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2024-04-11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通用9篇)

篇1: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科学课,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小学生的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我每次教授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让学生觉得新鲜又有趣的问题或一些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能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根据磁铁的性质,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我用一个底部铁丝的小纸人,用磁铁在下面移动,使小纸人前仰后合的,左右摇晃,却始终没有掉下来,看到这里,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惊叹声,这是我说:“小纸人前仰后合,却不掉下来的奥秘大家想知道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就可以把秘密揭开的。”通过这样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2: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日常教学中课前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指向性差,缺少过程和方法的引领。长此以往,学生敷衍了事,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与预习联系不紧密,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提出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学设计从深挖课文的人文内涵,转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堂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主体

五年级人教版《桥》的备课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会写“咆哮、狞笑、放肆、祭奠”等词语。

2、了解故事大意,通过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描写老支书词句的意思;领悟比喻、拟人、拟物的表达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小小说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个性和结尾出人意料的表现手法,联系场景,学会运用。莫泊桑《项链》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桥》!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组内检查词语认读情况(1)组内互查认读(2)汇报识字情况

2、接读课文

生字词大家掌握的还不错,课文不知读的怎么样?咱们每人读一段,展示出你的最好水平来。

(相机指导“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3、概括主要内容。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的丈夫就是课文中的----老汉,他是党支部书记,我们可以称他为老支书;她的儿子就是课文中的----小伙子(师板书:老支书、小伙子)除了老支书和小伙子课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师板书:乡亲们)(指黑板板书):一场洪水来临后,乡亲们----老支书----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师评价。

三、质疑问难,筛选问题

1、基于预习,提出问题:预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分内容的和表达方式的)

2、视问题情况生能当时解答的即解答,不能解答的进行梳理筛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解决问题

(一)、解决梳理出的问题:老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写大雨和洪水的好处是什么?

1、组内根据预习交流汇总后,指定一人板书人物特点(要求用一两个词概括)

2、生默读课文,结合预习时圈画的词句思考、做批注。

3、组内交流,师参与,掌握情况

(二)、集体交流,体会表达效果,领悟表达方法

1、交流圈画的词句

⑴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读,生谈。相机板书神态并质疑:这是什么情况下?点出环境描写、修辞手法

所以你认为老支书是一个——(指板书)你看,结合当时的环境,细读人物的神态,我们就很好的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意图。(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生读,生谈。

你抓住了老支书的语言(板书),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有三个感叹号!

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老支书当时的心情怎样?(急切、着急)读出来!再急点!(2生读)②简短

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文字特别地少。)为什么?(生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洪水来袭,100多号人得生命危在旦夕,那容得一丝犹豫,容得一句废话!请你再读!(1生读)镇静自若!(1生读)毫不犹豫!(1生读)不容商量!大家一起读!

所以你们认为老支书是一个——(指板书)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生读,生谈。

多么具有威慑力的一句话呀!你冷冷的再读一遍。所以我们说老支书是一个——(指板书)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读,生谈。相机板书动作并提醒学生关注前面结合环境来理解。①聪明的你品出了老支书一个重要的动作----“揪”,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老支书对小伙子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推)什么情况下?

②这一揪一推,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谈)

③是啊,当危险来临时,在乡亲们和共产党员之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谁?(乡亲们)

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把危险留给了谁?(自己)所以我们认为老支书是一个——(指板书)

四、小结:当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木桥时,桥却塌了,洪水把小伙子吞没了。(师边说边擦去黑板上的人名)当老支书伤心欲绝的想呼唤自己儿子的时候,洪水也把老支书吞没了-------而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老支书的(指板书)动作、语言、神态。作者也正是通过对老支书在特定环境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我们品出了老支书的(指板书)。

四、回顾梳理,迁移运用

1、初读课文时,全文中那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点出文体特点)

2、出示小小说故事梗概,尝试补充结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三、教学流程

(一)检查前测,组织交流。【检查生字】

(1)听写生字“妻”和“庞”,指导美观书写 “妻”。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一读课题,我们就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那课文讲述了发生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师:先来检查预习的情况,拿出自读学习本,听写两个生字。盖住左侧的“自学记录”,写在右侧的“课堂收获”栏里。生默写生字“妻”和“庞”。(提示坐姿和握笔姿势。)

师:好,快速对照。看你写对了没有?(大屏出示:“妻”“庞”)注意“妻”中间的一竖,露头不露尾。生对照。

师:写对的给自己画个笑脸,写错了的在旁边订正一个。(2)教师范写“妻”,力求美观。

师:看,这是咱们班一个同学,默写的“妻”,正确但不美观。同学们,认真读读字帖,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呢?

【投影出示学生刚刚默写的“妻”字,根据学生的交流,现场修改。强调“横多距离要相等”;“女字底”,一横写长字稳当。】

师:看,这样的“妻”多端庄多漂亮啊!在 “课堂收获”栏里,再写一遍。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写完放好笔坐端正。(3)练写“妻”字,巡视指导。

小结:课下,希望同学们认真读帖,抓住主笔,把“庞”字也写漂亮。

【检查朗读课文】

(1)展示朗读,理清主要内容。

师:字写好了,课文读的怎么样?谁想来展示?好,请你读前3个自然段,你读4、5自然段,你读剩下的所有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读课文,正确即可。

师:读的认真,听的用心。那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越简练越好。

(学生交流,老师提炼出“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叫整体地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细致入微地读,解决同学们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品味背诵大家喜欢的段落。

(三)重点探究,积累背诵。(1)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点。

师:看,这是同学们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老师进行了整理。学贵有疑,这些问题证明了同学们是在用心读书。

【预设】:1.“给”,永远比“拿”愉快„„是什么意思呢? 2.高尔基的儿子为什么要给高尔基种花?

3.高尔基为什么看到鲜花就想起儿子红扑扑的脸庞? 4.高尔基为什么要给儿子写信?

5.高尔基信中为什么说鲜花是美好的东西,而不说鲜花是美丽的东西呢?

6.文章是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写了美丽的鲜花呢?

„„„

(大屏出示)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明白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谁给了谁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把相关的语句或段落画下来。

【儿子的“给”】 1.欣赏百花。

师:好,我们来交流“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先把你画的语句或段落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

生:读第4段,交流“儿子给了高尔基美丽的鲜花。”

【屏显: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儿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预设】:生1如果“阵阵芳香”读的好。

师:好一个阵阵芳香。让她情不自禁地加重了语气来读。你呢?还从哪里感受了到这花儿的美。

【预设】:生1如果“姹紫嫣红”读的好。

师:姹紫嫣红你读的很美,意思理解吗?(学生课前已经查字典)准确理解了意思,难怪你读的这么有味道。谁再来读读这一句,让这五彩缤纷,鲜艳娇嫩的花儿开满整个院子。生2读---

师:是啊,听,海边的小岛上,鸟鸣声声,看-----(配视频,师范读。)

【屏显: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儿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师:美不美,试着把它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起来,春天到了----

(生背诵课文)2.感受心情。

师:我们继续交流儿子还给了高尔基什么?

生1读第5段,交流“儿子给了高尔基高兴的心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好!课前就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谁能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2:因为这些花是儿子种的,儿子很爱高尔基,很懂事。师:带上你的理解,把高尔基内心的喜悦读出来----

【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师:除了高尔基,儿子种的花,还会给谁带来愉悦的心情呢? 生3:还有岛上的其他人。生4:还有岛上的小蝴蝶小蜜蜂。

师:是啊,想到这些,高尔基内心的喜悦又增添了几分。请你再读----【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师:这说不出的高兴,让高尔基不仅想念儿子,还产生了美好的想象,一起读------

生齐读“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师:是啊,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如果此时儿子知道自己种的花儿给父亲和岛上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愉悦和幸福,儿子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这就是因为“给”而获得的愉快,这就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高尔基多么希望儿子从小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啊,于是他提笔给儿子写下了一封信,谁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高尔基给了儿子什么?

【高尔基的“给”】

1.读信,体会“高尔基给了儿子什么?” 师:我们来交流,高尔基给了儿子什么?

生:一封信。一个人生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又回到了这句话,现在同学们理解它的含义了吗?可以结合“栽花赏花”来说,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还可以结合着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事情来谈。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其实,无论我们给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温暖,都会如高尔基所说,请你读----

【出示: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师:老师备课时,读完这封信,就在想“为什么高尔基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呢?我们怎么就没有呢?”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这些,和大家分享:

高尔基是伟大的文学家、作家,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他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写作,给全世界的人们创造了无数高尚的精神食粮。尽管他遭受沙皇监禁,被迫到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尽管他积劳成疾,又与妻儿分离,但他的身心依然感到非常愉快,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欢乐、勇气和力量。

师:高尔基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是因为什么呢? 生:是因为他自己亲身的经历。

师:了解了他的经历,再读这句话中的“永远”二字,你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永远”。

师:是啊,高尔基多么希望儿子也能像他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铭记,一起读----

生齐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师:此时,再读这封信,高尔基给儿子的还仅仅是一封信,一个人生的道理吗?你还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一份希望和一份爱。

师:是啊,正如文章开头所说----

齐读【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他的儿子。】

(五)评价反馈。写回信,内化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1.写回信

师:其实这就是一篇关于爱的文章,讲述着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关于爱的道理。那让我们融入父子的角色,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

一天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闻着花香,想起儿子的成长,提笔下道:

“儿子,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爸爸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儿子,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对话一个学生)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的愉快呀!爸爸不能陪伴在你的身边,是因为有更多的人需要爸爸,你能理解原谅爸爸吗?”(对话一学生)

“儿子,你长大后也要像爸爸一样。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你理解爸爸说的这句话了吗?记得替爸爸好好照顾妈妈,爸爸期待着你的回信”

师:把内心感受到的,想说的,想写的,一股脑儿倾泻出来,代高尔基的儿子完成这封信吧。

亲爱的爸爸: 您好!您的来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儿子: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2.评价反馈。

学生交流回信。小结,写回信,必须好好地读一读来信,针对来信写回信。结束语:

师:读着信,写着信,高尔基的话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把你换成我们,一起来背----

【出示:要是我们,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时候,我们会感到。我们要知道,】

四、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以景衬情

写信教子 根据来信写回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背诵其他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摘抄。

篇3:小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一、学习内容简洁, 线条清晰

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 排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干扰, 如使用幻灯机的过程中, 教师尽量不要使自己的影子投影到屏幕上, 不需用时及时关闭电源。还可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如在上高一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之前, 可先提一问题:建筑工人在用砖刀砌与地面垂直的墙面时, 是否用了什么工具来帮助他判定他所砌的墙面符合要求?如有, 是什么工具呢?这样学生很有兴趣, 也很认真地开始学习新课, 并能以互相讨论的方式, 经过认真思考和恰当的应用所学的定义、定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习内容难度恰当,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要求:特优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广;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所谓的差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使其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不等式”这一章“不等式证明”的学习过程中, 对特优生的要求是证明的各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放缩法和函数单调性法。中等生则要求熟练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 而差生只要求重点掌握比较法、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使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 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学习当中, 以提高课堂效益, 减轻课外负担, 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 而是一种享受, 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四、创设情境, 把握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 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 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 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 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令人感兴趣。如在“解析几何”中有关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 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 可以很快解决与交点有关的许多问题, 思维灵活的学生, 用来得心应手, 兴趣盎然, 思维觉得更加活跃;而思维僵化的学生则很难理解这些方程, 更不用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只能依靠繁复的计算, 势必导致产生厌倦情绪, 因而把握教学难度及情景创设是犹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篇4: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我以自己从事小学科学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好奇心”。我认为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发现其价值。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寻常事物也会化为神奇,这是我对好奇心的定位。

一、充分认识“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真的如此重要吗?在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与以往大大不同。现在的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保证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那么探索的动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就是“好奇心”。

目前,全球的孩子们几乎都对枯燥深奥的数理科感到乏味,缺乏兴趣,但我觉得小学科学课真正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涵盖的内容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现象到未知的科学之谜。有看见的,看不见的,摸着的,摸不着的,感知的,未感知的,内容无限宽泛,有无穷无尽的探索内容。正是因为有这些宽泛的未知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付诸行动的探索。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海洋弱小的动物是如何生存发展到今天的?南北极的动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同点,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什么有飞翔传播的,还有自己炸裂种子?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吗?这一系列已知未知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动力,让他们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努力前行。这才产生近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學家,比如瓦特、牛顿、伽利略;再比如,中国的袁隆平、丁肇中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一系列重大发明,无不源于好奇心驱使下探索的欲望,才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所以,好奇心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寻常,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建造全新的大厦。为此,我们这些教科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好奇心的重要性,让学生用探索的眼光看世界,观察世界,发现“一叶一树之美”“一天一地之阔”。培养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科学大道上前行,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潜能。

二、培养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

既然好奇心如此重要,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珍视好奇心、重视好奇心,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接近科学本源

珍视好奇心,重视好奇心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有几人?尤其年龄大的教师中填鸭式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教师的主导功能轻易不放弃,其实这样严重地压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何谈重视、珍视?即使现在的年轻老师偶尔也犯这样的错误,比如,我到校外听课,班级纪律很好,学生不乱说话,秩序井然有序,老师讲解雨的形成绘声绘色。忽然有个孩子问老师,雾是如何形成的?老师你可以做实验吗?而老师正讲得神采奕奕,老师忽然沉下脸来,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学生,警告那个学生不要问与本课无关的问题,认真听课。单从课堂秩序、老师的语言流利、课堂的重点、难点去评价这堂课,我给95分,但正是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严重地摧残了发问孩子的好奇心,这不是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它压抑了一颗探索科学世界的种子,也许摧毁了一个中国伟大的科学巨星,从这方面来评判,我给50分。

2.鼓励与保持好奇心,对问题持怀疑态度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好奇心。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向未知探索型人才。例如,神舟十一、天宫2号卫星的发射,高铁建设等一系列高端科技都需要创造性人才。一个国家获得长久的动力支持,整个社会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这需要每一位老师、管理者和家长的努力。

要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科学论断勇敢持怀疑态度,不轻信和盲从任何权威性的实验结论,这样孩子才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科学结论,即使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也不要扼杀,正是有了怀疑好多科学家推翻了原有的理论。比如,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重量成正比,重者落下快、轻者下落慢的理论,如果没有怀疑的态度,用探究、实验、亲自操作来证明结论的真伪,就没有这个伟大发现。

3.对学生多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充分发挥想象的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多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学习科学要有培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心理的成熟度是每节课都要以鼓励的语言为主,让学生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对学生多鼓励,让学生多动手,要用接近儿童的语言。比如,“某某同学动手实验做得非常好!”“某某同学的问题问得太好了!”“别的同学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某某同学回答太好了!”“一个问题会有多个答案,太聪明了。”“你的答案与众不同,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了不起的发现!”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老师都要积极评价,老师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有影响,对此,我在教学中感触颇深。

三、结语

如果文章的结尾让我写上几段话,我的答案是,寻求梦想,保持好奇,追随激情,不受教材的约束,敢于冒险,尽情享受科学的乐趣,保持好奇心,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为此,我呼吁全社会的科学老师,珍视学生那稚嫩的好奇心下探索未知世界的火苗,给学生们一双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科学世界中自由翱翔。

篇5: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好奇心的重要性

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朱棣文教授说:“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二、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大胆猜想,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从而产生持久的强烈求知欲,表现为“我要问,我要学,我爱学。”

三、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学生来说,周围的世界是那样的神秘,新鲜和美妙,在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内心需要,应受到足够的呵护和重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种归根结底的精神,正是潜力开发的体现。学生在主动探究新事物时,常有强力的热情和冲动,他们有对事物的好奇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此时,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千万不能采取讽刺的态度,这样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完成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使其保持觉醒的状态,教师应时时关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关注令他们吃惊的事,关注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对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长久。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课上得有趣,对所学知识感到好奇,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说使学生拥有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撼,从而体验到认识的快乐,意识并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篇6:小学生作文之好奇心

冰谁没看过,冰又谁没做过......但谁能坚持握冰15分钟呢?

老师可是给我们出了一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的任务,老师让我们握冰15分钟后,写下感受。我一回到家,立刻打开冰箱门,拿出了一盒的冰,冰还在冒白烟呢!这让我起劲,心想这冰吃在嘴里那么麻,现在拿在手里应该不会很麻吧!我马上把冰握在手里,这时我的手还没什么感觉,我还以为很简单,但没想到我握还不到15秒,我的手就开始发麻了,麻得我哇哇大叫,有时还麻得受不了直接丢到垃圾桶里。我试着交换着手握,但是我还是忍受不了冰带来的麻痹,我把冰扔到了一边,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手,我的手都是红的,还有一些水,我还用通红的手摸了一下自己的脸,冰得我差点起鸡皮疙瘩。

贪玩的我觉得还不过瘾,有拿了一块冰放在手上,还用冰化成的水洒正在看电视的`哥哥,最后还用冰扔他,使他错手不及。我还把冰放在手背上,感觉还不错。

篇7:初二学生作文:好奇

两岸美景,宛如一张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山间苍松劲竹,缀着淡雅素梅,溪边野鸭相戏,映着流光碎影。葱茏绿意携着勃勃生机,迎面扑来。

打开车窗,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听爷爷说,村里有了许多变化。他那激动的语气,让我万分好奇,记忆中那片安宁祥和的净土,会变化成什么样呢?

揣着期待,车开进村庄,穿过狭窄的弄堂,一转弯,视野豁然开朗,停车场到了,正当我们准备下车,我惊喜地发现,停车场的尽头,竹林的掩映下,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又延伸了出去,那通往家的方向!

车子又向前开去,我雀跃地趴在窗边,路边花坛中的花娇艳开放,似乎也在欢迎我。开过桥,那桥也装上了栏杆,旧貌换新颜。我指着这些变化,欣喜地叫出了声:“妈妈,快看快看。”车还在向前开,经过老王爷爷家绿油油的苗圃,开过阿韦家腾着热气散着馒头香的窗户。又一转弯,开过隔壁奶奶家堂前挂着的腊肉,车,在自家的院落里安稳地停下。我拍着手蹦下车,爷爷奶奶早已等在门前,望着我们,两张刻满皱纹的脸笑得像揉皱的橘子皮。

“真正没想到,有一天我们的车子竟然能开到自家的门前。”妈妈一下车,便一脸的激动,“对呀,十年前头,阿宗事体想阿甭想。”奶奶裂开嘴,眼睛笑得眯成了两条缝。“我还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村里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下雨天走都不能走,只能背着过去,谁想到,今天,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这可太方便了。”妈妈连连感慨。“就是呀,你瞧,那山上的几户人家也都能开车上家门了。”爷爷自豪地指着远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有些疑惑。

身旁的老王爷爷看出了我的疑惑,“现在有事情,都可以找村委,他们会帮着解决。像这路,就是山上的几户人家提议修筑的,不然太不方便了。”老王爷爷抽着烟,惬意地说,“只要政府肯听咱们老百姓的意见,办实事,办好事,肯定会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对啊对啊,像那每年的年戏,这种行动肯定受欢迎。”……

通车到家门口、疏通河道清理垃圾、换水管兴建水库……望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着乡亲们的笑谈,我心中的好奇渐渐消散,这些变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政府为百姓着想,更重要的是,人们敢于当家作主,勇敢提出意见,积极行使为自己谋求幸福的权利,而政府也能虚心接受。我想,这应该是家乡最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让新生活有了落脚点。

篇8:例谈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数学素材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科学发现离不开好奇心。美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心.”好奇心是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让学生产生欢喜和好奇心的源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数学感到好奇了, 不再感到数学学习苦了, 内在的动力就能激发.数学教学如何使学生感到好奇, 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素材.那么, 在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有哪些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一探讨.

1 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概括.诚然, 数学强调抽象, 强调逻辑, 但一味地强调数学的抽象和逻辑, 就好比把西施放在x光下透视, 看到的只是一副骨架, 毫无美感而言.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就可以让数学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有骨有肉, 回归本源.

例1 糖水中的不等式.

a, b, m都是正数, 且有a<b, 则不等式aba+mb+m成立.这只是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式子, 学生们感到没有什么好奇的.但是, 如果教师善于思考,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就可以给抽象的数学算式赋予鲜活的意义, 从而让数学的形象丰满起来, 显得有骨有肉.试想, 如果a表示一杯糖水中糖的质量, b表示糖水的总质量, m表示往糖水中加入糖的质量, 则ab表示这杯糖水放入糖之前的浓度, a+mb+m表示这杯糖水放入糖之后的浓度.显然, 放入糖之后糖水的浓度大于原来糖水的浓度, 即不等式aba+mb+m成立.同样我们还可以考虑a, b, c, d都是正数, abcd, 则不等式aba+cb+d成立.abcd分别表示两杯糖水的浓度, 并且第一杯糖水的浓度小于第二杯糖水的浓度, a+bc+d表示这两杯糖水混在一起的浓度, 则显然有不等式aba+cb+dcd成立.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公交车门旋转的设计问题, 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以及商品的打折销售问题等等, 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现象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释、探究这些生活现象,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体验到数学是有价值的.

2 对一些数学名称由来的探究

数学中的许多符号名称的由来都含有一定的意义.数学名称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好奇心的钥匙, 对一些数学名称进行探究,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在人教版数学必修4中 (以前的教材也是如此) , 在定义了第一象限角的三角函数之后, 给出了六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进一步追问学生:这些公式为什么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呢?其实从作用看, 就是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过诱导公式最终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这种转化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 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引诱, 引导”.即先把不受约束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引诱”到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这个“房间”里来, 再把任意正角的三角函数“引诱”到周内角的三角函数这个“房间”里, 最后再把周内角的三角函数“引诱”到锐角三角函数这个“小房间”里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里仅略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无理数为什么称之为无理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什么这样命名?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为什么统一称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这三个图形与圆锥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3 对一些数学定理证明思路由来的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性质定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追问, 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 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3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且等于第三边长的一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证明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让学生弄清辅助线的做法, 让学生明白'辅助线'不是从天而降!为此,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把一个三角形剪拼成一个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后, 容易发现只要将三角形沿一条中位线剪开, 将剪下的小三角形绕这条中位线的一个端点旋转180°即可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一种思路.现将这

种思路简述如下:

如图1, 延长线段DE至点F, 使得EF=DE, 并连接CF.

(注:△CEF可以看成由△AED绕点E旋转得到)

通过证明△AED≌△CEF, 可得CF=ADCF//AD.又由BD=ADCF=BDCF//BD, 故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从而有DF//BC, 且有DF=BC.又由DE=12DF, 知DE//BC且有DE=12BC.

类似的问题, 比比皆是, 如何让学生去探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同一平面内, 两条平行直线为什么永不相交?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追问,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 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蠢蠢欲动!

4 设置新颖的数学情境

新颖的数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 新颖有趣的数学情境, 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 从而满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培养学生浓厚地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4 诗词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为我们留下的不朽名句.现在我们以数学家的眼光来考虑这个问题, 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需要站到多高的地方才可以?”诗意般的数学问题情境, 让人耳目一新, 为之赞叹.

从数学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这一问题:把地球近似地看成是一球体 (如图2) , PA为视线, 则PA与球面相切于点A, 于是有OAPA, 且有PA=1000里=500千米, 地球半径R=OA=6370千米.设楼高PB=x千米, 则在Rt△AOP中有, 有PO2=PA2+OA2, 有 (x+6370) 2=5002+63702.解这个方程并舍去负根, 得x≈19.6千米.如果按每层3.2米计算, 则19600÷3.2=6125 (层) , 显然要建成一栋6125层高的大楼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文学的艺术, 却“不符合‘数学的逻辑’”.这种新颖的方式为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颖的数学情境还包括趣味游戏、数学历史故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 初一年级, 教师在讲解代数式的运算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即让学生随意想一个数 (不要告诉别人) , 乘以4, 加20, 除以2, 减去8, 再除以2, 减去最初想的那个数, 再加9, 然后其他学生或教师直接说出学生刚才想的那个数.学生用折纸试验来估计250的大小, 即一张白纸连续对折50次后, 变为250张同样白纸的厚度, 而这一厚度足以在地球与月亮之间搭起一架梯子!这样新异的情境,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

5 体现数学美感的素材

易南轩在《数学美拾趣》中写到:“在教学与钻研中, 我发现数学几乎与所有美的事物有着联系.我为数学和谐、统一的美而赞叹!为数学简单而奇异的美所倾倒!”可见, 数学之美, 无所不有, 无处不在.

例5 人体所体现的黄金分割.

人们对黄金分割比的研究由来已久, 意大利数学家菲披斯曾注意到人体上存在着4个黄金分割点.他说一般人在人体肚脐上下的长度比值为0.618或与此近似, 这是人体结构的最优数字.另外, 他发现人体结构还有3个黄金分割点, 上肢的分割点在肘关节, 肚脐以下部分的分割点在膝盖, 肚脐以上部分的分割点在咽喉.如果一个人各部分的结构比都符合黄金分割律, 便是最标准的体型.如此奇妙的现象, 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感.

数学的美感有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统一美等.例如, 利用轴对称设计的各种建筑让人赏心悦目, 给人以美的感受;圆给人以一种匀称、稳定、和谐的美感;一个简单的正三角形经过多次的分形之后, 竟变成了一条优美的雪花曲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数学教学中丰富的素材, 就犹如一条条引领学生通向数学殿堂的大道.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 定能叩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门, 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能力.

摘要: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好奇心是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学如何使学生感到好奇, 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问题.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素材有: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 对一些数学名称由来的探究, 对一些数学基本性质、定理、证明思路由来的探究, 设置新颖的数学情境和体现数学美感的素材.

关键词:好奇心,数学教学,激发,素材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2]许芙蓉.好奇心比好胜心更重要[J].湖南教育, 2009, (2) .

[3]杨军.例说数学名称[J].数学教学, 2007, (2) .

篇9: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好奇心

一次,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学到最后两自然段,老师提问:“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一个女生站起来:“老师,蝌蚪的尾巴怎么会短?后来又变没了?”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蝌蚪就那样。”

生:“蝌蚪就是那样的。”

老师对提问的女生说:“你听明白了吗?蝌蚪就那样。”

女生:“为什么就是那样呢?”

老师显得有些发窘,一时无语。

女生:“老师,小蝌蚪后来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只前腿,它为什么不一起长出来呢?”

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你提的不是文章要写的,就这篇文章你还有不懂的吗?”

女生:“我还是不懂,为什么蝌蚪的前腿不先长出来,而后再长后腿呢?”

老师发火了:“你咋就这么多问题呢?跟你说过了,这与课文无关!你提的问题就是给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的。”

女生没话了。老师又追问,这名女生极不情愿地说:“知道了。”于是不再发问。

学生由课文想到许多问题,有的想到课文之外,有的想到老师知识视野之外,这种情况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他们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在他们遇到任何一件新鲜的事情时,他们都会感到好奇,有一种非弄明白不可的冲动,于是就要进行思索,进行求教,以求把事物弄个明白。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蕴涵着创造的因素, 由好奇心驱使去观察、思索,往往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前提。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的源泉,然而在上面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这位老师并没有适当地回答那位同学的提问,而且还阻止其继续提问,对那位同学的好奇心造成严重的压抑。结果使学生的求知欲下降,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学生的好奇心被挫伤、被压抑小的结果,是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行为的扼杀。正如陶行知先生对一位母亲在她诉说自己的儿子如何拆坏了一只钟表,并狠狠的打了儿子一顿之后所说的:“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老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那么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创造性人才能够在自己的手中成长起来。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小学生的提问要给予相对合理恰当的回答,这样既不会损伤和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小学生的好奇心得到适当的满足,小学生探求新问题、新事物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对小学生的好奇心要细心的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先天的自然产物,就像幼苗一样经不起任何的损伤,是十分珍贵的。在上面的教学情景中,老师不但没有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用“你提的问题不是课文要讲的”来回答,这是对小学生 “好奇心的挫伤和压抑,在那位老师看来,只有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孰不知,这是对好奇心是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前奏”这一科学论断的否定。小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挫伤和压抑以后,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事物失去了探求的兴趣,进一步是对本学科不再感兴趣,更严重的是从此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不再感兴趣。

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给予激励。小学生的好奇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和衰退,所以,老师需要不定时地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去发现新问题、新事物。“好奇心首先是学生心理的自然产物,其次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先天的好奇心只对新事物感兴趣,一旦知道了就不再深入,而后天的好奇心并不满足于知道,还会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激励、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是教育实现创造的一种使命。”

对小学生的好奇心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强烈而短暂的,在某些时间,他们总会在缺少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自发地去尝试一些事物。但是由于他们认知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十分有限,在获得了某种满足的同时,他们探求新事物的兴趣可能会受到损伤,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极有可能走向负面。就说那位因为儿子拆坏钟表而将儿子痛打一顿的母亲吧,如果她能细心一点,不要强行阻止儿子的行为,而是帮助和指导儿子来拆钟表,结果不但不会拆坏钟表,而且儿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和很好的保护。

上一篇:与90后大学生话人生下一篇:iso质量认证手册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