究成果概括为三条:

第一,它是主要贸易大国,或者是依托主要贸易大国的一个或者是几个重要贸易区域的商业中心和进出口贸易口岸。这是什么意思呢?其一,贸易中心,首先是一个区域的依托;其二,在这个贸易中心的发展过程中,起初它一定是进出口贸易的口岸城市。比如说香港,在初期,它是依托珠江三角洲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口岸贸易中心,以进出口贸易为主。

第二,它一定会发展成国际“三角间”贸易的中心。香港目前就是一个“三角间”贸易中心。它不是简单意义上依托珠三角、华南地区,或是纵深到广西、贵州这样的贸易区域,它主要的功能是国际间的“三角间”贸易中心。上海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但是最近发展趋势很明显。

第三,它的高度集聚,包括了贸易的活动,贸易交易的信息和人才服务这三者的高度密集——活动的高密集从而带来人才的高密集,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平台。

如果说我们建设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有什么目标的话,我想,这就是上海的三个目标。

上海的贸易领域边界

国际贸易中心不是说全球要以你为中心。其实从全球来看,贸易中心城市的分布要比金融中心城市更加分散,因为它毕竟要依托一个贸易区域。大贸易区域当中有很多小贸易区,小贸易区有一些次一级的小城市,这些城市构成一个城市带或者是城市群,当中有一个中心城市。

我们现在的思路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前情况下,依托长三角,成为国内大区域贸易中心,由长三角地区逐步沿着长江流域向上辐射;第二个层次,从这次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布局有所调整,这给上海提供了机遇,上海将成为东北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大区域贸易中心。当然,这是以“三角间”贸易为基础的。

同时,还必须明确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贸易领域边界。实际上,从上海目前来看,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所覆盖的主要贸易边界,应该是货物贸易以及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因为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不能脱离区域的产业结构。当这个区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整个贸易还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时候,作为这个区域的贸易中心,一定是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但是要提供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使之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结合点。

金融和航运服务于

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其实,从上海三个中心建设来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功能是重叠的,只不过各有侧重点而已。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金融和航运服务实际上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支撑。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三角间”贸易。“三角间”贸易的核心问题,是贸易的结算问题。如果是点对点的口岸贸易,贸易结算很简单;如果是三角的、多角的,货物流和定单流、资金流全都是分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或者说离岸金融服务,结算就无法进行,贸易的风险就相当大。同样,如果以货物贸易为主,货运和物流服务的成本就会在贸易的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货运服务,包括法律、金融、保险等服务的支撑,这个中心就不会成为一个相对成本较低的中心,服务贸易流就不会向这里集聚,因为这里没有成本优势。

所以,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有金融中心建设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撑。

香港和上海

并不是竞争的关系

中国不会出现一个覆盖全国的贸易中心。

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现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在沿海地带形成若干个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这完全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因为贸易中心城市一定有一个贸易依托、区域依托的问题。区域依托取决于转运成本,这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输成本,另一部分是贸易壁垒障碍成本。从运输成本来说,每一个区域都会挑选一个城市成为其中心城市——只要该区域到这个城市的运输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中心城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争论上海和香港之间是不是竞争关系是毫无意义的。相反,我们应该探讨两大贸易中心如何合作的问题。

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成为“三角间”贸易中心过程中,沪港两大贸易中心的合作是必然的。香港在为上海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研究CEPA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上海和香港最大的合作领域就是“三角间”贸易领域。现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最近我们在外高桥保税区调查,发现聚集的贸易机构有7000多家,其中作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贸易运行机构有3800多家,而这3800多家大部分从事“三角间”贸易——当然,目前还停留在跨国公司内部的“三角间”贸易。要从事这种“三角间”贸易,对于资金的集散、物流监管的便利化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而运输成本、人员移动成本以及靠近生产基地的信息成本,决定了上海必须有一个从事“三角间”贸易的中心。由于香港和上海所处阶段不一样,所依托的贸易需要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上海和香港在贸易中心这个问题上,主要是协调、相互支撑的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

长三角的特征决定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产生

国际贸易中心要具备的条件,第一是资源高度密集。长三角目前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现在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区位资源和运输资源,实际上已经高度密集。这种资源的高度密集,必然会出现贸易中心城市。贸易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在大草原上,因为它没有这个资源密集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产业布局特征。现在,每一个次区域中心城市也在发生变化——国内服务业开始向次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而纯制造业向各次区域中心城市周边扩散,各次区域中心城市的贸易功能逐步凸显。一个开发区搞了多年了,原来这个开发区里都是制造业,现在一大批制造业向开发区周边扩散,原来的工业用地则转为商业用地或者是生活用地,逐渐凸显服务功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是各次贸易区的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作为长三角传统的经济中心城市,必然成为全球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和长三角地区的门户,大量的覆盖长三角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在上海集聚,使得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贸易中心城市的功能正在形成。

篇5:关于村民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

村建设。

村民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从2006年初开始,河北省在1000个村进行试点,将村里原有的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等资源加以整合,建立起一种全新机构――村民中心。村民中心统一设置“三农”信息室、法律服务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培训室、信访服务室、健康服务室、社会保障服务室、村民议事室8个服务室,把政策、科技、文化、卫生等多种服务集中到一起,紧紧围绕村民确定职能、开展活动,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这一做法,把村民放在中心位置,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分散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实践中,河北省坚持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所谓统一要求,就是提出了“六个一”原则:一个标识,统一标牌和宗旨;一个章程,充分体现村民意愿;一个阵地,适合于村民进行室内外各项活动;一套项目,确定符合村民特点、适应村民需要的活动项目;一位骨干,由一位专门人员对村民中心进行管理;一套机制,保障村民中心良好运转,长久发挥作用。所谓因地制宜,就是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村民中心建设的具体形式,不搞一个模式。比如,在场所建设上,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改造原村委会办公场所形成的,还有的是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开设的;在资金来源上,有的是政府投入,有的是借助社会力量。

村民中心使农民有了获取信息、参与村务管理的渠道和场所。在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干群恳谈会”和“民主议政日”等制度,定期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务通报会,举行重大村务听证会,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村民中心为农民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服务。市县有关部门利用这一阵地,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主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借助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网络,村民通过电脑可以方便地查询市场和技术信息。村卫生室医生上门服务,农民群众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许多村民中心建立起农家超市,村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既方便又放心。一些村民中心还为农民提供文体娱乐设施,村民可以随时到中心健身、娱乐、休闲。

村民中心搭建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村民中心的主人是村民,村民们在这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特点。村民中心没有“围墙”,所有活动室都向农民群众开放。这使村干部与农民有了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搭建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

村民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结合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条件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河北省在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党委和政府、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确保了实际工作的效果。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推进。建设新农村,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应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而且应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仅应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应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河北省在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关系,既注重投入,又注重整合;既注重村民参与,又注重发挥村干部作用;既注重把村民中心当作村民活动场所来建设,又注重促使村级组织职能由单纯抓村务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而从多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农民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河北省建设村民中心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努力形成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并在参与中获益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目前还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农村的投入数量不足、对农民的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的情况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建立健全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协调、督导等方面的机制,才能保证把各个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凝聚

起来、发挥出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河北省在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强化组织领导,注重搞好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坚持稳步推进,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篇6: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行为需求,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的本质要求。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集约人口、经济、科学化的空间地域系统。作为人们聚居之地的城市,无论是从城市的起源、形成、发展的演化过程看,还是从现代城市的构成要素看,其主体是人,本质都是人在城市的活动。因而城市不仅是建筑、交通、生态、产业等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更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城市的任何功能要素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需求随社会财富增加变化并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着城市客观上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以人为本则始终贯穿在各要素之间,并集中体现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

1、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综合部署,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回顾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轨迹,可以说,城市规划的最大功能在于通过对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宜居宜游宜业环境。可见,城市规划最终涉及到的是人,人民群众在城市的生活品质、幸福感受、舒适程度以及各种需求目标的落实等,必然反映到城市空间环境中,需要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并最终实现。这方面沿海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比如在高起点规划指导下,深圳畅通的道路、优美的公园绿化、配套的公用设施、开敞的广场空间及公众游憩设施等,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上海浓墨重抹精心规划打造的外滩,已成为世界驰名的游览胜地和城市名片;大连、青岛、珠海等城市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展现出了独特魅力神韵,为群众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只有编制高起点的以人为本规划,科学配置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休闲等活动空间,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规划,也才能真正体现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并指导建设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魅力城市。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载体,并通过规划实施,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满足群众的行为需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客观反映。城市建设是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广场、市场、公园绿化、体育文化、市政、环卫等多项内容,而每一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归根结底都是人,比如城市道路、广场、市场、停车场、公园绿化等为群众提供了出行、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体育、文化、旧城改造、居住区开发等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群众,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改善了城市人居化境。因此,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客观反映,是为群众提供完善周到细致的综合服务,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搞好城市建设,才能使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时代的发展和谐统一。同时,城市建设搞好了,经济发展了,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3、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城市管理既是一种行政行为,更是对群众的一种服务方式。现代城市管理已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城市秩序,规范群众行为,保障城市建设成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政策,增强群众城市意识,争取群众更多地了解城市发展状况,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城市建设,使每位群众最终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因此,城市管理不管是行政行为或是服务行为,都是针对人开展的管理活动,人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对象。城市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以人为本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前城市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以人为本讲求立足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科学布局各类资源,创造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环境,其内涵不仅是提高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和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脱离以人为本的经验教训

安康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位于陕西省南部,毗邻川、渝、鄂,境内生物、矿产、水电、旅游四大资源丰富。全市辖1区9县20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4万

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2008年gdp233.8亿元。全市城镇人口92万,城镇化水平31%。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2万。

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抢抓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设进入到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安康城市化建设由于受经济、用地、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脱离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着一些教训和缺憾。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规划意识不到位

上海、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的规划起步早、起点高,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较强,特别是在编制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民本思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注重广泛吸纳公众参与,使规划具有了生命力。安康的城市规划编制,96年才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融山亲水的有机思考,缺乏统揽山水林城的大手笔规划和空间布局。同时,城市详规、控规编制和城市道路、广场、产业布局、市政、绿化、防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居住区开发、片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中,也没有很好地研究人在城市的全面发展,未能充分体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民本规划理念,编制的规划也欠缺公众广泛参与,从而导致规划在引领城市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山水园林城市方面,离既定规划目标差距越来越大,达不到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城市基本功能缺失

沿海发达城市建设资金充裕,城市载体功能较为完善配套,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市民提供了宜居宜游宜商和健身、游憩、娱乐、消费的公共空间。安康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建资金短缺、建设用地少等因素制约,在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功能,突出亲近百姓,体现人文关怀,切实从方便市民、让市民受惠的角度出发,把解决市民生活细节问题作为大事来抓方面,仍旧十分欠缺,城市公共空间不足,设施不配套,基本功能缺失,导致城市承载力不强。重点表现在城市广场、市场、公共停车场短缺,布局不尽合理,引发交通拥堵,市民娱乐、健身、游憩等公共空间不足,购物、停车极为不便;城市公园、观景、绿化设施总量偏少,品味不高,分布不均衡,城市生态环境不理想,城市吸引力不足;由于建设用地短缺,导致住宅小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偏高,各项服务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不理想,降低了市民居住生活的舒适度。

(三)城市缺乏独特个性和魅力

上海、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十分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培育和塑造,城市有着十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反观我们的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培育和弘扬不够,形成不了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强,缺憾比较大。其实我们安康地处南北交融地带,城市文化底蕴积淀十分深厚,不仅有23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城市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中,各地移民文化与秦楚文化经过长期碰撞、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多元文化并深刻的体现在安康的民居、语言、饮食、民俗习惯中,加之安康境内异彩纷呈的汉代蜀将盂达墓、汉王城、中渡台遗址、文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中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

一、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汉调二黄,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紫阳民歌,有“中国节庆会展50强”的龙舟文化节,无不彰显着安康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同时,展现安康独特个性魅力神韵的还有安康的建筑,安康的民居建筑以大量的徽派建筑为根本,融合江南水乡建筑的轻灵飘逸,辅佐本土建筑的厚重庄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使人与建筑、自然与建筑、城市与建筑交相辉映,增强了城市的感染力。

(四)城市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

沿海发达城市由于规划统揽全局,经济基础较好,所以对城市各类资源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安康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之部分行业和部门仍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工程,导致城市资源浪费较大,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且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甚至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利益,侵害了市民的切身利益。比如城市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燃气等地下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成反复开挖,影响道路通行和市民出行、污染城市环境,市民反响意见较大;部分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超越实际使用功能和标准,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蚕桑丝绸、魔芋食企、黄姜加工等产业项目过剩,加剧了城市资源的紧张状况。

(五)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

沿海发达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明显。安康传统农业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较为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并形成了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目前,安康城市规划区内有行政村58个,居住村民7.2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由于新村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村民建房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导致城郊结合部大部分村民无序建房,且建设分散,式样杂乱,品位不高,不仅形成了新的城郊村,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更导致城市功能布局的欠缺、风格特色的杂乱,影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格局。

(六)城市管理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目前,安康城市管理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未建立健全责任分明、运转高效、科学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城市脏乱差现象有所好转但经常反弹,随意污损城市公用设施行为时有发生,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识仍然缺乏等。

三、今后城市建设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风格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反映,包含了城市对外形象、特色、精神、文化、品质等。城市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对文明境界和文明素养执着追求的感知空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品位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自然山水,延续历史发展脉络,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如何使现代的城市风格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构建和谐宜居城市;如何使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如何使空间资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这些都是我们规划建设的重大课题。

注重特色,彰显魅力、打造亮点,建设精品、完善功能,便民利民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旅游观光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是建设的目标,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城市特色,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拉大城市骨架,体现人本理念

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能否可持续、有序、合理地发展。城市道路网络一旦形成,其城市轮廓将基本定型,对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影响将十分深远,甚至是几十年,几百年的延续。

未来安康中心城市道路系统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道路布局及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应体现与自然山体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人们出行的舒适度和通达度,强调新区道路网延续老城原有方格网道路格局的布局方式,并顺应城市骨架道路、铁路、高速公路走线、高压走廊以及汉江、月河、吉河、黄洋河等河流形态,呼应自然地形起伏变化,形成与自然环境协调的“自由式方格网”路网格局。

充分发挥安康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完善“三横五纵加外环”骨架路网的同时,未来将在城区以北建设一条快速干线,将西康高速与十天高速由北侧联系,形成围绕城市外围贯通的快速环线,缓解城区内部过境交通压力,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干扰和影响。

对城市用地布局起关键作用的骨架路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量力而行,不搞政绩工程;远近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城东大桥、环城干道(江南、江北)等城市骨架性路网,应当反复论证其建设的合理性、必要性,着重考虑全体市民以及外来宾客的整体利益,考虑群众需要,方便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二)以人为本,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形态

科学发展自然观的实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问题,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够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安康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周围文武山、龙王山、鲤鱼山、天柱山和吉河、月河、黄洋河共同形成天然的城市绿色衬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自然稟赋,用得山取水建城思路,使山、水、城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自然山水和项目建设和谐地统一起来,采取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结构。

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结构,必须突出各单项重要元素的建设。要切实加强“一江两岸”的建设,几年以后,汉江城区段上至瀛湖,下至石堤两岸绵延十余公里,通过对汉江水体的保护和两岸景观有序开发,使“一江两岸”成为城区最重要的景观轴带;要大力利用瀛湖和月河、吉河、黄洋河,特别是要加快城区至瀛湖的快速干道的建设,届时城中心至瀛湖15分钟可达,通过瀛湖的开发和利用,使瀛湖变为城市内的主景区;要通过道路建设和绿化保护,使香溪、龙王、天柱、鲤鱼景区的价值在城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香溪景区,北拥城区,东接县河,西连吉河,植被茂密,景点富有特色,要进一步扩大景区范围,深化管理体制,有序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城市绿色客厅。要通过江北滨江游乐园、江南城堤公园、奠安塔汉水文化园、江北望江公园、月河口城市生态观光园的深化建设,使人工景观与天然山水相映成趣,有机地构成山水园林的骨架。

构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空间,必须加强城市骨干道路建设,要切实加快南环快速干道和瀛湖大道建设的步伐,加强安康大道空间景观控制。通过瀛湖大道使城市向瀛湖景区延伸,通过香溪大道使香溪洞景区和城区紧密融合,通过南环快速干道和其它主要城市道路将自然的山水引入城区,真正实现独具特色的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护好原生态山水自然景观,发挥山水城市景观优势,利用城市周边山体形成城市的自然屏障和绿色背景,作为城市外围生态支持。以穿越城区的众多河流为生态廊道,将山、水自然元素纳入城市总体构架之中,打造安康山、水、林、城相互交融,体现自然、宁静、优美的独特魅力,形成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形态。

(三)加强城市空间控制,建设宜居城市

未来安康城市发展方向为“拓展东西、规整南北、提升核心”。空间布局结构可归纳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山水环绕,廊道贯穿。努力打造集山水风光、人文特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紧扣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人文宜居和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加强城市空间景观的控制尤为重要。江北新区要展现现代城市风貌,江南改造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汉江两岸要凸显独特魅力神韵。

安康大道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门户,既是进入主城区的交通性干道,又是城市新区的景观性道路。通过安康大道沿线景观的规划控制,使安康大道街区景观成为:沿线景观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优美,建筑色彩协调的未来城市新区。

汉江是安康城市的母亲河。城市由江发源,依江而建,沿汉江两岸向纵深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了“一江两岸”空间格局,安康城市的精华、核心应该是与汉江融为一体的。因此,保护汉江,控制汉江两岸的空间景观要素,形成具有极强整体性的安康城市滨水空间绿化景观系统,随着城市的扩展,将形成各个片区的核心。

安康中心城市周边山体构成了城市的绿色背景。一江两岸滨江公园和黄洋河城市绿心,是安康的城市公共生活与旅游休闲生活区域,是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活品质,创建人文宜居城市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的核心区,必须加以控制保护。

加强城市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严禁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按照城市规模,建设规范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公共设施的建造、日常管理中给予公众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及其关照,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安康,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所有城市人民。

(四)强化人本思想,树立经营理念,加快生态旅游观光建设

旅游是一项凝聚人气,推动经济、关联度高的综合产业。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备许多优势――市场前景广阔、消耗能源少,关联带动功能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多,是第三产业里的龙头产业。经济的发展使休闲趋于大众化,休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成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随着安康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逐步形成,西康高速通车将安康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使得安康旅游产业迎来了难得的突破发展大好历史机遇。

安康在西安的旅游结构里面有一定优势。关中地区以文物古迹为主,在陕北以黄土高原风情和文物古迹为主,只有陕南生态良好、山青水绿,大城市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生态、就是青山绿水,安康是西安的氧吧,这个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和突出。所以,应围绕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观光加特色服务做好大旅游规划,加大“一城一湖一山”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魅力,完善生态观光旅游体系构架。

作为旅游城市,首先,我们安康应该着力打造一个精彩的市中心,要有精彩的一平方公里的市中心。上海外滩开始发展时核心部分也就一公里,就是依托淮海中路(霞飞路)建设一公里中心城市,像意大利的弗洛伦撒、威尼斯最精华的部分也就一平方公里,这一平方公里是真高档,以外的地方也是脏乱差,但人家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人凡事求全责备缺乏经营概念,好像一个城市非要怎么样才能成为旅游城市。安康的地理条件很好,江南是古城,江北是新城,中间是汉江,把高档的旅游服务设施放在新城,把传统的、有特色的放在南边,汉江大桥的两端进行精心的规划改造,这就是精彩一平方,就能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活动。

其次是依托安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多元文化特点,在未来城市核心布置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文化娱乐设施及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结合新城(相对于老城,建于公元1583年)、东关、西坝三个片区旧城改造,形成各具特色风貌街区,展现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人本思想,结合城市各层级公共中心布置不同规模的城市广场及公共绿地,各个广场及绿地表现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形成安康融合南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

第三是利用安康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沿汉江两岸、香溪洞生态旅游区北缘、瀛湖风景区周边以及安康城区至瀛湖沿线、月河、吉河、黄洋河等河流景观带两侧以及张滩片区,突出人本理念,杜绝急功近利,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旅游休闲及休闲疗养设施。

(五)优化产业布局增强造血功能

如果城市没有造血功能,这个城市速度就会落后其他的城市,这个造血功能就是发展城市二产业。安康目前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城市,但是一个充满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我们产业聚集度底,工业过余薄弱,工业不强是制约我们安康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我们还处在欠发达阶段,但我们安康城市发展充满巨大潜力。我们拥有良好的资源,特别是我们的生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区位交通条件等发展基础,为今后安康城市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和毗邻三大经济区的发展环境,统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配制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打造以绿色能源、秦巴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环保型采矿、材料制造、生态型生物质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生产行业;逐步形成医疗保健相关产品、丝绸和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以月河经济带为主体,旬阳、平利为两翼,外围工业区、农业生产基地等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强化循环经济,走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群体。

(六)突出城市文化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和包容性,叠加、交融了本地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齐鲁文化,形成南北交融、秦楚交汇、东西荟萃的多元文化特点。深入发掘安康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恢复具有代表性的遗迹,通过节点、轴线和古渡街区的规划建设,将安康“秦风楚韵、南北交融”的多元文化特点融入安康城市。

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充分研究安康宗教文化和秦风楚韵的汉水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形式,挖掘安康城市文化底韵和城市灵魂,塑造城市个性特征,提高城市品位。

结合山水特征,充分挖掘建筑文化传承,研究安康城市建筑特质,形成彰显城市个性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整体风貌。

马丘比丘宪章中有一句话,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我们经常说科技、经济可以全球一体化,但文化、文物绝不可能全球一体化。所以,我们安康在深入挖掘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些文化方面的内涵和因素以后,相信我们城市一定会从一个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体现安康的高品位、高品质。

篇7: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

根据县委政法委的统一要求,乡稳定办对乡村两级的综治维稳机构建设及运行情况做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具体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综治维稳中心主要运作模式及组成部门情况: 我乡综治维稳中心主要采取集中办公模式,组成部门为综治办、民宗统战办、信访办、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武装部,并下辖14个村级综治办。各部门(办公室)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并每月召开一次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形势分析等会议,每周召开一次治保例会,综合分析当前稳定治安形式、安排部署下阶段稳定工作在重点,全力确保辖区内安全稳定。

二、综治维稳中心领导班子和工作力量建设情况: 我乡综治维稳中心由乡党委书记任主任,人大主席、政法书记、武装部长任副主任,政法书记为常务副主任,负责稳定全盘工作,人大主席负责民宗统战及信访方面的工作,武装部长负责基层维稳力量方面的工作。

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情况:

乡群防群治队伍由民兵联防队员、治保主任、“十户长”、党员、三老人员和宗教人士、村级民兵组成。专职联防队员主要在乡辖区内开展治安巡逻、排查隐患,确保辖区内无重大、紧急、突发事件发生;村级治保主任紧紧围绕乡综治维稳中心的安排部署,结合当前稳定形势,制定适合本村实际的维稳措施开展工作,“十户长”、党员、三老人员、宗教人士等全民参与,力保辖区内安全稳定。

四、综治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

在乡综治维稳中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乡成立了治安防范组、信访矛盾纠纷调处组、宗教管理组、特殊群体管控和意识形态防范五个职能组,制定了相应的职责任务和长效机制,并规范了维稳中心工作流程,同时对矛盾纠纷“三位一体”大调解协调中心机构、制度、流程及宗教领域相关制度、内容等进行了上墙公示。明确了工作重心,确定了责任目标,使各环节工作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互相联动的整体。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每月对各部门、各成员单位进行业绩考核,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认真落实责任或出现重大问题的给予“一票否决制”。

五、综治维稳中心发挥作用情况:

篇8:梁弄镇中心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月17日,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到省计算中心调研山东省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情况,听取了基于该平台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和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建设的进展情况汇报,观摩了该平台人口基础数据交换情况及云计算中心基于云平台开展云服务的现场演示。

杨少军对省计算中心基于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人口和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应用,以及利用云计算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云服务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杨少军指出,要进一步发挥云服务为山东省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信用担保、融资服务等方面服务支撑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应用,切实为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深化应用,有效提高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节约行政成本和群众办事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杨少军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完善和应用。要充分抓住中央推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和大力推进信息消费等有利契机,切实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节约建设成本、提升应用成效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山东省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以人口基础数据交换的成功应用为示范,加快推进山东省法人、不动产等基础信息共享的建设和应用。二是尽快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要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云平台管理规范,明确接入部门的权责利以及数据交换周期和安全管理要求。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平台数据的深化应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平台的生存能力。要加快编制出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办法,逐步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山东省信用信息共享建设。充分利用山东省云计算平台的优势,积极推动全省法人、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为诚信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山东省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实现公安厅、人社厅、民政厅、工商局和人口计生委等5家厅局基于人口基础数据的12个大类、105项、1887829条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交换。

上一篇: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方案下一篇:刘义庄小学2014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