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2024-04-08

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共6篇)

篇1: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今天的小学生们热衷于交往,渴望友谊。但许多学生在师生间、同学间交往时,心理常会有一种无形的阻力妨碍他们与别人正常的交往。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教育者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

如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 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互动。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与学生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归因,并形成一定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差。由于教师的偏见带来的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解释学生行为时要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注意避免形成刻板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

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望时,例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教师在全班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一个同学是难免的,但如果教师在责罚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较好的控制,言词过于偏激或进行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形式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如果这个同学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则教师的这种做法就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师生的对立现象。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 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产生能力低下的感觉,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自暴自弃,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教师要发挥期望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泛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怀有积极的期望,并使他们了解到这一点。

2、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对他们来说有适当难度的任务,并从中发现积极机的意义。

3、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要特别注意对后进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二、 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良好的班级成员为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在这样的班级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对关系到班级的事物都具有责任感,而当某一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他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伸出援助只手,并为形式积累了建立人际关系的超过经验。

教师为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确立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成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对共同目标的追求能保持他们行为上的一致。教师在指导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时要把社会要求、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使学生的目标在集体得以实现,并能用集体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

2、 改善班级中的沟通渠道

班级中的沟通渠道很多,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必要条件。有一些学生往往对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明确,认为独处挺好或往往对人际交往就是拉关系。所以教师应向他们讲明人际交往对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有哪些作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三、 培养学生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讲座、介绍相应的书籍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

1、树立交往的自信

许多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交往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例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喜欢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强烈的自尊感和要求被人认可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欲求,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交往时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体方法有:

(1)让别人保住面子,不要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当别人的错误损害了我们的时,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例如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容易接受,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对现在不对过去。

(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为探讨问题争论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来改变对方,则往往适得其反。

(3)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人们一般的倾向是肯定和维护自己现有的思想、行为。来自别人的赞扬强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的信念。这种奖赏使人感到舒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赞扬者会给予感激或友善的回报。

4、 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指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四、 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向学生介绍亲子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及表现,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正确地看待父母。

第二、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与父母的沟通。多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谈一些学习生活中的事情,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同时也了解到父母的思想及其原因,这样才能达到互相深入理解。

篇2: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教师权威与学生尊严的同构 [理论阐述]

所谓 “权威 ”,《新编汉语词典》定义为: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美国学者克利弗顿(Clifton R.A.)和罗伯特(Roberts L.W.)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感召权威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

(1)教师制度性权威与学生尊严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定权威,都只是一种外在性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此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这种制度性权威带来的 “师道尊严 ”,在现代社会遭到强力批判。张宗麟曾经认为,过分的师威会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儿童个性发展、养成阿谀逢迎的行为,因此大声疾呼: “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也曾经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简单否定制度性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性权威包含对学生尊严构成否定的可能,教师绝对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性权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2)教师感召权威与学生尊严

感召权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获得的权威,是教师的道德付出得到的职业回报。“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卷一)教师的感召权威通过为人师表得以体现。“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檀传宝先生对“师表”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特色,他认为:“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 ,“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 ,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意。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檀传宝:《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 3期。)教师的为人师表,必然要求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而身教,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行动上的道德楷模。关于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样,身教成为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身份约束。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对教师的德性就做了明确要求: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舒新城回忆幼时在后溪垅回龙阁读私塾时的情形,他说: “平常遇着乡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争执,总是请先生代为解决,而且作了日常实务的顾问。所以一乡有了一个私塾,那乡间的人民都无形中感到一种光荣。”可见,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

(3)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尊严

学生是求学之人,教师的渊博知识是树立自己权威的重要条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对教师的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271、334页。)很显然,元培先生将教师的学问不仅理解为知识的渊博,还包含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的探求精神。教师依靠知识树立的权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值得服从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既是向教师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向知识表达敬意。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构成对学生尊严的否定,因为这种权威并不是老师的外在施与,而是学生的自觉体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推崇。

[案例分析]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高中老师的回忆

记得高中时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我们看起来像是老太太的张文林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声音不高不低,讲课清晰透彻,在她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学习很见成效。第二位是年轻漂亮的邹老师,虽然说话娇声娇气,连批评人都像是唱歌,唯教学一丝不苟,面对一帮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的男生班,用出色的教学能力令我们钦服。第三位是马奔老师,老教师,读课文很有激情,读古诗摇头晃脑,还给我们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古诗,尽管不怎么懂,但是喜欢听它的韵律。

----搜狐:中国教师回忆:我的高中老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能感受他们师生之间教学上的享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然不言而喻。第一位“深度近视”的老太太教师讲课“清晰透彻”,第二位“娇声娇气”的年轻女教师讲课“一丝不苟”,第三位“摇头晃脑”的老教师讲课“很有激情”。三位不同的教师,用他们不同的优点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相同的权威。可见,教师权威的树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挥自己的所长,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自己,乃是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的最好方式。

[问题讨论]

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人不是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正确回答,是对教师的职业不敬。

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意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无所不能,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考倒老师的机会太多,仅就知识信息而言,教师相对学生已经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与学生相比正在成为知识的落伍者。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于,教师对知识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样的信息,教师能够做出与学生不同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多方位的思考。

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学生坦诚自己的“无知”,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面临知识权威的挑战,但自己的坦诚则肯定可以获得感召权威的加分。当然,我们可以在向学生告知自己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我们将有两份收获:学得了一份新知识,做了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师尤其要避免不能回答学生问题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据载,2001年 5月 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 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例证。其实,这老师死的很冤,按照这种死法,没有几个老师有幸活下来,因为每个老师都存在被学生考倒的可能。然而,大学哲学教授不会做高中生的哲学试卷,大学语文教授做中学生语文试卷不及格者大有其人,但大学教授不会选择自杀,甚至不会感到难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是一张高中试卷所能测量的。同样,高中老师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所能否定的。

请注意,教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只能是偶尔而不是经常,只能是难题而不是常识。

2、教师教权与学生学权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 “教权 ”的落实,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 “学权 ”的落实,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师生的教学交往预置前提。

(1)教师教权

教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和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具体表现为:

教学主导权。教学主导权并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权力,更多地是指教师用教育行动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籍此实现自己的教育创意,是教师最基本的教权。但当下,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之间有时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育行动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应试体制正在窒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行动。高中教师的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在应试体制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智慧集中于教学大纲和“正确答案”,教师不经意间形成了“萎缩性”思维,失却了教学的创造性。所以有人说,高中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愚蠢,愚蠢人变聪明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现有的体制下实现教学主导权的最大伸张,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化实现,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最好发挥,最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

教育批评权。批评学生是教师教权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将教师批评权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对立物,这是严重误解。其实,当教师批评学生时,主要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关注的人”,表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假如将学生的进步比喻为汽车的行驶,表扬是给学生提供动力,批评就是给学生提供制动,二者都是保持汽车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封建时代,教师的批评权以“教鞭”为典型表征,体罚成为教师行使批评权的基本方式。今天,随着体罚被禁止,教师的批评权也似乎处于没落之中。原因在于,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下,“批评”被无意间摆在了“非人性”之列;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关爱,对“批评”的心理免疫力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可能做出极端性反应,教师在行使批评权时的顾虑大大增加,担心家长投诉、学生跳楼。但教师批评权的弱化必然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蔓延,并淡化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消解师生关系的紧密性。

教育享受权。依教育的本性来说,教师的最大成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看到学生的心灵生长和人格进步,并由此获得职业尊严感和归宿感。但是,现代教师却无不受到无形的市场力量的钳制,同时受到技术性的考评体系的威逼,教师不得不以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如考分和名次等)为追求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依附于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根据调查,世界各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等。在这 4项指标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居于首位。3/4 的教师认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中国经济网 2009年 09月 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这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目的性价值被消解,工具性价值被凸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在沦落为一种纯粹的谋生行动。因此,当代的中国教师有责任矫正自己的教育享受观,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必然也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2)学生的学权。

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学生学权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尤其应该拥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对学生学权的丧失表示忧郁: “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今天,中学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尊重学生学权迈出的重要步骤。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 “课程 ”狭隘化为 “教学内容 ”,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姜秀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第 100~ 103页。)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权的解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课程精神的落实面临困难,特别是实践性内容很难从现有的考试方式中得到落实。学生的知识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以及上课自由权等,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得到实现。

当然,对学生的学权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因为学权的放纵也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蒋梦麟就对五四之后学生权力欲膨胀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学生的权力 “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者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 ‘校规 ’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蒋梦麟:《西潮 ·新潮》,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 132页。)

所以,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权,有什么程度的学权,怎样在保证教师教权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权,这都是当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由的尊重,就是为师生关系的和谐预设空间。

[问题讨论]

怎样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教师在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该有心理准备。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生命在爱情面前都显得渺小时,教师的劝诫的有效性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恋爱问题上就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恋爱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中学生谈恋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教师尊重这种权利。其次告知学生,教师在尊重中学生谈恋爱权利的同时,有责任告知中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并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弊端加以强化性说明。

再次向学生提出建议,而且必须明确告知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定要非常清楚,用跟踪、威胁等方式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3、教师 “真实 ”与“完美”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的 “真实 ”代表着坦诚,教师的 “完美 ”代表着高尚,二者均有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感召权威。教师的真实与完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位上,教师应该是“完美”的人。但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教师,将面临道德上的两难:教师是依生活的常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诚实,还是在学生面前假装高尚让自己变的虚伪?如果教师不伪装高尚,教师就面临言行不一的道德困扰,学生会问:一个自己都不高尚的老师怎么有资格教我们高尚?如果教师伪装高尚,学生也会问:伪装高尚已经是一种道德虚伪,道德虚伪的老师怎么教学生走向高尚?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完美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完美。

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完美形象示人,教师还必须让自己走向真实。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

教师是向己的人。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14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利益合理合法,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公布了首次由 24个国家参加的 “教与学 ”调查,结果显示,有 85%的教师具有永久性的工作,在丹麦、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等国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永久职位。稳定和安全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 教育观察 :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为首位》 中国经济网 2009-09-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此外,由于教师职业以学生为对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被学生所尊重、欣赏、甚至崇拜,教师也将获得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份重大的精神利益。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 ”,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54页。)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乞丐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完美,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是在 “真实 ”中走向 “完美 ”的人,由此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案例分析]

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学教师在点名时,不认识学生张海昶名字中的“昶”字,就自作聪明地漏报,最后装模作样地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啊 ?”等张海昶同学举起手来,教师继而反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名男生答道:“我叫张海永”。在一节公开课上,他提问该男生,连叫了几次“张海永”,均无应答。老师走上前:“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叫你呢”。男生忽地站起来:“老师,我叫张海昶,地球人都知道。”全堂哄笑。(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9页)。

其实老师最后的尴尬根源于自己对“真实”地掩盖。本来,不认识一个“昶”字,本不是什么大事,虚心向学生请教乃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选择,但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却企图用自己的小聪明保住面子,但却被“不给面子”的学生识破。学生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恶作剧性质,体现出对老师的不尊,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师“虚伪”的惩罚。所以,在师生交往中,做回“真实”的自己比虚假地维持自己脸面,是一种更明智地选择。“真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心理的开放状态。

[问题讨论]

教师是否可以接受学生礼物?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接受承载师生情谊的小礼物,如一张小卡片。学生的礼物应该是也仅仅是表达师生情谊的载体。

 教师接受的学生礼物应该与学生的功利诉求无关,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联的礼物接受都有利益交换的嫌疑,都会破坏师生关系的感情纯粹性。

 教师切忌接受学生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贵重物品或金钱。莎士比亚曾经说,金子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黑变成白,让丑变成美,让懦夫变成英雄,让老朽变得朝气蓬勃。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金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白变成黑,让美变成丑。金钱的力量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质地负面影响,让教师人格受到损害。老师应该清楚,当学生将金钱送给自己时,也将鄙夷送给了自己。

4、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理论阐述]

心理契约本来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引申于师生关系之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阿基里斯最初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表征领导与部属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互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申来津:《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教育研究,2003年第 9期。)心理契约在形式上没有明文规定,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状态,但是,“虽然它(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 ·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4页。)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实现双方的相互认同与接纳,让师生之间产生 “谐振效应 ”。它带来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最终延伸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体现着师生间的高度默契,表征着师生之间融洽的交往关系,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挚友特征。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心理契约给师生关系注入了高度的安全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师生的相处对彼此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师生之间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状态,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疑虑。

其次,心理契约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善意的解读方式。师生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心理契约建立的高度信任让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行为表示理解,即使做出了于对方不利的事情,对方也会基于善良愿望予以解读,给以宽容和理解。

再次,心理契约使师生之间的关爱成为高度自觉化的举动。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明示,师生之间已经通过默默地举动表达了彼此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一个情感积累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启,用真诚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感化,同时还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行动。怎样达成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步走:

   主动给学生以关爱 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默默地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尽量少用语言,让师生用心体验彼此的付出。

附录 :学生最爱听的 <<阳光语录》 .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莱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根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 ?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门 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引自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老师的感叹

那一年冬天,由于一次感冒,引发了我的气管炎,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每天都在不停地咳,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恰巧学校要我上一届公开课,当时,我选在了七(1)班。为了不使学生紧张,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告诉他们第二天要在他们班上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的那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准备课件,七(1)班的班主任来了,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她去教室的时候,发现几个大个子男生,正在安装他们班已经拆掉的阳台门,看到这些,她连忙去制止,因为他们班的阳台门已有些破损,当时是怕影响班容,才拿掉的。但听了几个男生的解释后,班主任没有再制止他们。他们说,孙老师的气管炎犯了,如果吹风,她会咳得更厉害的,会影响她上公开课的效果的,装上门,可以抵挡一些冷风。听着班主任的讲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为他们的细心,为他们对我的关心。

----来源于《风中的成路: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第 123页。

几个大个子男生,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担心外面的冷风加重老师咳嗽,在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对老师的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尊师行为。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偶然行动,但却是师生感情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孙老师为学生付出之后学生给予孙老师的真情回报。、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是指师生关系要保持在师生的角色范围之内。师生之间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基于师生关系承担责任,避免超越彼此角色承担不必要的社会义务。

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的责任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责任行为超越了自身的责任能力。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总是喜欢承担“完全义务”,因为只有履行完全义务才会有道德上的绝对高尚。然而,道德对义务感的无节制推崇却可能让主体义务感与义务能力脱节,从而导致主体道德上的无能。毕竟,“人总是有所不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有限的存在物。”(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 3期。)教师责任过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产生道德上的歉疚感进而躲避老师,或者教师的责任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学生自由的干涉,学生同样会躲避自己的老师。

教师超越自己的角色承担义务或者放大自己的角色义务,意味着承担了比社会赋予的更多的道德责任。然而,教师对角色责任的超越却面临着可能的道德风险。超越角色承担道德责任导致的道德过度可能构成对学生道德权利的剥夺,让善成为不自觉的恶。有一种伦理逻辑是,自己的道德义务就是他人的道德权利,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越多,他人获得的道德权利也越大。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履行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道德权利,教师履行道德义务的合理性必须以不损害学生的义务性权利为前提,否则,自己的道德义务就不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权利。

[案例分析]

关于师生恋爱

我的朋友真是傻,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结了婚的男老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现在不知道如何开解我的朋友诶。

以下是网友的回答: The Problem Got Serious~

其實無乜焐恏啊!自己中意咪得咯,焐洗理其它魜點唸!中意米得咯...不过结佐婚就悟好喇

我就觉得无咩问题啦,终有一日,学生会陆续毕业,甘就可以自由甘选择自己中意嘅人拉!~~~ 中意老师..可能一半系出于单方面好单纯嘅倾幕 &欣赏.....假如真系中意嘅...米放胆去.....不过...结左婚就米拉!~~~~ 都无咩啊,自己中意就 OK拉

网上就此开展的调查: 你是否赞成师生恋? 共有 163 人参与投票,赞成 12.27%,反对 26.99%,无所谓 60.74%。

(来源:广州学生网论坛)

师生恋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从网上的对话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师生恋爱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转化为恋爱关系的心理与道德阻力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学生爱上老师有时候不可以避免,但一般来说,老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严格控制在“师生角色”的范围之内,并从语言和行动上以教师身份规范自己,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问题讨论]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吗?

教师不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关爱的义务,其前提是教师给与学生的爱永远只能是师生之爱,这是教师角色所规定的道德责任限度。

如果教师超越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以关爱,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教师的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心理排挤,侵占了属于父母专享权利的子女之爱,教师就构成了对学生父母的道德侵权,陷入了对学生父母的不道德。

篇3: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学生,和谐关系

班主任是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方面的教师, 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 只有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和谐良好的关系, 学生才能够与班主任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接受班主任的指导与教育, 共同克服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但现如今的小学教育,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管理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种观念虽然在新课改的发展中有所改变, 但许多教师依然难以完全摆脱这种评价标准, 而兼任任课教师的班主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更是容易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程成绩带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班主任往往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这种差别对待, 也让许多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愿意与班主任敞开心扉, 影响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构建。许多班主任对于繁重的班主任工作难以树立正确的观念, 往往更侧重于课程教学, 忽视了班级管理工作, 难以投入更多的热情在关心、了解学生方面, 面对学生犯错, 许多班主任会通过批评、找家长等方式来让学生得到惩罚, 却忽视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这往往会造成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进一步僵化。

二、构建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有效对策

(一)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小学生活泼好动, 许多班主任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 往往会通过塑造严肃的教师形象, 让小学生产生敬畏心理来实现。与此同时, 班主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由于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这就让许多班主任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而到了课后, 班主任再想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 , 许多学生会畏惧于班主任课堂上的严肃形象, 从而与班主任在课后也拉开距离。因此,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 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笔者是一名班主任, 同时兼任语文教师,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笔者会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各种游戏环节,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 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习字词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进行北京课改版教材小学语文二上《四季的脚步》的教学时, 笔者在让学生学习“脚步”、“金蝉”、“鲜花”等字词时, 设计了“你画我猜”的游戏环节, 让一部分学生画出词语内容, 让另一部分学生看图猜词,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笔者也参与到游戏当中, 在游戏过程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 塑造班主任良好的形象

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语言行为具有重要的师范带头作用,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 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 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因此,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在衣着和行为上, 班主任应该做到为人师表, 避免过于呆板的服装, 造成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同时也要避免衣着过于花哨, 显得为人浮夸, 在为人处世上, 应该谦逊和蔼, 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师范性。班主任还应该做好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对教师的依赖于信任。除此之外,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通过民主管理, 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主体, 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一份子。

(三) 对待学生严慈相济

虽然班主任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要避免过于严厉, 造成学生不愿意, 甚至不敢与班主任交流, 但这并不是说班主任就应该完全放下教师姿态, 完全听从、放纵学生, 因为这种过于溺爱的管理方式, 虽然会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 但也会影响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许多学生会因此不服从班主任的管教, 降低了班级的管理质量。因此,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 应该注意严慈相济, 既让学生愿意与自己交流, 同时又能够尊重、听从自己的管理, 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例如,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会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趣味测验等方式, 巩固、检测所学知识, 但往往有些学生的回答不够好, 这时笔者并不会只是单方面鼓励, 也会指出学生回答中的错误, 提出完善意见, 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为严谨。

(四) 通过情感关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情感关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情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通过情感沟通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 在进行五下课文《母爱》的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班里有一个小姑娘写到自己的母亲整天上班, 没有时间陪伴自己, 作为班主任, 笔者找到了这位学生进行沟通,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让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 与此同时, 笔者还与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除此之外, 笔者还推荐给学生一些关于父爱、母爱的读物,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父母的艰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以及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班主任必须端正工作态度,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对待学生应该严慈相济、恩威并施, 同时通过情感关注不断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孙丽艳.小学班主任与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02) .

[2]廖燕萍.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对策[J].学周刊, 2016 (06) .

篇4: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任务及规范行为的不同,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这种和谐关系能否建立以及和谐程度,对教育活动及其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多是在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完成的,师生之间直接接触形成了更为复杂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笔者试图从意义、前提和策略三个方面来谈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1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我们当代体育教学理论中一个常新的教学话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观查我国教育的几次改革,就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正确师生观的建构与否〔2〕。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的许多新的课题,以及带来的学校师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事实,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从微观上讲,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教师的教授目标转换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转换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3〕。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育教师为自己的努力能满足学生而充满着优越感。若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很可能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懒得把已知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旦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就更别说去想着法去“充电”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谐师生关系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师徒如父子”。如今很多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只听教师的话,教师说一句胜过自己说十句,这种现象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学生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乐意去跟教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一起解决问题。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大胆进取,开发思维,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前提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教师应对自己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尊重别人,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的人格特征。体育教师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实的专业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同时还要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有博采众长、优选精华的功底,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面和更新专业知识。体育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参与体育活动,那么就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自身素质越强,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威信也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取决于多个方面,有内因和外因的因素。外因包括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及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重视、配合和尊重。内因包括体育教师本人的工作效能和工作业绩以及自身优秀人格的榜样作用。内因是关键,因为威信的建立主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而不是靠外来因素捧起来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这是体育教师建立威信的关键,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才会与学生融为一体,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师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3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新课程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民主与平等理念,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其次,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这样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和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和学生之间小组学习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以此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nlc202309030147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善于讨论,体育课也不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所造成的。学生的传统观念不改变不足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陈规,从多方面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和蔼可亲,少一些打击批评,多一些鼓励赞赏。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交流更加积极,练习更加勤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民主氛围中,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严格按统一的标准即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列入评价范围,特别是对一些先天身体素质不好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显得不够公平,严重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也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评价中,这样做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

4结论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威信是建构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体育教师与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的策略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春伟.河南省本科体育院校师生关系类型及影

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2〕曹熙.大学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165-166.

〔3〕白东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之我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17(2):159.

〔4〕霍军.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学学刊,2012(2).

〔5〕赵子健.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

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

(责任编辑:李远伟)

篇5: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江西省玉山县第二中学

王盛标

建构交往互动、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则成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和谐。

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发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真实和谐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和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平等对话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显然,在思想政治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

当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即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发言、共同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师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的“奴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已,消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相互尊重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自身众多优势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方式;在情感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的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一些行为特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行为特征,有效地实施有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令教师想不到的奇思异想,教师千万不要棒杀这些与自已教学思路不一致,或与教材不相吻合的,甚至显得“笨拙”的奇思异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异想,因为这可能是学生即将闪现的智慧火花和将要萌芽的创新思维。

(三)彼此评判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交而不往”,或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的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交往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主体之间交往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相互和谐,还离不开彼此评判。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同时使自己在交往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还是实行班级授课制,在这种教学结构下,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教学交往就难以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就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所以把握“评判”机制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师生间真正的和谐关系是必要的。

(四)共享智识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文化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学生这个课程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师生共享相关的经验。“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如思想政治课上,这样的引导既能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也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收和接纳他人的学识,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话与交流,在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包括对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又包括对知识、思想、方法的理解方面的和谐。前者使双方相互作用,需要、意图、意见和行动达成一致;后者使学生在交往和相互理解中,获得经验、自我理解,实现和谐。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注重交往实效。就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现实而言,在引导学生对人际关系及知识、思想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较多,学生之间的交往极少。而在这极少的学生交往中,又主要是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很少,学生个体与小群体之间的交往则更少。单调的交往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适当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教师个别指导,甚至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上台执教或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实际知识内容展开,特别是讨论思维有较大挑战性、个人努力难以解决、有较大歧义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理解中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篇6:浅谈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和风细雨润无声

—浅议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作者:李 萍

单位:文峰中心校 2009年5月6日

[正 文]: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课堂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语言、陶冶情操,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语言环境,有的放矢地设计和使用风趣睿智的教学语言,对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创设英语教学环境,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创设和谐课堂,建造和谐关系的基础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消除紧张的上课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课堂环境,审时度势的运用教学语言,使用表扬、激励等语言,有效地控制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和乐趣性。其实英语教学的主要难点就是汉语与英语学习之间运用灵活运用语言的难点,平时我们的学生所想所听,所说的全是汉语,只有课堂才是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地,所以教师尽量要把握好课堂的几十分钟时间,多用英语表达,与学生语言交流沟通,刻意营造英语语言环境。如我在对小学五年级新生第一次上课时,就用英语与他们问好,作自我介绍:

二、促进师生沟通,建构和谐关系的源泉

和谐的关系需要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如春风一般的温暖,同时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谐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对英语学习有很高的兴趣性,敢于主动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源泉,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建构和谐关系呢?

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个性和情感的人,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尊重每位学生的才智能力,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对学生尊重与否往往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愉快、和谐。尊重学生就会尊重孩子的发言,聆听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权力,使他们主动、乐意地参与至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不用命令性语气,如:“Do some writing.”,“Move your chair back!”,而应该多用协商式的语气,如:“how about read them once more?”,“Do you mind moving back a bit?”这种征求式的语言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会拉近了许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2、宽容学生,信任学生

宽容是人类最美好的本能,在英语课堂上要多宽容、多信任学生,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信任和期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课堂提问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的主动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交流,更多的是教师的声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内容,是一种不平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的人。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综合素质化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建构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一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馈的过程中都可以将师生对话的方式贯穿进去。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习提问等手法,为新课的引入铺路搭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对话检验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对话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堂反馈中也离不开对话,有时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同学彼此之间进行讨论,或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因此,师生间和谐的融洽关系,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去参与学习。

2、分组讨论,协作共进

伟大的教育家罗杰斯是这样给教师定位的:“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学生作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体会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超给力的指导老师信宝典下一篇:哲理句子唯美简短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