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2024-04-19

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精选6篇)

篇1: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思考高职院校开展有职业培训的转型

摘要:本文根据时代需求和招生形势的变化,借鉴了澳洲TAFE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转变办学定位,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笔者针对院校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开展培训的主要方式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词:非学历教育培训 TAFE 高职教育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215所,在校生人数964.8万人,占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5%,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同类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结构的单一性:只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几乎是空白。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定位,大力开展社会培训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一、职业培训的时代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这两个“面向”给出了职业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首要的是职业教育,因此,也要按照两个“面向”的要求调整定位,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资源,在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职业培训。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应该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总体部署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高职院校要开门办学,面向普通劳动者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适龄人口数量的减少,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发生变化,生源萎缩的现象提前到来,影响最大的就是高职院校。做为生源大省的山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了190分,还有不少学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这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普通高考生源减少已成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从传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思维中走出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规划纲要》的实施为高职教育的转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澳洲TAFE院校开展培训的启示

TAFE学院是澳洲主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2008年TAFE学院和其它政府培训机构注册的学生总人数占全澳公共资助培训系统总人数的78.2%。TAFE院校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融合形成了成熟的模式。表1、2分别给出了2008年全澳公共资助培训系统各类资格的注册人数及年龄分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办学层次宽

TAFE学院提供一级到四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六个职业资格,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职业研究生证书和职业研究生文凭课程。四级证书及以上被称为高级资格。大体上证书资格可对应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凭和高级文凭可对应于我国的专科学历层次。

2、学习方式灵活

2008年全澳公共资助培训系统注册的学生中,全日制学生比例仅为12.5%,非全日制学生为87.5%,占绝大部分。非全日制学生每周到校学习一到两天,或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或每年到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如学徒制)。四分之一的注册学生仅仅选修一门或几门课程而不要求任何资格。

非全日制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以期达到岗位晋升的要求或更换到新的岗位或职业。

3、年龄跨度大

表2可以看出,注册学生跨越了从中学生(15岁)到退休(65岁)的各个年龄段,25-44岁的成年人数超过了青年学生。

概括以上特点,澳洲的TAFE院校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还是年龄分布,成人是主体。这给我们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定位很好的启示,非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培训,可采用以下主要方式:

1、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实施面向在校生的“双证书”教育,即将某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融合,因而,在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劳动与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认可的职

业技能鉴定场所。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面向社会个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促进就业或岗位的转换,满足个人的就业和发展需求。

2、与企业合作开展员工培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用于员工培训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且培训范围由原来的中高层为主逐步扩展到全体员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求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随之提高和升级,这对员工的在职培训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也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契机。

高职院校这些年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基础,将合作范围扩展到企业员工,开展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这方面合作前景广阔。

3、成人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长期以来,由于采用了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脱离成人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社会认可度降低,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必须适应形势要求,大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

与全日制在校生不同,成人对教育的需求更注重实用性,希望学到的东西能直接服务于工作和职业发展。因而,成人学历教育今后的改革必须突出实用性、职业性。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将更具有优势和针对性。《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通过改革成人学历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和衔接,可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高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吸引力。

四、职业培训应重点加强的工作

开展社会培训,高职院校自身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建设:

1、树立面向市场办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倡导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实现与企业的结合,但受传统学历教育思维的影响,在面向市场办学的意识和做法方面还远远不够,与澳洲TAFE教育的市场意识相比相差甚远。这与前些年因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招生供求关系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学校忙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养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面向市场办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培训的市场很大,但只有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因此,院校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培训,发挥自己的优势,确保培训质量。

2、建立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来自高校,学历层次较高,但普遍缺乏企业经历。尽管这些年通过各种措施,“双师”型素质明显提高,但仍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最薄弱的环节。今后除了继续加强专职教师的实践锻炼外,应着力引进动手能力突出的“能工巧匠”,确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培训也要走校企合作之路。首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员工状况和培训需求,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赢得企业的信任;其次,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设施、场地和人力资源。

4、突出培训的实用性

根据职业岗位和个人需求,开发灵活、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内容,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成人的特点相结合,与员工的个人背景和需求相结合。倡导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教学与培训手段现代化;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五、职业培训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靠企业的自觉性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国家必须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继续教育新体制。

1、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制度

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上约束企业确保必要的培训资金到位。

对员工在职学历提高,应建立政府与个人分担机制。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应逐步将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纳入财政拨款范围。地方政府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行业、专业或岗位,制定相应的拨款标准。

对个人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特别是技能不足的较低收入的基层人员,应建立相应的政府资助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2、建立更加灵活的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通过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学分积累和评估机制,建立职业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制度,如成人学历教育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实施对各类职业培训的学分评价和认可制度,提高继续教育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者:要丰同来源于网络

篇2: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要、培养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对于一些综合大学的学生来说,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铺垫,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用得着的只是学校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将来工作的关系更直接更线性,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关系到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就业的必要条件。

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该是并列的、不可分割的,哪一方面不扎实都会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多数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可以说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稳打稳扎,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稳固。所谓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多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即学生的技能掌握不够牢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验实训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欠缺;“双师型”教师相对偏少等。在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硬性规定了实验实训课要占到总课时的40%,这个比例对于理工类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化工工艺等比较容易达到;对于文经类的专业如法律事务、会计电算化等由于实验场所的限制,实践课混同理论课的情况较多,很难达到这一比例。这就需要学校不断开发文经类专业的实习资源,保证实验实训课课时达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幸福感的培养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

职业幸福感是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激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全身投入到工作岗位上,但对未来工作的定位是清晰的,其对未来岗位的职业幸福感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的实验实践操作、对专业的人文了解及对职业的向往中。职业幸福感是学生向未来职业进发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幸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要扭转观念,建立对职业的初步认识。尽管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已稳占半壁江山,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上高职院校并不是学生和家长的最初目标。因此,学生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更无从谈起。如何帮助学生摆脱负面心理影响,建立对职业的正确认识是新生入学后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入校时,把学校的特色专业、就业优势、人才培养特点等做全面介绍,能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遐想。在学生对新的学习成长环境熟悉之前,班主任和辅导员是他们首选的信赖对象,这时利用班主任工作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和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是最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并且要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学生会在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职业的初步认识,做到既来之,则安之。

其次,要建立对职业的充分自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实验实训课上,学生看到自己从车床上加工出的机械元件,会油然而生成功的喜悦;在实习基地,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方案被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采纳,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随着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操作型人才需求的增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升。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双向选择洽谈会等形式,学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选择空间,让学生对就业和创业充满信心。

再次要形成心驰神往的职业幸福感。教学艺术倡导者黑格特在《教学艺术》中指出,好的教学有三个必备条件:第一,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二,教师必须对所教的学科充满热情;第三,教师还必须热爱学生。由此引申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上,学生学好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第一,学好专业知识,练好专业技能;第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第三,对学业充满热情。当学生把对专业的热爱和热情升华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时,就会把从事该专业当成一种骄傲,由此会产生由衷的愉悦,产生无穷的动力,学生毕业后到相关的单位施展才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应持之以恒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学生毕业前的“大会餐”,也不是学生求职前的“临阵磨枪”,而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服务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应系统规范,常抓不懈。

一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职业,了解自我,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邀请专家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等。二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收集一定的就业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学校可以将就业与求职教育列入必修课,请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或专门人员从事教学,解决学生求职就业中的一些疑虑,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三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情感,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通过实习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角色意识;举办有关讲座,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参加面试等基本技巧;举办有针对性的供需见面洽谈会,可以给学生求职的机会和体验。通过这些教育环节与活动,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新的认识,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尽快实现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还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普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上做好个别辅导,让职业生涯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二是教育与咨询相统一。既要开展常规的职业生涯教育,又要做好职业生涯专题咨询,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充分的个案资料。三是教育与开发并重。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就业潜力,实现就业的最优化。在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人本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的体现,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用人单位和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职业生涯教育的良性循环,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3: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一、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一)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优势。

高职院校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相比较, 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 以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而这些对于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次性地解决了教师、场地、教材等问题。[1]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 职业技能鉴定站本身拥有各种丰富的考证资源, 他们依托各二级院系具备完善的资格认证培训体系, 可方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考取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即取得上岗证。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 好师资条件能够保证农民工参加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过去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升格而来的, 其办学历史悠久, 社会声誉高, 办学经验丰富, 师资力量雄厚, 拥有良好的就业渠道, 可以凭借其市场化的招生体系在所在地广泛组织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打通转移就业的出口, 高职院校多年来把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具有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 有利于农民工在较短时间内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形成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独特优势, 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载体。

(二) 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深远意义。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拓宽办学空间, 提高办学效率。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非常大, 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利条件和资源, 向社会开设一些长期或者短期、高层次或基础层次的培训, 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 这样既盘活了内部资源, 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 还进一步改善了学历教育的师资、办学条件, 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既是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又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对提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水平, 扩大其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 既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世纪性重要任务作出了贡献, 又宣传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 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参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 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一) 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 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民对培训政策理解并不透彻,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 对培训操作办法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地方往往只侧重于短时间的引导性培训, 因此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 参加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素质较低。

在培训过程中, 农民普遍反应学习吃力, 高职院校的老师习惯于平时的授课模式,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与学生相比, 生源质量相差甚远, 教师的授课方式他们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消化掉, 因此培训质量不高, 转移成功率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 尤其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可想而知, 接受新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

(三)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都拿出了一部分资金给予农民工培训以补助, 但远远不能满足培训支出的需要。就当前的收入水平而言, 大多数农民工都难以承受较高的培训费用。农民工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不仅需要3~5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还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由于经费短缺, 一些地方只能开展一些零散的、短期的引导性培训, 农民工学不到一技之长。

(四) 作为高职院校承担相应培训课程的教师, 本身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高职院校中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自身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比较在校学生, 给这些接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上课会比较困难, 导致一些教师擅自缩短培训时间, 培训工作随意性大, 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 不注重培训质量, 只是任务式地完成培训课程, 农民培训收效甚微。

(五) 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

受训人员的就业通道还没有形成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还没实现“一条龙”培训服务, 缺少劳动力供需信息的交流, 还没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 从而不能使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实现就业。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近几年, 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制造业和大中型建设工程规模扩大,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得工业、建筑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较强的吸纳能力。

(一)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 (见下表) [2],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 比上年增加983万人, 增长3.9%。其中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 占35.7%, 其次是建筑业占18.4%, 服务业占12.2%, 批发零售业占9.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 住宿餐饮业占5.2%。

农民工从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与之相适应, 培训工种可包含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汽车修理、家政服务、保安员、餐厅服务员等现在比较热门的行业。高职院校可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站选择一些较容易掌握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工种进行相关考证培训, [3]如维修电工、数控车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保安员等。对于农村劳动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主要针对岗前技能培训, 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和进城务工的技能型人员, 高职院校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其对在校生进行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不同,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从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出发, 制订符合农村劳动力培训特点的教学计划;选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材;按模块确定教学内容;配备熟悉企业情况的双师型教师;选择能突出实效性的培训方式;确定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培训期限根据实际需要和技能岗位要求, 一般为短期培训,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二) 可采用订单式培训模式

可根据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用人需求, 在政府帮助下, 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同, 也可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资源, 提供相应的适合的岗位,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和合理的流动。同时, 农民培训后即可上岗, 将具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能真心实意地学习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 企业也能提高用工水平。构建“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农民工受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三) 可采用远程教育模式。

可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网络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知识、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联合社区建立网络教育培训中心, 把教学培训点分散到各个社区, 可以由社区组织农村劳动力在各自的网络教育培训点进行远程教育培训, 方便农民不出门就接受培训。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和地方媒体合作, 制作相关有需求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类节目, 选择简明易懂的培训材料, 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基于高职院校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要根据其主体特殊的知识文化背景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等要求,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即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生产和经营技能, 适应城市和企业管理的生活技能, 促进转移人员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技能等, 使他们尽早了解、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翠英, 罗伟, 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21-22.

[2]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篇4: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  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91-03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任务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要素:一是社会需求性、政策导向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二是职教层次性、发展规律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三是个性需求性、体系开放性要素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独立性、协调性、开放性、发展性的基本特征。

(一)独立性。现代职业教育是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自成体系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它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五个层次组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二)协调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三)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如实行内部各层次学校之间的贯通培养,中职学校毕业生可报读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可报读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等;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开放,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进行转学升学,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三是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开放,实现了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发展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明确了职业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顺应国际社会终身学习的潮流,围绕四大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做人和学着共处,“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实现转型发展才能顺利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是:

(一)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我国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随之深化,由原来注重规模、数量等外在要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通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的隐性变化与提升,实现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提高的目标。

(二)准入式发展转向劣汰式发展。2000年,国务院把设立高职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政策的准入为高职教育的准入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但近年来,随着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即将到来的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职院校必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部分院校会因特色不鲜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而淘汰出局。

(三)封闭式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初期大多因袭专科、克隆本科,教学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内,是以自我为主的封闭式办学模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高职院校应由原来的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型,一是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之间,各职业院校之间必须携手共进、合作共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之间也必须开放沟通、协调发展。三是职业院校需与国外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提高国际影响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在现代职业教育系下,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应该以内涵建设为生命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

(一)立足根本、夯实基础,教学立校。具体如下:

1.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职院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共同育人。既要通过教学改革推进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狠抓教学基本环节,夯实教学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和师资等基本环节的建设。endprint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连接的纽带。能否合理设置专业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修订的专业目录所提供的政策引导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还需注重专业群的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进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学院品牌。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质内容和真正难点是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衔接体系。课程衔接体系包括横向和纵向衔接,横向衔接要求职业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纵向衔接要求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材建设服务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于职业人才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教材编写主体单一(多为高职院校独立编写),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教材形式单一、立体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教材建设应该在编写主体上,实行多元主体编写,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在编写内容上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立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制度建设、培养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了全面部署。“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其职业能力应包括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机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征,实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具有产业和教育双重属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唯有与行业深度合作、与企业无缝对接才能顺利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实行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入理(董)事会,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议事、决策,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同时,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的“组织发布人才需求、推动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和开展质量评价”职能能够有力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通过举办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开展人才需求的研究与预测、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共建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真正建立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4.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基本机制,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三个层面:一是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院校质量保障体系;三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内部质量评价制度的建设,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体系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自我修正、持续改进功能。在运行机制中,既要重视体系前台的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等要素的建设,又要注重后台的评估、激励、学习、创新、新目标等要素的同步建设,二者相互促进,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二)依托特色、搭建平台,服务兴校。社会服务作为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已经成为展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师资质量、教研水平及社会知名度的重要窗口。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 年的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就明确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院校的基本条件,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服务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程度日趋紧密,其表现形式亦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社区两类。高职院校应该立足本校特色,依托学院资源,逐步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中心,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下转第129页)(上接第92页)的重要载体,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技术成果,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尤其是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通过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中心为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三)合理定位、科学管理,科研强校。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升格,目前,很多院校科研基础较薄弱,存在着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制度不全、管理不力的状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创新科研机制、提高研发能力是高职院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7月召开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特别提出高职院校要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体制创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以科研促教、科研促管、科研促社会服务,对内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要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科研经费的配套、数字图书馆等科研平台的搭建,改善科研工作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将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正常工作绩效评价与考核,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同时,要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注重团队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研究质量。在前期加强立项指导,力求在科研内容上找准定位,以服务教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服务行业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的宏观政策研究为研究重点;在中期加强跟踪管理,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注重科研团队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合作项目为纽带推动科研进度;在后期加强成果推广,通过成果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形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练玉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专访职成司司长葛道凯[N].光明日报,2014-07-01

[3]杨进.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葛道凯.认清形势 把握方向 突出重点 以改革的思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5]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6]柳艳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7]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4-79-1)

【作者简介】高 澜(1973-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新闻出版学。

篇5: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陈蓉

广州大学,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摘要: 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其理念在各国的实践给大学就业指导体制带来了重大变革。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阐述了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其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践的几点探索。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

The Sally Port for Improving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hinking of the Practice of Career Education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became the essential part of th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tion system all around the world.The practices in the university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career training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in need of improving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It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y of carrying out the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reer Ada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Meanwhile it expands some practices of Caree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Career Adaptabilit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一、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第一,职业适应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社会竞争力重要因素

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由“计划型”教育转变为“市场化”教育。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教育既属高等教育层面,又归属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应用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格上,处于最高层面,社会需求量非常大,有发展和竞争的潜在优势。但在学历上,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上目前被国家限定在专科层次,与本科院校比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为此,高职学生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在校期间积极培养和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第二、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是改善早期离职现象的主要渠道

职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就业者对其承担工作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和能力。特别是心里上,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职业意识不成熟和择业时的盲目性。这是造成初职就业者3年内离职率激增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其中包括高职毕业生。因此,高职学生应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确定最佳职业目标,避免择业时和就职后的盲目性。

第三、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化以及人才使用的国际化标准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据调查,60%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高职学生情况稍好一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在读大学时重视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学生上了大学后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在付考试。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国际化的培养需求。

二、“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

职业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是由曾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兰博士于1971年所提出的一种新构想,并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下发展成一次范围广、影响深的教育改革运动。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一生的职业选择、设计、发展进行培养和引导。本纪初,日本开始全面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给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根据日本《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在我国,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没有形成系统。

现阶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制较短,早启发早成才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就业。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高职的学生学制相对较短,一般是两到三年,这就更加要求高职教育应该提倡在校实践“职业生涯教育”。

第二、目标明确,专业特色突出

职业生涯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职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使其在就业时具有专业的职能和特色。

第三、学以致用,提高创造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发学生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它会使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与社会、时代发展相统一、协调一致。一方面,社会经济为我们提供职业平台,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设计、实施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并因此激发了创造力。

第四、培养兴趣,干一行爱一行

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自己喜爱的终身职业。

第五、培养能力,适应社会环境

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因此提高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所谓适应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其中主要是人际关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有所不同,无论在任何环境下,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

总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其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高职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职业生涯教育正是围绕着提高这些能力而展开的专业教育。因此,为保证毕业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三、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社会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宣传还不够。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政府和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舆论宣传。各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第二、政府立法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澳大利亚也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立法还处在空白阶段,政府可以借鉴其它发达国家的做法,把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

第三、校内外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

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职业中心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

培训。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校内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尚未建立。一般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但并不完善。它们只是在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这与从入学就开始有系统有规划的职业生涯教育还相差甚远。一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教育培训机构,弥补某些高职院校资金、精力不足的现状。

第四、学校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骨干教师

以培养人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第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第五、学校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瑞典学校在学校内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职业。该课程贯穿在全部学习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理论课,也教职业指导课。其中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

2004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开始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逐步开发出一套受到业内广泛认同的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其中包括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课和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课。全程化、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目前设置职业生涯教育系统的课程仍较少。高职院校可借鉴综合性大学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第六、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

在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就业体验活动是作为一门正规课程开设,就业体验的科目名各学部有所不同,每科计2学分。2006年开设科目有司法实习、公共政策实习、人文科学综合就业体验实习和企业项目研究等共计10科,派遣体验企业单位有京都市政府,京都市国际交流协会,国际环境技术中心,读卖新闻京都新闻社,东京电力、NEC、佳能、松下、日产汽车等45家企、事业单位。

我国高职院校已十分重视认识实习的环节,并将其计入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资金

和社会支持不足,高职院校的实习活动实践困难重重,这就需要职业生涯教育在社会的广泛宣传以及政府及社会对其的大力支持。就业体验活动体现并实践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被确定为职业生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如此,家庭、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从各自的职责出发以就业体验活动为契机,积极与学校合作,改善和充实现有的高职教育,促进高职教育与职业社会的融合。

第七、学校分阶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施职业支援

职业生涯教育包括对不同年纪的学生提供职业支援。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提供经验交流会、业界说明会、社会现场实习和互动,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职业选择、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关于未来职业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对高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开展和提供基本就职支援和行业就职支援。基本就职支援包括聘请各界成功人士、各领域咨询师等召开各种演讲会、研讨会和就职咨询说明会等。行业就职支援包括提供有关企业动向研讨会、校友恳谈会、演讲会、就职模拟试验等。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职业办公室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走向职业社会。

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提高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许多国家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构建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实践经验较为欠缺。为此,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丁杰.国际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N].中国教育报,2007-01-03.[2] 吴姗娜.日本大学中的职业生涯教育[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3] 王征 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9

[4] 丰捷.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清华大学实现和谐就业[N].光明日报,2007-02-06

篇6: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摘要: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入手,分析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确立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作者简介:张丽英(1961-),女,辽宁铁岭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粤教高[2009]44号文)的要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山职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了对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项调研,分别对2006-2007、2007-2008、2008-2009和2009-2010四个学年度学院的专业基本情况、教师基本现状、科研(含教研)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专业的合作办学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及深入分析,其中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引起了笔者深度的思考。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指一所高校乃至一个区域所有高校内各种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数量、布点以及相互之间联系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根据社会和地方人才需求对原有专业进行改造.适时增加新的学科专业。改造是针对原有的专业和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传统专业,因这些专业已形成深厚的专业底蕴,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具有实力的标志。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面。因此,不能轻易放弃,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使之焕发新的专业活力。具体可以通过拓宽专业口径,重组课程内容,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等途径.充实先进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专业设置.要有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或学科群的支撑。特色专业的设置,要有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相关学科的支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生命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工程,因此.它是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建设,除了要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需求变化外.它还包括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硬件设备、课程设置和创新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建设。

中山职院于2005年创建,是一所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建院以来,学院的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建院初期的8个专业迅速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在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方面,学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缓慢,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等问题.这些都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山职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普遍是根据20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部分目录外专业,该《专业目录》设置了19个学科专业大类.78个专业小类。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学科门类显著增加.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目前,中山职院共有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纺织食品、艺术设计传媒和文化教育9个专业大类,涉及到公路运输、化工技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财政金融、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会计、旅游管理、纺织服装、艺术设计、语言文化和体育等15专业小类,包含有汽车运用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测、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网络系统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旅游管理、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应用英语、社会体育、电梯维护与管理[粤]和灯具设计与工艺[粤]等28个专业(其中2个是广东省审批专业)和46个专业方向.其中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是申报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已基本形成了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为主,以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旅游、纺织食品、艺术设计传媒和文化教育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这对于新建高职院校发展速度是迅速、合理的,详见表一(表中百分比分别是指学院现有专业大类、专业小类个数占《专业目录》专业大类总数和专业小类总数的比例)。

2.重视国家和地方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的设置。为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教育部等部委共确立“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高级护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生物技术等8个紧缺人才专业。这8个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中山职院从学院成立就开始设立,逐年增加.目前已有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等4个专业.这4个专业也是中山地方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

3.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逐年增加。中山职院专业能按市场人才需求设置,特色专业有特色产业支撑,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转变。2008年,开设19个专业.2009年增加到24个专业、42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汽车营销、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家具造型设计和动漫技术与制造等专业,2010专业增加到28个专业.46个专业方向,例如增加了财务信息管理、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根据中山市经济结构实施“一镇一品一业(产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学院落实“一镇一品一特色专业”专业布局的实施策略。学院已开设的24个专业中.已有11个专业与11个镇区的特色产业(产品)实现紧密对接(详见表二).真正做到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

4.加强课程建设,突出行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课程建设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重要的因素.重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改革达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目的。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中山职院重视课程建设.基本形成了课程对接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和专业课门数显著增加。目前,中山职院课程总门数635门,其中院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和省级各l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4门,专业核心课程176门,2008、2009级各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平均超过50%。课程内容和类型绝大部分都能紧扣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或纯实践类课程。注重校企合作中课程开发.共合作开发课程24门,自编出版教材26本,共出版教材48本,校本教材、讲义140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出版教材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渠道。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的要求来看.中山职院学科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不多,没有省级或国家级示范专业,学科层次和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不过硬,师资队伍和和实训基地建设有薄弱环节.师资结构设置还需完善,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不高,仅占专任教师总数22%.尤其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比例大,青年教师占61%,特别是缺乏紧缺人才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方面还不到位,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训基地并发挥其功能,才能满足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第三.对专业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专业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业师资的培养及实践条件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凸显专业自身的特点。

三、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策略

中山职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思路应遵循“统筹、整合、增设和提升”这一基本方针,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内部运行机制与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三种效应”:一是促进效应。探索专业设置与科学调整机制的构建促进下列机制的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三者融和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二是带动效应。通过建设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带动特色专业群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三是计划效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并依此为依托,统筹规划、分段实施、适时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学科专业。

(一)以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品牌及特色专业.将直接影响它在高职教育系统的地位和生存空间.品牌及特色专业一定要有地方产业的特色,才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中山市目前拥有26个国家产业集群基地.14个专业镇,建有灯饰光源、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五金制品、红木家具和休闲服饰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五大支柱(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就该设置相应的专业群(详见表三),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有很多,资源共享是其一。这些重点、特色产业都为中山职院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文化元素的空间,注入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源泉。在学校的众多专业中,不能一概而论和平均分配力量,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此外,还要根据院校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来确定专业发展战略,以扬长避短,从而精心创建和打造品牌与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山职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得不快,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专业群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要大力发展制造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稳步改造传统专业,完善管理类专业,拓宽和扩大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等大类专业地适应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凸显主干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新兴产业专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适应新领域对高职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支撑条件建设

加强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技术装备平台等硬件建设。技术平台建设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要重点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管理科学的学科技术与装备平台.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使其进一步扩充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提升学科水平,为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学科支撑。要克服校内实践基地课外开放度不够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率偏低等问题.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结构尚需优化。要完善学科专业梯队师资结构,以学科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师德师风建设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为抓手,优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三)实施科研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要重视对需求情况的调研,要对国家、地方的产业结构和政策深入的研究,进而对新专业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走过了“一镇一品――区域经济――组团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当前,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风电设备、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等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建设珠江口两岸重要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工业基地、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可由现代的37%提高到53%。科学的产业发展策略为中山职院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实施科研创新策略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中山职院获国家级学会、协会教改、科研课题立项9项.获省级教改、科研课题立项20项,获市级教改、科研课题立项42项,其它学术机构及团体教改立项10项,院级教改教研立项42项,2008、2009连续两年师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广东省高校前列,这充分表明中山职院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很大潜力。因此,学院如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鼓励,成立专题、专项科研队伍,增加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实施科研策略的空间就很大。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工作.专业设置应以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拓宽与特色产业合作渠道。深入调研,做好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加强专业的预测性,科学论证及分析,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建立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方案.则能加快中山职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建设的实效和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发展性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对于地方性工科类院校而言,更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l]舒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

[2]丁福荣,“宁夏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研究报告[J].宁夏教育科研,2007(2).

[3]作者不详,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N].中山日报,2009-9-21(第二版).

[4]李国春.地方性高职院校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上一篇:“乔丹杯”第6届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征稿启事下一篇:工商银行无抵押担保贷款申请条件