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2024-04-19

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通用10篇)

篇1: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察右前旗公安局领导干部离任经济

审计制度内容及方法

干部离任审计是指在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其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退休时对其在任期内经费收支管理、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的权威认定。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种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定期审计、任期审计、重点审计和离任审计四种形式,其中以定期审计、任期审计为基础,以离任审计为重点,未经审计不得解除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符合我局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现将我局领导干部离任经济审计制度内容及方法作如下规定:

一、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内容

1.任职期间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是领导人任期内各项成果的最终体现。审计时,主要审查企业上级单位及本企业制订的经营目标是否完成,重点检

查成本、利润等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用以评价企业领导的工作业绩。

2.任职期间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依法经营是企事业单位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挥霍钱财、偷税漏税等损害国家、企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

3.单位负责人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推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它对于推进以法治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的主要审查负责人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行为。

4.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有助于评价离任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审计重点是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资金结算、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等执行情况。有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

5.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管理要求,因此它作为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一项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价值为依据,运用资产收益率、总成本费用率

等指标,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行审计,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6.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查离任负责人在职期间所作重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有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通过审计评价离任负责人的领导水平、分析预见能力。

7.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确认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是评价领导人任期经营业绩的前提和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看账务是否相符,债权、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增减变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任职期间新增债权、债务是否正常。

8.负责人离任时工作移交问题。单位负责人离任时必须办理移交手续,以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避免因工作间断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有利于分清前后任的责任。

二、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方法

1.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它能够直接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评价其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同时可以直接查访有关的人和事,较易发现问题,找出隐患,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查出的错误和弊端,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

但现场审计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在形式上是不连续的,在对象上是单一的、独立的。同时受审计人数和审计成本的制约,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开展非现场审计能够弥补现场审计在监督范围和频度上的不足,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先通过非现场审计所掌握的资料,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先的了解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因此,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它不能对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督,不能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只能做事后评价。任中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进行全程监控,及时查找经营过程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减少损失;增强领导干部审计的工作量,缩短离任审计时间,提高离任审计的时效性。因此,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应结合进行。

3.审计与鉴证相结合。在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营业绩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盈亏、财务管理状况进行鉴证。

4.帐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审计前首先听取离任者述职报告,听取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离任者在职期间工作介绍。了解离任者在职期间单位取得的经营业绩,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重点。要做到账内账外一起查。并以外调、函调、询问等形式,将查账与调查结合起来。对重大问题和疑点较多的问题,要仔细查证,并取得确凿的证据。同时还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清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

篇2: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第三十三条

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为主要内容,注重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事项和重要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情况的审计,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三十四条

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1.预算内外资金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

(1)是否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与实际是否相符;财务收入计划的执行情况;主管部门有无拨款不及时,克扣、截留基层单位经费问题。

(2)预算外收入来源是否合法,收入是否全额、及时入账,有无隐瞒收入、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有无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问题;有无将应缴财政的罚没款和应缴财政的专项款计入本单位预算外收入,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的问题;有无拖欠、坐支、截留罚没收入,纳入预算的规费收入和应交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问题;

(3)其他收入包括不必上缴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利息收入、房租收入等,其来源是否合法,收入是否全额、及时计入单位财务账,统一管理使用,有无账外账和“小金库”以及贪污、私分等问题。

2.预算内外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1)各项支出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多头审批和无计划开支,有无会计核算失真、白条抵库、大量公款私借、多头开设银行账户、账实不符等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

(2)是否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列支,有无违反预算列支问题;有无违反规定发放奖金、津贴、补贴和实物问题;有无贪污、私分、侵占公有财物和挥霍浪费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问题;有无违反专款专用原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和专项资金问题。

(3)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是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无损失浪费问题。

(二)资产情况

主要审计核实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各类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应收款项、库存材料、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其他资产等,其中对外投资要进行重点审计。

(三)负债及信用担保情况

主要审计核实任职初、离任时所在部门、单位各类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重点审查向银行贷款规模,摸清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去向,特别是基建工程举债是否有偿还能力,是否存在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造成入不敷出、干部职工工资难以兑现、行政职能无法履行等问题;往来款项的清理是否及时,有无长期挂账和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等问题;有无呆账、死账和账外债务;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有无违反规定进行信用担保的问题等。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情况

通过审计任职初、离任时国有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一般利用净资产指标分析),确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管理情况,检查资产核算是否合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国有资产有无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

(五)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

主要审计有无隐瞒、少交、漏交、拖欠、截留、挪用等问题;各种基金、资金是否安全、完整,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按规定投入使用后,是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经济工作目标或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针对不同部门、单位的性质、职责、任务和特点,围绕财政、财务收支的内容,具体确定各自的审计内容。

(七)重大经济决策及实施效果(益)情况

(八)本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

重点检查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贪污私分公款、侵占公有资产、挥霍浪费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九)其他需要审计的情况

第三十五条

市、县(市、区)本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本级财政预算内、外收支审计

1.各项财政预算收入的征收、解缴、退库等情况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是否完成预算,有关基金、行政性收费及罚没收入等是否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

2.财政支出的预算分配、调整以及资金拨付、管理使用情况,是否严格按批准的预算和用款计划执行,并有重点地延伸抽查下级政府的专项补助支出。

3.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办理的结算是否准确、合规,有无人为减少财政结余或隐瞒赤字等问题。

4.财政预算外资金的来源是否正当,是否纳入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合规有效。

5.本级政府债权、债务情况,有无违规投放财政资金或举债等问题。

6.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情况,有无因为监管严重失控或处置不当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分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在财政体外循环。

(二)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

1.审查地方政府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财政政策以及“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2.审查各项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体制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有无超越权限,违反规定自定政策侵蚀税基、开政策口子减免税收、擅自降低税率等问题。

(三)重点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1.审查各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性收费项目的设置、规模、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2.审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情况,有无拖欠、截留、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等问题。

3.审查教育、交通、农业、水利、扶贫、救灾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4.审查国有资产、国有土地划拨、转让、处置及其收益的收缴、管理、使用情况。

(四)主要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重点围绕上一级政府与该级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的有关经济指标进行审计。除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外,其他经济指标可参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在审查各项经济指标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将各指标与责任目标进行比较,评价完成情况。

(五)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效果情况

通过查阅党委政府关于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会议记录、文件,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行为。重点审查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决策的事项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和个人独断决策,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决策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及建成投产后的效益情况。

(六)本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

重点检查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贪污私分公款、侵占公有资产、挥霍浪费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七)其它需要审计的问题。

党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其任职期间的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其任职期间财政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和经济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第三十六条

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1.乡镇财政、财务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

(1)财政收入真实性。主要审查:财政收入来源是否真实,有无虚假收入;核算是否完整,有无将财政收入不入账或转作往来挂账;各项收入的征收数与入库数、上解数是否一致,有无隐瞒、截留、转移收入等问题。

(2)财政收入合法合规性。主要审查:各项收入来源是否合规,有无自定项目或扩大范围、标准乱收费、乱罚款,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各项税款征收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征收或擅自减免税问题;预算内收入是否按规定上解,有无坐支挪用;征收机关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财政收入流失问题;

2.乡镇财政、财务支出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1)财政支出真实性主要审查:支出项目是否真实,有无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支出内容及支出报销原始凭证是否真实,有无假发票报销问题;支出资金去向是否真实,有无人为调节财政收支结果,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

(2)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主要审查:支出内容和支出标准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违规搞非生产性建设、超标准购买小汽车和专控商品、浪费国家资财等问题;支出去向是否合法合规,有无私设小金库、贪污等问题;支出凭证和支出审批手续是否合法合规,有无白条或不合规的原始凭证报账和自签自报问题。

(3)财政支出效益性。主要审查:专项资金支出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对支出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乡镇政府和财政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财政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无损失浪费。

3.财政结余和乡镇负债的真实合法,财政结余是否真实,有无水分;债务是否真实,负债资金的来源、去向是否合法合规,有无举债购车、建房和平衡机关财务收支,加重农民负担等问题;核实接任与任期债务数额。

4.乡镇本级党委、人民政府部门和重点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二)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

重点审查农民负担、税收政策、财经法纪执行等情况。

(三)投资决策与效益情况

主要审查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合法;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

(四)乡镇经济发展情况

围绕县(市、区)政府与该乡镇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的有关经济指标进行审计。除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外,其他经济指标可参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在审查各项经济指标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将各指标与责任目标进行比较,考核完成情况。

(五)本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

重点检查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贪污和分公款、侵占公有资产、挥霍浪费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第四章

审计方法

第三十七条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除采用一般常用的技术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审计外,还要注重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相结合。合理利用审计部门(当地审计机关、社会审计、部门单位内部审计)以往的审计资料,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等其他类型审计的结果。

(二)地区、部门、单位自查与审计机关重点检查相结合。审计前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提供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自查报告。

(三)账目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审计中除审查账簿等会计资料外,还需要进行群众性的调查,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通过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有没有典型的举报,有没有案件遗留,掌握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等,以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重点。

篇3: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一) 有利于规范审计操作, 并防范审计风险。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进一步推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二) 有利于统一评价尺度。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为大力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统一适用的评价依据或标准。

(三) 有利于量化干部考核。

通过设置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具体评价指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政绩优劣、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量化, 予以评价, 就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四) 有利于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通过运用相关评价指标, 可以对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数据进行收集、审核, 并根据经过审定的数据, 计算分析相关经济指标, 可以为党委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一) 法律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确立的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审计法》、《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 评价内容的出发点。

当前初步形成了“三权”评价体系, 所谓“三权”是指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监督权。实施区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不同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从“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出发, 考察区县长是否具有领导经济工作全局的能力, 真实、量化地反映其市场经济意识、经济管理能力、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水平和经济工作实绩, 为党委和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并将此作为审计工作和设计评价体系的出发点。

(三) 评价内容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主要是指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 (或所管理的部门、单位) 的预算内、外收支情况, 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 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二类:单位或部门遵守财经纪律, 是指区县长所管理单位或部门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

第三类:重大决策事项, 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管理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 民主决策情况, 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第四类:目标完成及经济效益指标, 是指任期初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及应达到的各项指标, 根据要求确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和财政收支结余等部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五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是指在单位或部门内一些主要控制环节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执行的情况, 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管理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的健全性、完善性和制度的执行程度对内控管理制度情况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六类:个人廉洁自律, 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是否在公务活动中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在财政财务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 有无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行贿、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等。

第七类:社会效益指标。主要评价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如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 对社会非营利机构的投入是否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投入等。该项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三、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第一类:真实性标准。即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

第二类:对领导干部所在管理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合法性评价, 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第三类: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 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四类:目标完成及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

第五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第六类个人廉洁自律, 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违法乱纪以及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

第七类社会效益指标。主要评价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如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 对社会非营利机构的投入是否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投入等。该项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审计评价的范围要覆盖区县长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审计机关要在有限时间和有限的人力下, 对区县长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价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找准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

二是审计评价要注重绩效。对区县长经济责任的评价, 特别要注意对绩效的评价。其直接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区县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经济效益, 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审计评价注意分清界限。首先, 要注意错误与舞弊的责任界定。其次, 分清违纪与违规的责任界定。

四是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正确对待并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要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挂起钩来, 切实运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江苏审计, 2003 (8) ;

[2]浙江省审计厅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浙江审计, 2006 (9) ;

篇4: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开始,历经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任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到现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成了法定的审计监督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步深化、审计结果运用有所提升,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政务公开的工作格局之中。这些都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先离任后审计”,工作协调上存在一定难度

从目前绝大多数组织部门安排调配干部的角度来讲,普遍的做法是“先离任后审计”,即组织部门已将党政领导干部安排调配后,再委托审计部门去审计。这种做法给审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被动。因为被审计者调离了原单位,有的升迁,有的退休。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无法处理。新接任者对上一任问题要求划清界限,致使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少审计干部对此种做法有疑问,以为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监督实效,审计与不审计无所谓”。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离任者应承担的责任难以明确,整改措施很难落实。

为了克服“先离任后审计”这种“马后炮”审计带来的弊端,我认为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凡是准备离任的党政领导干部,组织部门应及时和审计部门沟通,对任职者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一次全面审计,把审计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以供组织部门作参考,到后期再根据个人工作能力、业绩、审计结果等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若对大批量的党政干部轮岗,换届情况而言,应采取对需调配的干部先宣布上任,待审计结束后,根据审计结果再决定是否公示任命。通过这种形式的审计,既分清了经济责任,又使离任者走得清白,接任者接的明白。对没有问题政绩突出者,提拔任用,对发现问题者,应追究责任或降级处分,对严重违法违纪者,给单位造成损失的个别人,应依法予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相对滞后,指标体系不完善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除《规定》外,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还没有出台。其中一些指标的内涵、外延还没有严格的定义,致使在具体操作中,执行不一致,评价千差万别。部分经济指标在审计中出现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评价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目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对如何评价,对哪些内容必须评价,哪些不必评价,评价高低的尺度,全凭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就不免受到审计环境、委托单位意致和审计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由于审计人员不同,或者经济责任人对该问题的解释不同,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可能避而不谈,有的可能轻描淡写,也有的可能予以重点揭示。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是造成评价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不同的岗位来说不适应,如对党委上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制度予以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摸索着前进,依据各地审计机关自己的理解去进行。

造成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就外部因素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审计过程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对部分问题难以认定。二是被审计单位有意识的舞弊行为,甚至隐含着重大的经济犯罪,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带来的风险就越大。三是审计环境的影响,虽然法律规定审计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依法实施审计监督。再者审计机关要把组织人事部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必然影响审计质量。四是由于前几年不少党政机关兴办一些经济实体,投资面大,范围广,至今有些还没有完全脱离机关的管理,在经济往来上存在着一定的牵连或保持着紧密联系。

审计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单薄。二是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有原则但不具体。存在着执法不严、奖罚不明的现象,这些使得审计风险不断增大。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注重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意识。首先,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提高审计质量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同时应熟知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这需要经常的教育和学习;其次,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监督有风险,风险就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有效防范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必须承担责任风险;再次,必须使每一位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是可以防范的,这主要是靠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政治素质、法规观念和按照审计质量标准和有关纪律约束行为来规避和化解风险。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难,追究责任难度更大

审计部门对责任人作出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一面,又要提出不足的一面。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对单位进行评价,很少对责任人进行评价和追究。而经济责任审计应主要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审计的内容是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及人员要面对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不是只对被审计单位,而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为此,在审计评价遇到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审计追究责任,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后,审计及有关方面根据审出的情况,依法审计、评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目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使离职审计成了事后监督,对审计中查出的一些本可以及时制止的责任问题,都因时过境迁难于追究当事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一是追究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比较难。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某个领导个人决定做出的,而是班长领导协商后的结果,至审计时,原班子领导已调换,新任领导往往不愿触及或者处理。对于审计结果多数往往是通过审计摸清家底,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少利用它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可是与考查任用干部挂钩。二是追究个人责任比较难。至审计时领导干部不是退“二线”,就是退、离休,加之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网”,新任领导上任后对前任领导个人问题避而不提。尽管有时查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思想上难免存在“与己无关不再追究”这样一种倾向,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意义。

四、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建议

篇5: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1)基本情况表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貌:职称:

职务:任职起始时间:

主要职责:

二、目前已有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个(附复印件和执行情况说明)。

三、本单位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机构:(在选项前打√)

1、本单位财务科室

2、后勤财务室

3、总公司财务部

4、学校财经处

5、其它

六、自2004年至目前本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账号情况:(不得遗漏,包括销户情填表人:财务负责人:年月日

(2)收入及余额情况表

说明。

填表人(财务人员):财务负责人:年月日

(3)支出情况表

可另行加印附页,也可另附备注说明。

篇6:开展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有的审计人员不能全面把握审计的基本内容,审计人员只重视账面情况审查,轻视原因分析;运用的审计方法不当,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制度基础分析的基础上,不以资产、负债和损益真实性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依据;评价时所运用的指标不当,或只摆绩效指标完成数,不做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对任期内不良资产认定不正确,影响了资产质量评价的正确性;评价意见过于笼统,对于领导人员任期前后财务状况不做区分;所出报告中,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出现矛盾;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存在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有的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人员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有的在被审计人员已被提拔任用后,才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做好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

审计评价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要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要注意分清领导人员本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分清领导人员对本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对因受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手段限制,或者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而没有查清或没有完全查清的问题,对涉及重大经济责任的事项应采取写实的方法进行表述,一般不作评价。

1、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原则有五方面。一是围绕审计结果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二是要抓住履行职责最重要的环节与经济责任的联系,寻找经济责任和履行职责最佳的切入点进行评价,防止单纯的财务收支评价或单纯的履行职责评价。三是找准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最突出的方面和最差的方面。四是对存在的问题,既要明确责任,又要对问题造成的结果、危害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五是评价要简明扼要,避免和审计结果部分重复。

2、评价的标准。初步确认最终的评价标准暂定四种。一类的标准:一是没有发现违纪违规问题;二是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或者指标完成并有几种硬指标有突破;三是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履行经济责任有创新;四是重大经济决策实施效果好。评价为很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成绩突出。

二类的标准:一是有少量的一般的违纪违规行为,情节不严重;二是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三是有证据证明履行职责较好。评价为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

三类的标准:一是有较多的违纪违规行为,情节不十分严重;二是内控制度基本健全,执行情况一般;三是有证据证明基本上履行经济责任。评价为基本上履行了经济责任。

四类的标准:一是有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单位财经管理混乱;三是没有很好地履行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程序,经济决策失误或者造成损失浪费。评价为没有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

3、评价的顺序。(1)围绕领导人员所在单位财务账簿、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资产管理情况。(2)围绕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有关经济发展目标的真实性、完成程度,本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与任期经济责任联系起来进行,对发展业绩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价。(3)围绕领导人员任职期间本单位、本部门遵守财经法纪情况进行评价。(4)围绕领导人员任职期间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效果进行评价。(5)围绕领导人员任职期间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6)围绕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廉洁自律情况的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要作出明确责任界定,在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最后,是做出概括性的结论。

(三)撰写好审计报告

为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要坚持和遵循客观性、明确性、建设性、完整性、清晰性、重要性等原则。审计组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审计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地做好审计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在审计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精炼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避免非经济责任评价出现。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导言部分。主要写清经济责任审计概况,所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写清审计所采取的手段。

2、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实施审计工作的情况。还需要说明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情况,承诺情况。

3、审计评价。根据审计结果和主要问题,对被审计的领导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划清领导人员本人应承担的责任。在评价的基础上划分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类别。划分标准如下:第一类:很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成绩突出。第二类:较好地履行经济责任。第三类:基本上履行了经济责任。第四类:没有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

4、审计建议。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是针对被审计的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存在的违纪和管理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

5、需要反映的其它情况。这是为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所要说明和反映的问题,如审计中未涉及的事项,或因特殊原因未能调查和询证的事项,这些也不能遗漏。

总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的、全方位的审计,应从经营、管理、效益、守法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评价,从而作出客观结论。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篇7: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如何改进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作者:何动军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1期

篇8: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对策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明确了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然而“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 审计风险因素更多。” (王道成, 2003) 各大高校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各持己见, 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面临很大困惑。本文就当前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进一步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以利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 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屡屡出现相关的问题, 与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不够、范围不广、时间较少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如何从多方面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应加以重视。当前很多高校在经济责任制审计还处于初始阶段, 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十分完善, 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方法上更是没有借鉴的依据。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明确。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 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 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 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 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 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 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内容, 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 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 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 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 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 泛泛而论, 只谈事实, 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 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 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在高等学校中,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 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 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 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 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 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 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 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 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文件规定, 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 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 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 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 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 审计人员地位不高, 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 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改进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 使评价与目标一致, 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 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中层领导工作重点大多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在审计调查中, 被审计对象自然会过多地介绍一些非经济行为的情况。因此, 在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 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 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 而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领导干部在经济行为方面遵守财经法规、履行工作职责的相关情况。因此, 在做出审计评价时, 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 而且仅限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 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 客观、公正、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必须是审计对象采取经济手段, 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形式取得的业绩;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 或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 应做到:不超越审计职权, 对非经济责任, 对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应审的范围和内容, 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 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 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应避免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表现。遵循重要性原则, 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要依据事实和规章, 遵循一定的程序, 定性结论要恰当、准确, 不至于引起误解和错觉。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非经济行为, 如某领导干部为节约单位费用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 也可做出适当的评价。需要强调的是, 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 对被审计对象非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贡献, 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情况、培养学生的情况等方面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简短说明, 但无须放在审计评价中表述。

2.区分不同审计对象, 确定重点评价内容。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 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单位的审计对象, 在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领导干部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是一致的, 但对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 经济责任评价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前者要重点评价单位资产的保值经济责任审计增值情况, 而后者则应将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因此, 高校审计部门对不同的审计对象, 应规定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

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审计评价所确定的重点内容, 参照以下四种标准进行评价:

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即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 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善等原因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化情况;领导干部自身违反廉政规定、违法违纪等情况。由于定量评价直接引用了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 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行为的本身, 既直观明了, 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即应用审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与事实, 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 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财政、财务活动不真实、不合法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应负的责任, 这里关键是将审计数据量化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性质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 内部控制制度、财政财务核算可以采用百分率法制定评价标准。即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失控点数量占应有控制点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 运行上的有效、基本有效、无效。将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或虚假账金额占单位总资产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 评价财务核算的合规、基本合规和不合规, 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界定经济责任可以按照审计署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 确定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 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 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比较方法, 如计划与实际完成指标相比较;历史同期与当期指标相比较;规模、条件相当的不同地区、同行业与本地区、本行业各项指

四是分析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 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经济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评价一项投资或一个决策, 应围绕该投资和决策所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投入规模, 确定应该达到怎样的效益标准。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 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也不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如何确定一项经济行为所应达到的效益标准, 既是评价的难点, 也是评价的重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用综合分析方法, 结合资金投入的项目论证报告和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报告等资料, 充分考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经济行为效果的影响, 确定评价一项经济行为效益性的标准。

4.审计评价结论必须做到规范、科学、严谨。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既要进行一般的定性分析, 还应进行定量分析, 与本单位历史上的水平或兄弟单位、同行业先进指标比较。可以将调查询问笔录、会议记录等相关资料作为确定领导者应负直接责任的依据, 做到证据充分, 结论科学

5.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要保证审计评价质量, 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外, 主要是鼓励审计人员自学, 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 针对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等办法,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三是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队伍的建设, 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作用, 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三、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未来展望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认真总结前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 不断研究新情况, 注意解决新问题, 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逐步规范审计行为, 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努力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素梅, 李天舒, 梁建华.试论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5)

[2].罗宗毅.浅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06 (12)

[3].蔡芳红.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审计实务.2006 (8)

篇9: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词: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和依据

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增大,各项支农、涉农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生产改善等领域。面对农村经济事务发展快、资金量大的新形势,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特别是对涉农资金使用效果及村干部管理决策的审计监督。然而,村级经济是集体经济,审计法对集体经济怎么审未明确规定。因此,有人认为,审计法没有明确规定,审计依据不足,不必审计;也有人认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低,事务琐细繁杂,投入的审计力量与审计结果不匹配,可能得不偿失。

尽管存在不同声音,仍应将村级干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原因在于:一是从对涉农资金的监督看,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很多涉农资金的所有权是国家不是集体,这些资金循环的末端在农村,应纳入审计监督;二是从村级干部的职责看,他们肩负着履行落实党的政策的职责,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是财政定额补助的对象,应对其履职情况进行审计;三是从审计成果的运用看,开展村级干部审计,将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和基层政权建设,促进“村官”廉洁自律,为考核选拔“村官”提供依据。

二、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重点

当前关于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很少,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广东、江苏等地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对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围绕其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等方面展开,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情况

关注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执行情况,如国家惠农政策、“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关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如任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是否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村级集体资产是否增值、债务是否下降、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

2.重要事项的决策情况

农村的重要事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是农民群众關注的热点问题,例如:集体资产的处置,主要审计村集体企业改制、“撤村建居”和并村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情况,有无非法转让、转卖和侵吞集体资产的行为等;债权、债务的管理,主要审计村里举债是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土地发包、承包,主要审计“四荒”等资源型资产的发包是否采取招标、拍卖、租赁、参股和公开协商等方式,是否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村级基建工程建设是否公开招标等。重点关注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界定有无违反程序决策现象,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3.重要资金的使用情况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一是国家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如村居改造资金,水利建设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等,这类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二是地方财政下拨的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同国家财政下拨资金类似;三是村委自有产业产生的资金,包括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资金,这类资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用于村集体事务;四是其他个人、组织或机构捐赠的用于农村建设或其他特定用途的资金。主要审查重要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分配方案是否公平、公开,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私吞国有资产、集体财产等贪污腐败行为。

4.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主要审计村干部个人工资、误工、奖金等收入情况。村干部任期内有无违反规定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乱发奖金、补助、实物等情况,有无挥霍浪费、侵吞国有资产和集体财产等问题;离任时,村干部本人使用的财物等是否按规定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结果运用

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尚无规范性的操作规程,这就要求审计方式要灵活、多样,计划安排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审计结果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

1.多种方式相结合

对村干部的审计应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会计资料与业务资料审计相结合、内查与外调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

2.精心安排审计计划

我国村级组织众多,在当前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将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需要逐步铺开,精心安排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力量,可通过调查村级经济的状况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一是经济较发达、有固定集体收入、村务公开和内控管理较薄弱的村;二是情况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群众反响较大的村;三是新农村建设投入较大、使用各类专项资金较多的村。抓住重点对象开展审计,然后再逐步铺开到其他村级组织。

3.一审多效

篇10:2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市委组织部一次性统一委托我局对五名正科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三名乡镇长和两名科局级领导干部,即九仓镇镇长王洪波同志,坛厂镇镇长王强同志,合马镇镇长周卓同志,市卫生局局长黄国栋同志,市经济贸易局局长陈坤頔同志。现将这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这次审计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做好审前动员和准备。我局接受任务后,立即召开业务培训会,集中学习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结合五个审计项目各自特点,明确应掌握各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法律法规。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并明确两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深入一线指导审计。

审计坚持四统一:即全局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打破科股室布局,抽调全局业务骨干组成五个审计小组;统一审计总体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以及完成时限,各审计小组据此根据各自项目特点,拟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统一审计见面会,即统一召开由组织部门牵头,审计、纪委监察、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审计见面会,讲明审计的目的、意义,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分别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审计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四是各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至报告统一完成,统一上报。审计完结后,我局在经济责任审计五部门联系会议上及时统一通报各项目审计情况。

(二)抓住审计重点,改进审计方法。针对五个项目不同情况,各审计小组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突出审计重点,[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即市直两个科局局长的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对三名乡镇长的审计,以财政决算审计为重点,结合领导应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采取抽查、外调、审计调查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审计成效。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安排布署周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审计突出了重点,使这次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较好成效:五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共查出违规资金188.98万元,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346.25万元,明确领导主管责任186.70万元,处以罚款0.80万元;审计提出可行性建议意见共22条,均得到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的接受和积极采纳。

二、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应予肯定的方面

通过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和单位廉洁从政、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和执行财经法规进一步规范:

一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经审计的五名领导干部,均未在账面上发现有个人违纪问题。

二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基本能遵守相关的财经法规。所审计的乡镇和机关,除个别乡镇外,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控制在预算盘子内,基本达到了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各类专项资金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三是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基本真实,财务核算基本合规。

三、审计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财务基础工作问题依然存在。个别乡镇、部门仍然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有效。如市经贸局未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帐及固定资产卡片,也未设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2005年末该局固定资产余额为1,391,823.81元,固定基金为1,191,823.00元,与固定资产相差20万元。

合马镇购入B超机15,000元总共价值22,985元的物资,未记入固定资产帐和卡片帐。

九仓镇财政所建立的财务制度、岗位职责未结合工作实际和细化,责任不明确。

(二)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反《预算法》用专项资金平衡预算,个别乡镇甚至违规调整预算等严重违规问题。如九仓镇2003-2005年人大批准支出预算数908.8万元,实际支出969.5万元,超镇人大批准数60.7万元,违反《预算法》未经人大审查和批准进行预算调整。

市卫生局违反规定挤占挪用专项资金11.8万元用于其他支出。

坛厂镇2003年、2004由于财力紧缺及预算执行不力,存在将专项收入493,647.40元用于平衡预算。其中:2003将农业税附加收入余额166,192元用于支付政府生活接待费;2004年末将本年收取的农业税附加收入[找材料到-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42,134.07元用于调冲政府机关日常办公费用支出;2004年末将农村教育费附加收入余额160,234.66元用于调冲2003超支摆暂付的政府招待费、派出所罚没收入返还款、政府设备购置费、职工社保费及政府机关日常办公费用;2004年末将以前上级拨入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余款34,630.80元用于调冲暂付的政府房屋维修费用。

(三)乡镇政府违反《预算法》规定截留、坐支收入行为较为严重。如坛厂镇共计截留预算内外资金

收入374,128.50元,已坐支260,175.50元,账面余额113,953元。一是该镇收取的社会抚养费收入及罚没收入未作预算收入缴库共计253,278.50元,直接坐支145,809.50元,余款107,469元至2005年末摆账“应缴预算款”账户;二是收取租金收入36,100元、坛厂温泉上交的开发补偿费30,000元等未缴

库,用于调冲暂付的政府报刊费和政府招待费用支出;三是收取的木材变价款、土地出让金、育林基金及各村缴入收取的计生拒检费共计53,980元列入“预算外收入”账户核算,已坐支47,496元,尚余6,484元至2005年末摆账“预算外资金结余”账户。

九仓镇一是将应缴预算的计生、土管、林业、国有土地出让金等收入82,293.00元纳入往来款项核算,用于弥补1993年修建办公楼存在的资金缺口;二是审计查出截留收取的社会抚养费等预算收入60,250.29元。

(四)个别乡镇政府接待费超标问题依然严重,损失浪费较大。如坛厂镇2003年至2005政府招待费支出共计683,507.55元,占公用预算支出2,598,406.31元的26.3。其中2003支出397,689.55元、2004支出151,887元、2005支出133,931元,分别占当年公用预算支出的50.6、12.1、24.1。未严格执行市政府仁府常议[2002]2号文件“乡镇工作一律在食堂就餐,乡镇不得在营业性餐馆接待”的规定。2003年至2005该镇接待费用支出共计651,403.55元,其中营业性餐馆接待费用支出为627,701.55元。

九仓镇人民政府2005年接待费支出168,449.00元,占当年公用预算支出1,550,775.00元的10.86。政府接待未严格执行统一派单管理,接待费用未严格现金即时付款,存在接待标准不明确,欠账签单及接待费支出未及时列报等问题。

(五)个别部门行政职能越位,行政指导行为不合法,存在参与市场经营行为及代理学校招生等不规范行为。如市卫生局因上级卫生部门下达计划任务,自2004年11月起为遵义市医盾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代销医盾牌医用针头销毁器,据审计调查,该局为遵义公司代销给我市个体诊所的医盾牌医用针头销毁器,同期同功能产品市场均价为480—700元不等,而该局代理的销售价格为1500元/台。

二是为遵义市卫校在我市设点招生代办业务不规范。经审计调查个体诊所人员及市卫生局,该局根据上级有关加强农村卫生人才教育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08年,全部卫生人员达到中专水平。为此,要求遵义卫生学校在我市设立教学点,使用市卫生局所属的卫校教室,对我市不具备中专学历的护理,临床人员进行培训。

自2003年起,遵义卫校在___市卫生局所属卫校开办了教学点,学员是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没有取得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员以自学为主,每学年遵义卫校派教师到教学点集中培训2个月。___市卫生局受托收费,经调查学制三年,每学年每生1800元学费,另每期书本费400元。收费票据为遵义卫校提供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自2003年以来该教学点共开办了三个班,共招生175名,其中护理班25人,中西医结合班两个班共150人。

该局上述行政指导行为不合法,增加了群众的负担,损害了部分个体诊所的利益。

四、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不足

我市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是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评价还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方法就目前来说仍停留在就账论账审计上,因受审计职能的限制,对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延伸;四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五、对我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意见

(一)继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财经法规的培训学习,各单位主要领导应切实履行单位一把手在财政财务收支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高度重视单位财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高度重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保证,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把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进一步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情况、征求意见,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妥善处理打好基础。同时,加强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审计成果的转化。

(四)把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立足小环境,着眼大环境,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二是在总结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可操作性配套规范;三是应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党政、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量化指标体系,使审计对象能有账明算,审计人员评价有据可查;四是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制订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上一篇:银行柜台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你遗失了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