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分析监控

2024-04-23

税源分析监控(精选6篇)

篇1:税源分析监控

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重点税源监控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成为影响税收任务完成的“定盘星”。作为市直地税征收管理机关,*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局目前共负责市直990户企业的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其中:第一产业2户,第二产业75户,第三产业913户。为加强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均衡入库,我们根据本局情况,把年税收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税源均作为了重点税源管理,切实加强日常跟踪、分析和监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税源管理体制。现结合*市地方税务局直属局两年多来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全面征管与重点管理相统筹。在抓好各种税源管理确保组织收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加大对交通运输、通信业、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的监控力度,定期到纳税户实地了解情况,掌握其经营状况和收入、成本、价格、利润等财务情况,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分类管理与强化评估相统筹。加强税源监控管理,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利用数据集中和“一户式”信息管理优势,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横向比对,全面推进纳税评估,客观判断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严格执法与重点帮扶相统筹。各相关科室要在对重点税源的监控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征管法》及相关税种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宣传辅导和税收优惠事项的审核报批工作,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及时给予审批;不符合减免条件的纳税人,取消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确保减免税适用政策准确、程序规范,全面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四是优化服务与帮困减负相统筹。要求管理员对重点企业管理服务做到“三有三不”,即:“政策辅导有记录、问题咨询有解答、困难申请有落实”;能一次办完的不让纳税人多次办,税务机关内部能够收集加工的数据信息不让纳税人重复报,税务机关能负担的征纳费用不增加纳税人负担。以分析为推动,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五是事前分析与事中、事后监控相统筹。凡进入重点税源名单的纳税人,明确专人负责,按户建立税源监控信息库,相关信息随时了解及时更新;税收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深入重点税源企业,了解和掌握经营情况,并对企业同期相比增减幅度异常、大起大落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工作预案,以保证税源监控的最终实效。*年,我们通过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138户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征收入库税款2.155亿元;今年前10个月, 通过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117户重点税源的管理,征收入库税款2.492亿元,起到了保证均衡入库稳定税收任务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一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对各科税收计划进行调整分配,确保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二是有利于发挥部门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依据。三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税收薄弱环节和小税种的管理。四是有利于依法治税,公平税负,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二、重点税源分析监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尚未实现各部门的优势组合上下联动

现今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主要归计财科负责,由于缺少及时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形成管理部门催报催缴、征收部门审核征收、计财部门负责填报三头不见面的局面,造成重点税源监控人员不能及时、准确、直接地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和税源变化,而将税收入库情况的统计分析当作税源监控工作来做,就数字论数字进行事后分析,而对其入库数据的合理性、实际税源规模等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对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也不能及早发现,因此,很难达到对重点税源实施全面监控的目的。

(二)重点税源分析监控的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当前重点税源户认定基本采取以年纳税额作为认定标准,这种认定标准虽能保证监控的收入额足够高,但企业上纳税额仅是一项历史和静态的数据,无法反映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另外采取以年纳税额为标准无法确保监控的行业、类型面足够广,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的税源结构特点,势必会形成重点税源变化同整体税源变化脱节甚至背离的现象。

(三)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价值性有待提升

目前,计财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掌握主要依靠征收部门传递的企业的数据、信息,对税源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资料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报表漏填、缺项或逻辑错误时有发生,而且有的纳税人反映的财务状况也不真实,加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等最具征管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掌握不全,缺乏全程动态监控机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税源信息及经营动向,直接影响了税源监控的质量和效率。

(四)计算机技术在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中的应用需要扩大

尽管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不断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不高,重点税源监控手段基本上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上,计算机运用的网络化水平较低,没有与银行、财政、工商、企业等部门做到横向联网,未能实现信息共享;计算机的智能化水平也较低,系统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工作尚处于“原始”阶段,信息处理分散,不能适应纳税人在信息时代经营业务迅速变化和转移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导致税源监控的缺位。

三、加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专业培训,造就高素质的重点税源管理队伍。

只有建立一支既懂经济理论知识、税收业务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税收分析队伍,才能保证重点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因此,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多方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视频系统、内部网络,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长短期培训结合等形式,加强对基层税收管理员、分析员和兼职分析员的系统培训。另外,还要及时总结、推广、交流工作经验,不断开拓管理思路,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联动机制,增强各部门各环节的互动交流。

重点税源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分析、实施三个环节,在实际操作中牵涉到征、管、查各方。目前,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环节上不同程度存在相互脱节或衔接不畅的问题,不仅制约了税源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已成为进一步强化当前税源管理工作深度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要进一步规范《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办法》,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既强化个人责任,又注重部门责任,将税源管理分析和实施三个不同环节统筹考虑,尽快建立起由税收管理员、征收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和计划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承担,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良性联动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衔接紧密、良性联动、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切实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三)尊重客观规律,实现重点税源标准的务实性。

实行重点税源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日常管理增加税收收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税源构成状况不一样,所以,各单位在确定重点税源标准时也不应“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使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单位税源状况相协调。建议确定重点税源标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税收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税收收入的贡献率相对突出;二是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或是当年全局工作或上级确定的监控重点,全民或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三是确定实时或临时重点监控户:即将当年非重点税源户中每月新增税收收入额超过一定数额或新开企业投资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纳入监控户管理。

(四)加大投入,创新重点税源分析监控的新途径。

一要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的分析监控方法,利用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预测方法、回归模型建立方法等,来判断税收增长与企业发展是否协调、税收征管是否到位、税收政策执行是否准确。二要实现重点税源监控信息处理系统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以便直接利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上报,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减少工作量。三是要完善与各部门尤其是国税、工商、统计等部门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企业一次申报,数据多次利用,从而实现对重点税源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四要加快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对纳税人、税款、其他数据的比较分析和进行数据挖掘的功能。

篇2:税源分析监控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实践与分析2007-12-14 22:50: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实践与分析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实践与分析(2)所谓税源监控,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系统规范的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对税源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和信息跟踪,并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有效防止税款流失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它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重点税源监控对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税收收入的组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BR>

一、重点税源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的财政需求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使得税收收入对

重点税源的依赖程度随之增加,尤其是近几年,重点税源对区域税收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促进作用日渐增强,以我局近几年纳税大户入库情况为例: 根据上表所示,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和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户数逐年增加,纳税总额持续攀升,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纳税大户对当期收入增收额的贡献率有所下滑之外,其他年份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和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当期收入增收额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可见,重点税源数量及纳税额度的不断增加已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收入任务,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重点税源的掌握程度、监督能力和监控水平。

二、我局重点税源监控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现阶段,我局对重点税源户的监控主要是采取市、区、所三级管理模式。据统

计,截至2005年7月底,全局有正常户18717户,年初依据我局新的重点税源户认定标准,共计认定三级重点税源户238户,较2004年三级重点户减少21户。造成重点税源户户数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确定区级、所级重点户的年纳税标准有所提高,分别较同期标准提高了一倍。具体认定标准为:市级重点户要求2004年企业入库税款在500万元以上或营业税在300万元以上;区级重点户是要求年纳税额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所级重点户是要求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005年1-7月份,238户三级重点户入库税款占整体收入比重已达到%,详见下表:[找文章到第1文秘-/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二)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我局在由计划管理向税源管理的转变中,针对重点税源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具体工作入手,不断提高重点税

源监控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1、对市级重点企业实施即时监控 相关科室逐日汇总、审核市级重点税源企业的各项税费缴纳情况,及时监督、催报市级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时分行业、有重点的向税务所了解市级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掌握被监控企业的入库税收以及其他相关财务情况,对企业的税收潜力做到心中有数。

2、对区、所级重点税源企业实施所级监控

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采取系统分析比对、调查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获取重点税源企业的“活情况”。同时,通过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各税务所税源监控工作实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在按月上报的税收分析中反映重点企业的有关情况,是否及时上报重点税源企业的重大涉税问题,是否与重点税源企业建立联系制度等,确保税源监控质量。

3、推出局领导走访重点纳税大户活动

一方面,局领导积极与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就相关涉税问题现场给予解答;另一方面,围绕如何做好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服务工作,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税务机关掌握的重点税源信息资料更加全面、深入。

4、实行三级重点税源企业旬报制度 各主管税务所以“旬”为时间单位,将重点税源企业分税种税收预测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由计划统计科负责汇总、整理,分析重点税源的潜在变化对整体税收的影响。

5、建立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及其附属企业的月纳税情况统计制度 充分考虑辖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重点区域(如空港开发区)、重点行业(如航空运输业)和重点企业及其附属企业(现代汽车及其附属配件企业)的分月纳税情况统计表,分析、掌握各类重点税源户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地区及行业发展的作用。

6、深化SPSS分析软件的应用,提高重点税源监控的工作效率

SPSS分析软件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分析软件。在重点税源监控方面,借助SPSS分析软件可从市局信息中心后台开放的2个查询接口导出重点企业入库数据,同时编制分行业、分税务所等一系列报表,满足实时监控收入完成进度的需要。

(三)主要问题 当前,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重点税源的有关信息来源失真,利用率不高。如有些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申报材料中的数据明显缺乏逻辑性,使信息的真实性大

篇3: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研究

一、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质量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税源监控数据报送内容繁杂, 难以监控

税源监控报表信息内容涉及企业的税务登记信息、财务报表信息, 以及企业的用水量、用电量、用煤量等数多项指标信息。对大型企业而言, 一般不是由一个人来统计这些需要报送的信息, 有一些企业甚至对某部分指标从来未进行过核算或无法核算, 导致企业报送时难免会出现“偷工减料”现象, 甚至随意填报现象。因此, 对于企业报送的数据, 收入核算部门除能够对征管系统内数据进行核实外, 其他数据无法了解是否存在或是否正确, 对于企业自行核算数据, 如产值、增加值等, 收入核算部门难以掌握其真实性。

(1) 需要监控的企业增多导致税务系统监控力度加大。企业由于经营等各因素的需要, 雇佣会计的能力和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企业会计业务能力不够, 不能完成企业版税源监控软件的正常安装和使用, 使得软件的审核形同虚设。结果是企业的上报数据不完整, 数据对税务机关的管理而言质量不高, 实用性不强。

(2) 由于税收政策变化较快, 税源监控软件必然存在要随着政策的变化进行修正或升级。为了掌握最新版本的税源监控软件, 企业会计可能需要学习软件版本, 了解税收政策, 与税务局沟通业务, 就有关信息向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咨询, 加大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提高了纳税成本。

(3) 税务干部通过监控审核公式如果发现企业报送的数据从报表间的逻辑推理上存在问题, 就会向企业提出质疑, 审查企业是属于笔误还是其他的问题。因为监控审核公式是固定的, 有的企业会计会在公式上做文章, 研究分析公式的计算方法, 用倒推的方法填报相关企业数据, 从而保证税务机关在审核时通过。

2. 税源监控数据质量与及时性难以兼顾

按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要求, 监控数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层层上报上级税务机关, 监控数据要求当月报送当月数据, 而部分数据如财务报表数据, 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规定上报时间难以准确核算, 只能估报, 使得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同时,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各不相同, 每家企业的内控机制健全程度也不相同, 因此要及时准确地取得税源监控的数据非常困难。

3. 税源监控软件不能保证数据真实性

在实际工作中, 主要依靠TRAS软件系统中的审核公式对企业报送的报表数据进行逻辑性审核。但即使公式审核数据无误, 仍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例如, 企业报送的报表数据中如果涉及到计算单位的填写错误, 对税源监控软件而言, 这一类的错误通过软件审核时无法发现的, 因此税务干部对数据要进行人工核对。面对企业的数据, 监控人员在规定时间即使仅对征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进行查询核对, 对国、地税共管户进行交叉比对, 工作量也相当大, 造成税务干部无法有效使用税源监控软件, 每天能够完成系统交代的任务都很困难, 结果是税源监控软件的不到位, 税收管理效率不高。

二、确保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质量和提高数据运用的建议

1. 加强人员配置, 定期组织培训

首先要加强税源监控岗位的税务人员配置。税源监控岗位由于专业性较强, 任务量大, 税收征管效果突出, 因此, 税源监控岗位税务干部选择时应当考虑懂计算机、会数据分析、了解税收政策、有实践工作经验的税务干部, 同时要强调团队作战意识, 对涉税企业税源监控时群策群力, 进行集智思维, 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其次, 税务机关也要定期组织培训进行税收业务学习。经济变化的新形势要求我们的税务干部能够积极应对企业发生的新情况, 这不是税务干部闭门造车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 面对的税收问题会有相似度, 而税务培训机构会对各地方遇到的问题进行归总然后与税务干部进行分享, 更新税收业务知识。

2. 修改报送内容、改变报送方式

首先, 要修改报送内容。税收相关软件开发时应当考虑效率和成本。应当开发CTAIS和TRAS系统接口对接程序, 这样税务机关如果需要企业的信息, 可以直接从CTAIS系统中按设定目的进行提取, 而不是需要信息就找企业报送。其次, 要改变报送方式。企业的数据报送方式由储存盘报送改变为网络报送, 减轻企业负担, 提高税务干部工作效率。另外, 建议给基层税收干部安装广域互联网, 企业可以通过邮件方式把数据直接传送给收入核算部门, 这样可以给税源监控人员更多时间来核实数据, 完成税源监控工作。

3. 建立健全税源监控、分析、预警、稽查互动体系

目前, 税收预警工作机制已经建立, 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税收预警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还没有形成, 税源监控数据还不能在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良性互动。应该积极探索形成一个以税源监控数据指导税收分析、以税收分析指导税收预警和税务稽查, 税收预警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 税务稽查保证税收预警的有效实施, 税务稽查与预警信息反馈结果改进监控和税收分析工作的有效机制。

摘要:有效的数据才是信息, 为了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 就要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质量和运用。本文针对当前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质量和运用方面在基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确保重点税源监控数据的质量和提高数据运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孟永峰, 石宝琢.关于加强税源监控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46) .

篇4:税源分析监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税人开业、歇业、停业、重组、兼并、破产等情况的不断发生,企业经济性质、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和分配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经济成份税源变动更激烈、更深刻、更频繁,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掌握税源变动,争取工作主动,有效控制税源流失,就必须强化税源监控。这对巩固和完善新征管理模式,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如何选择有效的税源监控方式,减少和避免税收流失思考如下:

1. 準确把握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增强对重点税源的科学预测

众所周知: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此作为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重点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1)要家你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营及税收入库情况,(2)建立重点税源税收报告制度,使收集、掌握的重点税源资料规范、系统、连续、可比。(3)建立重点经济税源档案,记录、反映、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根据管理需要和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税源分类、分户档案,(4)注意挖掘和发现新的税收增长点,培植新的税源,注重对潜在税源监控,保证税源监控的完整性。

2. 加速税源管理的电子网络化进程,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联系

税源监控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的,税务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现代化技术,不仅可以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税源变化情况,提高税源监控的工作效率和统计、分析、预测水平,而且还可通过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网,达到资料共享、信息快捷传递的目的,使税源监控成为社会综合经济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严密、科学的监控体系和全方位、高效率的税源监控网络,现在全省核心征管软件上线为税务部门经济税源监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我们还仅仅是在初级阶段上,甚至有的地方仅是用来登记一下数字而已。

在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同时,要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1)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2)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工商、税务部门要建立健全定期通报及户管联网协作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传送户源动态。工商登记户与税务登记户管清册或数据库应定期交流,拟按半年交流;对工商、税务登记的新开户、变更户、非正常户、注销户清册或数据库也应定期传送,拟按季进行交流,做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3)加强与国税信息对比度,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交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4)根据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收入(如不动产获得的收益、继承遗产的收益、银行利息收入、工资薪金收入、社会保险收入、福利收入等)实行全员申报监控,并将这些信息录入微机,税务机关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集中处理,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各项收入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审核个人的纳税申报。

3. 逐步拓宽对重点税源监控分析领域

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税源预测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为分析下达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还可为掌握和监控宏观(某一地区、行业)及微观(某一企业)税源变化服务,因此税源预测分析应为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建议税务部门在预测目标时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现在全省数据大集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目标。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

4. 健全、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促进税源监控绩效提高。

建立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必须以健全和完善的税源监控机制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目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构和业务。在基层税务部门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割裂重点税源监控管理T作。建议在基层税务分局中重组设立调查评估机构,按经济区域或税源区域划分“税源监控管理责任区”,将调查执行和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岗位责任到人、考核奖惩到人。同时要按照上述税源预测分析、税源管理和纳税能力估算到新思路,健全和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标准,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严禁“借纳税评估之名、行税收稽查之实”以及随意扩大管理人员对偷税行为处理的“自由栽量权”。同时建议在市、县地税局重组评估选案机构,将纳税评估与稽查选案实行有机结合。

4.2加大金融部门监控机制。即通过纳税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收支往来,监控纳税人的收人情况。目前,国内主要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大量的现金流量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其具体数字,这给税源监控带来了很大困难,造成了大量的税款流失,应当参照国外的有些做法,尽快建立信用支付体系,使各种收支包括个人收支均通过信用方式进行,减少现金流量,这样税务部门通过与银行联网就能很容易地掌握社会支付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变化,纳税人的收支状况及财务变动情况。从而从源头上进行监控,以有效控制税款流失。

4.3加大反避税力度。反避税是对企业避税行为性进行调查处理、防止税收收入流失、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要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做好宣传、培训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重点税源联查=协查、提供资料和监控管理等反避税工作机制,规范业务操作程序。①进一步加强关联申报管理,全面调查、分析和核实涉外企业的关联申报情况,及时处理异常申报现象。②充分利用关联申报监控环境搜集的数据,特别是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评税和税务审计的成果,提高选案的准确性,掌握本地区的行业利润况,加大审计调整力度。③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工作发现的偷逃骗税行为,应及时移交稽查机构立案查处。

篇5:税源分析监控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7日 背景:

放大 字体 缩小

重点税源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力,其经营状况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收入的变化。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分析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工作,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数据解读可以推断地方经济发展态势,解释税收增减原因,探寻税收增长点,为税收征收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托克逊县地税局在重点税源监控方面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税源监控还存在浅层次、粗放型的监控等问题,如何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加强税源监控,减少和避免税收流失,探讨分析如下:

一、当前托克逊县地税局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任务重,监控力量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监控企业户数逐年增加,监控的要求不断提高,要采集的项目愈加全面,很多数据要进行复杂的计算。监控分析要出成效建立在大量的掌握数据和科学的分析上,时间需求量大。重点税源监控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由网管员兼任,非专人管理模式等原因,导致基层监控力量缺乏。

(二)数据采集难度大,准确性不高。数据采集是重点税源监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对税源的监控分析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采集的数据并不尽如人意:

1、征管信息系统资料不全面且不便于采集、录入。目前使用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已有的纳税人基础资料不够全面,缺少自征管系统导出数据的技术,目前该局充实征管系统资料基本上采取先由纳税人报送,后由税务干部导入或录入监控系统的方式进行;

2、存在资料重复报送和数据计算复杂的问题。现行数据采集方式增加了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的工作负担,纳税人普遍对重复报送数据感到反感,且报表填报需要耗费企业财务人员1-2天的时间,报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较大;报表要求对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需要大量计算的数据进行采集,数据的计算难度和财务人算素质层次不齐造成数据准确性差,加之填写时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错误(如笔误),导致部分报表的数据难以使用或造成无法准确分析数据;

3、数据报送时间紧张,质量难以保证。按照上级局的要求,县级税务机关要在每月15日左右对企业数据进行汇总审核上报,由于数据上报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一时间的规定与企业各类数据出炉的时间相差很小,税务干部汇总填报数据的时间非常紧张,且数据审核难度较大,造成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三)监控分析薄弱,监控效果不佳。由于受到力量不足、数据质量不高、业务水平不强、数据来源窄等因素的影响,重点税源监控分析很难有效开展,普遍停留在就数据论数据,以数字分析数字的层面,不能测算和评估税款产生的准确与否,不能揭示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实际税收工作作用不大,难以实现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设计初衷所要达到的效果。

(四)重点税源报表种类多,综合利用低。

1、三类报表同时存在,各自为政。目前,该局重点税源报表共有三类:一类是以TRAS系统向上级局报送的重点税源情况,目前该局有12户企业需要报送;一类是该局企业管理所为强化重点税源管理要求企业以EXCEL表格形式报送的重点税源管理台帐,目前共有8户企业需要报送;第三类是综合业务科按季度报送的以企业所得税为内容的重点税源报表4户。虽然三类报表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复性,且时间要求不同,造成纳税人重复采集、重复报送,导致抵触和敷衍情绪的出现;

2、.数据分析水平较低,层次不齐。受到数据准确性、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税务干部水平等软件因素的制约,采集到的重点税源数据缺乏深度分析;受到软件开发滞后、缺乏统一分析平台等硬件因素的制约,数据分析停留在标准不

一、各自为政、无法共享的阶段;

3、分析结果运用不够,未发挥作用。由于数据分析水平较低,分析报告的使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达到对征管实际的参考和使用作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

二、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力量。税务部门的职责是组织收入,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是实现组织收入目的的有效手段,管住了重点税源,就牢牢地掌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因此,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是组织收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搞好重点税源管理和搞好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同等重要,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监控体系,强化计征科重点税源管理人员的职责,各业务科室要负责各自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促进分层次立体监控体系的建立。

(二)创新手段,减负提效。数据采集上要进行变革,对征管系统已有的数据采用有效手段从征管系统导入数据,对需要纳税人补充的数据另行设计一套采集系统,由纳税人按月(季)填写,再由纳税人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税务局,重点税源管理员将数据包导入系统,在与征管系统数据汇合后,进行后续的审核、上报、分析等工作。通过以上操作手段的变化和创新,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劳动,减轻纳税人、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负担,提高数据质量。

(三)部门协作,拓展来源。加强同发改委、审计、电力、工商、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换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响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的信息,通过拓展数据来源,把来自企业的自主申报数据与来自外部的数据进行横向比对,促进数据质量的提高,实现全方位的监控。

篇6:税源分析监控

为落实税务总局信息管税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涉税信息提取和分析利用,按照总局领导要求,我司初步梳理形成了《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外部涉税信息清册》,现提交领导小组审议并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清册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指用于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需要从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行业管理以及个别大型国有企业(如:煤水电等能源与资源行业生产供应企业)等外部组织获得的信息。根据信息用途,我们初步梳理了包括登记认定、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其他四大类共99条信息,涉及35个部门和单位。其中:登记认定类20条,税收分析类20条,税源监控类56条,其他类3条。

为便于观察与分析,我们将这些信息按照信息来源、状态等属性初步划分为信息名称、信息来源、应用范围等12个维度,并就各个维度的内容一一作了标注(详见后附清册)。目前,这些维度可以通过电子表格实现多维度组合展现。

二、具体分析

(一)从信息利用的税收征管环节分析

1、登记认定:登记信息主要从工商、质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获得,主要用于户籍管理,查找漏征漏管,适用于各税种管理,故在对应税种税基不再列明;认定信息主要从科技、民政、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获得,主要用于对货物劳务税和所得税 1

享受税收优惠资格纳税人的认定。

2、税收分析:该类信息主要从统计、商务、建设规划、工商、发改委、交通等部门获得,主要用于税收经济宏观监控分析及行业税收监控分析预测等。

3、税源监控:主要来源于银行、财政、大型国有企业、国土、房管、城建等部门,主要用于对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税源项目的动态监控,各税种的税基比对和纳税评估参考,以及非居民所得税的源头控管。

4、其他: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与社保、证监会等部门,主要用于社保费的征管。

(二)从信息与税基关联度分析

为便于分析利用,我们根据涉税信息与税基关联程度和重要性等要素对上述信息的优先级做了初步划分,共分为A、B、C、D四级。其中:

A级:主要指与税基关联度密切,应用范围大,重要性强,可以直接对应到税种,拟优先取得的信息。共47条,涉及22个部门,占统计信息的47.5%。例如:纳税人银行开户、资金流向信息,煤、电、水、气等能源资源消耗信息,房地产管理相关信息等。

B级:主要指与税基联系较为密切,应用范围较大,对测算税基和实施管理有较好参考作用的信息。共 46 条,涉及20个部门,占统计信息的46.5%。如:法院的破产清算、拍卖信息,工信、商务等部门的软件企业资格认定信息等。

C级:主要是指不直接对应到税种,与税基关联程度相对不高,应用范围较小,可暂缓取得的信息。共 6条,涉及4 个部门,占统

计信息的6.0%。如:规划部门的建设用地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外籍人员就业信息、社保费缴纳信息等。

(三)从法律法规支撑状态分析

关于获取外部涉税信息法律规定,我国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从税收法律层面看,税收征管法中提及了获取第三方信息的要求,规定了税务机关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传递制度、税务机关对银行信息的查询权、税务机关从车站、邮局、码头等相关部门获取涉税信息权等。但这些法律规定存在内容宽泛、条文分散、约束力不高、操作性不强等缺陷。从部门规章层面看,主要是通过规范性文件等做出的一些规定,如《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登记信息和税务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问题的通知》、《关于深化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试点的通知》等(详见涉税信息清册说明)。从目前清册中列举的信息看,仅工商、质监等部门的11条信息由 8个规范性文件作为支撑,占全部99条信息的11.1%,其他绝大多数信息的提取都面临着缺乏明确法律法规规定、或法律级次低等困境。

另外,无论是征管法还是部门规章等,还面临着与其他法规或部门规章保密规定的冲突问题。如金融、统计部门、电力等能源资源管理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密规定,是各级税务机关无法有效取得涉税信息的主要障碍。

(四)从信息提取主体分析

从目前的信息来源和应用主体构成上看,涉税信息的提交或取得主体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我们在本清册中根据信息提取部门所需信息的状况进行了简要标注。今后,随着信息的进一步集

中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信息的使用单位采取“一家取得,多家共享,上级取得、各级共享”的原则,以适应信息运行的规律。因此,采取尽量由总局集中提取,然后再向下分发共享的方式是比较适宜的。属于特定地域产生、需要全国共享的信息可由和省、市、县等级分头提取并上报总局实现共享,如证券交易开户信息、大小非股权转让信息由上海、深圳两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取,以避免省级及省以下各级税务机关各自为战等弊端。

(五)从交换时限分析

根据外部涉税信息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我们暂将上述信息分为按年(半年)、季、月和适时提供三大类。其中按年提供的39条,主要是登记认定类、税收分析类信息,侧重于所得税和户籍管理;按半年、季、月提供的共31条,主要是税源监控类信息,用于货物劳务税、所得税评估或监控;适时提供的共 29条,主要是指根据信息发生的时间需适时传送的信息,如工商、质监登记以及重点流动税源变化信息。

(六)从实现方式分析

目前,各级税务机关取得外部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靠搭建信息交互平台,通过网络实时传送;二是靠U盘等移动介质实现。目前,各地主要采取的方式多为后者。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今后除少数分散采集、属于地域性较强的零散信息或暂时无条件实行网络的地区利用移动介质传输等替代方式外,应尽量采用从总局层面搭建统一的平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方式。

三、建议与打算

(一)纵观本次梳理的外部信息的现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取得信息的法律支撑问题。日前,我司为修订完善我国的征管法,翻译完成了美、韩、法、德等国的税收征管法律。从国外的经验看,上述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将获取外部涉税信息作为本国税法中最为重要和集中的核心内容,并予以了明确清晰的法律规定。如美国税法用65个条款、6.2万字,专门规定了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多个主体应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信息;韩国的《课税资料提交及管理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各机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部门共需向税务机关提交84套涉税信息报表,涉及面广且实用性强。例如:该法规定第一项即各级政府机关要定期向税务机关提交“买方发票合计表”,为税务机关实现全面的发票稽核比对和核准税基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

近年来,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税的好做法、好经验。如向金融部门提取纳税人资金流向信息、向医保部门提取医保划卡信息等,在加强税源控管、组织增收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次整理的99条涉税信息中,有不少属于这种情况。但主要问题是,目前各地采取的上述行为主要是依靠部门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分头获得的,缺乏系统的、明确的法律规定支撑。故当务之急是要借助征管法修订契机,在征管法修订过程中增加涉税信息提交的法律规定,明确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的相关义务和罚则。

(二)考虑到征管法修订需要一个过程,在征管法修订出台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将涉税信息清册提交给各业务司局征求意见,完善补充信息提取内容。

2、成立由总局领导牵头,有关司局参加的“外部涉税信息提取与交换公关小组”,指定牵头部门,申请立项和专项经费,组织人员编写业务需求,研究实现方式,建立信息提取与交换的数据平台。

3、积极与外部相关部门协作,从实用角度入手,加大外部信息共享力度。根据信息的优先级,选择金融、电力、房地产管理、烟草等部门,从总局层面加强与上述部门沟通,分别以总局下文或联合发文的形式明确信息提取要求,以满足各级税务机关税源监控需要。

4、继续督促各级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调,积极采取通过地方政府发文的形式,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共同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上一篇:局政务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雁栖湖致良知四合院学习感悟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