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2024-05-06

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共11篇)

篇1: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1煤炭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经营理念及物流项目建设

煤炭物流经营理念有待提高:煤炭企业作为基础能源生产企业,在煤炭行业“黄金”有煤不愁卖,企业发展重心是获取优质煤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安全生产等,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管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投入不大,效果不明显。在煤炭行业步入“寒冰期”的当下,由于前期物流投入少,效能难以发挥,煤炭企业对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前移市场,进行产业链延伸和产品保值增值的物流管理理念认识不足,依然将煤炭物流理解为运输、仓储管理等业务,仍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即通过产品“价格战”扩大销售市场,虽在暂时扩大了单个企业销售量,却使煤炭行业陷入了恶性竞争。煤炭物流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在国家出台《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后,煤炭销售企业纷纷开始煤炭物流实践,作为基础设施的物流园区、交易中心等同质化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煤炭物流园区仅江苏沿江地区,有据可查的就规划建设有靖江、江阴、镇江、泰州、南通、扬州等多个煤炭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严重。同时,作为煤炭产业创新发展的电子交易平台,也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到底,全国各地已先后建立起太原、大连、西安等30多家煤炭交易中心(或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模式重复。

1.2信息集成化程度及服务功能

信息集成化程度低:物流信息是企业物流系统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煤炭企业对此投入较多,纷纷成立了煤炭调运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化平台,由于物流信息涉及面广、量大、来源分散,加之煤炭企业组织架构制约,内外部物流信息互动不畅、整合难度大,物流信息难以实现1+1>2的聚合效果,严重制约了物流环节高效运转,物流系统整体效能难以发挥。服务功能单一:煤炭物流虽已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大多数煤炭物流企业仅提供单项物流服务,主要停留在公路运输组织、铁路运输计划申报落实、储存、装卸等方面,物流业务功能单一,产品分级、掺配、多式联运等个性化增值服务不多,无法形成坑口到炉口的定制化物流服务链,难以满足当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拉式”服务链管理要求。

篇2: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革新煤炭物流发展理念:物流管理不仅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及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企业“降本提效”的重要渠道。在煤炭行业“四期叠加”的新常态下,企业应革新传统煤炭物流发展理念,将物流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改变重营销、轻物流的思想,从煤炭供应链的视角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着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JIT服务,固化市场用户,将同质化煤炭产品营销转变为个性化物流服务,实现产品销售向服务销售过渡,逐步与客户建立良性稳定的供需服务关系,使煤炭销售由“红海”转向“蓝海”。提升社会物流设施利用效率: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现有社会物流设施设备利用效率,提高煤炭物流发展质量。①以股权多元化合作为切入点,紧抓国铁等物流设施改革契机,引入民间资本,以股权合作形式,实现实体紧密型合作,激活铁路、港口、物流园区等社会资源;②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积极与横向客户合作,以设施设备租用等业务合作模式,实现运输、仓储、加工等同业融合发展,协同推动下游市场客户开发,实现同业利益共赢;③以煤炭物流核心企业为中心,积极与上下游企业构建供应链,将传统“以产定销”转化为“以销定产”,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形成聚合效应,提高物流设施设备业务饱和率,实现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与终端客户的多赢发展。

2.2提升集成化水平拓展多样化服务

依托“互联网+”提升物流集成化水平:煤炭物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客户端驱动核心,提高物流集成化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①积极实施多个物流平台资源整合,将物流园区平台、物流运力平台、港口平台等物流资源进行集成化整合,打通扁平化信息通道,降低单位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②依托互联网将物流链集成作业,实现虚拟互联网与实体物流网的“线上线下”互动,提升物流业务运行“智能化”水平,将传统煤炭产品营销,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服务营销,变产品推销为体验式、互动式营销,为终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准时化服务;③集合国内区域性煤炭电子交易中心,打造互联互通的全国性煤炭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中心联网作业,开展煤炭网上交易、互联网金融、异地交割等服务。同时,逐步与煤炭期货交易所对接融合,以期货指导现货,以现货支撑期货,形成期现货联动融合发展。拓展多样化物流服务功能:①在新常态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掘终端客户服务需求,开展掺配、加工、发运、铁水联运、质检等多样化菜单式物流服务,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②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煤炭仓单质押等互联网金融业务,提高客户融资能力,盘活资金流,稳定客户市场。

3结语

篇3: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绿色物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以10% 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这种高速度增长的态势已经不再出现,我国经济渐趋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轨道。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相关理论探索与思考,取得比较重要的成果。徐以升[1]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四重含义及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黄益平等[2]论述要素市场的变化是促使中国经济向“常规发展”即新常态转变的主要原因,分析增长趋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王庆[3]以中国的储蓄为根本出发点,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过去式”,结合人口结构变化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马光远[4]分析新常态五个方面内涵,指出中国经济再次勃兴的关键所在。然而,首次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新常态的理念,当属习近平。习近平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常态。随后,在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新常态理念进一步成形。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1 物流业新常态内涵与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我国物流业经过十多年20% 以上的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减缓,渐趋进入温和增长阶段,物流业进入新常态。关于我国物流业新常态,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物流业的增速转轨。物流经济从过去20% 以上的高速增长放缓到9% 左右的温和增长阶段。以往我国物流经济高速度增长,积累了大量的危机,造成物流经济发展严重过剩,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物流资源利用率过低,资源浪费严重; 第二个层面是物流业发展新平台的构建。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第二产业过度依赖,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难以调和。要摆脱对第二产业过度依赖的模式,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重构物流业发展的新平台与基础。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化解物流业发展中突出的就业压力和通胀压力,形成新的增长平台; 第三个层面是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物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物流业新常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物流行业进入温和增长阶段。在此阶段,长期隐藏在高速增长下的一系列问题凸显,影响物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势必加速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 二是资源要素成本高。物流用地紧缺。2013年, 全国工矿仓储用地21万公顷,仅增长3. 2% ,低于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增长幅度。物流企业劳动力成本高。自2010年以来, 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幅度在20% 左右,企业“用工荒”现象较为普遍。环保成本逐渐增加。2013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多地实施车辆限行政策,并有逐步扩散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城市货运车辆通行。由于资源要素成本高,过去那种依靠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受到极大制约; 三是内需成为物流业增长主要动力。近年来,与内需相关的社会物流需求高速增长。受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医药、食品、电商、快递、快运、电子、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四是整合与创新助推转型升级。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整合,核心物流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功能整合、组织整合、信息整合和平台整合,挖掘物流整合潜力,发挥资源利用效率, 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核心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 五是物流基础网络初步成型。我国路网建设发展较快,2013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35. 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 3万公里。2014年以来,国家提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将基本完成,运输结构逐步均衡,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有效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引导物流节点布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物流业新常态的关键和核心内涵是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物流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物流业新常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物流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

目前,在我国物流业增速转轨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传统的通过规模扩张获取物流效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物流业新常态发展的要求。随着物流经济增长速度转轨,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丛生,严重影响物流业的效益。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转变物流业发展方式。

2 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西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下辖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10个省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还处于传统物流阶段, 主要有直销型、契约型和联盟型三种物流模式。在这三种物流模式中,直销型物流模式仍然是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5]。在直销型物流模式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流通量少、范围窄、市场占有率低,农产品损耗率高,农产品流通不畅,价值增值低。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绿色物流逐渐兴起,但是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缓慢。

3 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原因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物流业“新常态”为绿色物流和供应链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物流业高速增长后,隐藏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凸显,粗放式运作方式难以持续。在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3. 1 物流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高

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需求增速加快,大量新鲜的绿色农产品,需要及时运输与配送。但是,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变质、不易储存、不宜长时间运输等特点,其对采摘、包装、装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要求极高,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运输、无效运输及不合理包装方式的存在,导致物流资源利用率低。

3. 2 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比较落后。新鲜农产品在采摘、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包装等环节,受技术落后、物流设施设备差、物流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损耗率高。腐烂变质的农产品,被随意丢弃,加之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环境污染严重。

3. 3 物流业社会化程度较低,仍以粗放型经营模式为主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受到当地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仍然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在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种矛盾与问题凸显。物流业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物流信息化落后,物流技术装备较差,物流标准化滞后,物流企业集约化经营较弱。

3. 4 条块分割严重,协调机制滞后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利益垄断性与排他性,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壁垒现象严重,物流市场秩序混乱,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较差,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尚未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4 对策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反映出过去物流业高速增长导致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今后, 西部民族地区物流业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建构和健全物流业发展新模式,培育竞争新优势,全面打造西部民族地区绿色物流体系,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业“新常态”。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肤浅的对策。

4. 1 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要实现农产品绿色化,必须从源头抓起,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推行农资供应绿色化、农作物种植绿色化、农产品采摘、包装、储运、配送绿色化,实现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绿色化。从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销商直至消费者,建立与健全信息共享和及时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绿色化。采用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包装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力求节约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4. 2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力度,采用高科技环保物流 工艺与技术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采用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利用新型环保包装技术、储运技术,降低农产品损耗率。使用环保型运输工具,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

4. 3大力提升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推行集约化发展 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革新物流技术装备,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提高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单位产出效率,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4. 4 建立物流业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西部民族地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建立物流业利益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清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不规范行为,优化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和物流市场秩序。

5 结语

篇4: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对策一、引言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下降,2015年GDP增速6.9%,创下了25年来的增速新低。同一时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新形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政府监管体制不断变革等,也被称为“经济新常态”。

国有物流企业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占有丰富的车辆、仓库等资源。与民营物流企业相比,国有物流企业规模更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也被称为国民经济活动的“纽带”。

同时,国有物流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业务模式单一、利润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各行各业都面临创新、转型等压力,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是国有物流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经济新常态对物流市场的影响

(一)对物流需求市场影响

1、物流市场扩张速度下降。2013、2014、2015的全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不断下降,依次为11.6%、7.9%、5.8%,显示出我国物流市场整体已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各行各业物流需求不足。在个别运输市场,例如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运输市场,受产能调整、需求萎缩等因素影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2、物流需求结构不断变化。消费物流稳中有升,升级态势明显。2015年1-11月,与民生相关单位及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5.0%,增速远超物流行业5.8%的平均值。

工业品物流需求增长平稳,高技术制造业物流成为亮点。2015年1-11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1%,增速与之前基本持平。其中,高技术产业物流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物流总额增长11.1%,汽车制造业物流总额增长1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物流总额增长6.4%,增速均高于物流行业平均值。

国际物流需求持续降低。受外需疲弱、大宗商品价格底部徘徊等多重因素影响,2015年1-11月进口物流总额持续下降,同比下降0.3%。

(二)对物流供给市场影响

1、物流企业进入“高成本,低利润”时代。统计显示,2016年1月份中国物流业经济指数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为46.1%,这一中国物流企业利润的“晴雨表”指数从2015年7月份起已经连续7个月低于50%的景气值,显示出我国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涨,企业效益不断下滑,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的态势。

2、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与联合趋势加强。新常态下,物流企业之间通过兼并、重组与联合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航运企业中2015年中远和中海合并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2016年中外运长航与招商局集团战略重组,中外运长航整体并入招商局;快递方面,2013年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阿里巴巴组建菜鸟物流网络、2014年“三通一达”又联盟组建“蜂网”物流。

(三)国有物流企业的新机遇

1、“互联网+物流”催生新市场。国有物流企业若能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组织、利用自身物流资源,建立运输信息交流平台,与市场运输需求无缝衔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新出现的“车货匹配平台”APP就受到市场关注。具体模式为,物流企业线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立服务节点,整合当地运力资源,建立本地运力资源网络,形成一个“运力池”,以此为基础通过手机APP在线上提供车货匹配业务。

2、“大数据+物流”变革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企业都立足于准确性、速度和质量展开业务竞争,传统的ERP、SCM系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国有物流企业数据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较低,如果在物流系统优化、需求预测、集成业务预测、供应商协作和风险分析等领域进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布局和建设,极有可能实现业务能力质的飞越,在大数据时代对其它物流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四)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有物流企业多由传统的公路、水路、铁路等货运企业转型而来,由于各种原因多数转型并不彻底,遗留了“国企病”,加上经济新常态下物流业出现的新形势,使国有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愈发显著: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创新投入不足、品牌建设水平低下等。具体表现为:

1、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作业、服务水平低。国有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低下,有政府管制过多因素,也有国有物流企业缺乏竞争压力而不愿改革的原因。具体来讲,薪酬制度缺乏竞争力、选拔用人制度不完善、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等原因都是国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的原因。

2、创新投入不足。物流属于服务业,应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但是国有物流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多数国有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业务单一,在物流信息服务、供应链咨询、物流方案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领域,国有物流企业市场投入和占有率远低于民营或者外资物流企业。

3、品牌建设水平低 营销宣传匮乏。由品牌价值实验室、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品牌500强榜单中,仅有四家国有物流企业上榜:中远集团69名,中国邮政178名,民航快递362名,中铁快运433名。反映出国有物流企业品牌建设水平低下的事实。国有物流企业品牌建设水平低,营销、宣传方式落后,导致企业知名度不高,不被顾客所认可。

三、国有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一)推动标准化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1、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和改进认证工作,建立起物流作业质量衡量机制、异常处理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稳定服务的能力;2、运用PDCA循环推动整个企业质量工作体系的运转,将规范管理工作扩展到行政、人事等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物流企业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3、选择专业物流咨询公司进行培训、指导。学习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业务运作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

(二)加强创新 谋求新的增长点

1、加强理念创新: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等新政策的推动,正日益带动物流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国有物流企业需要加强理念学习和创新,及时捕捉行业动态和政策信号,寻求新的商机。2、加强模式创新:国有物流企业应该在供应链规划、物流信息咨询、冷链物流等领域加大投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物流智能平台的兴起,国有物流企业应重视互联网与传统货代相结合,探索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向4PLS转变等新的经营模式。

(三)提高服务水平 推动品牌建设

1、经营战略匹配:国有物流企业应利用自身物流资源丰富,品牌历史悠久等优势制定相应的品牌战略。并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进而推动国有物流企业发展。2、提高服务水平:国有物流企业要紧紧抓住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一关键环节,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服务获得顾客认同,进而培养顾客忠诚度。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国有物流企业要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5: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新形势下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煤炭工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内蒙古作为煤炭调出省区,肩负着煤炭供应的重任,面对“西部大开发”与“入世”的双重契机,一定要积极地趋利避害,真正使煤炭产业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

作 者:窦建华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外贸外语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1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F407.21关键词:资源 入世 西部大开发 支柱产业

篇6: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摘 要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客观分析了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新常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

关键词 新常态 煤炭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1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也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和应对危机的“大举措”,推动着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新常态下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纵观煤炭企业发展形势,“新常态”成为一个基本判断。所谓新,就是不同以往;所谓常态,就是将长期持续。研究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谋求新机遇、明确新任务,是我们科学谋划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是煤炭企业进入了分化调整的新常态。煤炭企业的大分化、大调整呈现常态化;二是煤炭企业进入了改革创新的新常态。伴随着改革而来的“破旧”与“立新”同时发生,将成为企业的新常态,深层次变革如同一次浪潮,将不可避免的席卷企业的方方面面;三是煤炭企业进入了成本压缩的新常态。面对企业生产经营困境,必须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

二、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问题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面临着经营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一是危机意识。随着煤炭市场的急剧变化,职工产生了恐慌、悲观情绪。二是经验陷阱。面对市场的突变,许多干部职工的思想仍然滞留在“黄金十年”,麻痹侥幸、盲目乐观、不以为然、大手大脚,“大煤矿思维”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一些煤炭企业领导班子忙于经营管理,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创新意识缺乏。许多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旧靠宣讲、纸质材料等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充分发挥QQ、微信等信息平台,严重制约了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宣传的广泛性。

三、新常态下做好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创新教育内容――顺应形势,宣传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煤炭市场的突变,思想整治工作须因势而变,把矿井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传递给每一位职工,注重思想认识的统一,以家庭式座谈会、经营分析会和形势专题会的方式,向职工灌输“最大的困难不是生产接续的困难,而是创业激情和发展思路的枯竭的困难;最可怕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危机下不能同舟共济,抱团生存”的思想危机,让职工把企业当家,建立“家”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忠诚企业,推动矿井度危求存、破茧重生。

(二)创新教育方式――务实创新,实事求是

思想整治工作既要覆盖全员,更要针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多变去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效果。为此,要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一是构建层层宣讲平台。矿工会联合团委、家属委员会通过到井口、区队,开展安全主题文艺演出和安全有奖问答活动;女工协管会、家属委员会开展“节日送温暖、天天筑防线、周周送祝愿、月月保安全”活动;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组织开展“安全为了谁、安全依靠谁”演讲、金点子征集等活动;设立安全咨询台,开展宣传咨询日等活动。

二是完善教育阵地。搭建素质培训班、“大师、劳模工作室”、自主学习的平台等,开展企业管理理念疏导、历史上的今天警示教育等活动,丰富职工学习渠道。

三是构建新媒体平台。利用矿区网站、QQ群、微信平台等传播新矿动态、宣讲材料、教育视频等,让干部职工随时掌握形势变化。

(三)夯实教育根基――扎根基层,凝聚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是人心。扎根基层才能凝聚人心、聚集合力。

一是文化宣贯。加强对职工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开设安全文化“微讲堂”,让企业安全文化根于心、依于人、据于德、志于道,引导职工时刻端正安全生产的工作心态;在井上下主要位置安装了以安全理念、安全警句、亲情寄语、励志格言等为主要内容的灯箱、宣传牌板,将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传输给每位员工,使广大职工将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产生“我要安全”的源动力。

二是开门办公。以“尊?严”文化和“家”文化为引领,倡导开门办公和设置职工咨询室,推进了“驻队指导员”制度,党委书记、党员干部包挂区队和班组,每月进区队、进班组、进宿舍倾听职工心声,搭建沟通桥梁,与普通职工面对面沟通交流,拉近了与普通职工的距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最基层、最根本的问题,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八?慧谈。广泛吸收群众智慧,开展“八级慧谈、聆听基层”活动,定期深入基层,以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分“典型违纪人员、群监员、职工、班组长、安全员、副区长(技术员)、区长书记、生产职能科室”八个层级,分别召开座谈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讨安全生产管理的好举措、好方法,鼓励和吸引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管理质量。

三、结语

篇7: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2014-10-08 物流沙龙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

国庆期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发〔2014〕42号《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中长期规划》)。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及时雨”。物流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分析,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规模看,每一单位GDP需要3.4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撑;从结构看,物流业每增加6.8个百分点,即可带动服务业增加1个百分点;从效益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每下降0.1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亿元;从就业看,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创造50万个就业岗位。汪洋副总理曾经指出,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工业、农业,但不能没有物流业。物流业越发达,市场越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就越有活力。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业发展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从增长速度看,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总体运行步入温和增长阶段,长期掩盖在高速增长下的问题开始显现,粗放式运行方式难以为继。从需求结构看,与内需相关的社会物流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西部以及农村物流需求增速加快。从资源条件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对物流运作的“硬约束”开始减缓,但要素成本、资源环境负担进一步加重。从增长动力看,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出现,整合优化、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经济发展趋势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都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集体重视物流业发展。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多次考察物流企业,对物流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6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是继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又一个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物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定向调控、精准发力,重视物流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新常态”下的“及时雨”

《中长期规划》是有关部门和单位历时三年努力工作的结果。2011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吸收1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三年来,通过收集资料,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组织调研和论证,形成初稿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7月14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修改落实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政府部门委托参与了有关工作,也得到了业内企业和专家的有力配合。《中长期规划》在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面临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决策导向。有这样一些“亮点”,值得重点关注。一个战略定位,高屋建瓴。《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这样的战略定位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提到新的高度,极大地拓展了物流业发展空间,也为有关部门和地方支持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尚方宝剑”。

三个发展重点,方向明确。一是要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提出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减少行政干预;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快推进联通国内、国际主要经济区域的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要求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形成大小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要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三大发展重点抓住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牛鼻子”,找对了推动发展的“突破口”。

十二项重点工程,发力精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多式联运工程、物流园区工程;二是产品物流类:农产品物流工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三是运行方式类: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四是行业基础工作类:物流标准化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四是社会责任类: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应急物流工程。以上重点工程涉及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是落实《中长期规划》的着力点,也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具体。《中长期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并提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等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中长期规划》从三个层面提出七项主要任务,第一个层面从物流业提质增效方面,提出要大力提升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第二个层面从物流业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要推进区域物流、国际物流发展;第三个层面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目标和任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总体来看,《中长期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丰富具体,符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是指导物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的“及时雨”。期盼“及时雨”真正落地

我国是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基础设施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这些都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政策层面来看,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审批多”。物流企业运行所需资质、证照管理层级多,手续繁杂。总部取得资质分支机构不能通用,异地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障碍重重。运营车辆要行驶证还要营运许可证,驾驶员除了驾驶证还要从业资格证。多数证照都要收费还要年检,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不得不设置数百人的“证照专员”岗位。二是“收费高”。运输型物流企业过桥过路费占运输总成本20%左右。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一些地方明收变暗收。有的通过指定服务商或供应商的方式强行收费、搭车收费、变相收费,物流企业不堪重负。三是“行路难”。公路“乱罚款”屡禁难止,物流企业已将公路罚款纳入运输成本,约占5—8%。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大件运输企业“行路难”“收费高”。四是“税负重”。据调查,物流企业税收增速快于利润增长,行业税负水平远高于宏观水平。特别是,“营改增”试点政策实施以来,运输型物流企业税负增加较多。这些都是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009年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物流国九条”,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这几年落实情况看,以上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有鉴于此,《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安全监管,完善扶持政策,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强统计工作,强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八项政策措施。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落实部门和完成时限。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相信新一届政府一定能够从实际出发,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推动物流业利好政策的落实。

篇8:关注新常态下新物流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规则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在逐步增强。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只不过许多人为的强制延滞或改变了作用的方向。前些年,不少政府机构过度负债建了许多面子工程,铺大了摊子,透支了财力,现在不得不紧缩财政、增加税源、筹资还债。为鼓励出口和投资而搞的补贴、退税、引导资金也不得不缩减或停止。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说到底是收益,没有收益的投资是不能长久的。

在政府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要有法律依据,根据法律开出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清单要透明公开。过去,我们习惯于集权,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以至于使我们迷信集权。但集权的决策错误也让我们蒙受巨大损失。大跃进、大钢铁、大煤炭不知浪费多少资源和财富。由于权力集中而产生的腐败案件之多之大更是令人吃惊,以至于中央部门把审批权限下放给省级、省级下放给市级。权力又走了一回极端,第一次被当作了烫手的山芋。

国际竞争的压力增大主要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回升乏力,需求不旺,我国产品出口增长缓慢。2015年1~3月,我国进出口总额9041亿美元,同比下降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增长10.6,同比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额77511亿元,增长13.5%,是近年来的低点;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地产地销规模日益扩大;人口红利已渐渐消失,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印度、越南、马来西亚。我国老龄化率急剧上升,有数据说已达13%,上海更是高达23%。

在上述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如何发现新机遇、创造新模式是很急迫的问题。一是发现和服务于新兴行业。电子商务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贸易业,引导了快递业的发展。2014年邮政快递收入3203亿元,增长35.7%,其中快递收入2045亿元;同时,电商还把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搬到互联网上,小企业也能创建品牌。今年,我国要修8000公里铁路,8000亿元铁路投资会带来多少行业的增长?二是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企业经营能力的升级。一路一带走出去,需要领导者具有国际眼光,企业要国际化,不仅有国际化的组织机构,还要有国际化的决策与执行机制,以及国际化的人才队伍。LME已被港交所收购了,只是走完了第一步,管好港交所,让金属交易的定价权与我国的金属交易量相匹配才是问题的关键。三是金融企业和物流企业密切合作,服务于实体企业。当前的问题是,供应链金融如何融入产业链,低成本为创新创业服务。当许多金融物流企业放弃金融物流业务时,尤其是对钢铁业避之不及时,德意志银行却加大了对钢厂的在制品融资,累计达27亿美元。发展结构性融资已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四是重建诚信体系。诚信体系的建立应该以规范交易规则为基础。业务模式可以创新,但交易规则不能轻易变动。即使是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中,贷款也要建立在借款人的交易历史数据上。交易规则应包括对价、真实交易、合约、充分沟通等。“要为贸易而融资,不是为融资而创造贸易”,德意志银行的格言,应该值得我们深思。五是采用先进技术和工具,打造物流业的4.0。智慧物流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之上的,物流信息化需要流程的科学化,流程科学又需要物流人积极创造、总结、升华,做大量的细致的基础性工作。

变革在进行中,小变革在聚集大变革。

篇9: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课题来源:2016年度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重点创新训练项目

课题编号:201610610456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正处于重要战略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重大考验,以经济新常态的视角,着眼于煤炭企业的问题和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创造创新方法进行合理的探索,来化解能源危机,开拓全新的煤炭市场,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期望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煤炭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朝着优化、优质的方向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如今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由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煤炭行业作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煤炭资源问题

大工业时代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大量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煤炭资源的使用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煤炭资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回采率低,煤炭资源利用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分配不正确,相关部门更是缺乏对稀缺煤种的保护性开采措施,造成煤炭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2.煤炭企業管理问题

近期,煤炭行业在新能源的牵制下,盈利水平较低,并且随着近年来各项工业指标的下降,煤炭受到的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这对煤炭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当今的煤炭产业存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样性,生产集中度较低,人均效率提高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煤炭企业受到国有企业的影响,体制机制约束力大,行业管理得不到强化,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高层领导者重视经济利润,忽略对底层员工的深入关心与管理,导致员工们往往不愿听从上级指挥,直线职能制贯彻较难。煤炭企业在发展阶接替产业的同时,进行转产项目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使个别煤炭产业不能在竞争巨大的市场上立足,惨遭淘汰。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公司管理,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才是有效推动煤炭企业转型的关键步骤。

3.煤炭企业创新发展问题

许多煤炭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适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即使经过产业兼并重组也不能完善十分落后的行业规范,在煤炭行业进行创造创新十分困难,根据曾经的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的转型的方法通常是建立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大多数时候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有机调整是很不易的。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很多煤炭企业都没有做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多赢的局面没有形成。事实上,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应该建立在坚实和稳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应用,明确产业转型的新思路,能够共同促进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的措施

1.缓解煤炭资源的短缺问题

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不具备可再生能力,一旦资源耗尽就再也没有剩余资源的利用,并且受到当前科技水平有限的制约,煤炭的可开采能力不高,煤炭企业一旦面临着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丧失经济性,就失去了固定和特有的价值。因此应结合煤炭资源富集的地方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煤炭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减少资源的浪费。国家应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来压缩煤炭的产量,鼓励煤炭开采的部门寻找正确的方法对煤炭进行优质开采。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培养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在缓解煤炭资源短缺的同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完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改革正在推进中,预计建立大型的煤炭集团,煤炭企业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进行兼并重组,在煤炭的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切实完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减少安全事故,合理安置失业矿工,改进技术环境,在通风区引进进口设备,加强监控与改进煤质。确保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完善物流系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在煤炭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煤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资源整合。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形成企业的品牌优势,达到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目的。

3.创造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

煤炭企业应着重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使煤炭企业向节能低耗转型,提升整体效益,使煤炭企业的的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得到缓解,深层次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更多的煤炭企业员工认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战略,通过在行业内树立品牌文化提升转型升级后的煤炭企业的知名度,逐渐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企业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是发展的经济的经济动力。

四、结语

煤炭资源作为国家和世界的重要资源,占据战略地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济新常态下的煤炭企业的转型实践,要求我们增强信心,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形势,构建协同创新的企业新模式,使煤炭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合力促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国新.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始建于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4):26-28.

篇10: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总遵循。新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当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排头兵。

争当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保持中高速增长绝非易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速度回调是一个总体概念和平均概念,只要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速度,能快的就可以快。国家级新区有能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更大作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为保持中高速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从战略上看,新区自设立起就在改革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的重大使命。从区位上看,新区大都位于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从结构上看,新区处于本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基础比较完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既是产业集聚区,又包括居住休闲、城市功能、生态景观等区域。从实践上看,新区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步伐领先,在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上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可以说,新区得“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条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领头雁”。福建省福州新区作为承担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综合平台,要努力在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率先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当前,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其他地区一样会有起伏,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导向不能变。要发挥“三驾马车”协同拉动作用,适应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发展重心和着力点放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解决好“投什么、怎么投、谁来投”的问题,培育新的投资热点和增长点,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突出项目带动,持续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大项目,以增量带存量,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率先突破更为紧迫的产业转型。有的地区之所以陷入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的困境,原因就在于对产业转型缺乏前瞻谋划,忧患意识不强。新区要在转型升级上先行一步,积极探寻转型升级新路径,“转”出新区未来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依据“产业链全景图”,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又立足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率先完成更加强劲的动力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新区要保持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加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

争当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区相较于老城区的优势在于改革动力更足、创新活力更强,应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试验功能,在城乡统筹、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让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履行得更加到位。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既是设立新区的重要目的,也是新区必须具备的鲜明特质,更是新区长期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区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创造经验,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新思维认识新常态,以新探索适应新常态,以新经验引领新常态。福州新区是引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复制推广其他国家级新区的成熟经验;又要立足自身禀赋,打造自己的特色。

在开发建设模式上探索创新。在加快建设、转型升级中,如何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保证新区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成为新区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福州新区以投资集团和专业公司为平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结合新区项目不同特点,采用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捆绑、城市资源与城市改造捆绑的形式,逐步推广以各类基金直接投资为主的债权性投融资模式。

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探索创新。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让市场自主发力,给市场让出空间,才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福州新区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模式,完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在扩大开放合作上探索创新。坚持扩大开放,能够为新区建设树立参照目标、倒逼改革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引来要素资源。福州新区具有“四区叠加”优势,要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枢纽城市;着眼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特色优势,促进更多投资贸易便利政策向新区范围辐射延伸;借助毗邻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地缘优势,积极推进岛区联动、协同发展。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深入实施闽都人才集聚工程,加快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争当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传统低层次的造城运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建设新趋势。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更注重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通过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增加人们实现就业、获得服务、拥有更好生活的机会。

新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建成区,而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市区、新城区。新区大多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拥有较好发展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在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的宜居宜业示范区,为全国城市发展积累新经验、提供新样板。在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秉持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产业布局、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一体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福州新区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坚持把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魅力新区、绿色新区、幸福新区。

在推动协调发展上有新突破。实现协调发展,既是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拓展新区发展的平台空间。福州新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在强化新区与老城区交通互联、人口互通、资源互享,疏解老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的同时,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新区延伸,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着眼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完善社会治理上有新加强。新区产业不断发展、人口大量进入、功能日益完备,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福州新区着眼提高现代城市治理能力,坚持法治思维和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确保新区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篇11:新常态下煤炭物流发展对策论文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运行特征,分析了保安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五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湖北;保安业;发展

所谓新常态既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单纯的追求经济规模转向重视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由生产经营中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要求我们认识到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更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保安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生产和维护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助推服务业主导经济新常态中实现保安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它值得我们为之作深入探讨。

一、新常态下保安业呈现新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优化的阵痛期,势必造成保安业在经营运行中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转型升级阶段保安业经营压力增大,主体业务放缓。首先,由于经济下行对保安业需求减弱,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小安保规模,甚至干脆直接自主招聘未经培训的安保服务人员,从而缩减了保安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有效需求。其次保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人防为主,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技防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和业务模式创新,无法满足现阶段客户的安保要求。再者保安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国家政策变动和市场调整信息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分析的能力,更加谈不上根据潜在风险制定合理应对方案。最后保安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一些企业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员工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的情况,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工作作风懒散,办事拖沓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保安业的发展。

二是保安业缺乏质量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严重制约保安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保安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行为标准不规范,使得市场对保安行业服务质量好坏缺乏评判标准,导致经常出现服务纠纷。绝大多数保安企业内部组织所建立的是传统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保安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不同的行业早就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SO/TS 16949《 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 1348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因此保安业有必要出台一套通用的,与保安业相适宜的服务质量体系标准。

三是保安行业从业者职业化程度不高,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长期以来,保安行业从业者主要是由本地的下岗待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等组成,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从业人员往往是因为自身年纪大、学历低、缺乏技术,选择保安这一职业;还有就是虽然比较年轻,学历较高,但是把保安工作当作跳板,只是因为迫于就业压力,一旦找到更好的发展就会跳槽。可以看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提升保安队伍整体素质,更无从谈起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和提高保安从业者社会地位。

四是外资保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保安行业竞争压力空前增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逐渐打破国家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各行业均向外资开放。作为保安业除了武装护卫等特殊服务外,也全部向外资开放,包括英国安保巨头Group 4 Security(G4S)和日本西科姆保安公司在内的国际保安公司巨头,正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于北京、上海等地尝试物业管理、安保咨询等业务。这些外资保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营销模式和技术防范服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如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使保安员掌握一整套细致周到的日本式服务模式,得到客户一致好评从而达到传播公司优秀服务水平的营销目的;此外,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自己高品质安保技术和先进的技防系统已经获得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著名金融机构的认可,并为其提供技术防范服务。

五是恐怖主义盛行造成安保形势越来越严峻,保安业及其从业人员从业风险增高。我国近年先后发生昆明火车站恶性恐怖事件和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这些恐怖袭击可以看出恐怖分子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只要是人口稠密、安保可以被突破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反恐形势越发严峻,恐怖事件短期之内可能还会激增,全国范围内反恐压力增大。因为我国国内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整个保安业反恐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可实施的反恐应急预案,发生恐怖袭击时保安企业和保安从业人员往往陷入被动。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出现新机遇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服务主导型经济,保安业尤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湖北为例,全面探究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发展机遇。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2015年,湖北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需求侧调整优化有效推进,“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50.48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838.8亿元,增长7.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7%。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2%。湖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快于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增长10.9%。健康、平稳发展的湖北经济为保安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发展经营环境。

从经济发展空间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切换给保安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选择。经济结构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将为保安业提供更多优质客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进入加速推进的时期,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6.6%,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新的户籍制度管理制度,这将促使居民安保需求快速增长,为保安业带来更多、更大的客户群体。国家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大批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拓展市场,建设项目,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何保障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将为保安行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提供契机。

从经济发展机遇来分析,经济增长预期可以预见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涌现新机遇。一是政策机遇。省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方针,提出经济工作“三维纲要”。指引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群策群力建设富强湖北、美丽湖北、幸福湖北。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湖北视察时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全国发展大格局当中起战略支撑作用。希望湖北在发展和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随着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战略地位的确立,保安业将迎来新一轮大交通、大物流、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等市场机遇。二是后发优势。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产业承接阶段,湖北地处东西、南北节点,正是加推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安保需求旺盛,为保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三是人才优势。近年来湖北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返乡进入保安行业,在为企业注如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了沿海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三、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需用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面对挑战和机遇,保安业要认清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新思路,保证保安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保安业新常态下把握提质增效升级。一是要强化保安企业和客户互动,着力提高保安企业工作效率,认真开展客户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从而达到扩量提质发展,逐步成为保安业提高安保服务技术的主要方法。二是建立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保安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保安业发展活力。三是保安业在努力发展安保主业同时,要着力向安保相关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多元化业务结构,争取向新型保安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保安服务业。四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保安业融资渠道,支持保安业谋求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保安业发展经验,再根据中国国情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安服务业。

(二)加快保安从业者教育培训和职业化建设。一是培训教育分类分级,根据保安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和具体岗位分工不同,采取因人而异、因岗而异的培训方式,最后积极推进保安从业者薪酬与级别挂钩。二是在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要做到保安理论教学与勤务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多元化,由社会、院校、企业共同完成对保安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争解决保安业高端人才匮乏的局面。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保安从业者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保安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并留在保安业,是保安从业者职业化的基础。五是严把保安从业者资格准入关,统一从业者考试发证和招录标准,严格推进持证上岗制度。

(三)把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是通过建设“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打造云保安服务,开展线上安全服务购买和线下体验方式,还有开展网上安保咨询服务、远程安保服务和个性化实时安全服务等业务。二是可以预见不同以往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势必将延伸出许多符合市场需求新的安全服务,传统的安保服务手段和方法将被新的技术替代或革新。三是保安业要抓住大数据和大平台去尝试保安服务的新业务,伴随着以互连网支付平台和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互连网的安保服务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四)加快实现保安业国际化和现代,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是根据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公安部、国资委、安监总局、全国工商联联合颁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保安业必须对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派出人员开展境外安全教育和培洲业务。二是开展对走出去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业务,从大安全思维观念和角度出发,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结论,必将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和肯定。三是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专业外包安保服务,走出去企业单位的安全保卫法规制度一旦建立,将需要大量有安保实践经验、具有独立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的保安从业者,负责驻海外各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四是保安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保安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坚实产业。国内保安企业要走出去与国外同行开展业务和项目的合作,共同服务于有需求的中外客户。积极兼并收购或参股海外保安公司,扩大业务的领域和范围,勇于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

(五)狠抓保安业工作作风建设,既要加强内部管理,又要对外树立形象。一是保安业越是快速发展越是要注重内部管理,把“安全防范无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内控风险保障机制,杜绝管理无制度、决策无程序等现象。把高效的内部管理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有机结合,努力保障保安企业稳健经营,发展不走弯路。二是要注重树立外部形象,因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一些人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使社会大众对保安业存在误解,已经成为保安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对此,保安业要加强舆论引导,解惑答疑,紧紧依靠宣传阵地,营造保安业良性经营发展的大环境。此外,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文体和公益活动,从而改善和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展现保安从业者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完世伟,以高成长服务业为引擎应对经济新常态 [2] 浅议保安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上一篇:深圳公司减资的条件及材料有哪些下一篇:学生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