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期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能反映出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当然要由文章的最终的完成结果和客观效用来决定。

第一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一、 2008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情况

在中国知网上以“语文教育”为题名检索,得到论文83篇;以“语文课程”为题名检索,得到93篇学位论文;以“语文课程论”为关键词,能检索到2篇。除去重复篇目,共得到语文教育研究相关硕士论文118篇。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论文54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论文64篇。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的还是教育硕士的论文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一)

在中国知网上获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54篇硕士论文中,关于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论文0篇;关于语文课程研究的有18篇,其中包括语文课程的相关研究12篇,语文课程标准2篇,语文课程资源的4篇;关于语文教材研究的10篇;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5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2篇;关于学生研究的3篇;关于语文教师研究的3篇;关于语文教育家9篇;关于语文教育史的0篇;关于语文美育的3篇;其他相关研究1篇。表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54篇硕士学位

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方向1数量(篇)1百分比(%)语文教育宏观研究1010语文课程研究118133.4语文教材研究110118.5语文教学研究1519.2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1213.7学生研究1315.6语文教师研究1315.6语文教育家研究19116.6语文教育史研究1010语文德育美育研究1315.6其他相关研究1111.8合计1541100(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二)

在中国知网上获得的64篇硕士论文中,关于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论文0篇;语文课程研究的有21篇,其中包括语文课程的相关研究11篇,语文课程资源的10篇;关于语文教材研究的4篇;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12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1篇;关于学生研究的0篇;关于语文教师研究的7篇;关于语文教育家4篇;关于语文教育史的0篇;关于语文美育的13篇;其他相关研究2篇。表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64篇硕士

学位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方向1数量(篇)1百分比(%)语文教育宏观研究1010语文课程研究121132.8语文教材研究1416.3语文教学研究112118.7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1111.6学生研究1010语文教师研究17110.9语文教育家研究1416.3语文教育史研究1010语文德育美育研究113120.3其他相关研究1213.1合计1641100

二、 2008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从中国知网上获得的118篇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多集中于对语文课程(39篇)、语文教学(17篇)、语文德育美育(16)、语文教材(14篇)和语文教育家(13篇)五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

在研究语文课程的39篇论文当中,对语文课程资源中校本课程研究的最多。有的专家认为校本课程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私人教学场所已经出现。但校本课程的真正出现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之后,并且在一次次教育改革中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其中较为活泼的一部分,值得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认真探究。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迟慧的《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从校本课程产生的背景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出了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建立的课程政策,加强师训建设,优化课程资源,营造教育氛围,建立课程评价机制。而更出彩的地方是该论文还从我国语文校本课程的角度论述了校本课程在我国经历了短暂而曲折的历史,分析了校本课程在我国教育土壤中的成长与发展,以及未来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对有中国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十分有益。

(二)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其中阅读教学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在笔者获得的17篇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中就有14篇关于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主体不同,对阅读客体的理解当然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所有的答案都是统一的。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元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夏静芳的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做了研究。论文从阅读性文本的客观属性和阅读教学的价值导向性出发,并且考虑到阅读主体的认知水平对多元解读的制约,理论上以现象学和接受学为基础,对多元解读现状加以分析,探索“多元有界”的阅读观。当然,多元解读并不仅仅是对理论形而上的研究,还应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寻求一个最佳的多元阅读方法,并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多元阅读时应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相关的建议。

(三)关于语文德育、美育的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学校多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育和美育。美育课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课题,但是究竟什么是美育?怎样对学生实行美育?又有哪些实践美育的方法?一直没有完整准确的梳理。湖南师范大学曾朝晖的论文《论当下中学审美教育》,就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此外,对当下语文教师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通过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了重要的论述。这篇论文偏重理论的梳理和论述,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州大学朱艳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则从中学语文美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构成要素入手,提出了中学语文教育中操作性强的美育实践方法,并认为需要在语文美育原则的指导下,使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践实现新的突破。朱艳的论文更侧重于美育的实践。所以,这两篇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述使得关于中学生的美育研究更全面。

(四)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传统的语文教材多以训练学生的“双基”能力为主要编写目的,并能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但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程是以学社为主体,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这一点创新也应体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华东师范大学周爱民的论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研究》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结构入手,对其创新点及对教与学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做了分析,并对该系列教材的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做了重点阐释。此外,他还为能更好的使用此套教材提供了具体的建议。总之,这篇论文让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关于语文教育家的研究

很多高校语文课程教育专业或多或少都对语文教育家有所研究。古代的和现当代的教育家均有。而其中研究比较出色的是扬州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朱敏的论文《论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顾先生为推进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论文涉及到顾老在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培养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并且按照顾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背景、形成基础、核心内容和其思想的延伸拓展一一展开。这对研究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推进新课程改革、指导语文课程的实践有着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三、 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长处与不足

(一)论文选题方面

本年度的论文选题范围比较广泛,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家等11个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喜欢选择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较多的题目,这样就会有比较多的参考资料。所以,从上文的两个数据分析表格也可以看出,对语文各方面研究的比例并不平衡。

此外,很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选题在该年度的论文中没有得到认真地探讨,例如语文合作学习、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语文学习心理和师生角色定位等问题。

当然,在这些论文中有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具有实用性,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选题学术价值不高,失去了研究的价值。”①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汤文川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病态美”的辨析及其审美教育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李文华的《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建构》和东北师范大学宁林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研究》等论文。选题虽然比较新颖且不入俗套,有更多的研究空间,但它们的实际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却不是很强,研究意义也不是很大。还有的“选题大小不合适。有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太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深入研究;有的论文题目又太小,没有太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无法展开论述。”②

(二)论文内容方面

笔者获得的118篇论文多能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全方位地去论述某个问题。有的还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或意见。

但是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炒冷饭现象,缺乏个人独特的见解。在笔者搜索到的论文当中也存在这种问题,能够推陈出新,拿出自己研究成果的并不多。

论文在行文思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思维定式,这也是有些论文在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曾朝晖《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和苏州大学朱艳《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践研究》这两篇关于中学生美育问题论文的思路极其相似,两篇论文的第一部分都描述了当今中学生美育的现状,突出美育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并且分析了中学生要进行美育的原因;第二部分解释了美育和美育实践的组成;而第三部分则都是对美育实施的原则或方法进行了阐释。

此外,还有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角度虽然较好,但是论述的却不够清楚透彻,仅仅是就题论题,停留在浮浅地论述阶段,思维不够广阔和发散,有的问题甚至以三言两语匆匆带过。

(三)论文引文和参考文献存方面

该年度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文一般来源于学术专著、中文期刊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而中文期刊与博硕学位论文被引用和参考的比重远大于学术专著,其他类型的文献引用的不多。

此外,这些论文在参考文献或引文上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有些学位论文所参考的著作或论文过老,或者是引文与其要论证的观点联系不密切甚至逻辑上有错误,没有任何作用。还有的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目前期刊或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是:[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学术专著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当然,在论文写作当中可能还要借鉴一些研究报告或是条例等资料,关于这些资料的引用规范,研究生可以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另外,这些论文很少引用外文的参考文献或研究成果。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不仅要学习国内的教育知识,还要了解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总之,2008年度语文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较为广泛,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能够反映该学科在新课改下的发展趋势,并且为当今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7-20.

②常宝英.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研究生教育,2008,(18):47-49.

作者:李茜茜

第二篇: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期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能反映出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当然要由文章的最终的完成结果和客观效用来决定。本文主要通过对2006年度语文教育类(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毕业论文的研究,从宏观上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前人研究的重点,探讨论文写作的经验,了解论文写作的现状,发现研究的空白,从而寻找到创新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进行再认识。一、 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概况

通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知识平台的硕士论文数据库以“语文教学”为主题检索,2006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共计113篇(不重复计算),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毕业生论文86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毕业生论文27篇。通过筛选和分类,以语文教育研究对象为基准,把检索得出的论文分为11大类,其中关于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有4篇,占总数的3.54%;关于语文课程研究的有4篇,占总数的3.54%;关于语文教材的有14篇,占总数的12.39%;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有55篇,占总数的48.67%;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有1篇,占总数的0.88%;关于学生研究的有6篇,占总数的5.31%;关于语文教师研究的有7篇,占总数的6.19%;关于语文教育家研究的有10篇,占总数的8.85%;关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0.88%;关于语文德育与美育研究的有5篇,占总数的4.42%;其他相关研究的有6篇,占总数的5.31%。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一)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的86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毕业论文中,关于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有4篇,占总数的4.65%;关于语文课程研究的有4篇,占总数的4.65%;关于语文教材的有12篇,占总数的13.95%;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有37篇,占总数的43.02%;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有0篇,占总数的0.00%;关于学生研究的有5篇,占总数的5.81%;关于语文教师研究的有6篇,占总数的6.98%;关于语文教育家研究的有8篇,占总数的9.30%;关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1.16%;关于语文德育与美育研究的有4篇,占总数的4.65%;其他相关研究的有5篇,占总数的5.81%。

(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二)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的27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毕业论文中,关于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有0篇,占总数的0.00%;关于语文课程研究的有0篇,占总数的0.00%;关于语文教材的有2篇,占总数的7.40%;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有18篇,占总数的66.67%;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有1篇,占总数的3.70%;关于学生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3.70%;关于语文教师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3.70%;关于语文教育家研究的有2篇,占总数的7.40%;关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有0篇,占总数的0.00%;关于语文德育与美育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3.70%;其他相关研究的有1篇,占总数的3.70%。

二、 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语文教育史和语文教育家的研究

本年度的论文中,关于语文教育史的论文仅有一篇,为《国外语文教育对中国语文教育百年变革影响摭论》(湖南师范大学,朱洪涛),其文章主要脉络参照了扬州大学教师徐林祥先生撰写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全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受国外语文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得出“扬弃”的观点。一百多篇硕士论文,仅有一篇关于教育史,这说明了学生们对于宏观问题的研究还欠缺火候,或者说对于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脉络没有熟稔于心,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相比之下,研究各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论文就有近10篇,其中研究夏丏尊和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各有2篇。研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主要都是介绍教育家生平,思想背景,理论体系以及现代启示。这一类的文章,思路清晰,内容集中,写起来简单易行,作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问题不大,但是要想出彩,有一定难度。而比较独特的一篇论文是《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王彩霞),国内外学者对近代教会学校的科学教育、宗教教育、英语教育以及教会学校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影响方面研究比较多,少有对教会学校语文教育的研究。这篇论文可以说从选题上来看就给人新颖的感觉。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研究

2006年的毕业论文关于语文课程研究方面总共只有四篇,有3篇探讨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问题,有新意的一篇是《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聊城大学,王明建),文章主要通过对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的纵横比较,阐明两岸高中语文课程文件的特点和同异之处,总结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对大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实验和修订及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随着教育部在2011年底的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相信在今后两年的论文中,又会掀起一阵新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的热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之前的版本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重新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应用,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人类在进步,文化在传承,我们必须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紧跟时代的脚步,研究新语文课程标准带来的新课题。

(三)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方面,既有教材历史发展的研究,如《建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实验》(河北大学,刘占彦),全文以历史事件为顺序,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初中教材在各个历史背景下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提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议。又有关于某个具体新教材的研究,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研究》(扬州大学,包海霞),该论文通过与同时期其他教材的比较论述新教材在编写理念、编写体例,以及选文方面的特色,最后讨论其在实践中应用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有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如《越南〈初中语文〉与中国苏教版〈初中语文〉之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范德忠)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杜红梅),通过比较中外两套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以及结构安排上面的异同,发现不足,给我国教材建设带来启示。但综观既有的语文教材研究,似乎存有一个缺点,在语文教材研究中,语文教材的编制问题一直是个核心问题,但人们研究的重点取向多为“如何编制”,对“编制什么”的研究力度不够,也就是选材标准的研究力度不够,这是我们在下面可以重点研究的方向。

(四)关于语文教师的研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贵州师范大学,黄华宇),主要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这个概念,而相比之下《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扬州大学,王迎春)则是以语文教师素养,这个小的方面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个人素养的构建及其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

(五)关于学生的研究

对于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上的考虑,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陈继峰),《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格塑造》(四川师范大学,刘敏),也有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志教育等问题的。这一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满人文关怀,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三、 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

(一)论文选题方面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不仅仅就是简单地划定范围、选择题目,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初步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确定方向,选择课题。“能提出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王力、朱光潜著《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根据表一和表二显示,2006年度的语文教育的研究覆盖面几乎已经包涵了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选题范围十分广泛,但对语文教育各个板块的研究并不均衡。研究理论层面的论文和研究实践层面的论文相比,数量明显不足,比如,语文教育宏观研究的论文仅有4篇,而与之相对应的研究语文教学的论文高达55篇。所以说,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与语文教育实践层面相关的课题。

(二)论文内容方面

2006年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虽然包涵了语文教育研究的绝大多数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少论文在内容方面,对语文教育核心方面的研究,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理论深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的论文还是停留在语文教育表征问题的研究,而有哲学深度,揭示语文教育规律性的文章相对于实践性的文章来说占的比重少之又少。这种理论深度研究缺乏的现象,反映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对语文教育缺少必要的辩证思维与研究反思。大多数的学生都困在语文教育自身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很少有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联系,这种局限使得有些研究变得反复而毫无意义。比如,在语文教育家的研究中,就各出现了两篇研究夏丏尊和朱自清的文章。

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在内容方面存在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即缺乏一个对理论本身进行反思的“哲学化”的过程。语文教育研究失去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使语文教育的研究处在一种浮泛的状态。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最缺乏的不是经验总结,而是真正有深度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方面

针对论文所必须的创新,我们并不能仅仅从具体的选题以及研究的范围上来认识这个要求。其实,要想做到论文出新,也可以从研究方法方面寻求超越。通过研究2006年度我们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的文章,再看几篇其他领域的研究论文,立即就会感觉到其研究层次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差距,其他专业的论文尤其是理工科的论文不仅有着定性的分析,还有着定量的分析,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理有据,而我们语文教育研究的更多重视的是理论的分析。事实上,定性分析与量的研究都各有所长,许多语文教育问题需要定性分析和量的研究多种方法的结合。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2)

作者:袁昊

第三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借鉴

摘 要:借鉴英国课程硕士教育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以提升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为突破口,以紧密结合建筑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触媒,通过能力训练、教学内容、实践基地、教学方法、地域文化等方面搭建不同层次的训练体系,提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专业硕士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国课程硕士;专业型硕士;学科竞赛;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戚欣(195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吕静(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专业教育;谢宇轩(198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建筑类高校专业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06JHQYB0026),主持人:戚欣;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编号:201602),主持人:吕静。

建筑类高校是培养和建筑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的学科人才的应用类型大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学科和专业。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从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现有200多个领域的39种类专业学位,其中涉及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包括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等专业(见图1)。

专业型硕士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获得执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专业知识与训练的执业能力的训练,更多强调的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类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建筑类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紧密结合建筑类执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框架,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既要求培养有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院校的美学素养,体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特征,需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建设领域设计编制和管理领域实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生源背景的考生的涌入,导致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与手段错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单一和基本功较弱等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暴露。面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忽视创新能力与执业培养相结合的问题,高素质的专业型硕士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力求以规范、高效的培养过程控制来保证项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人才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建筑类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现状

目前,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培养是一种“师徒式”培养方式,学生从一入学就选定固定导师,大部分时间随特定导师进行工程项目、纵向课题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衔接方面,缺乏在教学中把传统设计教学、建筑技术、研究目标进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训练。因此,如何缓解专业型硕士教育面临机制问题,如何在学位攻读期限内将庞杂的知识科学地进行融合训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以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成为突破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借鉴西方成熟的专业型硕士教育模式,使国内的专业型硕士教育在本质上提高执业教育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筑类学科设计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性教育理念实施成果评价与检验途径,研究性教学是学科竞赛的前提和基础,学科竞赛是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实施途径,改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平台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及能力培养特点

(一)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

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伴随英国二战后经济衰退的特定历史背景而来。经济的复苏需要人才的支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促使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超过了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斯万报告》与《罗宾斯报告》中強调的教育向课程硕士为主的重心转移的观点一致[1]。

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与研究型硕士生完全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硕士的体制(包括制度、政策、法规等)建立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之上。

(二)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能力培养特点

1.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流失,英国课程硕士招生资格考核的门槛设置中,对学生本科学历的硬性要求相对较低,各院校对硕士录取条件的把握具有独立主动性。除了取得学士学位可以入学的条件外,甚至某些学校对本科学位没有要求,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招考机制为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受众面积,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侧重性和倾向性的选择对应的课程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质量的保障则融会在日常的教学评估过程中,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论文写作过程[2]。

3.课程硕士具有明确的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体系。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职业领域从事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并开设了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研究生从授课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企业人员或工程师以第二导师的身份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3]。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针对不同阶段导向和目的,强调知识传授的启发价值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视点,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力。基于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依托科研进行实践创新,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构建主干突出,构架清晰,级配分明,学科协同的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见图2)。

(一)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导向,构建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突出研究特色和模块组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研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突出特征为职业导向性,应用技能多样化、实践性强、内容庞杂是职业培训的主要特征。结合理论课内容扩展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以竞赛检验培训结果,进而选取不同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二)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载体,融合“朴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专业型硕士教学理念,强化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创新能力培训计划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并且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能力培训,强调教学体系强调整体性优化,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三)以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主体,强化以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

培养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模式,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模式。注重的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建立起包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4]。

(四)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执业技能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以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重专业型硕士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文化素质、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5]。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实践教学手段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从社会实践层面弥补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过程中规范兼职教师遴选、聘任、认证、监督的有序化,提升兼职教师的层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科研。

五、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训练

本研究注重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的建立,针对专业型硕士教学中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创新训练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6]。重点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创新性培养,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强调利用竞赛平台进行设计实践,将实践过程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下五个方面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训练研究。

(一)强化以设计师执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训练,强调各级别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原则,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研究性和创新能力入手,以培养和提高学科竞赛参与度为目标,减少教师规定性指导内容,而提倡引导性指导模式。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灵活的“Studio”模式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性设计训练和组织[7],教学过程倡导“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强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的训练,最终形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自主型科研探索方式,注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适应学科动态发展,构建团队协作为主导的研究学习模式

进一步凸显建筑类高院的办学特點,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环节得以体系化呈现,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论文讨论及设计竞赛研究小组,对同一课题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形成自主讨论、自主探索的科研方式及论文协作方式,灵活的团队协作模式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未来职业中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推行“三实”教学框架,即为“实验”(理论验证)、“实训”(专业技能的强化模拟训练)和“实践”(结合项目真实条件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应用)[8]。

在研究生高年级阶段,注重建立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重视分析与思考的设计过程,以“STUDIO”为核心的研究型课程从接轨到并轨的最大突破口,注重技术综合与创新强能力和艺术思维创新高素质,将专业型硕士培养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特别提倡研究方向结合地域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地建设发展出发,训练学生对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施工工艺等技术条件的探索。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以“实践应用和职业导向”为特征的實践基地

以工程实践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现实性的工程项目锻炼,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能力。注重设计训练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硕士的设计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实习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专项实习基地和集中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构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题与教学手段,对实践基地参与的职业设计师所参与教学的课时要求、工作模式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

(四)注重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深化专业研究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本研究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来进一步梳理实施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创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培养课程计划,在强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职业性要求上,一方面增加不同科目、类别和数量的实践类课程,调整与实际工程联系性较高的内容比例,另一方面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型的考核形式,对实践类课程增加考核力度,特别是在科研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科研结论与成果进行应用性检验。

通过综合性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类型的学科设计竞赛锻炼,分阶段展开研究型设计,挖掘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思维,提升他们活跃的设计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设计竞赛和不定期的设计工作坊设计的全过程参与,逐步训练学生执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独立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复合性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设计的实施性。

(五)整合素质教育支撑平台,探索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框架

目前国内建筑教育注重工程技术能力训练而较少文化意识熏陶,尤其缺少传统环境伦理和审美意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本研究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专业型硕士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提倡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与技术创新主动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支撑平台,从职业实践、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地域文化传承性四个方面建构开放式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框架。

具体从两方面强化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技术措施与手段,一方面是强化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审美意识、文化空间和建筑伦理五方面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生态技术、实地调研、IBM协同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技能培训,把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体现(见图3)。

通过对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和启示,增强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为目标,加强对专业型硕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能、思维模式和执业能力四方面的培养,系统性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作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构建等方面加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触媒,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体系平台,符合国家对建筑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陶劲松,张淑娟.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6):13-15.

[3]蒋春洋.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91-95.

[4]杨青娟,沈中伟.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8-112.

[5]吕静.“1+1+3”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93-96.

[6]蒋家琼.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5-109.

[7]沈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8]吴晓,王建国,徐小东.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建筑学报,2014(12):7-11.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戚欣 吕静 谢宇轩

上一篇:小学教育案例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