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

2024-04-23

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通用14篇)

篇1: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

没有不听话的学生

——读《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有感

曾经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学习习惯差,纪律散慢,也曾试图用过很多方法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可是收效总不理想。这学期我读了《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这本书,一开始是大概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特别好,买回家后便迫不及待的看起来。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称职、尽职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在这本书中就详细的列举了三十项培养学生习惯的好方法,针对如学生的撒谎、懒惰、不讲文明、缺乏自信、理财消费等一系列的不良习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习惯给我的感触很多。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特殊的环境使很多孩子早已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关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别人的东西却乐于接受,更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的观念非常淡薄,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对社会的进步的相容规则,面对传统美德的必然诉求,面对学生目前生存的种种“独占”、“霸占”的行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一步地迫切认识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而通过情景教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学生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听不进去太多的大道理,反而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道理,养成习惯。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强行灌输他们分享的观念,应该寓道理于情景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分享的习惯。

我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绘画时,有些同学只带了几种颜色的彩笔,有些同学带的另外一种类型的颜料,现在他们都能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是因为他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材料资源。一个哲人曾经说过:“你若有一个苹果,给了朋友,你便没有苹果;你若有一份快乐,告诉朋友,你便拥有了两份快乐;你若有一份悲伤,告诉朋友,你的悲伤很快便会消逝。”

分享是学生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分享,懂得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

作为语文课的教师,我很珍惜和学生一起的时间,充分的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和学生共同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短暂,要想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内容或者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对学生独立人格的锻造,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很好的使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首要的是明确学习目的其次是确立学习目标,三是传授学习方法,通过这几点的巩固,可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有益于日后发展的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凡有良好观察力的人,都是平时处处留心、认真观察的结果。很多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仔细观察。如果我们

把观察比做蜜蜂采花粉,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好比将花粉酿成蜜,没有花粉就酿不出蜂蜜,没有良好的观察,思维就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虽然观察如此重要,可是,生活中,我们很多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训练。而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参加户外写生等活动,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细心观察。如观察蝌蚪、蚕等生长过程,让学生以绘画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观察,不但使学生了解了青蛙和蚕的生长知识,而且还对动物等,观察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写实能力。

书中虽然讲述了很多好方法,但完全应用到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讲究方法和效率,努力做好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

没有不听话的学生

——读《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后感

平安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邢友云

2013.12

篇2: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

太东小学阎立萍

每一个班都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尤其是男生,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带东西进来吃喝,更有甚者,直接和老师“对簿课堂”唱对台戏。教师常常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去干涉这样的同学,可是效果不是太好,还影响上课。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到:

一、心态

保持平和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与这样的学生生气,更不能由于愤怒而和学生发生冲突,怒伤肝,对自己身体也不好。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孩子,调皮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二、谈心

开学之后,学生刚刚露出调皮捣蛋的苗头之后,要立即引起重视,课余找机会交流一下,侧面指出他的错误。这是讲道理的阶段,苦口婆心的谈心也是很必要的。

三、肢体语言

篇3:如何管理“不听话”的学生

一、多观察、多了解、多研究“不听话”的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作为班主任, 若不用心去观察、了解、研究“不听话”的学生, 只会用严厉的惩戒去管教他们, 那么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损害他们的情感。所以, 班主任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细致地研究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如我刚接手G11药学 (3) 班没多久, 就发现张某某同学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不是迟到、早退就是上课睡觉;每次都会被学生会抓到, 严重影响了我班的总评。当时, 我真想把他抓过来好好“修理”一下。但是, 理性告诉我, 管理这个年龄、这种状态下的学生, 靠“修理”是不行的, 要从他的思想根本找原因。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 我发现他是因为没有完全适应高职校的生活。现在没有初中那么紧张了, 自由支配时间较多, 由于没有计划性, 他感觉很茫然, 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所以就犯小错误了。经过多次交流, 该同学意识到要主动适应高职校的生活, 不能无所事事……从此, 该生真的不犯错误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了解“不听话”的学生是多么重要!班主任只有坚持对他们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才能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管理他们!

二、多关心、多沟通、多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与“不听话”的学生沟通要有艺术, 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真诚地关心他们, 主动和他们沟通, 教育感化他们, 才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改变, 服从班级管理。

如我班有一个留级生, 最初他没有完全融入我的班级, 认为班主任会故意找他茬, 对他关心不够。后来发生了几件事情, 让他改变了想法。一次是校运动会, 他在男子百米赛跑中表现很出色, 我当时就表扬了他, 鼓励他和我班其他参赛选手讨论如何跑4×100米接力能获得好成绩。从此, 他和班级其他同学的相处就越来越自然, 越来越融洽了。还有一次就是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了他, 我经过深入调查, 查明原因, 公正地进行了处理, 对方也给他鞠躬道歉。从此, 他对我的偏见消失了, 因为他从内心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关心, 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公平、公正。

所以, 管理“不听话”的学生, 首先要走进他们, 发现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然后引导并帮助他们, 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关心和爱心,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三、多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研究发现, 很多“不听话”的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家长往往对他们疏于管教或者是粗暴的教育。当他们走进学校时, 班主任不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粗暴教育, 不能讥笑他们错误的话语, 不能讽刺挖苦他们不当的行为, 不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因为这样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增加班级的管理难度。

若班主任为了在班级中树立威信, 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管理, 不懂得关心和尊重“不听话”的学生, 这是他们非但不配合管理, 还会认为班主任是在故意“找茬”。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 乐于服从班级管理。

“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每个“不听话”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有他们的可爱、可取之处。所以, 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不要认为他们无药可救、一无是处, 而要因材施教, 及时给他们提供表现他们“闪光点”的舞台。如把原打算布置给“听话”学生的任务, 让给他们做,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班主任要信任他们, 相信他们有自觉性, 有锐意进取的意识, 能够把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这样, 才能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是注重他们的, 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价值。慢慢地, 就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尊心, 树立起自信心。

四、严要求、勤督促

管理“不听话”的学生最大的难点就是容易反复, 犯过的错误经批评改正后还会继续再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因此, 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用学生的一日常规严格地要求他们, 对他们容易反复的“坏毛病”要严肃地批评教育, 切忌让“差”反复循环。所以, 管理转化“不听话”的学生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 宠是害。”只有严爱相济, 才能管理好学生。我的做法是只要“不听话”的学生有点成绩就要及时巩固、强化,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 都及时地挖掘表扬,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他们一起制订一个个前期计划, 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与自己的消极行为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班主任一定要多督促他们, 防止他们又反向转化, 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 管理“不听话”的学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班主任要深入地了解、细致的研究“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要真诚地关心、关爱他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 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严肃地批评教育。这样, 才能达到管理好“不听话”的学生的最终目的。

篇4:听话的学生等

你是个幽默的人吗?你对自己的幽默感很自信吗?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校园生活用令人捧腹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大家笑翻天吧!比一比,看谁的功夫了得!本栏欢迎荐稿。

听话的学生

有一次,老师在作文课上宣布,只有写满两页纸的作文,才有可能得“优”。

一名学生在他的作文结尾时发现,第二页纸还剩下两行。于是,他就在剩下的两行中写道:“只剩下两行,快做完了。努力吧!只剩下一行了,继续努力吧,加油!快完了,终于做完了!”

战战兢兢

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战战兢兢”四个字,随即叫小鹏:“你来念一下。”小鹏站起来念道:“战战克克。”

老师不动声色,问小亮:“他念得对不对?”小亮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对!”老师大喜:“那么,你来念一下。”只听小亮念道:“战战克克克克。”

模仿

一个男孩放学回家时,觉得肚子痛。

“来,坐下,吃点点心。”妈妈说,“你肚子痛是因为肚子是空的。吃点东西,就会好的。”

一会儿,男孩的爸爸下班回来了,说是头痛。

“你头痛是因为脑袋是空的。”他聪明的儿子说,“里面装点东西,就会好的。”

老师的口误

一次上課的时候,我嚼着口香糖,把脚放到过道上。这时,老师对我说:“把你嘴里的东西吐出来,再把你的脚伸进去!”

下一句

试卷上有一道填空题:“朱门酒肉臭, 。”答案显然应该是“路有冻死骨”。

可考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有的答:“穷人吃不到。”有的答:“只因天太热。”有的答:“吃了肚子疼。”

假如杜甫还活着,也一定被气晕喽。

正在减肥

老师说:平时小考是点心,百吃不厌;阶段考是正餐,定时定量;联考是满汉全席,一次就够,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呢?

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正在减肥!

少说废话

一位小姑娘问妈妈:“妈妈,你说,为什么我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只脚,却只有一个舌头呢?”

篇5:听话的小狗小学生作文

马叔叔家养了一只小狗名字叫“小宝”。它的毛是金黄色的,有一双黑黑的眼睛,像两颗葡萄。小宝个子不高,才一岁半。小宝很老实,见到陌生人就叫两声。见到熟人就摇摇尾巴表示欢迎。

我经常去马叔叔家,喂小宝吃瓜子、花生,我给它嗑瓜子的时候,它会反起头,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我。马叔叔对我说:狗不能多吃油脂大的食物,如果吃多了会生病的。小宝非常爱啃骨头,一见到骨头就高兴的的活蹦乱跳的。它每天在马叔叔家看家,直到马叔叔家人回来为止。

小宝真是一只听话的狗狗,我非常喜欢他!

篇6: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小学生作文

今天,妈妈忙了一天回到家。早早地躺在床上休息,我看妈妈很疲倦的样子,我把自己烧好的简单的饭菜端到妈妈的面前,妈妈看着饭菜,微微地笑了。然后,含着微笑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吃好了饭菜,就给我讲起了我小时侯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还是三四岁左右,妈妈动了一场大手术,抢救了一夜。第二天,我就让奶奶带我去看妈妈,那个时候妈妈刚动完手术,身体还很虚弱,连话都说不出来,当我看见妈妈躺在床上,我就走到她跟前,轻轻地跟妈妈说:“妈妈,你疼不疼,让我在你旁边陪着,你会很快好起来的`。”然后,我在妈妈脸上亲了很久,这是,妈妈哭了,跟我微微地笑了一笑,这个时候我给妈妈唱起了歌,让妈妈高兴一下,让她有更多能量。就是这样,我轻轻地给妈妈揉伤口,帮妈妈端药,扶妈妈上厕所,那个时候,妈妈没力气上厕所,因为刀口疼,所以每次上厕所时间都很长,妈妈说厕所很臭,不让我进去。但是是我还是要扶着妈妈进厕所,妈妈说:“你不用帮我了,让妈妈自己来吧!”但是是我扶着妈妈说:“妈妈,你牵着我的手,我给你一点能量,这样,上厕所就省力多了。”妈妈说我的小手可有力量了。

就是这样,我每天都给妈妈唱歌、背单词、讲故事。医生阿姨、病房里的奶奶、阿姨、叔叔都夸我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妈妈的病,因为有我在旁边陪着,病好得特别快。大家说我的功劳特别大。

篇7: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倡议书

——好学生需要德才兼备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自然要比小学、初中、高中生做的更好,我们都应该做一名好学生,共创美好和谐的校园,展示当代大学学子风采。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人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荀子·大略》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些例子都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教育、尊敬教师的关系。

但好学生不只是单方面的优秀,拥有低碳、公物公民意识也同样是成为好学生的必备因素。

众所周知地球气候变暖已日益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频繁发生的灾害性气候所引发的泥石流、暴风雨雪、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逐渐消逝的冰川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隐约中我们以体会到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不只是自己做到,还要倡议身边的人去做。

现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作为好学生,我们应当拥有公物公民意识。

在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与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不接电话,发短信。

二、碰见到老师应问好,休息时间最好不去打扰老师。

三、认真听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四、珍惜每一滴水。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节约自来水,充分利用水资源。

五、节约每一度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饮水机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

六、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始终清净,支持和参与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七、爱护学校的每一件公物,不损坏同时倡导身边的人也不去损坏公物。

八、仪表端庄,使用文明用语,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

九、出入校门自觉下车,不翻越栅栏围墙、阳台、窗户等,不使用违章电器。

篇8:中国学生“过于听话”阻碍创新

“像我女儿这样的中国学生, 过于听话, 几乎没有了好奇心。”来自杭州的王刚陪女儿与外国名校学生交流, 女儿口语不错, 却沉默寡言, 他反倒成了谈话的主角和翻译。一直在现场旁观的美国犹他州大学教师鲁宁深有同感。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凭出色音乐才能留美教书的中国人之一, 在他看来, 创新就是音乐的“生命”, 但具备音乐“生命”的中国孩子并不多。“我见过的中国孩子, 弹琴的技巧都很高, 手指动得比老外快多了, 但不懂得创作。他只知道节奏准确、不出错就是好的, 但实际上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追求感动的力量, 你要有感觉, 然后才能去创作。”

鲁宁在美国从事了二十余年钢琴教育, 在他看来, 与很多美国人都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相比, 中国孩子显然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指派。美国高校的老师并没有那么权威。犹他州大学大四学生派翠克听说要“完全听从老师的话”, 瞪大眼睛, 坚定而惊讶地摇头。在他看来, 挑战老师的观点是很平常的。与派翠克同行的计算机系研究生瑞恩干脆把全校各专业的教授都当做“研究工具”。他的学习方法是, 先听各类讲座, 正反面的都听, 听完回宿舍上网查资料, 选个感兴趣的课题研究, 遇到困难再找与之相关的教授指导。“我需要帮忙时才找老师, 任何老师都可以通过电话和E-mail找到。他们就像一盘菜, 我自己选择吃什么, 选择自己需要的营养。”瑞恩说。这种学习习惯, 瑞恩从上大学开始就已经养成。在他们学校, 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大的不同就是:读本科时资料和观点由老师提供, 研究生阶段任何信息都得自己找。和这些学校相比, 国内高校对“创新人才”的追求要强烈得多。

中德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刘宁 (化名) 回国后, 特地来上海世博会参观德国馆。谈起中外创新教育理念的差异, 他深有感触:在德国, 工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工程师, 并不刻意要求创新, 而中国则强调理论创新。比如, 写硕士毕业论文时, 德国的大学在公式、参数方面要求很严格, 论文只要做好即可。在中国, 参数、公式无所谓, 而论文却不能仅止于“做好”, 答辩时必须提出某方面的创新点。“可是, 哪有这么多创新点呢?强制性提出要求, 创新就显得勉强, 逼着学生在理论上抄袭或重复。”刘宁说, 这种论文能通过, 是因为中国答辩不像德国人那么“一板一眼”, 台下坐着的老师有时不一定很了解论文的背景, 也“愿意相信自己的学生”, 因此创新“满堂红”。他告诉记者, 德国的科研很注重实践, 导师都是先在高校里有所成就, 再去企业深造, 然后回到高校。“理论如果能应用于生产, 解决工程难点, 大家就很满足。”德国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正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中完成的。而一些中国高校的学生和导师, 距离实践很远, 加之科研经费不充裕, “做项目”可能就沦为赚钱的手段。“那些真正涉及科学前沿问题的项目, 不仅要花很长时间, 也挣不到钱。所以, 除了一些有实力、有科研经费的‘大拿’, 没人去做真正能够创新的项目。”刘宁说。

刘宁认为, 中国想要创新的欲望远强于别国, 却恰恰提供不了好的自主创新的土壤。现实的无奈是, “中国高校有时整个院系的运营都要靠这类项目来支撑, 教授们靠自己的人脉或攀上企业才能获得项目机会”。刘宁说, 要改变这种现实, 不是靠呼吁、靠发几个文件就可以做到的。

篇9:剖析培养“听话”学生的弊端

由于我国教育的历史缘故,自古以来积累的一个误区: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学生,“听话”也就成了中国老师对学生教育的口头禅,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一来,势必在学生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行为和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会使学生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我们八十七中学的办学特色是“自主发展、人文见长”,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敢于迎接挑战的一代新人,因此我们必须剖析培养“听话”学生的弊端。

一、“听话”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

中国教育“听话”孩子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哪儿呢?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只要求得生活安安稳稳,不惹是生非,成为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老师认为,学生在学校平平安安,不给班级和老师添麻烦就行了,这就是好孩子。可是,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已经和世界接轨,新世纪需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级人才,中国传统的“听话”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彻底改变学校的“听话”教育,就无法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哪个学校改变“听话”教育的观念快,哪个学校就会为孩子成长带来益处。我们老师的眼光要放开,胸襟要开阔,要看到学生的未来。因为我们要明确,是希望培养一个雷厉风行、思路清晰、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呢,还是希望培养一个“自闭”患者呢?

二、“听话”限制了孩子长远的发展

试想,一个孩子(学生)处处、事事都按照父母、老师的话去做,没有自己的思维和独立行为,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这又和机器人有什么两样呢?自己的言行受别人支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吗?学校怎能发展,教育怎能发展,中国又怎能发展,人类还会进步吗?历史证明,听话的民族不是中国繁荣昌盛的保证,甚至可以说,“听话”的民族永远不会崛起。

三、让学生不再只会“听话”

如何让学生成为不只会“听话”的孩子呢?我建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且欢迎他们与老师争论,对于那些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多给点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哪怕是学生无理取闹,也要委婉地给予说教。

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是真心听你的话吗?或者说,是主动听你的话吗?我想,很多老师是低气不足的。学生的听话,更多的是被逼无奈,并不是他们自己懂事了,知道了自我学习。试想,如果他们不听话,将会遭遇怎样的后果?之前小刚的案例,他是听话了,老师和家长也终于完成了对这个孩子的改造,实际上,我们根本无从知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即使他最终进入了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反思过自己是否给学生造成过伤害?首先,学生作业完不成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合理?简单的呵斥对学生的是不是有效?老是用家长来镇压学生是不是合适?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例,在实际的教育中,老师的粗暴不知扼杀了多少有灵性的学生,多少发明家艺术家体育明星……被埋葬,这些,我们无从知道。

其实,只要我们否换一个角度,做一个“听话”的老师,就能改变一切。

“听话”的老师当然不是要对学生的话言听计从,而是让我们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为自己争辩,也就是和我们“顶嘴”时,不防静下心来聆听,听一听学生的看法,了解他们的心声。在给予学生吐露心声的空间的同时,也从中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有針对性地实施教育。

篇10: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问题太难了!恐怕“一千个学生会有一千个好老师”吧: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棒、知识渊博、性格幽默豁达、关心热爱学生„„好老师的品德、素养、知识、胸怀、性格,恐怕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不过,在我看来,能走进学生心灵,懂得教育的艺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学的真谛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孩子是脆弱的,心灵更需要心的呵护,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爱之旋律”是教育的最强音,爱是动力,是源泉,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赏识、激励学生,教育的阳光才能照射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我一直认为,成功的老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优秀的老师应当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朋友,精神上的引路人。

好老师懂得尊重个性、悦纳肯定。

好老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万紫千红总是春”。他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孩子:紫丁香是美的,野百合是美的,仙人掌也是美的;馨香怒放是美的,含苞欲放是美的,蓓蕾初绽也是美的,美是单单属于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好老师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与众不同的美的花朵。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好老师会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从自己的起点出发,日日向上,即使目前比别人稍稍落后一些,至少他的精神是美丽的、可爱的。犹如搭建一座桥,虽然石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可每一块石头都有做桥墩的可能,都有发挥自己价值的那一天。

好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一个平等感。

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都有他的自尊心,好老师注重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比如“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是否还有什么困难”、“还需要老师帮助些什么吗”等,而绝不会用“你必须这样做”、“我要求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命令你这样做就要这样做”等方式要求学生。好老师会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心理一种公平感。不管学生聪明还是迟钝、性格好还是坏,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好老师都会将心比心,一视同仁。

在评价同学时,从不极端的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评价,更不会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好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他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他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心理上,还是生活上。好老师懂得赏识特性、激励赞美。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被人们赏识的渴望,成功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

好老师坚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好老师会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赞美犹如阳光”,赏识使人美丽,爱的艺术在于赏识人。好老师不仅会赏识那些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孩子,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更会多一点赏识的目光和技巧。好老师每时

每刻都在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这种神秘的钥匙就是老师真诚的爱。只有真诚的爱才能有动情的教育,才会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好老师懂得真诚沟通、情感交流。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好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会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友爱的握手,轻轻拍一下肩膀,学生都会被好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

好老师还会是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好老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把自己置身与学生群体之中,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球赛、郊游等,与学生打成一片,融进学生之中,成为他们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知道他们的需求,推心置腹的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挚诚恳地给他们建议帮助。

好老师懂得蹲下身子、宽容悦纳。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学生个性迥异,思想复杂,好老师会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对违纪的学生,一味硬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好老师会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语重心长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蹲下来”是爱最美的姿势。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玩。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一个特殊的灵魂,好老师坚信:只要你能够读懂它,理解它,那么你将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甚至是一生的命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枝花,我们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水分的空间,让他们迎风展姿,百花争艳。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好老师会做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水,从人性的角度感动学生,驾着学生自然心态支配下的人格之船,撑着充满爱意的教育之橹,把“人性”还给学生。师德的灵魂永远是爱-——是热爱学生。不管时空如何改变,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爱永不过时。

好老师呼吁:让我们用真挚的爱去解读其灵魂,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去重塑其生命,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篇11:谁说我是好学生?_

rgD眼流逝,我早已入初中那什麽都不知道的孩子,得成熟,我懂了很多,在平常和e人fr,是oo著,我懂的|西,s不是人心中的所^的好W生懂得|西,我懂的世道的黑暗,s仍]有完全的⑺有的是都弄清楚,和朋友在一起,我常的不是W,而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知道打架的事,知道人常f的.早伲我的@些事,s在家里不能大大方方的f出恚我W用叛逆硌陲自己,在W校r是活波的,但到了家里,就成了那乖乖W的好W生。

我是一好W生,但我又是一W生,也S是我在其他人面前淅吧,在人眼e我是一好W生,是英Zn代表,不管是家L是老都ξ页M了信心,J槲夷{自己的能力考上重c中W,我也J樽约嚎梢裕可是有的r候s有些感,感Xκ澜绾孟]有什麽留伲有的r候b深沉,在自一人的r候,仰望著天空,看著那深{色的天空和似有]有的彩,感X著周那微冷的囟龋不知怎么的有一N悲地感X。

我,但不代表著我什麽都不接|,我曾也惹过事,但第一次碰见那种事的我,没有太害怕,只是有些急,记得当时,和班同学在自习课上猛的发短信和打电话,也说不清到底发生了生么事,我们在这着急叫人,可那女生却被别人劝住,还记得当时我们有些傻,有些急。等放学时,我们叫来了人,可那女生却走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最后被姐姐说了一顿,还被我们全家人知道了。呵呵~当时没有顾虑,但现在却懂事了,在家里做自己的乖乖仔。

记得当初初一时,不懂事恶搞一个初三的学长,给他写告白信,写威胁信,每天特意去他们班停车子的地方,等待着他发现。当时觉很好玩,但现在想想觉得当时很幼稚,认识到当时那种做法是错的。现在虽然有的时候看到那个学长后,注意一下,在没有其他的动作.

篇12:我们注定是好学生初一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明白了,自己注定要落成好学生。

“好学生”的定义就是何时何地老师所说出的东西都要在本子上清晰地标明,无论是老师反复咀嚼的,还是自己已烂熟于心的;在别人努力学习时,你会感觉烦闷、不安,而拼尽全力的去争,去抢;你命令自己要一心一意,当你一不小心越界的时候,会狠狠的.给自己一巴掌,将自己拉回现实;好学生不能忍受失败,好学生一定要顺从老师的话,好学生一定要懂事,好学生······ 我想自己就是一个好学生把。不,我说错了,应该是我注定要成为一个好学生。“注定”就好象上辈子已经写好的的事情,不能再作更改的,也许就是与韩剧中所羡慕的“命定恋人”吧。 我想,上帝给了每一个人命定的苹果,而我的名字叫做:好学生。

月光偷过班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在这一刻,我恍惚间明白了上帝是公平的。他的每个人的苹果都是残缺的,因为它希望看见每个人挑战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只是有些人太悲观,为自己贴上了“不可能”的标记,就好象他的人生,没有一点激情与生命的活力。但我相信,既然上帝给了我美好的标签,我就一定会克服重重,到达人生的顶峰。象杜甫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明白,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时光前行,过往,现在,在我们身后,足下寸寸凝固····

所以,今天,明天,后天,未来······我都要加油,为自己在绘画本上刻下明媚的青春。

篇13: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

造成这种尴尬状况的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思想保守, “重读写, 轻听说”的传统理念仍顽固地左右着相当一部分人。人们大多误以为听话能力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 只要没有生理缺陷, 似乎没有必要训练听话能力。二是缺少动力, 听力至今还没能像英语听力那样列入命题范围。“听”只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 本身没有独立的教学地位。三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听力水平的提高。四是迄今为止, 听力训练教材还为数极少。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听是说、读、写的前提, 听的过程就是用耳朵学习的过程。耳听口述, 耳听是接收积蓄, 口述是倾吐表达。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学习了大量的间接的知识。在课堂上听讲解、听发言、听读、听写, 在课外听广播、听录音、听报告, 都需有好的听力。叶圣陶先生就这个问题曾指出:“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其实就是听他人的话———用眼睛从书面上听他人的话, 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 读和听是同一回事, 写和说是同一回事, 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 光管读和写。认清了这一层, 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 对学生真有益处。”可见听话教学本身就应该是语文课的重要方面, 与读、写、说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听力培养要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

作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它是教师取得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力争做到有磁性、有魅力:语音清亮、准确无误;语调流畅、抑扬顿挫;语速得当、节奏分明;语法规范、通俗易懂。还可在语言的运用上增加幽默感, 如将书面语与口语相交, 文言文与现代语间或, 普通话和地方话混用, 哲学术语和文学概念并用等。这样,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创设了语言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 自觉地聚精会神地听下去。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一句设问, 一句反问, 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听觉, 而平铺直叙的泛泛说教, 只能是使学生昏昏欲睡的催眠曲。再次, 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深”了, 听不懂不如不听;“浅”了听了无味。此外, 教师的语言要多带鼓励性, 以调动听觉的积极性, 不中听的话只能使学生感到刺耳而使思维转向另一个方面。

二、强化学生听力习惯的养成

这一点, 当从刚入学的学生做起, 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 使之具有正确的听话态度。因为如果不能“耐心、专心的倾听”, 就根本谈不上其他。一是在课内, 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听的意识, 明确目标, 集中注意力, 使之具有基本的听课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听力, 就会事半功倍。就一堂语文课而言, 听的东西确实不少, 有诵读、讲解、提问、回答、讨论等。可以说, 听力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因此教师应作精心安排, 耐心指导, 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诸如师生发问要耐心听完整, 并能针对所听到的问题进行快速的分析和紧张的判断, 力求搞清对方所提问题的含义和实质;要教会学生在听完整问话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的字眼;师生的发言勿论优劣都得仔细听并会判断评析等。也可以借“说”来检查听。比如让学生复述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某一要点, 那么得听完整、听清楚, 并要记得住才能说得出。这种听力训练看起来简单, 实际上学生既要听, 又要记, 还要说, 思维处于高度紧张而又积极的状态中。有些教师讲到精要之处立即停下来, 叫学生复述, 这样不但促进学生专心听课, 还能借学生的发言强调教学重点,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以让好的学生先回答问题, 让差的学生再复述, 既发挥了优等生的作用, 也能促进后进生更专心地听讲。二是在课外, 教师要为学生开辟多种听力渠道。可以说,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听的内容最广泛、最丰富, 教师指导得当, 学生定会受益匪浅。如听广播、听评书、听录音、听故事、听报告、听别人介绍新闻等, 都是练习听力的好途径。养成了听的好习惯, 才能真正做到留心各种事物, 得到观察以外的收获。如有目的地布置听力作业, 并且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就会相得益彰, 收到弦外之音的效果。同时, 及时检查反馈, 纳入平时成绩, 强行入轨, 以最大限度地将听力培养落到实处。

三、夯实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 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必须从语言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抓起, 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和句子都要通过语音来表达, 语言的交际功能基本上是由语音来体现的。牢固掌握语音知识其实就是学会汉语拼音, 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还有就是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语法知识。听力训练中, 如果遇到的生字生词太多, 就很难深入了解整篇文章的含意。同样, 没有一定的语法分析能力, 即使听懂了所有内容, 也未必能快捷地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四、注重合理有序, 分步实施, 立体推进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要想让学生尽快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听力要求, 就要按照中学生能力形成之规律, 从宏观上着眼, 从微观处入手, 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 立体式渐进。所谓“从宏观上着眼”, 即要安排好中学三年听话训练的总序列:记叙—说明+记叙—议论+记叙+说明。所谓“从微观处入手”, 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出各年级各阶段不同方面 (记叙、说明、议论) 的具体训练序列和方法, 并渗透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不妨可以把初中阶段学生听话能力的形成分为起始—进展—综合提高三个阶段。也就是说, 同是一方面能力 (或记叙, 或议论, 或说明) 的训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记叙方面的听力培养, 在起始阶段, 主要训练学生基本的听话能力, 即正确完整地听取信息, 辨言明意, 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到了进展阶段, 主要训练学生对听话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 从而“抓住中心和要点”、“听清所写的人和事”并做好记录。而在综合提高阶段, 要求又高了一层, 不仅要达到前两个阶段的要求, 还要在条理性和夹叙夹议及探索信息深层次内涵等方面作出新的要求。

如果说上述听力培养在不同年级、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以稳步提高的话, 那么, 在同一个阶段中, 同一种方法的训练也应体现相应的序列。比如课堂的“听问”训练, 起初可提单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以后渐渐地可增加问题的数量, 一般以3~5个为宜, 连续提出。最后也可发展为十多个问题成串提出, 学生只听, 不做记录, 不翻书, 然后逐一回答。不仅要求学生听清问题的要求, 迅速思考问题的答案, 积极发言, 还要听清同学的发言, 学会分析、判断, 提出修改和补充的意见。所提的问题应以课文为基本点生发开去, 字词句章, 语修逻文, 融为一体。再如常用的听写训练, 开始时可以听读大意。第一步教师用中速朗读课文, 使学生预先了解大意, 减少听写的难度;第二步听写, 一句句慢读, 留出适当的停顿时间, 以利于学生从自己头脑的“语汇库”中检索相应的字词。若句子较长, 可分为若干意思完整的小节读出来。这一步可随学生听写水平的提高而适当加快朗读的速度;第三步听改, 把课文再快速读一遍, 让学生自行订正。这样, 在严格的训练中, 由易到难,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听力方面的特点、弱点, 并逐步自我完善, 久而久之, 其语文能力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提高。

五、广辟渠道, 搞活方法, 练中求趣, 激发“听”欲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问, 向师性、模仿性、竞争性特强, 因此, 要保证听力培养取得好效果, 关键在于激发他们锻炼听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除了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原则外, 还要力求把活动搞得新颖、有趣、丰富多彩,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诸如:听写比赛 (听写音节、成语等) 、听课笔记展览、听话记词 (听一段话, 说出其中用了多少成语或形容词等) 、记忆性听写 (要求学生不失原意地将文段默写下来) 、听问抢答赛 (一种是摘录其中的几个要点, 以答对率记分;一种是听读后不失原意地将全文记录下来, 从内容多少与准确程度两方面评分) 、教师故意将听读材料中的某些字词句读错, 要求学生一一找出、让学生自己朗读习作, 请其他同学进行评析修改、结合文学小组活动, 搞语文知识讲座、听测及听辨练习, 等等。此外, 我们还可运用放录音、听广播、看幻灯等现代化手段来培养听力。这些形式, 都会促进学生的思维, 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当然, 要想在培养听力方面奏大效, 保长久, 还应该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将听力测试纳入语文考试之中, 如同外语听力测试那样。不论是平时小考还是大考, 都加上这一块内容。因为只有这样, 师生们的听力培养才有积极性和长效性, 这也是素质教育之必需。可喜的是,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中已渐始尝试,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愿它能像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

篇14:霍金的想象力和中国学生的听话等

以霍金的名望和地位,想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该是慎之又慎的,需要比常人更多的科学论证,以免稍有差池被人耻笑了去。但很明显,这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偏见。以科学家头衔著称于世的霍金显然在想象的世界里,任意遨游了一把太空,让我等循规蹈矩、头脑里有太多条条框框之辈又一次被震撼了一把。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倒是我们自己的年轻学生。《中国青年报》7月11日报道,20岁上下的年龄,却过早地给心灵和头脑戴上了重负,以至于在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中,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学生,开场白却几乎一模一样:“我教你一首中文诗吧!”只因为这是主办方老师为一名学生提供的例句。

连开场白都不敢造次的中国学生,在想象力如此丰富大胆的霍金面前,实在显得有些怪异。虽然我们常常被告知,中国有自己的传统和国情,所以,中国的孩子和外国的孩子存在差异很正常。但差异到了这样的地步,再说正常就无异于是自欺欺人了。

孩子放弃了想象和创造力的天赋,却凡事追求标准答案,绝对不是教育的幸事,而是一种悲哀。这不仅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更与传统教育理念中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相去甚远。要知道,对老师的尊重是一种个人情感态度的体现,而不是受教方式上的言听计从;不是表现在迷信老师的权威,而是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发挥和运用。

霍金的想象力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严谨论证,更重要的是先于论证的大胆设想和之后的大胆求证。如同牛顿被苹果砸到一样,无数人被砸过,却只有他大胆设想,才有了万有引力。而我们现在磨掉了孩子的棱角,就是磨掉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在科学领域,可怕的不是错误,而是失去了想象力。霍金是深谙此道的,而我们现在重要的也应该是培训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能力去回答“钱学森之间”。

“禁补令”缘何沦为一纸空文

张成浩

据7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暑假即将开始,各类培训机构和补习班也骤然升温,铺天盖地的招生广告看得直叫人心痒。其实,每逢暑假,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下一些“禁补令”,然而各类补习班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多,“生意”一年更比一年火,显见“禁补令”成了一纸空文,处于尴尬的境地。

“禁补令”成为一纸空文,究竟谁该为此担责?

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依旧保持强势状态是补习班泛滥的根本原因。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教育部门考核学校看的是升学率、学校考核老师看的是学生成绩、学生考大学最终要靠分数来说话,所以,分数就成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命根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能过一个安稳的假期。

对于学校来说,办补习班能获取“双重效益”。一些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假期补课的同时,还要向学生收取一部分“补课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又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办补习班的社会机构和聘任的教师而言,主要是经济利益在起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学生家长也助长了假期补习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不希望被别人甩下了,一些补习班正是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在宣传单上打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唬人”的语句,给家长莫大的诱惑力。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怎能吝啬那几百元的学费?

假期补课之所以屡禁不止还因为教育行政部门有禁令无执行。“禁补令”下了一年又一年,可补习班市场却是一年比一年火,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执行“禁补令”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班组长森林防火责任制下一篇:缝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