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我国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又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完善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机构编制审计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规定,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这是一项新的制度规范和工作任务,对执行机构编制规定和纪律提出了更刚性、更具体的措施和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增强机构编制的约束力,更有利于切实保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我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实施细则》,崆峒区审计局加强与纪检、组织与区编办的协调配合,今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初步开展机构编制管理审计,现就我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机构编制管理审计工作发表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机构编制管理审计在我市推广的思考

(一)我区机构编制管理现状

整体来看,我区机构编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各级各部门机构编制纪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少数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机构编制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对机构编制工作的法定性、政策性、严肃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随意要求增设机构、增加编制。二是个别单位履行职责出现缺位,对自己有利的职能履行得很好,对无利的职能不太重视履行职责。三是少数行政机关存在向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编制、公务员不足,机关公务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四是上级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工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二)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机构编制审计在我区推广的必要性

针对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现状,必须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手段,通过这一制度的推行,可以克服领导干部对待机构编制“三个随意性”,提高一把手抓机构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一是机构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建什么机构、定多少编制、用多少人员,应该由地方和部门说了算,因而超职权审批机构、自主提高机构规格、擅自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地区和部门机构膨胀,人员超编,支出增加,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二是领导干部配备上的随意性。领导职数是领导干部配备的基本依据。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领导职数的概念比较淡薄,因人设置领导岗位、超职数配备干部、拉长板凳增加领导职数等情况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使各级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官多兵少” 的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机关工作效能的提高。三是政策法规执行上的随意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有效地规范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行为。对这些重要的政策法规,一些党政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因而实际操作中主观意识较强,执行政策的随意性较大,机构编制的法定性时常受到冲击和削弱。

二、机构编制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明确重点对象,确定审计时段

我区机构编制审计对象主要是辖区内各级党委、政府的正职领导干部,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党政工作部门、人民团体以及党委、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期三年内的经济责任和机构编制工作履职尽责情况。同时,以下三类为必审对象,即拟调整或已决定调整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的领导干部,群众反映或组织掌握有关问题线索需要进行审计审核调查的领导干部。

(二)明确重点内容

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对领导干部进行机构编制审计的重点是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主要审计按照规定的限额或者有关规定设置机构情况;按照部门(单位)“三定”规定的要求设置机构和内设机构的情况;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设置机构情况。

2.编制和领导职数使用情况。一是编制使用情况,主要审计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下达的总额内控制、分解和下达编制情况;在规定的权限内调整使用编制情况;按照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事业编制各自的使用范围使用编制情况;行政机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配备人员情况。二是领导职数使用情况,主要审计按照规定的权限核定领导职数情况;按照批准的机构规格核定领导职数情况;在核定的领导职数限额内配备领导干部情况;按照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情况。

3.有關规定执行情况。主要审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规定执行情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机构编制纪律规定执行情况。

三、机构编制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查阅有关记录

任期内三年来的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涉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决策事项;相应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编委会会议记录;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的述职报告。

(二)审查机构总数

是否执行了中央、省、市“机构布局合理、限额不突破、规格不拔高”的规定;是否严格按照中央、省批准的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是否遵循“撤一建一、撤二建一、多撤少建”的原则调控机构数量。重点审查各级党委、政府所设置的工作机构与机构改革方案及重点领域改革方案、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文件规定是否相一致,有无超机构限额的违纪问题。审查编制总量。严格按照“本届政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刚性要求和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办法,动态调整人员编制,确保“编制总量不突破”。主要审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与组织、人社部门配备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核拨工资的在职人员总数是否相一致,有无超编问题。

(三)审查领导职数

是否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主要审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与组织部门配备的领导干部总数是否一致,有无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问题。

(四)座谈

与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组织群众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民主测评。

四、机构编制审计中常见的几种问题

(一)超编进人、编外用人情况

超编进人是指机关、事业单位超出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擅自补充工作人员,造成实际工作人员数额多于核定的编制员额的行为。编外用人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编制外聘用人员。实践中,一些部门、单位存在超编进人、编外用人等违规违纪行为。

(二)未按编制数和实有人数分别编制申报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虚报冒领财政资金

财政部门根据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编制数和实有人数,核定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确定基本支出预算。实践中,一些部门、单位存在通过多报、虚报编制数和实有人员数,获取额外人员经费拨款和日常公用经费拨款,编制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在编不在岗人员、已调离人员不办理核减编制手续,被判刑或者受到降级、撤职等处分人员仍在原单位、按原职级领取工资和津贴补助等“吃空饷”

“吃空饷”既是机构编制违纪行为,也是干部人事违纪行为和财经违纪行为,实际中,“吃空饷”的表现形式较多,重点审计在编不在岗人员、已调离人员不办理核减编制手续,被判刑或者受到降级、撤职等处分人员仍在原单位、按原职级工资和津贴补贴等。

(四)在项目经费中安排超编人员和自行设立机构经费等

项目经费是部门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按程序申请获批的专项经费要求转款专用,严格按规定执行项目计划和项目支出预算。实践中,一些部门、单位存在转移、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用于安排超编人员和自行设立机构经费等违规违纪行为。(作者单位为平凉市崆峒区审计局)

作者:牛娜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2:

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探讨

【摘要】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我国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又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完善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对策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监督引入干部管理,既维护了财经法纪,又促进了乡镇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推进、深化我国党风廉政建设,这对于强化我国对权利的监督制约以及促进各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审计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我们去分析、思考、解决。

一、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审计综合性强、范围广,加大了审计难度

乡镇政府、党委是我国家的基层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完善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体系。然而,乡镇部门与党政工作部门相比较来说,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更大,也就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审计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综合性也更强,这就加大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因此,审计机关如果想在规定有限的时间,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审计,仅凭着审计机关有限的人力是十分困难的。

(二)对审计作用认识不充分,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

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是很充分。有些人认为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是人事组织部门的事情,审计所起到作用不大,还有些过分夸大审计的作用,认为做好审计工作就可以解决干部管理中的一切问题,这就造成了审计机关出现“越位”、“越权”等问题,影响了审计执法力度和审计质量。此外,审计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而且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不够成熟,审计评价指标不够量化、具体,现行的审计指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有的评价指标中,仅仅确定了计算方法,没有深入研究如何使用指标进行评价,导致无法准确、全面进行审计评价。

(三)审计程序有待规范,审计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要想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然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不够科学,有些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审计采用的依然是常规审计,没有将公示制度、群众评议、乡镇领导干部述职等纳入审计程序,即使有的将此等进行了审计,也仅仅是走走过场,给出的决定和审计意见不能清晰的看出乡镇领导干部应付的经济责任有哪些,哪些是直接责任,哪些是主管责任,哪些是领导责任等。此外,部分审计工作结果最终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干部监督管理与经济责任审计脱节,导致干部选拔人用与经济责任审计“两张皮”,审计工作仅仅是形式,用归用,审归审。

(四)审计评价的内容范围过窄,审计的深度与质量难以提升

目前,对我国乡镇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的内容不够广泛,审计范围一定程度上过窄,而且审计内容也有所局限,采用传统的审计内容、方法,内容、形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审计的深度和质量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这样的审计已经不适应干部管理部门认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功过是非的需要,也不满足新形势下审计监督全面覆盖的要求。加之乡镇政府领导和党委职责交错,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无法准确界定。

二、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科学、准确的确定审计内容,有针对性的突出审计重点,量力而行

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一步就是科学、准确的确定审计的内容,有针对性的突出审计重點。第一,量力而行,有针对性的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但并不是要审计所有对象,我们应该以审计对象的职责特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突出审计重点。第二,尽可能科学、准确、全面的确定审计内容。各领导干部履行的职责不同,审计的内容也就不同,对不同领导要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和审计程序。第三,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对于不同的领导干部,采取审计调查和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分类确认审计工作的重点,例如对打算重用、提拔的干部领导,可以以其遵守廉政规定、资金项目决策权、经济事项管理权等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对存在争议的干部,以澄清、调查问题为主等。第四,在开始审计工作前,为了破除局限性,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广泛收集群众来信等方式收集审计线索,并积极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沟通,科学、全面地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二)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制定科学、统一的审计标准

为了切实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加强对其的认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国务院、党中央赋予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与责任,有助于从源头上治理干部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但这仅仅是一项举措、一个环节,而不是治理腐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部,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更不能以此代替领导干部监督考核工作。此外,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审计标准、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明确的法律规范,做到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结合审计实际工作,建立起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评价体系。此外,审计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然而由于审计范围较为广泛,审计对象也是各有不同,对审计对象也就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绩效结合公平、实事求是,用理论来联系实际,科学的开展审计工作。

(三)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加快转化和利用审计结果

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不断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对审计结果也要加快转化,及时地进行运用,具体地应该做到:一是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工作,要特别注意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实际,根据其不同的职责特点,做到以责定评、权责一致,还要注意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坚持实事求是,采用辩证的、客观的、公正的审计方法,科学、全面的审计、评价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功过是非。三是加快转化审计结果,做到“审为用”。切实解决干部监督管理和经济责任审计“两张皮”现象,这就需要干部管理部门以及审计机关的共同努力,对于审计结果,组织部门要将其归入干部实绩档案,纪委将之归入干部廉政档案,进行积极地转化和利用,促进领导干部经济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领导干部硬约束、严管理、强监督的实现。

(四)审计评价要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着重提升审计深度与质量,增强审计的实用性

审计评价要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着重提升审计深度与质量,增强审计工作的实用性。第一,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进行审计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审计评价除以上所述传统的财政财务等情况的审计外,还要包括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相关决策所取得的各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第三,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增强审计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审计报告需要满足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因此,审计报告在反应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的同时,也要为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提供线索。

三、结语

目前我国迅速开展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农村基层民主进程的加快起到了一定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量力而行,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效应,发挥审计应有的真正作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亚飞.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4(11):273-274.

[2]向恒熙.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5):296-297.

作者简介:李镇湘(1974-),男,湖南武冈人,湖南省武冈市审计局,会计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财政财务审计、财务管理。

作者:李镇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3:

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校如何开展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对此,本文从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校  处级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二级学院、系部不断增多,校办产业也不断增加,高校所属二级单位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支配权等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作为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监督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管理的审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但怎样搞好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高校审计工作者所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结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展开论述。

一、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识不强,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偏见

(1)一些高校的领导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只要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就可以了。

(2)部分处级领导干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误认为对其审计就是不信任他,审计就是对自己挑毛病、找错误,从而产生消极或抵触的行为。

(3)有些教职员工存在错误的看法,片面夸大或贬低曲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表现在:认为被审计者的调任或晋升已有意向,经济责任审计不过是搞形式罢了;认为是哪位处级领导干部有了经济问题,学校才委托审计部门审查;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审计了,就能解决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个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敢坚持原则,甚至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

2、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根据《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责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内容,对领导干部评价什么,没有明确要求;对领导干部怎样评价,没有规定格式。特别对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和后勤集团等不同模式的单位,考核指标都无规定。虽然2009年《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有一章阐述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也提出了一些定量化的指标,但总体来看,目前仍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这样使审计人员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只能依据个人经验分析和评价,出现审计结论随意性、偏差较大等问题,增大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程序滞后,时效性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对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有的甚至离任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审计,出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滞后的情况。这样,一方面产生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情况。因为被审计者己到新的岗位走马上任或己退休,有些新任领导者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想法,在资料提供、人员配合上不积极、不主动,使得审计人员在收集、查证等方面都很被动;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比如追缴款项等需要在原单位落实,新任领导者有怨言或认为这是前任的责任,可能对审计结论置之不理,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审计结果不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高校普遍存在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并按程序将此报告提交给学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报送学校有关主要领导,同时抄送组织部门、审计者所在单位及其本人,未将审计报告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公示。除了上述人员之外,其他人员无从得知审计情况。这种做法不利于广大教职员工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

5、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高校虽然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真正利用财务审计软件开展工作较少。当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仍通过查看账目、翻阅凭证等方式,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审计信息。但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如“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问题。这种相对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使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真实情况,因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6、审计队伍素质不高,审计风险较大

高校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会计专业出身,在管理、法规、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不够,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在实践上还存在经验不足,尤其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时,往往缺乏审计专业的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造成审计评价偏差,形成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部门一般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后续教育及培训跟不上,缺乏创新动力,这也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效。

二、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分析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一方面,有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设置,基本上都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或在财务部门设置一个审计岗等,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向纵深层次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与主管领导之间、部门之间及其人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有些主要领导的意见参与其中,使得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评价的职责。

2、审计工作规划缺失

由于高校普遍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中层干部一般三年或四年一竞聘,干部的变动比较集中,审计部门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任务重、范围广,审计人员要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增大,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甚至有些项目还要跨年度审,即便是完成了审计任务,审计效果也大大降低。所以,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规划,可能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的后果。

3、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高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配置普遍不足,一般高校只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至3人,学生规模超过万人的本科院校也只有4至5人,个别高校仅有1人,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还没专职的审计人员,无法开展审计工作。有审计人员的高校中这些人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审计,还要承担基建工程结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工作。如何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这也是高校广大审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审计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要把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会议,积极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其次,审计部门不仅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而且还要介绍兄弟院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更有针对性。最后,审计部门要通过校报、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知识、有关政策和规定等,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审计行为,配合审计工作。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高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分部门、分层次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内容包括评价、考核两个指标体系。并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实效性。

3、灵活应对,提高审计成效

要有计划安排好审计工作,尽量减少突击审计和“成批量”式审计等做法。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调换届或离任前三个月,向审计部门送交审计通知书,使审计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搜集相关资料和审计信息。同时,审计部门还要将离任审计与届中审计相结合起来,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和堵塞漏洞。更有效地贯彻“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从而解决现实中“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引发的审计被动、审计配合难等一系列问题。

4、实行审计结果公开

除审计结果中涉及保密的内容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公开审计结果:(1)以会议宣读形式向被审计处级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公开;(2)在校园网或审计部门内网上予以公示;(3)以校内文件形式下发到全校各学院、处、室、所等二级单位。通过对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公开,不仅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而且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5、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算化会计的广泛应用,高校审计部门要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的新路子,促进审计手段现代化。如对后勤服务集团或校办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等先进技术与被审计者及其部门的财务数据接口连接,进行专用网络审计、在线审计等,从而保证所提取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审计部门因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审计方法必须有所改进或突破。比如,为了扩大学校审计线索的来源途径,可在校园审计内网上公布对学生乱收费、滥发职工福利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受理电话和电子邮箱,让知情者有机会提供审计相关线索,同时做好保密工作。这样使审计人员从蛛丝马迹中获取信息,进行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提高了审计质量。

6、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降低审计风险

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理论学习,并有计划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后续业务培训,才能适应高校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二是要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才能更好地去化解和避免审计风险;三是要鼓励审计人员进行论文发表、申报课题等一些审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四是要制定合理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尤其在福利待遇、升迁考核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稳定审计队伍并发挥其作用。

总之,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有高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最大效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慧:高校处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

[2] 聂松青、周琦、蔡建红、李东红:高校处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刍议[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

作者:杨雄源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论文下一篇:建筑单位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