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读后感

2024-05-08

马列读后感(共8篇)

篇1:马列读后感

马列原著读后感

环艺一班04号李奥琦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个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读了马列原著后,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马克思的部分著作,其中许多论述使我感触颇深,下面我仅对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意义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中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他们参加了实践,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吸收前人有意义的理论,并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辨证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章就是第2章和第3章,作者阐述了他的新的唯物辩证法。它教我们要整体的看待问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单纯的部分相家就不是组成整体的,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协作达到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

㈠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在没有读<<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是厚重繁杂,空洞无比,但当我网络上阅览了它之后,我汗颜于自己的无知,感受到了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带给人类的震撼以及那些无与伦比的财富。引用列宁的话,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是真正关心全人类命运的哲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他们天才的发现, 共产党宣言说到底是对人类苦难的回应。“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1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联合起草的一部党纲——《共产党宣言》。它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纲领性文献,其内容丰富、深刻,它闪耀出来的思想光芒仍然是照耀人类社会前进的璀璨明灯。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

读了共产党宣言,我感悟了不少道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理想确实令后来者鼓足勇气向前大步走,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社会主义的崛起,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我们回顾《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要从阶级斗争的问题和思想这一角度看问题,一切资产阶级的虚假和掩饰也就无济于事。

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我想马克思在写出这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其目的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我觉得这句话本身的深层涵义远不止如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

国际歌中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语“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只能是自己。马克思也是如此,但有了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少走弯路,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未来的理想图景,一步步走下去,最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篇2:马列读后感

普鲁士换汤不换药的《书报检查令》是无法蒙蔽当时的聪明人从而使之甘受压榨的,精神和人格的压榨。马克思批评书报检查令的虚伪,笔锋尖锐,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思想上的尊严——自由而且是独立的。

然而,否定权威的下场不是被权威消灭,就是进一步地否定权威,直至获得最终的胜利。马克思冒着被权威消灭的危险,创作并发表了这篇政治评论文章,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追求自由和作为完整的人的所应具备的人的尊严,这也是宇宙赋予人类的特有的品质。当然,反对权威的人不仅仅是要具有勇气,还要有信仰,对自由的信仰。想起《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老婆幽会时,被崔杼安排的武士将其砍死。崔杼对前来记载的使官说:“你就写齐庄公疟疾死了。”史官写的却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气愤地杀死史官,后来史官弟弟继任史官,却和哥哥一样,写崔杼弑君,然后同样被杀。接着是第三个弟弟写同样的话而被杀,到最小的弟弟,他同样地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仍在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史官。权威可以杀死一个人,却消灭不了人的尊严,最后没有被杀的史官正是人的尊严的胜利,一种不惧权威,敢于反抗的精神,而这更是一种信仰。

同样的,马克思正是具有这样一种信仰,他痛恨普鲁士政府的表里不一的行径,蔑视虚伪的《书报检查令》。新书报检查令要求人们在探讨真利时必须严肃和谦虚,马克思反驳道: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虚。他又将人的精神比作自然界的花朵,证明其存在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只能是单一的“官方的色彩”。官方要求的所谓“谦逊”,实质是一种“不谦虚”,真正的谦逊应该是思想的特殊性和独立性。马克思唱的反调在普鲁士政府看来是无疑是自寻死路的作法,而在真正“谦逊”的人眼里,这必是动听的旋律,一曲寻求和捍卫人的尊严的慷慨激昂的神曲!

篇3:抗日战争时期马列著作翻译的类别

一、马列哲学著作

毛泽东多次强调全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辩证法唯物论, 肃清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影响。他认为:“普遍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 对于我们, 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1) 在抗战时期, 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大竞赛。为了使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锐利武器, 使理论研究迅速适应革命实际情况发展的需要,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他指示设置编译部, “大批翻译马恩列斯及苏联书籍”和“翻译英法德古典书籍”。 (2)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 《反杜林论》重新校正, 由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十六要素》, 恩格斯的《从猿到人过程中劳动底作用》等都得到充分介绍。毛泽东还指示专门选编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 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毛泽东不仅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 而且身体力行地参加这一普及宣传工作。他亲自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 参加学习的有艾思奇、何思敬、何培元和杨超等人。每星期开一次讨论会, 由毛泽东主持, 讨论辩证唯物论的理论问题, 并联系实际探讨工作和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进一步推动了马列著作的翻译。

二、马列文艺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 他们没有系统专门的文艺理论著作, 其有关文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除了几封文艺书信之外, 大都散见在其它著作之中, 因此可以说, 马列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过程, 也就是马列的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后, 我国革命文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 做了许多工作, 无论是在国统区, 还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马列文艺论著的翻译出版都有了新的进展, 取得了新的成果。文艺战线上的革命进步作家, 在党的领导下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斗争同时译介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中关于文化艺术的论述。这些译著不仅为当时革命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斗争的武器, 而且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 促进了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运动的发展, 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思想界的领导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文艺》是鲁迅艺术文学院出版的“鲁艺丛书”之一。该书的译者为曹葆华和兰天 (即王名衡) , 全书由主持该院工作的副院长周扬亲自编校。它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文艺评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 对开展文艺批评和建设马列主义文艺理论队伍起了积极作用。

抗战时期, 欧阳凡海在国统区翻译了《马恩科学的文学论》, 并且于1939年11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 周扬等同志为马列文艺论著的出版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6月, 由曹葆华、兰天译、周扬编校, 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出版了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文艺》。1944年, 周扬翻译并编写出了一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 即《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并于五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这本书选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领导人对文艺的论述, 按照内容分为五辑:意识形态的文艺;文艺的特质;文艺与阶级;无产阶级文艺;作家、批评家。这本书被认为是解放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观点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集大成的精粹表现。

三、马列军事著作

为了用马列主义的战略思想来指导抗日战争, 中央军委在1938年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学习作为军事干部的必修课目。为了把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和苏联的军事材料等译成中文, 专门抽调了一些懂外文的同志, 建立了由曾涌泉领导的军委编译处。这是第一个由中共中央军委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专门翻译马列主义军事著作的机构。1941年8月20日, 叶剑英指出, 一个革命的军事干部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他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加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军事》一文中指出:“一个革命的军事干部, 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 如同一个革命的政治干部, 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一样。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 不能成为革命的军事家, 等于不懂军事不能成为革命的战斗的政治家一样。”因此, 要把辩证唯物论与军事理论和技术紧密相结合。他还指出:“一些军事人员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的热烈研究, 是必需的。然而他之所以需要很好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 为的是能够更好地执行党的政策, 更好地掌握部队, 更好地训练部队, 更好地指挥作战, 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军事任务。所以, 必须更进一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 同时也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 (3)

军委编译处最早译出的恩格斯的军事论文是《冲锋》和《军队论》, 译者为焦敏之。这两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八路军政治部于1939年1月创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第2期《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的《冲锋》是恩格斯的文章《攻击》中的一个段落, 总共五六百字, 向读者介绍了两军对峙并准备会战时使用的几种攻击方法。接着在3—6期上连载了较长的《军队论》。在刊载《军队论》的第4期《八路军军政杂志》的首页, 刊登了马达所作的恩格斯的木刻头像, 下面的题词是:“恩格斯于一八二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生于德国莱茵省府巴门。他不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底两大鼻祖之一, 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渊博得军事理论家……他只是指出正确的革命战略、战术和军队的编制等, 对我目前抗战, 有极大的裨益与帮助。”1939年底, 焦敏之译、曾涌泉校的《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 由八路军军阵杂志社作为“抗日战争参考丛书”第四种在延安出版。本选集收入了恩格斯的五篇军事著作:《军队》、《步兵》、《炮兵》、《骑兵》和《欧洲军队》。它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恩格斯的军事论文集。在焦敏之离开延安以后, 曹汀译、何思敬校的《新德意志帝国建设之际的暴力与经济》 (即《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 和《1870—1871年普法战争》, 作为“抗日战争参考丛书”第十三种和第十六种, 先后于1940年、1941年在延安问世。据曹汀回忆, 《普法战争》一书出版以后, 叶剑英曾亲自找他谈话, 指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的重要性, 并鼓励译者全心全意搞好翻译工作。而曹汀本人从那以后一直战斗在翻译马恩军事著作的岗位上。

在党中央、央军委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 在革命圣地延安首次翻译出版的我国最早的这一批恩格斯的军事论文, 不仅在战火燃烧、烽烟弥漫的抗日战争中, 而且在红旗漫卷、捷报频传的解放战争中, 都发挥了应有的威力。

四、马列经济学著作

在革命的各个时期, 理论的选择和当时的实事是密不可分的。在抗战这个特殊的时期, 党中央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翻译哲学、文艺论著和军事论著方面, 但是, 一大批热衷于经济著作的翻译家们在马列经济著作的翻译上也有着很大的建树, 这一时期翻译出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学著作, 如巨著《资本论》的第一、二和三卷就是在1938年, 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并且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1939年3月, 王学文、何锡麟译出了《政治经济学论丛》, 并发表在延安解放社。一系列经济学论著的翻译, 一方面为当时党对中国经济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反响, 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的全面, 在群众中打下了很好的马克思主义基础。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这一时期马列著作翻译的类别着手, 从侧面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列著作,翻译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专题研究集[G].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1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994.

[3]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4.

篇4:咱们的“鲁马列”

于炳坤曾与朱道南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并拍成了影片。由他自己来改编自己的小说将会事半功倍,所以厂部对这个剧本的创作前景十分乐观,在剧本阶段就明确了由鲁韧来担任此片的导演,并安排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徐伟杰当鲁导的助手。

鲁韧曾经导演了脍炙人口的《今天我休息》《李双双》以及《猛河的黎明》《洞箫横吹》等影片,是我心仪已久的一位名导演,但他容易合作吗?对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处得来吗?

时间紧迫,厂里要我陪着鲁韧赶赴铜陵,与先期到达的于炳坤等会合,一起深入生活,创作剧本。

前去铜陵没有卧铺,车票又难买,只买到不对号的站票,怎么办?他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又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与我一起轧这趟火车,行吗?我把这些顾虑坦率地对他说了后,他竟笑嘻嘻地讲开了:“怎么,不相信我这个老头子?论体力,你这个小伙子恐怕不如我哩!轧火车,算得了什么!”

于是,我们早早到了车站,因为没有座位只好站在车厢的走道上。我看着他这样子,内心十分歉疚,刚想开口说话,他却对我挤挤眼睛:“怕我站不动?说不定你趴下了我还站得笔挺哩!”这一句说得很轻松的打趣话,将我的不安驱散了很多。

我们这个集体,有好几位如徐伟杰、陆寿钧等方三十出头,我则年逾四十,而鲁导已是六十开外了。本来以为,在铜陵的生活是很刻板的,但由于有鲁韧在,他又是没有架子的人,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时,常常说说笑笑、嘻嘻哈哈,所以近两个月的铜陵深入生活,可用轻松而又愉快来形容。

鲁韧是一位很透明的人,对自己的经历包括恋爱经过,都会“无遮拦”地“漏”出来。他的经历丰富,肚子里有很多故事,常常在大家入睡之前,请他吹“山海经”,对我们的提问,他也是有问必答,从不遮遮掩掩。

他出生在一个很有钱的“大户人家”,从小娇生惯养,渐渐长大后,他不满那个醉生梦死的环境,希望通过进步戏剧活动批判那个旧社会。他说:“我能够下决心离开那个家庭,已经够进步的了,不是吗?”我们则没大没小地:“别自我吹嘘了,大少爷!”其实心里还是称赞他很不容易。

他离开家庭到了北平,进了中国大学英文系。这时候,他已经与戏剧难解难分了。在中国大学,他先后组织了“三三剧社”、“矛盾剧社”,并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说到这里,他有点志满意得了,提高了嗓门说:“那个时候,在北平的戏剧界,谁不知道我吴博呀!”

据他自己说,他很佩服鲁迅,赞扬他的韧性战斗精神,所以放弃原名,改称鲁韧。

我们几个年轻人起哄:“我们怎么不知道有个吴博呀!”

他知道我们“不怀好意”,便以调侃对调侃:“那时候呀,你们还没生出娘肚子哩,能听到这名字吗?”

鲁韧说他能够在戏剧界站住脚,首先是因为自己有“顽艺儿”,但也得益于经济上有后台——家里有钱供自己花。他不抽烟、不赌钱、不进声色犬马的场所,让他把钱花在搞戏剧、搞艺术上家里是不反对的!他强调说:“如果没有一点经济来源,那时候要搞戏谈何容易,哪像现在有政府支持呀!当初的我,可是赔了钱来搞戏的。”那时候的人,像顾而已、赵丹他们,也都是在家里的经济支持下搞戏剧运动的。

我们这班小家伙,总想抓机会“攻击”他,这一来,就给我们话把儿了。于是,有的说:“谁叫你是公子哥儿呢?赔点钱,那是应该的。”有的说:“大少爷搞戏,得花大洋!”就这么不分长幼尊卑地,开开心心地与他相处着。

我早就听说,他有个外号,叫“鲁马列”。

有人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鲁韧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马克思、列宁教导我们”,以此为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对照知识分子的“弱点”,说明思想改造的必要性,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后来人们以“鲁马列”来赞扬他言必称“马列”,这分明是褒义。

也有人说,鲁韧有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引用马克思怎么说、列宁怎么说,人们认为他生搬硬套,有点教条,所以挖苦他,起了这么个外号,这又有点贬义了。

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我便想当面问他这“鲁马列”的来历,但又怕他“多心”,常常把想说的话强咽了回去。

一天,正好没有旁人在场,我便趁机提出这个问题:“人家叫你鲁马列,怎么回事?”说完,我又觉得唐突了。

他并不在意,只是笑着用手指点了点我的额头,接着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在大学时代,曾经偷偷读过几本马列著作。解放以后,为了追求真理、赶上时代的步伐,确实认真地读过马列原著,他们讲的道理很深刻,确实可以指导我们这些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做人、行事。所以,我喜欢引用马列的话,有时候也难免词意相斥,人家说我教条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的马列水平很低,这外号有点埋汰人哩!你知道,我至今还没入党呢!”他这番话让我肃然起敬起来,一位老知识分子,为了适应新的时代,企求以马列原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在铜陵的日子里,我们常常要下井,并且一直走到“掌子面”与矿工一起采掘。一次在凤凰山铜硫矿,贯笼(即运载工人垂直下井的电动梯)刚到井口,他就抢在我们前面窜了上去。我便趁机调侃他:“身手不凡嘛。”他瞪了我一眼:“不服气?我的‘不凡’多着呢。”

果然,过了没几天,我就亲身体验到他的不凡。

我发了烧,显然是着了凉。他命令我:“躺下!”

我很不情愿地躺了下来,心想,老先生又耍什么花招呢?平时,我们逗他,他也会寻机报复你一下的。他是否要借机“整”我呢?

他却一脸严肃:“别动,听话,让我来给你瞧瞧……”

“你瞧瞧?!”我更加狐疑了。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包东西,在我面前晃了一晃。

我有点诧异,又有些紧张,便挺起身子问:“你要干什么?”也有人起哄:“手上拿的什么法宝?”

他打开布包,把手中东西一亮:“法宝,真的是法宝,治病的法宝……”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是闪闪发光的一把银针。我说:“你别是蒙古大夫吧……”他则回敬我:“还敢调皮,再调皮看我怎么收拾你!”不容我分说,就扎了我三针。

在他的治疗下,感冒很快就好了。我问他:“从哪儿学的?”他告诉我,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曾在天津与北平观察针灸医生给人扎针,还买到一个标明人身穴位的铜人,把病症与对应的穴位记下来,慢慢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他说到得意处,不仅眉飞色舞,还伴之以手舞足蹈,又不经意“漏”出了一些扎针“轶事”——

在《猛河的黎明》拍摄外景期间,不少人因水土不服,不适应南方气候等原因生了病,摄制组因此而停了工。这位鲁导演把所有生了病的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挨个儿躺下,一个一个地用他手中的银针扎过去,只一两天功夫,他们都神气活现了。说到这里,他又加强语调说:“连制片主任也对我感激不尽,因为我出手不凡,才没耽误拍片子呢!”

他的话,让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老头儿的招儿还真不少呢,他明显看出了大家的反应,又卖关子地:“我的绝招还没说呢,要听吗……”

大家故意地:“要讲就讲,不讲拉倒。”

他眨了眨眼睛,问:“要过年了,想家吗?”见大家没有答话,“哪个想家,我给治——我专治想家、想老婆的病。”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他“老不正经”,“你才想老婆哩!”他不动声色地:“要不要听我怎么治的?”接着就说开了。

“还是《猛河的黎明》拍外景时,眼看就要过年了,大家心有点散了。我一看苗头不对,让这些小伙子们(多数是照明组的)躺成一排,然后在他们脐下三寸的地方就一针下去,然后一个一个捻过去,捻得大家把那个想家的念头控制住了,你们信不信。”

突然,他抓住我说:“不信,你试试。”我当然不会让他扎一针,便挣扎着逃开了。

这么一位很有成就的导演,居然和我们这些“毛头小伙”打成一片,当我回忆这些往事时,他那一口字正腔圆的京片子,他那在慈祥中又包含着“童真”的笑容,他那句十分自豪的“出手不凡”,又回到我的耳畔和眼前。

热烈而执着地追求马列、追求中国共产党的鲁韧,终于在晚年实现了他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严谨地对待艺术创作的老艺术家的另一面,即他在待人接物、人品风范的许多侧面,这也是人们喜欢他、尊重他,至今仍然怀念他的原因。

篇5:马列经典文选节选读后感

英语13-2 余翔 130914204 我在读了列宁写的《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论述的片段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因此我来谈谈对这些文章的浅陋看法。

首先在《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中,列宁在文章开头就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指导人民实际行动的思想。许多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曲解它,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其中的辩证法。虽然俄国的政治形式在1907年到191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总的任务没有改变,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根深蒂固,几乎停滞不前。列宁把近六年的社会政治形式分成两个阶段,前三年属于活跃期,各种活动公开,后三年属于低迷期,各种活动销声匿迹。时代在进步,这六年总的来说是进步的,可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根本矛盾仍然存在。在前三年,资产阶级中的大中资产阶级更倾向于保留封建残余,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密切,不会追求封建残余,也没有可得利益。以上的错误想法被归类为策略问题,路标派在误导人们,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也在不断适应两种趋势。后三年中,死硬派和路标派充斥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情绪。

辩证法就是让人们先改革,然后从改革的结果分析并总结经验以便以后吸取教训。马克思主义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活的行动指南。当时马克思主义运动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那是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路标主义精神也试图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危机与社会有紧密联系,不能用空谈来解决,要通过实际行动消灭路标主义等无意义的不良言论。马克思主义在列宁笔下其实是一种鲜活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适应变化,并且不断进步的。而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空中阁楼般的上层建筑,是接地气的紧密联系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改革时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让广大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盛行的俄国充满了希望,最终改变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进入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然受到不同方面的言论攻击,这并没有打败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攻击言论应用到实际改革中没有效用,而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性证明了它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浅陋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之后,我看到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也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我发现斯大林提出经济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已经是相当先进的思想,可中国“大跃进”没有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而犯下错误,实在可惜。另外他还指出,政治经济学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作用的,随后会被新的规律替代。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也提出“被认识了的必然性”,就是说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之后,必然会熟练运用他们。为人们提供对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苏维埃政府也依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个基本原理来适应经济规律,并没有改变或者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斯大林还揭露了苏联之所以能成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一原理的秘密,那就是经济规律的另一个特点,苏联有足够强大的社会阶级力量消灭旧力量,而国外资本主义利益和这一原理紧密相关,所以没有能够破除。在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否认这个原理的人就是否认科学,否认领导经济生活的可能性。斯大林之所以要不断重复这个众所周知的原理,就是为了不断熏陶那些没有充分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年轻人。,让他们正确看待经济规律,为下一代打基础。然后斯大林说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消灭商品生产,还引用了恩格斯的原话,但他一定是没有充分理解这句话,而且要真正消灭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的资本主义非常发达,这是苏联不能达到的,因此在当时要消灭商品生产是不可能的。斯大林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资本主义工业很发达,而农业却分散在小生产者手中,一切条件具备,是不是应该剥夺这些生产者。他否定了两种回答,既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主动犯罪。最后斯大林通过列宁的《粮食税》的几条规定给出了答案。随后斯大林又为我们辨析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只有国内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历史很悠久,有人想知道商品生产能不能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建立,雇佣劳动制度和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服务呢。这要从苏联现在的两种生产的基本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集体农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在苏联是必要的东西。而且苏联的商品生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没有资本家参加,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者的成果,绝不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只能会社会主义服务。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经济学家应该彻底抛弃旧的概念,接受新的概念。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其实是人们对经济规律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不了解,出现误区,这篇文章是斯大林为了指引国民和经济学家走正确道路的标杆。他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政治经济规律,提出了不同问题,并一一通过实际事例和历史教训进行解决。

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中我能体会到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剖析了俄国国家的社会阶级和国家的问题。列宁一开始就尖锐地点明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关系。国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在毛主席带领我们建立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社会主义国家一词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社会主义四字上,却基本忽略了国家的含义。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对立的两个阶层,并由此引发阶级斗争。而国家就是立于社会之上,为了不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由于阶级斗争而自毁的工具,并由国家的特殊武装力量得以实现。不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由对立阶级里更为强大的一方所建立的,压迫阶级用于压迫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也就是说,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把压迫的理由正当化所使用的工具。

反观中国,我们确实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生活,虽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国家里总有被压迫的阶级,国家拥有强制武装力量来管理人民,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在灾难中救援别国,这不仅是钱能说明的问题,也在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但某些官员的不作为与国家的机制形成鲜明对比,违背了官员本身的职责。

国家特殊的武装力量不同于人民自主的武装力量,即与马克思认为的共产社会的武装力量“武装的人民”有所区别。其依然由一定的法律,监狱等补充手段使压迫合理化。无产阶级关注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但固有的资产阶级因为掌握着生产资料,不经过彻底的有效的手段打击国家机器,则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法国巴黎公社的实践,由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要掌权,要靠的这一有效手段就是暴力的革命。因此,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含义不同,《国家与革命》一书更为强调的为“人名真正的革命”。

篇6:马列读后感

【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文章读后感】

权利的斗争源于思想的觉悟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新闻2010级辅修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李卓钧

二零一三年十月

权利的斗争源于思想的觉悟

——读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1842年元月,马克思为《德国年鉴》写了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我重读此文,见到的是马克思为新闻出版自由的睿智而勇敢的斗争,这种不畏强权,追寻自由的精神,在一百多年前萌芽,其根须亘古及今。

思想不断地与其相对的时代背景进行对流和碰撞,在和原有的知识架构的对峙和整合中迸发。我们所害怕的,往往是思想的贫瘠。而《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则正是马克思发表的,针对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的政论作品。其中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新的书报检查令并不阻挠人们探讨真理,但这种探讨是受限制的,即必须是“严肃”、“谦逊”的。但是可笑的是,这两个词没有严格的界定范围,何谓“严肃”?何谓“谦逊”?

“严肃在哪里结束,不严肃又从哪里开始呢?谦逊在哪里结束,不谦逊又从哪里开始呢?”马克思在文中写道。显然,这些范围却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条规定看上去保护言论自由,实质上反而对言论自由作了极大的限制。马克思在文中指出,“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即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个规定一开始就脱离了真理——我们可以探讨真理,但必须是“严肃和谦逊的”进行探讨。我们如果不在指定的“谦逊和严肃”下,就是违背了书报检查的规定。读到这里,突然心里涌现出许多的悲哀来。哪里有什么自由主义的报刊和出版自由?在这样被强袭的黑暗统治时期,自由被位于其上的强权扼住了喉咙,使我们不能言语!如此工于心计而险恶的用心!这样具有倾向性的书报检查制度,使得政府只允许听见属于自己的声音,它沉溺于幻觉,并要求它的人民也陷于这样的幻觉之中,人民失却了探讨真理的资格。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语言充满了辛辣的讽刺:“哪一个正直的人不为这种无理的要求脸红,而宁愿把自己的脑袋藏到罗马式的长袍里去呢?”“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文中不乏这样机警而深刻的表述,仿佛字字敲击到人们的胸膛。

这样的法令,命令不同的性格和个性的人、不同的风格的人用统一严肃的笔调,谦逊的风格,来绘出周遭的一片灰色,只会让人寸步难行。

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马克思认为,检查制度侵犯了人的精神自由,造成了思想恐怖。它使得个别平庸的官员凌驾于众多记者、编辑、出版者之上,造成无法化解的矛盾。它是一项愚民政策,它的出发点首先就错了。关于出路,马克思的结论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任何人都是会选择服从自己理智而做出判断,而新闻出版自由正是将其落于实践,并将其意义上升。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拥有自由出版的权利才能代表真正的精神。而这项书报检查令则完全丧失报刊的人民性质,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

读罢此文,心中的感触一言难尽,我不仅感叹马克思在文中的精妙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手法、睿智的思想,我被通篇散发着理智光芒的词句和作者勇于批驳的精神打动了。也许我所感受到的,只是其中的几分之一,但足以让自己反复咀嚼。这其中的珍贵的理论,在今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是地影响着报刊的发展,渗透着人们的心灵,发挥着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篇7:马列党章学习心得

马列党章学习心得 class=““>

近代史上,从湖南走出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在近代史的演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伟人有曾国藩、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李达等等。如此多的英雄都在湖南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并此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明星。难道这现象是偶然吗?

应该不是。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传统儒文化熏陶,早在宋代朱熹便建立了岳麓书院,在此宣讲的理学,更是左右了此后中国近千年的思维方式。近代之后,洋人入侵。随着《南京条约》的一纸公文,东南沿海门户洞开,香港岛被割、关税自主、司法独立均已沦丧。之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更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长江流域的腹地。湖南必不能免。

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后果是----------------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给中国的带来几千年来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随着廉价的洋布充斥市场,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于是延续上千年的以耕织结合为生产模式的小农经济解体,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无产阶级。政治上,清政府无奈出卖国家主权,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势力的变本加厉的压迫是中国大地上战火连绵,更加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文化上,在与西方商人交流过程中,西方人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科学的观念开始被一批先进中国人所汲取,并将之转化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力量。军事上,仿建欧美常备军,改革军事训练、管理模式,由以冷兵器为主转变为以热兵器为主。社会生活上,婚姻、葬礼、外貌装扮都发生了变化。

以上方面对传统社会起了强大的冲击力,旧的社会秩序分崩瓦解。在中国面临着殖民入侵之时,民族生存危机显的格外突出。于是,一大批人展开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既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也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还有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也有激进知识分子的新文化运动。

每一场伟大运动中,我们都可以见到湖南人的身影。可以说,湖南的先进分子们在中国挣扎图存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略的角色。

可让我们转头来看看,中国人在这场看似完美的、光荣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上究竟有没有做到十全十美。或者说,是不是还有一些东西,一些更有长远价值的东西被人们忽略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实用性的民族。凡是西方学者和当代中国的有名学者最讨厌听到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学这个有什么用呢?”这种以实用性评判文化的巨大恶习在中国近代保存了下来,并且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更加深入地扎进了中华民族的思----------------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维模式中。这种以实用性为准绳、为目的的文化态度,造成了对知识的轻视。这个文化的毒瘤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与心脏当中,当它发作时,它将带走的将会是更多肉体生命,也许会是整个民族的躯体和灵魂。

篇8:我是马列福

先就长相而言,身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马列福一点也不特别,一点也不显眼,平平庸庸。一张黝黑方正的脸,一双单皮小眼,外貌上还算特别的特征也只有左边的耳洞和额头的疤,皆属小时侯的马列福的“杰作”。不过对于关系到形象的发型问题,偶尔也喜欢臭臭美耍耍帅的马列福常常将其看做比吃饭学习还重要的头等大事。常会为做出一个时尚一点的发型而不得不向镜子折腰。

2007年的马列福已爬到青春的第十九级阶梯上,拥有那些小女生都很向往的一米七的身高,基本上已算是一条上能顶天下能立地的男子汉了。

在性格上,只能用“变化无常”四个字来形容这个马列福。因为说他内向,一旦发起神经来的马列福可了不得了,不说则矣,一说能把你说回火星上去;说他外向,而更多时候的马列福总是沉默寡言的,他金口难开的功夫几乎已练到了可以“一百年不动摇”的境界。如果引用最熟悉马列福的老妈的一句话:即使当初生个哑巴,吃饱了也会“呀呀”两声,可马列福根本是块木头。虽然有嘴,一年不知道有没有三句!学了东西也都藏在肚子里——没用!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孤零零的……

这让马列福感到很痛心。马列福平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不理解和瞧不起。每每老妈和亲戚们对马列福的“缺点”议论纷纷时,他就想站出来为自己辩解,可又总是欲出不敢。这个时代,闯荡社会连话也说不好,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马列福决定痛改前非,发奋图强,重新做人,不幸马列福的决定老妈不知道,依旧冷冰面孔冷冰言,冷冰冰马列福的心。

不过毕竟马列福还是个乐观主义者。渐渐地,马列福也就看透了这现实世界里无可奈何的一切,学会了以“换个视角看问题”的心态面对一切。比如在学习上,马列福深知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这块料,于是自上高中以后,马列福就再也不在乎考试,不在乎分数,更是与众不同地从竞争激烈的高考路上撤了出来,马列福想另寻一条路通向成长。于是马列福选择了文学,那和他一样多愁善感的文学。

而话说回来,这都已是三年前的事了。转眼之际,马列福就要从小城的一所普通高中毕业了。然而说到他该拿什么献给自己的毕业呢?马列福顿时不知所措。原来马列福整整三年的执著亦只换来一顶“空虚诗人”的高帽,其他则一无所成,一无所获,一无所知。不知是马列福不适合文学,还是文学不适合马列福,每每马列福握起那支冰冷的钢笔时,他总感到内心莫名地袭来一阵忧伤,于是笔下吐出的也只有忧伤的文学,写出的也只有忧伤的诗句。而翻遍全中国,马列福也没找着一本忧伤的杂志肯收购他的诗。最后,一场梦一场空。惟一令马列福还有所慰藉的,便是他还有一年时间再痛改前非,发奋图强,重新学习。

这是马列福的承诺:

从明年起做一个乖孩子。

关心考试和成绩,

关心前途和命运,

愿你我在尘世获得幸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是还有希望吗?马列福也不知道。他只是没头没脑地一边怀疑一边努力着。

不过我敢相信,当马列福勇敢坚强地写下这篇《我是马列福》时,他或许会得到他曾得罪的一些人的谅解……

上一篇:师范类毕业学生代课的实习鉴定下一篇: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